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R2n0011 經義考-清-朱彝尊 (master)


[173-1a]
欽定四庫全書
 經義考卷一百七十三
          翰林院檢討朱彞尊撰
   春秋六/
魏高貴鄉公左氏音
  七錄三巻
   佚
 陸德明曰曹髦字士彥魏廢帝
[173-1b]
王氏朗/春秋左氏傳注
  隋志十二卷唐志十卷/
   佚
春秋左氏釋駮
  七錄一卷
   佚
董氏遇/春秋左氏傳章句
  隋志三十卷
[173-2a]
   佚
樂氏詳/左氏問
   佚
 魏畧詳字文載少好學建安初聞南郡謝該善左氏
 傳乃從南陽歩詣該問疑難諸要今左氏樂氏問七
 十二事詳所撰也黄初中徴拜博士
王氏肅/春秋左氏傳注
  隋志三十卷
[173-2b]
   佚
稽氏康/春秋左氏傳音
  隋志三巻
   佚
麋氏信/春秋説要
  隋志十卷
   佚
理何氏漢議
[173-3a]
  隋志二卷
   佚
榖梁傳注
  隋志十二巻
   佚
 陸德明曰信字南山東海人魏樂平太守
韓氏益/春秋三傳論
  隋志十卷
[173-3b]
   佚
 隋書魏大長春秋韓益撰
曹氏躭/春秋左氏音
  七錄四巻
   佚
孫氏炎/春秋例
   佚
杜氏寛/春秋左氏傳解
[173-4a]
   佚
唐氏固/春秋榖梁傳注
  隋志十三巻釋文序錄/十二巻
   佚
春秋公羊傳注
   佚
 吳錄固字子正
 吳志丹陽唐固修身積學稱為儒者著國語公羊榖
[173-4b]
 梁傳注講授常數十人權為吳王拜固議郎黄武四
 年為尚書僕射
士氏爕/春秋傳注
  隋志十一巻
   佚
 吳志士爕字彥威蒼梧廣信人少遊學京師事潁川
 劉子竒治左氏春秋補尚書郎遷交趾太守躭翫春
 秋為之注解陳國袁徽與尚書令荀彧書曰交趾士
[173-5a]
 府君官事小闋輒翫習書傳春秋左氏傳尤簡練精
 微吾數以咨問傳中諸疑皆有師説意思甚宻又尚
 書兼通古今大義詳備聞京師古今之學是非忿爭
 今欲條左氏尚書長義上之其見稱如此
張氏昭/春秋左氏傳解
   佚
 吳志張昭字子布彭城人從白侯子安受左氏春秋
 孫策命為長史復為權長史魏封權吳王拜昭綏遠
[173-5b]
 將軍封由拳侯權既稱尊號更拜輔吳將軍班亞三
 司改封婁侯在里宅無事乃著春秋左氏傳解及論
 語注
鮮于公春秋公羊解序
  隋志一巻
   佚
刁氏春秋公羊例序
  隋志五卷
[173-6a]
   佚
杜氏預/春秋左氏經傳集解
  隋志三十巻
   存
 晉書杜預字元凱京兆杜陵人起家尚書郎拜鎭南
 大將軍都督荆州諸軍事以功進爵當陽縣侯預既
 立功從容無事乃躭思經籍為春秋左氏經傳集解
 又參考衆家譜第謂之釋例又作盟㑹圖春秋長厯
[173-6b]
 備成一家之學比老乃成秘書監摯虞賞之曰左丘
 明本為春秋作傳而左傳遂自孤行釋例本為傳設
 而所發明何但左傳故亦孤行預嘗稱王濟有馬癖
 和嶠有錢癖武帝聞之謂預曰卿有何癖對曰臣有
 左傳癖
 預自序曰春秋者魯史記之名也記事者以事繫日
 以日繫月以月繫時以時繫年所以記遠近别異同
 也故史之所記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時故錯舉以
[173-7a]
 為所記之名也周禮有史官掌邦國四方之事達四
 方之志諸侯亦各有國史大事書之於冊小事簡牘
 而已孟子曰楚謂之檮杌晉謂之乘而魯謂之春秋
 其實一也韓宣子適魯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
 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韓子所
