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R2n0011 經義考-清-朱彝尊 (master)


[233-1a]
欽定四庫全書
 經義考卷二百三十三
          翰林院檢討朱彞尊撰
   孟子三/
孫氏奭/孟子正義
  十四卷
   存
 晁公武曰皇朝孫奭等采唐張鎰丁公著所撰㕘附
[233-1b]
 益其闕古今注孟子者趙氏之外有陸善經奭撰正
 義以趙注為本其不同者時時兼取善經如謂子莫
 執中為子等無執中之類大中祥符中書成上於朝
 朱子曰孟子疏乃邵武士人假作蔡季通識其人其
 書全不似疏體不曽解出名物制度只繞纒趙岐之
 説爾
 王應麟曰孫奭正義崇文總目館閣書目讀書志皆
 無之朱文公謂邵武士人作
[233-2a]
 宋史孫奭字宗古博州博平人九經及第大中祥符
 初天下争言符瑞奭上疏諫仁宗即位召為翰林侍
 講學士判國子監遷兵部侍郎龍圖閣學士以太子
 少傅致仕卒贈左僕射諡曰宣
    按趙岐注孟子多引舊事以證之如曰殀若
    顔淵夀若召公有不虞之譽尾生本與婦人
    期于梁下不度水之卒至遂至沒溺而獲守
    信之譽有求全之毁陳不瞻將赴君難聞金
[233-2b]
    鼓之聲失氣而死可謂欲求全其節而反有
    怯弱之毁者也非禮之禮若禮而非禮陳質
    娶婦而長拜之也非義之義若義而非義藉
    交報仇是也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
    寡矣雖有少欲而亡者謂遭横暴若單豹卧
    深山而遇饑虎之類也然亦寡矣其為人也
    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謂貪而不亡䝉先人
    德業若晉國欒黶之類也然亦少矣不存者
[233-3a]
    衆岐之所引書偶失傳使正義出於宣公必
    能元元本本即或不然亦當云未詳為是乃
    不曰據史記之文而言之則曰此蓋史傳之
    文而云然未免疎矣至詮西子按史記云西
    施越之美女越王句踐以獻之吳夫差大幸
    之毎入市人願見者先輸金錢一文攷史記
    並無其文不知何所依據朱子謂正義是邵
    武士人作似有可疑不若音義之真也不瞻/劉向
[233-3b]
    新序作/不占
孟子音義
  宋志二卷
   存
 奭撰進序曰夫總羣聖之道者莫大乎六經紹六經
 之教者莫尚乎孟子自昔仲尼既沒戰國初興至化
 陵遲異端並作儀衍肆其詭辨楊墨飾其滛辭遂致
 王公納其謀以紛亂於上學者循其踵以蔽惑於下
[233-4a]
 猶洚水懐山時盡昏墊繁蕪塞路孰可芟夷惟孟子
 挺名世之才秉先覺之志拔邪樹正髙行厲辭導王
 化之源以救時弊開聖人之道以斷羣疑其言精而
 贍其㫖淵而通致仲尼之教獨尊於千古非聖賢之
 倫安能至於此乎其書由炎漢之後盛傳於世為之
 注者則有趙岐陸善經為之音者則有張鎰丁公著
 自陸善經已降其所訓説雖小有異同而共宗趙氏
 今既奉勅挍定仍據趙注為本惟是音釋宜在討論
[233-4b]
 臣今詳二家撰録俱未精當張氏則徒分章句漏略
 頗多丁氏則稍識指歸譌謬時有若非刋正詎可通
 行謹與尚書虞部員外郎司判國子監臣王旭諸王
 府侍講太常博士國子監直講臣馬龜符鎮寧軍節
