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R2n0011 經義考-清-朱彝尊 (master)


[080-1a]
欽定四庫全書
 經義考卷八十
          翰林院檢討朱彝尊撰
   書九/
王氏居正/尚書辨學
  十三卷
   未見
 呂祖謙作行狀曰居正字剛中上世故蜀人徙江都
[080-1b]
 初熙寧中王安石以新義頒天下其後章蔡更用事
 槩以王氏説律天下士盡名老師宿儒之緒言餘論
 為曲學學輙擯斥當是時内外校官非三經義字説
 不登几案他書雖世通行者或不能舉其篇帙公勉
 以親命屈意塲屋心獨非之未嘗肯作新進士語流
 落不偶宣和三年賜上舍出身紹興元年除禮部員
 外郎進太常少卿除起居舍人數月除中書舍人兼
 史舘修撰公之學根極六藝深醇宏肆以崇是闢非
[080-2a]
 為己任自其少年已不為王氏説所傾動慨然欲黜
 其不臧以覺世迷為毛詩辨學二十卷尚書辨學十
 三卷周禮辨學五卷上之
程氏瑀/尚書説
   佚
 宋史程瑀字伯㝢浮梁人政和進士累官校書郎欽
 宗即位擢右正言高宗召赴行在除江東提刑轉侍
 讀進兵部尚書秦檜忌之出知信州罷祠瑀説論語
[080-2b]
 至弋不射宿言孔子不欲陰中人所著有周禮義尚
 書説
上官氏愔/尚書小傳
   佚
 閩書愔字仲雍邵武人政和二年進士建炎中累除
 吏部員外郎出知南劍州
 揚州府志愔儀真人
張氏綱/尚書講義
[080-3a]
  宋志二十卷
   佚
 洪葴作行狀曰綱字彦正金壇人於五經尤精於書
 每因講解著為義説皆探微索隠倫類通貫其言無
 一不與聖人契自是後學潛心此經者爭傳頌之諸
 家之説雖充棟汗牛束之高閣矣
 汪應辰曰綱行狀云公講論經㫖尤精於書著為論
 説探微索隠無一不與聖人契世號張氏書解竊以
[080-3b]
 王安石訓識經義穿鑿傅㑹專以濟其刑名法術之
 説如書義中所謂敢於殄戮乃以乂民忍威不可訖
 凶惡不可忌之類皆害理敎不可以訓綱作書解掇
 拾安石緒餘敷衍而潤飾之今乃謂其言無一不與
 聖人契此豈不厚誣聖人疑誤學者
 董銖曰世所傳張綱書解只是祖述荆公所説或云
 是閩中林子和作
 陳振孫曰綱政和時及第仕三朝歴蔡京王黼秦檜
[080-4a]
 三權臣乃不為屈紹興末與政此書為學官時所作
林氏之竒/尚書集解
  宋志五十八卷
   存
 之竒自序曰理義者人心之所同然也聖人之於經
 所以開百世而不慙蔽天地而無耻者葢出於人心
 之所同然而已茍不出於人心之所同然則異論曲
 説非吾聖人之所謂道也孔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
[080-4b]
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竊謂學者之於經茍不知
 義之與比先立適莫於胸中或以甲之説為可從以
 乙之説為不可從或以乙之説為可從以甲之説為
 不可從如此則私議蠭起好惡閧然將不勝其惑矣
 安能合人心之所同然哉茍欲合人心之所同然以
 義為主無適無莫平心定氣博採諸儒之説而去取
