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269-1a]
欽定四庫全書
經義考卷二百六十九
翰林院檢討朱彞尊撰
擬經二/
宋氏衷/注太𤣥經
隋志九卷
未見
按新唐書藝文志有宋仲孚太𤣥經注十
[269-1b]
二卷考隋書及舊唐書經籍志俱無之疑
即宋仲子注書子為㜽因譌孚爾第卷帙
不符未可臆決
王氏肅/太𤣥經注
七録七卷
佚
魏志肅年十八從宋忠讀太𤣥而更為之解
陸氏績/太𤣥經注
[269-2a]
隋志十卷唐志十二卷/
未見
績自述曰昔嘗見同郡鄒邠字伯岐與邑人書歎揚
子雲所述太𤣥連推求𤣥本不能得也鎭南將軍劉
景升遣梁國成奇修好鄙州奇將𤣥經自隨時維幅
寫一通年尚暗稚甫學書毛詩王誼人事未能深索
𤣥道眞故不為也後數年專精讀之半歲閒粗覺其
意於是草創注解未能也章陵宋仲子為作解詁後
[269-2b]
奇復衘命尋盟仲子以所解付奇與安遠將軍彭城
張子布績得覽焉仲子之思慮誠為信篤然𤣥道廣
遠淹廢歴載師讀斷絶難可一備故徃徃有違本錯
誤績智意豈能𢎞裕顧聖人有所不知匹夫誤有所
達竊縁先生詢於芻蕘之義故遂卒有所述就以仲子
解為本其合於道者因仍其説其失者因釋而正之
所以不復為一解欲令學者瞻覽彼此論其曲直故
合聫之耳夫𤣥之大義揲蓍之謂而仲子失其指歸
[269-3a]
休咎之占靡所取定雖得文閒異説大體乖矣書曰
若網在綱有條而弗紊今綱不正欲弗紊不可得也
績不敢茍好著作以虛譽也庻合道眞使𤣥不為後
世所尤而已
虞氏翻/太𤣥經注
七録十四卷
佚
陸氏凱/太𤣥經注
[269-3b]
七録十三卷
佚
范氏望/太𤣥經注
唐志十二卷通考十卷/
存
望自序曰子雲著𤣥桓譚以為絶倫張衡以擬五經
非諸子之傳也自侯芭受業之後希有傳者建安中
宋衷陸績各以淵通之才窮核道眞為十篇解釋之
[269-4a]
文字繁猥今以陸為本録宋所長訓理其義為十卷
晁公武曰呉范望叔明注以首分居本經之上以測
散處贊辭之下其前又有陸績序以子雲為聖人云
蔡氏文邵/太𤣥經注
隋志十卷
佚
員氏俶/太𤣥幽贊
十卷
[269-4b]
佚
唐書注開元四年京兆府童子進書召試及第授散
官文學直𢎞文館
王應麟曰開元四年京兆童子員俶進太𤣥幽贊十
卷紫微省召試賦頌及第
王氏涯/太𤣥經注
通志六卷
佚
[269-5a]
説𤣥
通志一卷
存闕/
王讜曰王相涯注太𤣥嘗取以卜自言所中多於易
筮
晁公武曰唐王涯廣津撰涯始以貞元丙子終於元
和己丑二十六年閒注太𤣥為六卷今不之見獨説
𤣥行於世凡五篇明宗一立例二揲法三占法四辨
[269-5b]
首五
李燾曰自晉范望而後為學者無聞而涯獨能名
家諸儒共宗之涯别有經注六卷行於世説𤣥特其
大畧耳揲法所稱并艻之後便多數之不中分蓋誤
也若爾則終不成七八之數當云又中分其餘而三
數之但不復掛一然本都如此今姑存其舊使觀者
自擇焉
王應麟曰前世多詆太𤣥自王涯著説發明淵奥其
[269-6a]
學遂盛
按鄭氏通志既列涯説𤣥又列𤣥賾考𤣥賾
即係説𤣥徐庸目之云爾不應重出也
張氏易/太𤣥注
佚
南唐書張易字簡能元城人右諫議大夫判大理寺
改勤政殿學士判御史䑓注太𤣥未成卒