 度推官國子監説書臣吳易直前江隂軍江隂縣尉
 國子學説書臣馮元等推究本文參考舊注采諸儒
 之善削異説之煩證以字書質諸經訓疏其疑滯備
 其闕遺集成音義二卷雖仰測至言莫窮於奥妙而
[233-5a]
 廣傳博識更俟於發揮謹上
 陳振孫曰舊有張鎰丁公著為之音俱未精當奭方
 奉詔挍定撰集正義遂討論音釋疏其疑滯備其闕
 遺
 鄭公曉曰孟子音釋有張鎰丁公著至宋孫奭作音
 義二卷以糾正二氏之説又因趙氏注為正義於是
 孟子有趙注孫疏行於世
馮氏休/刪孟子
[233-5b]
  宋志一卷玊海二卷/
   未見
 晁公武曰皇朝馮休撰休觀孟軻書時有叛違經者
 疑軻沒後門人妄有附益刪去之著書十七篇以明
 其意前乎休而非軻者荀卿刺軻者王充後乎休而
 疑軻者温公與軻辨者蘇東坡然不若休之詳也
李氏覯/常語
  一卷
[233-6a]
   存
 葉紹翁曰揮麈録載張咸漢州人應制初出蜀過䕫
 州郡將知名士也一見遇之甚厚因問曰四科優劣
 之差見於何書張無以對守曰載孟子注中因閱示
 之且曰不可不牢攏之也張道中漫思索著論成篇
 至閣試六題以此為首主文錢穆父覽而異之為過
 閣第一咸即浚父也紹翁竊考揮麈所載參以本朝
 六題之制必先經題注疏而後子史以孟子注為首
[233-6b]
 殆恐不然曾慥序李賢良泰伯詩云甞試六題已通
 其五惟四科優劣之差不記所出曰吾於書無所不
 讀惟平生不喜孟子故不之讀是必出孟子拂袖而
 出人皆服其博泰伯自序其文曰舉茂才罷歸其明
 年慶厯癸未秋科所著文云云/則是張公咸與泰伯
 同試於慶厯壬午張遂中選李遂報罷區區科目亦
 有幸不幸焉以揮麈録考之則黜泰伯者錢穆父也
 南康祖無擇取㤗伯之文門人陳次翁為撰墓銘初
[233-7a]
 未甞及不讀孟子之説惟盱江集中有常語非孟子
 其文意淺陋且非序者所載疑附㑹不讀孟子之説
 者為之𠞰入非泰伯之文明甚按登科記慶厯二年
 壬午嵗八月固甞召試才識兼茂科時閣下六題其
 一曰左氏義崇君父其二曰孝何以在徳上下其三
 曰王吉貢禹得失孰優其四曰經正則庶民興其五
 曰有常徳立武事其六曰序卦雜卦何以終不同初
 無四科優劣一題不知曽慥序泰伯之詩何以鑿空
[233-7b]
 立為此題當時六題中惟經正庶民興出孟子然非
 孟子注之文
 周密曰李泰伯著論非孟子後舉茂才論題出經正
 則庶民興不知出處曰吾無書不讀此必孟子中語
 也擲筆而出晁說之亦著論非孟子建炎中宰相進
 擬除官髙宗以孟子發揮王道說之何人乃敢非之
 勒令致仕鄭叔友亦非孟子曰軻忍人也辨士也儀
 秦之流也戰國縱横捭闔之士皆發冢之人而軻能
[233-8a]
 以詩禮著也余曰孟子何可非泰伯所以非之者謂
 不當勸齊梁之君以王耳昔武王伐紂舉世不以為
 非而伯夷叔齊獨非之東萊先生曰武王憂當世之
 無君者也伯夷憂萬世之無君者也予於泰伯亦然
 至於說之叔友拾其遺説而附和之吾無取焉
蘇氏洵/孟子評
  一卷
   存
[233-8b]
 孫緒曰相傳批㸃孟子為蘇老泉筆然其批語内却
 引洪景盧語景盧後老泉六七十年傳者未之察也
司馬氏光/疑孟
  通考一卷
   存
 晁公武曰光疑孟子書有非軻之言者著論是正之
 凡十一篇光論性不以軻道性善為然
司馬氏康/等孟子節解
[233-9a]
  通考十四卷
   佚
 范祖禹進剳子曰臣等準入内供奉官徐湜傳宣奉
 聖㫖令講讀官編修孟子節解一十四卷進呈臣司
 馬康吳安詩范祖禹趙彦若范百禄 又志司馬康