 之茍合於義雖近世學者之説亦在所取茍不合於
 義雖先儒之説亦所不取如此則將卓然不牽於好
[080-5a]
 惡而聖人之經㫖將煥然而明矣書孔子所定凡百
 篇孔子之前書之多寡不可得而見書緯云孔子得
 黄帝𤣥孫帝魁凡三千二百四十篇為尚書斷遠取
 近定其可為世法者百二十篇為簡書此説不然古
 書簡質必不若是之多也班孟堅藝文志於古今書
 外又有周書七十一篇劉向云周時號令葢孔子所
 論百篇之餘於周時所刪去者纔七十一篇自周以
 前疑愈少矣謂有三千餘篇非也孔子百篇遭秦火
[080-5b]
 無存至漢時伏生口授得二十八篇後又得偽秦誓
 一篇為二十九篇孔壁之書既出孔安國定其可數
 者二十五篇又别出舜典益稷盤庚康王之誥共為
 五十八篇其文以隸書存古文故謂之古文尚書此
 書之成遭巫蠱而不出漢儒聞孔氏之書有五十八
 篇遂以張霸之徒造偽書二十四篇為古文尚書兩
 漢儒者之所傳大抵霸偽本也其實未嘗見真古文
 尚書也故杜預注左氏傳韋昭注國語趙岐注孟子
[080-6a]
 凡所舉書出於二十五篇之中皆指為逸書其實未
 嘗逸也劉歆當西漢之末欲立古文書學官移書責
 諸博士甚力然歆之所見皆霸偽本亦非真古文書
 也以至賈馬鄭服之輩亦皆不見古文書至於晉齊
 之間然後其書漸出及開皇二年求遺書得舜典然
 後其書大偹嗚呼聖人之經可謂多厄矣遭秦火失
 其半其半存者又隠而不出自漢武帝巫蠱事起至
 隋開皇二年凡六百七十餘年然後五十八篇得傳
[080-6b]
 於學者而大偹是可歎也孔氏書始出皆用隸書至
 唐天寶間詔衛包改古文從今文書今之所傳乃唐
 天寶所定之本也此葢書之始末也學者必欲知書
 之本末葢有伏生之書有孔壁續出之書夫五十八
 篇皆帝王所定之書有坦然明白而易曉者有艱深
 聱牙而難曉者如湯誓湯誥均成湯時誥令如説命
 高宗彤日均高宗時語言如蔡仲之命微子之命康
 誥皆周公誥命然艱易顯晦逈然不同者葢有伏生
[080-7a]
 之書有孔壁續出之書其文易曉不煩訓詁可通者
 如大禹謨𦙍征五子之歌仲虺之誥湯誥伊訓太甲
 三篇咸有一德説命三篇泰誓三篇武成旅&KR0729微子
 之命蔡仲之命周官君陳畢命君牙冏命此二十五
 篇皆孔壁續出其文易曉餘乃伏生之書多艱深聱
 牙不可易通伏生之書所以艱深不可通者伏生齊
 人也齊人之語多艱深難曉如公羊亦齊人也故傳
 春秋語亦艱深如昉於此乎登來之也何休注曰齊
[080-7b]
 人語以是知齊人語多難曉者伏生編此書徃徃雜
 齊人語於其中故有難曉者衛宏序古文尚書言伏
 生老不能正言使其女傳言敎鼂錯齊人語多與頴
 川異鼂錯所不知者二三僅以其意屬讀而已觀此
 可見以是知凡書之難曉者未必帝王之書本如是
 傳者汨之矣
 孫畊後序曰畊自兒時侍先君盱江官舍郡齋修刋
 禮樂書先君實董其事與益國周公誠齋楊先生書
[080-8a]
 問徃來訂正訛舛甚悉暇日因與言曰吾家先拙齋
 書解今傳於世者自洛誥以後皆訛葢是書初成門
 人東萊呂祖謙伯恭取其全本以歸諸生傳錄十無
 二三書坊急於鋟梓不復參訂訛以傳訛非一日矣
 先君猶記鄉曲故家及嘗從先拙齋遊者錄得全文
 及歸方尋訪未獲不幸此志莫償畊早孤稍知讀書
 則日夕在念慮間汨汨科舉業由鄉選入太學跋渉
