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290-1a]
欽定四庫全書
經義考卷二百九十
翰林院檢討朱彞尊撰
刋石四/
宋太學御書石經
闕
王應麟玉海曰紹興五年九月賜汪應辰以下御書
石刻中庸篇廷試畢賜御書自此始十二年賜陳誠
[290-1b]
之周官十八年六月御書儒行篇賜進士王佐等二
十一年五月賜趙達等大學二十四年賜張孝祥等
臯陶謨二十七年賜王十朋等學記三十年四月賜
梁克家等經解篇皆就聞喜宴賜之十三年二月内
出御書左氏春秋宣示館職少監秦熺以下作詩以
進六月内出御書周易九月上諭輔臣曰學寫字不
如便寫經書不惟可以學字又得經書不忘旣而尚
書委知臨安府張刋石頒諸州學十四年正月出
[290-2a]
御書尚書十月出御書毛詩十六年五月又出御書
春秋左傳皆就本省宣示館職作詩以進上又書論
語孟子皆刋石立於太學首善閣及大成殿後三禮
堂之廊廡
李心傳中興繫年録曰紹興十三年十一月秦檜奏
前日䝉付出御書尚書來日欲宣示從臣時上寫六
經論孟皆畢因請刋石國學仍頒墨本賜諸路州學
詔可
[290-2b]
截江網紹興九年上所寫六經論語孟子皆畢因刋
石于國子監仍頒墨本賜諸路縣學
玉海淳熙四年二月詔知臨安府趙磻老於太學建
閣奉安石經置碑石於閣下墨本於閣上以光堯石
經之閣為名朕當親寫參政龔茂良等言自昔帝王
未有親書經傳至數千萬言者不惟宸章奎畫照耀
萬世崇儒重道至矣上曰太上字畫天縱冠絶古今
五月磻老奏閣將就緒其石經易詩書春秋左氏傳
[290-3a]
論語孟子外尚有御書禮記中庸大學學記儒行經
解五篇不在太學石經之數今搜訪舊本重行摹勒
以補禮經之闕從之六月御書光堯御書石經之閣
牌賜國子監百官表請觀視從之
宋鑑知臨安府趙磻老具到兩學修造圖本西北隅
建閣安頓太上皇帝御書石經上曰太上於字畫葢
出天縱朕甞謂鍾繇字最工猶帶𨽻體如太上宸翰
冠絶古今參政龔茂良等奏誠如聖訓
[290-3b]
陳騤中興館閣録紹興十三年二月恭閱御書左氏
春秋史記列傳少監秦熺著作郎王揚英周執羔祕
書郎張漢彦挍書郎嚴抑張闡趙衛錢周材范雲正
字洪遵吳芾各進詩一首六月恭閱御書周易少監
姜師仲祕書丞嚴抑祕書郎張闡著作佐郎錢周材
趙衛各一首挍書郎陳誠之二首正字洪遵吳芾洪
适潘良能沈介各一首十四年正月恭閱御書尚書
祕書丞嚴抑三首祕書郎張闡著作佐郎錢周材趙
[290-4a]
衛挍書郎陳誠之正字吳芾沈介各一首十月恭閱
御書毛詩提舉祕書省秦熺一首少監游操吏部員
外郎兼國史院檢討官嚴抑各二首著作佐郎錢周
材一首趙衛二首挍書郎陳誠之一首正字沈介二
首十六年四月恭閱御書春秋左氏傳提舉祕書省
秦熺著作佐郎王墨卿各二首魏元若挍書郎沈介
正字湯思退劉章張本各一首
洪邁御書閣記略曰若稽古髙宗皇帝實天生德旣
[290-4b]
以聦明聖武戡濟多難垂中興億年之基洎保大定
功投戈息馬於世紛萬殊泊乎無一嗜翫惟翰墨梱
域天縱神與不舍食息詩書易春秋孝經論語孟軻
氏書凡幾帙帙凡幾字一一肆筆而成翥鳯翔鸞震
蕩輝赫端正嚴重肅如神明當是時每終一輕輒詔
玉册官摹刻徧以石本侈錫方夏光天之内羣戴其
書
曾宏父曰高宗即位十九年干戈之日居多乃能親
[290-5a]
御翰墨作小楷以書周易尚書毛詩春秋左傳全帙
又節禮記中庸儒行大學經解學記五篇章草語孟
悉送成均
按此則紹興石經禮記未曾全寫
楊冠卿曰太上皇中興以來崇尚經術親灑宸翰刋
