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R2n0011 經義考-清-朱彝尊 (master)


[227-1a]
欽定四庫全書
 經義考卷二百二十七
          翰林院檢討朱彝尊撰
   孝經六/
白氏賁/孝經傳
   佚
 元好問曰賁汴人自號決夀老自上世以來至其孫
 淵皆以經學顯
[227-1b]
    按中州集載賁詩一首題曰客有求觀予孝
    經傳者感而賦詩其詩句云跋涉經險阻鑽
    硏閲寒温仰觀及俯察萬象入見聞不勞施
    斧鑿筆下生煙雲高以君唐虞下以覺斯民
    葢高自矜詡若是惜乎其不傳也
許氏衡/孝經直説
  一卷
   未見
[227-2a]
    按連江陳氏一齋書目有之作孝經注
吳氏澂/孝經章句
  一卷
   存
 澂自序曰夫子遺言惟大學論語中庸孟子所述醇
 而不雜此外傳記諸書所載真偽混淆殆難盡信孝
 經亦其一也竊詳孝經之為書肇自孔曾一時問答
 之語今文出於漢初謂悉曾子門人記録之舊已不
[227-2b]
 可知武帝時魯恭王壊孔子宅於壁中得古文孝經
 以為秦時孔鮒所蔵昭帝時魯國三老始以上獻劉
 向衞宏葢嘗手校魏晉以後其書亡失世所通行惟
 今文孝經十八章而已隋時有稱得古文孝經者其
 間與今文增減異同卒不過一二字而文勢曾不若
 今文之從順以許慎説文所引及桓譚新論所言考
 證又皆不合決非漢世孔壁中古文也宋大儒司馬
 公酷尊信之朱子刋誤亦據古文未能識其何意今
[227-3a]
 觀邢氏疏説則古文之為偽審矣又觀朱子所論則
 雖今文亦不無可疑者焉疑其所可疑信其所可信
 去其所可去存其所可存朱子意也故今特因朱子
 刊誤以今文古文校其同異定為此本以俟後之君
 子云
 張恒後序曰吳先生隠居臨川山中大臣薦之授文
 翰之職未行促命下驛遣上京師會有求為代者先
 生即南還今年夏次廣陵郡學訪道諏經者日至恒
[227-3b]
 徃受業焉恒嘗問孝經何以有今文古文之別先生
 曰古文孝經二十二章與今文孝經為二魏晉而後
 不存隋人以今文孝經增減數字分析兩章又偽作
 一章名之曰古文孝經其得之也絶無來歴左驗隋
 經籍志及唐開元時集議顯斥其妄邢昺正義具載
 詳備可考司馬温公有古文孝經指解葢温公資質
 厚重於孝經今文尚且篤信則謂古文尤可尊也而
 不疑後出之偽朱子見識高明孝經出於漢初者尚
[227-4a]
 且致疑則其出於隋世者何足深辨也而刋誤姑據
 温公所注之本非以古文優於今文而承用之也恒
 又問孝經果可疑乎先生曰朱子云孝經出於漢初
 左氏未盛行之時不知何世何人為之也竊謂孝經
 雖未必是孔門成書然孔鮒蔵書時已有之則其傳
 久矣禮家有七十子後弟子所記二戴禮記諸篇多
 取於彼其間純駁相雜公榖左氏等書稱道孔子之
 言者亦然孝經殆此類也亦七十子之後之所為耳
[227-4b]
 中有格言朱子毎於各章注出而小學書所纂孝經
 之文其擇之也精矣朱子曷嘗盡疑孝經之為非哉
 學者豈可因後儒之傅會而廢先聖之格言也他日
 先生之子文謂小年讀孝經時先生整齊諸説歸於
 至當附入已見補其不足畀文闕/之恒於是借觀舊稾
 就欲筆受請於先生先生曰此徃年以訓穉子不欲
 傳之故未嘗示人也恒再三請乃許既得録本而求
 者沓來應之不給同門諸友請為鋟木以公其傳而
[227-5a]
 所聞師説并記於其後
