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R2n0011 經義考-清-朱彝尊 (master)


[184-1a]
欽定四庫全書
 經義考卷一百八十四
          翰林院檢討朱彝尊撰
   春秋十七/
劉氏絢/春秋
  通考十二卷玉海五卷/
   佚
 晁公武曰皇朝劉絢質夫撰絢學於二程伯淳嘗語
[184-1b]
 人曰他人之學敏則有之未易保也斯人之至吾無
 疑焉正叔亦曰游吾門者亦多矣而信之篤得之多
 行之果守之固若子者幾希有李參序
 陳振孫曰所解明正簡切
 中興國史志絢傳説多出於頤書而頤以為不盡本
 意更為之未及竟故莊公以後解釋多殘闕
楊氏時/春秋説
  一卷
[184-2a]
   未見
蕭氏楚/春秋經辨
  宋志十卷
   佚
 胡銓序曰左朝散郎試兵部尚書諸路軍事都督府
 參謀軍事吕祉奏禮部牒檢尚書省黄牒三省同奉
 手詔朕以寡昧御艱難之統明不能燭德不能綏思
 聞讜言以輔不逮乃稽舊章設賢良方正之科而未
[184-2b]
 有應令豈朕菲德不足以來四方之賢歟抑搜揚之
 道有未至也朕既遭家不造㷀㷀在疚而天戒朕躬
 太陽有異氛氣四合朕甚懼焉中外侍從之臣其遵
 俞後詔書各舉能直言極諫之士一人朕將詳延於
 廷諏以過失次第施用承天意者臣伏覩左承直郎
 新改差判湖南路提㸃刑獄司幹辦公事胡銓性行
 恬粹器識宏遠自少年登甲科屏居田里不願出仕
 日從郷人蕭楚學春秋明易象博極羣書厯考前代
[184-3a]
 治亂多識前言往行十餘年間所蓄頗富試而用之
 必有可觀伏望朝廷更賜審察使候勅旨五月二十
 八日三省同奉聖旨劄與吕祉依紹興元年九月十
 一日已降指揮具官胡銓詞業繳進右劄付胡銓蓋
 七年六月一日也銓既進詞業即其日除樞密院編
 修官於是先生殁已數年其學始大行於世時宰相
 張忠獻公浚參知政事張公守陳公與義聞先生名
 皆願見其書而不可得後忠獻公得先生所著戰辨
[184-3b]
 喟然嘆謂銓是可謂切中時病矣明年冬銓以妄言
 不可與金虜和議觸宰相秦檜嗔罷編修官削爵竄
 嶺表凡八年而新州守張棣觀望朝廷意旨奏徙銓
 朱崖島上又八年而内徙合江險阻艱難食有併日
 衣無禦冬而先生之書未嘗一日去手暇則教子且
 訓生徒各授一經朝夕肄業所得綴集成易禮記春
 秋傳又覃思詩書周官凡十有七年而未能卒業然
 冗贅之説骫骳之文皆先生緒餘也銓自癸未夏迄
[184-4a]
 辛夘秋凡四入經筵咫天顔備顧問或及經學則謹
 對曰先生實臣之師頃得旨進羣經傳玉音丁寧有
 速寫進來之諭儻遂一經天目則先生之學皭然愈
 光豈特銓得以糾思遺老而已哉羅氏兄弟泳泌博
 學君子也欲鋟板以傳且乞銓叙所以固辭不可於
 是乎書乾道壬辰
 陳振孫曰廬陵蕭楚子荆撰紹聖中貢禮部不第蔡
 京用事與其徒馮澥書言蔡將為宋王莽誓不復仕
[184-4b]
 死建炎中自號三顧隱客門人諡為清節先生胡邦
 衡師事之以春秋登甲科歸拜牀下楚告之曰學者
 非但拾一第身可殺學不可辱毋禍我春秋乃佳邦
 衡志其墓
 江西通志蕭楚㤗和人自漢唐以來春秋專門槩癖
 於傳楚獨以經授著經辨四十九篇
黄氏潁/春秋左氏事類
   佚
[184-5a]
周氏武仲/春秋左傳編類
  三十卷
   佚
 楊時作墓志曰公常病春秋左氏傳叙事隔渉年月
 學者不得其統於是創新銓次其事各列於諸國俾
 易覽焉
 閩書周武仲字憲之浦城人厯官吏部尚書以朝請
 大夫致仕
[184-5b]
羅氏棐恭/春秋指蹤
   佚
春秋盟㑹圖
   佚
