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R2n0011 經義考-清-朱彝尊 (master)


[132-1a]
欽定四庫全書
 經義考卷一百三十二
         翰林院檢討朱彞尊撰
   儀禮三
陳氏祥道/注解儀禮
  宋志三十二卷
   佚
 范祖禹進劄子曰臣伏見舘閣校勘太常博士陳祥
[132-1b]
 道注解儀禮為三十二卷精詳該洽非諸儒所及臣
 竊以儀禮為書其文難讀其義難知自古以来學者
 罕能潜心故為之傳注者甚少祥道深於禮學凡二
 十年乃成此書先王法度如指諸掌昨進禮圖一百
 五十卷已䝉皇上藏之秘閣伏望聖慈特降指揮取
 祥道新注儀禮奉御下兩制看詳并前所進禮圖並
 付太常以備禮官討論必有補於制作取進止
 玊海元祐八年正月侍讀學士范祖禹言太常博士
[132-2a]
 陳祥道注解儀禮三十二卷精詳博洽乞下兩制㸔
 詳并所進禮圖付太常以備禮官討論從之
陸氏佃/儀禮義
  宋志十七卷
   佚
張氏淳/校定古禮
  通考十七卷
   佚
[132-2b]
釋文
  通考一卷
   佚
識誤
  通考三卷宋志作/一卷
   佚
 淳自述曰劉歆言高堂生所得獨為士禮而今儀禮
 乃有天子諸侯大夫之禮居其大半疑今儀禮非高
[132-3a]
 堂生之書但篇數偶同耳
 陳振孫曰古禮永嘉張淳忠甫所校乾道中太守章
 貢曾逮仲躬刻之首有目録一卷載大小戴劉向篇
 第異同以古監本巾箱本杭細本嚴本校定識其誤
 而為之序謂高堂生所傳士禮爾今此書兼有天子
 諸侯卿大夫禮决非高堂所傳其篇數偶同自陸德
 明賈公彦皆云然不知何所據也
 朱子曰張忠甫疑今儀禮非高堂生之書但篇數偶
[132-3b]
 同爾此則不深考於劉歆說所訂之誤又不察其所
 謂士禮者特畧舉篇首以明之其曰推而致於天子
 者盖專指冠昏喪祭而言若燕射朝聘則士豈有是
 禮而可推耶 又曰儀禮人所罕讀難得善本而鄭
 注賈疏之外先儒舊說多不復見陸氏釋文亦甚疎
 畧近世永嘉張淳忠甫校定印本乂為一書以識其
 誤號為精密然亦不能無舛謬 又曰張忠甫所校
 儀禮甚子細然却於目録中冠禮𤣥端處便錯了但
[132-4a]
 此本較他本為最勝
李氏如圭/集釋古禮
  十七卷
釋宫
  一卷
綱目
  一卷
   俱未見
[132-4b]
 陳振孫曰廬陵李如圭寳之撰紹興癸丑進士嘗為
 福建撫幹釋宫者經所載堂室門庭今人所不曉者
 一一釋之
 中興藝文志儀禮既廢學者不復誦習或不知有是
 書乾道間有張淳始訂其訛為儀禮識誤淳熙中李
 如圭為集釋出入經傳又為綱目以别章句之指為
 釋宫以論宫室之制朱熹嘗與之校定禮書盖習於
 禮者
[132-5a]
 魏了翁曰李氏儀禮集釋功夫緻密附以古音至不
 易得第一惟鄭賈之言是信有不可盡從者
 張萱曰宋淳熙間李寳之如圭取鄭氏注而釋之首
 一卷為儀禮綱目以分别章句之指次集釋十七卷
 皆發明前人未備末一卷為釋宫考論宫室之制凡
 一十九卷
周氏燔/儀禮詳解
  宋志十七卷
[132-5b]
   未見
朱子熹/儀禮經傳通解
  宋志二十三卷
   存
 朱子曰儀禮是經禮記是解儀禮且如儀禮有冠禮
 禮記便有冠義儀禮有昏禮禮記便有昏義以至燕
 射之禮莫不皆然盖儀禮禮之根本而禮記乃其枝
 葉禮記本秦漢上下諸儒解釋儀禮之書又有他說
[132-6a]