 見蓋周之舊典禮經也周德既衰官失其守上之人
 不能使春秋昭明赴告策書諸所記注多違舊章仲
 尼因魯史策書成文考其眞偽而志其典禮上以遵
[173-7b]
 周公之遺制下以明將來之法其教之所存文之所
 害則刋而正之以示勸戒其餘則皆即用舊史史有
 文質辭有詳畧不必改也故傳曰其善志又曰非聖
 人孰能修之蓋周公之志仲尼從而明之左丘明受
 經於仲尼以為經者不刋之書也故傳或先經以始
 事或後經以終義或依經以辨理或錯經以合異隨
 義而發其例之所重舊史遺文畧不盡舉非聖人所
 修之要故也身為國史躬覽載籍必廣記而備言之
[173-8a]
 其文緩其㫖遠將令學者原始要終尋其枝葉究其
 所窮優而柔之使自求之饜而飫之使自趨之若江
 海之浸膏澤之潤渙然氷釋怡然理順然後為得也
 其發凡以言例皆經國之常制周公之垂法史書之
 舊章仲尼從而修之以成一經之通體其微顯闡幽
 裁成義類者皆據舊例而發義指行事以正褒貶諸
 稱書不書先書故書不言不稱書曰之類皆所以起
 新舊發大義謂之變例然亦有史所不書即以為義
[173-8b]
 者此蓋春秋新意故傳不言凡曲而暢之也其經無
 義例因行事而言則傳直言其歸趣而已非例也故
 發傳之體有三而為例之情有五一曰微而顯文見
 於此而起義在彼稱族尊君命舍族尊夫人梁亡城
 縁陵之類是也二曰志而晦約言示制推以知例參
 㑹不地與謀曰及之類是也三曰婉而成章曲從義
 訓以示大順諸所諱辟璧假許田之類是也四曰盡而
 不汙直書其事具文見意丹楹刻桷天王求車齊侯
[173-9a]
 獻捷之類是也五曰懲惡而勸善求名而亡欲蓋而
 章書齊豹盗三叛人名之類是也推此五體以尋經
 傳觸類而長之附於二百四十二年行事王道之正
 人倫之紀備矣或曰春秋以錯文見義若如所論則
 經當有事同文異而無其義也先儒所傳皆不其然
 答曰春秋雖以一字為褒貶然皆須數句以成言非
 如八卦之爻可錯綜為六十四也固當依傳以為斷
 古今言左氏春秋者多矣今其遺文可見者十數家
[173-9b]
 大體轉相祖述進不成為錯綜經文以盡其變退不
 守丘明之傳於丘明之傳有所不通皆没而不説而
 更膚引公羊榖梁適足自亂預今所以為異專修丘
 明之傳以釋經經之條貫必出於傳傳之義例總歸
 諸凡推變例以正褒貶簡二傳而去異端蓋丘明之
 志也其有疑錯則備論而闕之以俟後賢然劉子駿
 創通大義賈景伯父子許惠卿皆先儒之美者也末
 有潁子嚴者雖淺近亦復名家故特舉劉賈許潁之
[173-10a]
 違以見同異分經之年與傳之年相附比其義類各
 隨而解之名曰經傳集解又别集諸例及地名譜第
 厯數相與為部凡四十部十五巻皆顯其異同從而
 釋之名曰釋例將令學者觀其所聚異同之説釋例
 詳之也或曰春秋之作左傳及榖梁無明文説者以
 為仲尼自衛反魯修春秋立素王明為素臣言公羊
 者亦云黜周而王魯危行言孫以辟當時之害故微
 其文隱其義公羊經止獲麟而左氏經終孔丘卒敢
[173-10b]
 問所安答曰異乎余所聞仲尼曰文王既沒文不在
 兹乎此制作之本意也歎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
 已矣夫葢傷時王之政也麟鳳五靈王者之嘉瑞也
 今麟出非其時虚其應而失其歸此聖人所以為感
 也絶筆於獲麟之一句者所感而起固所以為終也
 曰然則春秋何始於魯隱公答曰周平王東周之始
 王也隱公讓國之賢君也考乎其時則相接言乎其
 位則列國本乎其始則周公之祚𦙍也若平王能祈
[173-11a]
 天永命紹開中興隱公能𢎞宣祖業光啓王室則西
 周之美可尋文武之迹不墜是故因其厯數附其行
 事采周之舊以㑹成王義垂法將來所書之王即平
 王也所用之厯即周正也所稱之公即魯隱也安在
 其黜周而王魯乎子曰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
