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R2n0011 經義考-清-朱彝尊 (master)


[134-1a]
欽定四庫全書
 經義考卷一百三十四
          翰林院檢討朱彞尊撰
   儀禮五/
汪氏充寛/經禮補逸
  九卷焦氏經籍/志作十卷
   存
 克寛自序曰自樂亡而經行於世惟五易詩書春秋
[134-1b]
 雖中不無殘闕而未若禮經甚焉然三百三千不傳
 盖十之八九矣朱子嘗考定四經謂三禮體大未易
 緒正晚年惓惓是書未就而没遂為萬世缺典克寛
 伏讀而加惋惜焉世之三禮所傳曰周禮曰儀禮曰
 禮記其實禮記乃儀禮之傳儀禮乃周禮之節文而
 三禮之要則在乎吉凶軍賓嘉五禮之别也何則吉
 禮之别十有二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
 星辰以樮燎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以血祭祭社稷
[134-2a]
 五祀五嶽以貍沈祭山林川澤以疈辜祭四方百物
 以肆獻祼享先王以饋食享先王以祀春享先王以
 禴夏享先王以嘗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凶禮之
 别有五以喪禮哀死亡以荒禮哀凶札以弔禮哀禍
 烖以禬禮哀圍敗以恤禮哀㓂亂賓禮之别有八春
 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
 見曰同時聘曰問殷頫曰視軍禮之别有五以大師
 之禮用衆以大均之禮恤衆以大田之禮簡衆以大
[134-2b]
 役之禮任衆以大封之禮合衆嘉禮之别有六以飲
 食之禮親宗族兄弟以昏冠之禮親成男女以賓射
 之禮親故舊朋友以饗燕之禮親四方之賓客以賑
 膰之禮親兄弟之國以賀慶之禮親異姓之國此其
 大較也然儀禮十有七篇吉禮之存惟特牲饋食篇
 乃諸侯國之士祭祖廟之禮少牢饋食及有司徹篇
 乃諸侯卿大夫祭祖禰廟之禮凶禮之存惟喪服篇
 乃制尊卑親踈冠絰衣服之禮士喪禮篇乃士喪其
[134-3a]
 親自始死至既殯之禮士虞禮篇乃士既葬其親迎
 精而反日中而祭於殯宫之禮賓禮之存惟士相見
 禮篇乃士以職位相親始承贄相見之禮聘禮篇乃
 諸侯相交久無事使相問之禮覲禮篇乃諸侯秋朝
 天子之篇嘉禮之存惟冠禮篇乃士之子始加冠之
 禮士昏禮篇乃士娶妻之禮鄉飲酒禮乃鄉大夫賓
 興賢能飲酒之禮鄉射禮篇乃士為州長會民射於
 州序之禮燕禮篇乃諸侯燕饗其臣之禮大射義篇
[134-3b]
 乃諸侯将有祭祀之事與羣臣宴飲之禮公食大夫
 禮篇乃諸侯以禮食鄰國小聘大夫之禮自此之外
 如朝覲會同郊祀大饗帝大喪之禮盖皆亡逸况軍
 禮無存非關細故此豈散軼已在於夫子正禮之前
 哉是以當時吉禮之失如魯君之郊僭天子之禮孟
 獻子之禘七月而為之夏父弗綦躋僖公而逆祀三
 桓大夫立公廟於私家管仲鏤簋朱紘晏平仲豚肩
 不掩豆至於太廟説笏與燔柴於奥諸侯宫懸而祭
[134-4a]
 以白牡之類是也凶禮之失如伯魚喪出母期而猶
 哭子路姊喪過而弗除子上母死而不喪成人兄死
 不為衰有為慈母練冠為妾齊衰者有居喪沐浴佩
 玊與浴於爨室者有朝祥而暮歌與既祥而絲屨組
 纓者以至小殮而奠於西方既祖而反柩受弔有以