 附益於其間今定作一書先以儀禮篇目置於前而
 附禮記於其後如射禮則附以射義之類若其餘曲
 禮少儀又自作一項以類相從前賢嘗謂儀禮難讀
 以經不分章記不隨經而注疏各為一書故讀者不
 能遽曉今訂此本盡去諸弊恨不得令韓文公見之
  又乞修三禮劄子曰臣聞之六經之道同歸而禮
 樂之用為㥯遭秦滅學禮樂先壞漢晉以来諸儒補
 緝竟無全書其頗存者三禮而已周官一書固為禮
[132-6b]
 之綱領至其儀法度數則儀禮乃其本經而禮記郊
 特牲冠義等篇乃其義疏耳前此猶有三禮通禮學
 究諸科禮雖不行而士猶得以誦習而知其說熙寧
 以来王安石變亂舊制廢罷儀禮而獨存禮記之科
 棄經任傳遺本宗末其失已甚而博士諸生又不過
 誦其虛文以供應舉至於其間亦有因儀法制度之
 實而立文者則咸幽冥而莫知其源一有大議率用
 耳學臆斷而已若乃樂之為教則又絶無師授律尺
[132-7a]
 短長聲音清濁學士大夫莫有知其說者而不知其
 為闕也故臣頃在山林嘗與一二學者考訂其說欲
 以儀禮為經而取禮記及諸經史雜書所載有及於
 禮者皆以附於本經之下具列注疏諸儒之說畧有
 端緒而私家無書檢閱無人抄寫久之未成會䝉除
 用學徒分散遂不能就而鐘律之制則士友間亦有
 得其遺意者竊欲更加叅考别為一書以補六藝之
 闕而亦未能具也欲望聖明特詔有司許臣就秘書
[132-7b]
 省關借禮樂諸書自行招致舊日學徒十數人踏逐
 空閒官屋數間與之居處令其編類雖有官人亦不
 繫銜請俸但乞逐月量支錢米以給飲食紙札油燭
 之資其抄寫人即乞下臨安府差撥貼書二十餘名
 候結局日量支犒設别無推恩則於公家無甚費用
 而可以興起廢墜垂之永久使士知實學異時可為
 聖朝之助則斯文幸甚
 子在跋曰右先君所著家禮五卷鄉禮三卷學禮十
[132-8a]
 一卷邦國禮四卷王朝禮十四卷今刋於南康道院
 其曰經傳通解者凡二十三卷盖先君晚嵗之所親
 定是為絶筆之書次第具見於目録惟書數一篇缺
 而未補而大射禮聘禮公食大夫禮諸侯相朝禮八
 篇則猶未脫藳也其曰集傳集注者此書之舊名也
 凡十四卷為王朝禮而卜筮篇亦缺餘則先君所
 草定而未暇刪改者也今皆不敢有所增益悉從其
 藳至於喪祭二禮則嘗以規摹次第屬之門人黄幹
[132-8b]
 俾之類次他日書成亦當相從於此庶幾此書始末
 具備顧念先君早嵗即嘗有志於是書比在經筵嘗
 具奏欲請於朝乞招致生徒置局編次而不果上然
 其著述之㫖意具存此篇今謹繕録如右讀者當有
 以識其心之所存矣禮缺樂壊千有餘年今幸討論
 粗見端緒而天不假之年使不克究其大全而所就
 者止此嗚呼己矣其可為千古之恨也夫嘉定丁丑
 八月
[132-9a]
 中興藝文志熹書為家禮三卷鄉禮三卷學禮十一
 卷邦國禮四卷王朝禮十四卷其曰儀禮經傳通解
 者凡二十三卷熹晚嵗所親定惟書數一篇闕而未
 補
 李方子曰先生以儀禮為經而取禮記及諸經史書
 所載有及於禮者皆以附於本經之下具列注疏諸
 儒之說補其闕遺而析其疑晦雖書不克就而宏綱
 大要固已舉矣
[132-9b]
 祝穆曰文公所編儀禮上篇士冠禮冠義/附士昏禮昏/義
 附/士相見禮鄉飲酒禮鄉飲酒/義附鄉射禮射義/附燕禮燕/義
 附/大射禮聘禮聘義/附公食大夫禮覲禮下篇喪服喪/服
 小記大傳服/問間傳附士喪禮既夕禮士虞禮喪大記奔喪問/喪曾子問檀弓
 附/特牲饋食禮少牢饋食禮次以禮記曲禮内則玊
 藻少儀投壺深衣為一類王制月令祭法三篇為一