杜氏元頴/太𤣥經傳
[269-6b]
通志三卷
佚
范氏諤昌/補正太𤣥經
通志十卷
佚
林氏瑀/太𤣥經注
通志十卷
佚
[269-7a]
太𤣥經釋文
通志一卷
佚
宋氏惟幹/太𤣥解幹通志作翰/
通志十卷
未見宗㫖一篇存/
晁公武曰皇朝宋惟幹注惟幹嘗得太𤣥古本於昭
應咸平中知滑臺取宋衷陸績范望三家訓解别為
[269-7b]
之注仍作太𤣥宗㫖兩篇附於後其學蓋師濟東田
告司馬温公所謂小宋者也
王應麟曰景德元年五月直昭文館宋惟幹上太𤣥
新注十卷付史館
章氏詧/太𤣥經講疏
通志四十六卷通考注十四卷疏三十卷/
佚
太𤣥經發隱
[269-8a]
通志三卷
未見
太𤣥圖
一卷
佚
蘇軾曰詧本閩人遷於蜀者數世遂為成都人
晁公武曰皇朝章詧撰嘉祐中成都帥蔣堂獻其書
於朝詔書褒寵賜號沖退處士實録詧字隱之雙流
[269-8b]
人通經術善屬文性恬淡屏居林泉以養生治氣為
事
李燾曰其説以范望為宗望所否者輒改正之大抵
𤣥之吉凶專在晝夜而子雲之辭或竒奥難曉諸家
徃徃迷誤指凶為吉違背經義詧獨以晝夜訂其辭
於吉凶無所差比諸家誠最優焉詧成都人字隱之
博通五經尤長於易太𤣥王素趙抃守蜀皆賓禮之
賜號沖退素所請也詧將死其鄉人夢詧以小童自
[269-9a]
隨投謁告别曰此閒囂塵非修行地吾歸閬苑矣詧
蓋明術數得道者 又曰詧有太𤣥講疏四十九卷
其説甚備發隱之作蓋在講疏以前其大畧可見矣
下篇所稱王莽旦筮遇干之一五七乃宋衷陸績舊
注本寓言也而詧謂宋陸皆居漢世去揚雄未遠必
得之傳聞故因用之要恐非實耳然亦不害學者觀
其意焉可也
長編至和元年十二月以益州布衣章詧為本州助
[269-9b]
教詧通經術尤深於太𤣥著發隱三篇講疏四十五
卷田況上其發隱特録之詧辭不拜嘉祐四年十一
月賜號沖退處士
玉海皇祐五年閠七月章詧上太𤣥經發隱三篇又
太𤣥圖一卷慶厯中撰發隱始序雄出處本末著𤣥
之意中陳準易造𤣥之法末論𤣥之妙以適變通
宋氏咸/太𤣥音
一卷
[269-10a]
佚
徐氏庸/太𤣥經解紹興閣書目作釋文/
通考十巻
未見
晁公武曰皇朝徐庸注庸慶厯閒人也以范望解指
義不的因王涯林氏諸解重為之注取王涯説𤣥附
於後目為𤣥賾通名之為太性總其自序云爾又
多改其文字如以杚為仡以為姽以牡凡為札乃
[269-10b]
以半為手以孿為㝈以雅為推之類其所謂林氏者
瑀也賈文元嘗闢瑀之妄於朝
郭氏元亨/太𤣥經疏
通志十八卷
佚
晁公武曰皇朝郭元亨撰元亨序云昔揚雄作𤣥傳
之侯芭後獨有張衡桓譚張華見而稱嘆呉郡鄒伯
岐求本不能得宋衷為訓解陸績為注解范叔明王
[269-11a]
涯亦注之皆未明白元亨在蜀自淳化末迄於祥符
八年凡三十年撰成今疏又云太虛潤色於君平未
知何書也通考經籍志作太𤣥潤/所據而言然 於君平未知何/
李燾曰其疏專主范望雖講論極詳然於望本注無
所增益也元亨自謂得歸於蜀而不著其師之名氏
蜀人蓋多𤣥學疑嚴揚所傳固自不絶但濳伏退避
非遇其人則鮮有顯者耳元亨之本末亦未詳
陳氏漸/演𤣥
[269-11b]
通志十卷國史志七卷/
佚
宋史漸字鴻漸少以文學知名於蜀淳化中與其父
堯封皆以進士試廷中太宗擢漸第輒辭不就願擢
