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273-1a]
欽定四庫全書
經義考卷二百七十三
翰林院檢討朱彞尊撰
擬經六/
漢今文太誓
一卷
佚
劉向曰武帝末民有得太誓書於壁内者獻之與博
[273-1b]
士使讀説之數月皆起傳以教人
王充曰掘地所得者
趙岐曰今之太誓後得以充學
馬融曰太誓後得案其文似若淺露其云八百諸侯
不召自來不期同時不謀同辭及火復於上至於王
屋流為雕五至以榖俱來舉火神怪得無在子所不
語中乎又春秋引太誓曰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國語
引太誓曰朕夢協朕卜襲於休祥戎商必克孟子引
[273-2a]
太誓曰我武維揚侵于之疆取彼凶殘我伐用張于
湯有光孫卿引太誓曰獨夫受禮記引太誓曰予克
受非予武惟朕文考無罪受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
予小子無良今文太誓皆無此語吾見書傳多矣所
引太誓而不在太誓者甚多弗復悉記畧舉五事以
明之亦可知矣
房宏曰宣帝本始元年河内女子有壞老子屋得古
文太誓三篇
[273-2b]
王肅曰太誓近得非其本經
孔穎達曰劉歆作三綂厯論武王伐紂引今文太誓
云丙午逮師
陸徳明曰漢宣帝本始中河内女子得太誓一篇獻
之與伏生所誦合三十篇漢世行之
董斯張曰河内女子所獻太誓一篇與古文不同按
史記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
祭既渡有火自上復於下至於王屋流為烏其色赤
[273-3a]
其聲魄索隱曰此以下至流為烏見今文太誓馬融
曰王屋王所居屋流行也魄然安定意也鄭曰書
説云烏有孝名武卒父大業故烏瑞臻赤者周之正
色也索隱曰按今文太誓流為鵰鵰鷙鳥也然則今
文太誓唐初猶有存者即河内女子本也惜無從見
之又詩疏引太誓曰師乃鼓譟前歌後舞格於上天
下地咸曰孜孜無怠又引太誓曰司馬在前漢書引
太誓云立功立事劉向三綂厯論引今文太誓云丙
[273-3b]
午逮師説苑引太誓曰附下而㒺上者死附上而㒺
下者刑與聞國政而無益於民者退在上位而不能
進賢者逐墨子引太誓曰小人見姦巧乃聞不言也
發罪均又引太誓去發篇曰惡乎君子天有顯徳其
行甚章惟我有周受之上帝毛詩注疏鴻雁小序注
引書曰天將有立父母民之有政有居疏云今太誓
文言天將有立聖徳者為天下父母民之得有善政
有安居為重也漢郊祀志引太誓曰正稽古立功立事
[273-4a]
可以永年丕天之大律注今文太誓也此皆古文不
載者
張氏霸/偽尚書
二十四篇
佚
漢書世所傳百兩篇者出東萊張霸分析合二十九
篇以為數十又采左氏傳書叙為作首尾凡百二篇
篇或數簡文意淺陋成帝時求其古文者霸以能為百
[273-4b]
兩徵以中書挍之非是霸辭受父父有子弟尉氏樊
並時太中大夫平當侍御史周敞勸上存之後樊並
謀反乃黜其書
王充曰孝成皇帝時讀百篇尚書博士郎吏莫能曉
知徵天下能為尚書者東海張霸案百篇序造作百
二篇具成奏上成帝帝出祕尚書以考挍之無一字
相應者於是下霸於吏吏白霸罪當至死成帝竒霸
之才赦其辜亦不滅其經故百二尚書傳在民閒
[273-5a]
黄鎭成曰張霸偽書舜典汨作九共九篇大禹謨益
稷五子之歌𦙍征湯誥咸有一徳典寳伊訓肆命原
命武成旅獒冏命凡二十四篇前漢諸儒以之附伏
生二十八篇并偽太誓並行
