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R2n0011 經義考-清-朱彝尊 (master)


[182-1a]
欽定四庫全書
 經義考卷一百八十二
          翰林院檢討朱彝尊撰
   春秋十五/
孫氏覺/春秋經解
  宋志十五卷
   存
 覺自序曰春秋者魯國之史孔子老而後成之書也
[182-1b]
 孔子曰吾自衞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又曰
 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是刪詩書定
 禮樂在於反魯之年而贊易在於五十之後也春秋
 止於獲麟而孔子没於獲麟之後二歲耳是孔子於
 未没之前猶記春秋之事則春秋之於六經最為深
 義也孔子於未老之前不作春秋必其老而後作者
 蓋孔子尚壯猶冀當時之君有能感悟而用之者矣
 奈何周旋天下至於窮老而一丘之地不可得一旅
[182-2a]
 之民不可有孔子之年益老而天下之亂不止至於
 臣弑君子弑父而天子不加誅方伯不致討三綱五
 常掃地俱盡孔子於是因魯之史以載天子之事二
 帝三王之法於是乎在春秋之所善王法之所與也
 春秋之所惡王法之所棄也至於修身正家理國治
 天下之道君臣父子兄弟夫婦之法莫不大備故前
 史云為人臣而不知春秋必蒙首惡之名為人子而
 不知春秋必陷大逆之罪故學者不可以不務也春
[182-2b]
 秋之作蓋以天下無主而孔子以王法正之誅罰襃
 賞者天子之事也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
 我者其惟春秋乎作傳者既不解孔子所以作春秋
 之意而杜預何休之徒又妄為之説如杜預之説則
 曰周德既衰官失其守諸所記注多違舊章仲尼因
 魯史策書成文考其真偽而志其典禮其教之所存
 文之所害則刊而正之其餘則皆即用舊史若如其
 説則孔子乃一史官耳春秋既曰作之又徒因其記
[182-3a]
 注即用舊史則聖人何用苟為書也何休之説曰春
 秋將以黜周王魯孔子為天下無王乃作春秋何得
 云黜周王魯如經書王正月者大一統也先王人者
 卑諸侯也不書王戰者以見天下莫之敵也書王而
 加天者别乎楚之僭偽也春秋尊王如此安得謂之
 黜周乎作傳者既不解孔子所以作春秋之意而注
 釋者又妄為之説至今好怪之徒更增引血書端門
 諸讖緯之説以解春秋此啖氏所謂宏綱既失萬目
[182-3b]
 從而大去者也故自孔子之没能深知孔子之所以
 作與春秋之所以存者孟子耳孟子曰王者之迹熄
 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孟子之意以謂王者號令
 尚行於天下而於號令之中有過差失謬則詩人得
 以刺規而正之至其大亂而王道板蕩號令不行天
 子名存而已則孔子作春秋以代其賞罰也春秋既
 成孔子不久而没又其書刺譏誅絶多病當時之人
 不可顯傳於世故門弟子受業春秋者無聞焉其後
[182-4a]
 遂有春秋五傳鄒氏夾氏久已不傳而左傳公穀代
 興於漢然其祖習傳受傳記不明如習左傳者即託
 為丘明言與孔子同其好惡又身為國史所載皆得
 其真然左氏之書時亦失繆此亦黨左氏之言也習
 公穀者又言孔子經成獨傳子夏公羊髙穀梁赤皆
 子夏門人若二子同出子夏之門不應傳有同異此
 亦黨公穀之言也三傳之出既已訛謬諸儒之説不
 可依據但當取其是而舎其非耳春秋之名説者亦
[182-4b]
 衆如左氏説韓宣子適魯見易象與春秋又孟子亦
 曰晉謂之乘楚謂之檮杌魯謂之春秋其實一也是
 孔子於未作之前已名春秋孔子因之不改也杜預
 曰史之所記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時故錯舉以為
