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R2n0011 經義考-清-朱彝尊 (master)


[139-1a]
欽定四庫全書
 經義考卷一百三十九
          翰林院檢討朱彞尊撰
   禮記二/
戴氏聖/禮記
  隋志二十卷
   存
 漢書聖以博士論石渠至九江太守號小戴授梁人
[139-1b]
 橋仁季卿楊榮子孫由是小戴有橋楊氏之學
 隋書漢初河間獻王得仲尼弟子及後學者所記一
 百三十一篇獻之時無傳之者至劉向考校經籍檢
 得一百三十篇第而叙之又得明堂隂陽記三十三
 篇孔子三朝記七篇王史氏記二十一篇樂記二十
 三篇凡五種合二百十四篇戴德删其煩重合而記
 之為八十五篇謂之大戴記而戴聖又刪大戴之書
 為四十六篇謂之小戴記漢末馬融遂傳小戴之學
[139-2a]
 融又益月令一篇明堂位一篇樂記一篇合四十九
 篇
 孔頴達曰禮記之作出自孔氏但正禮殘闕無復能
 明故范武子不識殽烝趙鞅及魯君謂儀為禮至孔
 子沒後七十二子之徒共撰所聞以為此記或錄舊
 禮之義或錄變禮所由中庸是子思伋所作緇衣公
 孫尼子所撰鄭康成云月令吕不韋所修盧植云王
 制漢文時博士所錄其餘衆篇皆如此例未能盡知
[139-2b]
 所記之人
 張説曰禮記漢朝所編遂為厯代不刋之典
 劉敞曰今之禮非醇經也周道衰孔子沒聖人之徒
 合百説而雜編之至漢而始備其間多六國秦漢之
 制離文斷句綂一不明惟曾子問一篇最詳而又不
 可信
 李淸臣曰自秦焚書之後學者不得完經亡者已亡
 而存者大抵皆雜亂已不可全信漢之儒者各守所
[139-3a]
 見務以自名其家亦非有聖人之言而託之於聖人
 學者謂聖人之重也不敢輒議又從而傳師之斯敎
 之大害也五經獨禮樂尤為秦之所惡絶滅幾盡今
 之禮經盖漢儒鳩集諸儒之説博取累世之殘文而
 後世立之於學官夏商周秦之事無所不綂盖不可
 以盡信矣
 程子曰禮記雜出於漢儒然其間傳聖門緒餘其格
 言甚多如樂記學記大學之類無可議者檀弓表記
[139-3b]
 坊記之類亦甚有至理惟知言者擇之如王制禮運
 禮噐其書亦多傳古意若閒居燕居三無五起之説
 文字可疑 又曰禮記之文刪定未了其中有聖人
 格言亦有俗儒乖謬之説本不能混如珠玊之在泥
 沙豈能混之只為無人識則不知孰為泥沙孰為珠
 玉也
 張子曰禮記雖雜出於諸儒亦無害義處如中庸大
 學出於聖門無可疑者
[139-4a]
 周諝曰禮記雜記先王之法言而多漢儒附會之疵
 此學者所宜精擇
 周行已曰禮記四十九篇雜出諸儒傳記不能悉得
 聖人之㫖攷其文義時有牴牾然而其文繁其義愽
 學者博而約之亦可弗畔盖其説也麤在應對進退
 之間而精在道德性命之要始於童幼之習而卒於
 聖人之歸惟達古道者然後能知其言
 李㢲曰禮記非盡聖人之意也非盡宣尼所述也當
[139-4b]
 時雜記也
 葉夢得曰世言三代周公孔子之道詳者莫如禮記
 然禮記之傳駮真得孔子之言者惟中庸與大學爾
 晁公武曰漢戴聖纂所謂小戴者也此書乃孔子沒
 後七十子之徒所共錄中庸孔伋作緇衣公孫尼子
 作王制漢文帝時博士作河間獻王集而上之劉向
 校定二百五十篇大戴既刪八十五篇小戴又刪四
 十六篇馬融傳其學又附月令明堂義合四十九篇
[139-5a]
 胡寅曰禮運子游作樂記子貢作
 鄭耕老曰禮記九萬九千二十字
 陳振孫曰漢儒輯錄前記固非一家之言大抵駮而
 不純獨大學中庸為孔氏之正傳然初非專為禮作
 也唐魏徵嘗以小戴禮綜彚不倫更作類禮二十篇
 盖有以也
 虙氏曰禮記乃儀禮之傳儀禮有冠禮禮記則有冠