王應麟曰張霸偽造尚書百兩篇而為緯者附之
孔氏衍/漢尚書
唐志十卷
後漢尚書
[273-5b]
唐志六卷
後魏尚書
隋志八卷唐志十四卷/
俱佚
劉知幾曰晉廣陵相孔衍以為國史所以表言行昭
法式至於人理常事不足備列乃刪漢魏諸史取其
美詞典言足為龜鏡者定以篇第纂成一家由是有
漢尚書後漢尚書後魏尚書凡為二十六卷夫尚書
[273-6a]
所記若君臣相對詞旨可稱則一時之言累篇咸載
如言無足紀語無可述事雖脱畧觀者不以為非爰
逮中葉文籍大備必剪截今文模擬古法故舒元所
撰不行於代也
王氏通/續書
二十五卷
佚
杜淹曰文中子續書一百五十篇列為二十五卷
[273-6b]
新唐書王勃傳祖通隋末居白牛溪教門人甚衆起
漢魏盡晉作書百二十篇以續古尚書後亡其序有
録無書者十篇勃補全缺逸定著二十五篇
中説續書始於漢以存漢晉之實天子之義列乎範
者四曰制詔志䇿大臣之義載乎業者七曰命訓對
讚議誡諫
王勃序曰書以記言其來尚矣越在三代左史職之
百官以理萬人以察揚於王庭用實大焉茍非可以
[273-7a]
爕理情性平章邦國敷彞倫而叙要道察時變而經
王猷樹皇極之綱維資生靈之視聽皆可畧也昔者
仲尼之述書也將以究事業之通而正性命之理故
曰吾欲託之空言不如附之行事道徳仁義於是乎
明刑政禮樂於是乎出非先王之徳行不敢傳非先
王之法言不敢道紀千數百歲斷自唐虞迄於周漢
風流所存百篇而已以此見聖人言約理舉神明不
勞而體時務之撰矣故能法象天地同符易簡借前
[273-7b]
箸於筌蹄驅後主於軌物密而顯宏而奥久而彌新
用而不竭非古之聰明聖智覽博達孰能為此哉
孔安國曰帝王之制坦然明白可舉而行嗟乎其言
甚大可使南面稱聖人之後矣自時以降史述陵遲
人自為家標指失中陳事亂而無當制理參而不一
由是大典散而人文乖是非繁而取舍謬與夫古先
哲人制述之意不其疎乎我先君文中子實秉睿懿
生於隋末覩後作之違方憂異端之害正乃喟然曰
[273-8a]
宣尼既没文不在兹乎遂約大義刪舊章續詩為三
百六十篇考偽亂而修元經正禮樂以旌後王之失
述易讚以申先師之旨經始漢魏迄於有晉擇其典
物宜於教者續書為百二十篇而廣大悉備嗟乎賢
聖之述豈多為哉噫亦足埀訓作則冐天下之道如
斯而已矣當時門人百千數董薛之徒並受其義遭
代喪亂未行於時歴年永久稍見殘缺貞觀中太原
府君考諸六經之目則亡其小序其有録而無篇者
[273-8b]
又十六焉嗚呼兹不可復見矣家君欽若丕烈圖終
休緒乃例六經次禮樂叙中説明易讚永惟保守前
訓大克敷遺後人勃兄弟五六冠者童子六七袛袛
怡怡講問伏漸之日久矣躬奉成訓家傳異聞猶恐
不得門而入才之不逮至遠也是用厲精激憤宵吟
晝咏庻幾乎學而知之者其修身愼行恐辱先也豈
聲禄是殉前人之不繼是懼聞者承命為百二十篇
作序而兼當補修其闕爰考衆籍共參奥旨泉源浩
[273-9a]
然罔識攸濟嗚呼小子何敢以當之也其盡心力乎
始自緫章二年洎乎咸亨五年刊冩文就定成百二
十篇勒成二十五卷昔者文中子曰漢魏之禮樂未
足稱其書不可廢也尚有近古之對議存焉制詔冊
則幾乎典誥矣後之達晤者將有得於斯文乎於是
龍集閹茂勉踵前修在大唐御天下之五十七祀也
按是序雖見文苑英華疑亦阮逸輩偽作
陳氏正卿/續尚書
[273-9b]
唐志卷亡
佚
蕭穎士代正卿進表曰孔子序帝王之書首唐虞之
典於堯則曰欽眀文思於舜則曰誕敷文徳文之時
義大矣哉夏商以後王者之風殄矣天之未喪斯文
帝道復興於漢數百年閒憲章具舉夫其推歩律厯
帝堯分命之典也增修封禪帝舜時巡之義也約三
