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R2n0011 經義考-清-朱彝尊 (master)


[288-1a]
欽定四庫全書
 經義考卷二百八十九
          翰林院檢討朱彝尊撰
   刋石三/
後蜀石經
  易十卷畧例/一卷 書十三卷 詩二十卷 周禮十
  二卷 儀禮十七卷 禮記二十卷 春秋左氏
  傳三十卷 公羊傳十二卷 榖梁傳十二卷
[288-1b]
  論語十卷 孝經一卷 爾雅三卷
   俱佚
 吕陶曰五代之亂疆宇割裂孟氏有劍南百度草創
 猶能取易書詩春秋禮記周禮刻於石以資學者國
 朝皇祐中樞密直學士京兆田公加意文治附以儀
 禮公羊榖梁傳所謂九經者備焉
 張俞曰唐之衰侯王怙亂崩裂區宇盪削典法惟孟
 氏踵有蜀漢以文為事凡草創制度多襲唐軌紹漢
[288-2a]
 學遂勒石書九經
 席益記畧曰蜀儒文章冠天下其學校之盛漢稱石
 室禮殿近世則石壁九經今皆存焉自孝景帝時太
 守文翁始作石室至東漢興平元年太守高䀢作周
 公禮殿於石室東圖畫邃古以來君臣聖賢然亦有
 魏晉名流以故世傳西晉太康中刺史張收始畫非
 也殿有畫自高䀢始收殆嘗增易之今壁間又有東
 晉人士葢收之後繼有畫者不知誰氏也齊永明十
[288-2b]
 年刺史劉悛益以禮家器服制度偽蜀廣政七年其
 相毋昭裔按雍都舊本九經命平泉令張徳釗書而
 刻諸石本朝因禮殿以祀孔子為宫其旁置學官弟
 子講習傳授故蜀帥尚書右丞胡公宗愈作堂於殿
 之東南隅以貯石經葢自東漢興平元年嵗在甲戌
 始作禮殿逮我宋紹興六年丙辰歴年六百七十有
 三其間偽蜀刻石經之嵗是為晉開運甲辰至是一
 百九十有三年矣
[288-3a]
 洪邁曰孟昶時所刻石本九經其書淵世民字皆缺
 畫猶避唐諱
 雷叔聞曰僞蜀廣政七年其相母丘裔按雍都舊本
 九經命平泉令張徳釗書而刻諸石是嵗實晉開運
 甲辰也蜀守胡宗愈作堂以貯石經席益増葺為記
 晁公武曰石經周易并畧例十一卷曾宏父石刻鋪/叙作十二卷又
 畧例/一卷偽蜀廣政辛亥孫逢吉書廣政孟昶年號也說
 卦乾健也以下有韓康伯註畧例有邢璹註此與國
[288-3b]
 子監本不同者也以蜀中印本挍邢璹註畧例不同
 者又百餘字詳其意義似石經誤而無他本訂正姑
 兩存焉尚書十三卷偽蜀周徳貞書經文有祥字皆
 缺其畫亦缺民字之類葢孟氏未叛唐時所刋也以
 監本挍之禹貢雲土夢作乂倒土夢字盤庚若網在
 綱皆作網字按沈括筆談云雲土夢作乂太宗時得
 古本因改正以綱為網未知孰是毛詩二十卷偽蜀
 張紹文書與禮記同時刋石周禮十二卷偽蜀孫朋
[288-4a]
 吉書以監本是正其註或羡或脱或不同至千數禮
 記二十卷偽蜀張紹文書不載年月經文不缺唐諱
 當是孟知祥僭位之後也首之以月令題云御刪定
 葢明皇也林甫等註葢李林甫也其餘篇第仍舊議
 者謂經禮三百曲禮三千毋不敬一言足以蔽之故
 先儒以為首孝明肆情變亂甚無謂也左氏傳三十
 卷不題所書人姓名亦無年月按文不缺唐諱及國
 朝諱而缺祥字當是孟知祥僭位後刋石也公羊傳
[288-4b]
 十二卷皇朝田況皇祐初知成都日刋石國史藝文
