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R2n0011 經義考-清-朱彝尊 (master)


[020-1a]
欽定四庫全書
 經義考卷二十
          翰林院檢討朱彞尊撰
   易十九/
程氏頥/易傳
  通考十卷宋志傳九卷/繫辭解一卷
   存
 東都事畧頥字正叔以經術為諸儒倡哲宗即位司
[020-1b]
 馬光吕公著上其行事於朝授汝州團練推官西京
 國子監教授頥力辭又以為秘書郎召至京師除崇
 政殿説書罷職監西京國子監父喪服除尋以直秘
 閣判西京國子監主管崇福宫紹聖中黨論興頥坐
 貶官涪州安置元符末放還崇寜初復判西京國子
 監屏居伊闕山數年卒年七十五學者尊之稱為伊
 川先生有易傳六卷諸經解説未成編者附於集
 程子自序曰易變易也隨時變易以從道也其為書
[020-2a]
 也廣大悉備将以順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盡事物
 之情而示開物成務之道也聖人之憂患後世可謂
 至矣去古雖逺遺經尚存然而前儒失意以傳言後
 學誦言而忘味自秦而後盖無傳矣予生千載之後
 悼斯文之湮晦将俾後人沿流而求源此傳所以作
 也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
 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吉凶消長之
 理進退存亡之道備於辭推辭考卦可以知變象與
[020-2b]
 占在其中矣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
 變而玩其占得於辭不逹其意者有矣未有不得於
 辭而能通其意者也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體用
 一源顯微無間觀㑹通以行其典禮則辭無所不備
 故善學者求言必自近易於近者非知言者也予所
 傳者辭也由辭以得其意則在乎人矣
 尹焞曰先生平生用意惟在易傳求先生之學觀此
 足矣
[020-3a]
 楊時跋曰伊川先生著易傳方草具未及成書而先
 生得疾将啓手足以其書授門人張繹未幾繹卒故
 其書散亡學者所傳無善本政和之初予友謝顯道
 得其書於京師示予錯亂重複幾不可讀東歸待次
 毘陵乃始校定去其重複踰年而始完先生道學足
 為世師而於易尤盡心焉其微辭妙㫖盖有書不能
 傳者恨得其書晚不及親受㫖訓其謬誤有疑而未
 逹者姑存之以俟知者不敢輒加損也然學者得其
[020-3b]
 書得其意忘言可爾
 晁公武曰朱震言頥之學出於周惇頥惇頥得之穆
 修亦本於陳摶與邵雍之學本同然考正叔之解不
 及象數頗與胡翼之相類景迂云胡武平周茂叔同
 師潤州鶴林寺僧夀涯其後武平傳其學於家茂叔
 則授二程與震之言不同
 陳造曰程氏之學與蘇氏角立通儒碩士不可偏廢
 多所發明
[020-4a]
 吕祖謙跋曰伊川先生遺言見於世者獨易傳為成
 書傳摹浸舛失其本真學者病之某舊所藏本出尹
 和靖先生家標注皆和靖親筆近復得新安朱元晦
 所訂讐校精甚遂合尹氏朱氏書與一二同志手自
 叅定其同異兩存之以待知者既又從小學家是正
 其文字雖未敢謂無遺憾視諸本亦或庻幾焉㑹稽
 周汝能堯夫鄮山樓鍔景山方職教東陽廼取刋諸
 學宫 又曰程氏易傳理到語精平易的當立言無
[020-4b]
 毫髮遺憾
 馮當可曰王輔嗣蔽於虚無而易於人事疏伊川專
 於治亂而易與天道逺 又曰近有伊川然後易與
 世故通而王氏之説為可廢然伊川徃徃舍畫求易
 故時有不合又不㑹通一卦之體以觀其全每求之
 爻辭離散之間故其誤十猶五六
 陳振孫曰伊川止解六十四卦不解大傳而以序卦
 分置諸卦之首唐李鼎祚集解亦然
[020-5a]
 朱子跋曰易之為書更三聖而制作不同若包羲氏
 之象文王之辭皆依卜筮以為教而其法則異至於
 孔子之贊則又一以義理為教而不專於卜筮也是
 豈其故相反哉俗之淳漓既異故其所以為教為法
