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R2n0011 經義考-清-朱彝尊 (master)


[226-1a]
欽定四庫全書
 經義考卷二百二十六
          翰林院檢討朱彝尊撰
   孝經五/
朱子熹/孝經刋誤
  宋志一卷
   存
 朱子後序曰熹舊見衡山胡侍郎論語説疑孝經引
[226-1b]
 詩非經本文初甚駭焉徐而察之始悟胡公之言為
 信而孝經之可疑者不但此也因以書質之沙隨程
 可久丈程答書曰頃見玉山汪端明亦以為此書多
 出後人傅會於是乃知前輩讀書精審其論固已及
 此又竊自幸有所因述而得免於鑿空妄言之罪也
 因欲掇取他書之言可發此經之㫖者别為外傳顧
 未敢耳淳熙丙午八月十二日記
 中興藝文志刋誤謂今文六章古文七章以前為經
[226-2a]
 後為傳經之首統論孝之終始乃敷陳天子諸侯卿
 大夫士庶人之孝而其末曰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
 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其首尾相應文勢聯
 貫實皆一時之言而後人妄分為六七又增子曰及
 詩書之文以雜乎其間今乃合為一章而刪去子曰
 者二引書者一引詩者四凡六十一字以復經文之
 舊又指傳文之失刪去先王見教以下凡六十九字
 以順則逆以下凡九十字餘從古文
[226-2b]
 陳振孫曰抱遺經於千載之後而能卓然悟疑辨惑
 非豪傑特起獨立之士何以及此後學所不敢倣傚
 而亦不敢擬議也
 趙希弁曰右朱文公所定也皆以古文為正惟傳之
 六章或從今文廬山胡泳叙於後
 黃震曰晦庵朱先生因衡山胡侍郎及玉山汪端明
 之言就古文孝經作孝經刋誤以天子至庶人五章
 皆去子曰與引詩云之語而併五章為一章云疑所
[226-3a]
 謂孝經者本文止如此而指此為經其餘則移置次
 第而名之為傳并刋其用他書竄入者如孝天之經
 地之義至因地之利為春秋左氏傳載子太叔為趙
 簡子道子産之言如以順則逆以下為左氏傳所載
 季文子北宫文子之言如進思盡忠退思補過亦左
 氏所載士貞子之言遂以孝經為出於漢初左氏傳
 未盛行之前且云不知何世何人為之愚按孝經視
 論語雖有衍文其每章引詩為㫁雖與劉向説苑新
[226-3b]
 序列女傳文法相類而孝為百行之首孔門發明孝
 之為義自是萬世學者所當拳拳服膺他如文義之
 細而不容不考至晦庵疏剔瞭然矣嚴父配天一章
 晦庵謂孝之所以為大者本自有親切處使為人臣
 子者皆有今將之心反陷於大不孝此非天下通訓
 而戒學者詳之其義為尤精愚按中庸以追王太王
 王季為達孝亦與此章嚴父配天之孝同㫖古人發
 言義各有主學者宜審所躬行焉若夫推其事之至
[226-4a]
 極至於非其分之當言如晦菴所云者則不可不知
 也
 陸秀夫後序曰孝經一書古文不可得而考見矣所
 可考者漢世藝文志顔氏劉氏司馬氏編次之文而
 已要之皆古文之舊也秀夫幼而讀之莫覺其非長
 而疑焉涉獵載籍罔非是是莫敢有所與既入仕濫
 次西蔵勾當得朱元晦刋誤一篇而玩味之夫然後
 心目之開朗欣然若有所得於是在館諸同志因元
[226-4b]
 晦之議従而刪削次第之然而敢以粟絲已意妄有
 所參涉於其間以得罪於先正庶幾是經燦然可復
 而元晦刋正之功不泯聖世以孝治天下之化或不
 能無少助云
 朱鴻曰朱子刋誤經一章傳十四章刪去古文二百
 二十三字
    按自漢以來説經家鮮有移易經文片言者
    移之自二程子大學始也自漢以來注疏家
[226-5a]
    莫能刪削經文隻字者刪之自朱子孝經刋
    誤始也曰費直以彖象文言附卦辭非移易
    乎曰直受之於師則然非直自移之曰李林
    甫承詔定月令非刪削乎曰月令知為吕不
    韋書非經文也
項氏安世/孝經説
  宋志一卷
   佚
[226-5b]
黃氏幹/孝經本旨
