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R4h0132 文章辨體彙選-明-賀復徵 (master)


[687-1a]
欽定四庫全書
 文章辨體彚選巻六百八十七
            明 賀復徵 編
墓表二
  鄠郊友人王君墓表宋范仲淹/
五行之秀見乎人有清而賢有蔽而愚五行之數存乎
命或修而壽或速而夭顔子其猶病諸吾友人王君賢
而夭之其不幸矣夫君諱鎬字周翰其先澶淵人也曾
[687-1b]
祖鼎邢臺之督郵祖楷尚書兵部貟外郎考衮太子右
贊善大夫妣秦氏封太原縣君贊善公慷慨有英氣善
為唐律詩厯著作佐郎通判彭州會太守不法憤而辱
之失官居長安中與豪士遊縱飲浩歌有稽阮之風人
特駭之公不安其髙復起家就禄得請監終南山上清
太平宫從吏隱也時祥符紀號之初載某薄遊至止及
公之門因與君交執復得二道士汝南周德寳臨海屈
元應者早暮過從周精於篆屈深於易且皆善琴君常
[687-2a]
戴小冠衣白紵跨白驢相與嘯傲於鄠杜之間開樽鳴
絃或醉或歌未嘗有榮利之語一日會君之别墅當圭
峰之下山姿秀整雲意閒暇紫翠萬疊橫絶天表及月
髙露下羣動一息有笛聲自西南依山而起上拂寥漢
下滿林壑清風自發長烟不生時也天地人物洒然在
氷壺之中客大異之君曰此一書生既老且貧每風月
之夕則操長笛奏數曲而罷凡四十年矣嗟乎隱君子
之樂也豈待乎外哉暨予東歸長白山以親之故就禄
[687-2b]
飬者僅十五秋君猶隱而未出今殿中丞致仕母君隨
居鄠郊喜談名理見君之賢而語之曰子美田百頃枕
琴籍書釀醇酒飬靈藥優游雲泉踰二十年人生此世
中安得獨善自樂如此之久耶不若俯就鄉老書少勞
於人間又長安秀造皆推引之君不得已天聖四年秋
起冠京兆之薦明年春官氏較天下之士第君於甲等
忽焉搆疾以三月九日不起於京師之建隆觀時周道
士在焉親視藥食而至於終乃齎其柩行哭道中歸於
[687-3a]
鄠郊又數年予倅河中府因王事至長安傳舍中會周
道士夜話平昔及君之始末道士涕泗交下終夕不止
君善與人交也如此又十年予經畧西事遇君之長子
以塟期來告嗚呼君幼而竒敏能歌詩筆札有聲於闗
中長安人惟呼小秀才長而有文著書樂道不願榮禄
有肥遁之節後感母君之言僶俛一進遽以不壽妻譙
氏生子五人長曰規謹厚克家奉父母之喪藏於鄠縣
某山某原禮也次曰慨景祐元年登明經第除臨晉主
[687-3b]
簿而亡次曰覽曰覲曰觀尚幼俱嗣其業二女適孫周
道早卒噫予與君别三十七載風波南北﨑嶇百狀今
兹方面賓客滿坐鐘鼔在廷白髪憂邊對酒鮮樂豈如
圭峰月下倚髙松聽長笛忘天下萬物之際乎追念故
人乃揭石而表之書曰有君子焉生兮雲山葬兮雲山
始終不垢兮其清而賢
  程伯淳墓表程頤/
先生名顥字伯淳葬於伊川潞國太師題其墓曰明道
[687-4a]
先生弟頥序其所以而刻之石曰周公殁聖人之道不
行孟軻死聖人之學不傳道不行百世無善治學不傳
千載無真儒無善治士猶得以明乎善治之道以淑諸
人以傳諸後無真儒天下貿貿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
天理滅矣先生生於四百年之後得不傳之學於遺經
志將以斯道覺斯民天不憗遺哲人早世鄉人士大夫
相與議曰道之不明也久矣先生出倡聖學以示人辨
異端闢邪説開厯古之沉迷聖人之道得先生而後明
[687-4b]
為功大矣於是帝師采衆議而為之稱以表其墓學者
之於道知所嚮然後見斯人之為功知所至然後見斯
名之稱情山可夷谷可堙明道之名亘萬世而常存勒
石墓旁以詔後人
  貴池主簿沈君墓表王安石/
