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R2n0011 經義考-清-朱彝尊 (master)


[195-1a]
欽定四庫全書
 經義考卷一百九十五
          翰林院檢討朱彝尊撰
   春秋二十八/
程氏端學/春秋本義
  三十卷
   存
春秋三傳辨疑
[195-1b]
  二十卷
   存
春秋或問
  十卷
   存
 端學自序本義曰孔子何爲修春秋明禮義正名分
 辨王霸定夷夏防微慎始斷疑誅意其書皆天下國
 家之事其要使人克己復禮而已三代盛時禮義明
[195-2a]
 名分正上明下順内修外附民志既安奸僞不作孔
 子生於此時春秋無作也周綱墮諸侯縱大夫專陪
 臣竊命四夷内侵人道悖於下天運錯於上災異薦
 臻民生不遂孔子既不得出而正之則定詩書正禮
 樂贊周易而常道著矣復修春秋即事以立教而其
 所書皆非常之事人知其事之非常則常道有在夫
 知非常則知己之所當克知常道有在則知禮之所
 可復故春秋不書常事屬辭比事使人自見其義而
[195-2b]
 已孟子曰其文則史孔子曰其義則丘竊取之此之
 謂也若邵子謂錄實事而善惡形於其中朱子謂直
 書其事而善惡自見者蓋有以識夫筆削之意若董
 子謂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者又此經
 之大旨也三傳者之作固不可謂無補於經也然而
 攻其細而捐其大泥一字而遺一事之義以日月爵
 氏名字爲襃貶以抑揚予奪誅賞爲大用執彼以例
 此持此以方彼少不合則輾轉生意穿鑿附會何范
[195-3a]
 杜氏又從而附益之聖人經世之志泯矣後此諸儒
 雖多訓釋大抵不出三家之緒積習生常同然一辭
 使聖人明白正大之經反若晦昧譎怪之説可歎也
 已幸而啖叔佐趙伯循陸伯沖孫泰山劉原父葉石
 林陳岳氏者出而有以辨三傳之非至其所自爲説
 又不免襃貶凡例之敝復得吕居仁鄭夾漈吕樸鄉
 李秀巗戴岷隱趙木訥黄東發趙浚南諸儒傑然欲
 掃陋習而未暇致詳也端學之愚病此久矣竊嘗採
[195-3b]
 輯諸傳之合於經者曰本義而閒附已意於其末復
 作辨疑以訂三傳之疑似作或問以較諸儒之異同
 廿年始就猶未敢取正於人蓋以此經之大積敝之
 久非淺見末學所能究也嘗謂讀春秋者但取經文
 平易其心研窮其歸則二百四十二年之事之義小
 大相維首尾相應支離破碎刻巧變詐之説自不能
 惑聖人惻怛之誠克己復禮之旨粲然具見而鑒戒
 昭矣則是編也雖於經濟心法不能窺測然知本君
[195-4a]
 子或有取焉耳
 張天祐序曰四明時叔程先生以春秋一經諸儒議
 論不一未有能盡合聖人作經之初意於是本程朱
 之論殫平生心力輯諸説之合經旨者爲本義以發
 之訂三傳之不合於經者爲辨疑以正之又推本所
 以去取諸家之説者作或問以明之書成而先生卒
 翰苑諸公欲進於朝由是移文浙東憲司俾鋟梓以
 傳遠遂牒本道帥府於槩管七路儒學出帑以助之
[195-4b]
 至正三年夏五月命工因循未克就五年冬十一月
 僉憲索公士巗巡厯至郡久知是書能折衷諸説辨
 析精詳深得聖人之旨不可緩也委自監郡與天祐
 提督刊梓愚不敏仰承所託朝夕視事不一月而工
 畢實是年之十二月甲子也天祐備員府幕與先生
 之兄敬叔父交且久今又獲見此書之成故樂而道
 之也然此特記其歲月云爾若夫此書之發揮聖經
 嘉惠後學則亦不待贅述
[195-5a]
 張萱曰元至正閒四明程端學本程子之學折衷百
 家而爲之説
 寧波府志程端學字時叔慶元人至治元年進士官
