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R4h0132 文章辨體彙選-明-賀復徵 (master)


[152-1a]
欽定四庫全書
 文章辨體彚選巻一百五十二
           明  賀復徴 編
奏議四
  祖宗配侑議宋宋祁/
臣等聞王者建廟祏之嚴合昭穆之綴祖一而已始受
命也宗無豫數待有徳也由宗而下等胄之疏戚以為
迭毁之制使後嗣雖有顯揚褒大猶不得與祖宗並列
[152-1b]
所以一統乎尊尊古之道也皇帝陛下躬孝治發徳音
承惟三后之盛烈際天接地而推奉之禮有所未稱明
發悼懼圗惟厥衷使攸司得稽舊章開羣議攄懿鑠闡
孫謀将以脗合靈心垂榮無極非臣等孤陋所能及已
竊以太祖皇帝誕受寳命付畀四海鋪敦燮伐潛黜不
端夷澤潞之畔兼淮海之昧東焚吳輿右因蜀壘湘楚
閩禺請吏入朝當此之時天下之人去大殘䝉更生十
年長世丕闡洪業太宗皇帝敦受具璽席運下武龔天
[152-2a]
之討底定太原由是慎九刑之辟藝四方之貢信賞類
能重食勸分官無煩苛人無恫怨又引縉紳諸儒講道
興學炳然右文與三代同風真宗皇帝乾粹日昭執競
維烈重威撫和休寜北方順斗布度先天作聖遂考夏
諺亂虞巡秘牒岱宗育榖冀壤翕受瑞福普浸黎元肖
翹跂行罔有不寜百度已備眷授明辟洪惟一祖二宗
之烈厯選墳誥未有髙焉者也昔成湯為商之祖太甲
太戊武丁實號三宗后稷為周之祖文王武王庸建二
[152-2b]
祧髙帝為漢之祖孝文孝武特崇兩廟皆子孫世世奉
承不輟我皇伯祖經綸草昧遂有天下功宜為帝者之
祖皇祖勤勞制作皇考財成治定徳宜為帝者之宗三
廟並萬世不遷宣布天下以示後世臣等請如聖詔至
於升侑上帝裒對先謨本之周道克厭典禮昔太宗親
郊奉宣祖太祖配焉真宗肇祀奉太祖太宗配焉自爾
有司不敢輕議今二宗同躋不祧之位則禮無異等伏
請自今以徃太祖為定配二宗為迭配稱情適事理實
[152-3a]
無嫌其将來皇帝親祠伏請以三聖偕侑上顯對越之
盛次申遹追之感聖人之能事羣臣之大願此後迭配
還如前議昔唐髙宗之上封也太武皇帝文皇帝配昊
天明皇之封也以髙祖配天太宗配地開元之著禮也
髙祖配方丘太宗配神州此二宗迭配之前比垂拱開
元之間髙祖太宗髙宗同配昊天真宗登介丘降社首
並以太祖太宗崇配天地此三聖皆侑之明凖其嵗時
常祀則至日圓丘仲夏皇地祗配以太祖孟春祈榖夏
[152-3b]
雩祀冬祭神州配以太宗孟春感帝配以宣祖季秋大
饗配以真宗伏請皆如禮便陛下重宗祧之事鑒照前
載抑畏䖍鞏讓而不専故令臣等得申愚管謹用敷罄
惟聖心裁鑒謹具議狀奏聞
  世守邊郡議吕大鈞/
中國之大戒無急於邊防自秦漢以來禦戎之䇿是非
未能相逺竊嘗求三代之法宜於今日而推行之乃知
聖人封建之深意不獨尚徳専治吾民而已其禦邊之
[152-4a]
要微妙深逺固在術内殆非衆人之智所可及已蓋天
下之勢不得不一亦不得不分分而不一則上無以制
命而為下者肆一而不分則下無以陳力而為上者勞
故古者分天下為列國統萬國於一王使禮樂征伐一
出於天子教治禁令一委之諸侯則是天子持威福之
柄優游於内以専察國君之善惡諸侯任過功之責勤
勞於外以同體王室之休戚如是則四方之警急何以
動天子之視聽哉彼不任吾患者吾得執而戮之孰敢
[152-4b]
違矣吾所以待蕃國者特招攜以禮懐逺以徳而已在商
之時古公以皮幣犬馬珠玉事獯鬻而商王不知在周
之時晉國拜戎不暇而周室不與然則三代禦邊之略
蓋可知已臣竊謂分剖天下以為列國則未敢輕議如
使邊郡略法古意慎選仁勇之士使得世守郡事兵民