予先君女子三人其季嫁沈子也他日有問予先君之
壻而予告以沈子其知沈子之家者必曰是其父能文
學他日從沈子於銅陵而遊觀其縣縣人得沈子必曰
[687-5a]
是其父能政事已而予求其父所為書於沈子沈子曰
先君卒於逆旅其書悉為人取去無在者又問其政事
曰吾嘗聞於祖母矣先君為池州貴池縣主簿令不能
而縣大治者先君之力也嘗攝銅陵縣事縣人有兄弟
爭財者先君能為辨其曲直而卒使之感寤讓財相與
同居其去也兩縣人追送涕泣逺焉而後去其施設之
方則吾不得其詳也沈子遂言曰先君事生嚴喪死哀
自族人至於婚友無所不盡其心終身好書未嘗一日
[687-5b]
不讀而於酣樂嫚戯未嘗豫也循道守官以不諂其上
而幾至於殆者數矣故其仕嘗有去志而無留心唯不
得壽考富貴以卒其學問究其施設故其文章不多見
而獨為士友所知其行義不博聞而獨為親黨所稱其
政事不大傳而獨為邑人所記日月行矣不即論次懼
將卒於無傳也吾願以此属子矣予應曰然子之先君
固賢而又有賢子其後世將必大不可使無考也於是
為之論次曰君諱某字某再世家於杭州之錢塘而其
[687-6a]
先湖州之武康人也武康之族顯久矣至唐有既濟者
為尚書禮部貟外郎有傳師為尚書吏部侍郎贈吏部
尚書尚書生詢為潞州刺史昭義軍節度使自昭義以
上三世皆有名迹列於國史昭義生丹為舒州團練判
官舒州生牢江南李氏時為饒州刺史饒州生廷蘋為
濠州軍事推官濠州生承誨大宋為明州定海縣主簿
累贈光禄卿光禄生玉尚書屯田郎中知真州軍州事
君真州之子天聖二年以進士起家楚州司法參軍再
[687-6b]
調為池州貴池縣主簿年三十六疾卒於京師之逆旅
夫人元氏生男子伯莊季長叔通皆為進士而季長則
予先君之壻也君以某年某月某甲子葬真州城北之
原盖其行義文學政事皆如其子之言云
  外祖母黃夫人墓表王安石/
外祖夫人黃氏生二十二年歸呉氏歸五十年而卒卒
三月而葬康定二年十二月也夫人淵靜裕和不彊而
安事舅姑夫撫子皆順適呉氏内外族甚大朝夕相與
[687-7a]
居歳時以辭幣酒食相綴接卒夫人之世戚疏愚良一
無間言又喜書史曉大致往往引以輔導處士信厚聞
於鄉子為士無虧行繄夫人之助夫人資寡言笑聲若
不能出雖族人亦不知其曉書史也某外孫也故得之
詳明道中過舅家夫人春秋髙矣視其禮猶若女婦然
視其色不知其有喜愠也病且革以薄葬命子億其可
謂以正始終也已舅藩既誌其葬四年某還自揚州哭
其墓復表曰聖人之教必由閨門始後世誌於教者亦
[687-7b]
未之勤而已天下相重以利相蕩以侈疣然斁矣自公
卿大夫無完德豈特女婦然或者女婦居不識聽屏笑
言不聞鄰里是職然也置則悖矣然其死也無聞人傳焉
以美之是亦教之熄也人人之不能然也傳焉以美之
宜也矧如夫人者有不可表耶於戲
  熊氏令人陸氏孺人墓表劉子暈/
建炎已酉歳余兄侍郎從戎川陜時余嫂熊氏已嬰病
明年冬十一月十一日卒侍郎書來曰聞汝嫂訃彌劇
[687-8a]
傷悼曩嘗憂其疾也屬吾在行不得視其棺殮故以是
為恨也吾歸而葬之慰夫亡者又明年春三月二十七
日余室陸氏病卒侍郎書來曰國事未濟懷恩則虧義
棄成則失武一售吾私二疵深矣何以歸乎時方艱虞
塗殯非䇿汝嫂汝婦可共營窀穸相地惟吉涓日惟良
送終之禮惟盡則猶吾歸也於是葬於建州拱辰山開
善寺之東原熊氏建州建陽人故朝奉郎安行之女也
慈懿知書年二十為侍郎之配生二男五女長男珙承
[687-8b]
務郎女恩娘尚幼餘皆早亡封令人享年三十六以紹
興二年十月十七日葬陸氏家越州左丞佃之孫奉直
大夫寘之女謙淑能琴年十八歸余生一女失之享年
二十四先熊氏六十二日而葬畢事復於侍郎兄仍刻
文以表之辭曰熊氏居左陸氏居右異穴同丘辭詔厥

