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289-1a]
欽定四庫全書
經義考卷二百八十九
翰林院檢討朱彝尊撰
刋石三/
後蜀石經
易十卷畧例/一卷 書十三卷 詩二十卷 周禮十
二卷 儀禮十七卷 禮記二十卷 春秋左氏
傳三十卷 公羊傳十二卷 榖梁傳十二卷
[289-1b]
論語十卷 孝經一卷 爾雅三卷
俱佚
吕陶曰五代之亂疆宇割裂孟氏有劍南百度草創
猶能取易書詩春秋禮記周禮刻於石以資學者國
朝皇祐中樞密直學士京兆田公加意文治附以儀
禮公羊榖梁傳所謂九經者備焉
張俞曰唐之衰侯王怙亂崩裂區宇盪削典法惟孟
氏踵有蜀漢以文為事凡草創制度多襲唐軌紹漢
[289-2a]
學遂勒石書九經
席益記畧曰蜀儒文章冠天下其學校之盛漢稱石
室禮殿近世則石壁九經今皆存焉自孝景帝時太
守文翁始作石室至東漢興平元年太守高䀢作周
公禮殿於石室東圖畫邃古以來君臣聖賢然亦有
魏晉名流以故世傳西晉太康中刺史張收始畫非
也殿有畫自高䀢始收殆嘗增易之今壁間又有東
晉人士葢收之後繼有畫者不知誰氏也齊永明十
[289-2b]
年刺史劉悛益以禮家器服制度偽蜀廣政七年其
相毋昭裔按雍都舊本九經命平泉令張徳釗書而
刻諸石本朝因禮殿以祀孔子為宫其旁置學官弟
子講習傳授故蜀帥尚書右丞胡公宗愈作堂於殿
之東南隅以貯石經葢自東漢興平元年嵗在甲戌
始作禮殿逮我宋紹興六年丙辰歴年六百七十有
三其間偽蜀刻石經之嵗是為晉開運甲辰至是一
百九十有三年矣
[289-3a]
洪邁曰孟昶時所刻石本九經其書淵世民字皆缺
畫猶避唐諱
雷叔聞曰僞蜀廣政七年其相母丘裔按雍都舊本
九經命平泉令張徳釗書而刻諸石是嵗實晉開運
甲辰也蜀守胡宗愈作堂以貯石經席益増葺為記
晁公武曰石經周易并畧例十一卷曾宏父石刻鋪/叙作十二卷又
畧例/一卷偽蜀廣政辛亥孫逢吉書廣政孟昶年號也說
卦乾健也以下有韓康伯註畧例有邢璹註此與國
[289-3b]
子監本不同者也以蜀中印本挍邢璹註畧例不同
者又百餘字詳其意義似石經誤而無他本訂正姑
兩存焉尚書十三卷偽蜀周徳貞書經文有祥字皆
缺其畫亦缺民字之類葢孟氏未叛唐時所刋也以
監本挍之禹貢雲土夢作乂倒土夢字盤庚若網在
綱皆作網字按沈括筆談云雲土夢作乂太宗時得
古本因改正以綱為網未知孰是毛詩二十卷偽蜀
張紹文書與禮記同時刋石周禮十二卷偽蜀孫朋
[289-4a]
吉書以監本是正其註或羡或脱或不同至千數禮
記二十卷偽蜀張紹文書不載年月經文不缺唐諱
當是孟知祥僭位之後也首之以月令題云御刪定
葢明皇也林甫等註葢李林甫也其餘篇第仍舊議
者謂經禮三百曲禮三千毋不敬一言足以蔽之故
先儒以為首孝明肆情變亂甚無謂也左氏傳三十
卷不題所書人姓名亦無年月按文不缺唐諱及國
朝諱而缺祥字當是孟知祥僭位後刋石也公羊傳
[289-4b]
十二卷皇朝田況皇祐初知成都日刋石國史藝文
志云偽蜀刻五經備註傳為世所稱以此言觀之不
