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R2n0011 經義考-清-朱彝尊 (master)


[130-1a]
欽定四庫全書
 經義考卷一百三十
          翰林院檢討朱彞尊撰
   儀禮一
禮古經
  漢志五十六卷經七十篇記一百三十一篇注七/十子
  後學者/所記也明堂陰陽三十三篇注古明堂/之遺事王史氏二
  十一篇注七十子後學者/别錄云六國時人
[130-1b]
   闕
 劉歆曰魯共王得古文於壞壁逸禮有三十九天漢
 之後孔安國獻之
 桓譚曰古佚禮記有四十六卷
 漢書禮古經者出於魯淹中及孔氏學七十篇謂高/堂生
 所傳士禮劉敞/曰當作十七文相似多三十九篇及明堂陰陽王
 史氏記所見多天子諸侯卿大夫之制雖不能備猶
 瘉后倉等推士禮而致於天子之説
[130-2a]
 劉表曰禮以立體據事章條纖曲執而後顯采掇片
 言莫非寶也
 後漢書孔安國所獻禮古經五十六篇及周官經前
 世傳其書未有名家
 阮孝緒曰古經出魯淹中其書周宗伯所掌五禮威
 儀之事有六十六篇無敢傳者後博士侍其生得十
 七篇鄭注今之儀禮是也餘篇皆亡
 孫惠蔚曰淹中之經孔安國所得惟有卿大夫士饋
[130-2b]
 食之篇而天子諸侯享廟之祭禘祫之禮盡亡
 賈公彦曰漢興求録遺文有古書今文高堂生傳十
 七篇是今文也孔子宅得古儀禮五十六篇其字皆
 篆書是為古文十七篇與高堂生同而字多不同餘
 三十九篇絶無師説在於秘舘
 朱子曰今儀禮多是士禮河間獻王得古禮五十六
 篇乃孔壁所藏之書其中却有天子諸侯禮所以班
 固言愈於推士禮以知天子諸侯之禮是固作漢書
[130-3a]
 時其書尚在鄭康成亦及見之今注疏中有援引處
 不知甚時失了真可惜也
 王應麟曰逸禮三十九其篇名頗見於他書若學禮
 見賈誼傳天子廵狩禮見周官内宰注朝貢禮見聘
 禮注朝事儀見覲禮注禘嘗禮見射人疏中霤禮見
 月令注及詩泉水疏王居明堂禮見月令禮器注古
 大明堂禮昭穆篇見蔡邕論本命篇見通典聘禮志
 見荀子又有奔喪投壺遷廟釁廟曲禮少儀内則弟
[130-3b]
 子職諸篇見大小戴記及管子
 吳澂曰魯共王壞孔子宅得古文禮經於孔氏壁中
 凡五十六篇河間獻王亦得而上之其十七篇與儀
 禮正同餘三十九篇藏在秘府謂之逸禮哀帝初劉
 歆欲以列之學宫而諸博士不肯置對竟不得立孔
 鄭所引逸中霤禮禘於太廟禮王居明堂禮皆其篇
 也唐初猶存諸儒曾不以為意遂至於亡惜哉
 吳師道曰禮古經者今儀禮也
[130-4a]
儀禮
  漢書十七篇
   存
 春秋説題辭禮者所以設容俯仰以信進退以度禮
 得則天下咸宜不可須㬰離也
 漢書漢興魯高堂生傳士禮十七篇
 鄭康成曰傳禮者十三家惟高堂生及五傳弟子戴
 德戴聖名世也五傳弟子者高堂生蕭奮孟卿后蒼
[130-4b]
 及戴徳戴聖為五此所傳皆儀禮也
 崔靈恩曰儀禮者周公所制吉禮惟得臣禮三篇凶
 禮得四篇上自天子下自庶人其禮同等餘三篇皆
 臣禮賓禮惟存三篇軍禮亡失嘉禮得七篇
 賈公彦曰周禮儀禮發源是一理有始終分為二部
 並是周公攝政太平之書周禮為末儀禮為本 又
 曰周禮六官叙官之法事急者為先不問官之大小
 儀禮見其行事之法賤者為先故以士冠為先無大
[130-5a]
 夫冠禮諸侯冠次之天子冠又次之其昏禮亦士為
 先大夫次之諸侯次之天子為後諸侯鄉飲酒為先