措置悉以委之租調出入一切不問惟財用不足者附
以次邊支郡以供其乏其治以安静不擾敵人感服者
為上富彊自守彼不能犯者次之戰勝攻取無所退屈
[152-5a]
者又次之賞罰者増損其名位而巳甚者則升黜之不
使輕去其郡若此則安危利害不離其身勢不得不盡
其力以從事盡心以防患所謂世守者亦不得純如周
制父子相繼必使選賢以自代毋問親疎天子加察焉
然後可之遂使貳其郡事以終舉者之身然後命之没
則禄其子孫以祀之若有功徳則郡人世世祀之仍爵
其子孫庶幾亦可以為備邊之一術也
  濮安懿王典禮議司馬光/
[152-5b]
臣等謹按儀禮喪服為人後者傳曰何以三年也受重
者必以尊服服之為所後者之祖父母妻妻之父母昆
弟之子若子子子者皆如親子也人為人後者為其父
母傳曰何以期也不貳斬也特重於大宗降其小宗也
又為人後者為之子不敢復顧私親聖人制禮尊無二
上若恭愛之心分施於彼則不得専一於此故也是以
秦漢以來帝王有自旁支入承大統者或推尊父母以
為帝后皆見非當時取議後世臣等不敢引以為聖朝
[152-6a]
法况前代入繼者多宫車晏駕之後援立之䇿或出母
后或出臣下非如仁宗皇帝年齡未衰深惟宗廟之重
祇承天地之意於宗室衆多之中簡拔聖明授以大業
親為先帝之子然後繼體承祧永有天下濮安懿王雖
於陛下有天性之親顧復之恩然陛下所以負扆端冕
富有四海子子孫孫萬世相承者皆先帝之徳也臣等
愚賤不達古今切以為今日所崇奉濮安懿王典禮一
凖先朝封贈期親尊屬故事髙官大國極其尊榮譙國
[152-6b]
太夫人襄國太夫人仙遊縣君亦改封大國太夫人考
之古今實為宜稱
  選舉議劉攽/
臣准御史臺告報進詔書天下學校貢舉之法傳訪臣
等令得詳議者臣愚以謂人主之舉事與人臣之獻議
不同人臣之議者盛言古事以為髙侈言已忠以為博
迂逺而不切事情汗漫而不濟世務雖已自知其無益
於治矣而猶為之何也其言之有理其持之有故其名
[152-7a]
之所存足以夸衆眩俗故敢為而不疑耳人主之舉事
則不然度時之所宜因俗之所安不以虚名而棄實効
不慕逺業而捐近功使令出而下必信事舉而俗必定
故與其出令不當而急改之不若謀事於始而慎慮也
今陛下患選舉之法不明教育之方未善此必有以前
古乆逺之事感動上聽者不可不察也本朝承百王之
末創起律令雖未及三代其隨時因俗從宜應變増損
不常亦自一朝之制而選舉之法行之百有餘嵗累朝
[152-7b]
将相名卿及今之所謂賢材與共天下之議論者皆非
以他塗進者也而誣以為未嘗得人臣竊以為過矣且
臣論之今時選舉之患不在創法之未善而在有司之
弗良不患試言之非要而患聽者之不察何以言之今
國家有賢良異材之人則使公卿薦舉求文學經術之
士則使郡縣推擇此雖三代取士何以過此帝典之言
曰敷納以言孔子曰不知言無以知人也然則未知人
莫如聽言故國家試士以文詞亦二帝敷納之比也試
[152-8a]
使有司兼仲山將明之才懐孟子知言之術精聽慎擇
則賢不肖豈不較然由是觀之取士之法本未嘗失而
有司之聽或不能盡今以有司之不能聽盡而變法法
雖亟變而不擇人付之雖法如三代猶將終無益也議
者或謂文詞之為薄陋不足以待天下之士臣愚以為
今進士之初任者不過得為吏部選人國家待門䕃恩
澤者亦為選人流外小吏亦為選人選人如此之卑也
而天下之士以文詞應此選豈不固有餘裕哉朝廷設
[152-8b]
置何等爵禄而更囏難其選乎且進士成名者國家亦
何嘗便以為才傑而任用之或以文章顯或以法律用
或以善政事稱或以治財賦進皆待其来日成效而後