 不得不異而道則未嘗不同也然自秦漢以來考象
 辭者泥於術數而不得其𢎞通簡易之法論義理者
 淪於空寂而不適乎仁義中正之歸求其因時立教
 以承三聖不同於法同於道者則惟伊川先生程氏
[020-5b]
 之書而已
 陳淳曰自秦以來易幸全於遺燼道則晦而不章卑
 者泥於窮象數而穿鑿附㑹為灾異之流高者溺於
 談性命而支離放蕩為虚無之歸程子盖深病焉於
 是作傳以明之一掃諸儒之陋見而傳即日用事物
 之著發明人心天理之實學者於是始知易為人事
 切近之書
 魏了翁曰程易明白正大切於治身切於用世未易
[020-6a]
 輕議故無智愚皆知好之
 馬端臨曰伊川之易精於義理而畧於卜筮象數此
 固先儒之説然愚嘗以為易之象數卜筮豈出於義
 理之外盖有此理則有此象有此數而卜筮之説其
 所謂趨吉避凶惠廸從逆云者又未嘗不一出於義
 理平時本諸踐履則觀象玩辭此義理也一旦謀及
 卜筮則觀變玩占亦此義理也初不必岐而二之然
 言出聖賢之口則單辭片語皆有妙理假借旁通悉
[020-6b]
 為至教徃徃多借易以明理初不拘於説易也自夫
 子而然矣何也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寛以居之
 仁以行之為乾九二而言也而乾之九二豈有學問
 寛仁之義乎日徃則月來月徃則日來日月相推而
 明生焉寒徃則暑來暑徃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
 焉為咸九四而言也而咸之九四豈有歲時代謝之
 義乎盖其初因講易遂借易以言理言理雖精而於
 易此卦此爻之㫖則逺矣如程子因君子豹變而發
[020-7a]
 為自暴自棄之論因君子得輿而發為匪風下泉之
 論亦是意也晦庵所謂不看本文自成一書者是已
 董真卿曰程傳正文只據王弼本亦只有六十四卦
 繫序傳有及爻卦者掇入傳中故無繫辭以後至東
 萊吕氏始集周子二程子張子諸家經説語録及程
 子門人共十四家之説為精義以補之
 朱升曰京房吹律其為數也徒煩於推衍王弼亡象
 其為理也遂荒於高虚程子發明易之理而加一倍
[020-7b]
 法之言則知數者莫程子若也
 王褘曰邵子之易本於數程子之易本於理為得先
 天後天之秘而理數二者未始相離也
 何喬新曰自漢以來考象占者泥於術數而不得其
 𢎞通簡易之法談義理者淪於空寂而不適乎仁義
 中正之歸迨程子作易傳易之義理始大明朱子作
 本義易之象占始益著盖程子之易發揮孔子之十
 翼者也朱子之易則推三聖教人卜筮之㫖者也後
[020-8a]
 世有功於易道非程子而何哉
 李瓚曰伊川之易有用之學也自是程氏之易與孔
 子十翼同功非特解經而已或者例以注疏觀之非
 真知程子者矣
 楊時喬曰程傳說理精到而於卜筮未合 又曰程
 伯子論易理叔子著易傳惟舉所聞於周子太極之
 説與自家體貼發明無遺理
 郝敬曰程正叔易傳大抵因王輔嗣之舊廓而充之
[020-8b]
 於象數濶畧徒執君子小人治亂生解其於三極之
 道殊覺偏枯
龔氏原/易傳
  宋志十卷
   未見
續解易義
  宋志十七卷
   未見
[020-9a]
 東都事畧龔原字深文處州遂昌人舉進士紹聖初
 為國子司業遷秘書少監改起居舍人擢中書舍人
 徽宗朝為兵部侍郎原力學以經術尊敬王安石始
 終不易也有易傳春秋解論語孟子解各十卷
 鄒浩序曰易之㫖不明於世久矣神宗皇帝以道蒞
 天下於是造士以經表通經者講於太學以訓廸四
 方時陸公佃詩孫公諤書葉公濤周禮周公常禮記
 而先生專以易授諸公咸推先焉先生盖王文公門
[020-9b]
 人之高弟也三聖之所秘文公既已發之於前文公
 之所畧先生又復申之於後始而詳説之終以反説
 約故自熙寜以來凡學易者靡不以先生為宗師因
 以取上科躋顯位為從官為執政被明天子所眷遇
 而功名動一時者踵相躡而起至於今不絶也先生
 之於斯文豈曰小補之哉某獲從先生游二十餘年
 矣始見之廣陵乃先生廢黜之後也聽其言而觀其
 貌未嘗戚然猶在太學也中見之京師乃先生復用
[020-10a]
 之初也聽其言而觀其貌未嘗欣然猶在廣陵也晚
