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R2n0011 經義考-清-朱彝尊 (master)


[246-1a]
欽定四庫全書
 經義考卷二百四十六
          翰林院檢討朱彝尊撰
   羣經八/
馬氏定國/六經考
   佚
王氏若虚/五經辨惑
  二卷
[246-1b]
   存
姚氏樞/等五經要語
   未見
 黄虞稷曰至元三年姚樞竇默王鶚商挺楊果等纂
 進凡二十八類
熊氏朋來/五經説
  七卷
   存
[246-2a]
 南昌府志熊朋來字與可豐城人咸淳甲戌進士仕
 元為福清州判官
 陸元輔曰易説一卷詩書説一卷春秋説一卷三禮
 説二卷大小戴記説一卷雜説一卷
胡氏炳文/五經㑹意
   未見
凌氏堯輔/大學中庸孝經諸書集解音釋
   佚
[246-2b]
 戴表元序曰儒者之説其精者為道德而麤者為禮
 樂刑政當三代以前雖世治有斷續而二説未嘗一
 日廢於天下書之所存者畧也周之既衰禮樂刑政
 盡壞道德茫然無所附麗夫子不得已始與其徒共
 詳之於書書詳而後世之託言者始雜然自其徒相
 繼皆沒之後千有餘年往往嘗有窮經學古之彦不
 以世故動心枯然自守師説於山林艸澤間宜舉一
 世不好之而不變聲薫氣染之久而亦或為人所采
[246-3a]
 拾道德之緒餘禮樂刑政之髣髴因之而不墜者什
 五至於近代濓洛之𣲖興於雜書之中定著其書通
 於夫子者曰子曽氏子思氏子孟氏而上三氏之書
 存者曰孝經中庸大學孟子若論語又孔門之高弟
 共為之尤精者也為之披微文抉沈辭使尋源者不
 迷其津趨途者不昧其岐有功哉濓洛之徒皆沒説
 者又雜考亭朱先生出又取濂洛之已詳者與其徒
 皆明之故孝經有刋誤論語孟子有集注大學中庸
[246-3b]
 有章句以迨太極西銘通書之類凡殘編斷簡之關
 於義理者舉有訓解其徒之書予之資雖鈍猶得而
 窺之其徒之人為余之先猶得而知之顧嵗月推移
 風氣變化資品之尢鈍於予者則不及預此矣予白
 首東來乃始獲聞番陽有雙峯饒君者嘗學於考亭
 之門人而於考亭之書鑽研探索纂述彚叙其意猶
 考亭之於濓洛也久之是州之儒者凌君堯輔與予
 遊予又見其箋詁疏釋問答圗辨而知其遊饒君之
[246-4a]
 門而於饒君之書又如饒君之於考亭也嗚呼兹非
 予所謂窮理學古之彦不以世故動心而枯然自守
 師説於山林艸澤間者耶堯輔歸而於是書也益𢎞
 其入謹其出𢎞且及於伏生申公之年其有欲聞道
 德禮樂刑政之説者不以屬君之徒而誰耶
王氏希旦/五經日記
   未見
 黄虞稷曰字葵初德興人隠居著書累徵不起又有
[246-4b]
 書易通解
李氏恕/五經㫄注
  六卷
   未見
 楊士竒曰廬陵李省中先生名恕與龍麟洲劉水牎
 同輩行五經者易書詩論孟㫄注簡明切當便於學
 者
何氏異孫/十一經問對
[246-5a]
  五卷
   存
 楊士竒曰此書為小學設所謂十一經者書詩春秋
 儀禮周禮禮記論語孝經大學中庸孟子不及於易
 者非小學所及也
 黄虞稷曰設為經疑以為科塲發問對䇿之用
周氏聞孫/五經纂要
   佚
[246-5b]
蕭氏志仁/經解佩觽録
  十卷
   佚
 江西通志蕭志仁字無惡廬陵人
張氏&KR1220/四經歸極
   未見
潘氏廸/六經發明
   未見
[246-6a]
 姓譜廸元城人歴官國子司業集賢學士
余氏國輔/經傳考異
   佚
 吳澂序曰金谿余國輔輯經傳考異以予之亦嘗用
 力於斯也俾序其首予少時讀經書疑其有悞字錯
 簡處必博考詳訂而是正之一日有先生長者見其
 一二叱責曰聖經如天之日月千古不易何可改耶
 汝何物小子而僭妄如此予鞠躬謝過曰父師之教
[246-6b]
 敢不承乎第古書自秦火之餘炎漢之初率是口授
 五代以前率是筆録口授者寧無語音之訛筆録者
 寧無字畫之舛語訛字舛為經之害大矣不訂正而
 循襲其訛舛强解鑿説不幾於侮聖言與予之訂正
 也豈得已而不已者哉況一一皆有案據曰某本作
 某字或先儒曽有論義曰某字當作某字未嘗敢自
 用意點竄也先生長者不頷予説予亦不能從其言
 而遂止然於此毎兢惕謹審而不敢苟國輔老成之
[246-7a]
 儒顧亦同予少時之癖而所去取不悉與予同何當
 聚談細細商畧以歸於至當之一
舒氏天民/六藝綱目
  四卷
   存
馬氏瑩/五經大義
   佚
 栁貫誌曰馬氏諱瑩其字仲珍世家建德縣之新亭
[246-7b]
 鄉精研經史㫄連諸子百家下逮山經地志謠俗方