章之法以正臯陶之刑班四時之舞以纘后䕫之樂
[273-10a]
且義帝之喪三軍縞服異夫湯武之放弑其君矣諸
吕之亂浹辰底定異夫羿浞之驟移其祚矣中興之
盛海外率服異夫呉楚之僭竊其名矣夫如是有漢
之美固可比肩虞后千載一時之運與於赫盛唐正
百王之闕思文陛下光五聖之嗣啓運應期之符弔
人伐罪之義制禮作樂之本郊天禪地之位萬庾三
登之穰河清海晏之瑞固以騰子姒而絶景挹媯祁
而高議矣誠宜詔史臣敷帝載炳唐虞之故實黜商
[273-10b]
周之遺制乃漢氏已畧之於前皇唐復曠之於後臣
實惜焉知而不述臣子之罪也臣竊不自揆耕牧餘
暇討尋載籍一紀於兹今謹上續尚書一部凡若干
篇卷始有漢二典次我唐二典以續夫前書堯虞之
典也其餘文景明章之後魏晉宋齊以還南訖有陳
北起元魏歴周隋洎高氏以至聖朝緫一十二代詔
䇿章疏頌歌符檄類而刊之次以年代以續夫夏商
周秦魯之篇也臣伏讀貞觀實録太宗因聽政之暇
[273-11a]
觀覽尚書謂侍臣曰朕毎庻希唐虞亦欲公等齊肩
稷契臣故知有漢之功業與我唐之化理俱可以繼
夫唐虞之盛也微臣緬述太宗之旨勒成帝典不亦
宜乎
王應麟曰陳正卿續尚書纂漢至唐十二代詔䇿章
疏歌頌符檄論議成書開元末上之卷亡不著録
明仁宗皇帝體尚書
二卷
[273-11b]
未見
張萱曰擇尚書中臯陶謨甘誓盤庚等十六篇以講
解語更其原文
劉氏謨/典謨遺旨
未見
黄虞稷曰取漢唐宋詔誥章奏可為訓者成書
陸氏世儀/書鑑
十卷
[273-12a]
未見
世儀自述曰五經惟易具天人之理書完無闕所不
必擬亦不必續若詩書禮春秋皆所在必續今惟綱
目一書為繼春秋而作其餘三經無敢繼者一則怵
於王通擬經之説一則泥於邵子刪後無詩之言也
不知王通續經之謬在續之而不得其正非經不當
續也予於書取古今文字之有關於興衰治亂者於
詩取古今詩歌之有合於興觀羣怨者各為論以竊
[273-12b]
附於孔氏詩書之義自難免於君子之譏然而其心
其志則固願為聖人之徒而無可罪也
陸元輔曰書鑑詩鑑各十卷太倉遺民陸世儀道威
集
白氏告/纂禹元經
十二篇
佚
長編東魯逸民白告著纂禹元經十二篇開寳五年
[273-13a]
因河決下詔求索習河渠之書深知疏導之䇿者許
詣闕上書附驛條奏遂召見告詢以治水之道善其
對將授以官告固辭父老求歸奉養詔從之
陳氏黯/禹誥
一篇
存
黯小序曰禹賢益以天下授益采其謳謠之所歸卒
讓於啓故啓不由父授而書無典訓黯追其旨作禹
[273-13b]
誥
陳氏士元/廣禹貢楚絶書
二卷
存
士元序曰予嘗著楚故畧社友見之謂予曰子述楚
中遺蹟太疎矣山支水委茫無脉絡何補於楚紀哉
予於是準禹貢荆州山水而廣之竊取山海經越絶
書之義題曰楚絶書絶者截也言楚域有截也楚域
[273-14a]
予未能徧履蓋得之士人商旅所誦説及堪輿家所
指擬者過半其閒不無謬盭聊藏笥中異時博雅君
子取而裁之實厚幸也隆慶庚午三月
白氏居易/補湯征
一篇
存
蘇氏伯衡/周書補亡
三篇
[273-14b]
存
伯衡自述曰書序有歸禾嘉禾篇目而亡其書竊意
雖唐叔之獻禾當亦有書蓋俱逸矣昔白居易作湯
征以補亡君子不罪也伯衡雖不敏輒敢效之作獻
禾歸禾嘉禾凡三篇陶窳與殳丁卣父辛爵屈生敦
台夫鼎比妍其眞不知量哉其亦大可哂哉
蔡氏沈/洪範内外篇
七卷
[273-15a]
存
沈自序曰體天地之撰者易之象紀天地之撰者範
之數數者始於一象者成於二一者奇二者偶也奇
者數之所以行偶者象之所以立故二四而八八者
