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R2n0011 經義考-清-朱彝尊 (master)


[127-1a]
欽定四庫全書
 經義考卷一百二十七
          翰林院檢討朱彞尊撰
   周禮八/
韓氏邦竒/魏氏挍/周禮義疏
   未見
 沈懋孝序曰周禮義疏者苑洛韓先生莊渠魏先生
 所手定駕部郎韓君凝甫得其槀挍而傳焉叙之曰
[127-1b]
 周禮之傳舊矣是之者以為周之書疑之者以為漢
 氏之書有缺者補者刪正者疏其義而發之者亦各
 一家之説耳如欲用之宜何從請衷以孔子之論孔
 子告魯公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夫方策者非周禮
 而何又曰吾學周禮今用之灼然有此書矣如有用
 我我其東周夢寐如將見之當時與門人雅言有不
 先執此者乎故其孫伋稱經禮曲禮三千三百者非
 周之禮又何稱焉後之儒者不遡其源乃欲取古遺
[127-2a]
 事施設方今竊嘗深思而微哂之夫周公兼三王者
 也公去禹湯未逺也文武是其父兄家法也以公才
 敏猶有行之不合思以繼日坐以待旦况欲追述周
 禮於三數千年之前求其一一必合而必行之可謂
 不達於論矣孔子曰樂則韶舞此不用周樂明矣郁
 郁文哉取一冕而可焉此不純用周禮矣故能知周
 公孔子之微意者必有待於凖今酌古之才因時設
 教而後可也
[127-2b]
楊民慎/周官音詁
  一卷
   存
 慎自序曰周禮凟亂不經之書也前人論之詳矣其
 中多竒字古音葢劉歆受學於揚雄其訓纂之遺有
 在於是者存而論之固可以補天禄挍文之缺為召
 陵公乘之裨矣其書不用於科舉不列於學官幸未
 經學究金根之謬改麻沙俗字之訛刋亦古典之巋
[127-3a]
 然靈光也顧未有表出之者亦學山一簣之虧乎乃
 手録之為周官音詁一篇
余氏本/周禮考誤
   未見
馬氏理/周禮注解
   未見
舒氏芬/周禮定本
  十三卷
[127-3b]
   存
 芬自序曰夫周禮者周公監夏商之禮而損益之郁
 郁乎其文也仲尼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徵也吾説殷
 禮宋不足徵也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葢善之也
 又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葢善其制
 作而思見其人也東漢而下是書與儀禮戴記並行
 宋興大儒輩作表章遺經於此蓋闕如也予自弱冠
 即好是書迄今班白懼魄氣衰而誦記之不逮也乃
[127-4a]
 隨所窺測作為五官叙辨五卷六官圖釋一卷剔偽
 一卷既乃録成正經重加挍訂其有逸於他書者取
 而附之錯於他官者編而正之仍分六卷總之十有
 三卷題曰周禮定本庶㡬奉以周旋不負習學之初
 心也若夫進講經筵請立學官以傳弟子則斯文之
 興厥有㑹也
季氏本/讀禮疑圖
  六卷
[127-4b]
   存
 本自序曰孟子曰有布縷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
 君子用其一緩其二三者之外别無征焉周禮之征
 則不止此蓋其書成於戰國之士中間多襍邪世之
 制迂儒之談而非由大本以行達道者也當漢武時
