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276-1a]
欽定四庫全書
經義考卷二百七十六
翰林院檢討朱彝尊撰
擬經九/
孫氏盛/晉陽秋
隋志三十二卷唐志二十二卷/
佚
晉書孫盛著晉陽秋辭直理正直書枋頭之事桓溫
[276-1b]
見之怒其子請刪改之盛不可子遂私改之太元中
孝武博求異聞始得别本於遼東考校多不同書遂
兩存
中興書目晉陽秋本二十二卷今止存宣帝一卷懷
帝下一卷唐人所書康帝一卷餘亡盛不名春秋而
曰陽秋者避鄭太后名也
周宻曰簡文鄭后諱阿春故以春秋為陽秋
習氏鑿齒/漢晉陽秋
[276-2a]
隋志四十七卷唐志五十四卷/
佚
檀道鸞曰鑿齒少而博學才情秀逸溫甚竒之自州
從事歲中三轉至治中後以忤旨左遷户曹參軍滎
陽太守在郡著漢晉春秋斥溫覬覦之心也
世説習鑿齒史才不常宣武甚器之未三十便用為
荆州治中後至都見簡文忤旨出為滎陽郡於病中
猶作漢晉春秋品評卓逸
[276-2b]
晉書桓溫覬覦非望鑿齒著漢晉春秋以裁正之起
漢光武終於晉愍帝於三國之時蜀以宗室為正魏
武雖受漢禪晉尚為篡逆至文帝平蜀乃為漢亡而
晉始興焉凡五十四卷
鄧氏粲/晉陽秋
唐志三十二卷
佚
晉書粲長沙人少以髙潔著名不應州郡辟命荆州
[276-3a]
刺史桓沖請為别駕
檀氏道鸞/續晉陽秋
隋志二十卷
佚
隋志宋永嘉太守檀道鸞撰
劉知幾曰晉江左史官自鄧粲孫盛王韶之檀道鸞
已下相次繼作遠則偏記兩帝近則惟序六朝 又
曰道鸞好出竒語
[276-3b]
蕭氏方等/三十國春秋
隋志三十一卷唐志三十卷/
佚
隋志梁湘東世子蕭方等撰
梁書忠壯世子方等字實相世祖長子也時河東王
為湘州刺史不受督府之令方等乞征之世祖拜為
都督令率精卒二萬南討至麻溪河東王率軍逆戰
方等擊之軍敗溺死
[276-4a]
劉知幾曰劉石等稱制各有國家實同王者晉世臣
子比諸羣盜忘夫至公至蕭方等始存諸國名諡僭
帝者稱之以王
中興書目方等采削諸史以晉為主附列漢劉淵以
下二十九國又取呉孫皓事起宣帝訖恭帝
王應麟曰方等梁元帝子為三十國春秋通鑑晉元
興三年引方等論綱目但云蕭方誤削等字
楊慎曰佛氏有方等經猶云平等世界也故蕭氏取
[276-4b]
以為名
按今刊本新舊唐書宋史通志畧皆削去等
字矣
武氏敏之/三十國春秋
唐志一百卷
佚
崔氏鴻/十六國春秋
隋志一百卷唐志一百二十卷/
[276-5a]
佚
北史後魏崔鴻以劉元海石勒慕容雋苻健慕容垂
姚萇慕容德赫連勃勃張軌李雄吕光乞伏國仁秃
髪烏孤李暠沮渠蒙遜馮跋等並因世故跨僭一方
各有國書未有統一鴻乃撰為十六國春秋勒成百
卷因其舊記時有增損褒貶鴻二世仕江左故不錄
晉劉蕭之書稽以長厯考諸舊志又别作序例一卷
年志一卷凡一百二卷
[276-5b]
劉知幾曰崔鴻鳩諸偽史聚成春秋其所列者十有
六家魏收以鴻世仕江左故不錄司馬劉蕭之書今
觀鴻書之紀綱皆以晉為主亦猶班書之載陳項必
繫漢年陳志之述孫劉皆宗魏世 又曰魏世黄門
侍郎崔鴻考覈衆家辨其同異除煩補闕錯綜綱紀