八卦之象也三三而九九者九疇之數也由是重之
八八而六十四六十四而四千九十六而象備矣九
九而八十一八十一而六千五百六十一而數周矣
易更四聖而象已著範錫神禹而數不傳後之作者
[273-15b]
昧象數之原窒變通之妙或即象以為數或反數而
擬象洞極有書潛虚有圖非無作也而牽合傅㑹自
然之數益晦蝕焉嗟夫天地之所以肇人物之所以
生萬事之所以得失者莫非數也數之體著於形數之
用妙於理非窮神知化獨立物表者曷足以與於此
哉然數之與象若異用也而本則一若殊途也而歸
則同不明乎數不足以語象不明乎象何足以知數
二者可以相有而不可以相無也有如是乎先君子
[273-16a]
曰洛書與大衍詳説者數之原也予讀洪範而有感
焉上稽天文下察地理中參人事古今之變窮義理
之精微究興亡之徵兆微顯闡幽彞倫攸叙秩然有
天地萬物各得其所之妙歲月浸久麤述所見辭雖
未備而義則著矣其果有益於世教否乎皆所不敢
知也然予所樂而玩者理也所言而傳者數也若其
所以數之妙則在乎人之自得焉耳
謝無楙序曰圖出河書出洛圖為易書為範易以象
[273-16b]
範以數象以偶數以奇知有數奇而不知有象偶是
有書而無圖也知有象偶而不知有數奇是有圖而
無書也易更四聖其象已著範錫神禹其數不傳於
是有以數為象而奇零無用矣於是有以象為數而
多偶難通矣夫推其極則卦與疇象與數相因為用
故也原其初則卦自卦疇自疇象自象數自數其可
混而一之乎九峯先生廣西山之家學暢考亭之師
傳著皇極内篇與夫易並行嘗即之而求其數矣始
[273-17a]
於一參於三究於九成於八十一備於六千五百六
十一散之無外卷之無内體諸造化而不可遺其變
化無窮未易以綱舉而條目也然其吉凶其悔吝其
災祥休咎莫不粲然具見於八十有一章大抵以性
命為端以禮義為準因古設教即事示戒欲正而不
欲邪欲中而不欲偏為君子謀而不為小人謀凡所
為揭天理叙民彞去世迷障人慾者雖不與易同象
而未嘗不與易同歸也其言曰天地所以肇人物所
[273-17b]
以生萬事所以得失皆數也數之體著於形數之用
妙於理非窮神知化獨立物表者曷足以與此嗚呼
窮神知化獨立物表未易言也九峯先生其幾是與
不然將不知而作為元包為洞極為潛虛程子謂有
之無所補無之靡所闕矣其何以闡範數配易象補
前古之闕文埀將來之大法乎享數弗遐釋數未備
尚不能無俟於後之君子是則猶有餘憾焉耳
姚鏞後序曰易以象顯範以數推自然之理也河洛
[273-18a]
呈文至於今幾千歲易之象雖已著而範之數無傳
焉非無傳也不知而作者晦之也九峯先生獨能闡
神禹不傳之祕分一於萬該萬於一天地事物之變
古今興亡之幾性命道徳之藴皆不逃乎九九八十
一之閒體用一源顯微無閒妙乎其擬諸易也惜也
不壽而數之辭未備豈天亦靳此書之全耶後世有
子雲必能補之嘗觀啓䝉極筮二書實與是編相表
裏西山眞先生表公墓謂不愧父師之傳諒哉小子
[273-18b]
輒不自揆併刊於章貢郡齋與學者共之
眞徳秀曰洪範之數久失其傳聘君獨心得之然未
及論著曰成吾書者沈也君沈潛反覆者數十年然
後克就其書 又曰蔡氏範數與三聖之易同功
黄瑞節曰易更四聖而象已著範錫神禹而數不傳
九峯蔡氏撰皇極内篇數為一書於是有範數圖有
八十一章六千五百六十一變
熊朋來曰周易之後有揚子雲作太𤣥首各有贊有
[273-19a]
測先儒謂易以數聖人而後成書子雲乃以一身而
為數聖人之事司馬公作潛虛主於河圖吉凶臧否
幽顯互取其占法因於太𤣥也蔡仲黙作範數主於
洛書自一一衍為九九其名數因於太𤣥也太𤣥潛