 墓曰司馬康公休奉對邇英閣言孟子為書最醇正
 陳王道尤明白所宜觀覽上尋詔講筵官編修孟子
 節解為十四卷以進康力疾解孟子二卷
[233-9b]
 姚福曰温公平生不喜孟子以為偽書出於東漢因
 作疑孟論而其子康乃曰孟子為書最善直陳王道
 尤所宜觀至疾甚革猶為孟子解二卷司馬父子同
 在館閣而其好尚不同乃如此然以父子至親而不
 為苟同亦異乎阿其所好者矣
 晁公武曰皇朝范祖禹孔武仲吳安詩豐稷吕希哲
 元祐中同在經筵所進講義貫穿史籍雖文辭微涉
 豐縟然觀者咸知勸講自有體也
[233-10a]
王氏安石/孟子解
  十四卷
   佚
 晁公武曰王介甫素喜孟子自為之解其子雱與其
 門人許允成皆有注釋崇觀間場屋舉子宗之
王氏令/孟子講義
  宋志五卷
   未見
[233-10b]
 令自序曰自孔子沒百家之説興而聖人之道始散
 逮至於今而天下之説亂矣故學者求其有知而無
 所從焉自堯舜三代之書既缺先王之言亡於世者
 幾半而異端之說日興則天下之學者幾希不去先
 王以從夷狄也夫五經雖存而說者謬異學者安所
 取信哉昔孔子沒羣弟子各取所聞集於書今之論
 語是也幸而聖人嘗言之幸而弟子能存之今其書
 財此耳不幸言之不及言及而不存者固多矣有如
[233-11a]
 仁有如性有如命皆一時之罕問問而習不及之皆
 孔子所不對也故語以謂孔子罕言然則論語之載
 亦略矣世之傳論語者多矣少而讀之壯而不知其
 義老且忘之終不察其何用故世通以此書為習而
 未聞篤信好學守死善道者則其於五經之學可知
 矣令甞自孔子之後考古之書合於論語者獨得孟
 子以其言信其人與孔子不異惜古之人學是書者
 稀矣自戰國荀卿劉漢揚雄隋末王通皆有書以配
[233-11b]
 孟子稱於世而荀卿之非孟子見於書王通蓋未甞
 道也夫不知而非之與不知而不言其為雖殊要皆
 不知孟子者也就三家之中獨揚雄以謂孟子知言
 之要知徳之奥非茍知之亦允蹈之其言雖不多見
 然亦足以發雄之知言也彼孟子之所為直與聖人
 者並信夫二子亦何預之哉昔韓愈有言曰夫沿河
 而下茍不止雖有疾遲必至於海如不得其道雖疾
 不止終莫幸而至焉故學者必慎其所道求觀聖人
[233-12a]
 之道必自孟子始雖愈斯言則然今其書具存而可
 考其他亦多與孟子不合然則愈之視楊墨以排釋
 老此愈之得於孟子者也至於性命之際出處致身
 之大要則愈之於孟子異者固多矣故王通力學而
 不知道荀卿言道而不知要韓愈立言而不及徳獨
 雄其庶乎夫學亦難矣哉是其能力學名世如此三
 子者亦稀矣然或失如此使孟子而在三子者同時
 固應有辨也假孟子而出其後於其書固應有所取
[233-12b]
 舍惟雄切近之庶幾取合焉令甞考求古書之當否
 以聖人折之蓋所見如此令於孟氏甞願學焉猶病
 其不能故於所疑皆闕之今其所言皆令所已信者
 然亦不敢自以謂必與孟氏合諸君盍去其不肖而
 加擇焉夫道豈難能哉顧其力行何如耳茍聽之於
 耳以存於心用㑹於行事則古之好學者皆然也不
 然亦何為出入於口耳之間徒以為煩耶孔子曰知
 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者可不勉
[233-13a]
 乎
 陳振孫曰所講纔盡二篇其第三篇盡二章而止
程子頤/孟子解
  宋志十四卷通考同集止一卷/
   未見
 康紹宗曰晁氏讀書志載程氏孟子解十四卷大全