 其書始出衆儒共排其非至林孝存則曰末世凟亂
 不驗之書何休則曰六國陰謀之書惟劉歆鄭𤣥以
 為周公致太平之迹而朱子深信之亦以為周公遺
[127-5a]
 典又以為聖人所作必不曾差又謂周禮一書亦是
 起草未曽得行又謂周公晚年作此小處或未及改
 則以周禮為未定之書也孔子刪述六經以正人心
 豈其存未定之禮以惑世乎知周禮之不可通而强
 以一説通之亦近於遁辭矣子故即平日之所疑者
 為圖旁引以辨證之而一以孟子為主書凡六卷其
 前三卷疑圖具在見禮意焉其後三卷則上叙孟子
 之言以明本原下評歴代之事以備參攷云
[127-5b]
陳氏深/周禮訓雋
  十卷
   存
周禮訓注
  十八卷
   存
 黄虞稷曰深字子淵長興人嘉靖乙酉舉人任雷州
 府推官
[127-6a]
 深自序曰荀卿有言欲觀聖王之迹則於粲然者矣
 後王是也舎後王而道上古是猶舎已之君而事人
 之君也及觀孔子之告子張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
 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
 世可知也乃知荀卿之言孔子之意也且夫道莫盛
 於五帝五帝莫盛於唐虞夫子乃近取諸夏殷而損
 益之不視唐虞而視夏殷者以見聞為師也夫髙曽
 之事杳而難尋以宗父為之語則子弟不期而自喻
[127-6b]
 故髙曽之事宗父能道之唐虞者髙曾也而夏殷宗
 父也舉唐虞則失夏殷舉夏殷則見唐虞矣故夏殷
 者吾之前行也周禮周公監夏殷而作也凡其所因
 所損益以治民臨諸侯者皆夏殷之遺典也自周公
 六百餘年至孔子而周禮猶在魯也孔子乃稱曰我
 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我欲觀殷道是故
 之宋而不足徵也當是時夏殷之禮已不可考而夫
 子欲從周矣不從夏殷而從周者孔子所以法後王
[127-7a]
 也夏殷之禮備於周從周所以從夏殷也春秋孔子
 從周而作也凡其所因所損益以繩當世之諸侯者
 皆周公之遺典也禹合塗山玉帛萬國及湯之黜夏
 而諸侯歸商者三千禹之諸侯已失其十九周葢千
 八百國而㑹孟津者止於八百湯之諸侯又失其半
 及春秋而冠帶之國僅十有二未幾而合為七國卒
 併於秦而周之諸侯盡失矣所失者豈獨其諸侯併
 與其治諸侯之法而失之周亡而禮亦亡即周公仲
[127-7b]
 尼復起不能使之返也豈聖人作禮不知其禍之至
 此與奚而不知也執今之法以御今之人聖人固曰
 如是而宜於治斯已矣固不為後世慮變而為後王
 制變也事未形而意之勢未極而先之聖人弗為也
 周之天下可謂極治矣以有周禮也周禮周之聖人
 作也以周之禮治周之天下故其書名曰周禮而非
 世世之禮也有王者起而損益之何世而不周之治
 乎故孔子曰雖百世可知也今去周公二千五百年
[127-8a]
 而周官之遺意未嘗不存乎歴世相沿之内循而舉
 之有餘師矣今之視周禮猶周之視唐虞也世遠而
 莫稽義深而難竟一不當則弊隨之其所因其所損
 益當自宗父而得之矣乃有儒者之言曰不封建不
 井田不肉刑終不足以治天下嗚呼此如鍥舟而求
 劍舟已行矣而劍不可得也
唐氏樞/周禮因論
  一卷
[127-8b]
   存
羅氏洪先/周禮疑
  一卷
   存
王氏樵/周官私録
   未見
王氏圻/續定周禮全經集注
  十四卷
