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R2n0011 經義考-清-朱彝尊 (master)


[085-1a]
欽定四庫全書
 經義考卷八十五
          翰林院檢討朱彝尊撰
   書十四/
王氏若虛/尚書義粹
  三卷
   未見
    按是書天一閣萬卷堂目均載之
[085-1b]
呂氏造/尚書要略
   佚
 王圻曰金哀宗正大間萬夀節同知集賢院吕造進
趙氏孟頫/書今古文集注
   未見
 孟頫自序曰詩書禮樂春秋皆經孔子刪定筆削後
 世尊之以為經以其為天下之大經也秦火之後惟
 易僅全而樂遂無復存詩書禮春秋由漢以來諸儒
[085-2a]
 有意復古殷勤收拾而作偽者出焉在書為尤甚學
 者不察尊偽為真俾得並行於世若張霸之膚陋二
 十四篇亦以為古文尚書小序之舛訛大悖經㫖亦
 以為孔子所定嗟夫書之為書二帝三王之道於是
 乎在不幸而至於亡於不幸之中幸而有存者忍使
 偽亂其間耶又幸而覺其偽忍無述焉以明之使天
 下後世常受其欺耶孟頫覈其真而為之集注越二
 十餘年再一訂正手錄成書可與知者道難與俗人
[085-2b]
 言也噫余恐是書之作知之者寡而不知者之衆也
 昔子雲作法言時無知者曰後世有子雲必愛之矣
 庸詎知今之世無與我同志者哉但天下之知我者
 易知書者難也書之為道誠䆳矣漢自伏生以下晁
 錯倪寛夏侯勝皆專治書而不得其㫖孔安國雖為
 之注多惑於偽序而討論未精蔡邕才堪釐正而其
 説不盡傳孔頴達之疏曲暢附㑹無所折𠂻至宋朱
 子留心雖久未遑成書蔡沈過謹而失之繁亦為才
[085-3a]
 識之所限金履祥懲之而失於簡亦以精力之所拘
 終不若他經之傳注審之熟而言之確也昔文中子
 尚續書百五十篇今正書止五十八篇而傳注可使
 之不確乎孟頫繙閲考摭自童時今至於白首得意
 處或至終夜不寢嗟乎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者書之
 道也一毫之過同於不及安得天下之精一於中者
 而與之語書哉集注始於至元十六年中更作輟成
 於大德元年今又二十餘年矣衰貌頽然不能不自
[085-3b]
 愛也因重輯而為之序
    按是序集中所載係節文今依墨跡錄其全
 男雍跋曰先君於六經子史靡不討究而在書經尤
 為留意自蚤年創草為古今文辨後三入京師而三
 易稿皆謹楷細書毫髪不茍及仁宗朝議改隆福宮
 為光天二字以書質之中留一本復輯是册已精而
 益精者也古人以半部論語佐太平吾先君有焉至
 元後己卯
[085-4a]
 楊載曰公治尚書為之注人知其書畫不知其文章
 知其文章而不知其經術也
 兩浙名賢錄趙孟頫字子昻呉興人宋之宗室也以
 胄監入仕為潤州錄事叅軍至元間以薦入朝拜兵
 部侍郎累官翰林學士承㫖卒諡文敏追封魏國公
呉氏澄/書經纂言
  四卷
   存
[085-4b]
 澄自序曰書者史之所紀錄也從聿從曰者聿古筆
 字以筆畫成文字載之簡冊曰書者諧聲伏羲始畫
 八卦黄帝時蒼頡始制文字凡通文字能書者謂之
 史人君左右有史以書其言動堯舜以前世質事簡
 莫可詳考孔子斷自堯舜以後史所紀錄定為虞夏
 商周四代之書初葢百篇遭秦焚滅挾書有禁漢興
 禁猶未除舊學之士皆已老死文帝時詔求天下能