 義以釋之儀禮有昏禮禮記則有昏義以釋之儀禮
[139-5b]
 有鄉飲酒禮禮記則有郷飲酒義以釋之儀禮有燕禮
 禮記則有燕義以釋之儀禮有聘禮禮記則有聘義
 以釋之其他篇中雖或雜引四代之制而其言多與
 儀禮相為表裏儀禮周公所作而禮記則漢儒所錄
 然亦儀禮之流也
 項安世曰禮記諸篇有相牴牾者盖諸家之書各記
 其師説如本朝諸臣之家喪祭之禮各成一書亦不
 能以相似也世之好學者總而集之以資考訂可也
[139-6a]
 必欲曲為之説使貫為一家則妄之甚者也檀弓之
 言喪或以為大功或以為齊衰或以為當使之喪或
 以為不使之喪或以為可反或以為不可反如此之
 類甚多惟其各載姓名故後人不以為疑而得以置
 議論取舎於其間朱有合為一説而並用之者也
 羅璧曰梁沈約謂漢初典章簡畧諸儒捃拾遺文片
 簡與禮事相關者編次篇帙皆非聖人之言月令取
 吕不韋春秋中庸表記坊記緇衣取子思樂記取公
[139-6b]
 孫尼子學記出毛生王制出漢文博士盖漢儒本欲
 補聖人之言以明道但未折衷於聖人記不免雜禮
 不免鑿也
 王應麟曰記百三十一篇今逸篇之名可見者有三
 正記别名記親屬記明堂記曾子記禮運記五帝記
 王度記王覇記瑞命記辨名記孔子三朝記月令記
 大學志
 虞集曰小戴記四十九篇雖記載之文不一而曾子
[139-7a]
 子思道學之傳在焉不學乎此則易詩書春秋未易
 可學也且夫堯舜三代之遺説天子諸侯大夫成制
 吉㐫軍賓嘉之具物雖或殘闕叅錯然舎此幾無可
 求者
 朱升曰禮有數有義名物制度者數也其所以然者
 義也數非目擊而身履之者未易知也義則學者可
 推而知矣儀禮經也所記者名物制度禮記則傳其
 義焉遠古無傳則求其數也難不若姑因其義之可
[139-7b]
 知者使學者盡心焉以求古聖制作之意而通乎其
 餘此設科者不得不舎經而用傳也
 湛若水曰儀禮譬則其易也禮記譬則其十翼也儀
 禮譬則其春秋也禮記譬則其三傳也傳則不必同
 也相表裏也相左右也皆足發明也其非者當自見
 之 又曰以記為經則雜焉不可也以之為傳則或
 雜焉可也彼春秋三傳誣妄者多矣然而以為傳焉
 無傷也精而擇之存乎人爾
[139-8a]
 郝敬曰是書漢儒戴聖所記多先聖格言七十子門
 人後裔轉相傳述非出一手如中庸子思所作緇衣
 公孫尼子所撰月令吕不韋所修王制漢文帝時博
 士所錄三年問荀卿所著真贗相襲而瑕不掩瑜先
 儒推周禮儀禮以為經欲割記以為傳夫三書皆非
 古之完璧而周禮尤多揣摩雜以亂世陰謀富强之
 術儀禮枝葉繁𤨏未甚切日用惟此多名理微言天
 人性命易簡之㫖聖賢仁義中正之道往往而在如
[139-8b]
 大學中庸兩篇豈周官儀禮所有故三禮以記為正
 今之學官守此程士良有以也 又曰禮非夫子原
 定之書矣後儒各記所聞致相矛盾達觀自能折衷
 其有不知存而勿論牽强附合失之愈遠如王制云
 公侯國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而周禮云公
 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王制
 云天子三公九卿下至元士百二十人而周禮官職
 且多至三百六十若其人不可勝數也王制云次國
[139-9a]
 三卿一命於其君小國二卿皆命於其君而周禮云
 諸侯之卿大夫士皆命自天子月令封諸侯於孟夏
 而祭綂云出田邑以秋襍記云公圭九寸侯伯圭七
 寸子男圭五寸而周禮云子執穀璧男執蒲璧聘記
 云諸侯朝天子圭繅皆九寸三采諸侯圭繅皆八寸
 二采而周禮大宗伯考工記皆云天子諸侯圭璧長
 短各以等差禮噐云天子堂九尺而考工記云堂崇
