[291-1a]
欽定四庫全書
經義考卷二百九十一
翰林院檢討朱彝尊撰
刋石五/
宋髙宗御書乾卦
未見
張鉉金陵新志髙宗書乾卦并羣臣書諸卦繫辭秦
梓刻在溧陽
[291-1b]
唐蕪湖縣篆書易謙卦
存
陶宗儀曰李陽冰字少溫趙郡人官至將作少監唐
三百年以篆稱者惟陽冰獨歩
曹昭格古要論曰唐李陽冰篆書謙卦爻辤字方三
寸大四扇板門在太平府蕪湖縣民家
楊愼曰陽冰唐人以小篆著者也其書謙卦爻辤謙
字二十餘多搆别體乃以代謙按說文
多言也
[291-2a]
从言冉聲地名有邯縣汝閻切謙敬也苦兼切音
義不同相去千里乃以充乏衒奇徒以此學人所罕
習是以欺人如此豈知千載而下為識者所勘邪
于奕正天下金石志曰唐謙卦篆刻李陽冰書大小
三種在蕪湖民家
按葉氏菉竹堂書目載之
宋臨安府磨崖家人卦
一卷
[291-2b]
存
宋鑑紹興六年十一月庚辰上諭大臣曰司馬光隸
字眞似漢人近時米芾輩所不能彷彿朕有光隸字
五卷日夕置之座右每取展玩又所書乃中庸與家
人卦皆修身治國之道不特玩其字而已趙鼎曰如
光所謂動容周旋中禮而無纖毫遺憾者也
葉紹翁曰南屏山興教寺磨崖家人卦中庸大學篇
司馬溫公書新圖經不載錢唐自五季以來無干戈
[291-3a]
之禍其民富麗多淫靡之尚其於齊家之道或闕焉
故司馬公書此以助風教非偶然為之也
周密武林舊事曰南屏興教寺舊名善慶有齊雲亭
清曠樓米元章書琴臺及唐人磨崖八分家人卦中
庸樂記篇後人於石傍刋右司馬溫公書六字其實
非也
吳自牧夢粱錄曰南屏山怪石聳秀中穽一洞上有
石壁如屏幛可愛司馬溫公書家人卦刻之石見存
[291-3b]
其跡矣
李日華六研齋筆記曰杭州邵皇親墳吳越時法因
寺基也後山壁上有司馬溫公篆家人卦遒勁可觀
按篆書家人卦今在淨慈寺之西嵗在辛丑
予與同里曹侍郎秋嶽山行見之其旁題名
尚多惜未克摹搨卦後書樂記篇禮樂不可
斯須去身至舉而措之一段又中庸道不逺
人至無入而不自得焉一段泗水潛夫謂非
[291-4a]
洓水書然以宋鑑證之似屬公所書矣
宋休陽縣磨崖兌卦
未見
曹學佺曰休陽縣治古城淳熙中縣令鄒補之磨崖
隸兌卦本文于山上因名兌卦峰
朱子熹/石刻易繫辤
未見
王佐續格古要論曰朱子書易繫辤自易有太極至
[291-4b]
易逆數也末有朱熹書蔡元定刋字正統三年舊刻
漫滅知府周鼎重刋
程敏政書後曰有晦菴先生書繫辤易有太極以下
百十有二字西山蔡氏刻石在常徳府學字有小失
眞處殆翻刻本也今先生八世孫婺源司訓貞復以
鐫梓惓惓手澤不忘可謂賢矣此乃聖人微言經世
啓䝉所從出而西山皆與討論焉固宜其得之深也
體用一原顯微無間學者豈可自安於凡近而不沈
[291-5a]
心於此哉
宋昌州石刻六十四卦象碑
佚
王象之輿地碑目曰六十四卦象碑在昌元縣
宋道州石刻太極圖
未見
曹昭曰周子太極圖說石刻一在南安府學一在撫
州府學一在道州
[291-5b]
明凌雲山石刻易圖
五篇
未見
杜應芳續全蜀藝文志曰嘉州凌雲山注易洞主事
安佑讀易於此知州梅羮題額陳嘉言作序銘袁子