之翠珉䕃以豐宇聖人之經固已是正遺闕昭如日
月傳諸無窮聖上臨幸兩學思有以盡寶蔵尊崇之
意且又建為傑閣掲以璇題棟宇翬飛奎璧焕爛窮
[290-5b]
今亘古未之前聞
葉紹翁四朝聞見錄曰高宗御書六經甞以賜國子
監及石本於諸州庠上親御翰墨稍倦即命憲聖續
書至今皆莫能辨
濳說友臨安志光堯石經之閣孝宗皇帝御書扁淳
熙四年詔臨安府守臣趙磻老建閣奉安石經以墨
本置閣上御書石經易詩書左氏春秋禮記五篇中/庸
大學學記/儒行經解論語孟子
[290-6a]
陳基西湖書院記曰杭西湖書院宋季太學故址也
徳祐内附學廢今為肅政廉訪司治所宋御書石經
孔門七十二子畫像石刻咸在焉
呉訥曰昔宋太宗嘗曰朕退朝觀書外留意字畫雖
非帝王事業不愈遊畋聲樂乎迨後高宗亦曰寫字
當寫書不惟學字又得經書不忘紹興二年宣示御
書孝經繼出易詩書春秋左傳論孟及中庸大學學
記儒行經解五篇緫數千萬言刋石太學淳熙中孝
[290-6b]
宗建閣奉安親書扁曰光堯石經之閣新安朱熹修
白鹿書院奏請御書石經本是也元初西僧楊璉眞
伽造塔行宫故址取碑石壘塔杭州路官申屠致逺
力爭而止後因改學為西湖書院嵗久閣廢石經斷
折零落洪武中移仁和學於書院然石經久廢人莫
知留意也宣徳元年夏予出按於杭觀之慨歎廼以
屬郡守盧君玉潤率教官生員收拾得全碑若干碎
折若干一一補輳共得經碑百片舁置殿後及兩廡
[290-7a]
焉
楊一清記曰監察御史朝郡宋君廷佐奉命按治浙
江之暇嘗求所謂石經者曰在仁和學因往視之多
斥棄瓦礫中曰噫嘻此南宋太學中故物也胡傾斥
至是哉乃進杭州府知府晉江留君志淑問其故留
君稽閱誌籍蓋宋髙宗初渡江都臨安即詔建學養
士紹興二年手書易書詩春秋論孟中庸儒行諸篇
刻石於學京兆尹趙磻老建尊經閣以儲之二十四
[290-7b]
年復製宣聖洎顔曾以下七十二賢贊并李伯時舊
所繪像皆刻石置之學理宗紹定五年又以所製伏
羲以來道統贊刻之附諸石經之末宋亡學廢元西
僧楊璉眞伽謀運致諸石為寺塔址賴廉訪經歴申
屠致逺之力而止國朝洪武十二年即書院建仁和
學宣徳二年巡按御史海虞吳公訥慨石經殘缺屬
知府盧玉潤收集之得全刻及斷毁者若干分麗其
中天順三年改建縣學於今所其諸石悉徙以從四
[290-8a]
十年於兹宋君曰嵗久而廢物理固然惟兹盛典廢
莫之興則有由矣豈不以學宫專崇於郡莅茲土者
朔望廟謁春秋釋奠亦惟知有郡學縣雖有學槩莫
之至焉知所謂石經者而葺之乃檄府命移置諸石
於府學焉屬留君理其事又命通判咸寧喬遷董工
役因徙圖像於尊經閣下甃以瓴甓石經及表忠觀
諸碑則徙於櫺星門北之兩偏周廊覆之旣甃旣堅
其屋之數左二十有二楹右如之石之數圖像十有
[290-8b]
五贊八易二書七詩十春秋四十有八論孟中庸十
有九表忠觀諸碑十有四旣訖工留君具書肅使者
謁予記慨惟經書之在世猶日麗天水行地不假形
器而存與天地同悠久者也顧秦燔漢鑿之餘不絶
如綫非常之變或出於意料之所不及有斯文之責
者不得不憂託諸貞石以夀於無窮亦維持世道計
耳漢中郎筆跡已不可見唐長安石經實與臨安後
先竝羙今長安故無恙而仁和學宫獨委棄至此凡
[290-9a]
吏於茲士於茲者將不均有責哉夫髙宗之為君復
仇撥亂慙徳多矣史稱其博學强記繼體守文有足
嘉者理宗之嗣統無足齒録然能表章先賢崇正學
變士習功不可少觀其所以圖不朽者而其所存可
知己古書家李斯鍾繇雖畔道君子猶取其長歐虞
以降殘碑裂石至一宫觀一浮圖之微世寶之如金