 困苦如是者三十餘年淳祐辛丑僥倖末第閒居需
[080-8b]
 次得理故書日與抑齋今觀文陳公虚齋今文昌趙
 公參考講求摳趨請益抑齋出示北山先生手蹟具
 言居官婺女日從東萊先生學東萊言吾少侍親官
 於閩從林少頴先生學且具知先拙齋授書之由時
 抑齋方閲六經疏義尤加意於林呂之學虛齋亦倣
 朱文公辨安國書著本㫖畊得互相詰難其間凡諸
 家講解搜訪無遺一日友人陳元鳯儀叔㩦書説拾
 遺一集示子蠧蝕其表蠅頭細書云得之宇文故家
[080-9a]
 葢宇文之先曽從拙齋學親傳之藳也其集從康誥
 至君陳此後又無之遂以鋟本參校康誥酒誥梓材
 召誥皆同鋟本自洛誥至君陳與鋟本異其詳倍之
 至是益信書坊之本誤矣當令兒輩作大字本謄出
 以元集歸之然猶未有他本可以參訂也又一朋友
 云建安書坊余氏數年前新刻一本謂之三山林少
 頴先生尚書全解此集葢得其真刋成僅數月而書
 坊火今板本不存矣余亦未之信因遍索諸鬻書者
[080-9b]
 乙巳春仲一老丈鶉衣銜袖踉蹡入門喜甚揖余而
 言曰吾為君求得青氊矣開視果新板以尚書全解
 標題書坊果建安余氏即倍其價以鬻之以所謄本
 參校自洛誥至君陳及顧命以後至卷終皆真本向
 者麻沙之本自洛誥以後果偽矣朋友轉相借觀以
 為得所未見既而畊暫攝鄉校學錄葉君真里之耆
 儒嘗從勉齋遊其先世亦從拙齋學與東萊同時又
 出家藏寫本林李二先生書解及詩説相示較之首
[080-10a]
 尾並同葢得此本而益有証驗矣嗟夫此書先拙齋
 初著之時每日誦正經自首至尾一遍雖有他務不
 輟貫穿諸家旁搜遠紹㑹而粹之該括詳盡不應於
 洛誥以後詳略如出二手今以諸本參較真&KR0915曉然
 信而有徵可以傳而無疑矣書解自麻沙初刻繼而
 婺女及蜀中皆有本然承襲舛訛竟莫能辨柯山夏
 氏解多引林氏説自洛誥以後則畧之僅有一二語
 亦從舊本往往傳訛東萊解只於禹貢引林三山數
[080-10b]
 段他未之詳東萊非隠其師之説葢拙齋已解者東
 萊不復解而惟條暢其義嗟夫書自安國而後不知
 其㡬家我先拙齋裒集該括自壯及耄用心如此之
 勤用力如此之深始克成書而傳襲謬誤後學無從
 考證我先君家庭授受中更㪚亡極意搜訪竟無從
 得畊恪遵先志又三十餘年旁詢博問且疑且信又
 得宇文私錄又得余氏新刋全解又得葉學錄家藏
 寫本稽驗新故訂正真&KR0915參合舊聞而後釋然以無疑
[080-11a]
 確然而始定然則著書傳後豈易云乎哉畊既喜先
 拙齋之書獲全又喜先君縣丞公之志始遂顧小子
 何力之有抑天不欲廢墜斯文故久鬱而獲伸歟不
 然何壁藏汲冢之復出也淳祐丁未之歲石鼓冷㕔
 事力甚微學廪粗給當路諸公不賜鄙夷捐金撥田
 悉有所助三年之間補葺經創石鼓兩學輪奐鼎新
 書板舊帙缺者復全於是慨然而思曰吾先君未償
 之志孰有切於此者吾先世未全之書豈容緩於此
[080-11b]
 者實為子孫之責也乃㑹書院新租歲入之積因郡
 庠憲臺撥鏹之羨撙學㕔清俸公給之餘計日命工
 以此全書亟鋟諸梓字稍加大匠必用良板以千計
 字以五十萬計釐為四十卷始于己酉之孟冬迨明
 年夏五月而畢是書之傳也亦難矣㢤亦豈茍然㢤
 舊本多訛畊偕次兒駿伯重加㸃校凡是正七千餘
 字今為善本庶有補於後學淳祐庚戌夏五嗣孫迪