  屏山先生劉公墓表朱熹/
屏山先生劉公既殁二十有一年一日其嗣子玶涕泣
[687-9a]
為其故學者朱熹言曰玶不幸蚤孤先人葬既不及銘
而墓道亦至今未克表大懼不孝獲戾幽明亟欲建石
琢辭以覺於後而唯先人不及用於世其事業無得而
稱唯道德之懿不可以不白而知者又益鮮未有所屬
筆獨吾子嘗學於先人盍以所見聞者為我書之熹竊
伏原念所以得遊先生之門者具有顛末其於今日之
誼固不敢辭而又有不敢不辭者盖先人疾病時嘗顧
語熹曰籍溪胡原仲白水劉致中屏山劉彥沖此三人
[687-9b]
者吾友也其學皆有淵源吾所敬畏吾即死汝往父事
之而惟其言之聽則吾死不恨矣熹飲泣受言不敢忘
既孤則奉以告於三君子而禀學焉時先生之兄侍郎
公尤以收恤孤窮為已任以故熹獨得朝夕於先生之
側而先生亦不鄙其愚穉所以教示期許皆非常人之
事今乃幸得屬辭比事以相兹役顧恨弗獲其何敢辭
唯是駑劣老矣無聞盖未有以副先生疇昔之意而慰
吾父泉壤之思其何能有以䆒闡幽㣲信示久逺此又
[687-10a]
熹之所以不能不辭者則起拜辭謝不敢當而玶重以
大誼要責於是不能終辭而輒論次其事如左云謹按
建之劉氏至忠顯公始大公以節死於靖康之難而歸
葬其鄉崇安縣拱辰山之南今其墓西二十有五步少
南丘焉則先生之所藏也先生忠顯公之季子諱子翬
而彥沖其字也世系本末具刻於忠顯之賜碑此不復
著先生少負竒才未冠遊太學聲譽出等夷以父任補
承務郎辟真定幕府旋屬禍亂忠顯公薨京師先生痛
[687-10b]
憤家國非常之變執喪過禮哭墓三年服除通判興化
軍事秩滿以最聞詔還莅故官先生始以哀毁致羸疾
至是自以不復堪吏責遂丏閑局主管武夷山沖真觀
以歸世家屏山下潭溪之上有園林水石之勝於是俯
仰其間盡棄人間事自號病翁獨居一室危坐或竟日
夜嘿然無一言意有所得則筆之於書咸咏歌焉以自
適間數日輒一走拱辰墓下瞻望裴回涕泗嗚咽或累
日而後返事繼母吕夫人盡誠敬兄弟之間怡怡如也
[687-11a]
侍郎公之子珙幼開爽嗜學先生愛且竒之教以文行
經業不少懈而必使務其逺者大者與胡劉二先生為
道義交相見講學外無一雜言它所與遊亦皆海内知
名士靡不嘆服深逺自以為不及而先生之心未嘗少
自足雖聞常人有片言之善無不從容咨叩必竭兩端
而後巳至族黨後生來問學者則亦隨其材質告語成
就終日無倦色如是者盖十有七年四為崇道祠官累
階右承議郎享年四十有七以紹興十七年十有二月
[687-11b]
丙申卒始得病甚㣲即入謁家廟泣别母夫人前徧以
書告訣素所與往來者召珙付以家事指示葬處中外
孤遺人人為計久逺昏宦舍業之既已則日與學者論
説修身求道之要作訓戒數百言彈琴賦詩淡然如平
日熹時以童子侍疾一日請問先生平昔入道次第先
生欣然告之曰吾少未聞道官莆田時以疾病始接佛
老子之徒聞其所謂清淨寂滅者而心悦之以為道在
是矣比歸讀吾書而有契焉然後知吾道之大其體用
[687-12a]
之全乃如此抑吾於易得入德之門焉所謂不逺復者
則吾之三字符也佩服周旋罔敢失墜於是嘗作復齋
銘聖傳論以見吾志然吾忘吾言久矣今乃相為言之
汝尚勉哉熹頓首受教居兩日而先生没所著書詩合
為文集二十巻娶陸氏封孺人先先生十七年卒無子
葬忠顯公墓東三十有五步有先生所紀其家世德善
刻焉盖先生不再聘則以侍郎公之幼子玶為後今為
右修職郎實立此表熹方為次其文而西府延安公亦
[687-12b]
以書來曰叔父之墓弗識珙則與有責焉熹讀之矍然
曰是乃吾之辠也乃亟起書石而系以銘銘曰
神光惚怳經緯萬方孰握其機而挈其綱嗟惟先生立
德之本既覺而存復則不逺亦曰於仕我止我行亦生
而死我安且寧拱辰西南有銘斯碣嘉與後人仰止遺