其父許之至咸平初漸始仕為天水縣尉時學者罕
通揚雄太𤣥經漸獨好之著書十五篇號演𤣥奏之
召試學士院授儀州軍事推官後遷耀州節度推官
晁公武曰皇朝陳漸撰漸堯佐之族子也國史有傳
[269-12a]
凡十四篇漸謂史以揚雄非聖人而作經猶呉楚僭
王按子雲法言解嘲止云太𤣥然則經非其自稱弟
子侯芭之徒尊之耳
王應麟曰國史漸傳著書十五篇號演𤣥奏之演𤣥
本十卷其閒多言星厯自焚三卷所存七卷者有𤣥
綂述䇿紀鐍鍵畧各一篇彈誤二篇𤣥圖一篇𤣥箝
一篇字摹十六篇
孔氏旼/太𤣥圖
[269-12b]
一卷
佚
長編慶厯七年八月賜汝州龍興縣處士孔旼粟帛
旼孔子四十六代孫隱居縣之龍山滍陽城晚年惟
玩易老為太𤣥圖張壁上外列方州部家而規其中
心空之無所書曰易所謂寂然不動者與此無以異
也
張氏揆/太𤣥經集解
[269-13a]
通考一卷
佚
宋史張揆字貫之齊州人擢進士第歴大理寺丞以
疾解官十年不出户讀易因通揚雄太𤣥經上集解
數萬言召對邇英閣擢天章閣待制累遷翰林侍讀
學士
長編慶厯七年九月以工部郎中集賢殿修撰張揆
為天章閣待制兼侍讀學士揆上所著太𤣥集解召
[269-13b]
見延和殿令揲蓍得斷首具言斷首準易之夬卦蓋
陽剛以決隂柔君子進小人退之象也帝悦故有是
命
玉海皇祐四年九月丁度上張修撰寫太𤣥經
張氏齊/太𤣥正義綂論
一卷
佚
釋文𤣥説
[269-14a]
二卷
佚
許氏洞/演𤣥
十卷
佚
王應麟曰許洞演𤣥十卷其説分三紀二體上紀甲
首丙尾日月迭居以辨數中紀丙首戊尾男女異政
以辨位下紀庚首癸尾山川沖氣以辨德二體曰範
[269-14b]
曰緯
王氏鴻/太𤣥經注
佚
江西通志王鴻字翼道雩都人皇祐中試南宫不第
幡然歸隠目其山曰峿山巖曰需巖嘗注太𤣥經時
周濓溪倅郡鴻亦在講郡守劉彜請掌郡教不就
師氏望/𤣥鑒
十卷
[269-15a]
佚
馮氏元/太𤣥音訓
通志一卷
佚
宋史馮元字道宗七歲讀易母夜夢異人以紺蓮花
與元吞之且曰善讀此後必貴顯眞宗試進士殿中
召元講易直龍圖閣詔預内朝天禧初數入講易於
宣和門北閣官至户部侍郎元且老率三日一誦易
[269-15b]
卒贈尚書諡章靖
呉氏祕/太𤣥經注
佚
太𤣥音義
佚
長編嘉祐二年十一月司封員外郎呉祕上所注太
𤣥經及音義降勑奬諭
陳振孫曰太𤣥釋文一卷相傳自侯芭虞翻宋衷陸
[269-16a]
績互相增損非後人所作也呉祕嘗作音義豈即此
耶
蘇氏洵/太𤣥論
一卷
存
邵子雍/太𤣥準易圖
未見
雍自序曰夫𤣥之於易猶地之於天也天主太極而
[269-16b]
地總元氣元氣轉而為三綂在元則謂之三元三元
轉而為九州九州轉而為二十七部二十七部轉而
為八十一首首有九贊贊分晝夜而剛柔之用見矣
故𤣥之贊七百二十九而有竒以應三百六旬有六
日之度蓋本出於元氣而作者也太極生兩儀兩儀
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因而重之為六十四故易
有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卦以司八節又以坎離震