 治書者惟有濟南伏生一人年九十餘遣掌故鼂錯
[085-5a]
 即其家傳授僅得二十八篇武帝時河内女子獻偽
 泰誓一篇得附二十八篇之列元成間東萊張霸作
 偽舜典等二十四篇其書不行東晉豫章内史梅賾
 增多伏生書二十五篇又於二十八篇内分出五篇
 共五十八篇上送於官遂與漢儒歐陽氏大小夏侯
 氏三家所治伏生之書並唐初尊信承用命儒臣為
 五十八篇作疏因此大顯而三家之書廢今澄所注
 止以伏生二十八篇之經為正
[085-5b]
 王褘曰今文多艱澀古文多平易先儒嘗深疑之宋
 蔡沈氏集傳於每篇各疏今文古文有無既為明白
 而近時呉澂氏又分今文古文各自為書不相肴雜
 尤足以釋後世之疑矣
 顧應祥序曰書纂言者元儒草廬呉文正公之所著
 也應祥按察江右時過臨川得之藏之篋笥久矣乃
 嘉靖戊申起廢再撫南中偶㩦以隨督學憲副胡君
 堯時見而悦之曰滇苦無書盍刻以惠滇士乃命郡
[085-6a]
 文學偕治書諸生正其譌舛屬雲南守陳君光華刻
 以傳焉夫自古帝王之治天下必有史以紀其行事
 必有言以發之號令於是乎有典謨訓誥之作唐虞
 以前渾渾噩噩其事簡其言可傳孔子刪書上自唐
 虞下迄三代得百篇秦燔六籍煨燼無餘漢興除挾
 書令濟南伏生始以其所藏者敎授齊魯間文帝求
 治書者伏生老不能行詔太常遣掌故鼂錯即其家
 受之是謂今文尚書後魯恭王治宮室壤孔子宅得
[085-6b]
 壁中所藏虞夏商周之書皆科斗文字無有知者博
 士孔安國取伏生之書考論文義而為之傳是謂古
 文尚書㑹巫蠱事未及以聞至東晉豫章内史梅賾
 始奏上列於學官漢魏之間所謂歐陽大小夏侯尚
 書之學皆伏生所授者也伏生書二十九篇内泰誓
 一篇或以為後人所增安國所傳析伏生二十八篇
 為三十三篇泰誓為三篇又伏生所無者二十二篇
 并序一篇共五十九篇分為四十六卷但其間出於
[085-7a]
 伏生者皆艱澀難讀出於古文者辭反平易故先儒
 徃徃致疑而文公朱子亦謂不類西漢文字文正公
 是編葢祖朱子之意而斷然以二十八篇為伏生之
 舊餘二十五篇則自為卷袠以寘諸後欲使後之學
 者知上古所傳之書所可信者惟此焉耳矣然竊有
 疑焉漢藝文志尚書古文經四十六卷顔師古注曰
 孔安國承詔為傳經二十九卷注曰即伏生所授者
 史記儒林傳伏生書二十九篇敎授齊魯間至隋唐
[085-7b]
 時始以泰誓為河内女子所獻或以為武帝時或以
 為宣帝時殆不可考安國之書雖未嘗列於學官然
 史稱司馬遷授書於安國班固以之而入志其私相
 傳錄增損附㑹容或有之若槩謂梅賾所增豈其然
 乎又謂梅賾所上書分堯典慎徽五典以下為舜典
 初無曰若稽古帝舜二十八字以為姚方興添入今
 觀太史公五帝紀於帝堯則曰名放勲帝舜則曰名
 重華恐亦有所自焉噫士生千載之下而欲以殘編
[085-8a]
 斷簡訂千載之上之是非葢亦難矣愚因刻是書而
 并以典籍之所見者附於首簡葢不自知其僭妄云
齊氏履謙/書傳詳説
   佚
胡氏一桂/書説
   佚
程氏直方/蔡傳辨疑
  一卷
[085-8b]
   未見
陳氏櫟/書解折𠂻
   佚
 櫟自序曰周禮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楚左史倚相
 亦能讀此書葢伏羲神農黄帝之書是為三墳此三
 皇書也少昊顓頊高辛唐堯虞舜之書是為五典此
 五帝書也至孔子始斷自唐虞以下訖於周去三墳