 楊士竒曰吳文正公考定孝經刋於新淦劉氏卷首
 有吾鄉劉雲莊先生序此書因朱子刋誤而以古今
 文校定之訓釋明切賢於舊注逺甚
 朱鴻曰吳子章句經一章傳十二章其内合五刑一
 章去閨門一章刪去古文二百四十六字
江氏直方/孝經外傳
  二十二卷
[227-5b]
   未見
 張萱曰元至元中南充江直方摘孝經中指示切要
 條為之説仍集經史子集中嘉言善行合經義者依
 經分類為之羽翼凡二十二卷
程氏㬎道/孝經衍義
   佚
 陳櫟跋曰吾友婺源松谷程君孝經衍義載經文五
 孝而采堯舜禹湯文武之孝以次及於歴代明君賢
[227-6a]
 卿大夫士庶人之孝著其行事以實之庶幾人知仁
 孝非徒空言聖賢的有實事而不懈於取法也此意
 古矣文公既成孝經刋誤又欲掇取他書可發此經
 之㫖者别為外傳而未之及勉齋黄公嘗繼公志編
 之松谷想未之見而所采有暗合者尹和靖謂伊川
 躬行皆是易其作易傳只是因而寫成耳松谷予同
 門友也丙寅丁卯間松谷學於草牕黃先生之門時
 服其先君子之服予目覩其書銜恤二字於扇蔬食
[227-6b]
 終三年平生心敬心服之今讀其從孫之跋謂松谷
 嘗刲股救親執喪水漿不入口三日哭哀於墓有虎
 食吠犬事予為松谷心友今甫聞之松谷不言而躬
 行尤可敬也松谷此編發明士之孝拳拳有望於吾
 黨之士謂講之眀則知之真知之真則行之力固然
 矣愚猶謂知之既至行猶當力降而庶人之孝人雖
 庶也行則士也詩云釐爾女士謂女而有士行者庶
 人能孝非庶人而有士行乎庶人未嘗學問天性之
[227-7a]
 美自能行之士嘗學問必能考聖賢之成法而或有
 愧於庶人之孝行且不可以名人矧可以名士乎愚
 嘗欲松谷采真文忠公孝友堂記不知孝者不論知
 孝而不知友非孝妻子具而孝衰於親異姓婦人入
 門而賊同氣之愛以戚其親世之犯此者尤可痛也
 由此類推凡虧行辱親等以次著之庶有益乎松谷
 長予五年今行年七十有七矣夫婦偕老賢子孫滿
 前且見曾孫若干人矣一家一宗蒸蒸仁孝抑又生
[227-7b]
 理優裕於前人間全福幾備膺之天之報仁孝君子
 端不誣也松谷此編以實躬行發實議論盍刋布之
 使家得置一通講明躬行之其於興仁興孝之風豈
 無小補云
錢氏天祐/孝經直解
   佚
 程鉅夫序曰孝者百行之源五常之本自天子至於
 庶人罔不由之以成徳述之有經衍之有傳釋而通
[227-8a]
 之有義疏至近代司馬文正公洎晦庵朱先生各明
 備其辭焉聖天子以孝治天下篤意是書表章尊顯
 圖鏤以行自家而國自國而天下將使家曾閔而人
 參騫徳至盛也太子淑性天與懿學日新問安視膳
 之暇尤孳孳於此乃一日傳教示以錢氏直解俾某
 為之序謂欲傳之板本以廣斯文某承命伏讀義訓
 詳明質而不野坦然切近易知易行信可尚也太子
 不徒歴之於目抑必著之於心不惟善於其身又將
[227-8b]
 推以教人詩云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太子可謂能錫
 類者矣記曰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太子可
 謂善繼述者矣某文墨雖荒敢勿敬承而為之序夫
 言近而指逺者善言也後之讀直解毋以淺近而忽
 之
 楊士竒曰元延祐中錢天祐著葢以朱子刋誤為主
 其黜閨門章及合五刑章與上章為一則從草廬吳
 氏考定本此書當時已板行有程文海序
