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R2n0011 經義考-清-朱彝尊 (master)


[194-1a]
欽定四庫全書
 經義考卷一百九十四
          翰林院檢討朱彞尊撰
   春秋二十七/
季氏立道/春秋貫串
   佚
 鄧文原志墓曰季氏世居處之龍泉先生諱立道字
 成甫為湖州歸安尉推㤙擇山水勝地便禄養祖妣
[194-1b]
 授臨汝書院山長未赴而卒嘗手抄春秋左氏傳考
 摭史記國語諸國名諡同異及論著事變顚末名曰
 春秋貫串
彭氏絲/春秋辨疑
   未見
劉氏淵/春秋例義
   佚
春秋續傳記
[194-2a]
   佚
左傳紀事本末
   佚
胡氏炳文/春秋集解 指掌圖
   俱未見
陳氏櫟/春秋三傳節注
   未見
熊氏復/春秋會傳或作成紀/
[194-2b]
   未見
 吳澂序曰邵子曰聖人之經渾然無迹如天道焉故
 春秋書實事而善惡形乎中矣世之學春秋者率謂
 聖人有意於褒貶三傳去聖未遠已失經意而況後
 之注釋者乎或棄經而任傳或臆度而巧説幾若舞
 文弄法之吏然觀者見其不背於理不傷於教莫之
 瑕疵又孰能紬繹屬辭比事之文而得聖人至公無
 我之心哉漢儒不合不公無足道千載之下超然獨
[194-3a]
 究聖人之㫖唯唐啖趙二家宋清江劉氏抑其次也
 澂嘗因三傳研極推廣以通其所未通而不敢以示
 人今豫章熊復庶可所輯㑹傳同者已十之七八諸
 家注釋未有能精擇審取如此者也熊君謹厚醇正
 篤志務學其可為通經之士云
 南昌府志復字庶可新建人以五經教授鄉里四方
 來學者常數百人門人稱之曰西雨先生
徐氏安道/左傳事類
[194-3b]
   未見
 吳澂序曰杜元凱讀左傳法曰優而柔之使自求之
 饜而飫之使自趨之若江海之浸膏澤之潤渙然氷
 釋怡然理順然後為得淵哉乎其言也豈惟讀左傳宜
 然凡讀他書皆然朱元明以徐安道所輯左傳事類
 示予夫作文欲用事而資檢閲記纂不為無功也用
 心如此亦勤矣以此之勤循元凱之法俾左氏一書
 融液貫徹於胸中儻有所用隨取隨足無施而不可
[194-4a]
 其功猶有出於記纂之外者安道試就季父半溪翁
 質之
張氏鑑/春秋綱常
   佚
 吳澂序曰春秋以道名分此言雖出莊氏而先儒有
 取焉以其二字足以該一經之㫖也古今春秋傳序
 注家奚翅百數或間得其義而能悉該其義者蓋未
 之見淮西張鑑所述春秋綱常不自措一辭但於每
[194-4b]
 行書字有高低而已觀其序例大義炳然正名定分
 無以踰此簡而嚴嚴而簡眞可羽翼聖經以垂訓戒
 於千萬世㫖哉書乎余故識其篇端
程氏直方/春秋諸傳考正
   未見
春秋會通
   未見
俞氏臯/春秋集傳釋義大成
[194-5a]
  二十卷
   存
 臯自述凡例曰自晉杜氏注左傳始有凡例之説取
 經之事同辭同者計其數凡若干而不考其義唐陸
 氏學於啖趙作纂例之書雖分析詳備然亦未嘗以
 義言之逮程子為傳分别義例而學者始得聞焉愚
 今遵程子説以事同義同辭同者定而為例十六條
 凡書經之事義如此而其辭例如此者是所謂例也
[194-5b]
 其有義不同而辭同事同而辭不同者則見各事之
 下非可以例拘也且如殊會其辭雖同而其義則不
 同會王世子而殊會是尊之而不敢與抗若曰王世
 子在是而諸侯往會之不敢與世子列也㑹吳而殊
 會是抑之而不使其抗若曰諸侯自為會而後會吳
 不使與諸侯列也又如歸來歸復歸歸字雖同而其義
 則不同婦人謂嫁曰歸而書來歸則出也諸國君大