虛之贊與行不敢犯易卦之名𤣥虛亦未嘗相犯今
範數乃多重犯太𤣥八十一首之名潛虛五十五行
之名且於周易六十四卦之名亦犯其八何與
胡一桂曰先生謂河圖更四聖而象已著洛書錫神
[273-19b]
禹而數不傳故作是書以究極其數其演數之法縱
横皆九位經之以一一一二至於九一九二而終之
以九九緯之以一一一二至於九一九二亦終之以
九九其筮法或以蓍或以木惜變數之法不傳莫能
適諸用也
章懋曰蔡氏範數其占亦用蓍五十與易相類但易
以四揲之而範數以三揲之微有不同其所得之數
則以兩奇為一兩偶為二而奇偶為三毎以初揲之
[273-20a]
數為綱而綱一函三以虛待目以再揲之數為目而
目一為一以實從綱若綱得一數而遇目之一則為
一綱一而目二則為二綱一而目三則為三若綱二
而遇目之一則為四綱二而目二則為五綱二而目
三則又為六矣若綱三而遇目之一則為七綱三而
目二為八綱三而目又三則成九數此綱目相配所
謂兩揲而九數具也若再加兩揲如前所占則得八
十一數之一而大全矣其用十二木者不過以記其
[273-20b]
揲蓍所得之數非以木而占筮也其木厚一分徑九
分陽刻一隂刻二者四陽刻二隂刻三者四陽刻三
隂刻一者四共為十二木占筮之時雜取其八以記
數如揲得綱數之一二三則以陽刻之木記之揲得
目數之一二三則以隂刻之木記之始焉初揲再揲
則其綱與目合而得九數之一繼焉初揲再揲則其
綱與目合又得九數之一則成四揲而九九八十一
之數具矣其書中所載八十一圖始於一一之原終
[273-21a]
於九九之終是為皇極大數猶易之有六十四卦也
然六十四卦各有六爻緫為三百八十四爻以定吉
凶故範數自原至終有八十一大數而一數之下又
各列八十一之小數焉故於四揲之後又加四揲以
求其小數而決吉凶如原之一一則為元吉原之一二
則為无咎而原之九九則大凶所謂八揲而六千五
百六十一之數備者也以其一綱一目自上而下直
而數之各有二木則為縱二以其四綱四目自左而
[273-21b]
右横而布之各有四木則為横四共成一圖
桑悦曰九峯占法之要在兩奇為一兩耦為二奇耦
為三初揲為綱綱一函三以虛待目一則作三二則
作六三則作九再揲為目目一則一以實從綱一則
為一二則為二三則為三綱目數成各除九數用其
零數成卦其四時節氣散於各數之閒欲因其時而
觀數之吉凶耳於厯法恐不甚合也數若自然實同
補輳謂太潛虛相去無幾謂與四聖之易同功愚
[273-22a]
未敢隨聲附和也
鄭善夫曰範數也數者理之具也時之因也繫之辭
焉所以告也定之吉凶所以斷也九疇者總其綱也
九九者衍其數也六千五百六十一者數不可窮也
易更四聖而洪範之數待九峯而著然釋數之詞缺
而未備余生後四百餘載闕/於日月乃率辭揆方僭
叙所得焉二至者一歲之樞紐隂陽之肇也萬物原
於陽而終於隂冬至陽生萬物之原故原數始焉夫
[273-22b]
物之始其潛於下故受之以潛陽乃曰潛氣漸闕/
以漸長也潛藏也物藏不可不守故受之以守守不
可不信故受之以信信者實也所守闕/ 直則
陷於偏邪故受之以直過直則蒙故受之以䝉䝉者
物之穉也穉物所當閑故受之以閑閑闕/
故受之以須須者須所欲也過欲必危故受
之以厲闕/知危懼則有成故受之以成物成而動故
受之以沖沖動也動必振於外故受之以振振者奮
[273-23a]
也奮振必有求故受之以祈祈求也所求不可越其
常故受之以常常者所當順也故受之以柔柔順也
順常則不為茍難故受之以易平易近人然後可親
故受之以親親者歡以相愛也相愛必文以相接故
受之以華華文也文著見故受之以見既見則天下
