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229-1a]
欽定四庫全書
經義考卷二百二十九
翰林院檢討朱彝尊撰
孝經八/
沈氏淮/孝經會通
一卷
未見
淮自序曰竊聞孝者百行之本經者萬世不易之常
[229-1b]
道也會通者會諸家之説而求其通也夫聖言言之
至也天下後世之準也何俟於會而通之也以晦於
秦也鑿於漢也襲於唐也至宋朱子始正之也而猶
未經注釋也元草廬吳氏又一正之而未廣其傳也
我太祖高皇帝首頒教民榜文成祖文皇帝集孝順
事實垂示模範即古先哲王以孝治天下之心也列
聖繼承有隆勿替第孝經雜出行者今文一十八章
童子誦習余懼其久而愈失其真也乃與博士弟子
[229-2a]
朱生鴻費生浩然共繹之冒為訂次列凡例目錄以
見意嗟乎聖言具在也無增損也以聖言明聖言記
述者意也啟其晦去其鑿而無所於襲也夫亦求其
通也經成矣再得陶潜集讀之其作五等孝傳贊至
明也附於聖經猶醫之有案也葢欲人敦本窮原是
則是效同臻至理也
繆泳曰淮仁和人嘉靖丁未進士
羅氏汝芳/孝經宗㫖
[229-2b]
一卷
未見
鄒元標傳畧曰先生字維徳南城人學者稱明道先
生嘉靖甲辰舉會試曰吾學未信不可以仕遂歸尋
師問友周流四方者十年學既通乃赴殿試癸丑賜
同進士出身初任太湖令陞刑部主事歴郎中出守
寧國再守東昌遷雲南副使歴叅政歸先生惟道是
慕功名富貴不入其心逢人必誨貴賤賢愚不知其
[229-3a]
類由其學以衆人之立達為學勿執己見也
程氏廷策/孝經訂注
一卷
未見
繆泳曰程氏名廷策休寧人嘉靖癸丑進士
蔡氏悉/孝經孝則
未見
繆泳曰蔡氏名悉合肥人嘉靖己未進士
[229-3b]
李氏材/孝經疏義
二卷
未見
張維樞後序曰乙未冬謁見羅先生於東山之麓見
先生教後學如大地挹泉隨分而滿自孝經疏義出
而信愚夫愚婦孩提赤子人人皆可為孔曽也書列
十八章於前疏為敬養慎終敬享慎行四局於後著
小序以會歸採經傳以摭實細而盥潄抑搔鉅而至
[229-4a]
於通神明塞天地横四海葢一開卷而性命之奧修
身為本躍如也學者誠即疏明義反身立本無形而
僾然如見無聲而愾然如聞舉足跬步而兢兢然如
臨履姑胥張公曰疏義一出宜與大學並立學官張
公可謂知言者也
歸氏有光/孝經叙録
一卷
存
[229-4b]
有光自序曰孝經一篇十八章河間顔芝所蔵子貞
出之孝經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孔氏壁中所蔵魯
三老獻之漢世傳孝經有長孫氏江氏后氏翼氏四
家而古文絶無師授至劉向校定并除卒以十八章
為定魏晉以後王肅韋昭謝萬徐整之徒注者無慮
百家莫有言古文者葢古文并於十八章而孔氏之
别出者廢已久矣隋劉炫始自離析増衍以合二十
二章之數著稽疑一篇當時遂以為孔傳復出而儒
[229-5a]
者固已譁然謂炫自作炫又偽造連山魯史等百卷
則炫之書又可信哉故嘗以古文孝經與古文尚書
俱自孔氏而廢興隠見於漢隋之際其迹畧同而其
可疑一也晉穆帝永和十一年及孝武太元元年再
聚羣臣共論經義荀昶撰進孝經諸説以鄭氏為宗
其後陸澄謂為非所注唐開元七年詔羣臣集議
史官劉子遂請行孔廢鄭夫子
以為非鄭之注
可矣因欲以廢經而用劉炫之古文豈不過哉當是
