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64-1a]
欽定四庫全書
經義考卷一百六十四
翰林院檢討朱彝尊撰
通禮二/
吳氏/三禮考註
六十四巻
存
楊士竒跋曰此書本吳文正公澄用朱子之意考定
[164-1b]
爲儀禮十七篇儀禮逸經八篇儀禮傳十篇周官六
篇考工記别爲一卷見公文集中三禮叙錄及虞文
靖公行狀如此嘗聞長老言吾邑康震宗武受學於
公元季兵亂其書藏康氏亂後郡中晏璧彦文從康
之孫求得之遂掩爲已作余近歲於鄒侍講仲熈家
見璧所録初本注内有稱澄曰者皆改作先君曰稱
澄按者改作愚謂用粉塗其舊而書之其迹隱隱可
見至後曲禮八篇皆無所塗改與向所聞頗同遂與
[164-2a]
鄒各錄一本凡其塗改者皆從舊書之而參之叙錄
其篇數增損不同叙錄補逸經八篇投壺奔䘮公冠
諸侯遷廟諸侯釁廟之外中霤禘於太廟王居明堂
三篇云其經亡矣篇題僅見於鄭注片言隻字之未
泯者必收拾而不敢遺今此書逸禮止六篇而中霤
禘於太廟其篇題皆不著叙錄儀禮傳十篇此書増
入服義䘮大記䘮義祭法祭義五篇叙錄正經逸經
及傳之外云餘悉歸諸戴記此書傳後復増曲禮八
[164-2b]
篇凡増十三篇其中固有載入禮記纂言者矣不當
復出也篇目不同如此其中又不及深考也余又聞
長老言文正晚年於此書欲復加考訂不及臨沒授
其意於孫當當罷官閒居嘗爲之而未就也豈誠然
耶然文正分禮爲經義爲傳今此書増入者禮義率
混殽無别又其巻首亦載叙錄而與巻中自有不合
者决非當所爲無疑豈璧所增耶璧素與余徃來獨
未嘗見示此書其編乾坤清氣集以己意改古人之
[164-3a]
作者數處余嘗與之辨皆以余言爲然故知其爲人
任意率畧而於此書不能無疑於其所自增也然余
既錄此書不及再見不得質問姑志之以俟知者
夏時正曰草廬吳先生奮起紫陽之後遂述儀禮經
傳通觧兼取周官曲禮諸篇表章考定註釋之計六
十四卷名曰三禮考註於是一經之旨燦然復明於
世先生有功是經大矣
羅倫序曰先王之道不行於天下豈人心異於古哉
[164-3b]
上之所以爲教下之所以爲學非其道爾禮也者先
王之所以爲教也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是
故聖人則之以化成天下士有定習民有定志官有
定守國有定俗天下之治運於掌矣周衰去於戰國
燬於秦穿鑿附㑹於漢先王之典未墜於地者存什
一於千百也宋大儒紫陽朱文公嘗考定易詩書春
秋四經以三禮體大未能叙正元臨川吳文正公用
繼其志考周官以正六典以大司徒之半補冬官之
[164-4a]
闕蓋取陳氏俞氏之論也以儀禮爲經禮記爲傳蓋
取朱子之論也考三王而不謬俟後聖而不惑其公
之志乎我朝東里楊文貞公曰吾邑康宗武受學於
公元季兵亂書藏康氏亂後郡人晏璧彦文從康之
孫求得之掩爲已作以公支言叙錄考之逸禮八篇
今存者六篇儀禮傳十篇今増者五篇傳外又增曲禮
八篇凡増十三篇又聞長老言文正晚年於此書欲
復加考訂不及臨沒授其意於孫當當嘗爲之而未
[164-4b]
就今此書増入者禮義率混淆無别决非當所爲豈
璧所増耶文貞之疑是矣倫嘗因其言考之士相見
義公食大夫義叙録用劉原甫所補今此書二義所
補者皆出戴記叙錄成於蚤年此書不載年譜先後
不可考而纂言之成明年公易簀矣其可徴無疑也
凡考注所取經若諸侯釁廟取諸大戴而小戴䘮大
記亦載之傳若冠義等取之小戴記者纂言悉置不
録今此書増入服義䘮大記䘮義祭法祭義學記樂
[164-5a]
記諸篇皆複出先後取舎矛盾特甚凡叙錄所載若
冠義昏義等篇編注精審文義粲然其餘士相見公
食大夫二義及所増十三篇者綜彚混淆注釋粗略
悉取陳氏集說中語割裂而補綴之可考也非公手
筆無疑矣獨以其曲禮補士相見公食大夫二義以
䘮義祭義等五篇補䘮祭二禮之傳傳外曲禮八篇
盛徳言人君之禮入官言人臣事君之禮立孝言人
子事親之禮内則言女婦事父母舅姑之禮少儀言
[164-5b]
少事長之禮表記言揖譲進退之禮而學記樂記爲
是書之終又與纂言不異其名篇取義似非後人所
能及者疑公定其篇目未及成書臨歿授其意於孫
當其謂是與故後人因而竄入之文貞所聞其誠然
耶然與纂言不合又未可深考也公著述之功未有
大於此者惜其書未及成而爲後人所亂者如此成
化庚寅大理寺卿仁和夏公時正廵撫江右得是本