 見之西垣又見之東省又見之中臺先生之所以出
 入進退數數然矣恬不以為欣戚亦無異於前日也
 頃聞其歿初無甚苦一旦正坐若隠几然而逝矣莊
 子曰死生無變於已而况利害之端乎然則先生之
 於易非徒言之躬行之矣是以言天下之至賾而不
 可惡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使人擬議以成其變
 化亦易而已後之學者果忘言而忘象雖捐書可也
[020-10b]
 若猶篤志於韋編則先生之説方且與易皆行而不
 朽亦何待於序乎姑以夫可以容聲者塞其子見屬
 之意云
 楊時曰龔深父説易元無所見一生用功都無是處
 陳振孫曰原字深之嘉祐八年進士初以經學為王
 安石引用元符後入黨籍
 董真卿曰龔侍郎易續解義十七卷晁氏志作二十
 卷
[020-11a]
 胡一桂曰一十五卷後乃雜義有釋卦釋彖釋象辨
 重卦辨上下位辨上下繫等説學者多師之
 浙江通志原少從王安石游篤志明經以經學為邑
 人倡是時周程尚隠於濓洛永嘉先軰之學以經鳴
 者淵源皆出於原
邵氏伯温/周易辨惑
  宋志一卷
   未見
[020-11b]
 宋史邵伯温字子文洛陽人康節處士雍之子也以
 薦授大名府助教提㸃成都府刑獄除利路轉運副
 使提舉太平觀紹興四年卒趙鼎表墓曰以學行起
 元祐以名節居紹聖以言廢於崇寜三語盡伯温出
 處云
陳氏瓘/了翁易説
  宋志一卷
   存
[020-12a]
 子正同跋曰先公晚年益絶世念致一性命之理嘗
 著易説以遺諸孤正同謹以家藏刋於毘陵官舍庻
 幾流傳不没先志紹興十二年十月
 晁公武曰陳瓘字瑩中南延平人建中靖國初為右
 司諫移書責曽布及言蔡京及卞之姦章疏十上除
 名編𨽻合浦以死靖康中贈諫議大夫瓘自號了翁
 易數言天下治忽多騐
 楊時曰了翁説易多以一字貫衆義
[020-12b]
 陳振孫曰了翁晚年所著止解六十四卦辭㫖深晦
 馮椅曰嘗從其孫大應見了翁有易全解不止一卷
 也多本卦變與朱子發之説相類
 胡一桂曰了翁子正同紹興十二年知常州刋於官
 舍刋本止題云了翁易説初不分卷
李氏賁/易義
  通志二卷
   佚
[020-13a]
    按楊仲良長編紀事本末崇寜二年編管黨
    人子弟李賁單州又元祐黨籍餘官中有賁
    又中書省開具元符臣僚章疏分正上正中
    正下邪上尤甚邪上邪中邪下七等賁名在
    邪上尤甚中其後追復元祐黨人賁名在餘
    官二等
李氏平/西河圖傳
  宋志一卷
[020-13b]
   未見
 胡一桂曰政和中撰
    按崇寜中籍黨人又詔中書省開具元符臣
    僚章疏姓名列邪中一百五十人李平與焉
晁氏説之/錄古周易
  宋志八卷通考作/十二卷
   存
 晁氏世譜説之字以道一字伯以元豐五年進士累
[020-14a]
 官中奉大夫徽猷閣待制卒累贈至光禄大夫平生
 慕司馬公為人自號景迂生
 説之自序曰周易卦爻一彖二象三文言四繫辭五
 説卦六序卦七雜卦八案晉太康初發汲縣舊塜得
 古簡編科斗文字散亂不可訓知獨周易最為明了
 上下篇與今正同别有隂陽説而無彖象文言繫辭
 杜預疑於時仲尼造之於魯尚未播之逺國而漢藝
 文志易經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顔師古曰上下經
[020-14b]
 及十翼故十二篇是則彖象文言繫辭始附卦爻而
 傳於漢歟先儒謂費直等專以彖象文言叅解易爻
 以彖象文言雜入卦中者自費氏始其初費不列學
 官惟行民間至漢末陳元方鄭康成之徒皆學費氏
 古十篇之易遂亡孔頴逹又謂輔嗣之意象本釋經
 宜相附近分爻之象辭各附當爻則費氏初變亂古
 制時猶若今乾卦彖象繫辭之末歟古經始變於費
 氏而卒大亂於王弼惜哉奈何後之儒生尤而效之
[020-15a]
 杜氏分左氏傳於經宋衷范望輩散太𤣥贊與測於
 八十一首之下是其明比也揆觀其初乃如古文尚
 書司馬遷班固序傳揚雄法言序篇云爾今民間法
 言列序篇於其篇首與學官書不同槩可見也唐李
 鼎祚又取序卦冠之卦首則又效小王之過也今悉