 大夫而遣車一乘有葬其夫人而醯醢百甕之類是
 也賓禮之失如天子下堂而見諸侯諸侯朝覲而私
 覿主國王臣以私好而朝諸侯者有焉諸侯以強大
[134-4b]
 而盟天子之三公者有焉庭燎之百侯國用之繡黼
 丹朱中衣大夫用之者又有焉嘉禮之失如魯昭公
 娶於呉則不告天子魯哀公為重肆夏以享賓天子
 以喪賓燕者有之夫人出境而饗諸侯者有之大夫
 反玷與不識殽烝者又有之軍禮之失如齊桓公亟
 舉兵作偽主以行魯莊公及宋戰以失御而敗戰而
 復矢始於升陘敗而髽弔始於臺駘以至蒐田不時
 丘甲始作之類可考也又况出師專征習視故常争
[134-5a]
 地黷武嵗無虛日使禮經舊典具存於當時則五禮
 之失豈至如是之甚哉由是知周之叔世典禮已多
 散逸盖不特火於秦而亡於漢也今考於儀禮周官
 大小戴記易詩書春秋傳孝經家語及漢儒紀録凡
 有合於禮者各著其目列為五禮之篇名曰經禮補
 逸是編也於周公經世之典雖未能極意象之微然
 五禮之大體盖已包舉無遺庶幾學者於此俾由得
 失以觀其會通而天之所秩與造化之運不容息者
[134-5b]
 卒歸於性命之正則三代可復也明時制作之盛或
 有擇焉亦區區愛禮之一得云
 曾魯序曰六籍之闕也久矣而禮為甚漢興區區掇
 拾於秦火之餘而淹中古經旋復散失所存者十有
 七篇而已周官雖後出而司空之篇竟莫得補二戴
 所傳又徃徃雜以秦漢之記然則學者之欲觀夫成
 周三千三百之目之全固亦難矣宜乎其學之寥寥
 而莫講也雖以韓子之賢尚苦難讀而謂於今誠無
[134-6a]
 所用矧他人哉至宋慶厯元祐諸儒先後慨然有志
 於復古及朱子乃始斷然謂周禮為禮之綱儀禮其
 本經而禮記其義疏於是創為條目科分臚列出入
 經傳補其遺闕以為王朝邦國家鄉學禮而喪祭二
 禮則以屬門人黄氏其有功於學者甚大然其書浩
 博窮鄉晚進有未易以遽究者祁門汪先生德輔父
 間嘗因其成法别為義例以吉凶軍賓嘉五禮之目
 會梓成書名曰經禮補逸辭約而事備讀者便焉學
[134-6b]
 禮之士誠能因汪氏之所緝以達於朱子之書則三
 千三百之目雖不可復覩其全然郁郁乎文之盛豈
 不若身歴而目擊之矣乎昔者竊聞之禮樂之在天
 下有君無臣則不能以明制作之本臣能而君不之
 好則議論無益於當時必有大有為之君而復有善
 制作之臣因治定功成之餘以明中和之化而後禮
 樂之興可必然則其時也惜乎先生老且病矣明良
 在上寧不有徴於斯文矣乎先生生朱子之鄉嘗游
[134-7a]
 番易呉公可翁之門篤志古學老而彌厲著書滿家
 真古所謂鄉先生者也間出是書以相視且謂先人
 與呉公為同志友故俾序焉魯於先生無能為役然
 承命不敢辭之也
 程敏政書後曰鄉先正環谷汪先生著書凡十餘種
 惟春秋胡傳纂疏刋行餘多不傳盖聞先生既没悉
 被一人竊去攘為已書矣經禮補逸一編尤號精確
 不可得見可見者侍郎曾公之序耳予族孫恕保每
[134-7b]
 語及之恒切憤恚思盡復其書之亡者未能也其子
 儒學生啓從予游知予之惓惓於是乃百計購得之
 其原本雖被改竄然有附麗而無刓補真贋之迹皦
 然甚明使其人重録一過則先生之故書不可釐正
 矣此天不墜斯文而後學之幸也先生𤣥孫文彚從
 𤣥孫仁知等與恕保力圖刋布祁門令武昌韓君伯
 清實助之予因為手校且摹先生之像於編首别為
 附録一卷使學者得以致高山景行之思焉
[134-8a]
黄氏潤玊/儀禮戴記附注
  五卷
   未見
