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88-1a]
欽定四庫全書
經義考卷一百八十八
翰林院檢討朱彝尊撰
春秋二十一/
楊氏簡/春秋解
宋志十卷
未見
簡自序曰易詩書禮樂春秋一也天下無二道六經
[188-1b]
安得有二旨以屬辭比事為春秋者國俗之所教習
也非孔子之旨也故孔子曰屬辭比事而不亂則深
於春秋者矣不亂者不睹其紛紛一以貫之也春秋
之不亂即詩之不愚即書之不誣即樂之不奢易之
不賊禮之不煩也一也孔子繼曰天有四時春秋冬
夏風雨霜露無非教也地載神氣神氣風霆風霆流
形庶物露生無非教也清明在躬志氣如神嗜欲將
至有開必先天降時雨山川出雲見諸孔子家語而
[188-2a]
小戴所記乃脱簡於孔子閒居之後閒居之旨已明
繼此章為贅此言詩之不愚書之不誣樂之不奢易
之不賊禮之不煩春秋之不亂旨猶未白不可無此
章以發揮也聖言至矣不可以思慮得也不可以言
語索也孔子不得已而有言曰吾志在春秋於二百
四十二年擾擾顛倒錯亂中而或因或作是是非非
靡不曲當所是是道所非非道如四時之錯行如日
月之代明皆所以彰明大道古諸侯無私史周官小
[188-2b]
史掌邦國之志費誓周書漢汝江沱之詩編諸二南
自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三史作而諸侯有私
史矣孔子因之道之變也
林氏栗/春秋經傳集解
宋志三十三卷
未見
玉海淳熙十年六月知潭州林栗著春秋經傳集解
三十三卷乞投進十一年十二月上之付祕省
[188-3a]
陳振孫曰其學專主左氏而黜二傳故為左氏傳解
表上之
王氏日休/春秋明例宋志作名義/
宋志一卷
佚
春秋孫復解三傳辨失
宋志四卷
佚
[188-3b]
中興書目春秋明例一卷紹興中舒州布衣王日休
撰凡十篇通謂之明例又冠以例要例釋例意又有
孫復解三傳辨失四卷
左氏正鑑
佚
葛立方曰虚中治春秋學為四傳辨失左氏正鑑紹
興初嘗抱其書質於先人文康公文康深許之濡削
遺之曰遠類康成發公羊之墨守下卑元凱為左氏
[188-4a]
之忠臣
趙氏敦臨/春秋解
佚
周氏孚/春秋講義
一卷
存
按周氏講義止及隱公凡一十六條附載蠧
齋鉛刀編
[188-4b]
胡氏元質/左氏摘竒
通考十二卷
佚
陳振孫曰給事中呉郡胡元質長文撰
盧熊蘇州府志胡元質字長文長洲人紹興中進士
髙第淳熙中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卒贈少師諡獻惠
按宋志有左氏摘竒十二卷不著撰人姓氏
當即是書
[188-5a]
余氏嚞/春秋地例增釋紀年續編
佚
謝氏諤/春秋左氏講義
三卷
佚
陳氏持/左氏國類
二十卷
佚
[188-5b]
按持字守之金華人官廸功郎筠州髙安縣
主簿吕伯恭為作墓志
唐氏閲/左史傳
五十一卷
佚
紹興府志唐閲字進道山陰人舉進士厯都官員外
郎乾道間為浙東檢察嘗以左氏春秋倣遷固史例
以周為紀列國為傳又為表志贊合五十一卷號左
[188-6a]
史傳行於世
石氏朝英/左傳約説
宋志一卷
佚
左傳百論
宋志一卷
佚
陳振孫曰奉議郎新昌石朝英撰又有王道辨一書
[188-6b]
未板行僅存其書於此編之末其為説平平無甚髙
論
李氏燾/春秋學程氏本義作集注考/
宋志十卷
佚
何氏渉/春秋本旨
佚
程端學曰渉字濟川
[188-7a]
章氏沖/春秋左傳類事始末
宋志五卷
存
沖自序曰始沖少時侍石林葉先生為學先生作春
秋讞考傳使沖執左氏之書從旁備檢閲左氏傳事
不傳義每載一書必先經以發其端或後經以終其
旨有越二三君數十年而後備近者亦或十數年有
一人而數事所關有一事而先後若異君臣之名字
[188-7b]