 志云偽蜀刻五經備註傳為世所稱以此言觀之不
 應無公榖豈初有之後散毁耶榖梁傳十二卷其後
 不載年月及所書人姓氏按文不缺唐及僞蜀諱而
 缺恒字以故知刋石當在眞宗以後意者是田況乎
 論語十卷偽蜀張徳釗書缺唐諱立石當在孟知祥
 未叛之前其文脱兩字誤一字又述而第七舉一隅
 下有而示之三字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上又有我字衛
[288-5a]
 靈公第十五敬其事而後其食作後食其禄與李鶚
 本不同者此也 又曰鴻都石經自遷徙鄴雍遂茫
 昧於人間唐太和中復刻十二經立石國學後唐長
 興中詔國子博士田敏與其僚挍諸經鏤之板故今
 世太學之傳獨此二本爾按趙清獻公成都記偽
 蜀相毋昭裔捐俸取九經琢石於學宫而或又云毌
 丘裔依太和舊本令張徳釗書皇祐中田元均補刻
 公羊榖梁二傳然後十二經始全至宣和間席升獻
[288-5b]
 又刻孟子參焉今考之偽相實毋昭裔也孝經論語
 爾雅廣政甲辰嵗張徳釗書周易辛亥嵗楊鈞孫逢
 吉書尚書周徳貞書周禮孫朋吉書毛詩禮記儀禮
 張紹文書左氏傳不誌何人書而祥字缺其畫亦必
 爲蜀人所書然則蜀人立石葢十經其書者不獨徳
 釗而能盡用太和本固已可嘉凡歴八年其石千數
 昭裔獨辨之尤偉然也公武異時守三營嘗對國子
 監所摸長興板本讀之其差誤葢多矣昔議者謂太
[288-6a]
 和石本授寫非精時人弗之許而世以長興板本為
 便國初遂頒布天下收向日民間寫本不用然有舛
 誤無由參挍判知其謬猶以為官既刋定難以獨改
 由是而觀石經固脱錯而監本亦難盡從公武至少
 城寒暑一再易節暇日因命學官讐挍之石本周易
 說卦乾健也以下有韓康伯注畧例有邢璹注禮記
 月令從唐李林甫改定者監本皆不取外周易經文
 不同者五科尚書十科毛詩四十七科周禮四十二
[288-6b]
 科儀禮三十一科禮記三十二科春秋左氏傳四十
 六科公羊傳三十一科石刻鋪叙/作二十二榖梁傳一十三科
 石刻鋪叙/作二十三孝經四科論語八科爾雅五科孟子二十
 七科其傳注不同者尤多不可勝紀獨計經文猶三
 百二科迹其文理雖石本多誤然如尚書禹貢篇夢
 土作乂毛詩日月篇以至困窮而作是詩也左氏傳
 昭公十七年六物之占在宋衛陳鄭乎論語述而篇
 舉一隅而示之衛靈公篇敬其事而後食其禄之類
[288-7a]
 未知孰是先儒有改尚書無頗為無陂改春秋郭公
 為郭亡者世皆譏之此不敢決之以臆姑兩存焉亦
 鐫諸樂石附於經後將必有考而正之者
 趙希弁曰石經周易十卷經注六萬六千八百四十
 四字石刻鋪叙經二萬四千五十二/字注四萬二千七百九十二字將仕郎守國子
 助教臣/楊鈞朝議郎守國子毛詩博士柱國臣孫逢
 吉書尚書十三卷經注并序八萬一千九百四十四
 字石刻鋪叙經二萬六千二百八十六字注四萬八/千九百八十二字共七萬五千二百六十八字
[288-7b]
 將仕郎試袐書郎臣周徳貞書鐫玉冊官陳徳超鐫
 毛詩二十卷經注一十四萬六千七百四十字石刻/鋪叙
 經四萬一千二十一字注十萬五千七百/一十九字共十四萬六千八百十二字將仕郎試
 祕書省挍書郎張紹文書周禮十二卷經注一十六