讓刻注易五碑一圖龍馬象河洛數羲文卦序二圖
卦位及先後天三圖直曰及大小父母四圖外循環
内變通渾天六位卦納甲五圖圓倍乗方因重及卦
[291-6a]
氣運世配方司化洞正方可坐數十人
按安佑四川嘉定州人𢎞治壬戌進士
張氏/古文尚書石刻
佚
晁公武曰予抵少城作石經考異之餘因得此古文
全編於學官乃進或作/延士張倣吕氏所鏤本書丹
刻諸石是不徒文字足以貽世若二典曰若奥□之
類學者可不知與今其石當已不存而摹本亦未見
[291-6b]
傳之人間也世無好古之人雖金石其能保與
盛熙明書法考曰古文尚書乃後人不知篆者以夏
竦韻集成全不合古
明太僕寺石刻冏命
一篇
存
王世貞跋曰周禮太僕秩下大夫孔氏以下大夫無
稱太者定為中大夫要之非甚貴倨也乃穆王於冏
[291-7a]
而特命之至嫓於大司徒而俾之繩愆糾謬格其非
心又戒以慎簡乃寮毋昵匪人則亦重矣第讀其詞
則若後世所謂奉車駙馬都尉職耳其於攻埶撫和
禁[蠢-春+原]驅䗽之責無與也夫以穆王之賢一侈心啓而
七萃之士高奔戎輦應之八駿之迹徧天下而莫顧
返是時伯冋者無論其人在否躬命之而躬與之左
甚可慨哉夫子所以刪書而不廢者非特以其文也
按冏命石刻在太僕寺廨吳人周天球所書
[291-7b]
勒石在萬厯甲戌四月
石刻魯頌駉篇
四章
未見
魏正始石經大學偽本
一卷
存
許孚逺曰余觀石經大學編次殊不可曉二千餘年
[291-8a]
忽有此本多出好事者為之也
毛竒齡曰大學石經今世所行係唐開成間所鏤石
雖非漢熹平蔡邕舊跡然與鄭注禮記原文竝無異
同至明嘉靖間忽有魏正始本石經出於甬東豐考
功坊家其文但有變纂不分章節増顔淵問仁二十
二字刪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此謂修身在正其
心一十八字其時海鹽鄭端簡曉從同邑許黄門相
卿宅得其書極為表章其言曰魏政和中詔諸儒虞
[291-8b]
松等為正五經衛覬邯鄲淳鍾㑹等以小篆八分刻
之於石始行禮記而大學中庸傳焉考魏史正始中
諸儒虞松等挍過石經魏邯鄲淳鍾㑹以古文小篆
八分書之於石𥪡在漢碑之西則魏正始中原有五
經書石之事其云政和則宋徽宗年號係政始筆誤
第是時無衛覬名衛覬者衛瓘之父經典稽疑據傳
謂覬當以太和三年死死時虞松年十五鍾㑹方五
嵗斷不能同時作書且鍾㑹母張氏傳稱㑹十三頌
[291-9a]
周禮禮記則禮記之行斷不俟㑹之書而始傳於世
其言之紕漏不辨自明至萬厯甲申南戸曹唐氏伯
元得其書於吉安鄒氏遽疏請頒布學官㑹其疏以
别事與中貴忤遂駁奏不行然其疏詞則有云石經
大學魏虞松受之賈逵逵父徽與其師杜子春俱受
業劉歆當漢武時周禮出巖屋間歸祕府五家之儒
皆不可得見至成帝朝歆始表而出之其後逵官中
祕又注禮記傳義詁及論難百萬餘言為學者所宗
[291-9b]
於時友人鄭衆與逵各有解而馬融推逵獨精故逵
解獨行於世衆解不行考漢史賈逵傳逵但受春秋
為春秋五家說并周官傳竝不受禮記為禮記傳義