 所記之名也考經亦曰春秋祭祀以時思之是言春
 秋可以舉四時杜預之説亦得矣三傳之作既未可
 質其後先但左傳多説事迹而公羊亦存梗槩陸淳
 以謂斷義即皆不如穀梁之精今以三家之説校其
[182-5a]
 當否而穀梁最為精深且以穀梁為本其説是非襃
 貶則雜取二傳及厯代諸儒唐啖趙陸氏之説長者
 從之其所未聞即以所聞安定先生之説解之云
 楊時序曰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
 秋作春秋之時詩非盡亡也黍離降而為國風則王
 者之詩亡王者之詩亡則雅不作而天下無政矣春
 秋所為作也故曰春秋天子之事也孔子殁更秦燔
 書微言中絶漢興諸儒守專門之學互相疵病至父
[182-5b]
 子有異同之論况餘人乎然自昔通儒達識未有不
 由此而學也熙寧之初崇儒尊經訓迪多士以為三
 傳異同無所考正於六經尤為難知故春秋不列於
 學官非廢而不用也而士方急於科舉之習遂闕而
 不講可勝惜哉髙郵中丞孫公先生以其饜餘盡發
 聖人之蘊著為成書以傳後學其微辭妙義多先儒
 之所未言者啓其關鍵使學者以稽其門叩其户以
 窺堂奥豈曰小補之哉余得而伏讀之不能釋手聞
[182-6a]
 所未聞多矣而其孫廣伯乃以其書屬予為序以予
 之淺陋使得挂名經端自託不腐豈不幸矣哉然承
 命以來於兹有年矣而不敢措筆於其閒竊謂先生
 以宗工鉅儒世所師仰雖片言寸簡皆足以垂世傳
 後况其成書耶晚學後進妄以蕪辭圬鏝之非惟不
 足以為重乃退之所謂言之適有累於髙明也故絶
 意不敢為而廣伯之請益至乃勉為之書其後庶乎
 如古之附驥尾者後之覽者矜其意而勿誚焉可也
[182-6b]
 周麟之跋曰先君潛心春秋二十年得成説於郵上
 孫先生莘老其書家傳三世矣兵火焚蕩遂為煨燼
 及寓居江浙嘗誦其説以授學者予每得竊聽之一
 日先君為予言初王荆公欲釋春秋以行於天下而
 莘老之書已出一見而有惎心自知不復能出其右
 遂詆聖經而廢之曰此斷爛朝報也不列於學官不
 用於貢舉積諸有年爰自近世是經復行而學士大
 夫亦罕知有莘老説也已而歎曰吁孫先生之書其
[182-7a]
 遂湮没已乎何其久而不顯也某應之曰此書豐城
 寶也隱顯亦各有時不幸而埋光鏟采於今之世然
 而龍泉太阿之氣自當夜動牛斗復有達識之士如
 張茂先輩表而出之以為天下後世刔蒙之器亦必
 有日矣後數年有文定胡公著春秋傳以進於上學
 者皆傳之而先君不及見也予近得之嘗反覆其義
 蓋與莘老之説合者十常六七然莘老發明聖人之
 奥舉三傳以斷得失反復折中著為通論其旨詳而
[182-7b]
 明深而當異説不得而破此其邃處文定似不及也
 邵輯序曰龍學孫公蚤從安定胡先生遊在經社中
 最少而尤深於春秋晚患諸儒之鑿彼此佩劍蠧蝕
 我聖經乃攄其所自得為之傳凡先儒之是者從之
 非者折衷之義例一定凡目昭然誠後學之指南也
 而傳者蓋寡余曩得之親故間愛其議論之精審而
 文辭之辨博也常欲刊行與學者共之而力所不能
 既來楚郵以為此公之鄉里也近世兩淮如合肥之
[182-8a]
 包孝肅集山陽之徐節孝集皆因其鄉里而易以傳
 布吾之志遂矣適值大歉朝夕汲汲焉荒政之是營
 未暇及此越明年歲稔公私粗給於是撙節浮費鳩
 工鏤板置諸郡齋以永其傳其間無解者多不備其
 經文今謹仍舊弗敢增也嗟乎書之顯晦蓋亦有時
 如公名節著於當時載在信史爛如日星固不待此
 以為重輕然公平生之所留意今得百有餘年猶未
 顯行於世余獨寶藏之又適承乏於公之鄉里得以
[182-8b]
 遂夙昔之志則此書之傳疑若有待也
 汪綱曰龜山為孫先生作春秋解後序竊謂楊公學
 邃於經今於是書尊信推予若弟子之於其師後學
 觀此當知所依歸矣
 張碩曰髙沙鄉先生龍學孫公春秋解發明聖經之
 隱奥折衷諸儒之是否學者願見而不可得前政邵