 五典所定者二帝三王書凡百篇焉豈三墳五典簡
[085-9a]
 編脱落而不可通耶抑孔子所見但始於唐虞耶今
 不可考矣及秦坑焚禍作百篇之書無敢藏者漢孝
 文時聞濟南有伏生勝能讀之生時年九十餘欲召
 之不能行詔晁錯徃受生又老不能正言其女傳言
 敎晁以意屬讀所得僅二十餘篇爾先是孔子遠孫
 有犯秦禁密藏竹簡書於其家壁中者至漢景帝子
 魯共王壞孔子舊宅又於壁中得尚書數十篇皆科
 斗書後世遂目出於孔壁者為古文出於伏生者為
[085-9b]
 今文合古今文共五十八篇即今行於世者是也外
 四十二篇自此時已亡矣篇各有序或曰孔子作然
 序多與經戾非孔子作也自孔壁初藏時已有此序
 百序共為一篇武帝詔孔安國傳書安國始分序各
 冠每篇之首即今所謂小序而亡書四十二篇之名
 尚賴小序可見焉三皇五帝之書自孔子時而已失
 二帝三王之書遭嬴秦氏而不全今所存五十八篇
 學者可不知其㫖哉書體有六典謨訓誥誓命是也
[085-10a]
 今篇名元有此六字者固不待言矣其無此六字如
 太甲咸有一德旅獒無逸立政訓體也盤庚西伯戡
 黎微子多士多方君奭周官誥體也𦙍征誓體也君
 陳君牙呂刑命體也雖其間不無簡編之殘斷字語
 之舛訛然上自堯舜之盛下逮東周之初二千餘年
 之事猶賴此可考焉兼諸經之體多已見於書中舜
 臯之歌五子之歌三百篇祖也周官六卿太平六典
 之綱也洪範之占用二可以見易之用舜典臯謨之
[085-10b]
 五禮可以該禮之名自虞迄周二千年之史筆在焉
 下逮周平王秦穆公正與春秋接矣諸經各得其一
 體而書具諸經之全體治經不盡心於此非知本者
 子幼習此經老矣猶心醉焉諸家之解充棟汗牛喙
 喙心心孰為真的蔡氏受朱子付託惜親訂僅三篇
 朱子説書謂通其可通母强通其難通而蔡氏於難
 通罕闕焉宗師説者固多異之者亦不少予因訓子
 遂掇朱子大㫖及諸家之得經本意者句釋於下異
[085-11a]
 同之説低一字折𠂻之語錄所載及他可採之説與
 夫未盡之藴皆列於是惟以正大明白為主一毫穿
 鑿竒異悉去之噫講姚姒覈灝噩而至此亦勞矣爾
 小子其尚懋之舊嘗述尚書大㫖繼成書解折𠂻屢
 欲序之未遑也大德癸卯十二月五日始取大㫖略
 改冠於篇端云
 又自述曰予編書解折衷宗朱蔡采諸家附已見大
 略與深山董氏相類苐不盡載蔡傳於前爾
[085-11b]
尚書集傳纂疏
  六卷
   存
 櫟自序曰書載帝王之治而治本於道道本於心道
 安在曰在中心安在曰在敬揖讓放伐制度詳略等
 事雖不同而同於中欽恭寅祗畏慎等字雖不同而
 同於敬求道於心之敬求治於道之中詳説反約書
 之大㫖不外是矣况諸經全體上下數千百年之治
[085-12a]
 迹二帝三王之淵懿皆在於書稽古者舍是經奚先
 哉孔子所定半已逸遺厥今所存出漢儒口授孔宅
 壁藏錯簡斷編當疑闕者何限自有註解以來三四
 百家朱子晚年始命門人集傳之惜所訂正三篇而
 止聖朝科舉興行諸經四書一是以朱子為宗書宗
 蔡傳固亦宜然櫟不揆晚學三十年前時科舉未興
 嘗編書解折𠂻將以羽翼蔡傳亡友胡庭芳見而許
 可之又勉以即蔡傳而纂疏之遂加博采精究方克
[085-12b]
 成編今謀板行幸遇邢張子禹命工刋刻以與四方
 學者共之
 楊士竒曰書傳纂疏六卷分為三冊元新安陳櫟輯
 櫟字夀翁號定宇今讀書傳者率資此書及董鼎纂
 注吾外氏有書傳㑹通尤詳備而今學者多未及見