有數語之間而稱謂不同間見錯出常病其不屬如
遊羣玉之府雖珩璜圭璧璀璨可愛然不以彚聚驟
焉觀之莫名其物沖竊謂左氏之為丘明與受經於
仲尼其是否固有能辨之者若夫文章富豔廣記備
言之工學者掇其英精會其離析各備其事之本末
則所當盡心焉者古今人用力於是書亦云多矣而
為之事類者未之見也沖因先生日閲以熟乃得原
始要終攟摭推遷各從其類有當省文頗多裁損亦
[188-8a]
有裂句摘字聯累而成文者二百四十二年之間小
大之事靡不采取約而不煩一覽盡見又總記其災
異力役之數時君之政戰陣之法與夫器物之名併
繫於後讀之者不煩參考而畢陳於目前惜乎先生
已沒不及見類書之成久欲鋟板勉卒前功而慮有
闕遺載加訂證未敢自以為無恨也姑廣其傳以便
童蒙則庶幾焉淳熙乙巳歲沖假守山陽嘗刊之郡
庠適會臥疾繼有易地之命卒卒讐挍其間多有字
[188-8b]
畫謬誤題空差失者朅來天台簿領之暇遂加是正
復刊之郡庠尚冀有可教者
謝諤序曰諤幼年於諸書愛左氏之序事因一事必
窮其本末或繙一二葉或數葉或展一二卷或數卷
惟求指南於張本至其甚詳則張本所不能盡往往
一事或連日累旬不得要領況掣肘於他書他事則
力有不專自長至老應桑蓬於四方辨此者為誰氏
近收天台使君章沖茂深書且以左氏事類本末為
[188-9a]
寄於是恍然見所未見蓋春秋之法年為主而事繫
之使君之法事為主而年繫之以事繫年而事為之
碎以年繫事而事為之全二者不可一廢紀年也故
以事繫而年全紀事也故以年繫而事全事繫年而
年全者史法也年繫事而事全者考史法也乃相為
表裏歟初使君由山陽移天台諤久知其政之宜乎
民今又知其書之明乎古書之明古所以為政之宜
民又豈有二道耶使君欲諤題數字遂以喜於見所
[188-9b]
未見者報之
陳振孫曰朝請大夫呉興章沖茂深撰子厚之曾孫
葉少蘊之壻
陳耆卿曰沖霅川人淳熙十四年以奉直大夫守台
州
李氏孟傳/左氏説
宋志十卷
佚
[188-10a]
宋史李孟傳字文授學士光之子也浙東提㸃刑獄
加直祕閣進直寶謨閣致仕
李氏心傳/春秋考義
宋志十三卷
佚
胡氏箕/春秋三傳會例
三十卷
佚
[188-10b]
周必大曰箕字斗南廬陵人迪功郎監潭州南岳廟
吉安府志箕忠簡公從子
沈氏棐/春秋比事
宋志二十卷
佚
陳亮序曰春秋繼四代而作者也聖人經世之志寓
於屬辭比事之閒而讀書者每患其難通其善讀則
曰以傳考經之事迹以經考傳之真偽如此則經果
[188-11a]
不可以無傳矣游夏之徒胡為而不能措一辭也余
嘗欲即經以類次其事之始末考其事以論其時庶
幾抱遺經以見聖人之志客有遺余以春秋總論者
曰是習春秋者之祕書也余讀之灑然有當於予心
雖其論未能一一中的而即經類事以見其始末使
聖人之志可以捨傳而獨考此其為志亦大矣惜其
為此書之勤而卒不見其名也或曰是沈文伯之所
為也文伯名棐湖州人嘗為婺之挍官以文字稱而
[188-11b]
不聞以經傳也使其非文伯也此書可不傳乎使其
果文伯也人固不可以淺料也因為易其名曰春秋
比事鋟諸木以與同志者共之
呉師道曰棐衢人字文約陳亮序以為湖州人陳振
孫謂湖有沈文約名長卿不名棐知亮誤也
都穆曰春秋比事二十卷舊名春秋總論宋陳龍川
謂湖州沈棐文伯撰為更其名曰比事序而刻之嘉
定辛未廬陵譚卿月序則以為著於莆陽劉朔非文
[188-12a]
伯也蓋譚親見劉氏家本故云
張萱曰宋淳熙間婺州挍官沈棐注前以諸國為類
後以朝聘盟會侵伐等類凡事之相同者各為之説
李氏起渭/春秋集解
佚
劉氏夙/春秋講義
一卷
佚
[188-12b]
真德秀後序曰昌黎公寄玉川子詩有春秋三傳束
髙閣之語學者疑之謂未有舎傳而可求經者今觀
著作劉公講義一以聖筆為據依其論秦穆公以人
從死者晉文之召王宋襄之用人于社皆以經證傳
之失所謂偉然者也昔歐陽子患偽説之亂經著為