有取則夫取士之始亦何用靳靳遴惜若不得已哉且
朝廷更選舉之法將以想望髙才豪傑之士也今天下
之士至於禮部者嵗不下二千人朝廷豈能以玉帛之
聘弓旌之招而遍得此乎必亦使之投牒自進耳士之
投牒自進必非豪傑之士伊尹管仲之儔雖其科試而
[152-9a]
取之徒小異其名目然其得士未有以異於前也更恐
好利衒鬻之人崇虚名以亂真則取士之失又甚於徃
日矣議者又謂不如一用鄉舉里選者此又知其一未
知其二也夫二漢之用鄉舉里選所以得人者其時郡
縣之吏自廷掾諸曹卒史馭吏亭長游徼皆賢士為之
故其臨財不茍則知其廉值事能㫁則知其智文武才
畧莫不畢效故其譽之有實舉之不難自流品分别郡
縣吏卒卒棄絶為賤不齒於縉紳賢士不復從此役士
[152-9b]
之居鄉里者何由察知茍憑虚名以進人後有不稱將
復相與蔽䕶其短而謂之材終亦不得真賢寔廉矣是
鄉舉里選又不可盡用也凡此數端皆臣所以深疑者
也不知臣之愚陋至此耶抑亦千慮将有一得也然愚
者之智専則難移故臣願朝廷且毋庸輕變選舉之法
不如因舊法而慎選有司之為愈也雖然尚有一説今
有人於此明辨足以判獄訟智畧足以治財賦而文詞
不足以自發經藝不至於浹洽則将捐棄終身無仕進
[152-10a]
之望其材豈不可惜哉臣願陛下為設從政科使公卿
及監司舉如此人以充選必有舉者三人乃召而用之
且毋以為真試之三年才任其事然後命之以官即不
可使復還為民而坐其舉者如此則天下之材士殆無
遺逸矣臣聞教育之法所以治性也性修則智明智明
則應物不惑不惑則盛徳之士也自兩漢以來學者未
嘗不以利禄為心夫可誘以利禄而勉強為善則徳性
離矣是故造士不及三代者由此也今陛下建學校為
[152-10b]
置明師而誨道之毋問其所學毋限其所能則賢材莫
不養育矣若惡文章之敝而以經藝勸之學者之志不
過為干禄利也則文章之士變而為經藝雖曰不同其
離於徳性也均矣天之生材有昏有明智明才大者非
小智小識之能掩也及其淺晦下材雖日撻之亦終不
能以致髙大士修之於家足以成材又何待學官程課
督趣之哉臣愚不足以知逺畧惟陛下裁幸
  廟議韓維/
[152-11a]
伏以親親之序以三為五以五為九上殺下殺旁殺而
親畢聖人制事存送終之禮皆以此為限是衆人之所
同也若其不與衆人同者則又因事之宜㫁之以義而
為之節文也昔先王既有天下迹其基業之所由起奉
以為太祖所以推功美重本始也蓋王者之祖有繫天
下者矣諸侯之祖有繫一國者矣大夫士之祖繫其宗
而止矣亦其理勢然也荀卿曰王者天太祖諸侯不敢
壞大夫士有常宗所以别貴始貴始徳之本也蓋有天
[152-11b]
下之始若后稷有一國之始若周公大夫士之始若三
桓所以貴者配天也不祧也有常宗也此其所以别也
今直以契稷為本統之祖則是下同大夫士之禮非荀
卿之所謂别也或曰湯文武之去契稷皆十有餘世其
間子孫衰微奔竄者非一湯文武之有天下契稷何與
哉曰南宮适曰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孔子曰君子哉若
人禹之有天下則然矣稷諸侯也而曰有天下何哉豈
非積累功徳至文王而興乎孟子曰王不待大湯以七
[152-12a]
十里文王以百里然則小國亦王之所待也所謂七十
里百里者非契稷所受以遺其子孫之國乎由是言之
商周之所以興契稷不為無所與也則正考父作頌追
道契湯髙宗商所以興子夏序詩稱文武之功起於后
稷豈虚語也哉國語亦曰契勤商十有四世而興后稷
勤周十有五世而興榖梁曰始封必為祖南宮适孟軻
卜子夏左丘明穀梁赤生於周代其所言皆親聞而見
之者其學問又俱出於孔子宜若可信則尊始祖以其
