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R2n0011 經義考-清-朱彝尊 (master)


[228-1a]
欽定四庫全書
 經義考卷二百二十八
          翰林院檢討朱彝尊撰
   孝經七/
宋氏濓/孝經新説
  一卷
   未見
朱氏子/孝經旁注
[228-1b]
  一卷
   未見
孫氏蕡/孝經集善
  一卷
   未見
 宋濓序曰孝經一也而有古今文之異者葢遭秦火
 之後出於漢初顔芝之子貞者為今文凡十八章而
 鄭&KR0975為之注至武帝時得於魯恭王所壊孔子屋壁
[228-2a]
 者為古文凡二十二章而孔安國為之注後世諸儒
 各騁己見尊古文者則謂孔傳既出孔壁語甚詳正
 無俟商㩁揆於鄭注雲泥致隔必行孔廢鄭於義為
 允況鄭&KR0975未嘗有注而依倣託之者乎尊今文者則
 謂劉向以顔芝本參校古文省除繁惑而定為今文
 無有不善為之傳者縱曰非&KR0975所作而義㫖實敷暢
 若夫古文并安國之注其亡已久世儒欲崇古學妄
 撰孔傳又偽為閨門一章文氣凡鄙不合經典將何
[228-2b]
 所取徵哉二者之論雖莫之有定然皆並存於時各
 相傳授自唐&KR0975宗注用今文於是今文盛行而古文
 幾至廢絶宋司馬温公始専主古文撰為指解上之
 且憫流俗信偽疑真諄諄見於言辭之間以予觀之
 古今文之所異者特辭語㣲有不同稽其文義初無
 絶相逺者其所甚異惟閨門一章耳諸儒於經之大
 指未見有所發揮而獨齗齗然致其紛紜若此抑亦
 末矣自伊洛之學興子朱子實起而繼之於是因衡
[228-3a]
 山胡氏玉山汪氏之疑而就古文考定分為經傳去
 其衍文及不合經㫖者千載是非遂定於一元室之
 初吳文正公出於臨川又以今文為正頗遵刋誤章
 目重加訂定而為之訓解其㫖益明而無遺憾矣東
 廣孫君蕡讀而悦之因増以諸家所注名曰孝經集
 善而其大義則以朱子及吳公為之宗蕡通經而能
 文辭采擇既精而又發以已意其書當可傳誦故予
 為疏歴代所尚之異同序於篇端蕡字仲衍洪武壬
[228-3b]
 寅鄉貢進士今為織染局使云
葉氏瓚/孝經衍義
   佚
 廣信府志葉瓚字贊玉貴谿人元末為月泉書院山
 長太祖取婺州被召欲用之以疾辭著孝經衍義
何氏初/孝經解
  一卷
   佚
[228-4a]
 黄虞稷曰初字原明常山人洪武中與修書傳會選
 後官開化教諭
孫氏吾與/孝經注解
  一卷
   未見
 黃虞稷曰洪武初吾與為太常愽士命授静寧侯葉
 昇孝經因為直説以訓之
吳氏從敬/古文孝經集義
[228-4b]
  一卷
   佚
 廣信府志吳從敬貴谿人洪武初以薦授晉府長史
方氏孝孺/孝經誡俗
  一卷
   佚
晏氏璧/孝經刋誤
  一卷
[228-5a]
   未見
曹氏端/孝經述解
  一卷
   未見
 端自序略曰性有五常而仁為首仁統萬善而孝為
 先葢仁者孝所由生而孝者仁所由行者也是故君
 子莫大乎盡性盡性莫大乎為仁為仁莫大乎能孝
劉氏實/孝經集解
[228-5b]
  一卷
   未見
薛氏瑄/定次孝經古今文
  二卷
   未見
費氏希冉/孝經解
  二卷
   未見
[228-6a]
楊氏守陳/孝經私抄
  八卷
   未見
陳氏選/孝經注
  一卷
   未見
 俞汝言曰選字士賢臨海人天順庚辰進士歴官左
 布政使卒謚恭敏
[228-6b]
應氏綱/孝經刋誤集注
  一卷
   未見
 黃虞稷曰綱字恒道永康人成化中貢士歸徳訓導
周氏木/考定古今孝經節文文或作次/
  一卷
   未見
 朱鴻曰松江周木以漆書韋編時有滅絶錯簡闕文
[228-7a]
 殆或不免於是考古文今文合為新考定孝經一書
 不分章第傳釋似亦可觀但以閨門章第内嚴父嚴
 兄之下擅補猶君長也四字非闕文之史矣
 陸元輔曰周木常熟人成化乙未進士
晏氏鐸/増注孝經
  一卷
   未見
潘氏府/孝經正誤
[228-7b]
  一卷
   未見
 朱鴻曰上虞潘府疑孝經與中庸文體相類首章孔
 子極言孝道之大以告曾子其下十二章皆推明首
 章未盡之㫖斷非孔子先自作經又自作傳以釋之
 也因作孝經正誤效中庸章第其序次亦多牽强
 繆泳曰潘府字孔修上虞人成化丁未進士歴官太