兌四正之卦二十四爻以司二十四氣以復臨泰大
[269-17a]
壯夬乾姤遯否觀剥坤十有二卦以司七十二候節
也氣也候也既各有綂矣然周天之度未見其所司
也於是又去四正之卦分取六十卦引而伸之為三
百六十爻各司其日則周天三百六十度而寒暑進
退之道隂陽之運備矣蓋本乎太極而作者也由是
觀之則天地各有生成之數而相為表裏之用故天
數西行上承而左轉者在地之元氣也地數東行下
順而右運者在天之太極也太極運三辰五星於上
[269-17b]
元氣轉三綂五行於下此所謂成變化而行鬼神者
也所謂𤣥之於易猶地之於天者如斯而已準而作
之不亦宜乎若夫分天度列次舍序氣候明卦爻冠
首贊位列八重先以夜贊布諸外然後晝贊首位爻
象候卦氣卦宫分度數次諸内復㑹於辰極而易
顯仁藏用之道循乎數者可見矣是故始於上元甲
子天正朔旦日躔牛宿之初後四千六百一十七年
復㑹於太初之上元者𤣥之贊也自上元甲寅青龍
[269-18a]
之首氣起未濟之九四後三萬一千九百二十年復
㑹於太極之上元者易之爻也原始要終究其所窮
則體用雖殊其歸一而已矣
按是序載元呉草廬支言然晁以道嵩山集
即載之當屬康節之作
司馬氏光/太𤣥經集注
通考十卷
存
[269-18b]
光自序曰漢五業主事宋衷始為𤣥作解詁呉鬱林
太守陸績作釋文晉尚書郎范望作解贊唐門下侍
郎平章事王涯注經及首測宋興都官郎中直昭文
館宋惟幹通為之注秦州天水尉陳漸作演𤣥司封
員外郎呉祕作音義慶厯中光始得太𤣥而讀之作
讀𤣥自是求訪此數書皆得之又作説𤣥疲精勞神
三十餘年訖不能造其籓籬以其用心之乆棄之似
可惜乃依法言為之集注誠不知量庻幾來者或有
[269-19a]
取焉其直云宋者仲子也云小宋者昭文郎中也
晁公武曰司馬光君實集漢宋衷解詁呉陸績釋文
晉范望解贊唐王涯注經及首測宋惟幹通注陳漸
演𤣥呉祕音義七家為此書自慶厯至元豐凡三十
年始成
陳振孫曰集取宋衷以下七家之説而斷之以己意
張岳序曰揚子太𤣥自司馬氏注出而諸家之説可
廢然好之者故少今之學者豈惟不好縱有精力亦
[269-19b]
不暇及故歲乆而訛脱愈甚予始得是書愛其文字
竒古又愛司馬氏以其所自得之義理説𤣥明暢詳
盡因并讀之患無善本可以讐挍丙戌冬使過廣信
郡守張侯景周方圖刻𤣥乃出予本與張本參挍之
得其訛謬可正者數處而闕其疑序之曰子雲之為
是書將以擬易也夫易於天地萬物之理賾矣豈待
别有一言與之並行而能有所發明哉自先天之學
不傳吾夫子贊易僅存其辭於大傳中而世之為丁
[269-20a]
何焦京學者方蔽於傳注拘於術數莫有能察其所
由然者也子雲博極羣籍又好深湛之思其於天地
之運隂陽二氣之徃來蓋見其機緘之不容己者於
是考之於律則十二管相生之氣應參之於厯則四
時分至之候驗測之以乾象則日月五緯之度合獨
反而求之於易不得其説乃以為四聖亦有未備必
待已而後明也於是奮而為𤣥其數肇於一參於三
成於九而極於八十一一者陽之數也積陽之極輕
[269-20b]
清而運於上者為天故八十一首以象周天之體太
隂五緯俱麗乎天者也遲留伏逆參差不齊惟日一
日一度無有餘欠日法既定則太隂五緯所躔之度
皆可考故為七百二十九贊以象日行一歲周天之
度氣始於冬至辰始於子律始於黄鍾宿度始於牽