[227-9a]
小雲石海涯孝經直解
  一卷
   佚
 元史小雲石海涯以貫為氏以酸齋自號仁宗踐阼
 拜翰林侍讀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卒追
 封京兆郡公諡文靖
張氏䇓/孝經口義
  一卷
[227-9b]
   佚
 吳師道曰導江張䇓達善魯齋高弟其學行於北方
 故魯齋之名因導江而益著
林氏起宗/孝經圖解
  一卷
   未見一齋書目有/
 蘇天爵碣曰内丘林君諱起宗字伯始嘗作志學指
 南圖以為學道之標準心學淵源圖以為入聖之極
[227-10a]
 功又作中庸大學論語孟子諸圖孝經圖解小學題
 辭發明魯庵家説共數十卷大抵以程朱之言為主
楊氏少愚/續孝經衍義一作孝經衍孝編楊或作陳/
   佚
 姓譜少愚青陽人
余氏芑舒/孝經刋誤
  一卷
   佚
[227-10b]
陳氏樵/孝經新説
   佚
吳氏迂/孝經附錄
  一卷
   未見
李氏孝光/孝經義疏
  一卷又圖一卷
   未見一齋書目有/
[227-11a]
 陸元輔曰李季和隠居雁宕山至正七年應詔進孝
 經圖説
沈氏易/孝經旁訓
  一卷
   未見
 王逢曰沈易之名易松江人嘗為淮安分省幕吏擢
 理問所知事授徒淇上河南失守由青齊浮海舶以
 歸
[227-11b]
 陳繼儒序曰吾鄉沈翼之先生自號蔬食野人當元
 至正間喜節俠負竒才公卿不能用退而與廬陵權
 公游得濓洛真傳隠居授書出入必依於名教所著
 述甚衆孝經旁訓其一也此書久祕家塾垂二百餘
 年後有孫茂才士棟梓之而錄蔬食先生傳附焉昔
 者孔子孝經與春秋相表裏後世分為古今文今文
 十八章出於顔芝而鄭𤣥為之注古文二十二章出
 於魯恭王之壊壁而孔安國為之注其後唐𤣥宗箋
[227-12a]
 今文流行而古文幾至中絶司馬洓水氏専重古文
 撰為指解朱紫陽吳臨川重加訂訓而辭義深奧讀
 者輟焉此蔬食野人旁訓之所由作也余嘗觀六朝
 高人名士崇信孝經或以殉葬或以薦靈病者誦之
 輒愈鬥者誦之輒解火者誦之輒止葢孝經之不可
 思議如是若使家誦户讀童而習之白首而不已焉
 上非此無以舉下非此無以學孝感所至能令醴泉
 出異草生犬豕同乳烏鵲同巢盜賊弛兵過而不敢
[227-12b]
 犯孝子鄉則孝經一卷未必非吾儒極靈極變之書
 何至浮屠老子旁行禍福之説於天下經正則庶民
 興其惟孝經乎若旁訓者下頒學官制科不可一日
 不習上進朝廷經筵不可一日不講此聖王以孝治
 天下之大權輿也惜此書不廣傳僅以之教家學士
 度大理粲侍御時來相繼成名士而士棟又以教士
 聲藉甚孝經何負於人哉詩有云君子有榖詒孫子
 蔬食先生可謂得所詒矣
[227-13a]
王氏勉/孝經
   佚
 危素序曰古文孝經出秦火之餘而顔芝子貞所獻
 今文孝經十八章已行於世孔安國馬融為古文傳
 長孫氏江公后蒼翼奉張禹乃説今文劉向校書不
 以古文為是故不列於學官劉炫作稽疑不以今文
 為是陸徳明謂古文世既不行隨俗用鄭𤣥所注今
 文司馬貞力主𤣥注惟劉知幾主安國傳於是黨同
[227-13b]
 伐異争論蜂起唐𤣥宗遂注今文刻石長安仍詔元
 行沖撰疏自是以來祖述者幾百人宋司馬文正公
 言壁蔵之時去聖未逺作古文孝經指解范太史季
 信州袁正肅公近世導江張氏皆宗司馬氏而不從
 顔芝本惟朱文公及㑹稽俞氏臨川吳氏兩存之王
 緬之勉注書甚夥晚乃用力於孝經章分句析條紀