  張進中墓表元王士熈/
貴齒尊老之義尚矣古之有天下者皆養之以求其言
[687-13a]
居民間則為父師生於治世涵濡德澤故保其生也無
傷更事知艱故言之發也有則厥後三老董公求舉大
義之時沛中父老預歌舞成功之日斯老者之著明於
世者也聖朝建都燕山民物日富八九十歳翁敦茂龎
碩朝廷優之徭役勿事歳時得陞殿上上皇帝壽每大
朝會百官衣朝服鞠躬以進視班次惟謹毋敢越寸尺
而諸耆老髙幘博褐從容暇裕以齒後先門者不加誰
何俟百官退乃陟峻陛承清光歸而娯嬉井陌或騎或
[687-13b]
步更過飲食和氣粹如大駕出宫則龎眉黃髪序勾陳
環衞間見者咸曰樂哉太平之民也張進中居京師有
年耆老之一也進中字子正善為筆其為筆也管以堅
竹毫以鼬鼠極精鋭宜書人爭售之由是四方咸知進
中名得其一者以為珍異而尚方時有所需非進中所
為者不用也進中自持筆以入必賜以酒年益髙被璽
書蠲其徭役至八十以終時延祐七年某月某日也葬
宛平縣罔村妻某氏子某余識京師耆老多矣所敬者
[687-14a]
惟君及何失失家善織紗縠最能為詩充然有得如宋
陸務觀可傳也日出買絲騎驢歌吟道中指意良逺張
君雅重厚毅然有容坐室中自珍其筆有來求之者目
其貌非儒生雖多予價終不肯出其善者畀之學士先
生如淇上王仲謀上黨宋齊彥呉中趙子昻皆與之善
三家皆世稱善書者其知君良有以夫今何君張君相
繼以隕求似者未之見嗚呼生治世以樂其身不必仕
之及也擅一藝以壽其名不必文之多也張君亦何憾
[687-14b]
焉揭辭墓前用以告來者
  故宋勇勝軍統制官詹侯墓表吳澂/
宋勇勝軍統制官詹侯開慶已未之夏戰死於蜀勇勝
軍屯鄂之城外其秋大兵奄至降其軍而侯之妻子在
軍中俱北徙子生始四歳時世祖皇帝以親王總兵柄
河北董忠獻公從世祖具知侯在蜀力戰不降狀命公
曰佳父必生佳兒汝其善䕶視公鞠誨同已子名之曰
士龍既成人仕州縣以廉惠稱追痛其父死節而未白
[687-15a]
於世常怱忽不樂及擢江南諸道行御史臺監察御史
按厯荆楚所至訪其父遺迹有宋士錄國亡之際能城
守野戰死者人各為傳而侯與焉得其傳又稽諸故老
遺黎退卒之口參伍附益歸以語其友友輯為事狀持
示臨川呉澂曰吾父以節死居北之五年吾母亦死僅
存不肖孤一縷之脉大德壬寅冬具衣冠招吾父之魂
與吾母合葬鎮江丹徒崇德之硯山懼弗克揚先烈將
遂沉没則終天無涯之痛愈不可塞願有述以表於墓
[687-15b]
敢以累子澂禮辭許於是讀傳與狀而哀侯之所以死
嗚呼歐陽公論五代之臣全節而死者三王彥章其首
彥章北面朱梁盖路人一旦為君臣歳月甚淺鮮無足
道而弗貳所事百世之公議猶韙之宋三百年仁義之
國豈朱梁比而其季也死宗廟社稷死城郭封疆求如
項籍田橫劉湛諸葛瞻顔杲卿張巡許逺南霽雲輩一
何寥寥耶侯以下官㣲禄出入行陳屹屹不挫如此世
亦曷嘗無人哉嗚呼唏矣侯之死以蜀崇慶告急宋大
[687-16a]
將往援侯率偏師以前破營壘十數攻蜀之帥號紐隣
有能戰聲大將畏憚得小捷遽謀左次以遁侯見帥深
入不惑驟領數十騎來往有敵輒迎又喜逺追謂其輕
脱可獲也大將逼遛侯率所部獨進進至叙州南平隆
化縣界遇遊騎什什伯伯接戰無大勝負日中率以精
騎數千至侯之衆不滿千人皆敢死士馳&KR0691衝擊力戰
不少懾遣卒請大將求救方引衆趣山顧望竟不赴侯
棄所乗馬立射發無不斃帥兵屢却然以步敵騎衆寡
[687-16b]
幾十倍帥兵生力分畨迭鬭日具戰未罷所殺已過當
而侯之兵死傷者十七八矢貫侯臂裂帛裹創復戰連
中數十創創甚矢盡衆稍稍散逸聚者猶數士人傷重
莫能軍侯被執帥壯其勇期生之侯大罵求速死亦不
加害翼日帥親視其創饋之食與藥侯標去弗受絡置
馬上載以行八日不食至播州土門逼令詔城中不行
遇害年五十二帥還都輒對儔黨言唶唶奬嘆曰好人
好人且曰其箭不可當侯之從子二其一失其名先數
[687-17a]
歳戍巴州戰死其一名燦然後數歳要隨州歸師至缺
陂戰死壻王杞守樊城城陷不降亦死一門死者四人
侯光州固始人諱鈞少負竒氣嗤齷齪儒弊精神事無
用語每云讀書了大意可暇日挾勁弓驅馬出平原曠
野指南北東西射曰大丈夫立功名當以是萬殿帥器
之妻以兄女繇邊郡材技良家子選補軍職隷武定軍
屯光徙屯黃勇勝軍後剏取將於武定而以侯為副其
將後走馬襄陽城上墮城上死侯叱曰大丈夫不為國
[687-17b]
死敵而死於是兒女子耳制置使遂以侯代將充統制
制官寳祐間蜀歳歳被兵侯往來峽渠開達等州扞禦
用少擊衆數數以多最深入蠻徼築達城堡化服羣獠
撫以恩信任事不避艱險類如此捐軀徇國其素志也
而竟以敢戰死嗚呼唏矣夫人萬氏早卒再娶胡氏生
士龍士龍之子澍亦嗜書愿而周於務嗚呼自古忠臣
義士身不食其報者往往報於其子孫然則侯之後宜
大盖已覩其兆
[687-18a]
 