 此其義也若夫制作之文所以章往考來情見乎辭
 言髙則旨逺辭約則義微此理之常非隱之也聖人
 包周身之防既作之後方復隱諱以辟患非所聞也
[173-11b]
 子路欲使門人為臣孔子以為欺天而云仲尼素王
 丘明素臣又非通論也先儒以為制作三年文成致
 麟既已妖妄又引經以至仲尼卒亦又近誣據公羊
 經止獲麟而左氏小邾射不在三叛之數故予以為
 感麟而作作起獲麟則文止於所起為得其實至於
 反袂拭面稱吾道窮亦無取焉
 左傳後序太康元年三月吳冦始平予自江陵還㐮
 陽解始訖㑹汲郡縣有發其界内舊冡者大得古書
[173-12a]
 皆簡編科斗文字發冡者不以為意往往散亂科斗
 書乆廢推尋不能盡通始者藏在祕府余晚得見之
 所記大凡七十五巻多雜碎怪妄不可訓知周易及
 紀年最為分了周易上下篇與今正同别有隂陽説
 而無彖象文言繫辭疑於時仲尼造之於魯尚未播
 之於逺國也其紀年篇起自夏殷周皆三代王事無
 諸國别惟特記晉國起自殤叔次文侯昭侯以至曲
 沃荘伯莊伯之十一年十一月魯隱公之元年正月也
[173-12b]
 皆用夏正建寅之月為歳首編年相次晉國滅獨記
 魏事下至魏哀王之二十年蓋魏國之史記也推挍
 哀王二十年太歲在壬戍是周赧王之十六年秦昭
 王之八年韓襄王之十三年趙武靈王之二十七年
 楚懷王之三十年燕昭王之十三年齊湣王之二十
 五年也上去孔丘卒百八十一歲下去今太康三年
 五百八十一歲哀王於史記襄王之子惠王之孫也
 惠王三十六年卒而襄王立立十六年卒而哀王立
[173-13a]
 古書紀年篇惠王三十六年改元從一年始至
 十六年而稱惠成王卒即惠王也疑史記誤分
 惠成之世以為後王年也哀王二十三年乃卒
 故特不稱謚謂之今王其著書文意大似春秋
  經推此足見古者國史䇿書之常也文稱魯隱
  公及邾荘公盟於姑蔑即春秋所書邾儀父未
  王命故不書爵曰儀父貴之也又稱晉獻公㑹
 虞師伐虢滅下陽即春秋所書虞師晉師滅下
[173-13b]
 陽先書虞賄故也又稱周襄王㑹諸侯於河陽
 即春秋所書天王狩於河陽以臣召君不可以
 訓也諸若此輩甚多畧舉數條以明國史皆承
 告據實而書時事仲尼修春秋以義而制異文
  也又稱衛懿公及赤翟戰於洞澤疑洞當為泂
  即左傳所謂熒澤也齊國佐来獻玉磬紀公之
  甗即左傳所謂賔媚人也諸所記多與左傳符
  同異於公羊榖梁知此二書近世穿鑿非春秋
[173-14a]
 本意審矣雖不皆與史記尚書同然參而求之可以
 端正學者又别有一巻純集疏左氏傳卜筮事上下
 次第及其文義皆與左傳同名曰師春師春似是抄
 集者人名也紀年又稱殷仲壬即位居亳命卿士伊
 尹仲壬崩伊尹放太甲於桐乃自立也伊尹即位放
 太甲七年太甲濳出自桐殺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
 奮命復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左氏傳伊尹放太甲
 而相之卒無怨色然則太甲雖見放還殺伊尹而猶
[173-14b]
 以其子為相也此為大與尚書叙説太甲事乖異不
 知老叟之伏生或致昏忘將此古書亦當時雜記未
 足以取審也為其麤有益於左氏故畧記之附集解
 之末焉
 陸德明曰舊夫子之經與丘明之傳各卷杜氏合而
 釋之故曰經傳集解
 權德輿曰仲尼明周公之志而修經丘明受仲尼之
 經而為傳元凱悦丘明之傳而為注左氏有無經之
[173-15a]
 傳杜氏又錯傳分經慮失其根本矣
 晁公武曰晉杜預元凱集劉子駿賈景伯父子許惠
 卿潁子嚴之注分經之年與傳之年相附故題曰經
 傳集解其發明甚多古今稱之然其弊則棄經信傳
 如成公十三年麻隧之戰傳載秦敗績而經不書以
 為晉直秦曲則韓役書戰時公在師復不須告克獲
 有功亦無所諱於左傳之例皆不合不曰傳之謬而
 猥稱經文闕漏其尤甚者至如此
