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R2n0011 經義考-清-朱彝尊 (master)


[277-1a]
欽定四庫全書
 經義考卷二百七十八
          翰林院檢討朱彝尊撰
   擬經十一/
王氏勃/次論語
  唐志十卷
   佚
葉氏由庚/論語纂遺
[277-1b]
   佚
 應廷育曰葉由庚字成父義烏人學於徐僑郡守請
 攝麗澤書院山長力辭學者稱通齋先生
戴氏良齊/論語外書
   佚
 赤城新志戴良齊字彦肅黄巖人嘉熈二年進士累
 官祕書少監
劉氏黻/濂洛論語
[277-2a]
  十卷
   佚
 宋史劉黻字聲伯樂清人入太學上書忤丁大全送
 南安軍安置既至盡取濂洛諸書摘其精要輯成十
 卷名曰濂洛論語官至端明殿學士
符氏彦卿/兵書論語
  宋志三卷
   佚
[277-2b]
 王應麟曰崇文目有兵書論語三卷國史志一卷
女論語
  一卷
   存
 胡應麟曰宋南宫有女論語今傳
 祁承璞曰載内訓全書
潘氏士達/論語外篇
  二十卷
[277-3a]
   存
 士達序畧曰聖人欲無言或有言焉非有意於立言
 也論語一書是也或有意立言焉孝經繫辭是也論
 語二十篇出於門人所記其語得於親承一言一字
 宛然如見迥異諸家所載論語而外稱聖人之言而
 得其真者子思孟子爾檀弓荀卿自附孔子之徒所
 紀語多不純荒唐如莊夸炫如左其誣聖者固多間
 有一二事非聖人不能為一二語非聖人不能言者
[277-3b]
 即以補論語之遺可也予於挍士之暇取豫章李氏
 所輯論語外篇與諸書所載孔氏之言求其理之正
 言之無疵者倣論語二十篇遺意自論學以迄聖績
 各條其類刊布學宫蓋有論語在則諸書不能混有
 聖人之言在則諸家之言亦不能混也揚子雲曰羣
 言淆亂折之於聖諸子之言淆矣而據理以折之則
 言出於聖者固可師即未必出於聖而不悖於聖者
 亦不可遺也學者誠能約己之心以㑹聖人之言因
[277-4a]
 聖人之言以得聖人之心蘊諸身為實德措之家國
 天下為實用或於學術士風少補云爾
 陸元輔曰士達字去聞安吉州人萬厯壬辰進士歴
 官江西右布政其視學廣東也因豫章李氏論語外
 篇本增訂之刊行焉凡二十篇論學第一為政第二
 示訓第三人倫第四明經第五儒行第六出處第七
 諌諍第八冠婚第九喪祭第十禮樂第十一論仁第
 十二治化第十三刑罰第十四綜古第十五程人第
[277-4b]
 十六衡事第十七博物第十八雜論第十九聖績第
 二十李氏未詳何人書亦未見
孔子家語
  漢志二十七卷
   佚別本存/
 孔安國後序曰孔子家語者皆當時公卿士大夫及
 七十二弟子之所諮訪交相對問言語者既而諸弟
 子各自記其所問焉與論語孝經竝時弟子取其正
[277-5a]
 實而切事者别出為論語其餘則多集錄名之曰孔
 子家語凡所論辨流判較歸實自夫子本旨也屬文
 下辭往往頗有浮説煩而不要者亦猶七十二子各
 共叙述首尾加之潤色其材或有優劣故使之然也
 孔子既没而微言絶七十二弟子終而大義乖六國
 之世儒道分散遊説之士各以巧意而為枝葉惟孟
 軻孫卿守其所習當秦昭王時孫卿入秦昭王從之
 問儒術孫卿以孔子之語及諸國事七十二弟子之
[277-5b]