 余雖見之亦未及錄也
劉氏莊孫/書傳上下篇
  二十卷
[085-13a]
   佚
胡氏炳文/書集解
   未見
董氏鼎/尚書輯錄纂疏
  六卷
   存
 鼎自序曰生民之類必帝王而後治帝王之道必聖
 賢而後行攷之古可見矣黄虞遠矣蒼姬訖矣三代
[085-13b]
 以降有帝王而民不治者聖賢未遇也孔孟繼作有
 聖賢而道不行者帝王不用也噫虞夏殷周之盛非
 適然也人事之所致也堯舜禹湯文武之聖非獨善
 也人心之所同也高風遐躅豈遂不可追而及之哉
 孟子言必稱堯舜孔子知百世可繼周言豈茍乎哉
 事豈虛乎哉葢於百篇之書的然有見而云爾也然
 則是書也惟聖賢能盡之惟聖賢能行之顧其學聖
 賢之學而事帝王之事者何如耳焚滅之而秦亡表
[085-14a]
 章之而漢興徃者可鑒矣惜乎安國之傳不無可疑
 而頴達之疏惟詳制度二帝三王羣聖人之用心獨
 決於一夫之見管窺天而蠡測海豈足以得其奧藴
 哉至宋諸儒數十家而後其説漸備又得文公朱子
 有以折其𠂻而悉合於古雖集傳之功未竟而委之
 門人九峰蔡氏既嘗親訂定之則猶其自著也鼎生
 也晚於道未聞賴族兄介軒夢程親受學於勉齋黄
 氏槃澗董氏故再傳而鼎獲私淑焉釋經緒論多出
[085-14b]
 朱子迺以訂定集傳為之宗而蒐輯語錄於其次又
 增輯諸家之注有相發明者并間綴鄙見於其末庶
 㡬㑹粹以成朱子之一經可無叅稽互考之勞而有
 綂宗㑹元之極則亦不無小補矣苐顧繙閲傳注盈
 溢充斥衆寶眩瞀遺珠棄玉或所不能免也惟於君
 心王政人才民生之所係諸儒之論可堪警策者摭
 抉不遺闕者補之以偹臨政願治之觀覽固不徒為
 經生學士設噫人皆可為堯舜塗人可以為禹而况
[085-15a]
 聰明首出受天之命奄有四海有能致之資居得致
 之勢而又有可致之權可以千古聖賢自期可以四
 代帝王自許而顧乃謙讓未遑也哉是書若遇雖書
 之幸實天下萬世生民之大幸也至大戊申十二月
 己未序
 子真卿跋曰先世以來多習書經先君子克承家學
 復私淑朱子緒論於蔡氏傳尤用力焉大德甲辰命
 真卿從雙湖胡先生一桂退齋熊先生禾讀易武夷
[085-15b]
 山中因得刋行先君所著孝經大義時欲并刻此書
 真卿歸而以請先君乃曰有朱蔡二師在前編集其
 可茍乎吾餘齡暇日尚須校定且謂真卿曰是書將
 盛行吾老矣當不及見傳之者汝也及悼棄藐孤之
 三年㑹聖天子興賢有詔命習書者惟蔡傳是宗斯
 文開運其在茲乎葢先君此書懼其遺也而靡不錄
 覺其煩也而欲簡是從晚雖重加校定尚欲質之同
 志而未遂真卿仰遵先訓求正於當世儒先與先君
[085-16a]
 之舊交如葵初王先生希旦雙湖胡先生定宇陳先
 生櫟息齋余先生芑舒多得所討論於朱蔡此書似
 為大偹敬夀梓閩坊以廣其傳非徒不負先君之囑
 且以欽承明詔尊崇朱學之萬一云延祐戊午十月
 朔日
 呉澄序曰自樂經亡而經之行於世者惟五詩禮易
 春秋雖不無闕誤而不若書經之甚也朱子嘗欲作
 書説弗果門人嘗請斷書句亦弗果得非讀之有所
[085-16b]
 疑而為之不敢易耶訂定蔡氏書傳僅至百官若帝
 之初而止他篇文義雖承師授而周書洪範以後浸
 覺疎脱師説甚明而不用者有焉豈著述未竟而人
 為增補與抑草藳初成而未及修改與金縢弗辟鄭
 非孔是昭昭也既迷於自擇而與朱子詩傳文集不
 相同然謂鴟鴞取卵破巢比武庚之敗管蔡及王室