[229-5b]
時儒者盡非子天子卒自注定從十八章仍八分
御札勒於石碑世謂之石臺孝經宋咸平中詔邢昺
杜鎬等依以為講義而司馬温公指解猶尊用古文
其意詆今文為他國疏逺之偽書葢見新羅日本之
别序而近京兆之石臺也元吳文正公始斥古文之
偽因朱子刋誤多所更定今予一從石本獨其章名
乃梁博士皇甫偘之所標非漢時之所傳故悉去之
予又著其説曰大哉孝之道非聖人莫之知也昔孔
[229-6a]
子嘗不對或人之問禘矣其言明王之以孝治天下
至於刑四海事天地言大而理約豈非極萬殊一本
之義意其所以告曾子者如此哉雖然其書非孔氏
之舊書宋元大儒固卓然獨見於千載之下以破諸
儒之惑矣然其所去者是矣而所存者又未必純乎
孔氏之舊也則莫若俱存之自秦火之後諸儒區區
掇拾而文藝之全者尠矣非孔子復生莫之能復也
今世所存如孝經家語大小戴之記要以為有聖人
[229-6b]
之㣲言故莫若俱存之而待學者之自擇也
方氏學漸/孝經繹
一卷
未見
劉氏子立/孝經注疏
未見
韓氏世能/孝經解
未見
[229-7a]
吳璵曰敬堂韓氏長洲人隆慶戊辰進士歴官禮部
左侍郎兼侍讀學士所著孝經解萬歴丙戌進於朝
黃氏金色/編定古文孝經
一卷
未見
繆泳曰新陽黄氏錢塘人隆慶戊辰進士歴官陜西
布政參議
方氏揚/孝經句義
[229-7b]
未見
徽州府志方揚字思善歙縣人隆慶辛未進士歴杭
州知府
胡氏時化/孝經注解
一卷
未見
孝經列傳
七卷
[229-8a]
佚
繆泳曰龍滙胡氏餘姚人隆慶辛未進士歴官廣東
布政司參議
吳氏撝謙/重訂孝經列傳
七卷
未見
繆泳曰文臺吳氏臨川人隆慶辛未進士官嘉興知
府謫陜西布政司理問
[229-8b]
鄧氏以誥/孝經全書
未見
劉氏閔/孝經刋誤
一巻
佚
應天府志劉閔字子賢六合人以薦授本縣儒學訓
導
黄虞稷曰正徳中處士
[229-9a]
楊氏起元/孝經外傳
一卷
未見
孝經引證
二卷
未見
鄒氏元標/孝經説
未見
[229-9b]
孟氏化鯉/孝經要旨
一卷
未見
李氏槃/孝經別傳
一卷
存
繆泳曰李氏名槃餘姚人萬歴庚辰進士
李氏廷機/孝經注
[229-10a]
一卷
存
虞氏淳熙/孝經邇言
九卷
未見
孝經集靈
二卷
存
[229-10b]
今文孝經説
一卷
存
馮氏從吾/孝經義疏
未見
繆泳曰少墟馮氏長安人萬歴己丑進士官至工部
尚書諡恭定
吳氏炯/孝經質疑
[229-11a]
一卷
存
陳氏堯道/孝經考注
未見
繆泳曰心源陳氏福清人萬歴己丑進士萬安縣知
縣有孝經考注
曹氏于汴/補正孝經本義
未見
[229-11b]
繆泳曰真予曹氏安邑人萬歴壬辰進士歴官左副
都御史掌院事卒贈太子太保
畢氏懋康/孝經大全
未見
繆泳曰東郊畢氏歙縣人萬歴戊戌進士歴官總督
倉場户部右侍郎
蔡氏毅中/古文孝經注
一卷
[229-12a]
存
毅中進表曰聖主承乾百行惟先於立孝明王保養
萬幾莫要於尊經衍孔壁之真傳證唐皇所繆尚事
如有待道不虛行臣誠惶誠恐稽首頓首竊以孝經
一篇乃六經總會而分章十八則諸子傳訛葢自秦
火既灰原經蔵於孔壁迨漢初弛禁今文先出顔芝
孔惠繼來方獻全經之寳后蒼已誤謬稱晏之疏
顔孔並行魚珠無辨及魯恭得古文於孔壁與惠隻
[229-12b]
字僉同而安國注惠本以正顔則闕閨門一節且乖
