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R2n0011 經義考-清-朱彝尊 (master)


[111-1a]
欽定四庫全書
 經義考卷一百十一
          翰林院檢討朱彝尊撰
   詩十四/
李氏簡/詩學偹忘
  二十四卷
   佚
雷氏光霆/詩義指南
[111-1b]
  十七卷
   佚
 南昌府志光霆字友光寧州人程鉅夫嘗從受業至
 元間遣使徵之未至而卒學者稱龍光先生
胡氏一桂/詩傳纂疏附錄
  八卷
   未見
劉氏莊孫/詩傳音指補
[111-2a]
  二十卷
   佚
程氏直方/學詩筆記
   未見
胡氏炳文/詩集解
   未見
程氏龍/詩傳釋疑
   佚
[111-2b]
安氏熈/詩傳精要
   佚
 蘇天爵狀曰先生諱熈字敬仲姓安氏太原離石人
 也金亡徙山東愛真定風土家焉試中選占儒籍以
 郡博士舉貳其學事先生之教人也師道卓然科條
 纖悉皆有法度入學以居敬為本讀書以經術為先
 其講説也毫分縷晰融會貫通俾學者如親聞聖人
 之言心開目明釋然無疑弟子去來者常至百人憲
[111-3a]
 司數以其行薦於朝卒無所就不幸以疾卒年四十
 有二有詩傳精要統皇極經世書四書精要考異
陳氏櫟/詩經句解
   未見
 櫟自序曰詩部分有三曰風曰雅曰頌所以作風雅
 頌之體亦有三曰賦曰比曰興詩有六義此之謂也
 風則有十五國風雅則有大小雅頌則三頌也風有
 正有變周南召南正風也弼鄘衞王鄭齊魏唐秦陳
[111-3b]
 檜曹豳十三國之風變風也雅之大小亦有正有變
 自鹿鳴至菁菁者莪正小雅也自六月至何草不黄
 變小雅也自文王至卷阿正大雅也自民勞至召旻
 變大雅也三頌周頌魯頌商頌也風風也民俗歌謡
 之詩也雅正也朝廷讌饗朝會樂歌之詩也頌美也
 宗廟祭祀樂歌之詩也直陳其事曰賦以彼喻此曰
 比託物興辭曰興六義之略如此而已詩之作或出
 於公卿大夫或出於小夫賤隸或出於婦人女子乃
[111-4a]
 人聲自然之音自古有之康衢之謡是也今見於書
 如舜臯喜起明良之歌即虞詩也五子之歌則夏詩
 也商詩多亡今商頌五篇乃未盡亡者外此風雅二
 頌皆周詩也二南雖國風已有進而為雅之漸見周
 之所以盛王黍離不復為雅乃降而儕於列國之風
 見周之所以衰王詩降為國風而詩亡詩亡而春秋
 作矣以詩為教自古已然舜命䕫教胄子曰詩言志
 周禮太師教六詩曰風曰雅曰頌曰賦曰比曰興是
[111-4b]
 也孔子删詩為三百篇始列於六經而尤以為教人
 之先務視他經猶諄諄焉曰興於詩曰誦詩三百曰
 小子何莫學夫詩謂子伯魚曰汝為周南召南矣乎
 他日過庭所聞亦先問學詩乎子所雅言詩亦必在
 書禮之先而提綱絜領教人以讀詩之法則曰詩三
 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蓋以詩雖三百篇之多大
 要不出美善刺惡二者讀美善之詩可以感發吾之
 善心讀刺惡之詩可以懲創吾之逸志皆所以正吾
[111-5a]
 心而使無邪思者學者識賦比興之體以讀風雅頌
 之詩而一以無邪之思為主焉則詩之一經可學矣
 詩序之作或以為孔子或以為子夏或以為國史皆
 無明文可考惟後漢書儒林傳以為衞宏作詩序傳
 於後今攷小序與詩牴牾臆度傅會繆妄淺陋常多
 有根據而得詩意者恒少其非孔子子夏所作而為
 宏所作明矣諸序本自合為一編至毛氏為詩訓傳
 始引序入經分置各篇之首不為注文而直作經字
[111-5b]
 於是讀者轉相尊信無敢擬議至有不通必為之委