此皆借逵傳舊文影射立說如周禮出巖屋間即周
官也五家之儒即春秋五家也其為傳義詁即春秋
之傳義也唐氏不明五家為何家周禮何禮謬加禮
記二字於傳義之上固屬可笑且當時有兩賈逵一
在熹平間受春秋者一在政始與虞松等同挍石經
[291-10a]
若前賈逵則去松等逺不及授受而在後賈逵則又
焉得有馬融相推逵解獨行之事此真囈語也又其
言曰若注疏大學則東漢鄭𤣥受之摰恂馬融而傳
自小戴聖聖出自后蒼孟卿蕭奮奮本之髙堂生是
為髙堂古文當時以非祕府蔵不得與録夫禮記出
自髙堂固自可據然竝無髙堂劉歆兩本兼行之事
且慶戴三家皆立博士而小戴所傳當時已著為經
其曰非祕府不錄何以稱焉
[291-10b]
毛先舒曰石經大學出於嘉靖時豐道生自謂家蔵
魏政和中石搨古文云其本傳自賈逵復有虞松述
賈逵之言曰孔伋窮居於宋懼先聖之學不明而帝
王之道墜故作大學以經之中庸以緯之此本是也
方石經大學本出一時諸公尊信之者管登之著其
八不可易唐伯元奏請欲以易天下學者所習朱子
章句本王元羙則謂其不可信楊時喬刻大學三書
以駁其偽周從龍亦著遵古編謂大學當復注疏古
[291-11a]
本以王文成守仁之論為歸考魏無政和年號斷石
經為妄且謂其有四大拙以攻管說第石經本食而
不知其味下有顔淵問仁二十二字則從龍更從之
謂舊原有之為唐𤣥宗削去者今自應補入又以誠
意章有曾子曰則從賈逵定以為是子思之書道生
并有石經中庸民鮮能久矣句後便接道其不行矣
夫通為一章辟如行逺章在費隱章後鬼神為徳章
在達孝章後則從龍又盡宗其本且自謂幸得聞之
[291-11b]
若寐而醒蓋未免自相矛盾焉豐道生初名坊字存
禮嘗官考功後廢人故目為狂生者也
南京國子監石刻大學
未見
安世鳯墨林快事曰樗寮子書大學首簡祭酒程公
刻之南雍之東序
韓氏滉/石刻春秋通例
一卷
[291-12a]
佚
陸龜䝉曰貞元中韓晉公嘗進春秋通例刻之於石
王象之曰韓晉公春秋通例石刻今在潤州文宣王
廟
唐石臺孝經
四卷
存
張昔孝經臺賦曰孝惟行先教實理本故𤣥宗探宣
[291-12b]
尼之㫖為聖理之閫爰索隱以鈎深或詞約而意逺
然後勒睿㫖於他山之石樹崇臺為儒林之苑天文
焕發知孝道之克宣微㫖髙懸示仁風之已返上崇
君德下達人情王猷玉潤帝典金清誼雖刑于子道
理實暢於家聲施之於人風俗可移於孝理懸之於
教日月方比於貞明不然何以倬爾孤標介然守正
金字累累以條貫銀鈎歴歴而交映故嚮之者修睦
就之者起敬斯乃示生民之大端仰高山之景行至
[291-13a]
哉聖化本本元元酌其旨而薄俗可厚毗於政而理
道可敦故政以肅教為尊非無詩書始務陳其行本
非無貴賤心願宗其化源且高而不危者尚乎臺磨
而不磷者莫如石揭貞質於庠序殊祕府之竹帛諒
乃侔天地而始終豈特垂載祀於千百靜而繹思文
固在茲一人有作比屋允釐覽君君臣臣之間則心
乎愛矣於尊尊卑卑之道則學而知之矧乎雕琢成
章區分式序方隅而不失其正篇次而各得其所三
[291-13b]
千子之鼓篋邈矣具瞻十八章之箴規揭之備舉乃