  宋志一卷
   未見
 中興藝文志幹繼熹之志輯六經論孟之言孝者為
 一書釐為二十四篇名為孝經本旨
 陸元輔曰朱子嘗欲掇取他書之言可發孝經之旨
 者別為外傳未及屬草勉齋繼其志輯孝經本旨二
 十四篇
[226-6a]
馮氏椅/古孝經輯注姓譜作章句/
  宋志一卷
   佚
 中興藝文志椅祖朱氏刋經文所引詩書之妄而傳
 則盡刪其所託曾孔答問與其增益之辭為古孝經
 輯注并引蔡氏註
龔氏栗/孝經集義
  一卷
[226-6b]
   佚
 真徳秀序曰孝經一書其行於世久矣至于朱子乃
 始分別經傳去後儒之所傳益者而經復完然未暇
 發揮其義也予友龔君栗篤志好學乃本朱子之意
 采衆説之長而折衷之又以生事葬祭之禮見於他
 書者彚而輯之以為此經之羽翼學者所疑則設為
 問難曲而暢之於是聖門教人之㣲指始瞭然無餘
 藴矣夫孝者人心之固有也古先聖王命冡宰降徳
[226-7a]
 於民者不過以節文度數示之而未嘗言其義也言
 其義則始於孔子葢三代以前理道明風俗一人皆
 曉知孝之為孝聖王在上設禮教以範防之俾勿失
 而已至孔子時則異矣觀其告游夏者猶恐以服勞
 能養為孝則下乎游夏者可知故不得不詳其義以
 曉學者今之時視孔子之時則又異矣雖名為士君
 子有不知孝之為孝者服勞能養且有愧焉況其大
 者乎況先民之狃於敝俗者乎龔君之為此書欲為
[226-7b]
 士者知孝之為孝俛焉以盡其力而無不能孝之士
 凡民有所觀發亦知孝之為孝俛焉以盡其力而無
 不能孝之民其用心豈不至矣乎予謂長人者宜以
 此書頒之庠序布之鄉黨使為士者服習焉而力行
 以先乎民則吾邑之俗可變推而達之將天下之俗
 無不可變者豈小補云哉顧龔君於此用力甚勤辭
 義之間雖若小有未瑩而其大指則炳然矣故為之
 序而切磋講究之庶以永其傳云
[226-8a]
    按是序亦見劉爚雲莊集
史氏繩祖/孝經解
  一卷
   未見
 魏了翁跋曰朱文公嘗著孝經刋誤公之子在嘗舉
 元稿以遺予予既鋟梓與學士共之史慶長又以告
 予曰昔者繩祖嘗集先正名賢孝經注解今願得刋
 誤為之章指予舉以畀之俾得彚次成編則又以黃
[226-8b]
 直卿孝經本旨及其所輯洙泗論孝合為一書嗚呼
 此民生日用之常后王降徳之本而由之不知觀是
 書者其亦知所發哉
袁氏甫/孝經説
  宋志三卷
   佚
 陳振孫曰廣㣲為鄱憲日為諸生説孝經旁及諸子
 諸生錄之為之編
[226-9a]
 戴表元後序曰右袁正肅公廣㣲孝經説三卷前一
 卷已刋在宣州學宫有知州王侍郎附注行於世餘
 二卷引論語孟子而發者予未之見也正肅於余為
 鄉先生先伯大父雲臺府君託同甲戌進士第為通
 家尊行餘言緒論講問為多葢正肅公之父正獻公
 叔和學於象山陸文安公正肅公雖不逮事象山而
 家庭承襲深有源委豈惟正肅公自洛學東行諸大
 儒各以所聞分門授徒晦庵朱文公在閩東萊吕成
[226-9b]
 公在浙南軒張宣公在湘象山文安公在江西其徒
 又皆各有所授徃徃散布逺近殊途同歸而象山之
 傳獨盛於四明正獻正肅父子若文元楊公敬仲文
 靖舒公元質端獻沈公晦叔其尤著者也正肅公既
 貴嘗持江東憲節數數為士大夫講象山之説行部
 之貴溪乃為象山改創祠塾故江東之人自正肅公
 而尊象山之道益嚴貴溪姜翔仲之先世故當時講
 下士大夫一人之數翔仲今又為侍祠諸生能取家
[226-10a]
 蔵是書并刋之塾中可謂鶴鳴而子和之矣予實不
 敏區區家世亦有與翔仲通者遂不得讓而繫名其
 編末云大徳十年丙午嵗後正月既望識
俞氏觀能/孝經類鑑
  宋志七卷
   佚
方氏逢辰/孝經章句
  一卷
[226-10b]
   佚
劉氏元剛/孝經衍義
   佚
 江西通志劉元剛字南夫吉水人嘉定進士官至韶
 州守理宗嘗立廉貪二碑元剛居廉碑第四
胡氏侁/孝經釋
  一卷
   佚
[226-11a]
 金華志胡侁字子先永康人寳慶丙辰進士官監察
 御史歸累召不起人稱雲岫先生
劉氏養晦/孝經解
   佚
 黃震序曰人生而知愛其親是良心莫先於孝也親