 常卿
[228-8a]
童氏品/重定孝經傳注
  一卷
   未見
王氏守仁/孝經大義
  一卷
   未見
余氏本/孝經集注
  三卷
[228-8b]
   存
 姓譜本字子華郢人正徳辛未進士授翰林編修出
 為廣東提學副使官終南京通政
郎氏瑛/訂正孝經
  一卷
   未見
汪氏宇/孝經考誤集解
  一卷
[228-9a]
   未見
 朱鴻曰祁門汪宇孝經考誤集解亦效中庸章第次
 序固為可觀但其傳皆隨文訓解惟釋字義未悟夫
 子作經大㫖
蔡氏烈/孝經定本
  一卷
   未見
陳氏深/孝經解詁
[228-9b]
   未見
余氏息/孝經刋誤説
   未見
柯氏遷之/考定孝經古文
   未見
褚氏相/孝經本文説
   未見
陳氏曉/孝經問對
[228-10a]
   未見
余氏時英/孝經集義
   未見
 黄虞稷曰字景淳婺源人浙江布政使一龍之父從
 學於鄒守益
 時英自序曰昔者夫子與羣弟子論求仁者不一而
 足而於論語首篇直以孝弟為為仁之本孟子七篇
 所撰無非仁義要其實總歸於事親從兄大學以孝
[228-10b]
 者所以事君為治國平天下之要中庸亦以為政在
 於修身而歸之親親為大由是而觀則知四書固道
 徳之藴奥若孝經一書又所以立其本而養正焉者
 也英自童而習之既長而益釋其義見其理博而條
 分言近而㫖逺服之靡敢失焉然考其中似猶有增
 加離析及多參差之語不可以思最後有得於朱文
 公先生刋誤一書為之分經分傳及上下諸家傳注
 互有發明於是始知先儒讀書之精先有得我心於
[228-11a]
 數十百載之上者輒不自量竟將先儒諸説之已成
 者蒐而輯之其大綱一宗文公刋誤及余氏本再序
 章次為定内之細釋則収諸家傳注畧為櫽括名之
 曰集義蔵之家塾以訓子弟然予每念之徃昔事二
 先人日能盡其歡愛勉加祇慎則推之今日所以接
 人與物者往往亦由此出而嚴威儼恪一有未除則
 病根亦種種著見此其一源千派不可誣者今欲即
 我所能以達吾之所未能而親已不在矣烏乎痛哉
[228-11b]
 後之為子弟者其尚體余之意以讀是經則知孝為
 百行之首而竭力於因嚴致敬因親致愛二者引而
 伸之觸類而長之於以盡天經地義之懿篤始終之
 義以安其親則一孝既立百行自開庶有以行仁義
 施於政而達諸天下豈徒為口耳之習也夫
 趙鏜後序曰予童子時初入家塾先君授以孝經一
 帙俾塾師授之章句而口誦之時漫不知省也及長
 稍知問學取而心維之始悟是書闗涉世教與大學
[228-12a]
 相表裏然大學自二程表章之後朱子為之注釋今
 與諸書並列於學官不知此書何以獨闕如也葢嘗
 沈潜反覆而竊疑之夫聖人吐辭為經立言為訓無
 枝辭無蔓説今詳經文首綂論孝之終始中分論孝
 之散殊而總結之於末文勢脈絡與大學同固無俟
 於旁引曲證也而乃參之於詩書之文析之為閒斷
 之語遂使聖言潔静精㣲之全體不獲見於後世乃
 若傳文則其語尤多可疑如所釋至徳要道嚴父配
[228-12b]
 天之類甚非聖經之本㫖擬之大學十傳其醇疵疎
 密又何其天淵懸隔也豈秦火之後漢儒掇拾煨燼
 而傅會以成之者與久懐此疑又恐其無從考證而
 不免於妄言之罪也及讀中祕書偶得朱子孝經刋
 誤一編不覺躍然曰此足以破千古之疑而孔曾當
 時問答之藴昭昭乎若發矇矣甚哉朱子之有功於
 聖門也然竊聞朱子於刋誤之外更欲掇取他書别
 為外傳以發此經之㫖而乃竟不果焉使至今讀者
[228-13a]
 不能無為山一簣之歎予近舉以質諸謝君文谷文
 谷即出見田公乃翁寒塘先生所著集義示予曰此
 不足為孝經外傳耶予受而讀之宏綱大要一以刋
 誤為宗間出已見為之更定大義以附於後中間注
 釋則取諸家傳注而折衷之亦如諸書之集注然乃
 知朱子之所未為者先生固已為之真可謂上繼其
 志而庶幾於外傳之作者矣然則朱子固有功於孔
 門而先生不有功於朱子哉鏜不敏童而習之至白
[228-13b]
 首而其疑始釋又得藉是以自逭妄言之罪詎非先
 生之功哉然先生之自叙也戚然有感於親之不在
 鏜之情與先生無以異者故因文谷之授簡也特詳
 著其説於後而因重有感焉
 
 
 
 經義考卷二百二十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