 功郎衡州州學敎授兼石鼓書院山長畊謹書
[080-12a]
 鄧均曰觀林君畊叟序述其先王父全書始末兩世
 訪求志亦苦矣先是抑齋陳先生為僕言閩學源流
 開教甚悉乃知始於紫薇呂公載道而南而拙齋先
 生實親承心學拙齋著書多而於尚書尤注意即少
 頴先生書解是也然自洛誥以後傳者失真世不得
 其全書為恨先生之猶子諱子冲登癸丑科為南豐
 簿嘗分敎盱江再轉為丞僕頃在庠序尚及識縣丞
 公於丈席縣丞公在盱據勘遺文多矣獨於拙齋全
[080-12b]
 書㪚佚之餘訪求而未得不幸齎志以歿又數十年
 而先生之孫畊始克摹就豈其書之泰阨固自有時
 耶拙齋雖不克竟其用而傳聖賢之心夀斯丈之脈
 其功大矣縣丞公尅志世其學而畧不獲施於用至
 畊而全書始出以傳惟拙齋之學卓然光明久而益
 昌何庸繪畵畊字耕叟為衡州敎授暨先生甫三世
 其孜孜問學多識往行好修者也君子曰無沗厥祖
 淳祐十年七月既望朱子曰三山林少頴書説亦多
[080-13a]
 可取但自洛誥以後非其所解 又曰少頴解放勲
 之放即推而放之四海之放比之程氏説為優
 陳振孫曰少頴從呂紫薇本中居仁學而太史呂祖
 謙則其門人也其自序謂初著之時每日誦正經自
 首至尾一遍雖有他務不輟平心定氣博採諸儒之
 説而去取之茍合於義雖近世學者之説亦在所取
 茍不合於義雖先儒之説亦所不取
 王圻曰林之竒侯官人累官中正丞辭祿家居呂祖
[080-13b]
 謙嘗師之
范氏浚/書論
  一篇
   存
呉氏棫/書裨傳
  宋志十二卷授經圗十三卷/
   未見一齋書目有之/
 王明清曰呉棫才老舒州人
[080-14a]
 陳振孫曰太常丞呉棫撰首卷舉要曰總説曰書序
 曰君辨曰臣辨曰考異曰訓詁曰差牙曰孔傳凡八
 篇考據詳博
 朱子曰呉才老書解徽州刻之才老於考究上極有
 功夫只是義理上看得不仔細 又曰才老説梓材
 是洛誥中書甚好 又曰呉才老説𦙍征康誥梓材
 等篇辨證極好但已看破小序之失而不敢勇决復
 為序文所牽殊覺費力耳
[080-14b]
 董銖曰才老以修五禮只是五典之禮唐虞時未有
 吉凶軍賓嘉至周時方有之五刑才老亦説是五典
 之刑如所謂不孝之刑不悌之刑也
 王應麟曰呉才老書禆傳以鳯凰來儀為簫聲之和
 訓説築傅巖之野以築為居
 袁桷曰書别於今文古文晉世相傳馴致後宋時則
 有若呉棫趙汝談陳振孫疑焉有考過千百年而能
 獨明者
[080-15a]
 閩書呉棫字才老建安人舉重和元年進士召試舘
 職不就除太常丞忤時宰出通判泉州所著有書裨
 傳詩補音論語指掌考異續解
    按説書疑古文者自才老始其書菉竹堂目
    尚存
胡氏銓/書解
  宋志四卷
   未見
[080-15b]
鄭氏樵/書辨訛或作書辨論/
  通考七卷
   存
 陳振孫曰樞密院編修官鄭樵漁仲撰其目曰紏繆
 四闕疑一復古二樵以遺逸召用博物洽聞然近迂
 僻
朱氏弁/書解
  十卷
[080-16a]
   佚
 宋史朱弁字少章婺源人建炎初補修武郎借吉州
 團練使為通問副使至雲中黏罕使就舘守之以兵
 和議成得歸以宣敎郎直秘閣轉奉議郎著書解十
 卷
陳氏鵬飛/書解
  宋志三十卷
   佚
[080-16b]