[127-9a]
   存
 黄虞稷曰因柯尚遷之書而重為更定凡五官所載
 有關於工者四十有二則擷而彚之為冬官以考工
 記三十一條附於冬官之後楊鶴許樂善錢龍錫為
 之序
 圻自序曰冬官雜見五官之説所從来逺矣自臨川
 俞夀翁永嘉王次㸃倡之而呉公澄丘公葵何公喬
 新柯公尚遷各以己意考司空職事雜在他官者裒
[127-9b]
 而歸之冬官似亦詳矣惜其更張太過决擇未精如
 改五物為五典并二世婦二環人為一目司士司禄
 實古夏官專職而移屬天官諸如此類十有二三而
 司徒一官幾成缺典余為此懼復就諸家所去取重
 加訂正官序悉依注疏章句仍本聖經其五官所載
 斷斷乎有關邦土者四十有二則擷而彚之為冬官
 上卷而考工記三十一條又皆造作營繕所係仍附
 於冬官之後列為下卷庶幾可稱六典全書至於經
[127-10a]
 文之下系以注釋則又全宗鄭賈而歴代諸儒論説
 各以類附不敢慿臆見而淆聖經也迨明設官分職
 多與周官脗合乃采瓊山丘氏所條奏者互見篇末
 俾後之用禮者得有所稽據而取則焉即孔子從周
 之遺意也弱水楊公奉命来按兩浙偶閱是編謂足
 以信今而傳後因屬有司付之制劂氏不惟圻補葺
 微勞藉以表見而俞王丘何諸君子刪定之功亦不
 致湮没無聞一何幸哉
[127-10b]
何氏廷矩/禮意大全
  三卷
   未見
存羊録
  十卷
   未見
 黄虞稷曰廷矩字時振番禺諸生陳公甫弟子二書
 皆本之周禮
[127-11a]
李氏如玉/周禮㑹注
  十五卷
   存
 黄虞稷曰如玉同安縣儒士嘉靖八年遣其子詣闕
 進書詔有司以禮奬之給冠帶
柯氏尚/遷周禮全經釋原
  十四卷内源流叙論一/卷通論一卷
   存
[127-11b]
 尚遷自序曰周禮晦蝕於戰國毁棄於秦漸出於漢
 惟存五官而補以考工記劉歆傳之杜子春訓之鄭
 衆鄭𤣥更相發明聖王之制復見於後世而卒不明
 不行者何哉其不明也簡札淆亂司空錯於他官未
 之分也封建鄉遂井田格於悖説未之正也其不行
 也心與政離既荒其原不明不行固其所也况於假
 而用者王莽誤而用之者安石乎漢唐之儒固有以
 為戰國陰謀之書又有以為漢儒附㑹之説則又均
[127-12a]
 為不明而果於非聖矣獨程朱大儒洞識聖心之淵
 微斷之以為周公遺典而明道横渠又决欲行之以
 復三代有志不就故微辭奥義未及論著君子惜焉
 夫冬官未嘗亡也何必購以千金又何為補以考工
 記宋俞廷椿氏始謂冬官不亡散於五官之中作復
 古編以伸其説永嘉王氏臨川呉氏清源丘氏椒丘
 何氏咸宗之各於五官之中襍取諸職以補冬官人
 持所見各自為編則周禮雖存紛紜舛錯㡬不可讀
[127-12b]
 矣今觀遂人以下地官之半實冬官也不知何人次
 於掌節之後而大司空之職舉而雜於大司徒之中
 遂起千古不决之疑無乃戰國諸侯之所亂乎遷不
 自度乃分遂人以下為冬官而証其序官之同乎六
 十取地官土地之事為大司空之職則冬官復矣又
 以鄉遂大夫以下皆無府史胥徒而知其在民之官
 大端既明則封建井田與夫賢能征税之屬俱可類
 見矣乃敢集諸儒之訓以釋之發鄙見以原之庶㡬
[127-13a]
 聖人作經以開萬世太平者為不亡矣哉嘉靖乙巳
 二月 又曰周禮是周公之遺典也古今相傳漢本
 猶在不敢移易至臨川俞廷椿氏以為冬官未嘗亡
 實雜出於五官之中於是取四十九官以補冬官之
 闕又分大司徒之半以為大司空之職著復古編以
 伸其說嘉熈間永嘉王次㸃又作周禮訂義以補俞
 氏之遺至元泰定間清源丘吉甫又以序官置各職