 
 
 
 
 
 
 
[687-18b]
 
 
 
 
 
 
 
 文章辨體彚選巻六百八十七
[687-19a]
欽定四庫全書
 文章辨體彚選巻六百八十七
            明 賀復徵 編
墓表二
  鄠郊友人王君墓表宋范仲淹/
五行之秀見乎人有清而賢有蔽而愚五行之數存乎
命或修而壽或速而夭顔子其猶病諸吾友人王君賢
而夭之其不幸矣夫君諱鎬字周翰其先澶淵人也曾
[687-19b]
祖鼎邢臺之督郵祖楷尚書兵部貟外郎考衮太子右
贊善大夫妣秦氏封太原縣君贊善公慷慨有英氣善
為唐律詩厯著作佐郎通判彭州會太守不法憤而辱
之失官居長安中與豪士遊縱飲浩歌有稽阮之風人
特駭之公不安其髙復起家就禄得請監終南山上清
太平宫從吏隱也時祥符紀號之初載某薄遊至止及
公之門因與君交執復得二道士汝南周德寳臨海屈
元應者早暮過從周精於篆屈深於易且皆善琴君常
[687-20a]
戴小冠衣白紵跨白驢相與嘯傲於鄠杜之間開樽鳴
絃或醉或歌未嘗有榮利之語一日會君之别墅當圭
峰之下山姿秀整雲意閒暇紫翠萬疊橫絶天表及月
髙露下羣動一息有笛聲自西南依山而起上拂寥漢
下滿林壑清風自發長烟不生時也天地人物洒然在
氷壺之中客大異之君曰此一書生既老且貧每風月
之夕則操長笛奏數曲而罷凡四十年矣嗟乎隱君子
之樂也豈待乎外哉暨予東歸長白山以親之故就禄
[687-20b]
飬者僅十五秋君猶隱而未出今殿中丞致仕母君隨
居鄠郊喜談名理見君之賢而語之曰子美田百頃枕
琴籍書釀醇酒飬靈藥優游雲泉踰二十年人生此世
中安得獨善自樂如此之久耶不若俯就鄉老書少勞
於人間又長安秀造皆推引之君不得已天聖四年秋
起冠京兆之薦明年春官氏較天下之士第君於甲等
忽焉搆疾以三月九日不起於京師之建隆觀時周道
士在焉親視藥食而至於終乃齎其柩行哭道中歸於
[687-21a]
鄠郊又數年予倅河中府因王事至長安傳舍中會周
道士夜話平昔及君之始末道士涕泗交下終夕不止
君善與人交也如此又十年予經畧西事遇君之長子
以塟期來告嗚呼君幼而竒敏能歌詩筆札有聲於闗
中長安人惟呼小秀才長而有文著書樂道不願榮禄
有肥遁之節後感母君之言僶俛一進遽以不壽妻譙
氏生子五人長曰規謹厚克家奉父母之喪藏於鄠縣
某山某原禮也次曰慨景祐元年登明經第除臨晉主
[687-21b]
簿而亡次曰覽曰覲曰觀尚幼俱嗣其業二女適孫周
道早卒噫予與君别三十七載風波南北﨑嶇百狀今
兹方面賓客滿坐鐘鼔在廷白髪憂邊對酒鮮樂豈如
圭峰月下倚髙松聽長笛忘天下萬物之際乎追念故
人乃揭石而表之書曰有君子焉生兮雲山葬兮雲山
始終不垢兮其清而賢
  程伯淳墓表程頤/
先生名顥字伯淳葬於伊川潞國太師題其墓曰明道
[687-22a]
先生弟頥序其所以而刻之石曰周公殁聖人之道不
行孟軻死聖人之學不傳道不行百世無善治學不傳
千載無真儒無善治士猶得以明乎善治之道以淑諸
人以傳諸後無真儒天下貿貿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
天理滅矣先生生於四百年之後得不傳之學於遺經
志將以斯道覺斯民天不憗遺哲人早世鄉人士大夫
相與議曰道之不明也久矣先生出倡聖學以示人辨
異端闢邪説開厯古之沉迷聖人之道得先生而後明
[687-22b]
為功大矣於是帝師采衆議而為之稱以表其墓學者
之於道知所嚮然後見斯人之為功知所至然後見斯
名之稱情山可夷谷可堙明道之名亘萬世而常存勒
石墓旁以詔後人
  貴池主簿沈君墓表王安石/
予先君女子三人其季嫁沈子也他日有問予先君之