論辨自謂時雖莫同千歲之後必有予同曾未二百
年而劉公之論春秋蓋與之合公而有知當不恨後
世之無子雲矣所講纔十有二條麟經大指畧盡於
[188-13a]
此其言曰吾聞法吏以一字輕重矣未聞聖人以一
字輕重春秋也旨哉言乎足以破世儒之陋學者其
深味之
葉適志墓曰隆興乾道中天下稱莆之賢曰二劉公
著作諱夙字賓之弟正字諱翔字復之二公治春秋
於三家凡例外自出新義爾雅獨至無能及者著作
釋褐調吉州司户臨安府教授召試館職除祕書省
正字減員移樞密院編修官兼史院編修官除著作
[188-13b]
佐郎出知衢州
周氏淳中/春秋説約
六卷
佚
葉適志墓曰淳中字仲古溫州瑞安縣人及進士第
乞監潭州南岳廟教授全州以心喪去又教授廣德
軍改知台州寧海縣主管淮西安撫司機宜文字授
茶陵軍使乞主管台州崇道觀成都府玉局觀授淮
[188-14a]
東安撫司參議官乞主管建寧府武夷山沖佑觀淳
熙十六年卒著文集十卷春秋説約六卷
馬氏之純/春秋左傳紀事
佚
徐氏得之/春秋左氏國紀
宋志二十卷
佚
陳傅良序曰自荀悦袁宏以兩漢事編年為書謂之
[188-14b]
左氏體蓋不知左氏於是始矣昔夫子作春秋博極
天下之史矣諸不在撥亂世反之正之科則不錄也
左氏獨有見於經故采史記次第之某國事若干某
事書某事不書以發明聖人筆削之旨云爾非直編
年為一書也古者事言各有史凡朝廷號令與其君
臣相告語為一書今書是已被之絃歌謂之樂章為
一書今詩是已有司藏焉而官府都鄙邦國習行之
為一書今儀禮若周官之六典是已自天子至大夫
[188-15a]
士氏族傳序為一書若所謂帝繫世本是已而他星
卜醫祝皆各為書至編年則必序事如春秋三代而
上僅可見者周譜他往往見野史竹書穆天子傳之
類自夫子始以編年作經其筆削嚴矣左氏亦始合
事言二史與諸書之體依經以作傳附著年月下苟
不可以發明筆削之旨則亦不錄也蓋其辭足以傳
遠而無與於經義則别為國語至夫子所見書左氏
有不盡見又闕不敢為傳唯謹如此後作者顧以為
[188-15b]
一家史體而讀左氏者浸失其意見謂不釋經是書
之存亡幾無損益於春秋故曰袁荀二子為之也由
是言之徐子所為左氏國紀曷可少哉余讀國紀周
平桓之際王室嘗有事於四方其大若置曲沃伯為
侯詩人美焉而經不著師行非一役亦與王風刺詩
合而特書伐鄭一事王子頽之禍視帶為甚襄書而
惠不書也學者誠得國紀伏而讀之因其類居而稽
之經某國事若干某事書某事不書較然明矣於是
[188-16a]
致疑疑而思思則有得矣徐子殆有功於左氏者也
余苦不多見書然嘗見唐閲左氏史與國紀畧同而
無所論斷今國紀有所論斷矣余故不復贊而道其
有功於左氏者為之序
趙希弁曰右清江徐得之所編也自周而下各繫以
國又因事而為之論斷
江西通志徐得之字思叔清江人夢莘之弟淳熙中
登進士厯任州縣以朝請郎致仕時號西園先生
[188-16b]
謝氏疇/春秋古經
十二篇
未見
李燾序曰漢藝文志有春秋古經一十二篇經十一
卷隋唐志同古經十二篇十一卷者本公羊穀梁兩
家所傳呉士爕始為之注隋志載焉又有賈逵春秋
三家經本訓詁十二卷宋三家經二卷唐志又有李鉉
春秋二傳異同十二卷李氏三傳異同例十三卷馮
[188-17a]
伉三傳異同三卷元和國子監修定春秋加減一卷
士爕賈逵宋及李馮元和諸書今皆不存獨抱遺經
者莫適為正蓋公羊得立學官最先穀梁次之左氏
最後故士爕但注二家不及左氏賈逵既立左氏始
通三家逵爕并宋以下異同加減文字悉已亡佚莫
知其舉厝何也隋末唐初左學特盛二家浸微自杜
預集解左氏合經傳為一正觀十六年孔穎達承詔
修疏永徽四年長孫無忌等重上正義丘明傳學愈
[188-17b]
益盛矣而仲尼遺經無復單行學者或從杜解抄出
獨存左氏擯落二家幸陸德明與穎達同時於太學
自落音義兼存二家本書仍各注左氏别字顧亦無
決擇惟正元末陸淳纂例列三傳經文差繆凡二百