 之首大加更定名以全書而臨川呉氏又於大司徒
[127-13b]
 補孟子五典於十二教之上并去序官之文始以遂
 人入司空至本朝椒丘何氏又復序官於諸職之前
 以大司樂為司徒之教而司勛司士太史之屬皆入
 天官工作之事皆入冬官則略倣我朝制度矣至於
 近時有周禮剔偽之作又於諸職之文逐句刪合分
 别真偽奪彼與此矣夫周禮聖王經世大典其諸職
 之文諸官之序親出於周公之所裁定豈容一毫移
 易哉一壞於諸侯害已之惡遂合冬官於地官使大
[127-14a]
 典淆闕幸而漢儒傳習尚存古本也至宋俞氏再亂
 矣王丘呉何雖各自為書然諸職之文則未嘗更也
 至於剔偽圖釋之書則逐句逐字皆可去取更易矣
 是今之周禮雖存不過古人之事料隨人意見皆可
 為書也豈先王經世之典哉愚研精覃思為日既久
 似有得其要領乃敢㑹衆説而折其衷洗千年之晦
 蝕决諸儒之壅塞是故復遂人以下為冬官而六典
 備攷鄉遂以下為鄉官而位職明發在位之職與在
[127-14b]
 職之位而封建定推師保諫救之教而學校舉表宰
 夫鄉師遂師肆師士師以下為六十屬而三百六十
 之數定取司馬法以明井牧之制簡稽之法而軍制
 復辨九功非九職之税而賦歛之法明以九比為九
 等之稽上中下地有三類而授田征役之施舎審至
 於辨天地分合祀之非以明郊社禘嘗之義則質之
 胡氏之論推司樂三宫之制為古雲門大韶之樂則
 聞之師説此皆周禮之大綱周公之精意所在後世
[127-15a]
 所未明者敢竭鄙見作原以發明之其他先儒之論
 有可采如葉氏丘氏李氏鄭氏之類能推明大義者
 俱書於所釋之後與鄙原相錯非敢繁也俾聖經之
 大㫖敷暢闡明焉嘉靖丙午
 陸元輔曰晉安柯尚遷撰周禮全經釋原前列序二
 篇源流序論一篇六官目問四篇全經綱領十二條
 釋原凡例七條及先儒姓氏考天官二卷地官二卷
 春官三卷夏官秋官共三卷冬官一卷末附周禮通
[127-15b]
 論周禮通今續論各一卷
 黄虞稷曰尚遷字喬可長樂陽石山人
金氏瑶/周禮述注
  六卷
   存
 瑶自序曰周禮周之禮乎曰非也因於殷殷之禮乎
 曰非也因於夏然則夏之禮矣曰虞之伯夷已典禮
 夷之禮又必有所因求其端其天之所秩而性有之
[127-16a]
 乎人之初生也蠢蠢蠕蠕若不見所謂禮者而禮之
 全體大用已含於中葢生不能無性性不能無情情
 不能無親疎厚薄貴賊而禮從生焉其既也文生焉
 又其既也文盛焉卒至於三百三千而猶莫可已是
 皆情之發有不容已者如是説者謂周尚文非也周
 焉能尚之也質敝而文興欲不尚之不可得也今觀
 之周禮上自王后公孤大夫士而下及衆庶莫非人
 也而莫不有禮也大而祭祀朝覲㑹同賔客軍旅喪
[127-16b]
 紀田役燕射獻貢頫聘小而交際辭令送迎進止揖
 讓登降授受拜答問對莫非事也而莫不有禮也近
 而宫寢殿庭國中四郊都鄙遠而六服又遠而四裔
 莫非王家所治地也而莫不有禮也廣大如天地而
 無所不包周匝如泰和元氣流行而無微不被縱横
 曲折不相參涉如春夏秋冬錯行而各有所歸明著
 易簡如日月之懸象造化之顯設而人皆可知可從
 大綱正於上萬目舉於下如乾坤定位而山川人物
[127-17a]
 鳥獸草木各適其性各足其分而莫知為之者浩乎
 其無畔岸茫乎其無端緒混乎其無滲漏而究其所
 歸不外乎立極一言而五典之教乃為之本其他若
 設官職叙禮治兵明刑興事攘攘籍籍雜然而有事
 者皆所以經綸其間以翼其至者也當是時也君臣
 上下合為一心王畿列國聨為一體中國要荒混為