應無公榖豈初有之後散毁耶榖梁傳十二卷其後
不載年月及所書人姓氏按文不缺唐及僞蜀諱而
缺恒字以故知刋石當在眞宗以後意者是田況乎
論語十卷偽蜀張徳釗書缺唐諱立石當在孟知祥
未叛之前其文脱兩字誤一字又述而第七舉一隅
下有而示之三字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上又有我字衛
[289-5a]
靈公第十五敬其事而後其食作後食其禄與李鶚
本不同者此也 又曰鴻都石經自遷徙鄴雍遂茫
昧於人間唐太和中復刻十二經立石國學後唐長
興中詔國子博士田敏與其僚挍諸經鏤之板故今
世太學之傳獨此二本爾按趙清獻公成都記偽
蜀相毋昭裔捐俸取九經琢石於學宫而或又云毌
丘裔依太和舊本令張徳釗書皇祐中田元均補刻
公羊榖梁二傳然後十二經始全至宣和間席升獻
[289-5b]
又刻孟子參焉今考之偽相實毋昭裔也孝經論語
爾雅廣政甲辰嵗張徳釗書周易辛亥嵗楊鈞孫逢
吉書尚書周徳貞書周禮孫朋吉書毛詩禮記儀禮
張紹文書左氏傳不誌何人書而祥字缺其畫亦必
爲蜀人所書然則蜀人立石葢十經其書者不獨徳
釗而能盡用太和本固已可嘉凡歴八年其石千數
昭裔獨辨之尤偉然也公武異時守三營嘗對國子
監所摸長興板本讀之其差誤葢多矣昔議者謂太
[289-6a]
和石本授寫非精時人弗之許而世以長興板本為
便國初遂頒布天下收向日民間寫本不用然有舛
誤無由參挍判知其謬猶以為官既刋定難以獨改
由是而觀石經固脱錯而監本亦難盡從公武至少
城寒暑一再易節暇日因命學官讐挍之石本周易
說卦乾健也以下有韓康伯注畧例有邢璹注禮記
月令從唐李林甫改定者監本皆不取外周易經文
不同者五科尚書十科毛詩四十七科周禮四十二
[289-6b]
科儀禮三十一科禮記三十二科春秋左氏傳四十
六科公羊傳三十一科石刻鋪叙/作二十二榖梁傳一十三科
石刻鋪叙/作二十三孝經四科論語八科爾雅五科孟子二十
七科其傳注不同者尤多不可勝紀獨計經文猶三
百二科迹其文理雖石本多誤然如尚書禹貢篇夢
土作乂毛詩日月篇以至困窮而作是詩也左氏傳
昭公十七年六物之占在宋衛陳鄭乎論語述而篇
舉一隅而示之衛靈公篇敬其事而後食其禄之類
[289-7a]
未知孰是先儒有改尚書無頗為無陂改春秋郭公
為郭亡者世皆譏之此不敢決之以臆姑兩存焉亦
鐫諸樂石附於經後將必有考而正之者
趙希弁曰石經周易十卷經注六萬六千八百四十
四字石刻鋪叙經二萬四千五十二/字注四萬二千七百九十二字將仕郎守國子
助教臣/楊鈞朝議郎守國子毛詩博士柱國臣孫逢
吉書尚書十三卷經注并序八萬一千九百四十四
字石刻鋪叙經二萬六千二百八十六字注四萬八/千九百八十二字共七萬五千二百六十八字
[289-7b]
將仕郎試袐書郎臣周徳貞書鐫玉冊官陳徳超鐫
毛詩二十卷經注一十四萬六千七百四十字石刻/鋪叙
經四萬一千二十一字注十萬五千七百/一十九字共十四萬六千八百十二字將仕郎試
祕書省挍書郎張紹文書周禮十二卷經注一十六