引證更妄分章人遂遵古而非今世將行孔以廢鄭
未幾安國與難其注未行嗣後劉向校讐惟鄭是尚
相沿六朝五代鄭孔注並立學官比及大建貞觀科
目家獨尊孔氏奈何明皇自稱稽古命諸儒攷正異
同而馬貞排嫉子以分章定為繩尺尊唐一序流
贗三朝司馬光曾進呈古文而阻於新法朱仲晦晚
為刋誤而未逮先資故高皇表章六經謂孝經非孔
[229-13a]
壁全書學校未以設官科貢不行取士固彼時天開
草昧亦諸臣日昃未遑兹葢伏遇皇帝陛下敦孝格
天横經馭世順徳洽兩宫五十年九月慶雍熙之治
盛年當萬歴四十載八荒濟仁覆之休萃尊富享保
於聖人重華再見凝禄位名夀於大徳歴代希聞皆
本大孝之推實是尊經所致然教民孝須令天下咸
覩孝經大全廣布孝經當進壁傳與六經為伍慨遺
經淹沒自炎漢至斯本初劉向羣儒之差終歸開元
[229-13b]
諸臣之罪也臣世頌古文家傳繕本生民所學惟在
此書前叨詞館四䙫加意編摩即放邱壑入秋更加
考定證今文之謬誤加古義以注疏經文自有後先
古本原無脱落首五言孝引起原以詩書次三發端
隨問咸歸㫖趣各因諸家之注裁成易簡之章庶古
義粲然復明聖經靡有闕失矣伏願皇上悉加電覽
綂賜聖裁如果壁經當尊臣注當採乞勅詞林儒碩
令之廣博攷稽俾經筵日以進呈而科貢用之取士
[229-14a]
仍希宸翰題序永傳則皇上錫類之孝上塞天而下
塞地正經之功前無古而後無今矣臣無任瞻天仰
聖激切屏營之至謹以孝經集注一部隨表上進以
聞
繆泳曰中山蔡氏光山人萬歴辛丑進士歴官禮部
右侍郎兼侍讀學士所注孝經於萬歴四十年十二
月進時官行人司副
吕氏維祺/孝經本義
[229-14b]
二卷
未見
孝經大全
二十八卷
存
孝經或問
三卷
存
[229-15a]
孝經衍義
存
維祺自序曰愚既注孝經本義已復櫛比諸家之同
異出入孔傳已亡鄭説無徵唐注浮謭邢疏蘩蕪學
士莫知所宗迨夫洓水指解紫陽刋誤庶幾學者之
津筏而疑非定筆他如董廣川程伊川劉屏山范蜀
公真西山陸象山釣滄子宋景濓羅近溪諸君子亦
各有所發明而或鮮詮釋又如吳臨川董鄱陽虞長
[229-15b]
孺蔡宏甫朱周翰孫本朱鴻諸家各有注行世然或
是古非今分經列傳牽合附會改易增減亦失厥旨
乃捃摭羣書又四年成大全若干卷冠以義例羽翼
引證姓氏節畧若干卷附以孔曾論孝曾子孝言曾
子孝行曾子論贊及宸翰入告述文紀事識餘若干
卷葢欲明孔子作經之意為明王以孝治天下而發
其義理乙亥履端業已繕寫為表上之會以恩放歸
田不果深山之暇閒簡原草重加箋訂而孝經或問
[229-16a]
成尚有續著衍義圖説外傳等若干卷俱藏諸笥以
訓子弟及門之士云爾崇禎戊寅端月
黃虞稷曰維祺字介孺河南新安人萬歴癸丑進士
歴官南京兵部尚書三書皆於崇禎十三年進呈
吕氏維祮/孝經翼
未見
吳氏甡/校訂孝經本義大全
未見
[229-16b]
陸元輔曰甡字鹿友南直𨽻興化人萬歴癸丑進士
累官兵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
鄭氏若曾/孝經闡注
一卷
未見
陸氏山/孝經正義
一卷
未見
[229-17a]
[229-17b]
經義考卷二百二十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