知孝理馨香有時而彰不壞不朽化被無疆所以播
𢎞休於玉葉表嗣子於明王故曰孝者天之經也宜
乎配地久而天長
趙明誠曰明皇注孝經四卷天寶四載九月八分書
陳振孫曰明皇孝經注今世所行本也始刻石太學
御八分書末有祭酒李齊古所上表及答詔且具宰
相等名銜實天寶四載號為石臺孝經乾道中蔡洸
[291-14a]
知鎮江以其本授教授沈必豫熊克使刻石學宫云
歐陽公集古錄無之豈偶未之見邪家有此刻為四
大軸以為書閣之鎮按唐志作孝經制㫖
曹昭曰唐𤣥宗八分書孝經注作小隸字末有御跋
草書字方三四寸碑凡四大片末具列廷臣官勳
王世貞曰唐𤣥宗書孝經後有太子亨右相林甫左
相適之等題名韋郇公陟稱彭城縣男蓋自吏部侍
郎出為河南采訪始襲公爵此本封爾韋斌封平樂
[291-14b]
郡公可補本傳之闕書法豐妍勻適與太山銘同行
押亦雄俊可喜當其時為林甫所蠱媚極矣猶知有
是經邪
趙崡曰此碑四面以蟠螭為首鑿嵌精工故非後世
所能開元帝書法與太山銘同潤色史惟則老勁豐
妍如泉吐鳯為海吞鯨非虚語也後有李齊古表行
書亦佳同勒諸臣名字字不草草至如行押數十字
尤豪爽可喜乃知前代帝王留心翰墨如此
[291-15a]
李應祥曰天寶四載唐𤣥宗八分書孝經在文廟碑
洞中
顧炎武曰石刻孝經今在西安府儒學前第二行題
曰御製序并注及書其下小字曰皇太子臣亨奉勅
題額後有天寶四載九月一日銀青光禄大夫國子
祭酒上柱國臣李齊古上表及𤣥宗御批大字草書
三十八字其下有特進行尚書左僕射兼右相吏部
尚書集賢院學士修國史上柱國晉國公臣林甫光
[291-15b]
禄大夫行左相兼兵部尚書𢎞文館學士上柱國渭
源縣開國公臣李適之等四十五人姓名惟林甫以
左僕射不書姓舊唐書王璠傳載李絳疏云左右僕/射師長庶僚開元中名之宰相表狀
之中不/署其姓經序注俱八分書其額曰大唐開元天寶聖
文神武皇帝注孝經臺中間人名下攙入丁酉嵗八
月卄六日紀九字是後人所添是嵗乙酉非丁酉也
又末二人官銜不書臣亦可疑
唐御注孝經雙石幢記
[291-16a]
趙明誠曰在莫州唐楊諫撰劉景廉八分書開元二
十二年十二月
宋石刻草書孝經
一卷
佚
江少虞曰淳化三年十月遣中使李懷節以御草書
千字文一卷付祕閣李至請於御製祕閣贊碑陰勒
石帝謂近臣曰千字文蓋梁武帝得鍾繇書破碑千
[291-16b]
餘字俾周興嗣以韻次之詞理固無可取非垂世立
教之文孝經乃百行之本朕嘗親書勒之碑隂可也
因賜李至
玉海太宗御草孝經一卷刻石祕閣
宋建康府學御書孝經
一卷
未見
張鉉金陵新志曰高宗御書孝經賜秦檜眞草相間
[291-17a]
守臣晁謙之刻石郡學檜及謙之跋於下今存經火
不全
湖州學御書孝經
一卷
未見
徐獻忠吳興掌故曰高宗御書孝經紹興十四年太
守張宇立石在州學
常州學御書孝經
[291-17b]
一卷
未見
毘陵志宋高宗御書孝經石刻淳熙中守臣林祖洽
立在州學御書閣
句氏中正/石刻三體孝經
宋志一卷
佚
宋史新編句中正嘗以大小篆八分三體書孝經摹
[291-18a]