 言凡百餘篇與之由此秦悉有焉始皇之世李斯焚
 書而孔子家語與諸子同列故不見滅髙祖克秦悉
 歛得之皆載於二尺竹簡多有古文字及吕氏專漢
 取歸藏之其後被誅亡而孔子家語乃散在人間好
 事亦各以意增損其言故使同是一事而輒異辭孝
 景皇帝末年募求天下禮書於時士大夫皆送官得
 吕氏之所傳孔子家語而與諸國事及七十二弟子
 辭妄相錯雜不可得知以付掌書與曲禮衆篇亂簡
[277-6a]
 合而藏之祕府元封之時吾仕京師竊懼先人之典
 辭將遂泯滅於是因諸公卿士大夫私以人事募求
 其副悉得之乃以事類相次撰集為四十四篇又有
 曾子問禮一篇自别屬曾子問故不復錄其諸弟子
 書所稱引孔子之言者本不存乎家語亦以其己自
 有所傳也是以皆不取也將來君子不可不鑒
    按安國家語後序疑亦後人偽撰
 顔師古曰非今所有家語
[277-6b]
 中興書目家語自相魯至曲禮公西赤問四十四篇
 漢元封中孔安國集錄
王氏肅/孔子家語解
  隋志二十一卷
   存
 肅自序曰鄭氏學行五十載矣自肅成童始志於學
 而學鄭氏學矣然尋文責實考其上下義理不安違
 錯者多是以奪而易之然世未明其欵情而謂其茍
[277-7a]
 駁前師以見異於人乃慨然而歎曰豈好難哉予不
 得已也聖人之門方壅不通孔氏之路枳棘充焉豈
 得不開而辟之哉若無由之者亦非予之故也是以
 撰經禮申明其義及朝論制度皆據所見而言孔子
 二十二世孫有孔猛者家有其先人之書昔相從學
 頃還家方取已來與予所論有若重規疊矩昔仲尼
 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
 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匡人其如予何言
[277-7b]
 天喪斯文故令己傳斯文於天下今或者天未欲亂
 斯文故令從予學而予從猛得斯論以明相與孔氏
 之無違也斯皆聖人實事之論而恐其將絶故特為
 解以貽好事之君子語云牢曰子云吾不試故藝談
 者不知為誰多妄為之説孔子家語弟子有琴張一
 名牢字子開亦字張衞人也宗魯死將往弔孔子止
 焉春秋外傳曰昔堯臨民以五説者曰堯五載一巡
 狩五載一巡狩不得稱臨民以五經曰五載一巡狩
[277-8a]
 此乃説舜之文非説堯孔子説論五帝各道其異事
 於舜云巡狩天下五載一始則堯之巡狩年數未明
 周十二歲一巡寧可言周臨民以十二乎孔子曰堯
 以土德王天下而色尚黄黄土德五土之數故曰臨
 民以五此其義也
 馬昭曰家語王肅增加非鄭&KR0975所見肅私定以難鄭
 &KR0975
張氏融/當家語
[277-8b]
  七錄二卷
   佚
 阮孝緒曰魏博士張融撰
王氏柏/家語考
   未見
 郎瑛曰王文憲公家語考一編以四十四篇之家語
 乃王肅自取左傳國語荀孟二戴記割裂織成之孔
 衍之序亦王肅自為也
[277-9a]
王氏廣謀/家語句解
  三卷
   存
 馬思贊曰其書有延祐丁巳刊本末題刻於精一書
 舎廣謀字景猷别字猷堂
何氏孟春/家語傳
  八卷
   存
[277-9b]
 孟春序曰孔子家語如孔衍言則壁藏之餘實孔安
 國為之而王肅代安國序未始及焉不知何謂此書
 源委流傳肅序詳矣愚考漢書藝文志載家語二十