牛而疏布其節侯分秒於八十一首七百二十九贊
之中終始迭運而不窮與先天氣運之序眞有相合
者而不知易已有之以為待已而後明則是於易學
[269-21a]
之未深矣或謂子雲善於模倣是書倣太初厯及京
房卦氣夫太初漢人本厯自當用之房之書惟互換
卦序分卦直日及四正六爻各主一氣為牽合無取
若其十二辟卦次第雖羲文未之及也特房用之異
耳子雲首專言隂陽消息而深致意於盛衰勝負
之際至於贊辭所斷吉凶又直以義理人事得失為
言不雜乎占驗小數此其意正與房反自劉向父子
號為精達隂陽視子雲不知何如而豈京氏之所敢
[269-21b]
擬哉故予嘗謂子雲是書雖不得先天之數與象而
得其意其他得失先儒之論己辨學者擇之可也或
曰象數亦有二乎曰有理則有氣有象則有數盈天
地間皆象也因象起數皆可顯造化之體惟其所起
有偏全故其顯於是者時有不神耳譬之萬物皆得
造化之氣以生而有正者偏者通者塞者謂偏且塞
者造化之氣不在是不可也易之與𤣥以是求之斯
得矣
[269-22a]
程氏賁/太𤣥經手音或作義訓/
通志一卷
佚
黄休復曰賁字季長自號丘園子江陽人
林氏共/太𤣥圖
通志一卷
佚
𤣥圖發微
[269-22b]
通志三卷
佚
孫氏胄/太𤣥正義
通志一卷
佚
太𤣥叩鍵
通志一卷
佚
[269-23a]
張氏行成/翼𤣥
十二卷
未見
李氏沂/太𤣥集解義訣
十卷
佚
王應麟曰集宋陸范王并撰筮法占法又為圖并雜
説總十五篇
[269-23b]
晁氏説之/易𤣥星紀譜
通考二卷
存
説之自序曰説之在嵩山得温公太𤣥集解讀之益
知揚子雲初為文王易而作𤣥姑託基於高辛及太
初二厯此二厯之斗分強弱不可下通於今亦無足
議温公又本諸太初厯而作𤣥厯其用意加勤矣然
簡畧難明繼而得康節先生𤣥圖布星辰辨氣候分
[269-24a]
晝夜而易𤣥相參於中為極悉矣復患其傳寫駢委
易亂歲月斯乆莫知其躅手欲釋而意不置乃朝維
夜思取厯於圖合而譜之於是知子雲以首準卦非
出於其私意蓋有星候為之機括不得不然古今諸
儒之失則多矣如羡準小過而以準臨則失之是時
水澤腹堅已終於臨上六而小過初六用事矣或者
以羡準解尤非是夷準豫而以準大壯則失之是時
始電終於大壯上六而豫初六用事矣應準咸而非
[269-24b]
離沈準觀而非兌惟震離兌坎是謂四正卦易所不
用則𤣥亦無所準矣且𤣥既不準坎震而乃獨準離
兌邪永準同人而非恒先此涼風至常已準恒繼之
以白露降度乃準節今永當寒蟬鳴則準同人豈可
汨亂後先乃復準恒於後邪疑準賁而非巽蓋鴻鴈
來而翕準巽𤣥鳥歸而聚準萃羣鳥養羞而積準大
畜雷乃収聲而餙準賁矣疑當蟄蟲培戸則又可汨
亂後先乃復準巽邪或者以疑準震尤非是此難與
[269-25a]
諸家口舌辨而按譜以視之則彼自屈矣此譜之所
以作也晬準乾而在地中則無當於乾沈準觀而在
人中則無當於觀守再準否而無當於否馴準坤而
星窮候盡則無當於坤將準未濟而析木之已終星
紀之未見則火不能降以濟水水不能升以濟火此
𤣥又以明易之隂陽進退盈虛之幾者也惟坤既無
當於卦則無當於爻以示為用者八十而一則虛也
虛一者即虛五也易天地五十五之數與夫大衍四
[269-25b]