文明道無不獲故受之以獲獲者得也得人以相從
故受之以從從則有交之道焉故受之以交既交必
育故受之以育育長也既長必壯故受之以壯物壯
[273-23b]
而興故受之以興興起也物興起而欣欣然故受之
以欣欣者情必舒故受之以舒舒徐也叙也叙必相
比故受之以比物不可久比故受之以開既比闕/
晉故受之以晉晉進也進不茍故受之闕/
一一者益也故受之以益益而後章故受之以章
章明也明則益以盈故受之以充充滿也充滿不可
以自私故受之以錫錫予也益以錫予則人心靡然
故受之以靡靡偃也人心偃靡所從者衆故受之以
[273-24a]
庻庻不決則黨故受之以決衆決則悦故受之以豫
豫悦樂也悦樂而升故受之以升升者進於上也陽
之極也陽極於上無不中也陽已極而隂萌焉夏至
時之中也故受之以中過中隂之伏也故受之以伏
隂而曰伏氣漸乎終道將否也伏匿也匿必有過故
受之以過過愆也愆過則疑故受之以疑疑則失衆
故受之以寡寡過則闇而日章章飾也故受之以飾
飾文也文過必自戾故受之以戾戾必不情故受之
[273-24b]
以虛理虛則昧故受之以昧昧則有損故受之以損
損過以用中故受之以用過用則退故受之以卻卻
者退也退不可闕/ 故受之以翕翕聚也聚以致
遠故受之以闕/ 不可不奮故受之以迅迅於遠
不可闕/ 故受之以懼有懼必當去故受之以除除
闕/ 必弱故受之以弱弱者氣失其平故受之
以疾疾之不已必爭故受之以競競則必分故受之
以分分而失均必訟故受之以訟訟不可長故受之
[273-25a]
以收收歛也物歛則就實故受之以實實者誠也誠
則能以禮下人故受之以賓賓而弗穆則危故受之
以危危者自高而懼也懼危則自堅故受之以堅堅
剛也金剛則革故受之以革革以通天下之利故受
之以報報者禮也禮必有所止故受之以止止亂莫
如戎故受之以戎起戎者怨之結也故受之以結結
聚也聚必有養故受之以養養以致用故受之以遇
遇合也合而必勝故受之以勝勝者俘其囚也故受
[273-25b]
之以囚囚敵也勝敵則能任故受之以壬壬任也壬
者水居萬物之歸隂之極也隂極闕/ 固也故受之
以固久固必遷故受之以遷闕/ 墮故受之以墮
墮復於下冬至之半闕/ 終也故受之以終終
焉蓋始終一歲之成也
呉安國曰九峯蔡氏謂易更四聖其象已著範錫大
禹其數不傳乃著洪範内篇因疇有九而衍之為八
十一始於原迄於終蓋欲闡範數以配易象也其八
[273-26a]
十一章於天道人事邪正得失之變詳矣然多掇拾
易中之辭而曰蒙曰晉曰益曰升曰豫曰損曰革曰
訟多與易卦同得無贅乎
朱朝瑛曰揚子雲草𤣥合象數而通之蔡元定演疇
離象數而分之究之合者未必能通離者未必能分
也
按蔡氏洪範内篇八十一章左一右一曰原
左一右二曰潛左一右三曰守左一右四曰
[273-26b]
信左一右五曰直左一右六曰䝉左一右七
曰閑左一右八曰須左一右九曰厲左二右
一曰成左三右二曰沖左二右三曰振左二
右四曰祈左二右五曰常左二右六曰柔左
二右七曰易左二右八曰親左二右九曰華
左三右一曰見左三右二曰獲左三右三曰
從左三右四曰交左三右五曰育左三右六
曰壯左三右七曰興左三右八曰欣左三右
[273-27a]
九曰舒左四右一曰比左四右二曰開左四
右三曰晉左四右四曰公左四右五曰益左
四右六曰章左四右七曰盈左四右八曰錫
左四右九曰靡左五右一曰庻左五右二曰
決左五右三曰豫左五右四曰升左五右五
曰中左五右六曰伏左五右七曰過左五右
八曰疑左五右九曰寡左六右一曰餙左六
右二曰戾左六右三曰虛左六右四曰昧左
[273-27b]
六右五曰損左六右六曰用左六右七曰郤