 曲遷就穿鑿附合寧使經之本文繚戾破碎不成文
 理而終不敢以小序為出於漢儒也獨朱文公詩傳
 始去小序别為一編序説之可信者取之其繆妄者
 正之而後學者知小序之非聞正大之旨至矣盡矣
 今述文公之傳為句解以授幼學又以序與詩異處
 不便觀覽乃依毛氏序列各篇之首但髙下其行以
 别之庶使序之得失開卷了然而詩之意義易於推
[111-6a]
 尋云
呉氏迂/詩傳衆説
   佚
李氏恕/毛詩音訓
  四卷
   未見
毛詩詁訓
  四卷
[111-6b]
   未見
毛詩旁注
   未見
朱氏近禮/詩傳疏釋
   佚
 呉澂跋曰朱子之注經詩傳為最善學者之窮經亦
 惟詩為易入旴江朱近禮喜讀詩隨已所知具疏其
 下或有所釋或有所廣年未二十而專攻一經志可
[111-7a]
 尚已
蔣氏宗簡/詩答
   佚
周氏聞孫/學詩舟楫
   佚
劉氏瑾/詩傳通釋
  二十卷
   存
[111-7b]
 楊士竒曰詩傳通釋元安成劉瑾輯凡二十卷余家
 所有四册其采錄各經傳及諸儒所發要義又考求
 世次源流至明且偹蓋㑹通之書也
 吉安府志劉瑾安福人肆力治詩其説宗朱子而間
 出其所自得又考正諸國世次作者時世察其源流
 辨其音韻審詩樂之合窮删定之由為詩傳通釋一
 書能闡發朱子之蘊
 黄虞稷曰瑾字公瑾安城人博通經史隱居不仕其
[111-8a]
 書宗朱子而錄各經傳及諸儒所發要義并考其世
 次源流焉
    按劉氏通釋永樂中胡廣等攘其成書為大
    全惟於原書愚按二字更作安成劉氏而已
梁氏益/詩傳旁通
  十五卷
   存
 翟思忠序曰夫詩六經中之一經也三百篇一言以
[111-8b]
 蔽之曰思無邪六義以該之曰風賦比興雅頌蓋其
 言之美惡勸焉懲焉使人各正其性情也自聖人删
 之後分而為四曰齊曰魯曰韓曰毛校之三代獨毛
 與經合學者多宗之故曰毛詩由漢而唐諸大名儒
 有傳有箋有疏有注異焉同焉各成一家至於有宋
 文公朱先生為之集傳闡聖人之微言指學者之㨗
 徑上以正國風下以明人倫豈但塲屋之資而已哉
 三山梁先生友直號庸齋搰搰於此昧必欲聞懵必
[111-9a]
 欲解㕘諸先正問之老宿遇有所得手纂成帙曰詩
 傳旁通旁通者引用羣經兼輯詩説不泥不僻如易
 六爻發揮旁通周流該貫也用功懋矣淑人多矣嗚
 呼先生可謂温柔敦厚深於詩之教者與
 黄虞稷曰益本閩人隨父家江陰舉江浙鄉試其書
 專發明朱子之傳
 陸元輔曰梁益字友直其先福州人徙居江陰其教
 人以變化氣質為先務學徒不遠千里從之所著詩
[111-9b]
 傳旁通太平路總管府推官濱州翟思忠為之序而
 西亭王孫授經圖遂列思忠詩傳旁通於目蓋因此
 序而譌也
詩緒餘
   未見
許氏謙/詩集傳名物鈔
  八卷
   存
[111-10a]
 呉師道序曰白雲先生許公益之讀四書叢説師道
 既為之序其徒復有請曰先生所論著獨詩集傳名
 物鈔為成書嚮聞屢以示子而一二説亦厠子名於
 其間子盍有以播其説師道竊惟詩之興尚矣當周
 盛時在下則有二南之風在上則有雅頌之作周公
 取以列之經幽厲之後風雅俱變夫子於諸國之風
 則删其滛邪於公卿大夫之作則取其可為訓戒者
 東遷之後王國並列於國風而於商周之初考其遺
[111-10b]
 失又得商頌之類至魯頌則因其所用之樂歌以著
 其實以是合於周公之所取而為三百篇若自衞反
 魯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則稽周公之經殘闕失次者
 爾是詩之為經始定於周公再定於夫子遂為不刊