 一家古人謂泰和在成周宇宙間猗與盛哉猗與盛
 哉此孔子所以有郁郁乎文之嘆而夢寐見焉卒不
[127-17b]
 得一小試有遺恨也予蚤嵗為博士弟子嘗剽五經
 之文以資進取而不説於禮記又求之儀禮亦然於
 是索周禮誦之見其首維王建國數句六官不易聳
 然異之曰大聖人之制作固如是其有本乎及省其
 中之所列則見其官有定職事有定制不襲於古而
 亦不悖於古不狥於時而亦不逆於時不溺乎情而
 亦不拂乎情復掩卷嘆曰至哉文乎體備文周義正
 辭嚴非其胸中藴有天下古今之度者曷足以及此
[127-18a]
 亟欲叩其門而入而阻於舉業未能也晚在林下時
 與諸子姓譚禮事慨然復有志焉檢之舊笥僅得漢
 鄭氏元呉氏明何氏三疏而二疏大抵襲鄭遂沿鄭
 疏求之日復一日漸覺有見與鄭别者因念曰是不
 可以不存乃隨其所見日紀之積十有三載遂成此
 編嗟夫周禮周公為周之書也雖封建郡縣井田税
 畝古今不同而大經大法千古一日周禮不列於學
 官何也漢人之附㑹累之也夫附㑹而為文正猶剪
[127-18b]
 裁而為花質與色雖肖而生理必别周禮之文流自
 心胸隨物而賦濃淡繁簡渾然天成附㑹之句悉出
 摹竊不乖於體則乖於義不乖於義則乖於情不乖
 於情則乖於辭予雖非作者然而揣摩之久紬繹之
 深遂覺此禮若自已出而外有所附真如贅疣一經
 吾目便可指摘如之何可以亂周禮方今聖天子在
 上以禮治天下天下方翹首盛周之治瑶不揣僭以
 是編請正於君子倘因是而得使此禮煥然復明於
[127-19a]
 世則豈惟吾道之幸而於國家之治亦未必無小補
 云
 黄虞稷曰瑶字徳温休寜人嘉靖中選貢生官廣西
 衛經歴
王氏應電/周禮傳
  十卷
   存
 應電自序曰天地之道貞觀焉而變易者五行之氣
[127-19b]
 也日月之道貞明焉而徃来者所乘之機也帝王之
 道貞一焉而損益者所值之時也故五帝不同禮三
 王不相沿樂而其所以貞夫一者則萬古如一日蓋
 世有升降治法不與推移也周公之時何時也當殷
 之末造成之多難其憂患也深其防慮也周監於二
 代爰建六官各率其屬以倡九牧六官共聞其政六
 職修而天下太和萬物咸若今其綱條具在其人存
 則其政舉矣至其物必有則事必有司其作止有時
[127-20a]
 其措置有所君臣上下之交泰男女内外之交際禮
 之叙樂之和郁郁乎文前作者莫之先後作者莫之
 繼時焉而已後之學禮者我惑焉誦其文不究其用
 泥其名不揆諸道類以當世之弊政而釋先王之良
 法知其分不知其合見其異不見其同乃欲析其合
 同而化理者分𨽻以補冬官之缺紛紛臆見人自為
 書至於鹵莽求之不得其義妄生詆毁竊其糟粕用
 濟其私卒歸廢弛皆是書之罪人也應電既玩習有
[127-20b]
 年不質之注而質之經久之若有所㑹通者敬為傳
 詁先王制作幸而未墜者有是經在庶乎治有根柢
 得以取衷不失之太遠云爾嗚呼三百六十屬洋洋
 乎廣大而精宻師其意不師其迹用其意不用其名
 變而通之以盡利非英君碩輔孰能與於此董子有
 言少損周之文用夏之忠百世可知矣乃若天王后
 世子廟朝宫衛之秩君臣同體宇宙一家之情養氏
 治兵敷教治賢之方百職各正六官聯事之法宻於
[127-21a]
 理財而以義為利詳於㑹考而謹終如始五常並立
 而不遺七教兼陳而不悖是則與天地共為貞觀日
 月共為貞明者也徵古驗今推舊為新愚所傳者不
 在兹乎
 楊豫孫曰明齋王先生受業於魏恭簡公尤嗜周禮
 乃以其暇作傳壬子秋先生擕其書訪余神鼉山中