 萬三千一百三字石刻鋪叙經五萬五百八字注/十一萬二千五百九十五字
 仕郎試祕書省挍書郎孫朋吉書儀禮十七卷經注
 一十六萬五百七十三字石刻鋪叙經五萬二千八/百二字注七萬七千八百
 九十一字共十三/萬六百九十三字將仕郎試祕書省挍書郎張紹文
[288-8a]
 書禮記二十卷經注一十九萬六千七百五十一字
 石刻鋪叙經九萬八千五百四十五字注十萬/六千四十九字共二十萬四千五百九十四字卷首
 題曰御刪定禮記月令第一集賢院學士尚書左僕
 射兼右相吏部尚書修國史上柱國晉國公臣林甫
 奉勅注曲禮為第二葢唐明皇刪定之本也將仕郎
 試祕書省挍書郎張紹文書春秋經傳集解三十卷
 經注并序三十四萬五千八百四十四字石刻鋪叙/序一千六
 百一十七字經傳十九萬七千二百六十五字注四/萬六千九百六十二字共二十四萬五千八百四十
[288-8b]
 四/字不題所書人姓氏公羊傳十二卷經注一十三萬
 一千五百一十四字石刻鋪叙傳四萬四千七百三/十八字注七萬七千三十七字
 共十二萬一千/七百七十五字不題所書人姓氏榖梁傳十二卷經
 注八萬一千六百二十字石刻鋪叙傳四萬一千八/百九十字注三萬九千七
 百三/十字不題所書人姓氏論語十卷經注并序三萬五
 千三百六十八字石刻鋪叙序三百七十二字經一/萬五千九百十三字注一萬九千
 四百五十四字共三萬/五千七百三十九字將仕郎前守簡州平泉縣令
 兼殿中侍御史賜緋魚袋張徳釗書潁川郡陳徳謙
[288-9a]
 鐫字孝經一卷石刻鋪叙/作二卷經注并序四千九百八十
 五字石刻鋪叙序四百三十九字經一千七/百九十八字注二千七百四十八字不題所
 書人姓氏石刻鋪叙簡州平/泉令張徳釗書但題潁川郡陳徳謙鐫
 字爾雅三卷石刻鋪叙/作二卷將仕郎前守簡州平泉縣令
 賜緋魚袋張徳釗書武令昇鐫不題經注字數若干
 以上石室十三經葢孟昶時所鐫故周易後書廣政
 十四年嵗次辛亥五月二十日惟三傳至皇祐初方
 畢故公羊傳後書大宋皇祐元年嵗次己丑九月辛
[288-9b]
 卯朔十五日乙巳工畢又書將仕郎試國子四門助
 教州學講說何維翰將仕郎試祕書省挍書郎州學
 説書黄柬儒林郎試祕書省挍書郎守華陽縣尉州
 學勾當王尚喆朝奉郎祕書省著作佐郎簽署節度
 判官㕔公事武騎尉管勾州學華參奉直郎尚書屯
 田員外郎通判軍州兼管内橋道勸農事及提舉渠
 堰騎都尉借緋提舉州學解程朝奉郎尚書屯田員
 外郎通判軍州兼管内勸農事及提舉渠堰輕車都
[288-10a]
 尉借緋提舉州學聶世卿提㸃益州路諸州軍刑獄
 兼本路勸農提舉渠堰公事朝奉郎尚書比部員外
 郎䕶軍借紫孫長卿益州路諸州水陸計度轉運使
 兼本路勸農使朝奉郎尚書刑部員外郎直史館上
 騎都尉賜緋魚袋借紫曹潁叔樞密直學士朝㪚大
 夫右諫議大夫知益州軍州事兼管内橋道勸農使
 充益利路屯駐駐泊本城兵馬鈐轄提舉益利路諸
 州軍兵甲巡檢賊盗公事上騎都尉京兆郡開國侯
[288-10b]
 食邑一千户賜紫金魚袋田況
 曾宏父曰古文尚書三冊三卷葢唐天寶未廢古書
 前傳本中汲郡吕大防得之宋次道王仲至家乃元
 豐五年壬戌鏤板乾道六年庚寅帥晁公武取以入
 石教官張大固等監刋 又曰益郡石經肇於孟蜀
 廣政悉選士大夫善書者模丹入石七年甲辰孝經