[152-12b]
功之所起秦漢諸儒亦有所受之也後世有天下者皆
特起無所因故遂為太祖所從來乆矣伏惟太祖皇帝
孝友仁聖睿智神武兵不血刃坐清大亂子孫遵業萬
世䝉澤功徳卓然為宋太祖無少議者僖祖雖於太祖
髙祖也然仰迹功業未見其有所因上尋世系又不知
所以始若以所事契稷奉之竊恐於古無考而於今亦
有所未安也臣以為均之論議未有以相奪仍舊便若
夫藏主合食則厯代嘗議之矣然今之廟室與古殊制
[152-13a]
古者每廟異宮今所以奉祖宗者皆在一堂之上西夾
室猶處順祖之主考之尊卑之次似亦無嫌至於禘祫
自是序昭穆之祭僖祖東嚮禮無不順所謂子雖齊聖
不先父食者也孔子曰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如臣絳
等議非臣所知臣所以闕而不敢同也
  南北郊議陳襄/
臣謹按周禮大司樂以圓鍾為宮冬日至於地上之圓
丘奏之六變以祀天神以函鍾為宮夏日至於澤中之
[152-13b]
方丘奏之八變以祭地示夫祀必以冬日至者以其陽
氣來復於上天之始也故宮用夾鍾於震之宮以其帝
出乎震也而謂之圓鍾者取其形以象天也三一之變
合陽竒之數也祭必以夏日至者以其隂氣潛萌於下
地之始也故宮用林鍾於坤之宮以其萬物致養於坤
也而謂之函鍾者取其容以象地也四二之變合隂偶
之數也又大宗伯以禋祀實柴槱燎祀其在天者而以
蒼璧禮之以血祭貍沈疈辜祭其在地者而以黄琮禮
[152-14a]
之皆所以順其隂陽辨其時位傚其形色而以氣類求
之此二禮之不得不異也故求諸天而天神降求諸地
而地示出得以通精誠而逆福釐以生烝民以阜萬物
此百王不易之禮也去周既逺先王之法不行漢元始
中奸臣妄議不原經意附㑹周官大合樂之説謂當合
祭平帝從而原之也天地共犢禮之失自此始矣由漢
厯唐千有餘年之間而以五月親祠北郊者惟四帝而
已如魏文帝之大和周武帝之建徳隋髙祖之開皇唐
[152-14b]
睿宗之先天皆希濶一時之舉也然而隨得隨失卒無
所定垂之本朝未遑釐正恭惟皇帝恢五聖之述作舉
百王之廢墜典章法度固已比隆先王之時矣豈襲後
世一切之禮乎是以臣親奉徳音俾正訛舛訛舛之禮
首宜正其大者大者不正而末節雖正無益也况天地
嵗祀今亦不廢顧惟有司攝事而已誠未足以上盡聖
誠恭事之意也臣以謂既罷合祭則南北自當别祀伏
請陛下每遇親祀之嵗先以夏日至祭地示於方丘然
[152-15a]
後以冬日至祀昊天於圓丘此所謂大者正也然議者
或謂先王之禮其廢也乆不可復行古者齊居近儀衛
省用度約賜予寡故雖一嵗遍祀而國不費人不勞今
也齊居逺儀衛繁用度侈賜予多故雖三嵗一郊而猶
或憚之况一嵗兩祀乎必不獲已則三年而迭祭或如
後漢以正月上丁祀南郊禮畢次北郊或如南郊以正
月上辛祠昊天次辛瘞后土不亦可乎臣竊謂不然記
曰祭不欲疎疎則怠夫三年迭祭則是昊天大神六年
[152-15b]
始一親祀得無已怠乎記曰大事必順天時二至之郊
周公之制也捨是而從後王之失禮可謂法歟彼議者
徒知苟簡之便而不睹尊奉之嚴也伏惟陛下鑒先王
已行之明效舉曠世不講之大儀約諸司之儀衛損大
農無名之費使臣得以講求故事㕘究禮經取太常儀
注之文以正其訛謬稽大駕鹵簿之式以裁其繁冗惟
以至恭之意對越大祇以迎至和以格純嘏庶成一代
之典以示萬世
[152-16a]
  薛瑄從祀議明霍韜/
臣謹按厯代從祀孔庭之儒若孔門七十二賢則親炙
聖化者也漢儒則蒐輯聖經者也唐儒則疏註聖經者
也宋儒則闡明聖經者也再按漢若董仲舒唐若韓愈