易其國書曰錄主紀曰傳謂之十六國春秋鴻始以
景明之初求諸國逸史逮至始元年鳩集稽備而以
猶闕蜀事不果成書推求十有五年始於江東購獲
[276-6a]
乃增其篇目勒為十卷鴻没後永安中其子繕冩奏
上請藏諸祕閣由是宣布大行於時
國史志鴻書世有二十餘卷舊志乃五十卷葢獻書
者妄分篇第
晁説之曰司馬公休言溫公所考十六國春秋非崔
鴻全書
按今世所傳十六國春秋乃後人采晉書北
史冊府元龜太平御覽等書集成之非原書
[276-6b]
也
杜氏延業/晉春秋畧
唐志二十卷
佚
延業自序曰蕭方等采削羣史著三十國春秋囊括
兩晉之言網羅諸國之事以晉國為主附列二十九
國延業刪緝題曰晉春秋畧
晁公武曰唐祕書省正字杜延業撰自王隱而下諸
[276-7a]
書及諸僭偽傳記皆所詳究而以蕭方等三十國春
秋刪緝為此書館閣書目作杜光業撰按唐志亦曰
延業考新舊史他無所見未詳何時人
趙希弁曰右隋祕書省正字杜延業所述載唐書藝
文志
中興書目唐祕書省正字杜光業撰并序起晉宣帝
訖恭帝一百五十六年以後魏崔鴻撰十六國春秋
尚未究盡梁蕭方等著三十國春秋以晉為主附列
[276-7b]
二十九國采集為廣遂加刪緝號曰晉春秋畧凡一
百八萬餘言
王氏範/交廣春秋
佚
裴松之曰太康八年廣州大中正王範上交廣二州
春秋
索氏綏/涼國春秋
五十卷
[276-8a]
佚
崔鴻曰綏字士艾燉煌人舉孝廉為記室祭酒母喪
去官又舉秀才著凉國春秋五十卷以著述功封平
樂亭侯
劉知幾曰張駿命其西曹邊瀏集内外事以付秀才
索綏作凉國春秋五十卷
鮑氏衡卿/宋春秋
唐志二十卷
[276-8b]
佚
王氏琰/宋春秋
隋志二十卷
佚
隋志梁呉興令王琰撰
呉氏均/齊春秋
隋志三十卷
佚
[276-9a]
隋志梁奉朝請呉均撰
劉知幾曰梁奉朝請呉均表請撰齊史乞給起居注
并羣臣行狀有詔齊氏故事布在流俗聞見既多可
自搜訪均遂撰齊春秋三十篇其書稱梁帝為齊明
佐命帝惡其實詔燔之然其私本竟能與蕭氏所撰
並傳於後 又曰春秋嗣子諒闇未踰年而廢者既
不成君故不别加篇目是以魯公十二惡視不預其
流及秦之子嬰漢之昌邑咸亦因胡亥而得記附孝
[276-9b]
昭而獲聞而呉均齊春秋乃以鬱林為記事不師古
何滋乖之甚與 又曰春秋三傳並興各釋經義如
公羊傳屢云何以書記其事也此則先引經語而繼
以釋辭勢使之然非史體也而呉均齊春秋每書災
變亦曰何以書記異也夫事無他議言從已出輒自
問而自答豈是叙事之體
裴氏子野/齊梁春秋
佚
[276-10a]
南史裴子野撰齊梁春秋始草創未就而卒
蔡氏允恭/後梁春秋
唐志十卷
佚
舊唐書蔡允恭荆州江陵人仕隋歴著作佐郎起居
舎人貞觀初除太子洗馬撰後梁春秋十卷
姚氏士粦/後梁春秋
二卷
[276-10b]
存
李作舟序曰余讀姚子所著後梁春秋而知奪嫡之
不祥仁賢之有後天道若陰為劑量不爽眉髪者吁
可畏也蓋六代賢𦙍無過昭明不幸以一𤯝慙没嫡
冢失嗣至有梁神器一歸之簡文再歸之孝元兩君
固皆武帝子也藉令天意而在兩君則當使之長有
天下子孫永享顧兩君無論身死人手而聨翩血𦙍
斬刈不翅草菅孝元兇忍固宜簡文懦弱而諸子斷
