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R2n0011 經義考-清-朱彝尊 (master)


[272-1a]
欽定四庫全書
 經義考卷二百七十三
          翰林院檢討朱彞尊撰
   擬經六/
漢今文太誓
  一卷
   佚
 劉向曰武帝末民有得太誓書於壁内者獻之與博
[272-1b]
 士使讀説之數月皆起傳以教人
 王充曰掘地所得者
 趙岐曰今之太誓後得以充學
 馬融曰太誓後得案其文似若淺露其云八百諸侯
 不召自來不期同時不謀同辭及火復於上至於王
 屋流為雕五至以榖俱來舉火神怪得無在子所不
 語中乎又春秋引太誓曰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國語
 引太誓曰朕夢協朕卜襲於休祥戎商必克孟子引
[272-2a]
 太誓曰我武維揚侵于之疆取彼凶殘我伐用張于
 湯有光孫卿引太誓曰獨夫受禮記引太誓曰予克
 受非予武惟朕文考無罪受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
 予小子無良今文太誓皆無此語吾見書傳多矣所
 引太誓而不在太誓者甚多弗復悉記畧舉五事以
 明之亦可知矣
 房宏曰宣帝本始元年河内女子有壞老子屋得古
 文太誓三篇
[272-2b]
 王肅曰太誓近得非其本經
 孔穎達曰劉歆作三綂厯論武王伐紂引今文太誓
 云丙午逮師
 陸徳明曰漢宣帝本始中河内女子得太誓一篇獻
 之與伏生所誦合三十篇漢世行之
 董斯張曰河内女子所獻太誓一篇與古文不同按
 史記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
 祭既渡有火自上復於下至於王屋流為烏其色赤
[272-3a]
 其聲魄索隱曰此以下至流為烏見今文太誓馬融
 曰王屋王所居屋流行也魄然安定意也鄭&KR0975曰書
 説云烏有孝名武卒父大業故烏瑞臻赤者周之正
 色也索隱曰按今文太誓流為鵰鵰鷙鳥也然則今
 文太誓唐初猶有存者即河内女子本也惜無從見
 之又詩疏引太誓曰師乃鼓譟前歌後舞格於上天
 下地咸曰孜孜無怠又引太誓曰司馬在前漢書引
 太誓云立功立事劉向三綂厯論引今文太誓云丙
[272-3b]
 午逮師説苑引太誓曰附下而㒺上者死附上而㒺
 下者刑與聞國政而無益於民者退在上位而不能
 進賢者逐墨子引太誓曰小人見姦巧乃聞不言也
 發罪均又引太誓去發篇曰惡乎君子天有顯徳其
 行甚章惟我有周受之上帝毛詩注疏鴻雁小序注
 引書曰天將有立父母民之有政有居疏云今太誓
 文言天將有立聖徳者為天下父母民之得有善政
 有安居為重也漢郊祀志引太誓曰正稽古立功立事
[272-4a]
 可以永年丕天之大律注今文太誓也此皆古文不
 載者
張氏霸/偽尚書
  二十四篇
   佚
 漢書世所傳百兩篇者出東萊張霸分析合二十九
 篇以為數十又采左氏傳書叙為作首尾凡百二篇
 篇或數簡文意淺陋成帝時求其古文者霸以能為百
[272-4b]
 兩徵以中書挍之非是霸辭受父父有子弟尉氏樊
 並時太中大夫平當侍御史周敞勸上存之後樊並