 胡銓志墓曰棐恭字欽若廬陵人武岡軍太守增廣
 左氏指蹤春秋盟㑹圖二書有詩文三十卷號不欺
 先生集
曾氏元忠/春秋厯法
[184-6a]
   佚
江氏𤦺/春秋經解
  三十卷辨疑一卷
   佚
 胡銓志墓曰琦字全叔建陽縣人宣和三年賜進士
 出身左宣教郎生平無他嗜好獨研究春秋之旨裒
 古今傳注參挍取舎雖祁寒盛暑不少輟者十年嘗
 述其所見數條就正於楊公時楊公撫書歎曰百世
[184-6b]
 之絶學留心者幾希吾老矣之子勉旃後進有望焉
 著春秋經解三十卷辨疑一篇以紹興十二年卒
羅氏從彦/春秋指歸
   佚
 從彦自序曰余聞伊川先生有緒言曰三王之法各
 是一王之法春秋之法乃百王不易之通法也聖人
 以謂三王不可復回且慮後世聖人之不作也故作
 此一書以遺惠後人使後之作者不必德若湯武亦
[184-7a]
 足以啟三代之治也大略如此春秋誠百王之通法
 耶先儒之説春秋不然先儒紛紛不足道孟子於聖
 門蓋得其傳者也曰王者之迹熄而詩亡詩亡然後
 春秋作又曰春秋其事則桓文孔子成春秋而亂臣
 賊子懼此孟子之説春秋者也然未嘗以春秋為百
 王之通法也伊川何從而得之哉已而反求諸其心
 不立一毫不失不曠一以其言徵之豁若夢覺曰春
 秋之為春秋也尚矣乃今知之自周室板蕩宣王撥
[184-7b]
 亂反正其詩美之小有吉日鴻雁大有崧髙烝民不
 幸繼以幽王而驪山之禍作焉然而文武之澤未殄
 也故平王東遷人猶望其興復也及其久也政益衰
 法益壞黍離變為國風陵遲極矣方是時也去文王
 已五百餘歲矣天生聖人又不見用春秋於此時儻
 不復作天下不胥為禽獸者吾不敢信也故夫子因
 魯史一十二公始隱終麟以二百四十年之事創為
 一代之典善善而惡惡是是而非非寛不慢猛不殘
[184-8a]
 文不華實不陋久而彌光可謂垂後世傳無窮真後
 王之㦤範也所謂考諸三王而不謬百世以俟聖人
 而不惑者其此書之謂乎或者曰春秋其事則桓文
 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其信然乎曰春秋自隱
 公以來征伐四出盟會紛然迨莊厯僖楚人大為中
 國患於時尊天子攘夷狄使天下不遂左袵者桓文
 二公之力也故伐楚之役齊桓稱爵城濮之戰文公
 以霸自後世言之二公之功烈莫盛焉自三王之時
[184-8b]
 言之不免為罪也首止之會河陽之狩是也夫子因
 其事以辭之以明王道故曰春秋其事則桓文古之
 聖人能以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者非有甚髙難
 行之行卓異之術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天下治
 矣書曰天叙有典勑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禮自我
 五禮有庸哉蓋典也禮也皆天也堯舜之治天下不
 越乎君臣父子之間而禮以文之者也故春秋誅一
 世子止而天下之為人子者莫敢不孝戮一大夫盾
[184-9a]
 而天下之為人臣者莫敢不忠故曰孔子成春秋而
 亂臣賊子懼孟氏之言抑有由也或曰孔子刪詩書
 定禮樂贊易道三王之道盡於此矣而又作春秋何
 也曰五經論其理春秋見之行事春秋聖人之用也
 龜山嘗告人曰春秋其事之終與學者先明五經然
 後學春秋則其用利矣亦以此也久矣哉春秋之揜
 於傳注也猶鑑揜於塵不有人刮垢摩光以還其明
 則是後之學者將終不覩聖人之心天下生靈將終
[184-9b]