 夫出奔而復則書歸而書復歸則義不當復也天王
[194-6a]
 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賵秦人來歸僖公成風之
 襚此譏其過時始至之失也至於季子來歸齊人來
 歸鄆讙龜陰之田此又喜其歸異其詞以嘉之也凡
 此皆辭同而義不同者也又如國君奔一也而内奔
 書遜弑君一也而内弑書薨不地殺公子一也而内
 殺公子書刺凡此皆事同而辭不同者又如易田書
 假城虎牢不繫鄭戍虎牢曰鄭因會伐而朝書如凡
 此之類乃程子所謂微辭隱義時措從宜者也是皆
[194-6b]
 不可以例拘也學者誠能熟玩程子傳以求其意至
 於沈潛反復一旦豁然貫通庶乎可窺聖人用心之
 萬一也又奚待愚言之贅云
 吳澂序曰古之學者醇厚篤實不肯背其師説予觀
 公羊氏榖梁氏之徒既傳其師之説以為傳而其間
 有稱子公羊子子榖梁子者又以著其師之所自言
 也嗚呼此其所以為三代以上之人與漢儒治經亦
 謹家法不以毫髪臆見亂其所聞唐之陸淳初師啖
[194-7a]
 氏啖卒而師啖之友趙氏遂合二師之説為纂例為
 辨疑等書至今啖趙之學得以存於世者陸氏之功
 也新安俞臯其學博其才優其質美從其鄉之經師
 趙君學春秋恪守所傳通之於諸家述集傳釋義經
 文之下融會衆説擇之精語之審粹然無疵經後備
 載三傳胡氏傳以今日所尚也玩經下所釋則四傳
 之是非不待辨而自明可謂專門而通者矣予喜其
 有醇厚篤實之風乃為序其卷首趙君名良鈞宋末
[194-7b]
 進士及第授修職郎廣德軍教授宋亡不復仕臯字
 心遠居朱子之鄉與人論經一則曰趙先生云二則
 曰趙先生云學而能若是者鮮矣予是以喜之之深
 也
 張萱曰元泰定間新安俞臯述取諸家之説融會之
 系以三傳其大㫖宗趙良鈞
 黄虞稷曰臯字心遠新安人泰定間師事宋進士趙
 良鈞良鈞仕宋為廣德軍教授宋亡不仕以春秋教
[194-8a]
 授鄉里臯以所聞於師者發明經㫖分别三傳是否
 而補胡氏之所未及
程氏龍/春秋辨疑
   佚
葉氏正道/左氏窺斑
   佚
 戴表元序曰夫子没遺言之著於世者為經學
  者各為説以通之通之不得則反諸經惟夫學
[194-8b]
 春秋則異是左氏公羊榖梁三家者與我肩隨而學
 夫子者也後世信於其言乃過夫子三家之中左氏
 之徒謂其師逮與夫子同世信之尤確而春秋反為
 疑經夫左氏者豈曰眞足以蔽春秋哉縁其文勝學
 者有求於左氏而無求於春秋故耳余於近世得折
 衷左氏之書二編曰晁吏部雜論曰呂著作後説晁
 約而通呂博而覈嘗欲依倣其法刪繁去滯定為一
 書以達春秋之義而力未克也年來倦學葩葉凋槁
[194-9a]
 以為二編之法雖在所舉而江南研經家自歐陽以
 來皆直取春秋為斷甚者尚疑今之春秋出於魯史
 本文者不可盡攷無問左氏因知學廣者疑固多如
 登千仞之峯舉足愈高而見愈雜如遊四通八達之
 途竒珍異貨目眩而不即定要其定而不雜乆然後
 自得之耳葉君正道以左氏窺斑示予予讀之猶愛
 晁呂時也問書之所由成則方諸儒汲汲科舉之年
 君已脱稿乆矣嗟夫此豈若予年少退惰不自力者
[194-9b]
 比邪君名某台寧海人
吳氏化龍/左氏䝉求
   佚
 戴表元序曰吳伯秀為鄉校諸生時予與之寒同枕
 飢同竈比試於有司亦同業也然予性遲每得有司
 命題輒勉强營度至移晷刻不能辨回視伯秀引筆
 書卷滔滔十已成五六矣又當是時學徒如林問疑
 請益者八靣而坐人人得所欲越幾日榜出伯秀嵬
[194-10a]
 然占居上游諸問疑請益者班班選中余甚慚而慕