 謀反乃黜其書
 王充曰孝成皇帝時讀百篇尚書博士郎吏莫能曉
 知徵天下能為尚書者東海張霸案百篇序造作百
 二篇具成奏上成帝帝出祕尚書以考挍之無一字
 相應者於是下霸於吏吏白霸罪當至死成帝竒霸
 之才赦其辜亦不滅其經故百二尚書傳在民閒
[272-5a]
 黄鎭成曰張霸偽書舜典汨作九共九篇大禹謨益
 稷五子之歌𦙍征湯誥咸有一徳典寳伊訓肆命原
 命武成旅獒冏命凡二十四篇前漢諸儒以之附伏
 生二十八篇并偽太誓並行
 王應麟曰張霸偽造尚書百兩篇而為緯者附之
孔氏衍/漢尚書
  唐志十卷
後漢尚書
[272-5b]
  唐志六卷
後魏尚書
  隋志八卷唐志十四卷/
   俱佚
 劉知幾曰晉廣陵相孔衍以為國史所以表言行昭
 法式至於人理常事不足備列乃刪漢魏諸史取其
 美詞典言足為龜鏡者定以篇第纂成一家由是有
 漢尚書後漢尚書後魏尚書凡為二十六卷夫尚書
[272-6a]
 所記若君臣相對詞旨可稱則一時之言累篇咸載
 如言無足紀語無可述事雖脱畧觀者不以為非爰
 逮中葉文籍大備必剪截今文模擬古法故舒元所
 撰不行於代也
王氏通/續書
  二十五卷
   佚
 杜淹曰文中子續書一百五十篇列為二十五卷
[272-6b]
 新唐書王勃傳祖通隋末居白牛溪教門人甚衆起
 漢魏盡晉作書百二十篇以續古尚書後亡其序有
 録無書者十篇勃補全缺逸定著二十五篇
 中説續書始於漢以存漢晉之實天子之義列乎範
 者四曰制詔志䇿大臣之義載乎業者七曰命訓對
 讚議誡諫
 王勃序曰書以記言其來尚矣越在三代左史職之
 百官以理萬人以察揚於王庭用實大焉茍非可以
[272-7a]
 爕理情性平章邦國敷彞倫而叙要道察時變而經
 王猷樹皇極之綱維資生靈之視聽皆可畧也昔者
 仲尼之述書也將以究事業之通而正性命之理故
 曰吾欲託之空言不如附之行事道徳仁義於是乎
 明刑政禮樂於是乎出非先王之徳行不敢傳非先
 王之法言不敢道紀千數百歲斷自唐虞迄於周漢
 風流所存百篇而已以此見聖人言約理舉神明不
 勞而體時務之撰矣故能法象天地同符易簡借前
[272-7b]
 箸於筌蹄驅後主於軌物密而顯宏而奥久而彌新
 用而不竭非古之聰明聖智&KR0975覽博達孰能為此哉
 孔安國曰帝王之制坦然明白可舉而行嗟乎其言
 甚大可使南面稱聖人之後矣自時以降史述陵遲
 人自為家標指失中陳事亂而無當制理參而不一
 由是大典散而人文乖是非繁而取舍謬與夫古先
 哲人制述之意不其疎乎我先君文中子實秉睿懿
 生於隋末覩後作之違方憂異端之害正乃喟然曰
[272-8a]
 宣尼既没文不在兹乎遂約大義刪舊章續詩為三
 百六十篇考偽亂而修元經正禮樂以旌後王之失
 述易讚以申先師之旨經始漢魏迄於有晉擇其典
 物宜於教者續書為百二十篇而廣大悉備嗟乎賢
 聖之述豈多為哉噫亦足埀訓作則冐天下之道如
 斯而已矣當時門人百千數董薛之徒並受其義遭
 代喪亂未行於時歴年永久稍見殘缺貞觀中太原
 府君考諸六經之目則亡其小序其有録而無篇者
[272-8b]
 又十六焉嗚呼兹不可復見矣家君欽若丕烈圖終
 休緒乃例六經次禮樂叙中説明易讚永惟保守前
 訓大克敷遺後人勃兄弟五六冠者童子六七袛袛
 怡怡講問伏漸之日久矣躬奉成訓家傳異聞猶恐