宋若程顥歐陽修於孔子之道或神㑹自得或深造篤
詣行足以法言足以訓非區區於訓詁者也薛瑄生當
聖賢道學大明之時實能誦法孔子雖不如七十二子
親炙孔門原其精神心術無頃刻不師孔子之教雖不
[152-16b]
必如漢儒蒐輯遺經實自童丱至没齒無頃刻忘聖經
之言雖不如唐儒宋儒疏註闡明遺經觀其讀書録平
易親切非身心體驗不能及臣謂薛瑄造詣不及董仲
舒而篤實似之穎悟弗及韓愈歐陽修而篤行過之粹
精淵微弗及程顥而渾厚似之出處不改其操禍患不
易其節貧賤不移其介身為世師言為世訓動為世式
晦而彌彰抑而彌光非真誠積累之素不能也故曰我
聖朝從祀之儒惟薛瑄無愧自瑄而下或篤行髙蹈而
[152-17a]
識度淺隘或髙明超邁而淫於佛老隂翊邪説明叛聖
軌天資愈髙陷溺愈深皆孔子中正之道未有聞故也
薛瑄於孔子之道雖未造其大實遵軌轍而不敢踰故
曰從祀孔廟薛瑄無愧臣願勅下禮部再加詳議於薛
瑄取其趨向純正畧其造詣未至舉列從祀以端士習
正道大明聖化洋溢於風教甚非小補
  禮部左侍郎薛瑄從祀奏議唐順之/
竊惟陛下懋建皇極身作君師惠然留意理學之臣博
[152-17b]
採於庶官之論欲以定祀典而彰潛徳甚盛心也夫瑄
之為人諸臣論之詳矣臣可無説也臣請折衷之祀典
以答明詔可乎臣聞聖人之道有宗傳有羽翼蓋孔門
身通六藝者七十人其徳行稱者纔四人而夫子獨許
回庶幾其三人又不與也一貫語之參賜而性與天道
賜又自以為不可得聞則其精微之際心授心受毫釐
不差者固亦難矣所謂宗傳者也然文學政事言語亦
得與徳行分科而居皆不失為聖人之一體至於門人
[152-18a]
之辨之勇之藝聖人亦自讓以為賢於我也且曰自吾
得某也而惡聲不入於耳自吾得某也而門人加親是
聖人與人之周也所謂羽翼者也此孔門人物之衡也
亦後世論孔門從祀者之衡也如使必其宗傳而後可
以從於祀也則顔曽思孟而下及於濂洛四三鉅儒而
足矣雖七十子亦有在所畧者矣而况於經師之口傳
與王韓輩之疵而未醇者乎然且羣然而爼豆焉則羽
翼之故也故曰與其過而廢之寜過而存之至如瑄者
[152-18b]
以復性為究境以持敬凝静為工夫非聖人之道不以
志而學非濂洛闗閩之説不以尊而信雖其於所謂精
微之際未知其何如也而厯其平生其背於聖人者亦
少矣謂其為聖門之羽翼也復何疑乎此瑄之可附於
祀典者一也臣聞衆心安定而成俗俗必有尚衆志鼓
舞而成尚尚必有倡倡之者始之也祭之為言報也以
報本而反其始也我朝理學彬彬乎盛矣然自瑄以前
儒者猶汨乎辭章事功之習而未有能卓然於道徳性
[152-19a]
命之歸者也而瑄實倡之矣自瑄以後其有如瑄者繼
踵而出乎未可知也其有能直接孔氏之心傳者出乎
未可知也而瑄實倡之矣是則瑄其我朝理學之一闢
也比之濂洛倡道於宋雖其所自得或有深淺而功則
並之此瑄之可附於祀典者二也臣聞之記曰凡釋奠
者必有合也有國故則否解之者曰國故云者若虞則
䕫伯夷周則周公魯則孔子也此三代各自釋奠於其
代之人而國又各自釋奠於其先師解之者曰若漢髙
[152-19b]
堂生制氏毛公伏生也此漢代釋奠於漢之人之證也
故䕫伯夷周公孔子雖不能接世而生而髙堂生制氏
毛公伏生固亦非曠世之所希有然而與於釋奠者代
有其人則自建學以來皆然未有空一代而絶無其人
也明興且二百年絃歌之化暢乎逺近豎子皆知誦法
孔氏而璧宫之側至今無一人得爼豆其間者非所以
鼓士氣而彰聖朝棫樸之盛也元之世且推其臣許衡
而從祀焉我明乃無一人之幾於衡者其不然矣由此
[152-20a]
言之苟為聖人之徒者猶宜援而進之而况如瑄之真