 類文王世子禮運禮器郊特牲明堂位大傳樂記七
 篇為一類經解哀公問仲尼燕居孔子閒居坊記儒
[132-10a]
 行六篇為一類學記中庸表記緇衣大學五篇為一
 類以問吕伯恭後更詳定
 陳振孫曰通解以古十七篇為主而取大小戴及他
 書傳所載繫於禮者附入之二十三卷已成書闕書
 數一篇其十四卷草定未刪改曰集傳集注云者盖
 此書初名也其子在刻之南康一切仍其舊
 王應麟曰文公以儀禮為經取禮記及諸經史書所
 載附本經之下具列注疏諸儒之說為經傳通解二
[132-10b]
 十三卷喪祭二禮屬之門人黄幹類次
 馬廷鸞曰愚按記不隨經注疏各為一書讀者不能
 遽曉此猶古易之彖象文言繫辭各自為書鄭康成
 所以欲省學者兩讀而為今易也文公於禮書之離
 者合之於易書之合者離之是亦學者所當知也
 熊禾刋通解疏序曰竊見儀禮為六經之一乃周公
 所作孔子所定元有三百三千之目至漢僅存一十
 七篇大小戴記不過如春秋之左氏公穀乃其傳耳
[132-11a]
 自王安石廢罷儀禮但以小戴設科與五經並行自
 是學者更不知有禮經矣文公晚年始為經傳通解
 一書自家鄉以至邦國王朝凡禮之大綱細目靡不
 具載歴門人勉齋黄氏信齋楊氏三世始克成書舊
 有刋本兵燼之後板帙散亡兼初本所纂注疏語頗
 傷繁後信齋楊氏為之圖解又復過畧而文公初志
 欲将通典及諸史志會要等書與夫開元開寳政和
 禮斟酌損益以為百王不易之大法而志則未遂今
[132-11b]
 得考亭諸名儒叅校訂定墨本擬就書坊板行以便
 流布仍於所補儀禮各卷篇目之下叅以歴代沿革
 之制及關洛以来諸儒折衷之說酌古凖今損文就
 質輯為儀禮外傳以附其後庶可繼先儒未畢之志
 其於風雅亦非小補
 呉師道曰以三禮論則周官為綱儀禮乃本經而禮
 記諸篇則其疏義三者固有本末之相須而不可闕
 是以子朱子慨然定為儀禮經傳通解集注之書未
[132-12a]
 完者門人又足成之可謂禮書之大全千古之盛典
 也
 曾棨曰朱子絜儀禮正經以提其綱輯周禮禮記諸
 經有及於禮者以補其闕釐為家鄉邦國王朝之目
 自天子至於庶人之禮謂之儀禮經傳通解然亦未
 及精詳
 王鏊曰今經惟禮最繁亂惜不一經朱子緒正朱子
 嘗欲以儀禮為經禮記為傳經傳相從誠千古之特
[132-12b]
 見也若士冠禮則附以冠義士昏禮附以昏義士相
 見禮附以士相見義鄉飲酒禮附以鄉飲酒義鄉射
 禮附以鄉射義燕禮附以燕義大射禮附以大射義
 聘禮附以聘義公食大夫禮附以公食大夫義覲禮
 附以朝事如草廬所附亦得矣然其餘有不可附者
 亦無如之何姑循其舊而釋之庶不失古之義朱子
 晚年注儀禮經傳始家禮次鄉禮次學禮次邦國禮
 次王朝禮秩然有序可舉而行然其間雜引大戴禮
[132-13a]
 春秋内外傳新序列女傳賈誼新書孔叢子之流襍
 合以成之乃自為一書非以釋經也至勉齋續喪祭
 二禮草廬纂言割裂經文某亦未敢從也
 劉瑞序曰子朱子嘗欲請於朝脩三禮劄不果上晚
 乃著儀禮經傳通解始家禮次鄉禮次學禮次邦國
 禮而王朝禮終焉凡四十七卷視初論少異盖自成
 一家言矣書未就先生告終喪祭二禮則成於勉齋
 黄氏其規模次第授於先生者也為卷凡二十有七
[132-13b]
 書刻於南京國子監卷帙浩繁㸃畫漫漶士大夫非
 惟不之讀識其名者或寡矣瑞竊嘆曰斯禮也制作
 之宜古今之變畧備矣後聖有作将取而折衷焉今
 與其棄也無寧先識大義而後講貫其精奥乎乃命
 教授陳垐等督諸生手録經傳讐校付刻俾天下後
 世志於禮者有考焉