 不得門而入才之不逮至遠也是用厲精激憤宵吟
 晝咏庻幾乎學而知之者其修身愼行恐辱先也豈
 聲禄是殉前人之不繼是懼聞者承命為百二十篇
 作序而兼當補修其闕爰考衆籍共參奥旨泉源浩
[272-9a]
 然罔識攸濟嗚呼小子何敢以當之也其盡心力乎
 始自緫章二年洎乎咸亨五年刊冩文就定成百二
 十篇勒成二十五卷昔者文中子曰漢魏之禮樂未
 足稱其書不可廢也尚有近古之對議存焉制詔冊
 則幾乎典誥矣後之達晤者將有得於斯文乎於是
 龍集閹茂勉踵前修在大唐御天下之五十七祀也
    按是序雖見文苑英華疑亦阮逸輩偽作
陳氏正卿/續尚書
[272-9b]
  唐志卷亡
   佚
 蕭穎士代正卿進表曰孔子序帝王之書首唐虞之
 典於堯則曰欽眀文思於舜則曰誕敷文徳文之時
 義大矣哉夏商以後王者之風殄矣天之未喪斯文
 帝道復興於漢數百年閒憲章具舉夫其推歩律厯
 帝堯分命之典也增修封禪帝舜時巡之義也約三
 章之法以正臯陶之刑班四時之舞以纘后䕫之樂
[272-10a]
 且義帝之喪三軍縞服異夫湯武之放弑其君矣諸
 吕之亂浹辰底定異夫羿浞之驟移其祚矣中興之
 盛海外率服異夫呉楚之僭竊其名矣夫如是有漢
 之美固可比肩虞后千載一時之運與於赫盛唐正
 百王之闕思文陛下光五聖之嗣啓運應期之符弔
 人伐罪之義制禮作樂之本郊天禪地之位萬庾三
 登之穰河清海晏之瑞固以騰子姒而絶景挹媯祁
 而高議矣誠宜詔史臣敷帝載炳唐虞之故實黜商
[272-10b]
 周之遺制乃漢氏已畧之於前皇唐復曠之於後臣
 實惜焉知而不述臣子之罪也臣竊不自揆耕牧餘
 暇討尋載籍一紀於兹今謹上續尚書一部凡若干
 篇卷始有漢二典次我唐二典以續夫前書堯虞之
 典也其餘文景明章之後魏晉宋齊以還南訖有陳
 北起元魏歴周隋洎高氏以至聖朝緫一十二代詔
 䇿章疏頌歌符檄類而刊之次以年代以續夫夏商
 周秦魯之篇也臣伏讀貞觀實録太宗因聽政之暇
[272-11a]
 觀覽尚書謂侍臣曰朕毎庻希唐虞亦欲公等齊肩
 稷契臣故知有漢之功業與我唐之化理俱可以繼
 夫唐虞之盛也微臣緬述太宗之旨勒成帝典不亦
 宜乎
 王應麟曰陳正卿續尚書纂漢至唐十二代詔䇿章
 疏歌頌符檄論議成書開元末上之卷亡不著録
明仁宗皇帝體尚書
  二卷
[272-11b]
   未見
 張萱曰擇尚書中臯陶謨甘誓盤庚等十六篇以講
 解語更其原文
劉氏謨/典謨遺旨
   未見
 黄虞稷曰取漢唐宋詔誥章奏可為訓者成書
陸氏世儀/書鑑
  十卷
[272-12a]
   未見
 世儀自述曰五經惟易具天人之理書完無闕所不
 必擬亦不必續若詩書禮春秋皆所在必續今惟綱
 目一書為繼春秋而作其餘三經無敢繼者一則怵
 於王通擬經之説一則泥於邵子刪後無詩之言也
 不知王通續經之謬在續之而不得其正非經不當
 續也予於書取古今文字之有關於興衰治亂者於
 詩取古今詩歌之有合於興觀羣怨者各為論以竊
[272-12b]
 附於孔氏詩書之義自難免於君子之譏然而其心
 其志則固願為聖人之徒而無可罪也
 陸元輔曰書鑑詩鑑各十卷太倉遺民陸世儀道威
 集
白氏告/纂禹元經
  十二篇
   佚
 長編東魯逸民白告著纂禹元經十二篇開寳五年
[272-13a]
 因河決下詔求索習河渠之書深知疏導之䇿者許