 楊守陳曰先生以朱子嘗欲編禮記附儀禮乃取儀
 禮析為四卷而以禮記比類附之不類者附之卷首
 末亦各有意義又以五禮獨闕軍禮因取周官大田
 禮補之而以禮記諸篇載田事者附焉别為一卷通
 五卷皆為之注釋總曰儀禮戴記附注
[134-8b]
何氏喬新/儀禮叙録
  十七卷
   未見
 喬新序曰儀禮十七篇有禮有記禮則其正經先儒
 以為周公所作記則述其儀節之詳盖周末諸儒所
 記以補正經之未備者也每篇正經居首而記附焉
 自高堂生所傳及唐石經皆如此紫陽朱子作儀禮
 經傳通解始以記文附於正經各章之末臨川呉文
[134-9a]
 正公疑其經傳混淆為朱子未定之藳乃重加考訂
 一仍高堂之舊而為之詮次焉先王之制度粗可見
 矣元季兵火其書散亡深可痛惜喬新弱冠嘗讀儀
 禮注疏而愛之方研究其奥㫖尋以科舉之學中輟
 登第以来讀文正公三禮叙録又知公嘗考定是經
 銳意求之庶得以盡心焉徧訪藏書之家無有也三
 禮考注近刻於吾旴廬陵楊文貞公以為此文正公
 所考定而晏璧彦文掩為已作者也竊嘗考之文正
[134-9b]
 公考定儀禮正經與記一仍其舊今考注仍於朱子
 經傳通解雜然無倫其所注釋徒取鄭𤣥賈公彦之
 說而綴輯焉亦與易書戴記纂言之文不類決非出
 於公手豈晏氏不見公本而以已意為之耶喬新不
 揣固陋輙因唐人石經兼考叙録詳加校定經自為
 經記自為記不相雜糅其章次則依朱子所定亦不
 敢妄為紛更冠昏二篇賓主問對冠字醴醮之辭石
 本在經文之後今因朱子移置各章之末盖欲便於
[134-10a]
 讀者也於是儀禮十七篇復為完書嗟夫秦火之後
 先王典禮十亡八九其存於世者惟此十七篇而已
 炎漢以来雖未能舉行然猶列之學官師弟子講習
 焉自王安石廢經用傳士大夫知此經者鮮矣喬新
 少嘗讀之而不能無韓昌黎之患每欲採摭諸儒之
 說為之注以成紫陽臨川二大儒之志今學殖荒落
 不能為己姑校正遺經藏之家塾傳之同志庶幾有
 好古之士為吾所欲為者豈非曠世之一快哉
[134-10b]
程氏敏政/儀禮注
   未見
丁氏璣/儀禮注
   佚
湛氏若水/儀禮補逸經傳測
  一卷
   未見
 若水自序曰儀逸經篇名者何曰經之逸也多矣有
[134-11a]
 士冠而天子諸侯闕有士昏士喪而天子諸侯大夫
 闕有士大夫祭而天子諸侯闕之四禮者其見於公
 符雜見於昏義諸記則有之矣王居明堂也中霤也
 投壺也奔喪也諸經亡者則有之矣存者其傳足徴
 也予沿是補逸經名凡十有五庶幾存羊之意而諸
 記或存其傳者耳
胡氏纉宗/儀禮鄭注附逸禮
  二十五卷
[134-11b]
   未見
李氏舜臣/禮經讀
   佚
 舜臣自序曰余讀冠禮筮於庿門釋者曰庿古文廟
 字也盖十七篇本古文爾而承以秦𨽻至於今則多
 俗筆甲乙或易如昏禮下達納采用鴈納本補紩而
 鴈鵞也酢酸漿也讀酬酢之酢豈不遠哉不揣弇陋
 正以大篆用其邊旁以為楷書兼以周禮戴記正焉
[134-12a]
何氏澄/刋正儀禮纂疏
   未見
 黄虞稷曰澄字應清歙人有孝行
阮氏琳/儀禮經解
   未見
王氏樵/校録古禮
   未見
李氏黼/儀禮集解
[134-12b]
  十卷
   存
 黄虞稷曰黼嘉靖間無錫人
王氏志長/儀禮注疏羽翼
  十七卷
   存
郝氏敬/儀禮節解
  十七卷
[134-13a]
   存
 敬自述曰儀禮較周禮切近周禮懸空鋪張儀禮周
 旋裼襲合下有實地雖止於十七篇推而演之三千