十九之數復七日之數其所以虛而無用者坤以藏
之也隂虛無用而運行無疆陽則始終變化而不息
故彊準乾而為冬至之終晬又再準乾而為夏至之
始與馴之準坤者不同也易乾坤之闢闔乃著易以
頤中孚為一氣𤣥則始之於中終之於養通而候之
則養退乎一日中進乎一日易之歲功乃建中先乎
周以明中孚之生復迎先乎遇以明咸之生姤易之
月紀乃正易三百八十四爻以直日而夜藏其用𤣥
[269-26a]
七百二十九贊則各分晝夜而用事易之日法乃
全曰中曰更曰減是謂三𤣥而三易之相盪乃不誣
凡此之類若𤣥之異乎易者而於易則深研幾之功
則大矣如養為陽而中不為隂為金而羡不為土
之類則又若𤣥之自相詭異者然變化之微於是乎
在學者按譜以視之則皆易了矣圖厯所用斗分自
有強弱不能同并古今諸家異同之説悉以著之學
者可自考焉顧僕之愚何足以與此然用意專而私
[269-26b]
竊好之以俟將來之知易者嗚呼茍不明乎易則亦
無以𤣥為而不通乎者則又乃徒為易也可不勉
諸今之學者知尚其辭耳而莫知其辭之所自來寧
顧此耶或曰歐陽公不讀𤣥而於易何如曰子非歐
陽公奈何大觀四年庚寅甬江官舍
晁公武曰從父詹事公撰以温公𤣥厯及邵康節太
𤣥準易圖合而譜之以見揚雄以首準卦非出私意
蓋有星候為之機括且辨正古今諸儒之失如羡不
[269-27a]
當準臨夷不當準大壯之類凡此難與諸家口舌爭
觀譜則彼自屈矣此譜𤣥所以作也
曾氏元忠/太𤣥經解
佚
許氏翰/𤣥解
通考四卷
佚
𤣥厯
[269-27b]
通考一卷
佚
陳振孫曰右丞襄陵許翰崧老撰所解十一篇通温
公注為十卷倣韓康伯注繫辭合王弼為全書之例
也大抵𤣥首如彖贊如爻測如象文如文言攡瑩掜
告如繫辭數如説卦衝如序卦錯如雜卦之類其於
易也規規然擬之勤矣太𤣥厯者亦翰所傳云温公
手録不著何人作
[269-28a]
胡氏次和/太𤣥集注
十二卷
未見
太𤣥索隱
四卷
未見
張萱曰宋慶元閒江源胡次和撰第十一卷唐相王
涯説𤣥五篇宋司馬光讀𤣥説𤣥太虛厯第十二卷
[269-28b]
易𤣥星紀譜皆附焉
林氏希逸/太𤣥精語
三卷
存載鬳齋十一槀/
希逸序曰子雲作太𤣥以擬易昔人以為僭惟韓退
之屢稱之至我朝康節司馬公老泉却喜其書康節
用其數老泉論其書司馬公為之注獨東坡乃謂以
艱深之辭文淺近之説但子雲之辭雖非易比然亦
[269-29a]
豈易能哉今取其語之精者表而出之亦畧為解釋
使讀者易曉庻有意於古書者不以坡老一言而忽
之也
呉氏霞舉/太𤣥圖説
十卷
佚
釋全瑩/太𤣥畧例
一卷
[269-29b]
佚
趙氏秉文/箋太𤣥贊
佚
秉文自序曰太𤣥何為者也將以發明大易而羽翼
之者也易有八物而五行萬事在其中𤣥則列之以
三才本之以五行表之以隂陽推之以律厯而天下
萬事之理具要其歸為仁義而作也卦用八蓍用七
𤣥則首用九蓍用六互彰之也易有道數象義説易
[269-30a]
者言道義則遺象數言象數則遺道義𤣥實兼之其
於聖經不為無助昔人譏屋下架屋不猶愈於章句
一偏之學乎後之言數術者孰與張平子以平子不
敢輕議太𤣥而後儒非之恐幾率易顧僕何從以知
太𤣥姑以范注之小誤以證本經之不誤范注以九
首次九陽家陽畫至十首羡之初一又為陽家陽畫
則晝多於夜禍福殽亂故其説時有不通王氏已辨