 詣闕上書附驛條奏遂召見告詢以治水之道善其
 對將授以官告固辭父老求歸奉養詔從之
陳氏黯/禹誥
  一篇
   存
 黯小序曰禹賢益以天下授益采其謳謠之所歸卒
 讓於啓故啓不由父授而書無典訓黯追其旨作禹
[272-13b]
 誥
陳氏士元/廣禹貢楚絶書
  二卷
   存
 士元序曰予嘗著楚故畧社友見之謂予曰子述楚
 中遺蹟太疎矣山支水委茫無脉絡何補於楚紀哉
 予於是準禹貢荆州山水而廣之竊取山海經越絶
 書之義題曰楚絶書絶者截也言楚域有截也楚域
[272-14a]
 予未能徧履蓋得之士人商旅所誦説及堪輿家所
 指擬者過半其閒不無謬盭聊藏笥中異時博雅君
 子取而裁之實厚幸也隆慶庚午三月
白氏居易/補湯征
  一篇
   存
蘇氏伯衡/周書補亡
  三篇
[272-14b]
   存
 伯衡自述曰書序有歸禾嘉禾篇目而亡其書竊意
 雖唐叔之獻禾當亦有書蓋俱逸矣昔白居易作湯
 征以補亡君子不罪也伯衡雖不敏輒敢效之作獻
 禾歸禾嘉禾凡三篇陶窳與殳丁卣父辛爵屈生敦
 台夫鼎比妍其眞不知量哉其亦大可哂哉
蔡氏沈/洪範内外篇
  七卷
[272-15a]
   存
 沈自序曰體天地之撰者易之象紀天地之撰者範
 之數數者始於一象者成於二一者奇二者偶也奇
 者數之所以行偶者象之所以立故二四而八八者
 八卦之象也三三而九九者九疇之數也由是重之
 八八而六十四六十四而四千九十六而象備矣九
 九而八十一八十一而六千五百六十一而數周矣
 易更四聖而象已著範錫神禹而數不傳後之作者
[272-15b]
 昧象數之原窒變通之妙或即象以為數或反數而
 擬象洞極有書潛虚有圖非無作也而牽合傅㑹自
 然之數益晦蝕焉嗟夫天地之所以肇人物之所以
 生萬事之所以得失者莫非數也數之體著於形數之
 用妙於理非窮神知化獨立物表者曷足以與於此
 哉然數之與象若異用也而本則一若殊途也而歸
 則同不明乎數不足以語象不明乎象何足以知數
 二者可以相有而不可以相無也有如是乎先君子
[272-16a]
 曰洛書與大衍詳説者數之原也予讀洪範而有感
 焉上稽天文下察地理中參人事古今之變窮義理
 之精微究興亡之徵兆微顯闡幽彞倫攸叙秩然有
 天地萬物各得其所之妙歲月浸久麤述所見辭雖
 未備而義則著矣其果有益於世教否乎皆所不敢
 知也然予所樂而玩者理也所言而傳者數也若其
 所以數之妙則在乎人之自得焉耳
 謝無楙序曰圖出河書出洛圖為易書為範易以象
[272-16b]
 範以數象以偶數以奇知有數奇而不知有象偶是
 有書而無圖也知有象偶而不知有數奇是有圖而
 無書也易更四聖其象已著範錫神禹其數不傳於
 是有以數為象而奇零無用矣於是有以象為數而
 多偶難通矣夫推其極則卦與疇象與數相因為用
 故也原其初則卦自卦疇自疇象自象數自數其可
 混而一之乎九峯先生廣西山之家學暢考亭之師
 傳著皇極内篇與夫易並行嘗即之而求其數矣始
[272-17a]
 於一參於三究於九成於八十一備於六千五百六
 十一散之無外卷之無内體諸造化而不可遺其變
 化無窮未易以綱舉而條目也然其吉凶其悔吝其
 災祥休咎莫不粲然具見於八十有一章大抵以性
 命為端以禮義為準因古設教即事示戒欲正而不
 欲邪欲中而不欲偏為君子謀而不為小人謀凡所