 之典不幸厄於秦火中可疑者多而諸儒不察由漢
 以來毛鄭之學專行厯唐至宋一二大儒始略出已
 意然程純公吕成公猶主序説子朱子灼見其謬汛
 掃廓清本義顯白每篇則定其人之作每章則約以
[111-11a]
 賦比興之分比叶音韻以復古用吟哦上下不加一
 字之法略釋而使人自悟破拘攣發蒙蔀復還温柔
 敦厚平易老成之舊自謂無復遺憾嗚呼詩一正於
 夫子而制定再正於朱子而義明朱子之功萬世永
 賴此名物鈔之所為作也自北山何先生基得勉齋
 黄公淵源之傳而魯齋王先生柏仁山金先生履祥
 授受相承逮公四傳有衍無問益大以尊公念朱傳
 猶有未偹者旁搜博采而多引王金氏附以已見要
[111-11b]
 皆精義微旨前所未發又以小序及鄭氏歐陽氏譜
 世次多舛一從朱子補定正音釋考名物度數粲然
 畢具其有功前儒嘉惠後學羽翼朱傳於無窮豈特
 小補而已哉然有一事關於詩尤重者不可黙而弗
 言王先生嘗謂今之三百篇非盡夫子之舊秦火詩
 書同禍書亡缺如此何獨詩無一篇之失如素絢唐
 棣貍首轡柔先正等篇何以皆不與而已放之鄭聲
 何為尚存而不削劉歆言詩始出時一人不能獨盡
[111-12a]
 其經或為雅或為頌相合而成蓋聞夫子三百篇之
 數而未全則以世俗之流傳管絃之濫在者足之而
 不辨其非朱子固嘗疑桑中溱洧諸篇用之祀何鬼
 神享何賓客何詞之諷何禮義之正不得已則取曾
 氏所以論國策者謂存之而使後世知其非所以放
 之之意金先生屢載於論語考證謂諸儒皆然之師
 道嘗舉以告公公方遵用全經宜不得而取也今鈔
 中二南相配圖王先生所定者蓋合各十有一篇退
[111-12b]
 何彼穠矣甘棠於王風而削去野有死麕則公固有
 取於斯矣以公之謹重慮深啓夫末流破壞之弊然
 卓然有見寤疑辨惑如王先生之言使淫邪三十餘
 篇悉從屏黜之例豈非千古一快朱子復生必以為
 然也惜斯論未究而公不可作矣姑識於序篇之末
 以俟後之君子究焉
 黄溍曰先生是書正其音釋攷其名物度數以補先
 儒之未偹仍存其逸義旁采遠援而以已意終之
[111-13a]
羅氏復/詩集傳音釋
  二十卷
   存
 黄虞稷曰字中行廬陵人
    按曹氏靜惕堂有藏本乃合白雲許氏名物
    鈔而音釋之
朱氏公遷/詩傳疏義
  二十卷
[111-13b]
   存
 公遷自序曰説詩之難久矣自孔子説烝民㦤德之
 旨孟子説北山賢勞之意而後世難其人漢儒章句
 訓詁詳於詩則病甚繼之者説愈煩意愈窒遼遠乎
 千四百年至明道先生説雄雉二章得孔孟説詩之
 法又數十年得朱子而偹焉蓋詩主咏歌與文體不
 同辭若重複而意實相承也意則委婉而辭若甚倨
 也是則説詩者之難也朱子取法孔子又取法於孟
[111-14a]
 子又取法於程子少以虚辭助字發之而其脉絡較
 然自明三百篇可以讀矣然虚辭助字之間似輕而
 重似汎而切苟有鹵莽滅裂之心焉未必不以易而
 視之也是則讀詩者又當知其難也諸家自立異者
 不論惟輔氏羽翼傳説條理通暢甚有賴焉而多冗
 長不修亦時時有相矛盾者且或傳之約者與之俱
 約微者與之俱微猶若未能盡也小子魯鈍膚末何
 足與言間因輔氏説而擴充之剖析傳文以達經旨
[111-14b]
 而於未發者必究其藴已發者不羨其辭庶幾子顯
 微闡幽之意而因傳求經不難也抑嘗從事於斯矣
 持其無敢慢之心堅其欲自得之志語助之聲隨而
 為之上下也立言之趣從而與之周旋也優游饜飫
 積日累月乃若有黙契焉此不敏之資困學之方而
 未敢以為是也夫惟以意逆志者必有大過於兹閲
 而教之則幸矣
 何英後序曰先師松隖先生嘗謂野谷洪先生初從
[111-15a]