 遂獲縱觀因以考互諸家之注疏其同異大較相半
 蓋先生未嘗泥注疏也其最要者六官之相資四民
[127-21b]
 之相轄冬官之不補考工之不録及不㑹國服諸篇
 宛然覩聖人與其臣民之心相為融液而非有所狥
 至於六飲九穀屋粟夫征之類為時所急者皆能以
 百姓之欲破先儒之爭蓋先生之學得禮之本劉鄭
 之所不能傳者惟缺此耳嗟乎禮之不虛行也久矣
 周禮雖在孰得而用之哉今先生汲汲講求若可運
 掌於旦暮者亦以聖人雖徃而其心猶可見也
 羅洪先曰崑山王君明齋病周禮舊注未盡聖人之
[127-22a]
 㫖乃更覃研累十數寒暑凡為言三十餘萬其間原
 制度之由起究利害之所歸因顯而遂探其微即細
 而并釋其大推五官離合之故黜諸家脫誤之疑以
 為百世繼周而治者必出於此雖嘗稱舉師説而要
 其是非一斷以已甲寅秋挾冊南遊俾予訂正予遭
 多故不暇而君亦播遷戊午夏避暑蓮洞始獲卒業
 見其言如盤根樛枝附麗宛轉鑱鏤刻繡色理敷紛
 即令白虎諸儒肆其巧辨固莫能煽摇於中而淩駕
[127-22b]
 其上也予媿固僻時出詰難互有異同或言出旋為
 更易或持竟日不解凡三月而後忘言夫以王君十
 數寒暑之勤而予以三月之勤欲有異同宜在所不
 屑也其能有所訂正哉然欲求聖人之㫖者即君所
 言固已近矣
 黄虞稷曰應電字昭明崑山人師事魏挍善釋經翼
 傳者冬官補義天王㑹通學周禮法治地事宜握機
 經傳非周禮辨經傳正誤其目有七應電又著五經
[127-23a]
 繹佚不傳
周禮圖說
  二卷
   存
 應電自序曰古稱左圖右書凡書所不能言者非圖
 無以彰其形圖所不能畵者亦非書無以盡其意此
 古人所以不偏廢也舊嘗有周禮圖矣如冕服則類
 為男女之形而章服仍不明井邑則類為大方隔而
[127-23b]
 溝洫仍不分然則奚以圖為哉作者不自知其非而
 觀者亦莫詰其弊皆不考經文之過也予因於經㫖
 中言所不能盡者述之如左理原於天文位闕/道行
 於地里職方綂紀於六官分合立極於都宫朝堂郊
 社宗廟以萃人心閭井伍兩以固邦本封土制禄以
 貴貴建學立師以育才命徳有冕服車旂討罪有軍
 旅田役復系之以説使治是經者一覽而知夫言外
 之意嗚呼昔人所載予多不録也今日所載昔皆未
[127-24a]
 有也觀者幸或補其未備云
學周禮法
  一卷
   存
非周禮辨
  一卷
   存
 應電自序曰非周禮者若林孝存何休輩不下數家
[127-24b]
 指摘瑕釁無如胡仁仲辨析精微無如季明徳移易
 周禮者若呉幼清俞夀翁王次㸃輩亦不下數家參
 互演繹集成後出莫如舒國裳以愚觀之胡氏謂太
 宰六十屬無一官完善其説淺陋未見有的然不可
 破才髙之人乍見不領略遂置不復思任意剖决雖
 欲自絶於經何損哉舒氏作序辨圖釋剔偽繼之定
 本夫聖人之書本明也而人自不明各以其意見為
 之更定初若快意似乎可觀回視作者精義其謬何
[127-25a]
 啻千里季氏大㫖惟執孟子一書以為權度然孟子
 之學識其大者使之當路則其施為必不泥周家之
 舊章况周禮行乎王國而非侯國之所通行其籍藏
 於六官孟子未嘗適周固不得而見其行於侯國者
 諸侯惡其害已而去其籍齊之姜移而為田晉之姬
 移而為魏舊法豈有存者哉愚既取三家之説為之
 辨釋因述所以差失之故冠於篇章覽者自知所擇
 云
[127-25b]
 
 
 
 
 
 
 
 經義考卷一百二十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