 親而後仁民仁民而後愛物是百行莫先於孝也孩
 提之童即授之以孝經之書是講學莫先於孝也孝
 無一日而可忘則孝經亦豈容一日忘然今之世諸
[226-11b]
 子百家訓釋演説者汗牛充棟甚至淫詞曼曲亦然
 獨孝經自司馬公指解朱文公刋誤之外未有繼焉
 何哉非新之求而舊之忘歟句讀之習而義理之弗
 考歟借之為啓蒙之筌蹄未嘗體之為躬行之根柢
 歟嗚呼年至慮易境變心移齠齔之所咿啞而習讀
 祖父之所保抱而教誨棄若土梗漫不復省於孝其
 親之書如此於其親為何如尚何望其孝弟興行而
 民用和睦如吾聖人之云耶予友劉君養晦粹徳之
[226-12a]
 士也博取諸書之嘗及於孝者萃而為孝經解寧多
 而毋敢畧寧淺而毋敢深雖為童子設而闗其終身
 也雖為家庭設而闗乎天下也繼自今人皆以養晦
 之心為心而暢然自反無一日而忘孝經亦將無一
 日而忘孝世道其庶矣乎
董氏鼎/孝經大義
  一卷
   存
[226-12b]
 熊禾序曰孔門之學惟曾氏得其宗曾氏之書有二
 曰大學曰孝經經傳章句頗亦相似學以大學為本
 行以孝經為先自天子至庶人一也堯典一篇大學
 孝經之本也自克明峻徳以至親睦九族而百姓之
 昭明萬邦之於變大學之本也孝之為道葢已具於
 親睦九族之中矣何也一本故也自是舜以克孝而
 徽五典禹以致孝而叙彝倫伊尹述成湯之徳一則
 曰立愛惟親二則曰奉先思孝人紀之修孰大乎是
[226-13a]
 文武周公帥是而行備見於紀禮所載上而宗廟之
 享下而子孫之保其為孝蔑有加焉功化之盛至使
 四海之内人人親其親長其長一鱗毛一芽甲之㣲
 無不得所嗚呼二帝三王之教可謂大矣孝經一書
 即其遺法也世入春秋皇綱紐解孔子傷之三復昔
 者明王孝治之言思之深望之切壹是以孝為本為
 斯道也固天性之自然人心之固有誠使天子公卿
 躬行其上凡禮樂刑政之具一轉移間王道顧不易
[226-13b]
 易乎惜也徒託之空言而僅見於門人紀錄之書也
 書成而道可舉雖不能行之一時猶可詔之來世今
 此經之可考者不過漢藝文志而已而其篇次則顔
 注古文二十二章孔壁所蔵本也今文一十八章河
 間王所得顔芝本而劉向之所參校者也要之出於
 諸儒傅㑹皆非曾氏門人所記舊文矣唐𤣥宗開元
 敇議意非不美而司馬貞淺學陋識并以閨門一章
 去之卒啓𤣥宗無禮無度之禍而其所製序文至以
[226-14a]
 禮為外飾之所資仁義為後來之漸有不知所謂因
 心之孝者果何所因而又何自而萌乎學之不講徳
 之不修一至於此桓桓文公特起南夏平生精力用諸
 易四書為多至此書則僅成刋誤一編注釋大義猶
 有所未及噫人子不可斯須忘孝則此經為天子至
 庶人一日不可無之書章句已明而文義猶闕顧非
 一大欠事乎葢嘗有志彚集諸家傳注以明一經而
 未果一日余友胡庭芳挈其高弟董真卿訪余雲谷
[226-14b]
 山中手攜孝經大義一書取而閲之則其家君深山
 先生董君季亨父所輯也其書為初學設故其詞皆
 明白而切實熟玩之則義趣精深又有非淺見謏聞
 所能窺者族兄明仲敬為刋之書塾以廣其傳此豈
 惟學者修身齊家之要而有國有天下者亦豈能外
 是而有化民成俗之道哉噫滕五十里小國耳其君
 一用之至於四方草偃風動一時行事猶班班有三
 代之風學問之功用固如此晉武魏文亦天資之美
[226-15a]
 者惜諸臣無識不能有以啟導而充大之悠悠天壤
 此經之廢葢千五百餘年人心秉彝極天罔墜豈無
 有能講而行之者誠有以二帝三王之心為心則必
 以二帝三王之教為教矣仁人心也學所以求仁而
 孝則行仁之本也語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愚何
 幸身親見之
 徐貫後序曰右孝經一書乃孔子曾子授受之要㫖
 也經秦火後頗多錯簡至宋大儒朱文公始取古文
[226-15b]
 為之考訂刋其繆誤次其簡編而後經傳各有綂紀
 董季亨氏又從而注釋之而其㫖益明讀者誠能因
 其言以求其心因心之同然而推之家國天下則天
 下之道盡在是矣惜乎是書板行者少而窮鄉下邑