 七卷顔師古曰非今所有家語也唐書藝文志有王
 肅注家語十卷然則師古所謂今之家語者與班史
 所志大都劉向挍錄已定之書肅序稱四十四篇乃
 先聖二十二世孫猛之所傳者肅闢鄭氏學猛嘗學
 於肅肅從猛得此書遂行於世然則肅之所注家語
[277-10a]
 也非安國之所撰次及向之所挍者明矣虞舜南風
 之詩𤣥注樂記云其辭未聞今家語有之馬昭謂王
 肅增加非鄭𤣥所見其言豈無據耶肅之論異於𤣥
 葢每如此既於曾子問篇不錄又言諸弟子所稱引
 皆不取而胡為贅此此自有為云爾肅之注愚不獲
 見而見其序今世相傳家語殆非肅本非師古所謂
 今之所有者安國本世遠不復可得今於何取正哉
 司馬貞與師古同代人也貞作史記索隱引及家語
[277-10b]
 今本或有或無有亦不同愚有以知其非肅之全書
 矣今家語勝國王廣謀所句解也注庸陋荒昧無所
 發明何足與語於述作家而其本使正文漏畧復不
 滿人意可恨哉今本而不同於唐末必非廣謀之妄
 庸有所刪除而致然也史記傳顔何字冉索隱曰家
 語字稱仁山金氏考七十二子姓氏以顔何不載於
 家語論語仲弓問子桑伯子朱子注家語記伯子不
 衣冠而處張存中取説苑中語證之顔何暨伯子事
[277-11a]
 廣謀本所無者蓋金張二人所見已是今本以此而
 推此書同事異辭滅源存末亂於人手不啻在漢而
 已安國及向之舊至肅凡幾變而今重亂而失真矣
 今何所取正而愚重為之注不亦廣謀之比乎嗟夫
 先民有言見稱聖人聖有遺訓誰其弗循孝經論語
 後幸存此書奈之何使其汶汶而可也此書肅謂其
 煩而不要朱子亦曰雜而不純然實自夫子本旨怘
 當時書也而吾何可曶焉而莫之重耶論語出聖門
[277-11b]
 髙弟記錄正實而切事者顔回死顔路請子之車子
 曰鯉也死有棺而無槨挍以家語所紀歲年子淵死
 時子魚蓋無恙也或以論語為設事之辭論語且有
 不可信者矣吾又何得以此書之不可信者而并疑
 其餘之可信者哉學者就其所見而求其論於至當
 之地斯善學者之益也春謹即他書有明著家語云
 云而今本缺畧者以補綴之今本不少概見則不知
 舊本為在何篇而不敢以入焉分四十四篇為八卷
[277-12a]
 他書所記事同語異者箋其下而一二愚得附焉其
 不敢以入者仍别錄之并春秋戰國秦漢間文字載
 有孔子語者錄為家語外集存之私塾以俟博雅君
 子或得肅舊本而是正焉是豈獨春之幸哉正德二
 年二月
陸氏治/家語注
  八卷
   未見
[277-12b]
梁武帝孔子正言
  隋志二十卷
   佚
 劉知幾曰梁武帝令殷芸編諸小説及蕭方等撰三
 十國史乃刊為正言
薛氏據/孔子集語
  二卷
   存
[277-13a]
 中書省㸔詳進狀曰太中大夫尚書刑部侍郎兼給
 事中兼太子諭德徐經孫朝議大夫中書舎人兼國
 子司業常挺通議大夫尚書兵部侍郎兼中書舎人
 兼直學士院兼侍講劉克莊等準尚書省送下朝奉
 大夫祕書監兼太子侍讀謝子强等狀申乞為收藏
 迪功郎浙東提舉司稽山書院山長薛據所進孔子
 集語令本省㸔詳克莊竊見近世伊洛門人各記其
 師弟子問答之語謂之語錄或者又纂輯諸家所記
[277-13b]
 彚次為朱氏張氏語畧不厭其詳且盡也論語一書
 乃孔門髙弟記其師弟子問答之語然孔氏之言滿
 天下薛據采摭夫子之語不載於家語與夫莊周列