萬三千一百三字石刻鋪叙經五萬五百八字注/十一萬二千五百九十五字將
仕郎試祕書省挍書郎孫朋吉書儀禮十七卷經注
一十六萬五百七十三字石刻鋪叙經五萬二千八/百二字注七萬七千八百
九十一字共十三/萬六百九十三字將仕郎試祕書省挍書郎張紹文
[289-8a]
書禮記二十卷經注一十九萬六千七百五十一字
石刻鋪叙經九萬八千五百四十五字注十萬/六千四十九字共二十萬四千五百九十四字卷首
題曰御刪定禮記月令第一集賢院學士尚書左僕
射兼右相吏部尚書修國史上柱國晉國公臣林甫
奉勅注曲禮為第二葢唐明皇刪定之本也將仕郎
試祕書省挍書郎張紹文書春秋經傳集解三十卷
經注并序三十四萬五千八百四十四字石刻鋪叙/序一千六
百一十七字經傳十九萬七千二百六十五字注四/萬六千九百六十二字共二十四萬五千八百四十
[289-8b]
四/字不題所書人姓氏公羊傳十二卷經注一十三萬
一千五百一十四字石刻鋪叙傳四萬四千七百三/十八字注七萬七千三十七字
共十二萬一千/七百七十五字不題所書人姓氏榖梁傳十二卷經
注八萬一千六百二十字石刻鋪叙傳四萬一千八/百九十字注三萬九千七
百三/十字不題所書人姓氏論語十卷經注并序三萬五
千三百六十八字石刻鋪叙序三百七十二字經一/萬五千九百十三字注一萬九千
四百五十四字共三萬/五千七百三十九字將仕郎前守簡州平泉縣令
兼殿中侍御史賜緋魚袋張徳釗書潁川郡陳徳謙
[289-9a]
鐫字孝經一卷石刻鋪叙/作二卷經注并序四千九百八十
五字石刻鋪叙序四百三十九字經一千七/百九十八字注二千七百四十八字不題所
書人姓氏石刻鋪叙簡州平/泉令張徳釗書但題潁川郡陳徳謙鐫
字爾雅三卷石刻鋪叙/作二卷將仕郎前守簡州平泉縣令
賜緋魚袋張徳釗書武令昇鐫不題經注字數若干
以上石室十三經葢孟昶時所鐫故周易後書廣政
十四年嵗次辛亥五月二十日惟三傳至皇祐初方
畢故公羊傳後書大宋皇祐元年嵗次己丑九月辛
[289-9b]
卯朔十五日乙巳工畢又書將仕郎試國子四門助
教州學講說何維翰將仕郎試祕書省挍書郎州學
説書黄柬儒林郎試祕書省挍書郎守華陽縣尉州
學勾當王尚喆朝奉郎祕書省著作佐郎簽署節度
判官㕔公事武騎尉管勾州學華參奉直郎尚書屯
田員外郎通判軍州兼管内橋道勸農事及提舉渠
堰騎都尉借緋提舉州學解程朝奉郎尚書屯田員
外郎通判軍州兼管内勸農事及提舉渠堰輕車都
[289-10a]
尉借緋提舉州學聶世卿提㸃益州路諸州軍刑獄
兼本路勸農提舉渠堰公事朝奉郎尚書比部員外
郎䕶軍借紫孫長卿益州路諸州水陸計度轉運使
兼本路勸農使朝奉郎尚書刑部員外郎直史館上
騎都尉賜緋魚袋借紫曹潁叔樞密直學士朝㪚大
夫右諫議大夫知益州軍州事兼管内橋道勸農使
充益利路屯駐駐泊本城兵馬鈐轄提舉益利路諸
州軍兵甲巡檢賊盗公事上騎都尉京兆郡開國侯
[289-10b]
食邑一千户賜紫金魚袋田況
曾宏父曰古文尚書三冊三卷葢唐天寶未廢古書
前傳本中汲郡吕大防得之宋次道王仲至家乃元
豐五年壬戌鏤板乾道六年庚寅帥晁公武取以入