 言朝披夕攬搴華嚌英延祐科興始用春秋舉上不
 利後更用禮記亦不利彚次所著五經大義四書答
 疑又手選唐五百家詩五卷宋南渡諸家詩一卷别
 有講義讀書紀各二卷藏於家
瞻氏思/五經思問
   未見
歐陽氏長孺/九經治要
[246-8a]
  十卷
   未見
 張萱曰元皇慶間歐陽長孺采九經之要輯為一書
 自君臣以至朋友自治心以至治天下分為六門凡
 七百九十三章共十卷
杜氏本/四經表義
   佚
 江西通志杜本字伯原清江人隠居武夷山文宗徵
[246-8b]
 之不起後至元間復召為翰林待制稱疾固辭學者
 稱為清碧先生
黄氏澤/六經補注
   佚
 吳澂序曰先聖王之教士也以詩書禮樂為四術易
 者占筮之繇辭春秋者侯國之史記自夫子贊易修
 春秋之後學者始以易春秋合先王教士之四術而
 為六經經焚於秦而易獨存經出於漢而樂獨亡幸
[246-9a]
 而未亡者若書若禮往往殘缺惟詩與春秋稍完而
 已漢儒専門傳授守其師説不為無功於經而聖人
 之意則未大明於世也魏晉而唐注義漸廣至宋諸
 儒而經學之極盛矣程子之易立言幾與先聖竝然
 自為一書則可非可以經注論若論經注則朱氏詩
 集傳之外俱不能無遺憾也後儒於其既精既當者
 或未能嚌味其所可取則於其未精未當者又豈人
 人而能推索其所未至哉予嘗於此重有慨焉而可
[246-9b]
 與者甚鮮也蜀儒黄澤楚望貧而力學往年初識之
 於筠今年再遇之於江讀易詩書春秋及周官禮記
 悉欲為之補注補注之書未成而各經先有辨釋宏
 綱要義昭掲其大而不遺其小究竟謹審真有灼見
 先儒舊説可從者拳拳尊信不敢輕肆臆説以相是
 非用功深用意厚以予所見明經之士未有能及之
 者也晚年見此寧不為之大快乎楚望不輕以示人
 而德化縣令王君乃為鋟梓以傳予歎美之不足因
[246-10a]
 以諗於學者蓋於諸經沈潛反覆然後知其用功之
 不易用意之不苟云
翼經罪言
   佚
吳氏仲迂/經傳發明
   未見
宋氏元翁/五經約説
   佚
[246-10b]
 袁桷序曰古之學者三十而五經立方其時以力田
 致養為先本春出於野冬始入邑其勤懇懇然日不
 能給暇日入學嵗率不滿十旬焉噫何其敏且成如
 是之易也蓋先王盛時鄉遂溝洫之制明冠昏賓蜡
 之禮具弦歌俎豆鐘鼓弓矢之備周旋品節皆身親
 而日化則所謂通其義者道德性命之理也簡牘日
 繁専門經師夸宏務竒漢世儒者白首莫一微言既
 絶掇拾枝蔓而媮意惰業率自涯而返良有以也夫
[246-11a]
 子之翼易二戴之傳古禮解經之準的也訓詁别立
 為小學析文以言字因字以言義究其大較邈不相
 入然則士何自知經㫖哉唐孔賈氏尊漢儒宗知其
 迕陋猶㫄諱曲覆如臨師保不敢有犯獨啖趙出口
 指摘無所避劉原父氏歐陽氏始慷慨直論未幾言
 經者銖分毫别疆畫同異亦駸駸乎漢儒矣夫一道
 德而同風俗作者之事也復古而不至焉者儒者之
 責也六藝之道莫急於禮樂樂書廢已久而儀禮訖
[246-11b]
 不得立學官遺音舊器莫可尋辨登降進退揖讓之
 損益臨事取具跂就企及卒泥夫近古吾獨謂學古
 之士猶足以語夫此也盧陵宋元翁為童子時能明
 經明經舉廢已久獨元翁興起其事弱冠復約為大
 義先王墜典炳然其専美矣夫天人之奥昔人之所
 罕言而昔之耳聞目見接熟素履今皆棄置不講元
 翁氣清德茂養泉糞木必以源本約而同之與道俱
 㑹後之學者將由是則焉敢誦所聞而美之
[246-12a]
歐陽氏侊/五經㫖要
   未見
 閩書侊字以大長樂人舉進士不第隠居著述學者
 稱道江先生
陳氏樵/經解
   未見
江氏逢辰/七經要義
   未見
[246-12b]
 黄虞稷曰字虞卿歙人元崇德州教授
雷氏光霆/九經輯義
  五十卷
   佚
吳氏師道/三經雜説
  八卷
   未見
 黄虞稷曰易詩各一卷書六卷
[246-13a]
楊氏叔方/五經辨
   佚
 吉安府志楊叔方吉水人號學睡先生以經學授清
 江范德機以厯法授寧都習吉翁
曽氏巽申/經解正訛
   未見
 黄虞稷曰永豐人官應奉翰林文字
李氏好文/端本堂經訓要義
[246-13b]
  十一卷
   未見
 元史至正九年順帝開端本堂命皇太子入學命李
 好文以翰林學士兼諭德好文取史傳及先儒論説
 關治體協經㫖者倣真德秀大學衍義之例為書十
 一卷名曰端本堂經訓要義奉表以進詔付端本堂
 命太子習焉
李氏仁夀/諸經衍義
[246-14a]
   未見
 黄虞稷曰字山甫龍泉人元季婺州教授
闕/
 