    按朱子儀禮經傳通解一曰家禮士冠禮第
    一冠義第二士昏禮第三昏義第四内則第
[132-14a]
    五内治第六五宗第七親屬第八内治者言
    人君内治之法五宗者言宗子之法以治族
    人親屬者即爾雅之釋親篇白虎通義所謂
    親屬記也古無此三篇名盖創為之二曰鄉
    禮士相見禮第九士相見義第十投壺第十
    一鄉飲酒禮第十二鄉飲酒義第十三鄉射
    禮第十四鄉射義第十五三曰學禮學制第
    十六學義第十七弟子職第十八少儀第十
[132-14b]
    九曲禮第二十臣禮第二十一鐘律第二十
    二鐘律義第二十三詩樂第二十四禮樂義
    第二十五書數第二十六學記第二十七大
    學第二十八中庸第二十九保傅傳第三十
    踐阼第三十一五學第三十二内學制學義
    臣禮鐘律鐘律義詩樂禮樂記書數保傅傳
    皆創名之弟子職則取諸管子也四曰邦國
    禮燕禮第三十三燕義第三十四大射禮第
[132-15a]
    三十五大射義第三十六聘禮第三十七聘
    義第三十八公食大夫禮第三十九公食大
    夫義第四十諸侯相朝禮第四十一諸侯相
    朝義第四十二皆沿古篇名惟末二篇創為
    之其王朝禮則别為集傳覲禮一朝事義二
    歴數三卜筮四夏小正五月令六樂制七樂
    記八王制自甲至癸凡十篇
儀禮釋宫
[132-15b]
  一篇
   存
黄氏幹/續儀禮經傳通解
  宋志二十九卷
   存
 楊復序曰昔文公朱先生既修家鄉邦國王朝禮以
 喪祭二禮屬勉齋黄先生編之先生伏膺遺訓取向
 来喪禮藳本精專修改書成凡十有五卷復伏讀曰
[132-16a]
 大哉書乎秦漢以下未有也近世以来儒生習誦知
 有禮記而不知有儀禮士大夫好古者知有唐開元
 以後之禮而不知有儀禮今因篇目之僅存者為之
 分章句附傳記使條理明白而易考後之言禮者有
 所據依不至於棄經而任傳遺本而宗末王侯大夫
 之禮關於綱常者為尤重儀禮既闕其書後世以来
 處此大變者咸幽𡨕而莫知其源取具臨時沿襲鄙
 陋不經特甚可為感慨今因小戴喪大記一篇合周
[132-16b]
 禮禮記諸書以補其闕而王侯大夫之禮莫不粲然
 可考於是喪禮之本末經緯莫不悉備既而义念喪
 禮條目散濶欲撰儀禮喪服圖式一卷以提其要而
 附古今沿革於其後草具甫就而先生没矣嗚呼此
 千載之遺恨也先生所修祭禮本經則特牲少牢有
 司徹大戴禮則釁廟所補者則自天神地祗百神宗
 廟以至因事而祭者如建國遷都廵狩師田行役祈
 禳及祭服祭器事序始終其綱目尤為詳備先生嘗
[132-17a]
 為復言祭禮用力甚久規模已定每取其書繙閱而
 推明之間一二條方欲加意修定而未遂也嗚呼禮
 莫重於喪祭文公以二書屬之先生其責任至不輕
 也先生於二書也推明文王周公之典辨正諸儒異
 同之論掊擊後世蠧壊人心之邪說以示天下後世
 其正人心扶世教之功至逺也而喪服圖式祭禮遺
 藳尚有未及訂定之遺恨後之君子有能繼先生之
 志者出而成之是先生之所望也抑復又聞之先生
[132-17b]
 曰始余創二禮粗就奉而質之先師喜謂余曰君所
 立喪祭禮規模甚善他日取吾所編家鄉邦國王朝
 禮其悉用此規模更定之嗚呼是乂文公拳拳之意
 先生欲任斯責而卒不果也豈不痛哉同門之士以
 復預聞次輯之畧不可無言也復因敬識其始末以
 告来者喪禮一十五卷前已繕寫喪服圖式今别為