石教官張大固等監刋 又曰益郡石經肇於孟蜀
廣政悉選士大夫善書者模丹入石七年甲辰孝經
論語爾雅先成時晉出帝改元開運至十四年辛亥
周易繼之實周太祖廣順元年詩書三禮不書嵗月
[289-11a]
逮春秋三傳則皇祐元年九月訖工時我宋有天下
已九十九年矣通蜀廣政元年肇始之日凡一百一
十二禩成之若是其艱又七十五年宣和五年癸卯
益帥席貢始凑鐫孟子運判彭慥繼其成凡十/二卷乾道
六年庚寅晁公武又鐫古文尚書暨諸經考略洪文
敏公邁謂孟蜀所鐫字體清謹有貞觀遺風續補經
傳殊不逮前且引魏徵虞世南相繼為祕書監日請
選五品以上子孫工書者為書手蓋欲字畫清婉可
[289-11b]
以傳久是以自經傳以後非士夫所書皆不著姓氏
若漢石經今不易得好古者所藏僅十數頁蜀中又
以翻刻入石黄長睿謂開元中藏拓本於御府以開
元二字小印印之是𤣥宗時已罕得況今又六百年
後耶
王應麟曰偽蜀相毋昭裔取唐太和本琢石於成都
學官與後唐板本不無小異乾道中晁公武參挍二
本取經文不同者三百二科著石經考異亦刻於石
[289-12a]
張又挍注文同異為石經注文考異四十卷 又
曰成都石經孟蜀所刻於唐高祖太宗之諱皆缺畫
唐之澤深矣
陶宗儀曰張德釗孫逢吉張紹文周德貞孫朋吉五
人皆善書後蜀廣政七年被選以右僕射毋昭裔所
挍勘定孝經論語爾雅毛詩尚書儀禮禮記周禮模
丹入石鐫置益部德釗簡州平泉令逢吉國子毛詩
博士紹文德貞朋吉俱祕書省祕書郎
[289-12b]
楊愼曰五代僭偽諸君惟吳蜀二主有文學然李昪
不過作小詞工畫竹而已孟昶乃能表章六經立石
成都洵有功於經學矣 又云蜀刻九經最為精確
是時僭據之主惟㫤有文學而蜀不受兵又饒文士
故其所製尤善朱子論語注引石經者謂孟蜀石經
也
吳任臣曰蜀廣政十四年詔勒諸經於石祕書郎張
紹文寫毛詩儀禮禮記祕書省校書郎孫朋吉寫周
[289-13a]
禮國子博士孫逢吉寫周易校書郎周徳貞寫尚書
簡州平泉令張德釗寫爾雅字皆精謹
按宋乾德三年收蜀送降款者通奏使伊審
徴也草降表者翰林學士李昊也自昊以下
從降者三十二人入除目者二十六人載句
延慶續錦里耆舊傳而昭裔紹文朋吉逢吉
徳貞徳釗皆不與焉
宋國子監石經
[289-13b]
七十五卷
佚
江休復曰宋子京判國子監進禮記石經本
王應麟曰仁宗命國子監取易詩書周禮禮記春秋
孝經為篆𨽻二體刻石兩楹 又曰至和元年八月
命皇姪右屯衛大將軍克繼書國子監石經以上所
寫石經論語求書石國子監帝欲旌勸宗室特從其
請二年九月工畢上之賜銀幣 又曰至和二年三
[289-14a]
月國子監王洙言國子監刋立石經至今一十五年
止孝經刋畢尚書論語見書鐫未就乞促近限畢工
餘經權罷從之 又曰石經七十五卷楊南仲書周
易十詩二十書十三春秋十二禮記二十皆具眞篆
二體 又曰嘉祐三年五月王洙薦大理丞楊南仲
石經有勞賜出身六年二月國子監言草澤章友直
篆石經畢詔補試將作監主簿友直不願仕賜以銀
絹五月以同篆石經殿中丞張次立與堂除
[289-14b]
周宻曰羅夀可游汴梁見太學九經石板堆積如山