左六右八曰翕左六右九曰遠左七右一曰
迅左七右二曰左七右三曰除左七右四
曰弱左七右五曰疾左七右六曰競左七右
七曰分左七右八曰訟左七右九曰收左八
右一曰實左八右二曰賓左八右三曰危左
八右四曰堅左八右五曰革左八右六曰報
左八右七曰止左八右八曰戎左八右九曰
[273-28a]
結左九右一曰養左九右二曰遇左九右三
曰勝左九右四曰囚左九右五曰壬左九右
六曰固左九右七曰移左九右八曰墮左九
右九曰終其占一吉二咎三祥四吝五平六
悔七災八休九凶其名與易卦同者䝉壯比
晉益豫升過損訟革凡十有一與太𤣥首同
者守閑成常親從交中疑餙戾翕堅止養遇
凡十有六與潛虛行同者柔昧却厲賓育興
[273-28b]
凡七
俞氏深/洪範疇解
一卷
存
曹溶曰深字魯淵桐廬人宣徳中汶上教諭疇解一
卷乃釋九峯蔡氏内篇
韓氏邦奇/洪範圖解
一卷
[273-29a]
未見
邦奇自序曰昔者上天式教出書於洛大禹因書以
第疇箕子因疇以衍義九以綱之五十以紀之治天
下之大經大法粲然明備古今所謂洪範者也有宋
蔡九峯氏因律吕之變悟洛書之旨乃推數而贊之
辭由占以致其用泄大禹之神藏發箕子之妙藴而
範之為範緫於稽疑矣大哉範乎上配周易洪纖脗
合無毫髮爽其為占也蓍皆五十用皆四十有九洛
[273-29b]
書體方而用圓圓者用三故揲以三河圖體圓而用
方方者用四故揲以四奇以三乘三三為九九九八
十一而六千五百六十一之數具矣偶以四乘二四
為八八八六十四而四千九十六之數具矣至於分
掛揲分終始皆同自然配合若天地隂陽不可少其
一雖康節之經世亦别為機軸太𤣥潛虛之屬安能
渉其波流乎夫羲文之學見於易禹箕之學見於範
孔子作十翼而易以傳箕子既沒不得而傳焉九峯
[273-30a]
生於二千餘年之後始紹其絶理由心得業匪師傳
其功懋矣數辭未備而蔡子卒乃又絶矣鰲峯氏補
其缺辭而訓釋之其後復明然棊有隂陽蓍有奇偶
而考占未備至於今其殆將又絶矣乎洪範傳曰象
以偶為用者也有應則吉範以奇為用者也有對則
凶又曰正數者天地之正氣也其吉凶也確閒數者
天地之閒氣也其吉凶者雜此範學相傳之祕也著
之篇末以示讀範之士云
[273-30b]
曹溶曰苑洛韓氏洪範圖解亦釋九峯蔡氏書而作
程氏宗舜/洪範内篇釋
九卷
存
宗舜自序曰蔡氏著洪範皇極八十一數始於原終
於終不越乎吉凶悔吝災祥休咎而已是故天地之
所以肇人物之所以生萬事之所以得失皆數也皆
數則皆理也數之體著乎形數之用妙乎理九峯因
[273-31a]
體而象其形於書因用而闡其理於文其深有志於
窮神知化者也視之洞極潛虛之作相去大逕庭矣
惜乎每數雖與月令相應而未言所以應之者毎數
有與上同功而未言所以同功者或有闕文而未暇
語者或有遺數而未及詳載者天台謝氏以其享數
弗遐釋數未備尚不能無俟於後之君子予深玩性
學之餘不揣妄臆慨然言其所以應所以同功所以
闕文遺數者庻幾天地之肇昭此也人物之生别此
[273-31b]
也萬事之得失辨此也遂成全書為有志性學者一
考證焉
蘇氏綽/擬大誥
一篇
存
後周書蘇綽字令綽武功人爵美陽伯授大行臺度
支尚書領著作兼司農卿自有晉之季文章競為浮
華遂成風俗太祖欲革其弊因魏帝祭廟羣臣畢至
[273-32a]
乃命綽為大誥奏行之自是之後文筆皆依此體
王應麟曰蘇綽大誥近於莽矣太𤣥所謂童牛角馬
不今不古者與
[273-32b]
經義考卷二百七十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