壻而予告以沈子其知沈子之家者必曰是其父能文
學他日從沈子於銅陵而遊觀其縣縣人得沈子必曰
[687-23a]
是其父能政事已而予求其父所為書於沈子沈子曰
先君卒於逆旅其書悉為人取去無在者又問其政事
曰吾嘗聞於祖母矣先君為池州貴池縣主簿令不能
而縣大治者先君之力也嘗攝銅陵縣事縣人有兄弟
爭財者先君能為辨其曲直而卒使之感寤讓財相與
同居其去也兩縣人追送涕泣逺焉而後去其施設之
方則吾不得其詳也沈子遂言曰先君事生嚴喪死哀
自族人至於婚友無所不盡其心終身好書未嘗一日
[687-23b]
不讀而於酣樂嫚戯未嘗豫也循道守官以不諂其上
而幾至於殆者數矣故其仕嘗有去志而無留心唯不
得壽考富貴以卒其學問究其施設故其文章不多見
而獨為士友所知其行義不博聞而獨為親黨所稱其
政事不大傳而獨為邑人所記日月行矣不即論次懼
將卒於無傳也吾願以此属子矣予應曰然子之先君
固賢而又有賢子其後世將必大不可使無考也於是
為之論次曰君諱某字某再世家於杭州之錢塘而其
[687-24a]
先湖州之武康人也武康之族顯久矣至唐有既濟者
為尚書禮部貟外郎有傳師為尚書吏部侍郎贈吏部
尚書尚書生詢為潞州刺史昭義軍節度使自昭義以
上三世皆有名迹列於國史昭義生丹為舒州團練判
官舒州生牢江南李氏時為饒州刺史饒州生廷蘋為
濠州軍事推官濠州生承誨大宋為明州定海縣主簿
累贈光禄卿光禄生玉尚書屯田郎中知真州軍州事
君真州之子天聖二年以進士起家楚州司法參軍再
[687-24b]
調為池州貴池縣主簿年三十六疾卒於京師之逆旅
夫人元氏生男子伯莊季長叔通皆為進士而季長則
予先君之壻也君以某年某月某甲子葬真州城北之
原盖其行義文學政事皆如其子之言云
  外祖母黃夫人墓表王安石/
外祖夫人黃氏生二十二年歸呉氏歸五十年而卒卒
三月而葬康定二年十二月也夫人淵靜裕和不彊而
安事舅姑夫撫子皆順適呉氏内外族甚大朝夕相與
[687-25a]
居歳時以辭幣酒食相綴接卒夫人之世戚疏愚良一
無間言又喜書史曉大致往往引以輔導處士信厚聞
於鄉子為士無虧行繄夫人之助夫人資寡言笑聲若
不能出雖族人亦不知其曉書史也某外孫也故得之
詳明道中過舅家夫人春秋髙矣視其禮猶若女婦然
視其色不知其有喜愠也病且革以薄葬命子億其可
謂以正始終也已舅藩既誌其葬四年某還自揚州哭
其墓復表曰聖人之教必由閨門始後世誌於教者亦
[687-25b]
未之勤而已天下相重以利相蕩以侈疣然斁矣自公
卿大夫無完德豈特女婦然或者女婦居不識聽屏笑
言不聞鄰里是職然也置則悖矣然其死也無聞人傳焉
以美之是亦教之熄也人人之不能然也傳焉以美之
宜也矧如夫人者有不可表耶於戲
  熊氏令人陸氏孺人墓表劉子暈/
建炎已酉歳余兄侍郎從戎川陜時余嫂熊氏已嬰病
明年冬十一月十一日卒侍郎書來曰聞汝嫂訃彌劇
[687-26a]
傷悼曩嘗憂其疾也屬吾在行不得視其棺殮故以是
為恨也吾歸而葬之慰夫亡者又明年春三月二十七
日余室陸氏病卒侍郎書來曰國事未濟懷恩則虧義
棄成則失武一售吾私二疵深矣何以歸乎時方艱虞
塗殯非䇿汝嫂汝婦可共營窀穸相地惟吉涓日惟良
送終之禮惟盡則猶吾歸也於是葬於建州拱辰山開
善寺之東原熊氏建州建陽人故朝奉郎安行之女也
慈懿知書年二十為侍郎之配生二男五女長男珙承
[687-26b]
務郎女恩娘尚幼餘皆早亡封令人享年三十六以紹
興二年十月十七日葬陸氏家越州左丞佃之孫奉直
大夫寘之女謙淑能琴年十八歸余生一女失之享年
二十四先熊氏六十二日而葬畢事復於侍郎兄仍刻
文以表之辭曰熊氏居左陸氏居右異穴同丘辭詔厥