可謂羽翼聖門者乎如是而曰我國之故也而祀焉以
比於漢髙堂生制氏毛公伏生許衡其亦可以無愧矣
乎况今之所謂祀者乃其偃然於累代羣儒之後而非
如記所謂特祀以為先師者也奚不可哉此瑄之可附
於祀典者三也臣聞周禮大司樂曰凡有徳有道者使
教焉没則以為樂祖祭於瞽宗瞽宗者殷學也此學宮
祀其能為師者之證也其釁器舍菜而神之者乃其攝
[152-20b]
齊鼓篋而師之者也瑄嘗督學於齊魯而諸生翕然尊
之曰吾薛夫子也故其時師道之尊而庠序之飭始自
齊魯而風於天下蓋在勝國時許衡實為祭酒勝國時
之能尊師道而作人材者莫如衡而我朝之能尊師道
而作人材者莫如瑄其亦近乎樂祖瞽宗之義否耶此
瑄之可附於祀典者四也然或者謂瑄於六經少所著
述宜不得與從祀臣竊以為不然夫聖人所為作經者
何也以摹寫此心而已儒者求諸心而有得也是真能
[152-21a]
發揮六經者也且自古儒者説經之多莫如馬融其體
認本心絶不肯為六經註脚者莫如陸九淵陛下嘗進
九淵而黜融則聖明照鑒固有取於躬行妙悟之實而
不徒以聞見講解為功矣况瑄所著讀書録且十萬餘
言固濂洛闗閩之緒而六經之㫖也其為著述則亦已
繁此瑄之無礙於祀典者也然宋儒之賢若尹洙羅從
彦李侗黄幹皆不得與今瑄所得未知其與數子何如
乃得與或者亦有是説臣又以為不然夫瑄之所得誠
[152-21b]
未知其與數子何如也然自濂洛倡道之後羣儒連茹
而出耳目薫染親相授受故其興起為易而瑄獨崛起
絶學之後故其樹立為尤難
  救見災豫防後患議何應春/
昔宋蘇軾官杭州嵗饑奏於其君曰事豫則立不豫則
廢救災恤患尤當在早災傷之民救之於未饑則用物
約而所及廣救之於已饑則用物博而所及微臣切見
今嵗户部兩次㑹官議賑淮徐等處災傷是救之於已
[152-22a]
饑之餘用物博而所及微矣然又有可豫憂者古人云
天災流行國家代有向去之災如人初病繼來之災如
病再發病勢雖同氣力衰耗恐難支持今各處累嵗災
傷幸被皇慈大施拯恤民扵百死中微有生意來年收
穫知復何如軾謂當急救之於可救之前莫待救之於
不可救之後者實前事之鑒也宋孝宗時朱熹論荒政
曰蠲除賑貸固當汲汲扵其始而撫存休養尤在謹之
於其終譬如傷寒大病之人方得病時湯劑砭炙不可
[152-22b]
少絶而其既愈之後飲食起居所以將護節宣小失其
宜則勞復之證百死一生尤不可不深畏今者饑民雖
免死亡然皆鳩形鵠面薾然無異於大病之新起若有
司加惠撫綏寛其財力二三年間筋骸氣血庶幾可復
其舊若遂以既愈而不復致其調攝但見其尚能耕墾
田疇撑拄門户而遽責以累年之逋負與夫倚閣之官
物是人其必無全理矣熹之所論譬即軾之論也熹謂
乾道間旱税苗皆嘗恩宥而流殍甚衆乆而不復蓋次
[152-23a]
年帶納逼迫所致至淳熈初乃以洊饑始䝉蠲放則三
年之間所失已多而無及於事又明事之所當鑒者也
臣敢通録如前上勤睿覽望詔在廷蚤加規畫臣聞漢
宣帝時魏相因嵗不登奏故事詔書二十餘事凡賈誼
鼂錯董仲舒等所言皆條請行之唐宋諸臣因災進言
於君多按前代故事我祖宗惻怛民隠之實徳發扵詔
令為荒政者甚備具載有司臣無容盡述惟願皇帝陛
下特勅該部詳檢而速行之敬天保民救災恤患之術
[152-23b]
蓋必有在若稍増飭斟酌議論則前代故事見諸史冊
亦極詳悉臣敢亦採掇一二頗切於今日者竊附愚忠
開坐扵後幸惟陛下少垂省焉臣忝居議列上凟天聽
無任惶恐激切屏營之至一唐徳宗時陸贄奏曰聖人
作則皆以天地為本隂陽為端慶賞者順陽之功行於
春夏刑罰者法隂之氣用之秋冬事或愆時人必罹咎
典籍垂誠言固不誣天人符同理當必應既有繫於舒