 國子助教遷翰林國史院編修官在國學時慨春秋
 在六籍中未有一定之論乃取前代百三十家折衷
 異同著春秋本義三十卷三傳辨疑二十卷或問十
 卷用經筵官請命有司取其書板行天下
 黄虞稷曰端學慨春秋一經未有歸一之説徧索前
[195-5b]
 代説春秋凡百三十家折衷同異湛思二十餘年作
 本義以發聖人之經旨復作辨疑以訂三傳之疑似
 作或問以較諸儒之異同又綱領一卷所以著作之
 意也
黄氏清老/春秋經旨
   未見
 閩書黄清老字子肅邵武人累官應奉翰林文字同
 知制誥國史院編修官出爲湖廣行省儒學提舉學
[195-6a]
 者號爲樵水先生
 蘇天爵作碑曰閩有名士黄清老由進士起家累遷
 奉訓大夫湖廣等處儒學提舉著春秋經旨若干卷
 四書一貫若干卷學者爭傳習之
俞氏師魯/春秋説
   未見
 徽州府志俞師魯字唯道婺源人至治中薦授廣德
 路學教授改松江府知事
[195-6b]
戚氏崇僧/春秋纂例原旨
  三卷
   未見
春秋學講
  一卷
   未見
 黄溍作墓志曰君諱崇僧字仲咸金華人從鄉先生
 許公講道於東陽之八華山博通經史旁及諸子百
[195-7a]
 家吕公汲創義塾聚族人子弟使就學委君主敎事
 扁其室曰朝陽人稱之曰朝陽先生
馮氏翼翁/春秋集解
   佚
春秋大義
   佚
鄭氏杓/春秋解義或作表義/
   佚
[195-7b]
 閩書枃字子經福州人泰定中辟南安儒學教諭
袁氏桷/春秋説
   佚
鄧氏淳翁/春秋集傳
   佚
 袁桷序曰因襃貶而傳春秋焉聖人之餘意也悉貶
 而遺其襃焉非聖人之本旨也粤自周室既遷史列
 於諸侯典策之藏世莫得見而紀載之法號稱近古
[195-8a]
 故凡是非善惡之實天災時變之著直書而不隱逮
 於戰國執簡侍史者猶守而未墜然而攻刼凌據之
 侈相尋而莫之顧實由夫外史之職不行於邦國其
 史之存於國者又將日幸淪棄而無所傳證故益得
 以逞其驕而恣其所行若是者二百餘年矣聖人始
 出然後因其史之本文而修明之别爲之書以信於
 後善乎孟子之言曰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若
 是則春秋其果爲襃貶哉三家之傳事與義例轇轕
[195-8b]
 殽紊刻者若法吏博者若辨士上下二千餘載各執
 所嗜介不相並而玩獵搜擇髣其音聲益遺其形傳
 愈疏而經益湮矣夫因義例以明聖人之意懼義與
 例不得而盡廣其記聞不燭於理則事益無以自附
 春秋之道幽而明無傳而著論至於是良有以也自
 唐以來合三傳者始各以其長自見然而求於外者
 必謹於内純明粹精非自外至焉者耳先王之典禮
 舊章具於傳記悉心以推之闇而日章墜而復完則
[195-9a]
 禮者又春秋之標準也邵武鄧淳翁慨不行於今特
 立己任纂而爲編復因胡氏七家而增廣之余嘗謂
 審乎人情酌乎事變非春秋其誰準感而通天下之
 故則易之用其與是相並始於春秋而終於易者邵
 子之學也淳翁學首於是必有其本敢因以訂諸
呉氏暾/麟經賦
  一卷
   佚
[195-9b]
 嚴州府志暾字朝陽淳安人泰定中登第仕峽州路
 經厯方道壡師之
林氏泉生/春秋論斷
   佚
 呉海志墓并狀曰公諱泉生字清源居永福章山治
 春秋獨得微旨天厯庚午登進士第授承事郎同知
 福清州事遷永嘉縣尹調漳府推官陞奉政大夫知
 福州事擢翰林待制退居召入爲翰林直學士卒諡
[195-10a]
 文敏公文辭名海内選於春秋爲四方學者所宗其
 著述有春秋論斷
劉氏聞/春秋通旨
   佚
 江西通志劉聞字文庭安福人天厯進士官太常博