 中興藝文志紹興時太學始建陳鵬飛為博士發明
 理學為陳博士書解
 葉適志墓曰少南諱鵬飛温州永嘉人自為布衣以
 經術文辭名當世敎學諸生數百人其於經不為章
 句新説至君父人倫世變風俗之際必反復詳至而
 趨於深厚今世所刋曰詩書傳者是也晚而始得仕
 用之未及而斥逐以死既死不冺滅而南方學者尤
 思之
[080-17a]
 陳振孫曰秦檜子熺嘗從之游在禮部時熺為侍郎
 文書不應令鵬飛輙批還之熺寖不平鵬飛説書崇
 政殿講天王來歸惠公仲子之賵因論春秋母以子
 貴言公羊説非是檜怒謫惠州以歿今觀其書紹興
 十三年所序於文侯之命具言驪山之禍申侯啟之
 平王感申侯之立已而不知其德之不足以償怨鄭
 桓公友死於難而武公復娶於申君臣如此而望其
 振國耻難矣嗚呼其得罪於檜者豈一端而已哉
[080-17b]
 浙江通志鵬飛兩舉於鄉俱第一登紹興原闕/進士
 調鄞縣簿召對為太學博士改秩兼崇政殿説書遷禮
 部郎
趙氏敦臨/尚書解
   佚
 姓譜敦臨字芘民鄞人紹興初進士官湖州敎授
洪氏興祖/尚書口義發題
  宋志一卷
[080-18a]
   佚
晁氏公武/尚書詁訓傳
  宋志四十六卷
   佚
徐氏椿年/尚書本義
   佚
 江西通志徐椿年字夀卿永豐人登紹興十二年進
 士主宜黄簿從張九成學
[080-18b]
史氏浩/尚書講義
  宋志二十二卷
   未見一齋書目有/
 中興書目淳熙十六年正月太傅史浩進尚書講義
 二十二卷藏秘府
 朱子曰史丞相説書亦有好處如命公後衆説皆云
 命伯禽為周公之後史云成王既歸命周公在後看
 公定予往矣一言便見得是周公且在後之意
[080-19a]
李氏舜臣/尚書小傳
  宋志四卷
   佚
陳氏長方/尚書傳
   佚
 徐師曾曰陳長方字齊之其先長樂人從王蘋遊家
 震澤紹興中舉進士授江陰敎授有春秋禮記尚書
 傳
[080-19b]
劉氏安世/尚書解
  二十卷
   佚
 王庭珪志墓曰安世字世臣安福人紹興十八年登
 進士第以宣敎郎知贑州雩都縣轉朝奉郎致仕有
 論語尚書解各二十卷
張氏九成/尚書詳説
  宋志五十卷
[080-20a]
   未見一齋書目有之/
書傳綂論
  六卷
   存
 陳振孫曰無垢諸經解大抵援引詳博文意瀾翻似
 乎少簡嚴而務欲開廣後學之見聞使不墮於淺狹
 故讀其書者亦徃徃有得焉
 王應麟曰張子韶書説於君牙冏命文侯之命其言
[080-20b]
 峻厲激發讀之使人憤惋其有感於靖康之變乎
    按張子韶書傳綂論載横浦集中自堯典至
    秦誓各為論一篇
程氏大昌/書譜
  宋志二十卷
   佚
 陳振孫曰本以解經而不盡解有所發明則篇為一
 論
[080-21a]
鄭氏伯熊/書説
  一卷
   存
 陳亮序曰余聞諸張横渠曰尚書最難看難得胸臆
 如此之大若秪解文義則不難自孔安國以下為之
 解者殆百餘家隨文釋義人有取焉凡帝王之所以
 綱理世變者葢未知其何如也永嘉鄭公景望與其
 徒讀書之餘因為之説其亦異乎諸儒之説矣至其
[080-21b]
 胸臆之大則公之所自知與明目者之所能知而余
 則姑與從事乎科舉者誦之而已
 雲谷胡氏序曰書自孔子刋定所存僅百篇帝王之