一行篆字一行眞字
長編嘉祐六年三月以篆國子監石經成賜草澤章
友直銀百兩絹百疋除試將作監主簿辭不就故有
是賜友直建安人得象之叔
葉適曰瑞安沈彬老北游程氏師生間得性命微㫖
經世大意時方禁春秋學石經甫刻即廢彬老竊賂
守者自摹蔵之後世孫體仁閣以焉名曰深明
[289-15a]
朱翌曰本朝石經胡恢所書
顧起元曰胡恢金陵人博物强記善篆𨽻臧否人物
坐法失官十餘年潦倒貧困赴選集於京師是時韓
魏公當國恢獻詩自達魏公憐之令篆太學石經因
得復官任華州推官而卒
按宋史藝文志又有楊南仲石刻三體孝經
一卷
陳頎曰開封宋建都處予署府庠事見諸碑刻多宋
[289-15b]
時太學中石經皆磨滅破碎罕有完者周視齋廡見
石礎俱斷碑隠然文字在上
按宋太學石經在開封陳永之猶及見之惜
未有好事者摹搨今則沈於黄河淤泥之下
矣
胡氏元質/重刻漢石經
佚
元質記曰漢靈帝時博士試甲乙科爭第高下至有
[289-16a]
行賂改蘭臺漆書經字者諸儒受詔於熹平成刻於
光和俾天下咸取則焉碑高一丈廣四尺水經云立
石太學其上悉刻蔡邕名隋志有一字石經七種其
論云漢鐫七經皆蔡邕書史亦稱蔡邕自書丹使工
鐫刻其書畫超詣要非中郎不能到也然至今存者
體各不同雖中郎兼備衆體而篇章之富未必能辦
於一人之手傳稱邕與堂谿典楊賜馬日磾張馴韓
說單颺等正定諸經意者當時諸儒同渉筆於其間
[289-16b]
不可知也歴年多更變故久陵遷谷變煨燼剝蝕之
餘甚至取為柱礎為礟石者唐初魏鄭公首訪求之
十不得一况於今哉兹來少城得墜刻於一二故家
雖間斷不齊然殘圭裂璧亦可寶也因以鑱之錦官
西樓庶幾補古之缺文云爾
宇文紹奕䟦曰内翰胡公每以天下自任推六經精
微寓諸日用至於屋壁所蔵殘編斷刻收拾無遺常
歎石經𨽻畫最古旁搜博訪合諸家所蔵得蔡中郎
[289-17a]
石經四千二百七十字有竒以楷書釋之又得古人
篆𨽻三體石經遺字八百一十九並鑱諸石永貽不
朽按史稱蔡邕自書丹使工鐫刻酈道元注水經亦
云光和六年立石太學其上悉刻蔡邕名則一字石
經出於邕筆似無可疑若夫三體石經以儒林傳考
之其書已出於東漢時水經乃云刻之魏正始中意
者魏刻殆以補漢刻遺亡爾
姓譜胡元質字長文長洲人官至敷文閣學士
[289-17b]
宋洪氏适/重刻漢石經
佚
諸道石刻録漢石經遺字在越州治蓬萊閣
洪适跋曰蔡中郎石經在承平時已不多見今京雒
雍鬲慮其遂泯没不傳也予既輯𨽻釋因以所得尚
書儀禮公羊論語千九百餘字鐫之㑹稽蓬萊閣凡
八石庶㡬見者有跫然之喜
吾丘衍曰石經遺字碑㑹稽蓬萊閣翻本破缺磨滅
[289-18a]
不異眞古碑今亡矣
按蓬萊閣重刻石經詳見漢石經下
蘇氏望/重刻魏三體石經遺字
佚
婁機曰魏三體石經正始中刻今在洛陽者皇祐癸
巳蘇望於故相王文康家得左氏傳搨本取其完者
刻之凡八百一十九題曰石經遺字
[289-18b]
經義考卷二百八十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