 集止載一卷近思録及時氏本無之挍之閣本又止
 載盡信書不如無書一章及反覆通考則皆後人纂
[233-13b]
 集遺書外書之有解者也
張子載/孟子解
  通考二十四卷
   存
 晁公武曰張子載撰并孟子統說附於後
蘇氏轍/孟子解
  宋志一卷
   存
[233-14a]
 陳振孫曰次公少時所作凡二十四章
蔣氏之竒/孟子解
  宋志六卷
   佚
龔氏原/孟子解
  宋志十卷
   佚
鄒氏浩/孟子解義
[233-14b]
  宋志十四卷
   佚
 浩自序曰孔子沒世衰道喪百有餘歳以及孟子之
 時其害尤甚以湯武為弑君以周公為未智以匡章
 為不孝以仲子為亷士非特此也不動心如告子猶
 外義而莫悟事豪傑如陳相猶倍師而自若則道之
 不明可知矣以利國為先務以殃民為可為以戰必
 克為良臣以逢君惡為無罪非特此也可與有為如
[233-15a]
 齊宣王者其所問惟威文之事可與有言如公孫丑
 者其所冀惟管晏之功則道之不行可知矣孟子於
 此時上下無知而信之者操不售之具以周遊其間
 不少貶焉非以道自任而能若是乎其道則自古所
 固存而孔子之所傳者也孔子之於道不得已而載
 之後世君子孰不可以得之哉然而有目同視而所
 見者近有耳同聽而所聞者淺有心同思而所得他
 而不正則争以自取勝而大道斯為天下裂矣然則
[233-15b]
 孔子之後能紹其傳者孟子一人而已也與太和為
 一而充塞於兩間上足以配道下足以配義其所養
 之氣有如此者由父子之仁而極於天道由可欲之
 善而極於神其所造之妙有如此者於詩則以意逆
 於書則取二三䇿其通經有如此者敷陳於齊宣梁
 恵之間訓告於萬章樂克之徒曲而中多而類其出
 言有如此者見與不見皆不以人枉已受與不受皆
 不以利廢義其制行有如此者以其所養之氣發其
[233-16a]
 所造之妙無施而不可則其為通經也出言也制行
 也皆餘事耳奈何天未欲平治天下而舍我其誰之
 志終不獲伸是以其功止於距楊墨以承三聖而已
 矣雖然使楊墨之道息孔子之道著天下後世咸知
 父子有仁君臣有義不淪胥而為禽獸則其志雖不
 伸於當時固已伸於後世矣以道論功如之何其可
 及也其後名世之士有出於漢而能知之者莫如揚
 子故論其道則曰不異論其功則曰廓如有出於唐
[233-16b]
 而能知之者莫如韓子故論其道則曰醇乎醇論其
 功則曰不在禹下非茍知之也竊自比焉則庶幾孟
 子之道攘斥佛老則庶幾孟子之功夫二子之不如
 孟子易見也有所庶幾且無與並况孟子乎故韓子
 曰學者必謹於其所道求觀聖人之道必自孟子始
 浩甞聞之於師曰誦孟子之書非難深明其意之所
 在為難深明其意之所在非難能以其所以自任者
 矜式而行之為難昔孔子之門人如仲弓之有聞於
[233-17a]
 仁則請事斯語如子張之有聞於行則必書諸紳今
 孟子七篇之所載非直孔子答問之際一二言耳學
 者或尚媿於仲弓子張之賢則以其所以自任者矜
 式而行之其可忽乎浩不敏敬受此言久矣願與諸
 君子共之勿徒誦其書明其意資以為速化之術而
 已也顔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嗚
 呼豈獨顔淵之於舜為然哉
王氏雱/孟子注
[233-17b]
  宋志十四卷
   佚
 
 
 
 
 
 經義考卷二百三十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