玉矧茲文教所關非崇長異端游心末技者比是固
可重而髙宗之書精麗有法置之名家中亦烏可棄
[290-9b]
哉抑又聞長安古石刻尚多散漫不一往往為都民
鑱鑿以至磨滅宋韓縝修霸橋督工急民磨碑石以
供之經此二厄存者遂鮮後直移至西安郡庠保全
至今夫寺塔之厄略同霸橋而郡學之遷其設心行
事正相類雖物之興廢有數然振厲修改每存乎其
人必有儒者之心而後能及此其他非惟不肯為亦
固有不暇為者矣宋君讀書好古其所猷為務關風
教留君志足以承上才足以濟心而任勞於下又有
[290-10a]
通判喬君故一指畫之間而百年之廢墜以集是固
可書而謂後之人有復不能嗣守而保厥成者則非
今日之所知矣正徳十二年秋七月
文徴明曰小字石經殘本百葉約萬有五千言前後
斷缺無書人名氏余考之蓋宋思陵書也按紹興二
年帝宣示御書孝經繼書易詩書春秋左傳論孟及
中庸大學樂記儒行經解緫數千萬言刻石太學後
孝宗建閣奉安名曰光堯石經之閣即此是也蓋思
[290-10b]
陵平時極留意字學尤喜寫經嘗曰寫字當寫經書
不惟學字又得經書不忘此書楷法端重結搆渾成
正思陵之筆但所書惟易春秋左傳又皆不全視全
本百分之一耳又按元初楊璉真伽發宋諸陵造塔
取故經石為塔址為路官申屠致逺所遏而止然石
經竟亦散落國朝宣徳初吳文恪公按浙命有司追
訪所存無幾矣此本雖殘缺要不易得況紙墨佳好
猶是當時搨本又可多得哉唐君伯虎寶蔵此帖余
[290-11a]
借留齋中累月因疏其本末定為思陵書無疑正徳
十二年
郎瑛曰宋紹興二年高宗宣示御書孝經易詩書春
秋左傳論語孟子中庸大學學記儒行經解五篇刻
石太學淳熙中孝宗建閣藏之親書扁曰光堯石經
之閣朱子修白鹿書院奏請石經本即此是也元初
西僧楊璉眞伽造塔於行宫故址欲取碑石壘塔時
杭州路官申屠致逺力爭止之幸而獲免後更學為
[290-11b]
西湖書院碑閣俱廢國朝改為仁和學洪武末徙仁
和學於城隅之貢院而石經亦舁致焉嵗深零落踣
臥草莽間而龜趺螭首十缺其半宣徳元年侍御史
吳訥屬郡縣收緝凡得百片置之大成殿後兩廡已
為不全之器矣近於正徳十三年宋侍御復移至杭
州府學之廡
于愼行曰元人破宋用楊璉眞伽之言將宋宫殿郊
廟悉毁為寺復欲取高宗所書九經石刻為浮屠臺
[290-12a]
為杭州推官申屠致逺所拒而止此亦秦火之再見
者也致逺夀張人素有文名蓄書甚富號為墨莊
按南宋太學石經碑為元僧楊璉眞伽取其
材建白塔寺其僅存者明宣徳二年常熟呉
公訥於杭州府儒學築廊先師廟儀門外貯
之崇禎甲申後廊圮乃嵌壁中左壁易二碑
書六碑詩十二碑禮記惟中庸一碑論語七
碑孟子十一碑右壁春秋左傳四十八碑共
[290-12b]
八十七碑東壁南有理宗御製序四碑當時
臣寮如洪邁等記跋皆遺失不可復問矣
宋吳郡石刻御書六經
佚
范成大吳郡志御書閣淳熙十四年郡守祕閣修撰
趙彦操卽六經閣舊址為之以奉高宗皇帝所賜御
書石刻六經為郡庠壯觀洪邁為記
洪邁記略曰蘇為吳盛府故有六經閣燬於兵紹興
[290-13a]
中守臣寶文閣學士王㬇始改建學室置石經於
大成殿淳熙十四年祕閣修撰趙彦操即舊址為三
楹兩翼三其檐為高六十尺為廣七十有五尺寫其
製以告當塗守邁使識本末刋表樂石以誌不朽
楊氏甲/六經圖碑
佚
王象之曰六經圖碑在昌州郡學郡人楊甲鼎卿所
著也
[290-13b]
金太學石經
佚
王惲修理大都南京石經事狀曰竊見大都南京廟
學所有九經石刻刋琢極精近年以來舊制既廢舉
皆散亂於荒煙草棘中日就摧圮甚可惋惜且經之