[276-11a]
割尤苦僅僅遺一大圜豈梁武奪嫡之際簡文亦不
無陰計於其間耶乃宣帝父子則雖羇棲一旅直以
彈丸荆土依託周魏用抗彊陳者三十餘載而兩主
稱帝諸子為王昆孫蕃衍七葉宰相與唐盛衰終始
豈非上天明戒奪嫡黙報仁賢之意乎更觀一時為
孝元破長沙害河東者莫僧辨若也而僧辨之死似
實假手霸先至於後梁股肱若蔡王岑栁諸姓莫不
顯著隋唐而文本亦復作相天意從可知矣此意㝠
[276-11b]
祕千古未有能道之者適濮陽明府以此書相示因
共謀梓使此意灼然昭垂於千百年後且謂姚子編
述是書不獨在繼絶存亡已也姚子名士粦經生而
貧力於古者尚有西魏春秋余為廩之以需其成萬
厯丁未
顔欲章序曰後梁春秋者何曰姚子以親親而尊尊
賢賢而惡惡内内而外外續梁統也親親者何宣帝
為梁武孫昭明子於派為嫡於名為順簡文孝元處
[276-12a]
非其據咸以凶終帝以三世嗣梁歴載三十有三神
明之胄可無統乎尊尊者何陳氏偷有神器僭假名
號然梁有一日未亡之𦙍則有一日未亡之號故其
上則有帝后太子諸王下則有公侯令僕文武以及
即位崩薨贈諡之法雖小朝廷可無位號乎賢賢者
何釋裴政之誅昭忠也聽栁遐之歸旌孝也蔡大有
李廣許孝敬書官書死明節也來徵沈重崇儒也歸
我三州美字小也惡惡者何張纘伏誅惡禍本也還
[276-12b]
師江陵殺河東王譽罪孝元也帝殺殷亮明宇文殺
也復置江陵總管著隋志也内内而外外者何華皎
内附與其歸也城安湘伐公安不克我所宜讐也呉
明徹章昭達入宼統在我也客星犯楚熒惑犯太微
天象在梁也所謂内也陳篡梁而不備書讐相篡也
周魏之際陳氏諸主僅各一書所謂外也若夫太清
三年梁猶未亡尋繼以魏之大統此從先帝志也實
所以明孝元之無父也何也宣帝以賢儲宗𦙍不容
[276-13a]
於孝元將駢首就戮若河東桂陽則蕭氏宗脈無噍
類矣不得已而附魏以全宗也附魏則書魏統也孝
元以全楚兵力樂其父兄之危擁兵不下第與宣帝
兄弟讐殺坐致父兄死於逆景之手固不得為人君
且不得為子為弟為臣三綱絶矣是梁不亡於敬帝
而亡於孝元矣書以魏統蓋用王通氏以元嘉遇弑
其後不復備書以魏太和繼之之義也此余以春秋
之義許姚子以尊尊而親親賢賢而惡惡内内而外
[276-13b]
外續梁統之説也
呉氏兢/唐春秋
唐志三十卷
佚
唐書本傳兢景龍間任史事時武張監領事多不實
兢不得志私撰唐書唐春秋未就至開元中匄官筆
札冀得成書詔兢就集賢院論次後貶荆州司馬以
史草自隨蕭嵩領國史遣使者就兢取書得六十餘
[276-14a]
篇
唐㑹要開元十四年七月六日左庶子呉兢奏臣潛
心積思别撰唐書九十八卷唐春秋三十卷用藏私
室歴二十餘年尚刊削未就於是彌綸舊紀重加刪
緝雖文則不工而事皆從實斷自隋大業十三年迄
於開元十四年春三月即皇家一代之典盡在斯矣
詔兢就集賢院論次俄令就史館其書未就兢遷荆
州司馬上令中使往荆州取得五十餘卷
[276-14b]
韋氏述/唐春秋
唐志三十卷
佚
唐書本傳述舉進士時方少考功宋之問曰童子何
業述曰性嗜書所撰唐春秋三十篇未畢他惟命之
問曰本求茂才乃得遷固遂上第
陸氏長源/唐春秋
唐志六十卷