 一卷附於正帙之外以俟君子亦先生平日之志云
  又曰嘉定己夘喪禮始克成編以次将修祭禮即
[132-18a]
 以其書藳本授曰子其讀之盖欲通知此書本末有
 助纂輯也受書而退啓緘伏讀皆古今天下大典禮
 其關繫甚重其條目甚詳其經傳異同注疏牴牾上
 下數千百載間是非淆亂紛錯甚衆自此朝披夕閱
 不敢釋卷時在勉齋左右隨事咨問抄識以待先生
 筆削不幸先生棄世遂成千古之遺憾日邁月征今
 十餘年南康學宫舊有家鄉邦國王朝禮及張侯虙
 續刋喪禮又取祭禮藳本併刋而存之以待後之學
[132-18b]
 者故四方朋友皆有祭禮藳本未有取其書而修定
 之者顧何人敢任其責伏自惟念齒髪侵衰曩日幸
 有所聞不可不及時傳述竊不自揆遂據藳本叅以
 所聞稍加更定以續成其書凡十四卷云
 張虙序曰南康舊刻朱文公儀禮經傳與集傳集注
 而喪祭二禮俄空焉盖以屬門人黄勉齋俾之類次
 而未成也虙来南康勉齋已下世深恨文公之志不
 終士友間有言勉齋固嘗脫藳今在南劍陳使君處
[132-19a]
 索之可也南劍知之果以其書来至是鋟木一年而
 畢是雖喪祭兩門而卷帙多前書三之一㸃勘之功
 鄉貢進士楊復為多助以王鎮圭童居欽黄嵩三人
 披閱精强錯簡脫字徃徃無之虙分符星渚乃文公
 遺愛之地高山仰止睠睠予懐兹乂得全其所欲述
 之書豈非幸歟第閑習禮度不如式瞻儀刑諷咏遺
 言不如親承音㫖誠有如古人之論撫卷為之三嘆
 也
[132-19b]
 陳振孫曰外府丞長樂黄榦直卿撰榦晦庵之壻號
 勉齋始晦庵著禮書喪祭二禮未及論次以屬榦續
 成之
 趙希弁曰儀禮經傳通解續卷祭禮十四卷右朱文
 公編集而喪祭二禮未就屬之勉齋先生勉齋既成
 喪禮而祭禮未就又屬之楊信齋信齋據二先生藳
 本叅以舊聞定為十四卷為門八十一鄭逢辰為江
 西倉進其本於朝信齋福州人名復字茂才書既奏
[132-20a]
 贈文林郎
黄氏士毅/類注儀禮
   佚
 張㫤曰士毅字子洪嘗入閩謁朱仲晦因撰次朱子
 書說語類郡守王遂為買宅呉下以居
葉氏味道/儀禮解
   佚
劉氏爚/儀禮雲莊經解
[132-20b]
  二十卷
   佚
楊氏復/儀禮圖
  十七卷焦氏經籍志作/三十四卷非
   存
 復自序曰學者多苦儀禮難讀雖韓昌黎亦云何為
 其難也聖人之文化工也化工所生人物品彚至易
 至簡神化天成極天下之至巧莫能為焉聖人寫胸
[132-21a]
 中制作之妙盡天理節文之詳經緯彌綸混成全體
 竭天下之心思莫能至焉是故其義密其辭嚴驟讀
 其書者如登太華臨滄𬈑望其峻深既前且却此所
 以苦其難也雖然莫難明於易可以象而求莫難讀
 於儀禮可以圖而見圖亦象也復曩從先師朱文公
 讀儀禮求其辭而不可得則擬為圖以象之圖成而
 義顯凡位之先後秩序物之輕重權衡禮之恭遜文
 明仁之忠厚懇至義之時措從宜智之文理密察精
[132-21b]
 粗本末昭然可見夫周公制作之僅存者文物彬彬
 如此之盛而其最大者如朝宗會遇大享大旅享帝
 之類皆亡逸而無傳重可嘆也嚴陵趙彦肅嘗作特
 牲少牢二禮圖質諸先師先師喜曰更得冠昏圖及
 堂室制度并考之乃為佳爾盖儀禮原未有圖故先
 師欲與學者考訂以成之也復今所圖者則高堂生
 十七篇之書也釐為家鄉邦國王朝喪祭禮則因先
 師經傳通解之義例也附儀禮旁通圖於其後則制
[132-22a]
 度名物之總要也區區用心雖未敢謂無遺誤庶幾
 其或有以得先師之心焉
 曾棨曰黄幹通解續晚年祭禮尚未脫藳又以授之