 軌範悉備不幸火於秦傳注於漢而堯舜禹湯文武
 傳授之奧㫖與夫臯益伊傅周召警戒之微機雖老
 師宿儒皓首窮經枝辭蔓説汗牛充棟曾不能髣髴
 其萬一而世無所考證至於今千有餘歲矣心本同
 然理不終冺自伊洛諸先生力尋墜緒遠紹正學而
[080-22a]
 敷文鄭公得其傳焉探聖賢之心於千載之上識孔
 子之意於百篇之中雖不章解句釋而抽關啟鑰發
 其精微之藴深切極至要皆諸儒議論之所未及亦
 可謂深於書者歟學者於此優游玩味之則思過半
 矣嘉定癸未四月
 姓譜鄭伯熊字景望永嘉人紹興十五年登第歴吏
 部郎兼太子侍讀宗正少卿以直龍圗閣知寧國府
 卒諡文肅
[080-22b]
汪氏革/尚書解義
  四十一卷
   佚
 姓譜臨川人字信民分敎長沙
闕/
 
 
鄭氏東卿/尚書圗
[080-23a]
  一卷
   存
    按合沙鄭氏尚書圗宋刻不著撰人名圗凡
    七十有七一書篇名二逸書篇名三作書時
    世四君臣名號五唐虞夏啇周譜系圗六厯
    象授時圗七堯典四仲中星圗八日永日短
    圗九閏月定時成歲圗十七政十一五辰十
    二璿璣玉衡十三律度量衡十四時月日圗
[080-23b]
    十五明魄朔望圗十六日月冬夏圗十七箕
    畢風雨圗十八九族圗十九六宗圗二十堯
    制五服圗二十一弼成五服圗二十二疏家
    弼五服説二十三歴代九州封域二十四六
    年五服朝圗二十五諸侯玉帛圗二十六十
    二章服圗二十七五聲八音圗二十八六律
    六呂圗二十九韶樂器圗三十東坡禹迹圗
    三十一隨山濬川圗三十二九州境圗三十
[080-24a]
    三鄭氏别州圗三十四别州圗説三十五導
    山圗三十六導山圗説三十七導水圗三十
    八導江圗三十九導江圗説四十導河圗四
    十一導淮圗四十二導濟圗四十三通冀圗
    四十四任土圗四十五任土圗説四十六諸
    篇内地名四十七九州山名四十八九州川
    名四十九禹乘四載圗五十東坡辨水五十
    一舜十二州説五十二三條五岳説五十三
[080-24b]
    聶氏河議五十四濬畎澮距川圗五十五洛
    書自然數五十六九疇本河圗數五十七洛
    書本文圗五十八皇極本數圖五十九九疇本
    大衍數圗六十九疇相乘得數圗六十一洪
    範九疇總圗六十二劉向洪範傳圗六十三
    老泉先生洪範圗六十四老泉先生洪範論
    六十五潁濱洪範五事圗六十六潁濱洪範
    五事説六十七啇遷都圗六十八啇七廟圗
[080-25a]
    六十九周營洛邑圗七十召誥土中圗七十
    一干羽圗七十二周彝圗七十三太常圗七
    十四圭瓚圗七十五牧誓兵器七十六費誓
    兵器七十七諸儒傳授書學圗所稱聶氏謂
    麟也合沙漁父鄭東卿自號當即其所著書
陳氏知柔/尚書古學并圗
  二卷
   佚
[080-25b]
李氏經/尚書解
   佚
 朱子曰李經叔異伯紀丞相弟解書甚好亦善考證
孫氏懲/書解
   佚
    右見朱子語類
 
 經義考卷八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