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R2n0011 經義考-清-朱彝尊 (master)


[231-1a]
欽定四庫全書
 經義考卷二百三十一
          翰林院檢討朱彞尊撰
   孟子一/
孟子
  漢志十一篇
   存七篇
 司馬遷曰孟軻騶人也受業子思之門人道既通游
[231-1b]
 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恵王不果所言則見
 以為迂逺而濶於事情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彊
 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
 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於合從連衡以攻
 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徳是以所如者不
 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
 篇
 揚雄曰古者楊墨塞路孟子辭而闢之廓如也 又
[231-2a]
 曰孟子勇於義而果於徳知言之要知徳之奥非茍
 知之亦允蹈之
 應劭曰孟子作書中外十一篇
 趙岐曰孟子幼被慈母三遷之教長師孔子之孫子
 思 又曰孟子以儒術游於諸侯莫能聽納其說於
 是退與弟子公孫丑萬章之徒疑難問答又自撰法
 度之言著書七篇凡二百六十一章三萬四千六百
 八十五字秦焚經籍其書號為諸子得不泯絶
[231-2b]
 王肅曰學者不知孟軻字按子思書及孔叢子有孟
 子居則是軻也軻少居坎軻字子居也廣韻注孟子/居貧轗軻故
 名軻字/子居
 姚信曰孟子驅世事於仁義之域使行者步中正之
 途 又曰孟子之書將門人所記非自作也故其志
 行多見非惟教辭而已
 韓子曰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門弟子不能徧觀而盡
 識也故學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其後離散分處諸
[231-3a]
 侯之國又各以其所能授弟子源逺而末益分惟孟
 軻師子思而子思之學出於曽子自孔子沒獨孟軻
 氏之傳得其宗故求觀聖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
 又曰讀孟軻書然後知孔子之道尊 又曰斯道也
 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
 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
 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 又曰孟子醇乎醇者也
 又曰孟子之功不在禹下 又曰軻之書非自著既
[231-3b]
 沒其徒萬章公孫丑記其言耳
 林慎思曰孟子七篇非軻自著乃弟子共記其言
 皮日休曰聖人之道不過乎經經之降者不過乎史
 史之降者不過乎子子不異乎道者孟子也孟子之
 文粲若經傳繼乎六籍光乎百氏真聖人之微㫖也
 程晏曰孟子大達逺盜蹊而遵正路者也
 賈同曰孟子十四篇者孟軻之述也
    按賈氏責荀篇所云十四篇蓋析七篇上下
[231-4a]
    言之
 歐陽修曰孔子之後惟孟子最知道
 蘇洵曰孟子語約而意盡不為劖刻斬絶之言而其
 鋒不可犯
 司馬光曰荀子好禮揚子好易孟子好詩書
 徐積曰孔子言其略孟子言其詳
 蘇轍曰不觀於詩無以知王道之易不觀於春秋無
 以知王政之難若孟子可謂深於詩而長於春秋者
[231-4b]
 矣
 程伯子曰論心術無如孟子
 程子曰孟子有大功於世以其言性善也 又曰孟
 子性善養氣之論皆前聖所未發 又曰孟子未敢
 便道他是聖人然學已到至處 又曰知易者莫如
 孟子知春秋者亦莫如孟子
 黄庭堅曰由孔子以來求其是非趨舍與孔子合者
 惟孟子一人
[231-5a]
 晁說之曰按此書韓愈以為弟子所㑹集非軻自作
 今攷其書則知愈之言非妄發也書載孟子所見諸
 侯皆稱謚如齊宣王梁恵王梁襄王滕定公滕文公
 魯平公是也夫死然後有諡軻著書時所見諸侯不
 應皆死且恵王元年至平公之卒凡七十七年孟子
 見恵王王目之曰叟必已老矣決不見平公之卒也
 故予以愈言為然
 楊時曰孟子一書只是要正人心教人存心養性收
[231-5b]
 其放心至論仁義禮知則以惻隠羞惡辭遜是非之
 心為之端論邪說之害則曰生於其心害於其政論
 事君則曰格君心之非一正君而國定千變萬化只
 說從心上來人能正心則事無足為者矣大學之修
 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本只是正心誠意而已心得