 天子鄉飲酒次之鄉射燕禮已下皆然又以冠昏士
 相見為先後者以二十而冠三十而娶四十强而仕
 即有摯見鄉大夫見已君及見來朝諸侯之等又為
 鄉大夫州長行鄉飲酒鄉射之事已後先吉後凶凶
 盡則行祭祀吉禮次叙之法其義可知 又曰劉向
 别録即此十七篇之次是也大小戴皆冠禮為第一
[130-5b]
 昏禮為第二士相見為第三自兹以下篇次則異大戴
 以士喪為第四既夕為第五士虞為第六特牲為第
 七少牢為第八有司徹為第九鄉飲酒第十鄉射第
 十一燕禮第十二大射為第十三聘禮第十四公食
 第十五覲禮第十六喪服第十七小戴於鄉飲鄉射
 燕禮大射四篇依别録次第而以士虞為第八喪服
 為第九特牲為第十少牢為第十一有司徹為第十
 二士喪為第十三既夕為第十四聘禮為第十五公
[130-6a]
 食為第十六覲禮為第十七别録尊卑吉凶次第倫
 序故鄭用之二戴尊卑吉凶雜亂故鄭皆不從之
 孔穎達曰儀禮之别有七處而有五名一則孝經春
 秋説及中庸並云威儀三千二則禮器云曲禮三千
 三則禮説云動儀三千四則謂為儀禮五則漢書藝
 文志謂儀禮為古禮經凡此七處五名並承三百之
 下故知即儀禮也所以三千者其履行周官五禮之
 别其事委曲條數繁廣故有三千也非謂篇有三千
[130-6b]
 或一篇一卷有數條之事今行於世者惟十七篇而
 已
 韓子曰余嘗苦儀禮之難讀又其行於今者葢寡然
 文王周公之法制粗在於是
 崇文總目儀禮乃儀度委曲之書若後世儀注其初
 葢三千餘條
 張子曰看得儀禮則曉得周禮與禮記
 吕大臨曰冠昏射鄉燕聘天下之達禮也儀禮所載
[130-7a]
 謂之禮者禮之經也禮記所載謂之義者訓其經之
 義爾
 徐積曰儀禮粗為完書然决非盡出乎聖人何以知
 之夫禮者出乎人情也而儀禮有云父在母不可以
 為三年之服又曰嫂叔無服所以避嫌也又曰師無
 服此豈人情哉葢多出於漢儒喜行其私意或用其
 師説或利其購金而為之耳
 張淳曰漢初未有儀禮之名疑後學者見十七篇中
[130-7b]
 有儀有禮遂合而名之
 晁公武曰高堂生傳士禮十七篇為儀禮喪服傳一
 卷子夏所謂周禮為本儀禮為末為本則重者在前
 故宗伯序五禮以吉凶軍賓嘉為次為末則輕者在
 前故儀禮先冠昏後喪祭
 朱子曰今按禮經威儀劉向作經禮曲禮而中庸以
 禮經為禮儀鄭𤣥等皆曰經禮即周禮三百六十官
 曲禮即今儀禮冠昏吉凶其中事儀三千以其有委
[130-8a]
 曲威儀故有二名臣瓚曰周禮三百特官名耳經禮
 謂冠昏吉凶葢以儀禮為經禮也而近世括蒼葉夢
 得曰經禮制之凡也曲禮文之目也先王之世二者
 葢皆有書藏於有司祭祀朝覲㑹同則太史執之以
 涖事小史讀之以喻衆而鄉大夫受之以教萬民保
 氏掌之以教國子者亦此書也愚意禮篇三名禮器
 為勝諸儒之説瓚葉為長葢周禮乃制治立法設官
 分職之書於天下事無不該攝禮典固在其中而非
[130-8b]
 專為禮設也故此志列其經傳之目但曰周官而不
 曰周禮自不應指其官目以當禮篇之目又况其中
 或以一官兼掌衆禮或以數官通行一事亦難計其
 官數以充禮篇之數至於儀禮則其中冠昏喪祭燕
 射朝聘自為經禮大目亦不容專以曲禮名之也但
 曲禮之篇未見於今何書為近而三百三千之數又
 将何以充之耳又嘗考之經禮固今之儀禮其存者
 十七篇而其逸見於他書者猶有投壺奔喪遷廟中
[130-9a]
 霤等篇其不可見者又有古經增多三十九篇而明
 堂陰陽王史氏記數十篇及河間獻王所輯禮樂古
 事多至五百餘篇儻或猶有逸在其間者大率且以