 
趙氏居信/經説
   未見
唐氏懷德/六經問答
[246-14b]
   佚
 黄虞稷曰字思誠金華人仲友七世孫許白雲弟子
 元衢州學録
陳氏剛/五經問難
   佚
楊氏維楨/五經鈐鍵
   未見
葉氏失名/經疑
[246-15a]
   佚
 趙孟頫序曰大凡讀書不能無疑讀書而無所疑是
 蓋於心無得故也無所思則一所思不思矣何疑之
 有此讀書之大患也善讀書者必極其心思一字不
 通弗舎之而求一句一句不通弗舎之而求一章一
 章不通弗舎之而求一篇夫如是則思之深思之深
 則必有疑因其疑而極其心思則其有得也凡書皆
 然經為甚何者六經其來最古傳之久而訛謬生焉
[246-15b]
 以今人而臆度古人吾見其不能矣則夫疑之多也
 何怪通川葉君白首於六經凡有疑皆萃而為一編
 其疑之淺深固未易遽釋而其所以疑者有以見葉
 君之用心於經書而非泛泛口耳之學所可同年而
 語矣葉君以僕嘗從事於此不逺千里來求叙引故
 叙其所以疑者覽者其詳諸
陳氏失名/五經直音
   未見
[246-16a]
 黄溍跋曰周都官為汴都賦至使人不能讀雖以樓
 宣獻公之博洽而為之音釋其弗知而闕焉者蓋多
 矣嗟乎聲韻母也文字子也子非母不生執其子以
 求其母而不得乃憧憧若是耶易書詩禮春秋之文
 昭掲千古學士大夫童而習之非若夫賦汴都者之
 鉤竒摭隠而使人不得其讀也直音蓋舊有其書陳
 君是編不過蒐其脱遺摘其舛謬為力亦易耳雖然
 不能讀汴都賦何害六經之書一失其讀則二三聖
[246-16b]
 人傳心之要㫖經世之大教所賴以存者幾希矣夫
 使之日星垂而江漢流者陳君是編不有助乎方之
 樓公竭精憊神於蟲魚石樹之細者不又有間乎然
 予聞有直音有反切反切之法本於西土今譯人所
 用二合字是也陳君目是編曰直音而兼用反切者
 蓋變例也誠懼夫音之未易以直盡也是抑可尚也
亡名氏六經圗
   佚
[246-17a]
 朱善序曰古之學者有書必有圖何也不得於理則
 必求諸書而古人之傳授可見已不得於象則必求
 諸圖而古人之制作可考已此圖之與書所以可相
 有而不可相無也六經有圖其來已久然兵變之後
 古書存者十無一二況於圗乎豫章李君用初家藏
 六經圗甚古予嘗得借是圗而觀之以天文則中星
 有堯典月令之異同以地理則疆域有禹貢春秋之
 沿革以人文則儀禮之有詳畧官制之有繁簡城郭
[246-17b]
 宫室宗廟井田㑹同軍旅冠昏喪祭衣裳弁冕旌旗
 車輅籩豆簠簋圭璋琮璜凡文質之有損益以物理
 則昆蟲草木鳥獸魚鼈之細微又於詩為特詳然五
 經之圗可觀者象而已若易則伏羲先天四圗邵子
 終日言而不離乎是其為理也微矣文王後天方位
 雖不與先天同然先天純乎天理後天各以人事體
 用一源顯微無間其有功於天下後世一也易圗之
 外益之以揚子之太𤣥司馬之潛虚邵子之皇極經
[246-18a]
 世使學者可以一覽而得其大槩好學之士果能兼
 此六圗而並觀之譬諸千蹊萬徑皆可以適國但得
 一道而入何患學之不進哉用初將命工摹寫且與
 同志裒金刻梓以廣其傳兹事若成其有功於學者
 多矣豈曰小補之哉
 
 
 
[246-18b]
 
 
 
 
 
 
 
 經義考卷二百四十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