 禦冦荀卿所未錄或散於諸子百家之書者集為二
 十篇名曰集語其尊師嗜學之志賢於學伊洛者遠
 矣此書有益學者委可嘉尚如蒙激賞念其行誼之
 美著書之勤非泛泛比察克莊等惓惓公舉之意見
 之擢用可為尊經立行者之勸仍將所進孔子集語
[277-14a]
 付祕書省收藏克莊等不勝幸甚伏候指揮景定元
 年五月十三日尚書省劄薛據行誼之美著書之勤
 特與陞擢差遣其所進孔子集語付祕書省
 據自序曰聖人之道至大矣其猶天乎三光二氣經
 其常雷霆風雨霜露緯其變斯人由之而不自知知
 之而莫能盡子曰予欲無言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
 者然則當時鑽仰之淵騫蓋亦僅得之耳目所接耳
 及夫逍遥曳杖之歌作而金聲玉振之響不嗣則其
[277-14b]
 一話一言之記載尚左尚右之彷彿轉相授受奚止
 百家漢承嫚秦滅學之後逮景武之世其去孔子未
 遠也去曾子未遠也去子思孟子又未遠也董仲舒
 對策獨推明孔氏令學者知所統一方是時有韓嬰
 者與董生齊名學詩著詩内外傳數萬言多引孔子
 言行以為之證仲舒所引悉與論語合嬰所載頗與
 荀子同又有曾子大戴記孔叢子所取可謂備而傳
 之矣及長讀左氏公羊穀梁茍卿列禦冦韓嬰劉向
[277-15a]
 等書其所記者益衆惑滋甚焉設以為孔子没諸弟
 子追思料簡止以學而以下二十篇為確耶則此非
 君子之言齊東野人之語當時蓋擇之精矣豈傳偽
 者哉遂取諸書所載裒而聚之日累月積浸成篇帙
 而見於曾子大戴記孔叢子家語四全書與夫載於
 左氏莊周列禦冦荀卿者皆不與而錯見於漢儒諸
 書者錄之其草創也訂之丞相克齋游先生先生曰
 嘻夥哉子勉成之時禮部侍郎蘧徑東甽二曹先生
[277-15b]
 十餘年間列官祕府遂得借書以閲辛夘火祕書之
 藏逸矣古書有不得盡見者屬南宫下第乃詮次此
 書為二十篇題曰集語以畢其志世有得而讀之者
 其猶兑之戈和之弓垂之竹矢在金櫝云淳祐丙午
 孟夏
 呉萊曰孔子家語初出魏王肅家觀其言且與大小
 戴禮相出入而王肅嘗持以難鄭&KR0975世之儒者猶或
 疑之而不盡信蓋慎之也況永嘉薛據所次孔子集
[277-16a]
 語或本於戰國諸子或載於西漢老儒雖若聖人之
 遺言佚語賴此而僅存吾恐天下後世學者之滋惑
 也
 陸元輔曰據字叔容永嘉人
楊氏簡/先聖大訓
  十卷
   存
揚氏雄/法言
[277-16b]
  隋志十五卷
   存
 漢書雄欲求文章成名於後世以為經莫大於易故
 作太&KR0975傳莫大乎論語作法言譔以為十三卷象論
 語學行第一吾子第二修身第三問道第四問神第
 五問明第六寡見第七五百第八先知第九重黎第
 十淵騫第十一君子第十二孝至第十三
 袁準曰法言雜錯而無主
[277-17a]
 劉知幾曰仲尼既没微言不行史公著書是非多謬
 由是百家諸子詭説異辭務為小辨破彼大道故揚
 雄法言生焉
 程子曰揚子無自得者也故其言蔓衍而不斷優柔
 而不決
 胡宏曰論語乃孔門弟子記諸善言誠有是人相與
 問答也法言則假借問答以則論語且又淺近特甚
 有不必問不必答不必言者
[277-17b]
 晁公武曰雄好古學見諸子各以其知舛駁不與聖人