 粲然博考諸家之説擇其要者梓而錄之而大要以
 朱氏為宗嗟乎以此書觀之千載之下而欲臆度縣
[227-14a]
 斷於衆説紛紛之中非篤信精察者不能然也孝之
 為行大矣推而行之其道溥矣王君其善錫爾類者
 乎王君曹南人仕至太醫丞老而勤學尤可嘉已
姜氏失名/孝經説
  一卷
   佚
亡名氏孝經管見
  一卷
[227-14b]
   未見
 朱鴻曰萬歴庚寅季春望後三日過南屏山村肆中
 偶獲孝經管見一卷乃至正三年隠士釣滄子撰也
 其語意梗槩率以孝治為先不分章第經傳
 釣滄子自序曰説者曰二帝三王之治本於道二帝
 三王之道本於身愚以為二帝三王之建極於身者
 立心極也立心極者端極於孝也孝者良心之切近
 精實者也以其所切近精實者推之則為惻隠為辭
[227-15a]
 讓為羞惡為是非又推之為齊家為治國為平天下
 何莫不是出也已舍是而求適於治無由也故齋慄
 底豫矣而風動四海視膳三朝矣而汝墳遵化善繼
 善述矣而四海永清若分羮忍而終成雜霸刼父謀
 而竟至雜夷其功效成驗可知梗槩哉是孝立而心
 極建心極建而身極端身極端而治化美大矣哉孝
 之道乎全之可以淑身心擴之可以淑民物根之於
 惟淵惟默之中賦之於形生神發之際不離於須臾
[227-15b]
 之頃恒完於方寸之間自生民以來無改也奈之何
 一廢嬴火再廢曲學竹編蝌蚪錯雜謬誤穿鑿考訂
 臆説沸騰是以荆公執政卑視此經大廷不以策士
 史館不以進講家之長老不以垂訓子孫學之師傅
 不以課誨弟子此經非特不為治平之具且䝉習亦
 弁髦之矣嗟夫聖人精神命脈之發將為淵沈覆土
 乎豈人天性之良古今之賦受者殊耶殆不然不灼
 其景瞶者弗睹也不裂其聲聾者弗聴也不翼其肱
[227-16a]
 跛者弗行也性雖賦於固有良雖具於本然不有開
 示訓導警覺提撕安能復性返良而還其天哉上無
 身先之教下無向化之機治不軼古無異也孔子言
 治未嘗不本諸徳徳仁之發也仁孝之端也然慮天
 下後世君民者有昧乎此故特因敦孝之人以發孝
 㫖若専為孝也實指其化民成俗天下之要也不然
 何獨於孝之一端而諄諄詳告有如此乎愚故曰二
 帝三王之治本於道二帝三王之道本於身二帝三
[227-16b]
 王之身極本於心二帝三王之心極本於孝孝乃齊
 治均平之準也惜乎其經之湮泯於異端曲學之私
 也愚不慧讀經之次稍有覺悟敢居其一二而發明
 之如測淵於蠡窺天於管焉耳後之君子倘翹起而
 復振之幸無哂其疵焉幸何如哉
 又後序曰夫粟菽非可以甘脣乃其所常食也布帛
 非可以華躬乃其所常服也然常食之中有至味常
 服之中有至美但人莫不食且服也而喜膏粱好文
[227-17a]
 繡知其味與美者豈不鮮哉孝經廢弛日久士尚竒
 詭之學視此若土苴談而及之反脣而譏掩口而笑
 不以為迂則以為腐氷炭蕕薫兩不相合愚雅嗜讀
 書不求仕進退居山僻蒐究典墳然不喜襲陳説間
 閲孝經少參一二名之曰管見猶云坐井觀天也但
 其間有自得之趣輒注輒喜甫成即函之笈笥以自
 珍非欲私之已而不公之人也茍不在孝道中用力
 與不達孔曾之旨者持而語之是强以粟菽易膏粱
[227-17b]
 布帛奪錦繡烏乎能哉故寧祕之而不發也雖然卞
 氏之璧不終於塵埋趙氏之珠豈久為淵沒聖人之
 經安得竟廢而不行哉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
 有名世者嗣是而後有以孝治天下之明王在上而