 為揭天理叙民彞去世迷障人慾者雖不與易同象
 而未嘗不與易同歸也其言曰天地所以肇人物所
[272-17b]
 以生萬事所以得失皆數也數之體著於形數之用
 妙於理非窮神知化獨立物表者曷足以與此嗚呼
 窮神知化獨立物表未易言也九峯先生其幾是與
 不然將不知而作為元包為洞極為潛虛程子謂有
 之無所補無之靡所闕矣其何以闡範數配易象補
 前古之闕文埀將來之大法乎享數弗遐釋數未備
 尚不能無俟於後之君子是則猶有餘憾焉耳
 姚鏞後序曰易以象顯範以數推自然之理也河洛
[272-18a]
 呈文至於今幾千歲易之象雖已著而範之數無傳
 焉非無傳也不知而作者晦之也九峯先生獨能闡
 神禹不傳之祕分一於萬該萬於一天地事物之變
 古今興亡之幾性命道徳之藴皆不逃乎九九八十
 一之閒體用一源顯微無閒妙乎其擬諸易也惜也
 不壽而數之辭未備豈天亦靳此書之全耶後世有
 子雲必能補之嘗觀啓䝉極筮二書實與是編相表
 裏西山眞先生表公墓謂不愧父師之傳諒哉小子
[272-18b]
 輒不自揆併刊於章貢郡齋與學者共之
 眞徳秀曰洪範之數久失其傳聘君獨心得之然未
 及論著曰成吾書者沈也君沈潛反覆者數十年然
 後克就其書 又曰蔡氏範數與三聖之易同功
 黄瑞節曰易更四聖而象已著範錫神禹而數不傳
 九峯蔡氏撰皇極内篇數為一書於是有範數圖有
 八十一章六千五百六十一變
 熊朋來曰周易之後有揚子雲作太𤣥首各有贊有
[272-19a]
 測先儒謂易以數聖人而後成書子雲乃以一身而
 為數聖人之事司馬公作潛虛主於河圖吉凶臧否
 幽顯互取其占法因於太𤣥也蔡仲黙作範數主於
 洛書自一一衍為九九其名數因於太𤣥也太𤣥潛
 虛之贊與行不敢犯易卦之名𤣥虛亦未嘗相犯今
 範數乃多重犯太𤣥八十一首之名潛虛五十五行
 之名且於周易六十四卦之名亦犯其八何與
 胡一桂曰先生謂河圖更四聖而象已著洛書錫神
[272-19b]
 禹而數不傳故作是書以究極其數其演數之法縱
 横皆九位經之以一一一二至於九一九二而終之
 以九九緯之以一一一二至於九一九二亦終之以
 九九其筮法或以蓍或以木惜變數之法不傳莫能
 適諸用也
 章懋曰蔡氏範數其占亦用蓍五十與易相類但易
 以四揲之而範數以三揲之微有不同其所得之數
 則以兩奇為一兩偶為二而奇偶為三毎以初揲之
[272-20a]
 數為綱而綱一函三以虛待目以再揲之數為目而
 目一為一以實從綱若綱得一數而遇目之一則為
 一綱一而目二則為二綱一而目三則為三若綱二
 而遇目之一則為四綱二而目二則為五綱二而目
 三則又為六矣若綱三而遇目之一則為七綱三而
 目二為八綱三而目又三則成九數此綱目相配所
 謂兩揲而九數具也若再加兩揲如前所占則得八
 十一數之一而大全矣其用十二木者不過以記其
[272-20b]
 揲蓍所得之數非以木而占筮也其木厚一分徑九
 分陽刻一隂刻二者四陽刻二隂刻三者四陽刻三
 隂刻一者四共為十二木占筮之時雜取其八以記
 數如揲得綱數之一二三則以陽刻之木記之揲得
 目數之一二三則以隂刻之木記之始焉初揲再揲
 則其綱與目合而得九數之一繼焉初揲再揲則其
 綱與目合又得九數之一則成四揲而九九八十一
 之數具矣其書中所載八十一圖始於一一之原終