 其正然後知性之善故孟子遇人便道性善歐陽永
 叔却言聖人之教人性非所先可謂誤矣
 胡舜陟曰孔子之後深知聖人之道者孟子而已
[231-6a]
 洪邁曰唐世未知尊孟子故馬總意林亦列其書而
 有差不同如伊尹不以一介與人亦不取一介於人
 之類
 施徳操曰孟子有大功四道性善一也明浩然之氣
 二也闢楊墨三也黜五霸而尊三王四也是四者發
 孔氏之所未談述六經之所不載遏邪說於横流啓
 人心於方熾嗚呼堯舜之道自孔子傳之曽子曽子
 傳之子思子思傳之孟子孟子得其傳然後孔子之
[231-6b]
 道益尊而曽子子思之道益著其所以發明斯人開
 悟後世者至深矣
 劉昌詩曰孟子題辭又有外書四篇性善辨文說孝
 經為正予鄉新喻謝氏多藏古書有性善辨一帙則
 知與文說孝經為正是謂四篇
 朱子曰孟子七篇觀其筆勢如鎔鑄而成知非綴緝
 所就也 又曰孟子疑自著之書故首尾文字一體
  又曰孟子要熟讀 又曰讀孟子非惟看他義理
[231-7a]
 熟讀之便曉作文之法首尾照應血脈通貫語意反
 覆明白峻潔無一字閒人若能如此作文便是第一
 等文章
 張栻曰孟子當戰國横流之時發揮天理遏止人欲
 深切著明
 陳文蔚曰孟子每段自有一二句綱領其後只自解
 此一二句
 輔廣曰子思之門人無有顯名於世者而孟子真得
[231-7b]
 子思之傳則疑親受業於子思者為是
 董銖曰史記謂孟子之書孟子自作趙岐謂其徒所
 記今觀七篇文字筆勢如此決是一手所成非魯論
 比也然其問有如云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亦恐
 是其徒所記孟子或曾略加刪定也
 陳淵曰孟子七篇専發明性善
 髙似孫曰士生戰國之間其能屹主中流一掃羣異
 學必孔氏言必六經者孟子一人而已
[231-8a]
 王應麟曰孟子羽翼孔氏七篇垂訓法嚴義精知性
 知天易之奥也以意逆志詩之綱也言稱堯舜書之
 要也井田爵禄之制可以知禮王霸義利之辨可以
 知春秋故儒者稱之曰通五經 又曰孟子學伊尹
 者也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是亦聖之任 又曰論
 語終於堯曰篇孟子終於堯舜湯文孔子而荀子亦
 終堯問其意一也 又曰孟子字未聞孔叢子云子
 車注一作子居居貧坎軻故名軻字子居亦稱字子
[231-8b]
 輿疑皆傅㑹
 黄震曰孟子尊孔氏而闢楊墨明王道而黜霸功卓
 然有功萬世而世猶或譏之夫李泰伯以富國彊兵
 為學其譏孟子宜也如司馬公大儒亦譏之豈非孟
 子說誘時君變化百出温公守樸意見所不合與吁
 此可與權之難也 又曰晦庵謂孟子以伐燕為宣
 王時事與史記荀子等書不合按史記齊伐燕有二
 事齊宣王先甞伐燕燕文公卒易王初立齊宣王因
[231-9a]
 燕喪伐之取十城是即孟子梁恵王篇所載問答稱
 齊宣王者也此一事也稱宣王者孟子作於宣王已
 沒之後故以諡稱而趙岐注亦稱齊宣王也齊涽王
 後又伐燕燕王噲以燕與子之齊伐燕下燕七十城
 是即孟子公孫丑篇所載沈同問燕可伐與者也此
 又一事也止稱齊王者作孟子時涽王尚在未有諡
 之可稱趙岐注亦止稱王也燕噲遜國在齊宣卒後
 九年湣王伐燕在齊宣卒後十年以此見伐燕噲非
[231-9b]
 齊宣王甚明湣王在位四十年孟子不及見湣王卒
 故孟子書自公孫丑篇後凡涉齊事皆止稱王陳賈
 作周公未盡仁智論終篇止說齊王近世師儒援為
 王留行事謂有區區齊宣不足為聖世道說者遂亦
 誤指伐噲為齊宣王事矣此係鄉人蔣監簿曉之說
 馬端臨曰前史藝文志俱以論語入經類孟子入儒
 家類直齋陳氏書録解題始以語孟同入經類其說
 曰自韓文公稱孔子傳之孟軻軻死不得其傳天下
[231-10a]
 學者咸曰孔孟孟子之書固非荀揚以降所可同日
 語也今國家設科語孟並列於經而程氏諸儒訓解
 二書常相表裏故合為一類今從之
 趙徳曰孟子言書凡二十九援詩凡三十五
 何異孫曰孟子是軻自作之書
 薛瑄曰孟子七篇乃洙泗之正傳經千餘載世儒例
 以子書視之知孟子者韓子一人而已
 王鴻儒曰孟子之學明在於事親事長而幽極於知
[231-10b]
 性知天上下本末一以貫之此所以為醇乎醇之儒
 也
 胡居仁曰孟子求放心集義養氣内外本末交盡
 郝敬曰戰國處士横議楊朱墨翟鄒衍鬼谷子公孫
 龍之輩百家簧鼓竽濫不可勝聽而孟子生當斯時
 獨能守仁義性善孝弟中庸之教發明顯微博約下
 學上達之㫖斬然歸於一七篇之辭彰明較著而其
 㫖精融渾化使當世由之而不知後世習之而不察
[231-11a]
 嗚呼微已 又曰趙岐謂孟子通六經尤長於詩書
 程正叔謂孟子云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
 則久可以速則速知易莫如孟子又云王者迹息而
 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春秋無義戰知春秋莫如孟
 子按孟子言四端即易之四徳也仁義即易立人之
 道也性善即易繼善成性也知性知天即易窮理盡
 性至於命也兵貴人和得諸師養大體得諸頤聖人
 於天道得諸乾收放心養夜氣得諸復寡欲得諸无