四十一條自言考挍從其有義理者然往往亦言未
知孰是兼恐差繆不止二百四十一條惜啖趙集傳
今俱失墜無從審覆耳余患苦此久矣嘗欲即三家
所傳純取遺經心以為是者則大書之仍細書其不
[188-18a]
然者於其下數十年間游走東西志弗獲就㑹潼川
謝疇元錫來從余遊其治春秋極有功因付以斯事
居三月而書成旁蒐遠引不一而足反説以約厥功
彌著余撫其書喜甚亟刻板與學者共之昔司馬遷
言春秋文成數萬張晏曰春秋才萬八千字遷誤也
今細數之更闕一千四百二十八字數最易見者尚
爾錯誤何況聖人筆削之旨乎余向所謂心以為是
者衆未必以為是也亦獨纂例考挍從其有義理者
[188-18b]
云耳既心以為是則於證據操舎必具成説其説自
當别出兹第刻春秋純經庶學者相與盡心焉仍用
漢志舊名題曰春秋古經十二公各為一篇不復分
為十一卷蓋卷第於經義初無當也
陸元輔曰謝疇字元錫潼川人
徐氏定/潮州春秋解
通考十二卷
佚
[188-19a]
葉適序曰昔余為潮州銘言其學博而要文約而費
諸子又自列銘旁曰春秋解十二卷書社問答二卷
禮經疑難一卷詩文崇孝同參錄竝藏於家余頗疑
之而未克見後二十六年始見所謂春秋解者良悔
前銘稱美未免且怪諸子不早示余也蓋箋傳之學
惟春秋為難工經理也史事也春秋名經而實史也
專於經則理虚而無證專於史則事礙而不通所以
難也年時閏朔禘郊廟制理之綱條不專於史也濟
[188-19b]
西河曲丘甲田賦事之枝葉不專於經也薛伯卒經
無預然杞滕邾莒之興廢固明也詭諸卒史無預然
戊寅甲子之先後固察也觀潮州此類皆卓然信明
而篤矣至於授霸者之權彼與此奪錄夷狄之變先
畧後詳諸侯羣誅大夫衆貶凡春秋始終統紀所繫
自公穀以來畫為義例名分字别族貴人微其能本
末相顧隱顯協中如潮州殆鮮焉然則理之熟故經
而非虚事之類故史而非礙歟古人以教其國而使
[188-20a]
人知其深於是書者歟雖然詩書禮所以紀堯舜三
代之盛而春秋衰世之竭澤也示不泯絶而已或者
遂謂一事一義皆聖人之用則予未敢從也孔子曰
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又曰管仲之
器小哉夫有齊桓無晉文夷吾為小是春秋不命霸
也又曰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得而稱焉伯
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蓋其節目疏
遠如此則苛文密例而辨人之榮辱於毫釐者非歟
[188-20b]
余恨不及潮州而正也因私附於後 又墓志曰定
字德操泉州晉江人解褐授秀州崇德縣尉厯處州
台州教授知邵武縣判太平州知潮州
蘇氏權/春秋解
三卷
佚
閩書權字元中仙遊人從張南軒登淳熙第調梧州
推官終辰州守
[188-21a]
陳氏震/春秋解
佚
閩書震字省仲晉江人淳熙進士累官太府丞
湯氏璹/春秋要論
佚
盧熊曰湯璹字君寶潭州瀏陽人淳熙十四年進士
厯樞宻國子兩院編修除祕書丞兼權禮部郎官忤
韓侂胄謫居贑州寶慶初以中大夫直徽猷閣致仕
[188-21b]
李氏浹/左氏廣誨蒙
宋志一卷
未見
鄭元慶曰李浹字謙善德清人丞相彦穎子以胄監
授承務郎監淮西惠民局復鎖㕔試禮部詞致瓌特
有司异之曰此執政子也嫌弗敢上親友交唁之浹
曰吾既仕矣學有大於此者科目何為遂不復求試
博覽羣書尤好左氏著有廣誨蒙曰衆寶所藏也獵
[188-22a]
而有之在我矣寧宗朝厯提舉浙東常平至太府少
卿建言忤韓侂胄出為福建運判二年召還卒
按廣誨蒙一卷西亭宗正聚樂堂藝文志有
之
[188-22b]
經義考卷一百八十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