 論語爾雅先成時晉出帝改元開運至十四年辛亥
 周易繼之實周太祖廣順元年詩書三禮不書嵗月
[288-11a]
 逮春秋三傳則皇祐元年九月訖工時我宋有天下
 已九十九年矣通蜀廣政元年肇始之日凡一百一
 十二禩成之若是其艱又七十五年宣和五年癸卯
 益帥席貢始凑鐫孟子運判彭慥繼其成凡十/二卷乾道
 六年庚寅晁公武又鐫古文尚書暨諸經考略洪文
 敏公邁謂孟蜀所鐫字體清謹有貞觀遺風續補經
 傳殊不逮前且引魏徵虞世南相繼為祕書監日請
 選五品以上子孫工書者為書手蓋欲字畫清婉可
[288-11b]
 以傳久是以自經傳以後非士夫所書皆不著姓氏
 若漢石經今不易得好古者所藏僅十數頁蜀中又
 以翻刻入石黄長睿謂開元中藏拓本於御府以開
 元二字小印印之是𤣥宗時已罕得況今又六百年
 後耶
 王應麟曰偽蜀相毋昭裔取唐太和本琢石於成都
 學官與後唐板本不無小異乾道中晁公武參挍二
 本取經文不同者三百二科著石經考異亦刻於石
[288-12a]
 張&KR2115又挍注文同異為石經注文考異四十卷 又
 曰成都石經孟蜀所刻於唐高祖太宗之諱皆缺畫
 唐之澤深矣
 陶宗儀曰張德釗孫逢吉張紹文周德貞孫朋吉五
 人皆善書後蜀廣政七年被選以右僕射毋昭裔所
 挍勘定孝經論語爾雅毛詩尚書儀禮禮記周禮模
 丹入石鐫置益部德釗簡州平泉令逢吉國子毛詩
 博士紹文德貞朋吉俱祕書省祕書郎
[288-12b]
 楊愼曰五代僭偽諸君惟吳蜀二主有文學然李昪
 不過作小詞工畫竹而已孟昶乃能表章六經立石
 成都洵有功於經學矣 又云蜀刻九經最為精確
 是時僭據之主惟㫤有文學而蜀不受兵又饒文士
 故其所製尤善朱子論語注引石經者謂孟蜀石經
 也
 吳任臣曰蜀廣政十四年詔勒諸經於石祕書郎張
 紹文寫毛詩儀禮禮記祕書省校書郎孫朋吉寫周
[288-13a]
 禮國子博士孫逢吉寫周易校書郎周徳貞寫尚書
 簡州平泉令張德釗寫爾雅字皆精謹
    按宋乾德三年收蜀送降款者通奏使伊審
    徴也草降表者翰林學士李昊也自昊以下
    從降者三十二人入除目者二十六人載句
    延慶續錦里耆舊傳而昭裔紹文朋吉逢吉
    徳貞徳釗皆不與焉
宋國子監石經
[288-13b]
  七十五卷
   佚
 江休復曰宋子京判國子監進禮記石經本
 王應麟曰仁宗命國子監取易詩書周禮禮記春秋
 孝經為篆𨽻二體刻石兩楹 又曰至和元年八月
 命皇姪右屯衛大將軍克繼書國子監石經以上所
 寫石經論語求書石國子監帝欲旌勸宗室特從其
 請二年九月工畢上之賜銀幣 又曰至和二年三
[288-14a]
 月國子監王洙言國子監刋立石經至今一十五年
 止孝經刋畢尚書論語見書鐫未就乞促近限畢工
 餘經權罷從之 又曰石經七十五卷楊南仲書周
 易十詩二十書十三春秋十二禮記二十皆具眞篆
 二體 又曰嘉祐三年五月王洙薦大理丞楊南仲
 石經有勞賜出身六年二月國子監言草澤章友直
 篆石經畢詔補試將作監主簿友直不願仕賜以銀
 絹五月以同篆石經殿中丞張次立與堂除
[288-14b]
 周宻曰羅夀可游汴梁見太學九經石板堆積如山
 一行篆字一行眞字
 長編嘉祐六年三月以篆國子監石經成賜草澤章