 春官所領五禮之目約之則其初固當有三百餘篇
 亡疑矣所謂曲禮則皆禮之微文小節如今曲禮少
 儀内則玉藻弟子職篇所記事親事長起居飲食容
 貌辭氣之法制器備物宗廟宫室衣冠車旗之等凡
 所以行乎經禮之中者其篇之全數雖不可知然條
[130-9b]
 而析之亦應不下三千有餘矣 又曰儀禮雖難讀
 然却多是重複倫類若通則其先後彼此輾轉叅照
 足以互相發明久之自通貫也 又曰周官一書固
 為禮之綱領至其儀法度數則儀禮乃其本經而禮
 記是解儀禮之義 又曰儀禮尚完備如他書 又
 曰陳振孫説儀禮云此乃是儀更須有禮書儀禮只
 載行禮之威儀所謂威儀三千是也如天子七廟諸
 侯五廟大夫三士二之類説大經處此方是禮書
[130-10a]
 陳騤曰儀禮者乃周家行禮涉於儀度委曲之書若
 後世所謂儀注者是也其初葢三千餘條秦焚書漢
 訪求之止得此十七篇故多亡禮云
 葉適曰儀禮者士之禮通於大夫諸侯而天子無考
 焉所記有司之事以其所存逆其所不存當時舉一
 禮必有儀儀不勝紀則何止於此
 陳振孫曰此乃儀更須有禮書儀禮只載行禮之威
 儀所謂威儀三千是也禮書如云天子七廟諸侯五
[130-10b]
 大夫三士二之類是説大經處方是禮須自有文字
 魏了翁曰儀禮一經幸存以之叅考諸經尤為有功
 章如愚曰大宋朝樂史謂儀禮有可疑者五漢儒傳
 授曲臺雜記後馬融鄭衆始傳周官而儀禮未嘗以
 教授一疑也周禮缺冬官求之千金不可得使有儀
 禮全書諸儒寧不獻之朝乎班固七略劉歆九種並
 不著儀禮魏晉梁陳之間是書始行二疑也聘禮篇
 所記賓行饔餼之物禾米芻薪之數籩豆簠簋之實
[130-11a]
 鉶壺鼎甕之列考之周官掌客之説不同三疑也其
 中一篇喪服葢講師設問難以相解釋之辭非周公
 之書四疑也周官所載自王以下至公侯伯子男皆
 有其禮而儀禮所謂公食大夫禮及燕禮皆公與卿
 大夫之事不及於王其他篇所言曰主人曰賓而已
 似侯國之書使周公當太平之時豈不設天子之禮
 五疑也今攷其書猶有可疑者且吉凶賓嘉皆有其
 禮而軍禮獨闕焉自天子至士皆有冠禮而大夫獨
[130-11b]
 無焉鄉飲酒之禮有黨正以正齒位而今獨不載焉
 賓禮之别有八燕禮之等有四冠昏之篇皆冠以士
 大射之禮獨名曰儀朝遇之禮不録而獨存覲禮其
 他禮食不載而獨有公食大夫禮以至言本末之異
 同是皆考究精微者焉
 王應麟曰韓文公讀儀禮謂攷於今無所用愚謂天
 秩有禮小大由之冠昏喪祭必於是稽焉文公大儒
 以為無所用何也
[130-12a]
 馬廷鸞曰儀禮為書於奇辭奥㫖中有精義妙道焉
 於纖悉曲折中有明辨等級焉不惟欲人之善其生
 且欲人之善其死不惟致嚴於冠昏朝聘鄉射而尤
 致嚴於喪祭後世徒以其推士禮而達之天子以為
 殘闕不可考之書徐而觀之一士也天子之士與諸
 侯之士不同上大夫與下大夫不同等而上之固有
 可得而詳者矣周公之經何制之備也子夏之傳何
 文之奇也康成之注公彦之疏何學之博也
[130-12b]
 敖繼公曰儀禮先儒皆以為周公所作以其書攷之
 辭意簡嚴品節詳備非聖人莫能為也是經之言士
 禮特詳其於大夫則但見其祭祀耳而其昏禮喪禮
 無聞焉此必其亡逸者也公食大夫禮云設洗如饗
 謂如其公饗大夫之禮也而今之經乃無是禮焉則
 是逸之也明矣又諸侯有覲禮但用於王朝耳若其
 邦交亦當有相朝相饗相食之禮又諸侯亦當有喪
 禮祭禮而今皆無聞是亦其亡逸者也
[130-13a]
 熊朋來曰儀禮是經禮記是傳儒者恒言之以冠義