[173-15b]
 鄭樵曰杜預解左氏顔師古解漢書所以得忠臣之
 名者以其盡之矣左氏未經杜氏之前凡幾家一經
 杜氏之後後人不能措一辭漢書未經顔氏之前凡
 幾家一經顔氏之後後人不能易其説縱有措辭易
 説之者如朝月暁星不能有其明也如此之人方可
 以解經苟為文言多而經㫖不見文言簡而經㫖有
 遺自我説之後後人復有説者皆非箋釋之手也傳
 注之學起惟此二人其殆庶幾乎其何故哉古人之
[173-16a]
 言所以難明者非為書之理意難明也實為書之事
 物難明也非為古人之文言難明也實為古人之文
 言有不通於今者之難明也能明乎爾雅之所作則
 可以知箋注之所當然不明乎爾雅之所作則不識
 箋注之㫖歸也善乎二子之通爾雅也顔氏所通者
 訓詁杜氏所通者星厯地理當其顔氏之理訓詁也
 如與古人對談當其杜氏之理星厯地理也如羲和
 之歩天如禹之行水然亦有所短杜氏則不識蟲魚
[173-16b]
 鳥獸草木之名顔氏則不識天文地理孔子曰知之
 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杜氏於星厯地理之言
 無不極其致至於蟲魚鳥獸草木之名則引爾雅以
 釋之顔氏於訓詁之言甚暢至於天文地理則濶畧
 焉此為不知為不知也其他紛紛是何為者釋是何
 經明是何學
 朱子曰杜預左傳解不㸔經文亦自成一書鄭箋不
 識經大㫖故多隨句解
[173-17a]
 葉適曰杜氏於左傳用力深乆能使後世淺俗野誕
 之説十去七八始學者由此而進所造益深則於春
 秋大義差不遠矣
 陳振孫曰其述作之意序文詳之矣專修丘明之傳
 以釋經後世以為左氏忠臣者也其弊或棄經而信
 傳於傳則忠矣如經何
 黄澤曰杜元凱説春秋雖曲從左氏多有背違經㫖
 處然穿鑿處却少 又曰元凱專修丘明之傳以釋
[173-17b]
 經此於春秋最為有功但左氏有錯誤處必須力加
 辨明庶不悖違經㫖此所謂愛而知其惡而杜氏乃
 一切曲從此其弊也 又曰推變例以正褒貶信二
 傳而去異端此杜元凱所得可以為法
春秋世譜通志作小公子譜/
  宋志七巻通志六巻/
   佚
春秋釋例
[173-18a]
  隋志十五巻
   未見
 摯虞曰左丘明本為春秋作傳而左傳遂自孤行釋
 例本為傳設而所發明何但左傳故亦孤行
 崇文總目凡五十三例
 黄澤曰杜元凱作春秋經傳集解之外自有釋例一
 部凡地名之類靡不皆有此自前代經師遞相傳授
 所以可信
[173-18b]
 晁公武曰晉杜預傳凡四十部集左傳諸例及地名
 譜第厯數皆顯其同異從而釋之發明尤多昔人稱
 預為左氏忠臣而預自以為有傳癖觀此尤信
 陳振孫曰唐劉蕡為之序
 吳萊後序曰春秋左氏漢初本無傳者劉子駿始建
 明之欲立學官諸儒莫應然傳之者亦已衆多賈景
 伯服子愼並為訓解及晉而杜元凱又作經傳集解
 三十卷釋例四十卷且厯詆劉賈之違獨不言服氏
[173-19a]
 豈或不見服氏書乎亦不應不見也世族譜本之劉
 向世本地志本之泰始郡國圖長厯本之劉洪乾象
 厯世多言其天文星厯為長然説經多依違以就傳
 似不得為左氏忠臣者南北分裂館陶趙世業家有
 服氏春秋是晉永嘉舊寫華陰徐生往讀之遂撰春
 秋義章以教學者是永嘉時猶未尚杜氏青州刺史
 杜坦及其弟驥世傳其業故齊地亦多習之坦元凱
 之𤣥孫也姚文安秦道靜初亦學服氏後更兼講杜
[173-19b]
 説劉蘭張吾貴之徒則又隱括两家同異義例無窮
 嗚呼漢初習經者專門而今河洛習傳者宗服子愼
 江左尚杜元凱矣晉劉兆始取公榖及左氏説作春
 秋調人而今蘭吾貴又㑹服杜之説矣聖人之道不
 自是而愈散哉自唐孔潁達春秋正義一用杜氏非
 徒劉賈之説不存服義亦不盡見固不若两存之以
 見服杜之為孰愈也今釋例具在有劉蕡序蕡太和
 中對賢良策譏切人主斥罵宦者文極激學一本春
[173-20a]
 秋與漢董生天人三策相為上下蕡亦自擬董生且