 之以為為儒不當如是邪别十年予自太學成進士
 伯秀亦階鄉舉收禮官之科各相慰勞滿意年齒亦
 皆壯強自度非碌碌必將有所著見於時既而皆失
 官家居流落顚頓積二十年顔蒼髪枯皆欲成老翁
 於是予始悔其舊業謀以筋力之勞辨治衣食尋計
 取種樹書陶公養魚法之類而習之顧此事亦非旦
 暮可就徒失之而已而伯秀學益堅識益深風節益
[194-10b]
 峻乃方闔門下帷躬少年書生之事取數千年興亡
 之説賢否之迹皆紬理纂輯成一家言惟左氏傳自
 其少時即已精熟蓋嘗取義類對偶之相洽者韻為
 蒙求以便學者余讀之如斵泥之斤鳴鏑之射百發百
 返而不少差嘻乎異哉夫人之材力相去果若是遠乎
 伯秀䝉求成於左氏傳又有筆記通纂於毛氏詩又
 有集義等書次第皆且脱稿余雖坐前累不可望有
 所進抑攘臂於勇夫之旁垂涎於飽人之餘意氣固
[194-11a]
 未已也伯秀名化龍今又字漢翔云
俞氏漢/春秋傳
  三十卷
   佚
 紹興府志俞漢字仲雲諸暨人撰春秋三十卷進呈
 書付禮部刊行辟為儒學官不就卒友人私諡曰文
 惠
 黄虞稷曰字仲雲諸暨人所纂書元時命禮部下江
[194-11b]
 浙儒學刊板授書院山長不赴
單氏庚金/春秋三傳集説分紀
  五十卷
   佚
春秋傳説集畧
  十二卷
   佚
 戴表元作志曰剡源有為明經之學者單氏諱庚金
[194-12a]
 字君範不得志於貢舉隱晦溪山中者三十年日夜
 取古聖賢經傳遺言洗濯磨治其書已脱稿有春秋
 三傳集説分紀五十卷用呂氏程氏所纂自左氏公
 羊傳榖梁傳以來諸家之異同定於一書後學得以
 依據又解春秋正經題為春秋傳説集畧者十二卷
 又讀論語去取諸儒本題為增集論語説約者若干
 卷
劉氏莊孫/春秋本義
[194-12b]
  二十卷
   佚
 袁桷曰劉隱君論春秋為魯史之舊是則發先儒之
 遺㫖
陳氏則通/鐵山先生春秋提綱
  十卷
   存
 胡光世序曰春秋一經説者亡慮數十百家其皆繪
[194-13a]
 天地而圖日月似則似矣於化工之妙容光之照則
 亡也愚讀是經茫無津涯及見此編櫽括諸傳包舉
 無遺頗於聖人之意若滄海之有畔可以濟其濶而
 極其際伏讀之餘因思儒者之行聞善以相告也見
 善以相示也不敢自祕願與同學是經者共之故用
 鋟梓以廣其傳至於編中之所本者則有諸傳在熟
 讀諸傳以求經之㫖而於此編以發經之藴信所謂
 提綱者矣
[194-13b]
王氏申子/春秋類傳
   未見
 吳澂曰巽卿春秋類傳極佳雖有一二處與鄙説不
 同然大綱領皆精當
 田澤曰春秋一經後儒之説但祖三傳如釋例長厯
 集解調人繁露義函之類聞於世者不啻百餘家不
 為不多然元年春王正月之義終無確論雖胡氏有
 夏時冠周月之説楊氏有改正之論而學者質以古
[194-14a]
 今之正義終不能無疑是皆守三傳之失昧作經之
 㫖故也蜀儒王申子所解春秋類傳則曰有貶無褒
 乃夫子一部法書出乎周公之禮則入乎夫子之法
 撥亂反正無罪不書其志封疆者所以著侵奪之罪
 也其志世次者所以著簒弑之罪也志禮樂志正朔
 者著僭竊無王之罪也志官職志兵刑者著違制害
 民之罪也謂侯國不合自稱元年故書元年謂魯不
 合以子月為春故書春謂舉世不知有王故書王謂
[194-14b]
 子月非正月故書正發此義例類成一書皆先賢所
 未發深得聖人之本㫖
呂氏椿/春秋精義
   佚
 閩書呂椿字之夀晉江人從邱葵學隱居教授
郭氏隚/春秋傳論隚或作鏜/
  十卷
   佚
[194-15a]
 長樂縣志郭隚字德基宋紹定進士至元中泉山書