石咸平三年表上之真宗召見便殿賜坐問所書幾
許時曰臣寫此書十五年方成上嘉歎賜金紫命蔵
於祕閣
虞淳熙曰中正受詔以三體書孝經摹石
楊氏南仲/三體孝經
宋志一卷
佚
昌州石刻古文孝經
[291-18b]
一卷
佚
王象之曰碑在昌州北山元二十二章與今文十八
章小異按今文先出於漢初而古文與尚書同出於
孔子壞宅今文已盛而古文獨不得列之學官惟孔
安國馬融為之傳及明皇注今文十八章孝經為古
文者益微矣司馬光范祖禹皆曾繳進光謂始蔵之
時去古未逺其書最眞祖禹又為之說亦云古文庶
[291-19a]
得其正
盛熙明曰古文孝經内一篇大謬後人妄欲作古以
古文字集成者
李氏師徳/石刻孝經
一卷
佚
師徳序曰萬勝使鄉里無秋毫之損雖功烈不大著
於時與妻子剽掠拱手受刃者蓋有間矣事之本末
[291-19b]
見吳王祠之石刻焉師徳獲嗣其後天不降造及長
而孤惸然一身思願竭力以事朝夕其可得乎聖人
之經孝為大行為人子者不得躬而行之食稻衣錦
於女安乎每一念之不覺涕之無從且父母之愛於
子孫非止鞠之育之衣之食之而已凡一言一行常
恐恐然慮其有所失而淪於非道也逮夫啓手足之
際尚諄復戒之飭之不能已者誠以愛之之心無有
窮盡也以不可窮盡之愛而限以死生之變該人情
[291-20a]
之所不足也師徳雖不敏上焉旣不得竭力於其親
下焉敢忘於愛之乎良田廣居不足以有之也兼金
美玉不足以寶之也可寶而有之者惟聖人之言乎
聖人之言布在方䇿爛若日月至於立身治家事君
事親其章句較然而易曉者無如孝經之為最竊願
摸之堅石一植之於先壠一置之於縣庠以示其後
復愧於聲迹曖昧不足以聳動人之耳目取重來世
是用購求甚貴而有名於時者人題一章益之以叙
[291-20b]
得一十九人復且名之庶有託焉司馬遷曰閭巷之
人欲砥名勵行者非附青雲之士惡能施於後世哉
師徳竊慕之是不徒使後之孫子知吾愛之之至亦
庶幾不肖之迹附見於來今又以鄉里之光傳諸永
永而無窮已也朝請郎勾當東京排㟁司輕車都尉
賜緋魚袋李師徳叙元祐元年三月初九日朝奉大
夫充集賢挍理劉定書
莫旦吳江志曰孝經石刻舊在縣庠景泰中尚存然
[291-21a]
則李師德蓋吳江人也
徐師曾呉江志曰呉江縣學宋大中祥符始作元祐
中乃竟邑人李師德刻孝經於石樹其中自為序
亡名氏石刻孝經
未見
曹昭曰吉安府學有眞楷小字孝經今不完不知何
人書
明國子監石刻孝經
[291-21b]
一卷
存
按萬厯間蔡毅中進孝經注於朝毅中復刋
石嵌於國子監西廂左壁今尚存
席氏益/石刻孟子
十四卷
佚
晁公武曰孟子十四卷皇朝席益宣和中知成都刋
[291-22a]
石置於學官云偽蜀時刻六經於石而獨無孟子經
為未備夫經大成於孔子豈有闕邪其論既謬又多
誤字如以頻顣為類不可勝計
趙希弁曰孟子十四卷不題經注字數若干亦不題
所書人姓氏
[291-22b]
經義考卷二百九十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