[272-21a]
 於九九之終是為皇極大數猶易之有六十四卦也
 然六十四卦各有六爻緫為三百八十四爻以定吉
 凶故範數自原至終有八十一大數而一數之下又
 各列八十一之小數焉故於四揲之後又加四揲以
 求其小數而決吉凶如原之一一則為元吉原之一二
 則為无咎而原之九九則大凶所謂八揲而六千五
 百六十一之數備者也以其一綱一目自上而下直
 而數之各有二木則為縱二以其四綱四目自左而
[272-21b]
 右横而布之各有四木則為横四共成一圖
 桑悦曰九峯占法之要在兩奇為一兩耦為二奇耦
 為三初揲為綱綱一函三以虛待目一則作三二則
 作六三則作九再揲為目目一則一以實從綱一則
 為一二則為二三則為三綱目數成各除九數用其
 零數成卦其四時節氣散於各數之閒欲因其時而
 觀數之吉凶耳於厯法恐不甚合也數若自然實同
 補輳謂太&KR0975潛虛相去無幾謂與四聖之易同功愚
[272-22a]
 未敢隨聲附和也
 鄭善夫曰範數也數者理之具也時之因也繫之辭
 焉所以告也定之吉凶所以斷也九疇者總其綱也
 九九者衍其數也六千五百六十一者數不可窮也
 易更四聖而洪範之數待九峯而著然釋數之詞缺
 而未備余生後四百餘載闕/於日月乃率辭揆方僭
 叙所得焉二至者一歲之樞紐隂陽之肇也萬物原
 於陽而終於隂冬至陽生萬物之原故原數始焉夫
[272-22b]
 物之始其潛於下故受之以潛陽乃曰潛氣漸闕/
 以漸長也潛藏也物藏不可不守故受之以守守不
 可不信故受之以信信者實也所守闕/   直則
 陷於偏邪故受之以直過直則蒙故受之以䝉䝉者
 物之穉也穉物所當閑故受之以閑閑闕/
    故受之以須須者須所欲也過欲必危故受
 之以厲闕/知危懼則有成故受之以成物成而動故
 受之以沖沖動也動必振於外故受之以振振者奮
[272-23a]
 也奮振必有求故受之以祈祈求也所求不可越其
 常故受之以常常者所當順也故受之以柔柔順也
 順常則不為茍難故受之以易平易近人然後可親
 故受之以親親者歡以相愛也相愛必文以相接故
 受之以華華文也文著見故受之以見既見則天下
 文明道無不獲故受之以獲獲者得也得人以相從
 故受之以從從則有交之道焉故受之以交既交必
 育故受之以育育長也既長必壯故受之以壯物壯
[272-23b]
 而興故受之以興興起也物興起而欣欣然故受之
 以欣欣者情必舒故受之以舒舒徐也叙也叙必相
 比故受之以比物不可久比故受之以開既比闕/
   晉故受之以晉晉進也進不茍故受之闕/
  一一者益也故受之以益益而後章故受之以章
 章明也明則益以盈故受之以充充滿也充滿不可
 以自私故受之以錫錫予也益以錫予則人心靡然
 故受之以靡靡偃也人心偃靡所從者衆故受之以
[272-24a]
 庻庻不決則黨故受之以決衆決則悦故受之以豫
 豫悦樂也悦樂而升故受之以升升者進於上也陽
 之極也陽極於上無不中也陽已極而隂萌焉夏至
 時之中也故受之以中過中隂之伏也故受之以伏
 隂而曰伏氣漸乎終道將否也伏匿也匿必有過故
 受之以過過愆也愆過則疑故受之以疑疑則失衆
 故受之以寡寡過則闇而日章章飾也故受之以飾
 飾文也文過必自戾故受之以戾戾必不情故受之
[272-24b]
 以虛理虛則昧故受之以昧昧則有損故受之以損