慘是能致於災祥雖天所降沴不在郊畿然海内為家
[152-24a]
無論遐邇願滌瑕以徳消沴以和威惠之相濟合宜隂
陽之運行自序臣惟今日賞多濫得罰失公平可用之
財未歸藏府最彰之罪弗正典刑以月令推之愆時咎
徴水旱並臻良有攸自贄所謂慶賞刑罰者惟聖明留
意省恩幸之常禄可以哺困窮追巨罪之逋贓可以補
租賦檢視臺諫前後章疏一聽於公可消前戾一宋太
宗時王禹偁奏曰一榖不收謂之饉五穀不收謂之饑
饉則大夫以下皆損其禄饑則盡無禄廩食而已今旱
[152-24b]
雲未霑宿麥未茁既無積蓄民饑可憂望下詔直云君
臣之間政教有闕上自乘輿服御下至百官俸糧非宿
衛軍士邊廷將帥悉逓减之上答天譴下厭人心俟雨
足復故雖朝行中家最貧禄最薄亦願首減俸以贖私
蠧之咎但感人心必召和氣臣惟今日饑則淮南江北
等處為甚饉則湖廣等布政司在處有之成化間布政
彭韶曽奏要将在京在外文武官員位髙禄厚者額設
皂𨽻逓減名數還官公用該部查例具奏多寡次第以
[152-25a]
經斟酌彼時不為災傷且有此議近日侍郎吳廷舉又
奏南京府部院等衙門直堂皂𨽻應合退出若干賑濟
次第明白深合昔人逓減之意四品以上禄厚則家不
可以言貧五品以下家貧則俸不能以更積禹偁所謂
上答而下厭者惟聖明留意自四品以上悉逓減之文
官五品及武官四品以下聽其自審為義無積不強在
京在外官有因事加俸添皂之資即當裁割以備拯恤
若夫乘輿服御宮禁用度應體大禹克儉之徳内帑何
[152-25b]
患無餘中貴外戚百凡賞賚無論舊例際兹歉嵗俱各
省免候災傷寜日通議定特一宋髙宗時李光奏曰方
今之患莫甚於州縣之吏蓋公廉多不容而贓貪或得
倖免百姓受弊不可勝言慶歴間嵗旱范仲淹請遣使
者徃勞來之於是命仲淹為江淮安撫今日荒旱民多
流徙願選公忠諒直之臣通民情曉吏治者以撫為名
察郡縣貪苛之吏孝宗時趙汝愚奏曰講行荒政全在
得人任得其人則能每事隨宜措置不至乖疎任非其
[152-26a]
人鮮不敗事守令之不堪倚仗者宜委諸路監司體察
監司之責在今尤須謹擇若旱傷分數稍重路分必須
選帥臣有才望者専一措置施行臣惟今日所在有司
得人甚少災傷地方復有貪苛之吏都御史吳廷舉等
通民情曉吏治責任斯在固當追效古人伏望勅㫖叮
嚀而督勸之使於當職人員有賞格以待能幹有刑條
以懲不職作新濟農之倉大舉惠民之政則齊民獲免
於饑餓饑民不至於流徙流民不至於殍亡斯副朝廷
[152-26b]
好生之徳一宋髙宗時廖剛奏曰昔晉饑民乞糴於秦
秦伯以問諸臣百里奚曰救災恤鄰道也行道有福㔻鄭
之子豹在秦請伐之秦伯曰其君是惡其民何罪於是
乎輸粟於晉故後莫不以秦伯為有徳於晉而以晉之
閉糴為負義夫秦晉敵國猶知通有無以拯其民孰謂
一統之内乃欲分彼此耶昨嵗旱傷所在不收今舊穀
将沒民且艱食竊慮州縣官吏各私其民胡越相視而
不相恤則老弱有溝壑之患而壮者聚為盜賊在朝夕
[152-27a]
矣欲望申戒諸路監司使之檢察所部官吏毋得遏糴
庶幾通融周急國無饑民臣惟今日荒熟相近地方有
米願糶有錢願易商旅規利船装車載有司正當招誘
以通有無而州縣官各私其民彼路此郡有米去處遏
不出境是豈臣子與國休戚之心朝廷一視同仁之義
哉臣訪知各處為監司而遏糴亦間有之剛所謂通融
周急者惟聖明留意勅下該部行撫按官今後有災地
方召人興販無災州郡遇有隣郡米客收買許依市價
[152-27b]
平糴仍約課務不得邀阻收税則商旅皆願出於其途
有無一通價值自減而饑民獲接濟矣一宋孝宗時趙
汝愚奏曰諸郡連嵗旱傷流徙未定不可不厚有施惠
以慰人情合将旱傷州縣人户第四等第五等來年諸