 楊復復研精覃思蒐經摭傳積十餘年以特牲饋食
 少牢饋食為經冠之祭禮之首輯周禮禮記諸書分
 為經傳以補其闕綜之以通禮首之以天神次之以
 地祗次之以宗廟次之以百神次之以因祭次之以
 祭物次之以祭統有變禮有殺禮有失禮並見之篇
[132-22b]
 終郊祀明堂廟制皆折衷論定以類相從各歸條貫
 使畔散不屬者悉入於倫理疵雜不經者咸歸於至
 當而始得為全書又因朱子之意取儀禮十七篇悉
 為之圖制度名物粲然畢備以圖考書如指諸掌西
 山眞德秀稱為千古不刊之典焉
 吕柟序曰儀禮本周公所作其篇目甚多遭秦焚書
 漢高堂生止傳其十七篇與淹中經同后蒼能明之
 然多士庶人卿大夫諸侯之禮宋朱文公欲以儀禮
[132-23a]
 為經禮記為傳其徒楊復遂圖解儀禮存其編於十
 三經注疏中柟卒業太學時嘗約所友五七人率其
 子弟習行於寳卭寺今三十餘年心未之能忘也近
 䝉聖恩誤授今官圖報靡稱伏覩聖王以禮樂為治
 而太學尤禮樂所先之地用是仰承德意旁求儀禮
 圖本偕其寮童公思與在監習禮公侯伯及諸士子
 演行使知揖讓進退之節以沐聖上菁莪棫樸之教
 而效雍熙太和之化也苐此書稀少止訪獲一二善
[132-23b]
 本乃命監生王世康輩手抄其圖月數日肄業焉尋
 将具題請勅工部刋印而未遽行也有監生盧堯文
 魏學詩汪尚庭錢寅佘誨者禀求儀禮圖本以觀爾
 乃奮然興身心自書寫校正且捐資刋刻成書送觀
 以問序焉柟嘆曰美哉此五士也昔姚樞居於輝之
 蘇門病一方學者之無書乃自板小學諸經嘉惠輝
 士於是許衡亦自河内就書於輝厥後元之數儒敦
 尚經義尊崇古道說者多歸功於樞焉聖王在上家
[132-24a]
 詩書而户程朱夫豈前元可比然而五士者之所刻
 則固太學諸生之一助也於是諸太學生皆高五士
 之志行而五士之名不特如樞顯達後而始著矣此
 固可徴聖世人才之盛而諸士子於此書尤當行之
 而必著習之而必察也嘉靖十五年丙申夏六月
 童承叙跋曰儀禮有諸儒傳記鄭康成注賈公彦疏
 朱文公又合經傳為通解皆彰彰較著矣公門人楊
 復又各為之圖俱可蹈廸匪直易讀也或曰高堂生
[132-24b]
 所傳特士禮爾餘多散佚又曰古禮於今無所用之
 雖昌黎亦云然夫禮也者理也先王以承天之道以
 治人之情孔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
 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因者其本也損益者其末也
 協諸義而協則先王所未有者可以義起矣故后蒼
 有推而致於天子之說然今觀之冠昏相見士禮也
 鄉飲鄉射大夫禮也燕射覲聘公食大夫諸侯禮也
 士喪既夕士虞特牲饋食諸侯士禮也少牢饋食有
[132-25a]
 司徹諸侯卿大夫禮也喪服則通於上下顧獨曰士
 禮何哉夫禮無本不立無文不行雖夏商之際不能
 無文焉至周而備爾孔子曰虞夏之文不勝其質商
 周之質不勝其文盖思本也然文之蠧也久矣其在
 今宜無所於用至其本固未泯也是故因其文而遡
 之可知也因其本而拓之可行也不又逾於并其文
 而亡之乎嘉靖己未叙奉命来攝太學得從司成吕
 公後公取儀禮命諸生肄習之月再一試盖從者如
[132-25b]
 堵墻焉於是耳聆鐘鼓鏗鏘之音目覩綴兆俯仰之
 容洋洋乎辟雍庠序之教也諸生盧堯文汪尚庭魏
 學詩錢寅佘誨等復取楊氏圖校而梓之凡為篇十
 有七為圖二百有五為旁通圖三十有五周公遺文