 三尺王制云諸侯於天子五年一朝又云天子與諸
[139-9b]
 侯相見曰朝而周禮大宗伯云春曰朝夏曰宗秋曰
 覲冬曰遇然儀禮惟有覲禮無所謂朝宗遇而大行
 人又有九服分六嵗來朝之説禮噐云天子席五重
 諸侯席三重周禮司几筵職云天子席三重諸侯再
 重周禮典命禮云各視其命數天子大夫四命四牢
 而檀弓云大夫遣車五乗諸侯之卿大夫與天子之
 卿大夫命數異而廟制與相見之贄小歛之衣几筵
 之席諸侯與天子卿大夫士又無别曲禮王制月令
[139-10a]
 皆云五祀惟大夫祭周禮亦云五祀而祭法云王立
 七祀諸侯五祀大夫三祀士二祀庶人一祀王制天
 子七廟或云九廟士二廟又云士一廟祭法自天子
 至於士廟外各有壇墠而王制但有五七等數無壇
 墠王制祭綂皆云夏祭曰禘郊特牲祭義云春禘明
 堂位云季夏六月禘襍記又云七月禘然則禘者常
 祭耳而喪服小記大傳皆云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
 不王不禘則祭無復有大於禘者矣祭法天於泰壇
[139-10b]
 地於泰折周禮圜丘方澤樂舞玉帛天地各異是祭
 天與地分也而詩周頌昊天有成命為祀天地之樂
 則是祭天地本合也祭義云郊之祭大報天而主日
 配以月是祭日月與天合也而祭法又云祭日月星
 與四時水旱同郊用犢日月用少牢周禮亦云禋祀
 昊天上帝實柴祭日月星辰則是祭日月與天又分
 也月令仲夏大雩於上帝是五月也而春秋傳云龍
 見而雩是四月也郊特牲云郊用騂尚赤而周禮大
[139-11a]
 宗伯以蒼璧禮天其牲各倣其噐之色是郊牲又用
 蒼也祭法天地皆騂犢而周禮陽祀騂牲隂祀黝牲
 是地牲又用黑不用騂也曲禮云大饗不卜表記亦
 云大事有時而周禮大宰祀五帝卜日祀大神祇亦
 如之是又無時也郊特牲云郊用辛而月令云擇元
 日是又不定於辛也社用甲日而月令仲春擇元日
 命民社周書召誥社以戊日是又不定於甲也曲禮
 大夫祭以索牛而儀禮大夫祭以少牢也中庸云上
[139-11b]
 祀先公以天子之禮而周禮司服云祀先公用毳冕
 則是以侯禮也襍記云士弁而祭於公冠而祭於已
 而論語云宗廟之事端章甫為小相章甫冠名是祭
 於公亦冠也玊藻以𤣥冠為齋冠𤣥端為天子燕居
 諸侯之祭服而士冠昏與卿大夫聘享上下通用𤣥冠
 𤣥端周禮冕衣裳五等皆祭服而曾子問云冕而親
 迎樂記云魏文侯端冕聽古樂則是亦衣端也周書
 顧命成王康王臨朝君臣皆冕服則是冕服不止祭
[139-12a]
 也禮器云天子龍衮諸侯黼大夫黻士𤣥衣纁裳而
 周禮云侯伯鷩冕子男毳冕孤希冕大夫𤣥冕士皮
 弁服玉藻云國君帶朱綠大夫𤣥華士緇故士冠禮
 三加帶皆緇而襍記又云諸侯大夫帶皆五采士二
 采祭義云君用𤣥冕夫人用副褘而周禮又云王后
 用副禕喪大記云復衣不以衣尸不以歛而士喪禮
 又云以衣尸喪大記云士小歛陳衣於房西領北上
 大歛陳衣於序東西領南上而士喪禮云大小歛皆
[139-12b]
 陳衣於房皆南領西上周禮云天子含用玊而襍記
 云用貝喪大記云君於大夫疾三問之而襍記云卿
 大夫疾君問無算喪大記云公之喪大夫俟練而歸
 士卒哭歸襍記云大夫次於公舘以終喪士練而歸
 奔喪云大功望門而哭齊衰望鄉而哭襍記又云聞
 兄弟之喪大功以上見喪者之鄉而哭士喪禮小歛
 朔奠皆陳鼎遣奠陳五鼎皆具牲牢周禮牛人亦云
 喪事共奠牛而襍記有子以遣車視牢具載粻為非
[139-13a]
 禮喪奠脯醢而已喪大記云四隣賓客弔其君後主
 人而拜盖君為臣主君拜則主人拜其後而曾子問
 又云衛靈公弔季桓子之喪哀公為主拜季康子亦
 拜孔子謂喪有二孤季康子之過則後拜又非也曾