 院山長遷吳江州教授再調興化有春秋傳論十卷
 四書易皆有述人稱梅西先生
吳氏澂/春秋纂言
  十二卷總例三卷
   存
 澂自序曰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昔唐啖助趙匡集春
 秋傳門人陸淳又類聚事辭成纂例十卷今澂既采
[194-15b]
 摭諸家之言各麗於經乃分所異合所同倣纂例為
 總例七篇初一天道次二人紀次三嘉禮次四賓禮
 次五軍禮次六凶禮次七吉禮例之綱七例之目八
 十有八凡春秋之例禮失者書出於禮則入於法故
 曰刑書也事實辭文善惡必見聖人何容心哉蓋渾
 渾如天道焉嗚呼其義微矣而執謙自謂之竊取區
 區末學詎可得與聞乎
 黄虞稷曰草廬春秋纂言嘉靖中嘉興知府蔣若愚
[194-16a]
 刻之郡齋湛若水為之序
齊氏履謙/春秋諸國統紀
  六卷
   存
 履謙自序曰孔子曰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所謂春秋
 者古者史記之通稱也何以明之孟子曰王者之迹
 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莊子曰春秋先王經世
 之志墨子曰吾見百國春秋皆非謂今之春秋也又
[194-16b]
 嘗考之古文有夏商春秋又有晉春秋國語晉羊舌
 肸習於春秋悼公使傅其太子楚莊王使申叔時傅
 太子葴教之春秋左傳韓宣子適魯見魯春秋至於
 後世史學亦多以春秋名其書者若虞卿春秋呂氏
 春秋陸賈春秋吳越春秋漢魏春秋唐春秋之類往
 往有之故知春秋者古者史記之通稱而今之春秋
 一經聖人以同會異以一統萬之書也始魯終吳合
 二十國史記而為之也然自三傳既分世之學者類
[194-17a]
 皆務以褒貶為工至於諸國分合與夫春秋之所以
 為春秋未聞其有及之者予竊疑之乆矣暇日輒以
 所見妄為叙類私之巾箧蓋不惟有以備諸家之闕
 庶幾全經之綱領而自此或可以尋究云
 吳澂序曰讀三百五篇之詩曰有美有刺也讀二百
 四十二年之春秋曰有褒有貶也蓋夫子既没而序
 詩傳春秋者固已云然則非秦漢以後之儒創為是
 説也説經而迷於是也千年矣逮自朱子詩傳出人
[194-17b]
 始知詩之不為美刺作若春秋之不為褒貶作則朱
 子無論著夫孰從而正之有惑有不惑者相半也邵
 子曰聖人之經渾然無跡如天道焉春秋書實事而
 善惡形於其中矣至哉言乎朱子謂據事實書而善
 惡自見其㫖一也唐啖趙宋孫劉而下不泥於傳有
 功於經者奚啻數十家然褒貶之弊猶未悉除必待
 宋末李呂而後大不惑夫其所謂褒貶者以書時書
 月書日為詳畧其事以書爵書人書國為榮辱其君
[194-18a]
 以書字書氏書名書人為輕重其臣而已噫事之或
 時或月或日也君之或爵或人或國也臣之或字或
 氏或名或人也法一定而不易豈聖人有意於軒輊
 予奪之哉魏郡齊履謙伯恒甫之説春秋則異是不
 承陋襲故皆苦思深究而自得内魯尊周之外經書
 其君之卒者十八國乃分彚諸國之統紀凡二十己
 所特見各傳於經縷數旁通務合書法餘事闕而不
 錄其義視李則明决多其辭視呂則簡淨勝予之所
[194-18b]
 可靡或不同間有不同亦其求之太過耳而非苟為
 言也不具九方臯相馬之眼者又焉能識之伯恒父
 之篤志經學知之雖乆晚年獲覩其二書之成寧不
 快於心與二書謂何易春秋也
 栁貫跋曰説春秋者知聖人經世之法寓於一筆一
 削之間而不知假魯史以著侯國之行事其盛衰離