 友直銀百兩絹百疋除試將作監主簿辭不就故有
 是賜友直建安人得象之叔
 葉適曰瑞安沈彬老北游程氏師生間得性命微㫖
 經世大意時方禁春秋學石經甫刻即廢彬老竊賂
 守者自摹蔵之後世孫體仁閣以&KR0869焉名曰深明
[288-15a]
 朱翌曰本朝石經胡恢所書
 顧起元曰胡恢金陵人博物强記善篆𨽻臧否人物
 坐法失官十餘年潦倒貧困赴選集於京師是時韓
 魏公當國恢獻詩自達魏公憐之令篆太學石經因
 得復官任華州推官而卒
    按宋史藝文志又有楊南仲石刻三體孝經
    一卷
 陳頎曰開封宋建都處予署府庠事見諸碑刻多宋
[288-15b]
 時太學中石經皆磨滅破碎罕有完者周視齋廡見
 石礎俱斷碑隠然文字在上
    按宋太學石經在開封陳永之猶及見之惜
    未有好事者摹搨今則沈於黄河淤泥之下
    矣
胡氏元質/重刻漢石經
   佚
 元質記曰漢靈帝時博士試甲乙科爭第高下至有
[288-16a]
 行賂改蘭臺漆書經字者諸儒受詔於熹平成刻於
 光和俾天下咸取則焉碑高一丈廣四尺水經云立
 石太學其上悉刻蔡邕名隋志有一字石經七種其
 論云漢鐫七經皆蔡邕書史亦稱蔡邕自書丹使工
 鐫刻其書畫超詣要非中郎不能到也然至今存者
 體各不同雖中郎兼備衆體而篇章之富未必能辦
 於一人之手傳稱邕與堂谿典楊賜馬日磾張馴韓
 說單颺等正定諸經意者當時諸儒同渉筆於其間
[288-16b]
 不可知也歴年多更變故久陵遷谷變煨燼剝蝕之
 餘甚至取為柱礎為礟石者唐初魏鄭公首訪求之
 十不得一况於今哉兹來少城得墜刻於一二故家
 雖間斷不齊然殘圭裂璧亦可寶也因以鑱之錦官
 西樓庶幾補古之缺文云爾
 宇文紹奕䟦曰内翰胡公每以天下自任推六經精
 微寓諸日用至於屋壁所蔵殘編斷刻收拾無遺常
 歎石經𨽻畫最古旁搜博訪合諸家所蔵得蔡中郎
[288-17a]
 石經四千二百七十字有竒以楷書釋之又得古人
 篆𨽻三體石經遺字八百一十九並鑱諸石永貽不
 朽按史稱蔡邕自書丹使工鐫刻酈道元注水經亦
 云光和六年立石太學其上悉刻蔡邕名則一字石
 經出於邕筆似無可疑若夫三體石經以儒林傳考
 之其書已出於東漢時水經乃云刻之魏正始中意
 者魏刻殆以補漢刻遺亡爾
 姓譜胡元質字長文長洲人官至敷文閣學士
[288-17b]
宋洪氏适/重刻漢石經
   佚
 諸道石刻録漢石經遺字在越州治蓬萊閣
 洪适跋曰蔡中郎石經在承平時已不多見今京雒
 雍鬲慮其遂泯没不傳也予既輯𨽻釋因以所得尚
 書儀禮公羊論語千九百餘字鐫之㑹稽蓬萊閣凡
 八石庶㡬見者有跫然之喜
 吾丘衍曰石經遺字碑㑹稽蓬萊閣翻本破缺磨滅
[288-18a]
 不異眞古碑今亡矣
    按蓬萊閣重刻石經詳見漢石經下
蘇氏望/重刻魏三體石經遺字
   佚
 婁機曰魏三體石經正始中刻今在洛陽者皇祐癸
 巳蘇望於故相王文康家得左氏傳搨本取其完者
 刻之凡八百一十九題曰石經遺字
 
[288-18b]
 
 
 
 
 
 
 
 經義考卷二百八十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