於憲副夏正夫正夫得於編修張廷祥廷祥得於祭
[164-6a]
酒胡若思若思之本其文貞之所録者與長樂謝公
仲仁時守建昌時正俾繡梓以傳且屬倫校讎之乃
訪善本於臨川文正之子孫已不知有是書矣書藏
康氏文貞所聞其亦然耶倫時卧病深山僻無書籍
仲仁乃取通觧注䟽諸書旁正而訂之善本未得恐
不無譌謬也然聖賢之遺經因是而傳焉三公之用
心亦可尚矣河南按察使何廷秀謂予曰沅州劉有
年永樂初守太平府進儀禮逸經十八篇逸禮唐初
[164-6b]
已亡宋元大儒皆未之見有年何從而得哉然廷秀
之言非妄也好古君子上請逸經繼類成編傳以戴
記其不入傳者從纂言所類别爲記以附焉則先王
之典庶乎無遺矣於戲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人而
行君子尊徳性以立其體道問學以致其用如有用
我執此以往文武之政其庻矣乎
鄭瑗曰三禮考注或謂非吳文正公書考公年譜行
狀皆不言嘗注此書楊東里謂其編次時與三禮叙
[164-7a]
録不同予按支言集周禮叙録但云冬官雖缺今姑
仍其舊而考工記别為一巻附之經後今此書篇首
亦載叙録乃更之曰冬官雖缺以尚書周官考之冬
官司空掌邦土而雜於地官司徒掌邦教之中今取
其掌邦土之官列於司空之後庶乎冬官不亡支言
叙録云儀禮傳十篇澂所纂次而此書十字下乃加
五字此蓋或者欲附㑹此書出於公手故揭公叙録
置之篇首又從而附益之耳且公最不信古文尚書
[164-7b]
周官古文也其肯據之以定周禮乎及觀其所考次
亦不能無可議者如春官大司樂而下皆取而歸之
司徒地官大小司徒之職則取而歸之司空然觀周
書穆王命君牙爲司徒而有祁寒暑雨小民怨咨思
艱圖易民乃寧之語又云宗伯治神人和上下周禮
春官大宗伯之職亦云以天産作隂徳以中禮防之
以地産作陽徳以和樂防之以禮樂合天地之化百
物之産以事鬼神以諧萬民以致百物與周書之言
[164-8a]
實相表裏由是觀之則司徒豈專掌教而不及飬宗
伯豈專掌禮而不及樂乎叙録所纂儀禮逸經文僅
存者止五篇公冠諸侯遷廟諸侯釁廟投壺奔䘮也
云中霤禘於太廟王居明堂三篇其經亡矣此乃以
大戴明堂篇補王居明堂其辭云明堂朱艸日生一
葉至十五日生十五葉十六日一葉落終而復始此
緯書野史之說曾謂禮經而有是乎其以公符補公
冠雖公之意然篇中雜記周成王漢昭帝之冠辭其
[164-8b]
非古經之文明矣公平昔深惡經傳之混淆豈若是
其雜亂而無區别乎予嘗謂諸侯遷廟釁廟奔䘮投
壺四篇猶略存經之彷彿以之補經尚不能不起人
之疑公符明堂之不可補經也决矣
唐樞曰吳氏考注以爲治莫先於教化故冡宰建邦
之六典而司徒次之教化莫先於禮樂故宗伯次之
有不率者大則兵小則刑故司馬司冦次之暴亂去
而民得安居故司空設焉在昔舜命禹作司空任平
[164-9a]
水土之事是故爲事典掌邦土惟其掌邦土故司徒
之屬易以雜之大小司空文盡在地官自郷師至司
稼皆冬官之文也至其所定六官亦未盡當
按艸廬先生諸經觧各有叙録余購得周官
禮乃先生孫當所補其餘儀禮則有逸經戴
記則有纂言今所傳三禮考注以驗對先生
之書論議體例多有不合其爲晏氏僞託無
疑
[164-9b]
蕭氏㪺/三禮記
四卷
未見
蘇天爵志墓曰大徳延祐間關陜有大儒曰蕭公郷
郡服其行誼士類推其學術朝廷重其名節隱終南
山下鑿土室以居盡得聖賢遺經以及伊洛諸儒之
訓傳陳列左右晝夜不寐始則誦讀其文久則深思
其義如是者三十年自六經百氏山經地志下至醫
[164-10a]
經本草無不極通其說尤邃三禮及易又深通六書
不失其旨家多藏書手自校讎經傳音訓之訛必字
字正之爲文悉本諸經非有禆世教者不言非其人
不與翰林姚文公燧曰蕭先生道徳經術名世者也
陶宗儀曰蕭貞敏公㪺字維斗京兆人早歲爲吏辭
退隱居讀書從公逰者屨交戸外平章咸寧王野仙
聞其賢薦之於世祖徵不至授陜西儒學提舉繼而
成宗武宗仁宗累徴授國子司業集賢直學士未赴
[164-10b]
改集賢侍講义以太子右諭徳徵始至京師授集賢
學士國子祭酒尋復得告還山年七十七以壽終
按蕭公三禮說蘇氏墓志不載而連江陳氏
書目有之
韓氏信同/三禮旁注
佚
經義考巻一百六十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