 君出家藏木刻板郡齋其嘉惠後進也博矣
 晁公武曰春秋經社其學亦出於啖趙凡四十餘門
[182-9a]
 論議頗嚴
 陳振孫曰覺從胡安定游弟子以千數别其老成者
 為經社覺年最少儼然居其閒衆皆相服此殆其時
 所作也 又曰孫覺春秋經解其自序言三家之説
 穀梁最為精深且以為本雜取二傳及諸儒之説長
 者從之其所未安則以所聞於安定先生者斷之楊
 龜山為之後序
 陳造曰孫先生春秋解其於經窮盡該備幾無遺意
[182-9b]
 張萱曰孫覺以三家之説挍其當否而專主穀梁其
 是非襃貶雜用二傳及啖趙陸三家擇其説之最長
 者而以胡安定之説斷焉
春秋學纂
  宋志十二卷
   佚
春秋經社要義
  宋志六卷
[182-10a]
   佚
 黄仲元曰孫莘老與一時名勝為經社雖不主一人
 之臆説其閒卓然獨見者誰乎
 王應麟曰經社要義分為類例考據諸傳以解經旨
 學纂其説以穀梁為本及采左氏公羊厯代諸儒所
 長閒以其師胡瑗之説斷之
程子頤/春秋傳
  宋志一卷
[182-10b]
   存
 程子自序曰天之生民必有出類之才起而君長之
 治之而爭奪息道之而生養遂教之而倫理明然後
 人道立天道成地道平二帝而上聖賢世出隨時有
 作順乎風氣之宜不先天以開人各因時而立政暨
 乎三王迭興三重既備子丑寅之建正忠質文之更
 尚人道備矣天運周矣聖王既不復作有天下者雖
 欲倣古之迹亦私意妄為而已事之繆秦至以建亥
[182-11a]
 為正道之悖漢專以智力持世豈復知先王之道也
 夫子當周之末以聖人之不復作也順天應時之治
 不復有也於是作春秋為百王不易之大法所謂考
 諸三王而不謬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
 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者也先儒之論曰游夏不能
 贊一辭辭不待贊也言不能與於斯耳斯道也惟顔
 子嘗聞之矣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
 舞此其準的也後世以史視春秋謂襃善貶惡而已
[182-11b]
 至如經世之大法則不知也春秋大義數十其義雖
 大炳如日星乃易見也惟其微辭隱義時措從宜者
 為難知也或抑或縱或與或奪或進或退或微或顯
 而得乎義理之安文質之中寛猛之宜是非之公乃
 制事之權衡揆道之模範也夫觀百物然後知化工
 之神聚衆材然後知作室之用於一事一義而欲窺
 聖人之用心非上智不能也故學春秋者必優游涵
 泳黙識心通然後能造其微也後王知春秋之義則
[182-12a]
 雖德非禹湯尚可以法三代之治自秦而下其學不
 傳予悼夫聖人之志不得行於後世也故作傳以明
 之俾後之人通其文而求其義得其意而法其用則
 三代亦可復也是傳也雖未能極聖人之蘊奥庶幾
 學者得其門而入矣
 朱子曰伊川春秋傳中間有難理會處亦不為決然
 之論也
 陳亮跋曰伊川先生之序此書也蓋年七十有一矣
[182-12b]
 四年而先生没今其書之可見者纔二十年世咸惜
 其缺也予以為不然先生嘗稱杜預之言曰優而柔
 之使自求之饜而飫之使自趨之渙然氷釋怡然理
 順然後為得也先生於是二十年之閒其義甚精其
 類例博矣學者苟精考其書優游饜飫自得於言意
 之外而達之其餘則精義之功在我矣較之終日讀
 其全書而於我無與者其得失何如也
 陳振孫曰略舉大義不盡為説襄昭後尤略序文崇
[182-13a]
 寧二年作蓋其晚年也
 黄淵曰伊川初令門人劉質夫作傳後來却又親為
 之未知何以窺聖人用心處
 劉永之曰程子之傳有舍乎襃貶予奪而立言者非
 先儒之所及也
 胡居仁曰作春秋傳者不少惟程子發明得到
張氏載/春秋説
  通考一卷
[182-13b]
   未見
 晁公武曰張子厚為門人雜説春秋其書未成