物課錢盡數蠲放使彼無聊之民䝉被徳澤豫知嗣嵗
青黄未接之際免其催徴自然人情稍安不至失所臣
惟今日重災地方百姓艱食已多流徙若不早加安慰
彼戀土者亦将首尾兩端逮春徂夏日月尚遙豐凶之
[152-28a]
期豈能自定户有負逋各懐憂畏寜無相率而逃失業
既衆羸弱者餓死溝壑強壮者聚為盜賊盜賊一起猝
難討擒兵盜相尋邦國深禍汝愚所謂使彼豫知免催
徴者惟聖明留意勅下該部行撫按官於重災地方再
行詢究分别等第先後奏聞曠然垂恩以示諭之催徴
既寛逃亡必少所在田畆不至抛業鄉農安心布種自
救其饑萬一更罹薄災可以不仰官司重為拯卹而将
來公家租賦亦免失陷矣
[152-28b]
  處置經費議張邦竒/
臣伏覩國家近日以來經用不給至有欲以鬻爵度僧
為言者夫二事者所獲無幾而所害甚大誠非聖世所
宜行臣竊惟今天下非小蹙也土地之所生人力之所
養其出不為少也而猶毎患用之不給其來必有自矣
蓋欲足費莫若省費所以省費者有三一曰昭儉徳其
本也二曰裁濫賞三曰汰冗食其末也至於所以經畫
之方有二曰清理鹽法開廣屯田二者是已臣讀食貨
[152-29a]
志見文帝躬行𤣥黙而紅腐貫朽武帝商工計利不遺
錙銖而大司農每毎告匱以是知省費之可以足費也
曩者朝廷以大昏詔户部措置銀四十萬兩廷臣議欲
減半亦已多矣而陛下竟莫之從夫一事之舉所費如
此可謂百日累之一日損之矣今耗財之路不可縷舉
姑以光禄寺言之一日之費供一宴之設而或至於鉅
萬先帝已嘗裁減近日復以如舊尾閭漏巵一至於此
夫烏得不竭也陛下誠躬行儉約明詔中外則凡耗財
[152-29b]
之路猶庶幾其以漸而可塞也古者非有功不賞賞一
人則千萬人勸彼獻一技弋一鳥者何功國家而陛下
輙厚賚之耶又况享内庖之奉者多贅設支太倉之粟
者率市人則一人耕之而聚而食之者復不止於十人
矣此而不為之裁抑臣恐財用日耗於上而民生日困
於下也夫不塞耗財之路無以開生財之源今取於民
者軍需雜征與夫斗斛耗米之加已不啻數倍於常時
矣民已竭矣不可以有加矣其尚有可行者臣聞劉晏
[152-30a]
理財嵗收數十百萬而鹽利居其大半夫鹽之為利上
下交濟公私兼益昔之人行之而有騐祖宗制之而有
法固可以坐享其利而永永無弊也今利不歸於國家
而歸於權倖之門豈不惜哉必使憲臣與轉運等官絶
交通互鬻之私而輕減鹽估多召鹽商循常股之制以次
而給之而苞苴請託禁絶而不行焉則利不歸於權門
而上下交受其益矣臣又聞西北邊地肥而人鷙曩者
小有邊警朝廷遣使以數十萬給之此其可以常繼也
[152-30b]
哉誠使将臣召募邊人墾田給種使之世為土著之兵
則不惟可以備不虞於無事之日而轉輸餽餉之煩亦
可以計日而減也此蓋諸葛亮郭子儀行之而有效范
仲淹朱熹議之而未及行者今欲行之亦在擇其人焉
専委任之而巳矣舍此而欲别議經費之方則桑羊孔
僅之謀非臣之所敢出也臣聞之易大傳曰何以守位
曰人何以聚人曰財財也者所以守邦之本也今竊見
四方之人來京師者言今年天下州郡多被水旱而東
[152-31a]
南為尤甚不知朝廷将何以䘏之不幸而卒然邊鄙有
急數十萬之師又将何以餽之此臣之所以為大懼也
且天下之事上因循則下玩愒因循玩愒之餘而不有
振勵作興之政出其間以鼓動中外之心而革其故習
則其勢将有至於不可為者矣此臣之所以重為之寒
心也謹條所聞上塵睿覽伏惟詔㫖特賜施行不勝幸

 
[152-31b]
 
 
 
 
 
 
 
 文章辨體彚選巻一百五十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