 士遷翰林院編修進修撰出知沔陽府
方氏道壡/春秋集釋
  十卷
[195-10b]
   未見
 浙江通志方道壡字以愚淳安人逢辰曾孫至順二
 年進士授翰林編修調嘉興推官再調抗州判官洪
 武初再召不起
李氏昶/春秋左氏遺意
  二十卷
   佚
 元史類編李昶字士都東平人累官吏部尚書
[195-11a]
 黄虞稷曰昶父世弼從外家受孫明復春秋得其宗
 旨昶承家學集諸家之説而折衷之
蘇氏夀元/春秋經世
   佚
春秋大旨
   佚
 蔣易曰北谿先生字伯鸞又字仁仲福安人弱冠游
 太學連魁三館時太學生至京師者皆授郡博士先
[195-11b]
 生歸隱於建陽之唐石以春秋四書教授學者著春
 秋經世春秋大旨凡數十萬言
吾丘氏衍/春秋説
   佚
王氏惟賢/春秋旨要
  十二卷
   佚
 寧波府志王惟賢字思齊鄞縣人與弟惟義皆以儒
[195-12a]
 名
萬氏思恭/春秋百問
  六卷
   佚
 楊維楨序曰六經皆有疑而莫疑於春秋疑而不決
 而欲得筆削之微者蓋寡矣此春秋之經有百問也
 予家藏是書凡六卷嘗授之無錫孟生季成季成又
 傳之於華亭曹君繼善之子元樸以其傳之不廣也
[195-12b]
 特鋟諸梓而徵予爲序是書也失其首辭久矣不知
 爲何人所著或以爲方孝先孝先又不知爲何時人
 觀其設爲問答者往往與予補正之意合實有以釋
 是經筆削之疑予令孟生勿祕所授而未及板行於
 世今曹君父子能推所祕於人不遂吾之初心而賢
 於漢儒之私論衡於一已者乎雖然道學是講者謂
 説書不古慮學者不求諸心而惟口耳之是資夫百
 問之書探聖意之微而欲決諸儒未決之論非見之
[195-13a]
 卓思之精者能之乎謂資口耳之辨不可也學者於
 春秋苟讀而未有疑疑而未求釋於心而遽觀是書
 又安知百問之不爲學者病而著是書者之所慮乎
 然則是書之廣傳也爲益爲病則固存乎其人焉
    按春秋百問作於萬思恭汪氏纂疏嘗采其
    説
曾氏震/春秋五傳
   佚
[195-13b]
 李祁序曰春秋經世之書其記約其志詳其旨意深
 以遠左氏公穀各以其所傳聞意見爲傳不無異同
 自是以來諸儒亦以其説名家至胡氏傳出而諸説
 始略有折衷矣國朝設科以胡氏與三傳並用立法
 之意至爲精詳然學者困於繙閲每歎未有能合爲
 一書者廬陵樵南曾君震乃集而加次第焉始左氏
 次公次穀次胡氏而取止齋陳氏之説附於後蓋陳
 氏之於春秋多所發明貫穿乎王霸之盛衰反覆乎
[195-14a]
 夷夏之消長又推明左氏不書之旨以觀春秋之所
 書此其必不可遺者於是使讀者一展卷而諸傳皆
 得焉其有便於學者甚大凡胡氏有所引用皆分注
 其下而又别爲類編以附於卷其有助於學者甚溥
 或者謂此書無所取舎不能成一家書予謂使曾君
 以一己之見取諸説而取舎之其是非可否未必使
 人人合意是亦曾氏之書而已非天下之書也今備
 列五傳使學者自擇焉豈非斯文之大全與書成而
[195-14b]
 鋟梓乃復得安成劉鼎安力相其成其有功於斯文
 又甚溥予喜是書之有成而又嘉劉氏之能相之也
 故爲記之若夫擇諸説之長以求合乎聖人之旨意
 則又存諸其人焉
張氏樞/春秋三傳歸一義
  三十卷
   佚
 黄溍作墓表曰徵士金華張樞子長言學春秋者必
[195-15a]
 始於三傳而其義例互有不同乃辨析其是非會通
 其歸趣參以儒先之説裁以至當之論爲三傳歸一
 義
 金華府志張樞東陽人至正初丞相脱脱監修宋遼
 金三史奏辟爲長史辭再以翰林修撰同知制誥兼
 國史院編修官召之復辭使者迫之行至武林驛仍
 以病辭歸卒
汪氏汝懋/春秋大義