 損過以用中故受之以用過用則退故受之以卻卻
 者退也退不可闕/  故受之以翕翕聚也聚以致
 遠故受之以闕/  不可不奮故受之以迅迅於遠
 不可闕/ 故受之以懼有懼必當去故受之以除除
 闕/   必弱故受之以弱弱者氣失其平故受之
 以疾疾之不已必爭故受之以競競則必分故受之
 以分分而失均必訟故受之以訟訟不可長故受之
[272-25a]
 以收收歛也物歛則就實故受之以實實者誠也誠
 則能以禮下人故受之以賓賓而弗穆則危故受之
 以危危者自高而懼也懼危則自堅故受之以堅堅
 剛也金剛則革故受之以革革以通天下之利故受
 之以報報者禮也禮必有所止故受之以止止亂莫
 如戎故受之以戎起戎者怨之結也故受之以結結
 聚也聚必有養故受之以養養以致用故受之以遇
 遇合也合而必勝故受之以勝勝者俘其囚也故受
[272-25b]
 之以囚囚敵也勝敵則能任故受之以壬壬任也壬
 者水居萬物之歸隂之極也隂極闕/ 固也故受之
 以固久固必遷故受之以遷闕/  墮故受之以墮
 墮復於下冬至之半闕/   終也故受之以終終
 焉蓋始終一歲之成也
 呉安國曰九峯蔡氏謂易更四聖其象已著範錫大
 禹其數不傳乃著洪範内篇因疇有九而衍之為八
 十一始於原迄於終蓋欲闡範數以配易象也其八
[272-26a]
 十一章於天道人事邪正得失之變詳矣然多掇拾
 易中之辭而曰蒙曰晉曰益曰升曰豫曰損曰革曰
 訟多與易卦同得無贅乎
 朱朝瑛曰揚子雲草𤣥合象數而通之蔡元定演疇
 離象數而分之究之合者未必能通離者未必能分
 也
    按蔡氏洪範内篇八十一章左一右一曰原
    左一右二曰潛左一右三曰守左一右四曰
[272-26b]
    信左一右五曰直左一右六曰䝉左一右七
    曰閑左一右八曰須左一右九曰厲左二右
    一曰成左三右二曰沖左二右三曰振左二
    右四曰祈左二右五曰常左二右六曰柔左
    二右七曰易左二右八曰親左二右九曰華
    左三右一曰見左三右二曰獲左三右三曰
    從左三右四曰交左三右五曰育左三右六
    曰壯左三右七曰興左三右八曰欣左三右
[272-27a]
    九曰舒左四右一曰比左四右二曰開左四
    右三曰晉左四右四曰公左四右五曰益左
    四右六曰章左四右七曰盈左四右八曰錫
    左四右九曰靡左五右一曰庻左五右二曰
    決左五右三曰豫左五右四曰升左五右五
    曰中左五右六曰伏左五右七曰過左五右
    八曰疑左五右九曰寡左六右一曰餙左六
    右二曰戾左六右三曰虛左六右四曰昧左
[272-27b]
    六右五曰損左六右六曰用左六右七曰郤
    左六右八曰翕左六右九曰遠左七右一曰
    迅左七右二曰&KR1576左七右三曰除左七右四
    曰弱左七右五曰疾左七右六曰競左七右
    七曰分左七右八曰訟左七右九曰收左八
    右一曰實左八右二曰賓左八右三曰危左
    八右四曰堅左八右五曰革左八右六曰報
    左八右七曰止左八右八曰戎左八右九曰
[272-28a]
    結左九右一曰養左九右二曰遇左九右三
    曰勝左九右四曰囚左九右五曰壬左九右
    六曰固左九右七曰移左九右八曰墮左九