 則又同於詩傳而與上文避居東都之説自相反一
 簡之内而前後牴牾如此何哉召洛二誥朱子之説
[085-17a]
 具在而傳不祖襲之故切疑洪範以後殆非蔡氏之
 手筆也鄱陽董鼎季亨父治聖人之經學朱子之學
 詳稽遺語旁采諸家附於蔡氏各條之左名曰輯錄
 纂注有同有異俱有所裨西伯戡黎其國葢在黎陽
 之地而非上黨壺關之黎武王伐商兵渡孟津必過
 黎陽先戡黎而後至紂都如齊桓伐楚先潰蔡而遂
 入楚境也輯錄引董銖叔重之問謂呉才老以戡黎
 為伐紂時事召誥三月甲子周公用書命庶殷侯甸
[085-17b]
 男邦伯多士篇即其命庶殷之書也而舊注云多士
 作於祀洛次年之三月纂注引陳櫟夀翁之説以此
 三月誥商士為周公至洛之年周公居東二説兼存
 不以蔡之從鄭為然也略舉一二端則季亨父之有
 功書經多矣澄於書經亦嘗因先儒所疑而推究其
 所可知徃徃不能悉與舊説合觀所輯纂其間乃有
 與予不異者季亨父篤行信於鄉里年六十八而終
 子真卿來遊京師出父書以示嘉其窮經有特見而
[085-18a]
 無黨同䕶闕之弊於是為識其卷末
 陳櫟曰鄱陽深山董公宗蔡氏書傳輯朱子語錄增
 諸家注解間以已見發明之
 江西通志董鼎字季亨德興人
何氏中/書傳補遺
  十卷
   佚
余氏芑舒/讀蔡傳疑
[085-18b]
  一卷
   佚
書傳解
   佚
 姓譜德興余芑舒潛心程朱之學著有書傳解
嚴氏瞂/書説
   佚
 呉澂曰書經惟後晉增多二十五篇之文明白易曉
[085-19a]
 其先漢伏生所傳者則詰屈難讀章貢嚴瞂篤志嗜
 經博覽深探於書有説略述梗槩如金屑花片雖未
 底渾全然嘗鼎一臠已可知矣
張氏仲實/尚書講義
  一卷
   佚
 牟巘序曰講學所以明理理之不明而辭之徒費雖
 多奚以為伏生書僅二十九篇史稱秦恭增其家法
[085-19b]
 至百萬餘言亦既多矣論衡又稱説堯典篇目二字
 十萬言但曰若稽古二三萬言就其中尤猥多焉度
 與近世所謂時文大義者復何異班固以為不思多
 聞闕疑而務碎義逃難便詞巧説破壞形體不惟切
 中當時之病殆若為時文發也烏乎書出屋壁簡脱
 字訛尚難究悉若於分外汎濫牽引重自纒繞辭愈
 繁理愈失終其身無所見可哀已今為講説者固當
 一洗此陋悉從簡要求其坦然明白者庶㡬聖賢之
[085-20a]
 意或得五六不然亦一時文義耳予倩張仲實在江
 陰時嘗為諸生講尚書其從裒取數闕/示予異時吾
 家君高有牟氏章句授業者萬人顧予皓首不名一
 藝甚慙無以發之然深喜其不為游詞得講經之法
 葢先攷音義名物度數次列諸儒之説辨其是否暢
 其同異大抵隨文直解毫分粒析求其至當而一皆
 訂之以朱子之説朱子雖不立訓傳其見於他書㪚
 於語錄者徃徃采用焉如以克明俊德親九族平章
[085-20b]
 百姓協和萬邦合於大學危微精一執中合於中庸
 善於言聖人矣仲實幼能刻苦力學通於經術徒稱
 其詩文未為深知仲實者夫義理無窮學問亦無窮
 所當講者似未止此尚益勉其未至盡畢餘義成一
 家可也孔安國始注尚書其族兄臧貽書規切固不
 得雷同相私闕/有稱道覽者當自得之
程氏龍/書傳釋疑
   佚
[085-21a]
 
 
 
 
 
 
 
 
[085-21b]
 
 
 
 
 
 
 
 經義考卷八十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