[195-15b]
  一百卷
   佚
 戴良作志曰汝懋字以敬其先歙人遷睦之青溪今
 淳安縣也以薦授丹陽縣學教諭陞鄉郡教授調將
 仕佐郎浙東帥府都事未幾授登仕郎慶元路定海
 縣尹
梅氏致/春秋編類
  二十卷
[195-16a]
   未見
鍾氏伯紀/春秋案斷補遺
   佚
 戴良序曰春秋案斷補遺者大梁鍾伯紀先生之所
 著也其意以爲學春秋者多惑於傳家褒貶之説而
 經旨有不明其能脱去宿弊一以經文爲正者又往
 往於筆削精義而或昧焉今故採擇諸家格言之合
 於經者附於各條之下閒有未足則以己意補之而
[195-16b]
 題以今名蓋取程叔子傳爲案經爲斷語也予讀之
 而歎曰昔之傳春秋者有五家而鄒夾先亡學春秋
 者舎左氏公羊穀梁三家則無所考徵矣然左氏熟
 於事而或不得其事之實公穀近於理而害乎理之
 正者要不能無至唐啖趙師友者出始知以聖人手
 筆之書折衷諸家之是非而傳已亡逸繼是而後爲
 之傳者雖百十餘家其言雖互有得失能不傅會三
 家之説者鮮矣胡康侯得程子之學慨然有志於發
[195-17a]
 揮而其生也當宋人南渡之時痛千餘年聖經遭王
 臨川之禁錮乘其新敗雪洗而彰明之使世之爲亂
 賊者增懼若夫聖人作經之本意則未知其如何也
 然自當時指爲復讐之書而不敢廢太學以之課講
 經筵以之進讀至於我朝設進士科以取人治春秋
 者三家之外亦獨以胡氏爲主本則以三綱九法粲
 然具見於是書而塲屋之腐生山林之曲士因而掎
 摭微文破碎大道有可憫念者矣然則學春秋者亦
[195-17b]
 將何所折衷乎竊嘗考求之而得其説矣吾志在春
 秋夫子之自道也春秋天子之事孔子作春秋而亂
 臣賊子懼孟子之所以論春秋也蓋方是時王綱日
 紊簒奪相尋孔子不得其位以行其權於是約史記
 而修春秋使亂臣賊子無所逃其罪而王法以明所
 謂撥亂世而反之正此其爲夫子之志而天子之事
 也是以邵子有曰春秋夫子之刑書而天門王氏亦
 曰春秋一經無罪者不書惟罪有大小故刑有輕重
[195-18a]
 耳斯言也蓋有得夫孔孟之遺意也是則學者之折
 衷固無出於夫子之自道與夫孟子之所以論春秋
 者矣後之立言豈有加於此哉先生之於是書下既
 不惑於襃貶之説上復不失乎筆削之義外有以采
 擇諸家之博聞内有以發乎自得之深意竒而不鑿
 正而不迂詳而無餘約而無闕庶幾善學者焉然其
 推傳以達乎經因賢者之言以盡聖人之志則得之
 夫子之自道孟子之所論者爲多是可以見其折衷
[195-18b]
 之所在矣余自幼歲即知讀是經而山林孤陋之風
 科舉利禄之念或不能無故其所學不過曲士腐生
 之爲耳烏覩所謂經之義聖人之蘊哉及識先生於
 浦陽始聞其説而悦之至其成書則未之見焉近來
 淞上亟求是書於所館先生手錄以示且曰使可傳
 也幸爲我序之嗟乎學春秋者多矣求其得乎孔孟
 之遺意以折衷諸説於千有餘載之下者幾何人哉
 故讀先生之書譬諸飫芻豢之旨病夏畦之苦而得
[195-19a]
 一勺之清泉甘露豈不悦哉則夫是書之傳固不有
 待於區區之言矣若夫述作之大旨與其編次之歲
 月則不可以不書姑書此以爲序庶有以復先生之
 命乎
潘氏著/聖筆全經
   佚
 貢師泰志墓曰君諱著字澤民嘉興人受易於竹岡
 葉氏再從呉朝陽氏受春秋中鄉試備榜補呉郡甫
[195-19b]
 里書院直學尋爲廣德學錄改銅陵教諭以内艱去
 服除調烏程終湖州路儒學正有聖筆全經一編發
 明春秋微旨甚悉
 
 
 
 
 經義考卷一百九十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