  屏山先生劉公墓表朱熹/
屏山先生劉公既殁二十有一年一日其嗣子玶涕泣
[687-27a]
為其故學者朱熹言曰玶不幸蚤孤先人葬既不及銘
而墓道亦至今未克表大懼不孝獲戾幽明亟欲建石
琢辭以覺於後而唯先人不及用於世其事業無得而
稱唯道德之懿不可以不白而知者又益鮮未有所屬
筆獨吾子嘗學於先人盍以所見聞者為我書之熹竊
伏原念所以得遊先生之門者具有顛末其於今日之
誼固不敢辭而又有不敢不辭者盖先人疾病時嘗顧
語熹曰籍溪胡原仲白水劉致中屏山劉彥沖此三人
[687-27b]
者吾友也其學皆有淵源吾所敬畏吾即死汝往父事
之而惟其言之聽則吾死不恨矣熹飲泣受言不敢忘
既孤則奉以告於三君子而禀學焉時先生之兄侍郎
公尤以收恤孤窮為已任以故熹獨得朝夕於先生之
側而先生亦不鄙其愚穉所以教示期許皆非常人之
事今乃幸得屬辭比事以相兹役顧恨弗獲其何敢辭
唯是駑劣老矣無聞盖未有以副先生疇昔之意而慰
吾父泉壤之思其何能有以䆒闡幽㣲信示久逺此又
[687-28a]
熹之所以不能不辭者則起拜辭謝不敢當而玶重以
大誼要責於是不能終辭而輒論次其事如左云謹按
建之劉氏至忠顯公始大公以節死於靖康之難而歸
葬其鄉崇安縣拱辰山之南今其墓西二十有五步少
南丘焉則先生之所藏也先生忠顯公之季子諱子翬
而彥沖其字也世系本末具刻於忠顯之賜碑此不復
著先生少負竒才未冠遊太學聲譽出等夷以父任補
承務郎辟真定幕府旋屬禍亂忠顯公薨京師先生痛
[687-28b]
憤家國非常之變執喪過禮哭墓三年服除通判興化
軍事秩滿以最聞詔還莅故官先生始以哀毁致羸疾
至是自以不復堪吏責遂丏閑局主管武夷山沖真觀
以歸世家屏山下潭溪之上有園林水石之勝於是俯
仰其間盡棄人間事自號病翁獨居一室危坐或竟日
夜嘿然無一言意有所得則筆之於書咸咏歌焉以自
適間數日輒一走拱辰墓下瞻望裴回涕泗嗚咽或累
日而後返事繼母吕夫人盡誠敬兄弟之間怡怡如也
[687-29a]
侍郎公之子珙幼開爽嗜學先生愛且竒之教以文行
經業不少懈而必使務其逺者大者與胡劉二先生為
道義交相見講學外無一雜言它所與遊亦皆海内知
名士靡不嘆服深逺自以為不及而先生之心未嘗少
自足雖聞常人有片言之善無不從容咨叩必竭兩端
而後巳至族黨後生來問學者則亦隨其材質告語成
就終日無倦色如是者盖十有七年四為崇道祠官累
階右承議郎享年四十有七以紹興十七年十有二月
[687-29b]
丙申卒始得病甚㣲即入謁家廟泣别母夫人前徧以
書告訣素所與往來者召珙付以家事指示葬處中外
孤遺人人為計久逺昏宦舍業之既已則日與學者論
説修身求道之要作訓戒數百言彈琴賦詩淡然如平
日熹時以童子侍疾一日請問先生平昔入道次第先
生欣然告之曰吾少未聞道官莆田時以疾病始接佛
老子之徒聞其所謂清淨寂滅者而心悦之以為道在
是矣比歸讀吾書而有契焉然後知吾道之大其體用
[687-30a]
之全乃如此抑吾於易得入德之門焉所謂不逺復者
則吾之三字符也佩服周旋罔敢失墜於是嘗作復齋
銘聖傳論以見吾志然吾忘吾言久矣今乃相為言之
汝尚勉哉熹頓首受教居兩日而先生没所著書詩合
為文集二十巻娶陸氏封孺人先先生十七年卒無子
葬忠顯公墓東三十有五步有先生所紀其家世德善
刻焉盖先生不再聘則以侍郎公之幼子玶為後今為
右修職郎實立此表熹方為次其文而西府延安公亦
[687-30b]
以書來曰叔父之墓弗識珙則與有責焉熹讀之矍然
曰是乃吾之辠也乃亟起書石而系以銘銘曰
神光惚怳經緯萬方孰握其機而挈其綱嗟惟先生立
德之本既覺而存復則不逺亦曰於仕我止我行亦生
而死我安且寧拱辰西南有銘斯碣嘉與後人仰止遺