 子問云金革之事無避也者伯禽有為為之喪大記
 又云既卒哭弁絰帶金革之事無避也曾子問云慈
 母無服儀禮又云慈母如母服檀弓云天子之哭諸
 侯也爵弁絰緇衣而周禮又云天子為諸侯緦衰檀
[139-13b]
 弓云祥而縞是月禫徙月樂則是祥之月不作樂而
 又云孔子既祥彈琴十日而成笙歌雜記云朼用桑
 儀禮特牲又云杞用棘郊特牲云鼎俎奇而籩豆偶
 鄉飲酒義云六十者三豆八十者五豆是豆亦奇也
 檀弓云孔子惡野哭者又云孔子哭伯髙曰吾哭諸野
 曲禮云卜筮不相襲而周禮又云大事先筮後卜玉藻
 云天子日食少牢月朔太牢而周禮又云王日一舉是
 日食亦大牢也射義云天子歌騶虞周禮亦然而儀禮
[139-14a]
 鄉射亦歌騶虞是士庶人與天子同樂也周禮射人云
 王射六耦三侯儀禮大射諸侯三侯射三耦周禮王虎
 熊豹侯諸侯熊豹侯卿大夫麋侯而鄉射記又云天子
 熊侯白質諸侯麋侯赤質大夫士布侯畵虎豹鹿豕
 如此之類錯雜紛挐師説相承言人人殊雖使考證
 詳確古今異宜亦難盡用而鄭康成輩好信不通執
 此徵彼及其不合牽强穿鑿譸張百出初學為其所
 眩惑隨聲應和莫知其譌世儒所以苦於讀禮也
[139-14b]
 顔茂猷曰禮記多漢儒附會成之然其精者已洞心
 徹髓矣後世得有所稽以融會其意亦藉是經焉
禮記羣儒疑義
  七錄十二卷
   佚
 隋書注戴聖撰
橋氏仁/禮記章句
  四十九篇
[139-15a]
   佚
 後漢書橋𤣥七世祖仁從同郡戴德學著禮記章句
 四十九篇號曰橋君學成帝時為大鴻臚
   按橋楊本傳小戴之學班史叙次甚明此云
   戴德恐誤
髙氏誘/禮記注
   佚
    按髙氏禮注藝文類聚引之
[139-15b]
鄭氏𤣥/禮記注
  隋志二十卷
   存
 後漢書𤣥本習小戴後以古經校之取其義長者為
 鄭氏學又注小戴所傳禮記四十九篇
 李覯曰鄭康成注禮記其字誤處但云某當為某玉
 藻全失次序亦止於注下發明未嘗便就經文改正
 此盖尊經重師不敢自謂已見為得
[139-16a]
 朱子曰鄭康成考禮名數大有功事事都理會得如
 漢律令亦皆有注儘有許多精力
 衛湜曰鄭氏注禮雖間有拘泥而簡嚴該貫非後學
 可及嘗讀朱文公中庸章句以戒謹其所不睹恐懼
 其所不聞與莫見乎隱莫顯乎微為兩事割析精詣
 前所未有今觀鄭注已具斯㫖
 郝敬曰小戴記四十九篇大都先賢流傳後儒補緝
 非真先聖之舊而鄭康成信以為仲尼手澤遇文義
[139-16b]
 難通處則稱竹簡爛脱而顚倒其序根據無實則推
 夏殷異世而逃遁其説節目不合則游移大夫士庶
 之間而左右兩可解釋不得則託為殊方語音而變
 換其文牽强穿鑿殊乖本初盖鄭既以記為經不敢
 矯記之非世儒又以鄭為知禮不敢議鄭之失千餘
 年所以卒瞀瞀然耳
禮記音
  七錄一卷
[139-17a]
   佚
盧氏植/禮記注
  隋志十卷唐新舊志同釋/文序錄二十卷
   佚
 陸德明曰曲禮去國三世鄭云自祖至孫而盧植王
 肅注云世嵗也萬物以嵗為世
 元行冲曰小戴禮行於漢末馬融為傳盧植合二十
 九篇為之解世所不傳
[139-17b]
 朱子曰東漢諸儒考禮煞好盧植也好
 王應麟曰詩疏嘗引盧植禮記注
    按續漢書禮儀志注亦引植志通典亦引之
蔡氏禮辨名記
   佚
 王應麟曰春秋正義引辨名記云倍人曰茂十人曰
 選倍選曰雋千人曰英倍英曰賢萬人曰傑倍傑曰
 聖禮記正義引之以為蔡氏
[139-18a]
 
 
 
 
 
 
 
 
[139-18b]
 
 
 
 
 
 
 
 經義考卷一百三十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