 不見三代之治而夫子生平之志將終不行理必無
 是也此伊川之所以有春秋傳也近世説春秋者多
 矣政和歲在丁酉余從龜山先生於毘陵授學有年
 盡裒得其書以歸惟春秋傳未之或覩也宣和之初
 自輦下趨郟鄏門人尹焞出以授予退而考合於經
 騐之獲心而參之以古今之學蓋其所得者十五六
 於春秋大義譬如日月經天河海帶地莫不昭然微
 詞妙旨譬如璣衡之察時有所見用是掇其至當者
[184-10a]
 作指歸又因前人纂集之功分别條章裁成義例者
 作釋例未知中否要湏雍容自盡於燕閒靜一之中
 遲之以歲月積之以力久優而游之使自求之饜而
 飫之使自趨之則於春秋之學其庶幾乎
陸氏宰/春秋後傳補遺
  宋志一卷
   未見
 陳振孫曰陸佃撰春秋後傳補遺者其子宰所作也
[184-10b]
 宰字元鈞游之父
税氏安禮/春秋列國圖説
  一卷
   存
 安禮自序曰傳稱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兄弟之國者十
 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爵五品而土三等公侯百
 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滿為附庸蓋千八百國
 周室既衰轉相吞滅數百年間列國耗盡春秋之世
[184-11a]
 見於經傳者總一百二十四國若夫二百四十二年
 之中朝會盟聘圍伐滅入孔子筆之於經丘明公穀發
 明於傳至今想見其處今掇其著者附次之
 陸元輔曰世所傳春秋列國指掌圖説刊本以為蘇
 軾撰誤也蓋税安禮作
王氏居正/春秋本義
  十二卷
   佚
[184-11b]
吕氏本中/春秋集解
  宋志十二卷又吕祖謙集解三十卷/
   存
 趙希弁曰春秋集解三十卷東萊先生所著也長沙
 陳邕和父為之序
 陳振孫曰春秋集解十二卷吕本中撰自三傳而下
 集諸家之説各記其名氏然不過陸氏及兩孫氏兩
 劉氏蘇氏程氏許崧老胡文定數家而已大略如杜
[184-12a]
 諤會義而所擇頗精却無自已議論
 朱子曰吕居仁春秋亦甚明白正如某詩傳相似
 宋史吕本中字居仁元祐宰相公著之曾孫好問之
 子從楊時游酢尹焞遊紹興六年賜進士出身擢起
 居舎人兼權中書舎人八年遷中書舎人兼侍講權
 直學士院學者稱為東萊先生卒諡文清
    按趙氏讀書附志以春秋集解為東萊先生
    所著而不書其名蓋吕氏自右丞好問徙金
[184-12b]
    華成公述家傳稱為東萊公而居仁為右丞
    子學山谷為詩作西江宗派圖學者亦稱為
    東萊先生然則吕氏三世皆以東萊為目成
    公特最著者耳陳氏書錄解題撮居仁集解
    大旨謂自三傳而下集諸儒之説不過陸氏
    兩孫氏兩劉氏蘇氏程氏許氏胡氏數家合
    之今書良然而宋史藝文志於春秋集解三
    十卷直書成公姓名世遂因之考成公年譜
[184-13a]
    凡有著述必書獨春秋集解不書疑世所傳
    三十卷即居仁所撰惟卷帙多寡未合而陳
    和父之序無存此學者之疑猶未能釋也
謝氏逸/春秋廣微
   佚
 姓譜逸字無逸臨川人舉進士不第以詩文自娯學
 者稱為谿堂先生
徐氏俯/春秋解義
[184-13b]
   佚
 中興聖政錄紹興三年二月右諫議徐俯進春秋解
 義至天王使宰渠伯糾來聘用左氏説父在故名上
 謂俯曰魯威公簒立天王當致討既四年不問乃使
 其宰往聘失政刑矣故書名以貶之俯乞編之記注
陳氏禾/春秋傳
  宋志十二卷