 同是非頗繆於經故人時有問雄者常用法言應之
 譔此以象論語號曰法言每篇復為序贊以發其大
 意然雄之學自得者少其言務擬聖人靳靳然若影
 之守形既鮮所發明又往往違其本指正古人所謂
 畫者謹毛而失貌者也
 黄震曰揚子終篇稱王莽之勤勞過於阿衡是豈可
 齒善類猶以知尊孔子得名諸儒然自漢武以來孔
[277-18a]
 子之褒顯尊異為己久正不待揚雄而後尊且此時
 亦非有異端之可闢如孟荀不幸生處士横議之時
 也迹其言議況多麤淺不過掇拾緒餘以盜名爾
 呉師道曰揚子法言十三卷晉李軌注錢佃用國子
 監治平中舊本刊之當時已用宋咸注增入矣今以
 四注本考之李注簡宋注詳凡李注本其文詳者皆
 所增入也其明注咸曰而誤以為李注則佃不考之
 過也如正文淵騫篇一段脱三十六字注字訛誤甚
[277-18b]
 多或問提行處或然或否亦有文未斷而復提者其
 挍定豈得為精耶司馬公宋咸唐仲友序附錄於後
 以見諸公之推尊揚子者如此之至仲友畧及其出
 處而以易之肥遯當之義殊不類蓋亦曲為之辭者
 薛瑄曰揚雄之法言王通之續經皆以孔子自擬二
 子非特不知聖人亦不自知為何如人矣
 鄭瑗曰揚子雲擬論語作法言其言曰聖人之經不
 可使易知其意以為聖經亦只是欲使人難知爾殊
[277-19a]
 不知聖經明白易簡初豈有意為艱深之辭哉論語
 無意為文而自粲然成文乃法言故為艱險至不可
 屬讀自識者觀之不獨太&KR0975可覆瓿矣
侯氏芭/法言注
  七錄六卷
   佚
宋氏衷/法言注
  隋志十三卷
[277-19b]
   存
李氏軌/法言解
  隋志一卷
   存
 陳振孫曰李軌注本歴景祐嘉祐治平三降詔更監
 學館閣兩制挍定然後板行與建寧四注本不同
辛氏德源/法言注
  二十三卷
[277-20a]
   佚
柳氏宗元/揚子新注
  五條
   存
 蔣之翹曰法言東晉李軌已為之注甚畧子厚刪定
 雖增釋一二而亦不能盡補其亡誤故宋咸云中有
 義易決者反疏之理尚祕者則虚焉闕文者弗能正
 譌字者乃無辨至於言不詁而事不屬議失旨而舉
[277-20b]
 失類則其言無足取也
宋氏咸/揚子法言廣注
  十卷
   存
 咸序曰太儀之體渾淪無窮者也非夫周服諸家之
 論則度舎之紀兹或罔焉欲明緯象不可得也羣經
 之文支離寡要者也非夫孔傳衆氏之解則章趣之
 會無乃隱焉欲辨綱常不可得也故先儒於聖人之
[277-21a]
 書所以亹亹而為己任者蓋此爾惟西京博士毛萇
 傳詩頗號太畧鄭康成大懼夫泯之弗行思覺於後
 故增之箋言而三百廓如也自鳳德云衰諸子繼作
 亞聖之譔獨揚孟而已七篇有趙臺卿為之題頗詳
 真經有范叔明為之解甚悉惟法言者蓋時有請問
 子雲用聖人之法以應答之也凡有十三篇東晉李
 軌雖為之注然愈畧於毛公之為唐栁宗元刪定雖
 釋二三而不能盡補其亡誤故中有義易決者反疏
[277-21b]
 之理尚祕者則虚焉闕文者弗能正譌字者乃無辨
 至於言不詁而事不屬議失旨而舉失類己什其手
 是使揚氏之意尚有所晦弟子不能無猶豫也故康
 成之志咸敢竊而取焉凡禆其闕糾其失五百餘條
 且署咸曰以别舊貫觀夫詩書小序並冠諸篇之前
 蓋所以見作者之意也法言每篇之序皆子雲親旨
 反列於卷末甚非聖賢之法今升之於章首取合經
 義第次之由隨篇具析其有艱字音切來理盡譜於