 遊先正朱氏公遷先生之門受讀三百五篇之詩一
 日請説周頌維天之命一章之旨先生於集傳下訓
 釋其義發言外之意瞭然明白復請曰於集傳皆得
 如此章以發其所未發以惠天下學者豈非斯文之
 幸與時先生以特恩授校官得正金華郡庠日纂月
 注以成其書名曰詩傳疏義黄文獻公溍一見深加
 嘆賞凡興體之作語意呼應尤切究心焉然學者悦
 慕雖相傳錄終亦罕覩永樂乙酉先師宗兄世載游
[111-15b]
 書林至葉君景達家因閲四書通旨而語及疏義景
 達尚德之士屢致書來請梓傳歲丁酉英侍先師舘
 於葉氏廣勤堂參校是書旁取諸儒之説節其切要
 者錄而附之藳成未就鋟刻先生還斾考終正統庚
 申景達書來囑英曰所傳詩傳疏義輯錄遺其藁數
 卷不存願為補葺而壽諸梓英竊慮其所遺忘恐成
 湮没况景達欲廣惠愛之仁故不揆淺陋敬取先師
 所受餘稿謹錄補遺重加增釋足成是編名曰詩傳
[111-16a]
 疏義詳釋發明質諸同門友京兄劉剡以卒先師之
 志狂僭之咎固不可逃庶乎有以表述先正斯文之
 德昭際盛代文明之治尚得與四方諸君子共之是
 所願也
 江西通志朱公遷字克升樂平人學於同郡呉中行
 以遺逸徵授翰林直學士章七上力辭乃出為處州
 學正兵亂徙婺源
 樂平縣志公遷以至正辛已領浙江鄉試教婺州改
[111-16b]
 處州嘗題其室曰陽明之所學者稱陽所先生
李氏公凱/毛詩句解
  二十卷
   存
 黄虞稷曰公凱宜春人字仲容其書專取吕氏讀詩
 記而櫽括之
曹氏居貞/詩義發揮
   未見
[111-17a]
 江西通志曹居貞廬陵人著詩義發揮永樂中修大
 全多采之
焦氏悦/詩講疑
   佚
 蘇天爵表墓曰先生姓焦氏諱悦字子和與同郡安
 熙講説六經之旨伊洛諸儒之訓莫不究其精微中
 臺御史表其學行可為人師授真定郡學官號其居
 曰兌齋有詩講疑一編藏於家
[111-17b]
顔氏達/詩經講説
   未見
 陸元輔曰江陵人
夏氏泰亨/詩經音考
   佚
 紹興府志夏泰亨字叔通㑹稽人領鄉薦官翰林院
 編修
呉氏師道/詩雜説
[111-18a]
  二卷
   未見
盧氏觀/詩集説
   未見
 黄虞稷曰字彦達崑山人熊之父
楊氏璲/詩傳名物類考
   未見
 兩浙名賢錄璲字元度餘姚人注詩傳名物類考侍
[111-18b]
 御史姚黻上於朝厯寧海縉雲及本州學官
俞氏遠/詩學管見
   未見
蘇氏天爵/讀詩疑問
  一卷
   存
 天爵自述曰戊辰之冬閲朱子詩集傳吕氏讀詩記
 偶有所疑輒筆錄之蓋將就有道而正焉非願學固
[111-19a]
 哉髙叟之為詩也
呉氏簡/詩義
   佚
 紹興府志呉簡字仲廣呉江人以薦入官厯紹興學
 錄
楊氏舟/詩經發揮
   佚
 江西通志楊舟字道濟吉水人
[111-19b]
 湖廣總志楊舟字梓夫慈利人登進士任茶陵同知
 厯遷翰林待制
韓氏性/詩音釋
  一卷
   佚
 陸元輔曰元慈湖書院山長㑹稽人韓性明善撰
貢氏師泰/詩補注
  二十卷
[111-20a]
   佚
林氏泉生/詩義矜式
  十二卷
   存
 繆泳曰此專為科舉而設無足存也
    按泉生行狀墓志俱呉海作平生著述秪載
    春秋論斷而無詩義矜式一書殆書賈所托
    也
[111-20b]
秦氏玉/詩經纂例
   佚
 楊維楨志墓曰先生諱玉字德卿姓秦氏其先鹽城
 人徙居崇明又徙崑之太倉家焉通五經尤邃於詩
 教授鄉里二十年既没其徒私諡曰孝友先生
余氏希聲/詩説
  四卷
   佚
[111-21a]
 括蒼彚記余希聲青田人
周氏鼎/詩經辨正
   佚
 宋濂志墓曰周鼎字仲恒先世自安成徙廬陵從湜