 三百皆可義起内鄉射即鄉飲酒禮大射即燕禮既
 夕即士喪禮有司徹即少牢饋食禮其實止十有二
 篇然不啻詳已昔之作者舉所嘗聞潤色補綴使後
 世知禮之儀文如是古人陳迹如是非責後世一一
 拘守亦非士大夫禮存天子諸侯禮亡之謂也大抵
[134-13b]
 冠昏喪祭朝聘燕饗禮之大端止此飲食男女養生
 送死人生日用止此升降進退周旋規矩行禮節文
 止此天子諸侯同此人倫同此儀則隆殺多寡因時
 制宜此皆行禮節目朱仲晦欲以儀禮為經夫儀之
 不可為經猶經之不可為儀也經者萬世常行儀者
 隨時損益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經也禮儀三百
 威儀三千儀也皆以節文斯五者五者三代相因而
 儀者所損益世儒耳食朱說欲以儀禮為經割諸禮
[134-14a]
 附之嗟夫諸禮家言雖聖人復生不能盡合矣虞夏
 殷周因革損益尚不相襲乃世儒欲彌縫新故不同
 之迹以通之百世就使補輯完備能必一一可用之
 今日乎學禮者所以貴達也
劉氏宗周/儀禮經傳考次
   未見
陳氏林/儀禮會通圖
  二卷
[134-14b]
   未見
胡氏賓/禮經圖
  一卷
   未見
譚氏貞良/儀禮名物考
  八卷
   佚
 貞良自序曰儀禮之難讀也由於名物度數之未晰
[134-15a]
 故覺其辭義之艱深也使名物度數之既辨則其艱
 深者且文從字順矣崇禎丙子秋試擯落意不自聊
 爰合鄭氏之注賈氏之疏陸氏之釋文聶氏楊氏之
 圖以及諸家之說考其名物度數而詮釋之嗚呼尚
 書百篇伏生止記憶二十八篇學者每致憾於古書
 之散佚然使其盡存嗸牙詰曲當無異是書之難讀
 縱頒諸學官以取士士必畏難而習焉者寡矣高堂
 生之禮僅存一十七篇而士子罕肯誦習司學校者
[134-15b]
 寧以小戴之記傳為經可為長太息也吾故釋其名
 物度數俾吾後之人不以難讀廢之斯幸甚矣
    按儀禮雖存治舉子業者不講久矣譚公欲
    便學者誦習詮其名物度數立意甚厚惜也
    避地漳州之琯溪失於冦亦古經之不幸也
趙氏魏史/儀禮本義
  十七卷
   存
[134-16a]
 魏史自序曰儀禮者周公監二代而制之以經世者
 也中庸云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大經小曲
 皆謂之儀是三百儀禮之綱領三千儀禮之條件禮
 經之大全登孔門者猶及見之而孟氏以後殘缺多
 矣漢興河間獻王得孔壁禮經五十六篇自十七篇
 與高堂生所傳同外餘三十九篇在秘府謂之逸
 禮繼以新莽之亂亡焉故迄今所存止此而已其篇
 次二戴與劉氏别録叅差不同而鄭本一依劉氏其
[134-16b]
 注疏朱子盖嘗以浮蕪病焉欲力為釐正而不果近
 代呉氏亦嘗嗣為考定焉而未盡值世聖明文運綦
 盛史且賤老不自揆其迂腐盡心詮次其間為之本
 義如其篇庶幾私淑前脩竟其未竟之志云
錢氏&KR2066/儀禮說
  一卷
   存
張氏睿卿/儀禮考
[134-17a]
  一卷
   存
萬氏斯大/儀禮商
  二卷
   存
亡名氏儀禮解詁
  四卷
   未見
[134-17b]
    按山隂祁氏書目有之
儀禮節要
  三卷
   佚
 張萱曰抄本莫詳撰集姓氏
 
 
 經義考卷一百二十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