 四海仁人孝子興起而振作之則必輯錄是經發明
 奧藴將蒐羅而纂集之愚言幸存或亦為芻蕘之采
 得備籠中之藥物未可知矣今日之言寧非他日之
 用哉若或言悖於道不印聖心不合經意則亦俟後
[227-18a]
 之仁人孝子教我而已我又何得自知乎
孝經集説
  一卷
   未見
 王禕序曰孝經有古文今文之異當秦燔書時河間
 顔芝蔵其書漢初芝子貞出之河間獻王得而上諸
 朝長孫氏江翁后蒼翼奉張禹之徒皆名其學凡十
 八章所謂今文也武帝時魯恭王壊孔子宅得孝經
[227-18b]
 與尚書於璧中以為秦時孔鮒所蔵昭帝時魯國三
 老始以上獻孔安國為之傳凡二十二章所謂古文
 也劉向典校經籍實據顔本以比古文除其繁惑以
 十八章為定鄭衆馬融鄭𤣥皆為之注専從今文故
 古文不得列於學官而安國之本亡於梁隋開皇中
 王劭始訪得之以示河間劉炫炫遂分庶人章為二
 曾子敢問章為三又多閨門一章以足二十二章之
 數且序其得喪講於人間時議皆疑炫所自作而古
[227-19a]
 文非復孔氏之舊矣唐開元間詔諸儒集議劉知幾
 請行孔傳司馬貞力非之獨主鄭説𤣥宗自為之注
 用十八章為正先是自天子至庶人五章惟皇侃標
 其目冠於章首至是用諸儒議章始各有名如開宗
 明義等類為之疏者元行沖也至宋邢昺為正義訓
 詁益復加詳而當世大儒司馬温公范蜀公則皆尊
 信古文司馬公為古文指解謂始皇三十四年始燔
 書距漢興僅七年孔氏子孫豈容悉無知者必待恭
[227-19b]
 王然後乃出葢始蔵之時去聖未逺其書最真與歴
 世疏逺轉相傳授者不侔且孝經與尚書同出孔壁
 世知尚書之真而疑孝經之異何也迨朱文公為刋
 誤亦復多從古文以古文七章今文六章已前合而
 為經刪子曰者二引書者一引詩者四凡六十一字
 以餘章為傳刪先王見教以下六十九字以順則逆
 以下九十字凡其章之次第文之異同皆用古文為
 據謂經一章者孔子統論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
[227-20a]
 之孝葢一時之言而後人妄分之其傳十四章則或
 者雜引傳記以釋經文者也而近時臨川呉氏復以
 謂隋時所得古文與今文增減異同率不過一二字
 文勢曾不若今文之順以許慎説文所引桓譚新論
 所言考證皆不合決非漢世孔壁中古文爰因刋誤
 重以古文今文較其同異焉夫今文最先出自劉向
 鄭𤣥等以及唐世君臣皆知表章之其書固已通行
 古文出稍後而安國之傳既亡劉炫之本又以為非
[227-20b]
 真至宋二三大儒始知尊信而其書以顯豈其顯晦
 各繫於時之好尚哉今行中書右丞公以古文今文
 及刋誤三書雖皆行世而學者皆習而不察乃與儒
 者議彚次其先後且刪漢唐宋諸家訓注附於古文
 之下刻本以行於是孝經之為書本末具矣嗚呼孝
 者天之經地之義而百行之原也自天子達於庶人
 尊卑雖有等差至於為孝曷有間哉五經四子之言
 備矣而教孝必以孝經為先則以聖言雖衆而孝經
[227-21a]
 者實總會之也是書大行其必人曾參而家閔損有
 闗於世教甚重豈曰小補而已
孝經明解
  一卷
   佚
    按是書見國子監書目不著撰人
成齋孝經説
  一卷
[227-21b]
   佚
 
 
 
 
 
 
 經義考卷二百二十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