 之士不得盡觀也予近按泉偶於蔡介甫進士家得
 是書舊本遂命工鋟梓以傳將使四方得以家傳人
 誦各興其親愛之心而篤夫仁孝之道庶或少補於
 風敎之萬一云爾
[226-16a]
 陸元輔曰鼎注朱子刋誤名曰大義
朱氏申/孝經注解
  一卷
   存
王氏行/孝經同異
  宋志三卷
   佚
俞氏浙/孝經審問
[226-16b]
   佚
 姓譜浙字季淵新昌人開慶乙未進士除監察御史
 改大理少卿不就
胡氏子實/孝經注
  二卷
   未見一齋書目有/
 温州府志胡子實一名希孟字醇子永嘉人咸淳末
 史館編校
[226-17a]
陳氏合/孝經正文
  一卷
   未見
蔡氏子高/孝經注
   佚
姜氏融/孝經釋文
   佚
陳氏鄂/孝經釋文
[226-17b]
   佚
胡氏一桂/孝經傳贊
   未見
李氏應龍/孝經集注
  一卷
   未見
季氏名未/詳古文孝經指解詳説
  一卷
[226-18a]
   佚
 樓鑰序曰古文孝經實吾夫子之舊秦火之後出於
 屋壁而顔芝所蔵十八章已先行於世翼奉張禹等
 五人各自名家古文惟孔安國馬融為之傳而又不
 顯隋開皇中劉炫為作稽疑一篇已多譏笑唐陸徳
 明亦云古文世既不行隨俗用鄭康成注十八章本
 獨劉知幾議行孔而廢鄭諸儒争辯蜂起明皇亦以
 今本注而習之書以八分刻之經臺猶在長安童而
[226-18b]
 習之皆此也司馬文正公得古文於祕閣之蔵為之
 指解嘗以進仁宗哲宗而范太史祖禹繼為之説意
 自漢以來何好者之寡也故信州使君季公天資純
 孝篤學好古尊敬此書又為詳説不惟發明夫子之
 㫖又以文正公之解隨文演暢用意甚勤辭亦詳備
 如愛敬可行於匹夫而惡慢不可行於天子如論忠
 順之不可失如不敢遺之機甚㣲而其效甚大又曰
 要道云者言所敬者寡所説者衆也曰至徳云者言
[226-19a]
 所敬者廣而所行者本也皆有所證發非漫然者紹
 興五年七月皇上踐阼有詔求言公以八月進此書
 未幾中書舍人陳公傅良又為之繳進於今經筵初
 度刻於廣信而不及公之子洪念此書之未行將刋
 於家永為後序繼曰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
 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明皇注云始自天子終於庶
 人尊卑雖殊孝道同致而患不能及者未之有也言
 無此理故曰未者此説非也古文本異故自天子以
[226-19b]
 下至於庶人文正公則曰始則事親也終則立身行
 道也患謂禍敗言雖有其始而無其終猶不得免其
 禍敗而羞及其親未足以為孝也季使君又以明王
 之事證之是矣某竊以為猶未為詳且明敢申言之
 夫聖人一經可謂詳矣而其立教之要専在此數語
 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是人知於孝未有無其
 始者夫子所以為曾子諄諄言之正欲人之有終也
 夫子首則總言孝道次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
[226-20a]
 之孝大小之分固自不同而又於此謂孝道有始而
 無終未有不及於禍患此則無有貴賤之别後雖具
 述孝治聖治之效以至終篇然其教人之最切無過
 於此上下一體俱當盡心焉明皇惟不知此所以不
 克其終可不戒哉篇末曰孝子之事親終矣正為祭
 之終猶未為孝之終也若所謂孝之終也若此孝無
 終始之終葢謂立身行道死而後已者也故雖曾子
 既啟手足以其能全而歸之自以為知免矣然而易
[226-20b]
 簀一節猶在其後葢大夫之簀猶非其正也嗚呼聖
 人之言可謂深切而能有終者亦豈易易乎某餘生
 無幾深知兢懼得正而斃所願加勉故以告有志之
 士且以補二公之説云
 
 
 
 經義考卷二百二十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