 昏義鄉飲酒義射義燕義聘義與儀禮士冠士昏鄉
 飲酒射燕聘之禮相為經傳也劉氏又補士相見公
 食大夫二義以為二經之傳及讀儀禮則士冠禮自
 記冠義以後即冠禮之記矣士昏禮自記士昏禮几
 行事以後即昏禮之記矣鄉飲酒自記鄉朝服謀賓
 介以後即鄉飲之記矣鄉射禮自記大夫與公士為
 賓以後即鄉射之記矣燕禮自記燕朝服於寢以後
[130-13b]
 即燕禮之記矣聘禮自記久無事則聘以後即聘禮
 之記矣公食大夫禮自記不宿戒以後即公食大夫
 之記矣覲禮自記几俟於東箱以後即覲禮之記矣
 士虞禮自記虞沐浴不櫛以後即士虞禮之記矣特
 牲饋食禮自記特牲以後即特牲之記矣士䘮禮則
 士處適寢以後附在既夕者即士䘮禮之記矣既夕
 禮則啓之昕以後即既夕之記矣漢儒稱既夕禮
 即士䘮禮下篇故二記合為一也喪服一篇每章有
[130-14a]
 子夏作傳而記公子為其母以後又别為喪服記其
 記文亦有傳是子夏以前有此記矣十七篇惟士相
 見大射少牢饋食有司徹四篇不言記其所記者十
 有三篇然冠禮之記有孔子曰其文與郊特牲所記
 冠義正同其餘諸篇惟既夕之記畧見於喪大記之
 首喪服之記與大傳中數相似餘記自與小戴冠昏
 等六義不同何二戴不以禮經所有之記文而傳之
 也十三篇之後各有記必出於孔子之後子夏之前
[130-14b]
 蓋孔子定禮而門人記之故子夏為作喪服傳而并
 其記亦作傳焉三禮之中如周禮大綱雖正其間職
 掌繁密恐傳之者不皆周公之舊左傳所引周公制
 周禮曰殊與今周禮不相似亦恨其僅似左傳之文
 耳大小戴所記固多格言而僞訛亦不免惟儀禮為
 禮經之稍完者先儒謂其文物彬彬乃周公制作之
 僅存者後之君子有志於禮樂勿以其難讀而不加
 意也 又曰儀禮名為十七篇實十五篇而已既夕
[130-15a]
 禮乃士喪禮之下篇也有司徹乃少牢饋食禮之下
 篇也 又曰聘禮篇末執圭如重入門鞠躬私覿愉
 愉等語未知鄉黨用聘禮語抑聘禮用鄉黨語大抵
 禮經多出於七十子之徒所傳按朱子鄉黨集注引
 晁氏曰定公九年孔子仕魯至十三年適齊其間無
 朝聘之事疑使擯執圭兩條但孔子嘗言其禮如此
 又引蘇氏曰孔氏遺書雜記曲禮必非孔子之事也
 見得古有儀禮之書聖門因記其語
[130-15b]
 吳澂曰儀禮十七篇漢興高堂生得之以授瑕丘蕭
 奮奮授東海孟卿卿授后蒼蒼授戴德戴聖禮經殘
 闕之餘獨此十七篇為全書自王安石行新經義廢
 黜此經學者罕傳習矣
 何異孫曰儀禮一書决非秦漢間筆其制度必出於
 聖人若斷以為周公之作則非所敢知
 宋濂曰周制聘覲燕饗饋食昏喪諸禮其升降揖讓
 之節既行之矣然後筆之為儀禮之文
[130-16a]
 何喬新曰儀禮未知孰作或以為周公之作也孔子
 有學禮之言禮記有讀禮之文當是時固已有簡牘
 之傳矣决非秦漢間筆也其法度必出於聖人若曰
 周公作之則非所敢知也遭秦焚書禮經廢壞其傳
 於世者十七篇而已冠昏相見三篇皆士禮也鄉飲
 鄉射三篇大夫禮也燕射聘覲公食大夫五篇諸侯
 禮也士喪既夕士虞特牲饋食四篇皆諸侯之士喪
 祭禮少牢饋食有司徹二篇皆諸侯之卿大夫祭禮
[130-16b]
 喪服一篇則通言上下之制漢興高堂生得之以授
 瑕丘蕭奮奮授東海孟卿卿授后蒼蒼授戴德戴聖
 是為今文後魯恭王壞孔子宅得古經五十六篇於
 壁中河間獻王得而上之其十七篇與儀禮正同餘
 三十九篇藏於秘府是為古文哀帝初劉歆欲以列
 之學官而諸博士不肯置對竞不得立唐初猶存諸