 溪郭正表游六經有所疑滯縱横扣擊惟恐其弗明
 積功既久多超特之見謂詩分正變之説固肇於漢
 儒然而正中有變變中有正不可執一而求况其體
 製音節夐然不侔若虚心玩之策書紊亂瞭然可見
[111-21b]
 必各從其類然後可辨世道升降之由其詩雖非盛
 時之作其人既賢其書猶近於古必附小大雅之正
 者勸懲之義庶有托焉先王以禮樂化成天下而於
 詩之用見之其效至於協和神人之應非空言比也
 君於六經皆有論著未及完獨詩經辨正若干卷藏
 於家
方氏道壡/詩記
   佚
[111-22a]
 兩浙名賢錄方道壡字以愚淳安人蛟峰先生之曾
 孫登至順二年進士第授翰林編修官調嘉興推官
 再調杭州判官引疾歸洪武初兩被召不赴
朱氏倬/詩疑問
  七卷
   存
 劉錦文跋曰詩經疑問朱君孟章所擬以淑人者也
 朱君以明經取科第凡所辨難誠足以發朱子之蘊
[111-22b]
 而無髙叟之固然其間有有問無答者豈真以為疑
 哉在乎學者深思而自得之耳舊本先後無緒今特
 為之論定使旨同而辭小異者因得以互觀焉
 成德序曰詩疑問七卷元進士朱倬孟章著朱氏授
 經圖焦氏經籍志皆作六卷今本七卷末附南昌趙
 德詩辨説一卷余始得是書稱盱黎進士朱倬莫知
 為何如人考之漢書地理志豫章郡下有南城縣注
 云縣有旴水圖經云在縣東二百一十歩一名建昌
[111-23a]
 江亦名旴江名勝志云縣之東境有新城縣立於宋
 紹興八年就黎灘鎮置縣因號黎川然後知倬為建
 昌新城人及考近所為建昌志僅於科第中有倬姓
 名載其為遂昌尹而已他無所見也暇讀新安文獻
 志載明初歙人汪叡仲魯所為七哀辭蓋錄元季守
 節服義者七人而倬與焉因得據其辭而考定之辭
 言倬以辛巳領江西鄉薦登壬午第考龔艮厯代甲
 子編年辛巳為順帝至正元年壬午其二年而志載
[111-23b]
 倬以至順元年登第考至順為文宗紀元歲在庚午
 仲魯之交倬當辛夘壬辰間倬自言登第十年壬午
 至辛夘恰如其數則志所云至順者誤也豈以順帝
 至正二年遂譌而為至順耶辭言初授某州同知以
 憂家居服闋授文林郎遂安縣尹則已為官矣而倬
 之言於仲魯者曰登科十年未沾寸禄仲魯哀辭亦
 有十年未祿奚命之屯語殊不可解豈兩任皆試職
 故不授禄耶哀辭言壬辰秋宼由開化趨遂安吏卒
[111-24a]
 逃散倬大書於座有生為元臣死為元鬼語遂坐公
 所以待盡宼焚廨舎乃赴水死遂安為嚴州屬邑壬
 辰為至正十二年考元史是年七月饒徽賊犯昱嶺
 關陷杭州路當是其時蓋蘄黄餘黨由衢而至嚴者
 也哀辭言後竟無傳其事者豈非以邑小職卑時方
 大亂省臣以失陷郡邑自飾不遑遂掩其事而不鳴
 於朝耶哀辭又稱其下車興學誦詩民熙化洽蓋倬
 固當時良吏不僅以一死自了者而元史既不為之
[111-24b]
 立傳郡人亦不載其行事於志苟非仲魯是辭不幾
 與荒燐野蔓同盡哉誠可哀也已辭稱歲庚寅倬同
 考浙江鄉試始識仲魯於葛元哲家因見仲魯詩義
 而惜其不遇蓋倬以同經閲卷則其著是書無疑其
 為是書也當在未為縣尹之前其論經義大抵發朱
 子集傳之蘊往往微啓其端而不竟其説蓋欲使學
 者心思自得不欲遽告以微辭妙義也趙德者故宋
 宗室舉進士入元不仕隱居豫章東湖於諸經皆有
[111-25a]
 辨説詩其一耳嗟嗟倬以義烈著德以髙隱稱雖無
 經學皆可表見况著述章章若是乎是不可以無傳
 也已
 
 
 
 
 
[111-25b]
 
 
 
 
 
 
 
 經義考卷一百十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