  張進中墓表元王士熈/
貴齒尊老之義尚矣古之有天下者皆養之以求其言
[687-31a]
居民間則為父師生於治世涵濡德澤故保其生也無
傷更事知艱故言之發也有則厥後三老董公求舉大
義之時沛中父老預歌舞成功之日斯老者之著明於
世者也聖朝建都燕山民物日富八九十歳翁敦茂龎
碩朝廷優之徭役勿事歳時得陞殿上上皇帝壽每大
朝會百官衣朝服鞠躬以進視班次惟謹毋敢越寸尺
而諸耆老髙幘博褐從容暇裕以齒後先門者不加誰
何俟百官退乃陟峻陛承清光歸而娯嬉井陌或騎或
[687-31b]
步更過飲食和氣粹如大駕出宫則龎眉黃髪序勾陳
環衞間見者咸曰樂哉太平之民也張進中居京師有
年耆老之一也進中字子正善為筆其為筆也管以堅
竹毫以鼬鼠極精鋭宜書人爭售之由是四方咸知進
中名得其一者以為珍異而尚方時有所需非進中所
為者不用也進中自持筆以入必賜以酒年益髙被璽
書蠲其徭役至八十以終時延祐七年某月某日也葬
宛平縣罔村妻某氏子某余識京師耆老多矣所敬者
[687-32a]
惟君及何失失家善織紗縠最能為詩充然有得如宋
陸務觀可傳也日出買絲騎驢歌吟道中指意良逺張
君雅重厚毅然有容坐室中自珍其筆有來求之者目
其貌非儒生雖多予價終不肯出其善者畀之學士先
生如淇上王仲謀上黨宋齊彥呉中趙子昻皆與之善
三家皆世稱善書者其知君良有以夫今何君張君相
繼以隕求似者未之見嗚呼生治世以樂其身不必仕
之及也擅一藝以壽其名不必文之多也張君亦何憾
[687-32b]
焉揭辭墓前用以告來者
  故宋勇勝軍統制官詹侯墓表吳澂/
宋勇勝軍統制官詹侯開慶已未之夏戰死於蜀勇勝
軍屯鄂之城外其秋大兵奄至降其軍而侯之妻子在
軍中俱北徙子生始四歳時世祖皇帝以親王總兵柄
河北董忠獻公從世祖具知侯在蜀力戰不降狀命公
曰佳父必生佳兒汝其善䕶視公鞠誨同已子名之曰
士龍既成人仕州縣以廉惠稱追痛其父死節而未白
[687-33a]
於世常怱忽不樂及擢江南諸道行御史臺監察御史
按厯荆楚所至訪其父遺迹有宋士錄國亡之際能城
守野戰死者人各為傳而侯與焉得其傳又稽諸故老
遺黎退卒之口參伍附益歸以語其友友輯為事狀持
示臨川呉澂曰吾父以節死居北之五年吾母亦死僅
存不肖孤一縷之脉大德壬寅冬具衣冠招吾父之魂
與吾母合葬鎮江丹徒崇德之硯山懼弗克揚先烈將
遂沉没則終天無涯之痛愈不可塞願有述以表於墓
[687-33b]
敢以累子澂禮辭許於是讀傳與狀而哀侯之所以死
嗚呼歐陽公論五代之臣全節而死者三王彥章其首
彥章北面朱梁盖路人一旦為君臣歳月甚淺鮮無足
道而弗貳所事百世之公議猶韙之宋三百年仁義之
國豈朱梁比而其季也死宗廟社稷死城郭封疆求如
項籍田橫劉湛諸葛瞻顔杲卿張巡許逺南霽雲輩一
何寥寥耶侯以下官㣲禄出入行陳屹屹不挫如此世
亦曷嘗無人哉嗚呼唏矣侯之死以蜀崇慶告急宋大
[687-34a]
將往援侯率偏師以前破營壘十數攻蜀之帥號紐隣
有能戰聲大將畏憚得小捷遽謀左次以遁侯見帥深
入不惑驟領數十騎來往有敵輒迎又喜逺追謂其輕
脱可獲也大將逼遛侯率所部獨進進至叙州南平隆
化縣界遇遊騎什什伯伯接戰無大勝負日中率以精
騎數千至侯之衆不滿千人皆敢死士馳&KR0691衝擊力戰
不少懾遣卒請大將求救方引衆趣山顧望竟不赴侯
棄所乗馬立射發無不斃帥兵屢却然以步敵騎衆寡
[687-34b]
幾十倍帥兵生力分畨迭鬭日具戰未罷所殺已過當
而侯之兵死傷者十七八矢貫侯臂裂帛裹創復戰連
中數十創創甚矢盡衆稍稍散逸聚者猶數士人傷重
莫能軍侯被執帥壯其勇期生之侯大罵求速死亦不
加害翼日帥親視其創饋之食與藥侯標去弗受絡置
馬上載以行八日不食至播州土門逼令詔城中不行
遇害年五十二帥還都輒對儔黨言唶唶奬嘆曰好人
好人且曰其箭不可當侯之從子二其一失其名先數
[687-35a]
歳戍巴州戰死其一名燦然後數歳要隨州歸師至缺
陂戰死壻王杞守樊城城陷不降亦死一門死者四人
侯光州固始人諱鈞少負竒氣嗤齷齪儒弊精神事無
用語每云讀書了大意可暇日挾勁弓驅馬出平原曠
野指南北東西射曰大丈夫立功名當以是萬殿帥器
之妻以兄女繇邊郡材技良家子選補軍職隷武定軍
屯光徙屯黃勇勝軍後剏取將於武定而以侯為副其
將後走馬襄陽城上墮城上死侯叱曰大丈夫不為國
[687-35b]
死敵而死於是兒女子耳制置使遂以侯代將充統制
制官寳祐間蜀歳歳被兵侯往來峽渠開達等州扞禦
用少擊衆數數以多最深入蠻徼築達城堡化服羣獠
撫以恩信任事不避艱險類如此捐軀徇國其素志也
而竟以敢戰死嗚呼唏矣夫人萬氏早卒再娶胡氏生
士龍士龍之子澍亦嗜書愿而周於務嗚呼自古忠臣
義士身不食其報者往往報於其子孫然則侯之後宜
大盖已覩其兆
[687-36a]
 
 
 
 
 
 
 
 
[687-36b]
 
 
 
 
 
 
 
 文章辨體彚選巻六百八十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