 合之端其成敗是非之迹有不可掩夫子魯人而魯
 實周之宗國幽厲傷之舍魯奚適拳拳是心夫豈得
[194-19a]
 已然而王必曰天王正必曰王正所謂託始於兹以
 深示撥亂反正之道蓋常若文武成康之臨乎前而
 典禮命討有其宗非止於詳内畧外而已也經之所
 書有常有變常者固不可變而變者則所以為常首
 王人次封爵此常也主會主兵謀從謀逆則幾於變
 矣先後之倫或殊名號之實不異以宋齊晉衞而偶
 秦楚吳越則柏翳鬻熊之宗太伯仲雍之𦙍夏后氏
 之𦙍槩之狄道何少㤙哉道在中國分義猶存故能
[194-19b]
 遏亂畧於其始及其既散則大權下偪外奰日侵誓
 盟征伐彼得專制進而序列抑以志變聖人一心皦
 如天日造化權輿見於特書屢書將使萬世之遠臨
 之而懼謂其班王室於侯邦薦衣冠於左袵不知言
 者也貫自受讀竊疑列國之事豈皆史官承告所載
 要之舉實立文各有其本而貴賤榮辱夷考不誣春
 秋在天地間視周猶魯視魯猶列國以為為魯而作
 則始隱終哀而原於典禮命討者果為天下乎抑私
[194-20a]
 一魯乎艱難離索不幸學未成而廢矣比來京師常
 願求之大方以祛夫惑見而沙鹿齊先生之言則曰
 春秋以同會異以一統萬蓋始魯終吳合二十國之
 史記而為之者也間嘗叙類成書曰諸國統紀降周
 於魯尊為内屈也先齊於晉以霸易親也繫荆及吳
 懲僭以正也其道名分之意所以經緯乎書法義例
 之中者則亦先儒引而未發之奥云耳予何言焉貫
 既得而誦繹之復次其單陋質之先生以自厲謂予
[194-20b]
 嘗知春秋幾何不為孔門游夏之罪人哉
潘氏廸/春秋述解
   佚
安氏熙/春秋左氏綱目
   佚
 蘇天爵狀曰先生深於六經病近世治春秋者第知
 讀左氏不考正經因節左氏傳文議論叙事始末依
 倣通鑑綱目作小字分注經文之下以類相從凡左
[194-21a]
 氏浮夸乖戾之語悉去之秦漢以來大儒先生之言
 及諸家之説可取者附注其後庶觀春秋者可以考
 傳讀左氏者亦知有經其大㫖一以朱子為本而達
 於程張以求聖人之意絶筆於莊公十二年
劉氏彭夀/春秋正經句釋
   佚
春秋澤存
   佚
[194-21b]
 歐陽原功志曰彭夀字夀翁辟衡山縣教諭樂士習
 之美遂留居焉以春秋登第賜同進士出身終淳安
 縣尹
    按夀翁為象環先生淵之子其曰春秋澤存
    者衍父書而作也
臧氏夢解/春秋發微
  一卷
   佚
[194-22a]
吳氏迂/左傳義例
   佚
左傳分記
   佚
李氏應龍/春秋纂例
   佚
 閩書李應龍字玉林光澤人至元中薦為白鹿洞書
 院山長及漳州路儒學教授俱不赴
[194-22b]
尹氏用和/春秋通㫖
   佚
 江西通志尹用和安福人有春秋通㫖傳於世
黄氏琢/春秋舉要
   佚
 江西通志黄琢字玉潤吉水人以春秋教授鄉里
蔣氏宗簡/春秋三傳要義
   佚
[194-23a]
許氏謙/春秋温故管闚
   未見
 陸元輔曰先生於春秋有温故管闚又著三傳義例
 義例未成
黄氏景昌/春秋公榖舉傳
   佚
 吳萊序曰黄子讀春秋者四十年老而不倦嘗著春
 秋舉傳論一編屏除專門摉剔傳疏使之一歸於是
[194-23b]
 然後止蓋昔者聖人之作春秋也筆則筆削則削咸
 斷之於聖心高弟如游夏且不能以一辭贊焉公羊
 榖梁乃謂得之子夏文多瑣碎語又齟齬要之二氏
 皆未成書特相授受於一時講師之口説者謂孔子
 當定哀世多微婉其辭復祕不以教人故諸弟子言
 人人殊異然自孔子後一廢於戰國嬴秦之亂漢初
 學者區區収補意其焚殘亡脱之餘不藏之屋壁必