 儒不以為意遂至於亡惜哉
 湛若水曰儀禮之為經也禮記之為傳也不可易矣
[130-17a]
 然而今也皆亡而不全故有士冠禮而無天子諸侯
 冠禮有士昏禮而無天子諸侯昏禮其於喪祭也亦
 然故祭則小戴郊特牲也大戴諸侯釁廟也遷廟也
 冠則公符也及其散見於禮記也班班焉爾皆其傳
 也而經則亡矣 又曰儀禮有有經而無傳者矣公
 食大夫也士相見也有有傳而無經者矣郊特牲也
 諸侯釁廟也遷廟也公符也投壺也有經中之傳者
 矣凡儀禮之稱曰記者也有傳中之傳者矣玊藻之
[130-17b]
 有深衣也明堂之有月令也呉文正以大戴釁廟遷
 廟投壺公符奔喪補經也奈何曰非也其為逸經傳
 也投壺之為傳也何徵曰稱魯令薛令也可知其為
 傳 又曰曲禮大醇而小疵儀禮極醇而無疵然而
 僅存其什一已耳
 唐伯元曰儀禮存者為古經尚矣凡禮有經有記有
 義有傳記亦經也綴之經則不成章傳亦義也不曰
 義而曰傳遜辭也惟冠有義惟喪有傳而諸禮皆無
[130-18a]
 者失之也
 李黼曰儀禮亦周公之所作也凡冠昏喪祭飲射朝
 聘之儀法度數具焉故謂之儀禮
 呉繼仕曰儀禮經多散佚如投壺奔喪世子明堂乃
 是經而逸於記中者
 徐三重曰儀禮一書無論是否先王之舊即於今所
 傳者若士大夫少而誦習之長而謹守奉行之終其
 身恐朝夕跬步有違也如此心安得不收歛身安得
[130-18b]
 不齋飭一言一動安得不循分秉禮而上臨下奉何
 一人不賢良君子乎此古昔敦讓教化成就人材之
 軌物所以臻太平盛治者孰謂不由此道也
 郝敬曰儀禮者禮之儀周衰禮亡昔賢纂輯見聞著
 為斯儀非必盡先聖之舊然欲觀古禮舍此末由矣
  又曰十七篇不言天子諸侯禮鄭康成因冠昏喪
 虞禮皆稱士遂謂禮獨士存拘也士先四民禮義由
 士出故言禮繋之士公卿大夫皆士之仕者上而諸
[130-19a]
 侯又上而天子可引而伸矣故夫特牲不言士少牢
 不言大夫士用特牲而不止士也大夫用少牢而不
 止大夫也但舉隆殺為例耳讀禮者固執不通遂謂
 天子諸侯禮亡亦猶夫禮經存而樂經亡之陋説也
  又曰不讀儀禮不見古人周詳縝密之思
 錢&KR2066曰高堂生傳士禮十七篇又有古經出於淹中
 河間獻王得而獻之合五十六篇並威儀之事今所
 存十七篇當與古經不殊猶有三十九篇未行於世
[130-19b]
 萬斯大曰儀禮一書與禮記相為表裏考儀文則儀
 禮為備言義理則禮記為精在聖人即吾心之義理
 而漸著之為儀文在後人必通達其儀文而後得明
 其義理故讀禮記而不知儀禮是無根之木無源之
 水也
儀禮逸經
  十八篇
   未見
[130-20a]
 張采曰永樂初太平守劉有年進逸禮則知初唐所
 亡之書國初猶有表獻者
 黄虞稷曰明洪武中御史沅州劉有年以辭秩養母
 忤㫖罰輸站役通州於州舊家得其書獻之朝命付
 史舘有年建文中起知太平府成祖靖難不行迎駕
 謫戍雲南後官交趾按察司僉事卒
    按明一統志沅州劉有年洪武中為監察御
    史永樂中上儀禮逸經十有八篇楊用修訝
[130-20b]
    有年何從得之又怪當時廟堂諸公不聞有
    表章傳布之請且求之内閣不見其書吾意
    有年所進即草廬吳氏本爾逸經八篇傳十
    篇適合其數當時内閣諸老知其為草廬書
    是以舘閣書目止載草廬本無有年姓名也
    此無足致疑者
 
 經義考卷一百三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