[277-22a]
 後仍條其舊以為十卷雖不能廣翼賢業庶充巾笥
 為貽謀之具云景祐三年二月 又進表曰臣聞魯
 堂諸子皆宗聖以宣猷漢室羣儒多著書而顯氏矧
 遘㑹昌之旦敢忘釋詁之勤願塵典學之明庶補傳
 疑之闕臣誠惶誠恐頓首頓首臣竊以前聖既没微
 言即淪竝行者非先王之流横議者皆處士之輩儒
 綱盡弛民極都棼惟鄒國孟軻蘭陵荀況下及劉世
 復生揚雄咸能著書更相樹道闢王基於絶代振天
[277-22b]
 爵於羣倫若趙岐之釋孟篇如楊倞之箋荀旨大決
 宧奥靡留洞疑惟彼法言準夫論語文髙而絶意祕
 而淵雖李郁亭解之於前栁宗元裁之於後然多疏
 畧猶或誤遺凡坦然易别之條則五行俱下而詮釋
 洎卓爾難明之意則一辭不措而闕亡遂使十三篇
 之旨趣未融數百年之駕説猶昧唐陸德明云注既
 釋經經由注顯若讀注不曉則經義難明誠此之謂
 也臣爰自効官未嘗廢學因念子雲之業蓋紹仲尼
[277-23a]
 之綱比緣從政之餘輒恣討論之究增加剖理庶所
 詳明然聖人之門誠難言而是戒況愚夫之慮或有
 得而可收恭惟景祐體天法道欽文聰武聖神孝德
 皇帝陛下道冠先天業恢長世若唐虞之稽古監商
 周而右文雖祕藏之多俾加於采正在小説之異罔
 忽於棄遺臣是敢前冐邦刑仰干天聽終篇稱善儻
 垂衡石之觀以文化成願廣鴻都之教臣所重廣注
 揚子法言一十卷謹繕寫成三策隨表昧死詣東上
[277-23b]
 閤門投進以聞臣黷犯宸嚴無任屏營激切之至臣
 誠惶誠恐頓首頓首謹言景祐四年十月十六日給
 事郎守祕書著作佐郎
 陳振孫曰法言十三篇篇各有序本在卷末如班固
 叙傳今本分冠篇首自宋咸始
司馬氏光/集注揚子
  十卷
   存
[277-24a]
 晁公武曰溫公集晉李軌唐栁宗元國朝宋咸呉祕
 注公自言少好此書歴年已多今輒采諸家所長附
 以己意名集注李祠部注本及音義最為精詳宋呉
 亦據李本而文多異同今參以漢書取其通者以為
 定本先審其音乃解其義云
劉氏絳/揚子大義
  一卷
   佚
[277-24b]
徐氏君平/揚子義
   佚
張氏敷/揚子法言義
  十三卷
   佚
趙氏秉文/法言微旨
   佚
 秉文自序曰揚子聖人之徒與其法言太&KR0975漢二百
[277-25a]
 年之書也漢興賈誼明申韓司馬遷好黄老董仲舒
 溺災異劉向鑄黄金獨揚子得其正傳非諸子流也
 予既整輯太&KR0975舊聞法言有宋衷注亡之今世傳四
 注栁李二注十釋一二宋呉二注頗有牴牾其十二
 注中數家大抵祖臨川王氏無甚發明又多詆忤而
 不中其失獨溫公集解徧采諸本微辨四家之得失
 斷以己意十得七八矣其終篇詳辨揚子得聖人之
 行藏為得其正實百世之通論也故今斷以集解為
[277-25b]
 定然法言之作雖擬論語不同門人問答先後無次
 乃揚子自著之書也不應辭意不相連屬其命名自
 序思過半矣或先義而後問或後答以終義或離章
 以發微或終篇以明數旁鉤遠引微顯志晦川屬脉
 貫會歸正道今所謂分章微旨者非敢有異於先儒
 也但使一篇之義自相連屬穿鑿之罪予何敢逃萬
 一有得微旨于言辭之表者或有助於發機云
 經義考卷二百七十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