[276-15a]
佚
孫樵曰陸長源唐春秋乃編年雜錄掇其潔切峭獨
可以示懲勸
郭氏昭慶/唐春秋
三十卷
佚
南唐書郭昭慶廬陵人博學能自力著唐春秋三十
卷保大中補揚子尉後主時擢著作郎
[276-15b]
趙氏瞻/唐春秋
五十卷
佚
包氏諝/河洛春秋
唐志二卷
佚
唐志注記安祿山史思明事
鄭樵曰起安祿山叛訖史朝義敗
[276-16a]
陳振孫曰唐祥州司功包諝撰記安史之亂
尹氏洙/五代春秋
通志二卷讀書附志五卷/
存
趙希弁曰右河南先生尹洙師魯所作也由梁太祖
開平元年四月甲子迄於周顯德七年正月甲辰
王氏軫/五朝春秋
宋志二十五卷
[276-16b]
佚
玉海景祐三年七月工部郎中王軫直祕閣軫上五
朝春秋二十五卷託始於呉越特擢之
呉氏任臣/十國春秋
十卷
存
魏禧序曰錢塘呉任臣撰十國春秋成以示寧都易
堂魏禧而屬之序禧不敏不敢辭於是序之曰史才
[276-17a]
之難也久矣世之言史者率右司馬遷而左班固禧
嘗以謂遷當以文章雄天下史之體則固為得蓋史
主記事固詳密於體為宜遷則主於為文而已文欲
畧而後工者則勢不得更詳而歐陽修五代史亦於
事為畧至十國尤不備任臣生七八百年之後傳聞
濶絶書籍散亡毅然起而補之其功甚鉅事亦最難
禧讀其書采擇詳博而精於辨覈為文明健有法自
史記漢書五代史而外豈亦有能先之者哉禧惟天
[276-17b]
下之勢分之久則必合合之久則必分而其自合而
之分也天下魚潰肉爛不可收拾當時所號為豪傑
者非有殊尤絶異之才其德力皆不能相一峻法重
歛戰爭不休生民之苦於是為極然吾嘗觀分崩之
際其人才每為特盛蓋天下之治禮法明而風俗厚
人心安和雖有竒才異能皆帖首抑志以就䋲墨及
其亂也憤鬱而思動鋌而走險上焉者紀綱法度不
立而其下得肆志妄作以自盡其才故自周秦之末
[276-18a]
以及五代莫不有特起之英踔厲沈深自奮於功名
王侯將相皆以智力相取而非有倖得當其時有大
力者出而驅之則合無大力者驅之則分彼帝制自
為角立爭雄長者要皆韓彭馮鄧秦李曹石之流亞
然後知天下蓋無時而無才顧所以用之者何如耳
分崩之際最不足數莫如後五代而十國中人才可
觀者既已如是任臣是書豈獨補古史之闕取備見
聞云爾哉士不幸生其時當思所以自奮毋徒碌碌
[276-18b]
以茍全性命為自得且觀其得則知十國之能分者
何在觀其失則知十國之終於分而不能合者何故
夫能以智力爭城畧地而不知定天下之有規模能
屈志協力以得將士之用而不能深仁厚澤以得民
心嗚呼此有志之士所為掩卷長太息者也任臣志
行端慤博學而思深著有山海經廣注字彚補已版
行而是書關係古今尤大惜無有能授之梓人以傳
於世者傳曰人之欲善誰不如我吾知其必有望矣
[276-19a]
茍氏廷詔/蜀國春秋
存
按茍氏蜀國春秋予㓜時見川中刻本經亂
先人遺書盡失不能記其卷目體例矣茍氏
名廷詔字宣子華陽人崇禎十六年進士
亡名氏歴代善惡春秋
宋志二十卷
佚
[276-19b]
經義考卷二百七十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