 還其初庻幾學者不執彖以狥卦不執象以狥爻云
 昔韓宣子適魯見易象是古人以卦爻綂名之曰象
 也故曰易者象也其意深矣豈若後之人卦必以象
[020-15b]
 明象必以辭顯紛紛多岐哉嗚呼學者曽未之知也
 劉牧云小象獨乾不繫乎爻辭尊君也石守道亦曰
 孔子作彖象於六爻之前小象繫逐爻之下惟乾悉
 屬之於後者讓也嗚呼他人尚何責哉若夫文字之
 傳始有齊楚之異音卒有科斗籕篆𨽻書之四變因
 而訛謬者多矣劉向曽以中古文易經校施孟梁丘
 經至蜀李譔又嘗注古文易則今之所傳者皆非古
 文也安得覩夫劉李之書乎其幸而諸儒之傳今有
[020-16a]
 所稽考者具列其異同舛訛於字下亦庻幾乎同復
 乎古也或曰子能古文何不以古文寫之曰有改於
 華而無變於實者予不為也如古者竹簡重大以經
 為二篇今又何必以二篇成帙哉謹錄而藏諸以俟
 博古君子
 晁公武曰從父詹事公諱説之撰以諸家易及許氏
 説文等九十五書考正其文字且依漢田何本分易
 經上下并十翼通為十二篇以矯費氏王弼之失謂
[020-16b]
 劉向嘗以中古文易經校施孟梁丘經至蜀人李譔
 又嘗注古文易遂名曰古易
 程逈曰晁説之作古易彖象别異於卦爻欲學者不
 執彖以論卦不執象以論爻
 李燾曰晁氏專主北學凡故訓多取許叔重説文解
 字陸徳明章義僧一行李鼎祚陸希聲及本朝王昭
 素胡翼之黄聱隅輩論亦時採掇吕公書文字句讀
 初無増損景迂則輯諸家異同或斷以已意有増有
[020-17a]
 損篇第則放費長公未解輔嗣未註以前舊本并十
 二篇為八篇吕晁各有師承初不祖述而其指歸則
 徃徃暗合
 陳振孫曰卷首列名二十餘家文字異同則散見於
 諸卦
 董真卿曰濟北晁以道東坡嘗以著述科薦之其易
 學本康節
易規
[020-17b]
  一卷
   存
 説之自序曰某山縣無事輙以所聞讀易自娛若著
 書則不敢而又未能忘言於斯世也作易規十有一
 篇
京氏易式
   佚
 説之自序曰元祐戊辰仲冬在兖州初學京氏易乃
[020-18a]
 據其傳為式以便其私何敢示人其後江淮間有好
 事者頗𫝊去今三十年矣既校正其傳而前日之式
 亦不得不修定也惟是其已出者殆未容改過奈何
 益知昔人自期死而後傳其所著之書其用意深矣
 嗟夫按式以求傳因傳以明易可不敬諸
 晁子健曰先大父平生著易書曰易商瞿大傳曰易
 商瞿小傳曰商瞿易傳曰商瞿外傳曰京氏易式曰
 易規曰易𤣥星紀譜靖康後悉為灰燼建炎二年喬
[020-18b]
 寓海陵作周易太極傳外傳因説是年渡江寓金陵
 疾亟終於舟中建炎三年七月也子健訪求遺文編
 成一十二卷又得京氏易式并周易太極傳外傳因
 脫藳繕寫藏於家
 朱子曰晁氏吕氏大同小異互有得失先儒雖言費
 氏以彖象文言參解易爻然初不言其分傳以附經
 也至謂鄭康成始合彖象於經則魏志之言甚明而
 詩疏亦云漢初為傳訓者皆與經别行三傳之文不
[020-19a]
 與經連故石經書公羊傳皆無經文而藝文志所載
 毛詩故訓傳亦與經别及馬融為周禮注乃云欲省
 學者兩讀故具載本文而説經為注焉鄭相去不逺
 盖倣其意而為之爾故吕氏於此義為得之而晁氏
 不能無失至晁謂初亂古制時猶若今之乾卦彖象
 并繫卦末而卒大亂於王弼則其説原於孔疏而吕
 氏不取也盖孔疏之言曰夫子所作彖辭元在六爻
 經辭之後以自卑退不敢干亂先聖經世之辭及至
[020-19b]
 輔嗣之意以為象者本釋經文宜相附近其義易了
 故分爻之象辭各附其當爻下言之此其以為夫子
 所作元在經辭之後為夫子所自定雖未免於有失
 而謂輔嗣分爻之象以附當爻則為得之故晁氏捨
 其半而取其半也其實今所定復為十二篇者古經
 之舊也王弼注本之乾卦盖存鄭氏所附之例也坤
 以下六十三卦又弼之所自分也吕氏於跋語雖言
 康成輔嗣合傳於經然於音訓乃獨歸之鄭氏而不
[020-20a]
 及王弼則未知其何以為二家之别而於王本經傳
 次第兩體之不同亦不知所以為説矣豈非闕哉
 
 
 
 
 
 
[020-20b]
 
 
 
 
 
 
 
 經義考卷二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