 庶幾不墜於地矣故按圖以考文其制精矣據文以
 繹義其㫖奥矣推義以適治其道博矣使斯禮之大
 行也鳯鳥之至不可期乎然叙聞河間獻王得孔壁
 古禮五十六篇後亡三十九篇存者今數耳元吳澄
[132-26a]
 取二戴記及鄭注纂逸禮八篇又取戴義為十傳澄
 自謂得三十九篇之四元至正間司業李俊民嘗刻
 太學而板今亡矣又聞永樂間沅州劉有年守太平
 進逸禮十八篇豈即是耶澄於儀禮誠有功然亦殘
 經之十一爾聖逺言湮可勝嘆哉
 桂蕚曰儀禮經朱子考證已定楊復圖尤為明便其
 文雖屬難讀然因圖以指經因經以求義斯了然矣
儀禮旁通圖
[132-26b]
  一卷
   存
 陳普序曰大淵獻之嵗昭武謝子祥刋儀禮本經十
 七篇及信齋楊氏圖成燁然孔壁淹中之出世也使
 此書得數千本落六合間鳯鳥至有期矣使河間獻
 王後劉歆前有能為子祥所為則三十九篇可以至
 今不亡矣嗚呼此人之所以成位於兩間者何獨昌
 於虞夏商周而深愛於秦漢以来十七篇頼高堂生
[132-27a]
 鄭注賈疏千有餘年緜緜如絲而荆舒王氏加踐迹
 之舉子不習書肆不陳晦翁勉齋信齋師弟子扶持
 力倍於高堂鄭賈心與周孔顔孟同其勞亦僅不滅
 而已萬家乃不見一本殘經白鹿章貢桂林所刋晦
 翁勉齋信齋之書千里求之或者有半生望之不得
 見今後復數十年又當若何子祥之書捄焚拯溺之
 功景星慶雲之瑞也是經雖微士冠昏喪祭郷相見
 大夫祭幸皆無恙天子諸侯亦幸存一二故晦翁通
[132-27b]
 解勉齋喪禮信齋祭禮得以為依據如累九層之臺
 以下為基如不見足而為屨之不中者如執柯以伐
 柯柯在彼而則在手也三十九篇駸駸乎不亡矣然
 則十七篇之存固亦有天意廢之者有餘罪興之者
 誠莫大之功也三百之數不可考以圖槩之三十九
 篇疑可得三千在三百中亦可舉其旁通圖名物制
 度尤明盡合十七篇圖而熟之既無昌黎難讀之患
 而古人太平之具一朝而在我矣
[132-28a]
儀禮經傳通解續
  十四卷
   存
 張萱曰宋淳祐間信齋楊復著朱晦庵編集儀禮經
 傳通解獨喪祭二禮未完以屬黄勉齋幹續成之勉
 齋即世祭禮猶未就於是信齋據二公草本叅以舊
 聞精加修定凡十四卷八十一門
魏氏了翁/儀禮要義
[132-28b]
  宋志五十卷
   未見
    聚樂堂藝文目有之
馬氏廷鸞/儀禮本經疏會
  九卷
   佚
 廷鸞自序曰余家藏敗帙中有景德年官本儀禮疏
 四帙正經注語皆標起止而疏又列其下兒子請予
[132-29a]
 附益之因手自㸃校取朱氏禮書與其門人黄氏楊
 氏諸家續補之編章分條析釐為九卷作而曰兹其
 三代之禮與於繁文奥㫖中有精義焉纎悉委曲中
 有明辨焉不惟欲人之善其生且欲人之善其死不
 惟致嚴於冠昏朝聘鄉射而尤嚴於喪祭後世徒以
 其紀士禮而指為闕書不知由士禮可以達於天子
 周公之經何制之備也子夏之文何文之覈也康成
 之注公彦之疏何學之博也小子識之
[132-29b]
方氏囬/儀禮考
   未見
高氏斯得/儀禮合抄
   佚
陳氏普/儀禮說
  一卷
   存
    按陳氏儀禮說惟士冠禮鄉射禮燕禮聘禮
[132-30a]
    四篇載石堂集
亡名氏儀禮類例
  宋志十卷
   佚
 
 
 
 
[132-30b]
 
 
 
 
 
 
 
 經義考卷一百二十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