 載之簡冊非徒出口入耳而已又況春秋之文數萬
[194-24a]
 獨以口相授受庸詎知不有訛謬者乎濟南伏生治
 尚書上使掌故晁錯往受之僅一女子述其老耄之
 語世謂生齊人齊語多艱澀故今書文亦難屬讀然
 古人之作書者非齊人也奈何若是是則公羊齊學
 榖梁魯學非二氏誤也學二氏者誤也且孔子又何
 嘗當定哀世多微辭哉苟曰微辭以辟禍春秋不必
 作矣況定哀又孔子所見之世也自所聞所傳聞之
 世一切褒之貶之且及其父祖當世而輒微之吾恐
[194-24b]
 非聖人意也聖人豈避嫌者哉不然亂臣賊子僅誅
 其既死簒弑攘奪無懼於當世是又豈吾聖人之意
 哉必也春秋之作未始祕不以示人西狩之二年孔
 子卒矣論語禮記諸弟子之問答殆無一言以及之
 得其義者蓋寡矣然而左氏約經以作傳下訖魯悼
 知伯之誅在春秋後孔子卒已乆或曰左氏魯人也
 或曰左氏楚左史倚相後也若其説晉王接則謂别
 是一書意者當西漢末與公榖二家爭立博士故又
[194-25a]
 雜立凡例廣采他説以附於經是豈左氏舊哉今黄
 子舉之皆是也昔者晉劉兆嘗以春秋一經而三家
 殊塗乃取周官調人之義作春秋調人七萬餘言夫
 調人之職掌司萬民之讐而諧和之為春秋者亦欲
 令三家勿讐將天下之理不協於克一而後世之議
 且容其潛藏隱伏於胸中也何以調人為哉故唐啖
 助趙匡近世劉敞於傳有所去取咸自作書而今黄
 子又嗣為之可謂聞風而興起者矣非必曰此有所
[194-25b]
 短彼有所長去其所短則見其所長者固可取也不
 然盡去三家之傳而獨抱聖人之經且自以為必得
 聖人之心者吾又不信也此則黄子之意也 又曰
 黄隱君諱景昌字明遠世為婺之浦江人每言春秋
 一書自公榖口説相傳至漢然後著之竹帛是故經
 有脱編有錯簡學者上畏聖經下避賢傳訛舛誣漏
 不敢較也其春秋公榖舉傳論及三代用正日夜食
 之辨凜凜不可屈後得巴川陽恪春秋考正一卷言
[194-26a]
 三代悉用夏時不改月數出入經史無慮數百千言
 隱君明其不然乃作周正如傳考章分條晰文極多
 此最其善持論者
張氏君立/春秋集議
   佚
 許有壬序曰春秋由三傳而下世之存者可考也范
 氏探經而為集解啖趙考三家短長為統例伊川以
 傳考經之事跡以經别傳之眞偽皆號精當而世之
[194-26b]
 讀者無幾及胡氏傳出學者翕然宗之聖朝設科遂
 與三傳並用諸家之説幾無聞焉向會試以五經發
 策至有不知各家名氏者況有考其短長而折衷為
 書者乎且聖人之意當時門人有所不知世傳左氏
 時代不一要非親受於聖人者宜其辭勝而失誣也
 公羊榖梁傳聞逾遠諸家之説各尊所聞其能盡合
 聖人之意乎朱子謂春秋大㫖誅亂臣討賊子内中
 國外夷狄貴王賤霸而已未必如先儒所言字字有
[194-27a]
 義也如此則傳注之説可泥於一偏乎豫章張君立
 擇諸家之論或全或畧疏於三傳胡氏之後名曰集
 議擷衆長萃於一厯厯精至觀其自序蓋欲學者因
 是以求諸家之全戒其厭煩務簡而取足於此則君
 立所得與夫所以教人者可見矣欲觀君立之集議
 當先觀君立之自序徧取諸家優游涵泳交暢旁通
 一旦有得自知去取廻觀集議心目瞭然與聞人之
 説襲而取之者異矣康節云春秋盡性之書傳註而
[194-27b]
 已乎
楊氏如山/春秋旨要
  十卷
   佚
 鎭江府志楊如山字少游蜀嘉定州人宋末游江南
 四請漕舉宋亡不仕大德間起為淮海書院山長因
 家京口著春秋旨要十卷
 經義考卷一百九十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