之矣揲法一扐之後而數其餘王氏依之注本作兩
[269-30b]
扐非經悞也經云旦筮用經夕筮用緯舊注以旦用
一五七夕用三四八日中夜中用二六九蘇氏攻之
以為中夕筮吉凶雜至旦筮非大吉則大凶是吉凶
雜終不可得而遇也揚子大賢擬聖而作不應筮法
尚悞此殆歲乆失其傳也及考𤣥數五為中央注土
行所在經緯雜用旦筮有三表一二三一表也四五
六一表也七八九一表也表取其一以為占旦筮用
一與七皆取其初遇至於四為緯五則經緯雜無已
[269-31a]
則用六矣一六七吉凶雜與日中夜中夕筮同況晬
首一六七皆吉而唫首一六七皆凶亦有時而純吉
純凶矣恐旦筮當用一六七夕筮用三四八日中夜
中用二五九二為經九為緯五雜用之也筮有四星
時數辭注星若於一度也時謂旦中夕也數謂首數
之奇耦辭若九贊之辭也時若旦筮遇陽家其數自
奇辭自多吉是時數辭皆同何以别之竊意星若二
十八宿是也又有四方之宿各分配日月五星數有
[269-31b]
干支之數律厯之數𤣥筭之數與筴數雜用之此揚
子所以知漢二百載而中天平子所以知漢四百載
𤣥其興乎之驗也其然豈其然乎𤣥有文告等十一
篇道義象數之學宋陸二注及王氏辨之詳矣兹不
復云獨首贊與晝夜不合及首贊之辭與首之名義
亦如六十四卦與卦義當相合如同人暌六爻皆言
同人暌之類是也而注閒有不悟輒以他義釋之恐
有未安理當釐正使贊與首名義相合庻幾粗明𤣥
[269-32a]
經之萬一僕亦未能審於是非姑録備遺忘以為學
𤣥之階耳俟得前人之注改而正諸
葉氏子奇/太𤣥本旨
九卷
存
子奇自序曰揚子作太𤣥以擬易易之用二而𤣥之
用三用二故二其二以為四二其四以為八二其八
以為十六二其十六以為三十二二其三十二以為
[269-32b]
六十四也用三故三其三以為九三其九以為二十
七三其二十七以為八十一也易凡六重之故其爻
六𤣥凡四重之故其位四易畫自下而上自前而後
以 乾/一 兌/二 離/三 震/四 巽/五 坎/六 艮/七 坤/八八卦一
貞八悔而互重之故其究為六十四卦 畫則自上
而下自内而外以一方/一州 一方/二州 一方/三州 二方/一州 二方/二州 二方/三州
三方/一州 三方/二州 三方/三州九首三部三家而互重之故其究為八
十一首此易𤣥取用不同之効也易立天地人之道
[269-33a]
曰隂陽剛柔仁義故其畫不過於一奇一耦之兩端
立天地人之道曰始中終思福禍下中上故其畫
遂有 一方一部/一州一家 二方二州/二部二家 三方三州/三部三家之三體蓋易以兩之𤣥
以參之也易自復至乾為陽自姤至坤為隂此二至
隂始陽生之機也𤣥自中至法為陽自應至養為隂
此亦二至隂始陽生之候也復之初九姤之初六當
二至晝夜子午之半中之次六應之次六亦當二至
晝夜子午之半此則易之與𤣥應天之運也易則一
[269-33b]
正一反對待而為序𤣥則跌隂跌陽交錯而分家易
則爻多而卦少由其畫止偶𤣥則位少而首多由其
畫至三至於遡流而窮源自象而推理則易有太極
𤣥則有𤣥也是則用雖不同而所同者體數雖不同
而所同者理也此則易之與𤣥可以類推而通者也
雖然易之儀象卦數布置錯綜與天地造化無不合
由其理出於自然此所以為聖人之學𤣥之方州部