   佚
[184-14a]
春秋統論
  宋志一卷
   佚
張氏浚/春秋解
  六卷
   佚
李氏光/左氏説
  十卷
[184-14b]
   佚
許氏翰/襄陵春秋集傳
   佚
 李綱後序曰孔子道大天下莫能用因魯史作春秋
 以俟後世君子雖其義難知然大旨不過尊王黜霸
 襃善貶惡内諸夏外夷狄志天道謹人事而已春秋
 經世其言簡而法三傳緯經其説博而詳簡而法者
 必待夫博而詳者載事實釋義例然後聖人之志因
[184-15a]
 以不泯而後世得以知之猶天之垂象昭回森布推
 歩占驗非得甘石之書則何以仰觀此三傳之於聖
 人所以不為無功也然三家者所聞見異辭所傳異
 辭各有所長而時有異同不合之説則學春秋者宜
 精思深考揆之以道索之以理取其是而去其非則
 聖人經世之志得矣或者舎經而信傳則是得枝葉
 而忘本也棄傳而觀經則是去甘石之書而窺天也
 二者胥失余患此久矣襄陽許崧老作春秋集傳取
[184-15b]
 三家之説不悖於聖人者著之篇刪去其所不然又
 斷以自得之意有發於三傳之所不能言者得而讀
 之豁然如披雲霧而覩天日之清明燦然如汰沙石
 而見金玉之精粹然後知三傳果有功於春秋而集
 傳又有功於三傳至於斷以自得之意則與三家者
 齊驅而並駕也其於學者豈小補哉噫孔子作春秋
 而亂臣賊子懼蓋筆削之餘游夏不能措一辭使得
 其時而道可行於天下則誅賞廢置宜何如哉雖不
[184-16a]
 見行事而垂之空言猶足以使後世知君臣父子之
 道故太史公曰有國者不知春秋守經事而不知其
 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為人君父者不通春秋之義
 必蒙首惡之名為人臣子者不通春秋之義必陷誅
 絶之罪其實皆以善為之而不知其義被之空言不
 敢辭然則學者其可不盡心乎欲盡心焉當自此書
 始
 王禕曰泰山孫氏專以書法論襃貶襄陵許氏永嘉
[184-16b]
 陳氏專以書法論世變
胡氏銓/春秋集善
  宋志十三卷
   佚
 陳振孫曰端明殿學士廬陵胡銓邦衡撰銓既事蕭
 楚為春秋學復學於胡文定公安國南遷後作此書
 張魏公為之序
洪氏皓/春秋紀詠
[184-17a]
  宋志三十卷
   佚
 程端學曰鄱陽洪皓元弼撰
宇文氏虚中/春秋紀詠
  宋志三十卷
   佚
辛氏次膺/春秋屬辭比事
  宋志五卷
[184-17b]
   佚
王氏葆/東宫春秋講義
  宋志三卷
   佚
春秋備論
  二卷
   佚
春秋集傳
[184-18a]
  宋志十五卷
   佚
 周必大作墓志曰葆字彦光呉郡崑山人宣和六年
 進士權國子司業拜監察御史兼崇政殿説書出為
 浙東提㸃刑獄積官左朝請大夫留意經學尤邃於
 春秋嘗讀孟子彼善於此之句悟聖人作經本旨以
 為當時名卿有功而賢者莫如管仲子産晏子而三
 人者姓名略不槩見其他可類推矣又云聖經如化
[184-18b]
 工造物有自然法象蓋昔人所未嘗及者用心三十
 年乃成集傳十五卷去取是非不措一毫私意於其
 間書成歎吾精力盡於此後當有知我者嗚呼庶幾
 無愧古之儒者矣
 陳振孫曰監察御史王葆彦光撰朱新仲為作序葆
 周益公之婦翁也其説多用胡氏
 龔明之曰彦光最長於春秋有集解十五卷備論五
 卷
[184-19a]
蔡氏幼學/春秋解
   佚
 
 
 
 
 
 
[184-19b]
 
 
 
 
 
 
 
 經義考卷一百八十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