遺制自漢唐至今歴代聖王無不尊崇修理蓋重夫
經世大法故也今海宇混一方息馬論道之時據上
項石經理合修立以彰國容
[290-14a]
明一統志金國子學碑二在舊燕城南
于奕正曰金石經碑在舊燕城南金國子學碑刻春
秋禮記今磨滅不完
安世鳯曰石經自東漢以蔡邕名今并其搨本亦不
存唐序注孝經始刻石立臺而表章之功不足償離
經之罪惟文宗以羣經刻於碑院至今嘉惠學者乃
經宋中葉之亂淪於燕幾不能存迨正隆四年方為
耶律隆所修則石經之所以長至今日者皆其功也
[290-14b]
其記字仿石經亦稍形似夫以金人之凶猛宜不知
經為何如物而能樹立如此亦可嘉也
按金時石經未審何年所刻殆移自汴京與
石鼓同也
元汴梁學修復石經
佚
李師聖記曰宇宙之為宇宙造化之為造化皆一實
理主之理之所寓則斯文而已矣文之所布則六經
[290-15a]
而已矣凡天之所以命聖人聖人之所以代天言者
方䇿具在迨我夫子出從而刪之正之贊之修之集
羣聖之大成而萬世之標準於此乎定其見而知之
者若顔若曽若思若孟述夫子之微旨而六經之蘊
奥於此乎明所謂賢於堯舜而不在禹下者其以垂
世立教有功於斯文而為言歟夫文之有六經也尚
矣或以五數之蓋合禮與樂而撙其一也或以九數
之蓋兼周禮論語孝經而附其三也獨大學中庸則
[290-15b]
混於禮記諸篇之中孟子一書則雜於荀卿諸子之
列於是表裏經緯不相連屬卒使學者不得其門而
入於聖賢之域亦獨何哉惟汴梁舊有六經論語孝
經石本乃近代辟雝之所樹者陵谷變遷修而復毁
其殘缺漫剝者蓋不啻十之五六前政巨寮之賢而
有文者亦不遑䘏將七十餘年於茲矣今參政公額
森特穆爾一見而病之慨然以完復為己任義聲所
激附和者衆不數月而復還舊觀奈何孟子七篇猶
[290-16a]
闕遺焉公習讀四書而明於大義者也亟欲增置而
期㑹拘廹有司請為後圖公默然蓋有待於後舉也
惟四書之著名於世程子朱子之前未之有也無乃
為異議乎噫此正斯文之緒所以絶而復續也何則
六經成於夫子之手四書出於夫子之徒其同然之
與自然殆所謂至精至妙者歟我世祖皇帝聦明睿
知高出前古雅知崇尚四書以其聖學精要在是故
也嘗語一後生之不檢者曰曾讀四書否又嘗謂侍
[290-16b]
臣曰孔子之道三綱也五常也彼綴緝詩賦者皆浮
詞耳大哉言乎真與二帝三王異世而同心於六經
之大法可謂一言以蔽之矣惜乎不刋之典為業雕
蟲者磔裂而腐爛之也相臣大儒許衡亦曰小學四
書吾敬信如神明其推尊如此亦猶夫子有從周之
語初非外夫二代而不之取也石經既完復學士大
夫咸謂是役也所關甚重誠不可以無紀且因而發
揮諸經之大義亦不為無益乃以記文屬之不肖竊
[290-17a]
惟六經與四書之為教不過去人欲以復天理而已
夫一氣運行乎天地之間清者居上濁者居下明者
居内暗者居外芳者居先臭者居後一則主乎生一
則主乎殺天理人欲各有攸屬陰陽淑慝之大分然
也天以生道而福斯民人以生道而福其身姑即日
用而觀之如理髮頮面而彈冠振衣灑掃室堂滌濯
器用凡以致新致潔附於陽明之㑹而養之以福耳
物之有滓顧所必去而況神明之府得容私欲之僞
[290-17b]
而為蠱於中邪苟為去之去之卒盡去之則天命之
性率性之道不逺復而實有諸已矣是理也中庸一
序備言之斯文正傳之統顧不在兹乎此不肖之所
與聞者葢如此覃思累日於是乎書
經義考卷二百九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