家分綴附㑹求律厯節候而强其合由其智出於臆
[269-34a]
見此所以為賢人之術易之立象命名莫不有義如
乾之六陽健莫如也故以名乾坤之六隂順莫如也
故以名坤天地交而為泰天地隔而為否一陽來而
為復一隂生而為姤五陽決一隂而為夬五隂剥一
陽而為剥以至六十四卦莫不皆然我不知𤣥之為
中為周為礥為閑以至八十一首其於四畫之位果
何所見以取象命名乎此求而未通者一也夫卦與
首既不同爻與位亦有異徒擬中於中孚擬周為復
[269-34b]
擬礥閑為屯吾不知何中之虛何陽之復何剛柔始
交而難生初無其義此求而未通者二也夫易爻以
立卦辭以明爻故爻有六而辭亦六今𤣥畫有四而
贊辭反九是上無所明下無所屬首自首而贊自贊
本末二致此求而未通者三也易畫自下而上故爻
辭亦自下而上𤣥畫自上而下而贊辭乃自下而上
上下背馳此求而未通者四也易名陽爻以九隂爻
以六今𤣥雖列九贊但以次言之初無指名此求而
[269-35a]
未通者五也易之爻位吉凶推之以才德時象之變
錯之以中正剛柔之位故可吉可凶其法變動而不
拘今𤣥例以陽家一三五七九為晝措辭吉二四六
八為夜措辭凶隂家二四六八為晝措辭吉一三五
七九為夜措辭凶自始至終一定不移其法膠固而
無變此求而未通者六也聖人之於易雖未嘗不致
其扶陽抑隂之義然隂陽者造化之本不可相無聖
人於其不可相無者則以健順仁義之屬明之雖其
[269-35b]
消息之際有淑慝之分固未始以陽全吉而隂全凶
也今𤣥例以晝吉夜凶隂禍陽福恐亦未足以盡聖
人之微旨此求而未通者七也聖人仰觀俯察見天
地之間不過隂陽兩端而已因畫一奇以象陽畫一
耦以象隂竒耦之上復加一隂一陽馴而至於六十
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其餘歲數雖不求其盡合而自
無不合今𤣥首畫既不同别立九贊以兩贊當一日
凡七百二十九贊當一歲三百六十四日半外立踦
[269-36a]
贏二贊以當氣盈朔虛雖於歲數盡合蓋亦模倣於
厯以附㑹焉初未見其必然恐彌綸天地之經殆不
如此此求而未通者八也故朱子曰太𤣥亦是拙的
工夫豈不以此乎雖然不究六經之旨無以見諸子
之缺不觀諸子之缺無以見六經之全如𤣥也劉歆
見謂覆瓿則已甚之毁桓譚比之聖人則過情之譽
要之雄蓋學聖人之作而未至者也求之兩漢又豈
多得哉蓋亦自成其一家之學者也觀宋陸舊注尚
[269-36b]
多舛失輒不揆而為之解雖膚見謏聞不足以窮𤣥
之藴奥然於文義之近亦或庻幾焉然而雄也擬易
於𤣥有以傳其學愚也索𤣥之旨未免闕其疑雖其
固陋不能有以知𤣥然亦不可謂後世無揚子雲也
今疏其所疑於卷首尚俟來哲以折衷云
葉氏良珮/太𤣥經集解
未見
劉氏琯/𤣥幹
[269-37a]
二卷
未見
屠氏本畯/太𤣥闡
一卷
未見
許氏世卿/大𤣥𤣥言
未見
黄虞稷曰世卿字伯勲無錫人萬厯乙酉舉人
[269-37b]
陳氏梁/太𤣥經測
一卷
存
亡名氏太𤣥釋文
一卷
未見
𤣥測
一卷
[269-38a]
佚
太𤣥事類
一卷
佚
[269-38b]
經義考卷二百六十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