[231-11b]
 妄與王驩稷下諸人處包荒不失其正得諸否學孔
 子聖之時得諸先後天他可類推則是知易誠未有
 如孟子者矣其於書也曰盡信書不如無書其後張
 霸之武成孔安國之古文皆以魚目亂珠乃知孟子
 取二三䇿其辨精矣其言道徳必稱堯舜言征伐必
 稱湯武則知書誠未有如孟子者矣詩三百古序其
 來已舊後儒以辭害志如咸邱䝉髙叟之輩孟子教
 之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此千古學詩
[231-12a]
 心法孔子與賜商言詩意正同然則知詩未有如孟
 子者矣世儒說春秋謂仲尼奬五霸率諸侯事盟主
 此無稽之言諸傳皆紛紛語夢而獨孟子謂五霸三
 王之罪人春秋與檮杌同然則知春秋孰有如孟子
 者乎至於先王之禮巡狩述職班爵禄井田學校皆
 治天下大經大法其說明徵典要可信可傳其言曰
 非禮之禮大人弗為其論禮惟恭敬辭讓入孝出弟
 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樂之實樂斯二者云云/故達禮
[231-12b]
 樂之情又孰有如孟子者乎是故有六經不可以無
 孟子也 又曰孟子器宇正自寛平言語行事極近
 人情不見諸侯而齊宣好士未甞不往仕不受禄而
 宋薛之餽未甞不受道不茍合而不為小丈夫之悻
 怒故去齊必三宿亷不茍取而不為陳仲子之矯情
 故交際不辭匡章得罪於父不以人言而不加禮貌
 夷之受學於墨者不以為異端吝其教誨其告君也
 園囿亦可臺池鳥獸亦可好樂亦可好貨好色亦可
[231-13a]
 故曰人不足責政不足閒惟格君心之非而已是故
 以臧倉之謗不遇於魯而未甞怨其沮已以王驩之
 佞倖出弔於滕而未甞不與之朝暮雖往返不言而
 終不激小人之怒甞不恱於公行子之家而從容片
 辭嫌疑立解宛然孔子待陽貨公伯寮氣象豈非願
 學之深有得於温良恭儉讓之遺範者歟是故以伯
 夷為隘以栁下恵為不恭以仲尼為不為已甚其所
 向慕可知而世儒猶謂鋒芒太露然則必如小人之
[231-13b]
 無忌憚而後可者矣 又曰孟子言性善原於孔子
 孔子賛易曰繼之者善成之者性又曰無思也無為
 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
 孰能與於此此性善之淵源也子思作中庸曰天命
 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
 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
 達道此子思之受指於夫子者也孟子因夫子子思
 之說故曰天下之言性則故而已矣故者以利為本
[231-14a]
 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即寂然不動感
 而遂通大本達道之㫖也 又曰論語多言仁孟子
 多言義論語道廣而大仁為至七篇法嚴而精義為
 至惻隠之心雖禽獸亦有羞惡之心惟聖賢能充小
 大之分也論語與羣賢論學故包羅大孟子與世人
 勵亷恥故切劘精 又曰論語章法簡短故是後人
 記録孟子文章長展非他人可代正是孟子手筆蘇
 明允謂孟子之文不為巉刻斬絶之言而其鋒不可
[231-14b]
 犯朱元晦謂七篇筆勢如鎔鑄非綴緝可就斯為知
 言 又曰史稱孟子受業於子思之門人而不言門
 人姓名甚無根柢據七篇中義理文字多與子思中
 庸合其言性命原本中庸如居下位不獲乎上一章
 文字義理全與中庸同又禮記檀弓載子思對魯繆
 公問舊君反服與孟子對齊宣王舊君有服意同而
 孟子又自謂未得為孔子徒私淑諸人故或謂受業
 於子思之門人近似王劭解史記以人字為衍趙岐
[231-15a]
 注孟子及孔叢子書遂謂孟子親受業於子思非也
 按孟子言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嵗子未得為
 孔子徒又言魯繆公時子思為臣今按孔氏生伯魚
 伯魚生子思而伯魚先孔子卒則是子思猶及親事
 夫子與夫子同時後此百餘年孟子長受業安得子
 思尚在夫子卒於魯哀公十六年又十一年哀公卒
 悼公立三十七年元公立二十一年繆公乃立上距
 孔子歿時已七十一年矣而子思為繆公臣計其時
[231-15b]
 年已老故告繆公語多質直蓋年髙為繆公所嚴事
 故曰繆公無人乎子思之側則不能安子思孟子譜
 謂孟子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則是魯文公之六年
 也上距魯繆公元年凡一百二十一年去子思時逺
 矣故謂親受業者誤
 楊豫孫曰孟子前史皆在儒家至宋始列於經其七
 篇外書四篇性善辨文説孝經為政趙岐云偽書也
 漢文帝常置博士其後王充林慎思馮休李覯司馬
[231-16a]
 光鄭厚叔之徒與孟子異者六家故世儒又有翼孟
 尊孟等書
 
 
 
 
 
 
[231-16b]
 
 
 
 
 
 
 
 經義考卷二百三十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