 曰昔董仲舒為漢武帝言之未盡者今臣復為陛下
 言之壯哉蕡乎至為此序獨不類唐文之衰至此極
 矣
春秋左傳音
  七錄三巻
   佚
 隋書梁有服䖍杜預音三巻
[173-20b]
春秋左氏傳評
  隋志二巻
   佚
春秋經傳長厯
   佚惟論存/
 預自序曰書稱朞三百六旬有六日以潤月定四時
 成歲允釐百工庶績咸熙是以天子必置日官諸侯
 必置日御世修其業以考其術舉全數而言故曰六
[173-21a]
 日其實五日四分之一日日行一度而月日行十三
 度十九分度之有畸日官當㑹集此之遲疾以考成
 晦朔錯綜以設閏月閏月無中氣而北斗邪指两辰之
 間所以異於他月也積此以相通四時八節無違乃
 得成歲其微宻至矣得其精微以合天道事叙而不悖
 故傳曰閏以正時時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於
 是乎在然陰陽之運隨動而差差而不已遂與厯錯
 故仲尼丘明每於朔閏𤼵文蓋矯正得失因以宣明
[173-21b]
 厯數也桓十七年日食得朔而史闕其日單書朔僖
 十五年日食而史闕朔與日故傳因其得失並起時
 史之謬兼以明其餘日食或厯失其正也莊二十五
 年經書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周之六
 月夏之四月所謂正陽之月也而時厯誤實是七月
 之朔非六月故傳云非常也惟正月之朔慝未作日
 有食之於是乎有用幣於社伐鼓於朝此非用幣伐
 鼓常月因變而起厯誤也文十五年經文皆同而更
[173-22a]
 復發傳曰非禮明前傳欲以審正陽之月後傳發例
 欲以明諸侯之禮也此乃聖賢之微㫖先儒所未喻
 也昭十七年夏六月日有食之而平子言非正陽之
 月以誣一朝近於指鹿為馬故傳曰不君君且因以
 明此月為得天正也劉子駿造三統厯以修春秋春
 秋日食有甲乙者三十四而三統厯惟一食厯術比
 諸家既最疎又六千餘歲輒益一日凡歲當累日為
 次而無故益之此不可行之甚者班固先代名儒而
[173-22b]
 謂之最宻非徒班固也自古以來諸論春秋者多述
 謬誤或造家術或用黄帝以來諸厯以推經傳朔日
 皆不得諧合日食于朔此乃天驗經傳又書其朔食
 可謂得天而劉賈諸儒説皆以為月二日或三日公
 違聖人明文其蔽在於守一元不與天消息也余感
 春秋之事嘗著厯論極言厯之通理其大指曰天行
 不息日月星辰各運其舍皆動物也物動則不一雖
 行度大量可得而限累日為月以新故相序不得不
[173-23a]
 有毫毛之差此自然理也故春秋日有頻月而食者
 曠年不食者理不得一而算守恒數故厯無不有差
 失也始失於毫毛而尚未可覺積而成多以失弦望
 朔晦則不得不改憲以從之書所謂欽若昊天厯象
 日月星辰易所謂治厯明時言當順天以求合非為
 合以驗天者也推此論之春秋二百餘年其治厯變
 通多矣雖數術絶滅還尋經傳微㫖大量可知時之
 違謬則經傳有驗學者固當曲循經傳月日日食以
[173-23b]
 考晦朔也以推時驗而皆不然各據其學以推春秋
 此無異度己之跡而欲削他人之足也余為厯論之
 後至咸寧中善算李修夏顯依論體為術名乾度厯
 表上朝廷其術合日行四分之數而微増月行用三
 百歲改憲之意二元相推七十餘歲承以強弱強弱
 之差蓋少而適足以遠通盈縮時尚書及史官以乾度
 與太始厯參挍古今記注乾度厯殊勝今其術具存
 時又並考古今十厯以驗春秋知三統厯之最疎也
[173-24a]
 今具列其時得失之數又據經傳微㫖證據及失閏
 㫖考日辰朔晦以相發明為經傳長厯諸經傳證據
 及失閏時文字謬誤皆甄發之雖未必其得天蓋春
 秋當時之厯也學者覽焉
 
 
 
 
[173-24b]
 
 
 
 
 
 
 
 經義考卷一百七十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