蘇氏轍/春秋集解宋志作集傳/
  宋志十二卷
   存
 轍自序曰予少而治春秋時人多師孫明復謂孔子
 作春秋略盡一時之事不復信史故盡棄三傳無所
 復取予以為左丘明魯史也孔子本所據依以作春
[182-14a]
 秋故事必以丘明為本杜預有言丘明受經於仲尼
 身為國史躬覽載籍其文緩其旨遠將令學者原始
 要終尋其枝葉究其所窮優而柔之使自求之饜而
 飫之使自趨之若江海之浸膏澤之潤渙然氷釋怡
 然理順斯言得之矣至於孔子之所予奪則丘明容
 不明盡故當參以公穀啖趙諸人然昔之儒者各信
 其學是而非人是以多窒而不通老子有言學不學
 復衆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予竊師
[182-14b]
 此語故循理而言言無所係理之所至如水之流東
 西曲直勢不可常要之於通而已近歲王介甫以宰
 相解經行之於世至春秋漫不能通則詆以為斷爛
 朝報使天下士不得復學嗚呼孔子之遺言而凌滅
 至此非獨介甫之妄亦諸儒講解不明之過也故予
 始自熙寧謫居髙安覽諸家之説而裁之以義為集
 解十二卷及今十數年矣每有暇輒取觀焉得前説
 之非隨亦改之紹聖之初遷於南方至元符元年凡
[182-15a]
 三易地最後卜居龍川之白雲橋杜門無事凡所改
 定亦復非一覽之洒然而笑蓋自謂無憾矣南荒士
 人無可與論説者顧謂子遜仰之彌髙鑽之彌堅瞻
 之在前忽焉在後此孔子之不可及而顔子之所太
 息也而况於予哉安知後世不復有能規予過者其
 於昔之諸儒或庶幾焉耳汝能傳予説使後生有聞
 焉者千歲之絶學儻在於是也
 晁公武曰子由大意以世人多師孫復不復信史故
[182-15b]
 盡棄二傳全以左氏為本至其不能通者始取二傳
 啖趙自熙寧謫居髙安至元符初十數年暇日輒有
 改定卜居龍川而書始成
 葉夢得曰蘇子由專據左氏言經左氏解經者無幾
 其凡例既不盡經所書亦多違牾疑自出己意為之
 非有所傳授不若公穀之合於經故蘇氏但以傳之
 事釋經之文而已傳事之誤者不復敢議則遷經以
 成其説亦不盡立凡例於經義皆以為求之過
[182-16a]
 朱子曰蘇子由解春秋謂其從赴告此説亦是既書
 鄭伯突又書鄭世子忽據史文而書耳定哀之時聖
 人親見據實而書隱桓之時世既遠史冊亦有簡略
 處夫子據史冊寫出耳
 陳振孫曰其書專取左氏不得已乃取二傳啖趙蓋
 以一時談經者不復信史或失事實故也
 張萱曰轍以時人治春秋多師孫明復盡棄三傳後
 王安石解經至春秋漫不能通則詆以為斷爛朝報
[182-16b]
 致學者不能復明春秋故著此書取諸家之説而裁
 之以義
 陳𢎞緒跋曰春秋集解十二卷宋潁濱先生蘇轍撰
 是時王介甫以春秋為斷爛朝報不列學官故潁濱
 矯俗而作此書其説一以左氏為主而於公羊穀梁
 二傳時多譏刺潁濱之言曰凡春秋之事當從史左
 氏史也公羊穀梁皆意之也蓋孔子之作春秋亦略
 矣非以為史也有待乎史而後足也以意傳春秋而
[182-17a]
 不信史失孔子之意矣十二卷中類皆發明此旨然
 予謂聖人之為經也麗於事者必根柢於道揆之道
 而不合則雖其事之傳於久遠者要亦未可盡信左
 氏紀事粲然具備而亦間有悖於道者政不妨博採
 之諸家以求吾心之所安子輿氏於武成亦僅取其
 二三策而已况丘明之書乎公穀雖以臆度解經然
 亦得失互見如戎伐凡伯於楚丘穀梁以戎為衞齊
 仲孫來公穀皆以為魯慶父魯滅項又皆以為齊實
[182-17b]
 滅之顯然與經謬戾其失固不待言至如隱四年秋
 翬帥師㑹宋公陳侯蔡人衞人伐鄭桓十有四年秋
 八月壬申御廪災乙亥嘗莊二十有四年夏公如齊
 逆女諸如此類似公穀之説妙合聖人精微而潁濱
 一槩以深文詆之可謂因噎廢食讀者捨其短而取
 其長焉可也
 
 經義考卷一百八十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