    右九曰終其占一吉二咎三祥四吝五平六
    悔七災八休九凶其名與易卦同者䝉壯比
    晉益豫升過損訟革凡十有一與太𤣥首同
    者守閑成常親從交中疑餙戾翕堅止養遇
    凡十有六與潛虛行同者柔昧却厲賓育興
[272-28b]
    凡七
俞氏深/洪範疇解
  一卷
   存
 曹溶曰深字魯淵桐廬人宣徳中汶上教諭疇解一
 卷乃釋九峯蔡氏内篇
韓氏邦奇/洪範圖解
  一卷
[272-29a]
   未見
 邦奇自序曰昔者上天式教出書於洛大禹因書以
 第疇箕子因疇以衍義九以綱之五十以紀之治天
 下之大經大法粲然明備古今所謂洪範者也有宋
 蔡九峯氏因律吕之變悟洛書之旨乃推數而贊之
 辭由占以致其用泄大禹之神藏發箕子之妙藴而
 範之為範緫於稽疑矣大哉範乎上配周易洪纖脗
 合無毫髮爽其為占也蓍皆五十用皆四十有九洛
[272-29b]
 書體方而用圓圓者用三故揲以三河圖體圓而用
 方方者用四故揲以四奇以三乘三三為九九九八
 十一而六千五百六十一之數具矣偶以四乘二四
 為八八八六十四而四千九十六之數具矣至於分
 掛揲分終始皆同自然配合若天地隂陽不可少其
 一雖康節之經世亦别為機軸太𤣥潛虛之屬安能
 渉其波流乎夫羲文之學見於易禹箕之學見於範
 孔子作十翼而易以傳箕子既沒不得而傳焉九峯
[272-30a]
 生於二千餘年之後始紹其絶理由心得業匪師傳
 其功懋矣數辭未備而蔡子卒乃又絶矣鰲峯氏補
 其缺辭而訓釋之其後復明然棊有隂陽蓍有奇偶
 而考占未備至於今其殆將又絶矣乎洪範傳曰象
 以偶為用者也有應則吉範以奇為用者也有對則
 凶又曰正數者天地之正氣也其吉凶也確閒數者
 天地之閒氣也其吉凶者雜此範學相傳之祕也著
 之篇末以示讀範之士云
[272-30b]
 曹溶曰苑洛韓氏洪範圖解亦釋九峯蔡氏書而作
程氏宗舜/洪範内篇釋
  九卷
   存
 宗舜自序曰蔡氏著洪範皇極八十一數始於原終
 於終不越乎吉凶悔吝災祥休咎而已是故天地之
 所以肇人物之所以生萬事之所以得失皆數也皆
 數則皆理也數之體著乎形數之用妙乎理九峯因
[272-31a]
 體而象其形於書因用而闡其理於文其深有志於
 窮神知化者也視之洞極潛虛之作相去大逕庭矣
 惜乎每數雖與月令相應而未言所以應之者毎數
 有與上同功而未言所以同功者或有闕文而未暇
 語者或有遺數而未及詳載者天台謝氏以其享數
 弗遐釋數未備尚不能無俟於後之君子予深玩性
 學之餘不揣妄臆慨然言其所以應所以同功所以
 闕文遺數者庻幾天地之肇昭此也人物之生别此
[272-31b]
 也萬事之得失辨此也遂成全書為有志性學者一
 考證焉
蘇氏綽/擬大誥
  一篇
   存
 後周書蘇綽字令綽武功人爵美陽伯授大行臺度
 支尚書領著作兼司農卿自有晉之季文章競為浮
 華遂成風俗太祖欲革其弊因魏帝祭廟羣臣畢至
[272-32a]
 乃命綽為大誥奏行之自是之後文筆皆依此體
 王應麟曰蘇綽大誥近於莽矣太𤣥所謂童牛角馬
 不今不古者與
 
 
 
 
 
[272-32b]
 
 
 
 
 
 
 
 經義考卷二百七十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