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R4h0132 文章辨體彙選-明-賀復徵 (master)


[228-1a]
欽定四庫全書
 文章辨體彚選巻二百二十八
            明 賀復徵 編
書二十四
  上兩制諸公宋蘇轍/
轍讀書至於諸子百家紛紜同異之辨後世工巧組繡
鑽研離析之學葢嘗喟然太息以為聖人之道譬如山
海藪澤之奥人之入於其中者莫不皆得其所欲充足
[228-1b]
飽滿各自以為有餘而無慕乎其外今夫班輸共工旦
而操斧斤以逰叢林取其大者以為楹小者以為桷圓
者以為輪挺者以為軸長者擾雲霓短者蔽牛馬大者
擁丘陵小者伏榛莽芟夷蹶取皆自以為盡山林之竒
怪矣而獵夫漁師結網聚餌左彊弓右毒矢陸死則斃
象犀水伐則執蛟鱓熊羆虎豹之皮毛黿龜犀兕之骨
草上盡飛鳥下及走獸昆蟲之類紛紛籍籍折翅捩足
鱗鬛委頓縱横滿前肉登鼎爼膏潤砧几皮骨齒草披
[228-2a]
裂四岀被於器用求珠之工隋侯夜光間以纇玭磊落
的礫充滿其家求金之工輝赫晃蕩鏗鏘交戞遍為天
下冠冕佩帶飲食之餙此數者皆自以為能盡山海之
珍然山海之藏終滿而莫見其盡昔者夫子及其生而從之
遊者葢三千餘人是三千人者莫不皆有得於其師是以從
之周旋奔走逐於宋魯饑餓於陳蔡困厄而莫有去之者是
誠有得乎爾也葢顔淵見於夫子而出告人曰吾能知之
子路子貢冉有岀而告人亦曰吾知之下而至於邽巽
[228-2b]
孔忠公西輿公西箴此數子者門人之下第者也竊窺
於道德之光華而有聞於議論之末皆以自得於一世
其後田子方叚干木之徒講之不詳乃竊以為虚無淡
泊之說而呉起禽滑釐之類又以猖狂於戰國葢夫子
之道分散四布後之人得其遺波餘澤者至於如此而
楊朱墨翟莊周鄒衍田駢慎到韓非申不害之徒又不
見夫子之大道皇皇惑亂譬如䧟於大澤之陂荆榛棘
茨蹊隧滅絶求以自致於通衢而不可得乃妄冒蒺藜
[228-3a]
蹈崖谷﨑嶇繚繞而不能自止何者彼亦自以為已之
得之也轍嘗怪古之聖人既已知之矣而不遂以明告
天下而著之六經六經之說皆微見其端而非所以破
天下之疑惑使之一見而寤者是以世之君子紛紛至
此而不可執也今夫易者聖人之所以盡天下剛柔喜
怒之情吉凶得失之際以教天下之趨利避害而世之
說者王氏韓氏至以老子之虚無京房焦貢至以隂陽
災異之數言詩者不言詠歌勤苦酒食燕樂之際極歡
[228-3b]
極慼而不違於道而言五際子午卯酉之事言書者不
言其君臣之歡吁俞嗟嘆有以深感天下而論其魯誓
秦誓之不當作也夫孔子豈不知後世之至此極歟其
意以為後之學者無所據依感發以自盡其才是以説
為六經而使之求之葢又欲其深思而得之也是以不
為明著其說使天下各以其所長而求之故曰仁者見
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而子貢亦曰在人賢者識
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夫使仁者效其仁智者效其
[228-4a]
智賢者推明其大而不遺其小小者樂致其小以自附
於大各因其才而盡其力以求其至微至宻之地則天
下將有終身於其說而無倦者矣至於後世不明其意
患乎異說之多而學者之難明也於是舉聖人之微言
而折之以一人之私意而傳疏之學橫放於天下由是
學者愈怠而聖人之說益以不明今夫使天下之人因
說者之異同得以縱觀博覽而辨其是非論其可否推
其精粗而後至於微宻之際則講之當益深守之當益
[228-4b]
固昔者轍之始學也得一書伏而讀之不求其傳而惟
其書之知求之而莫得則反覆而思之至於終日而莫
見而後退而求其傳何者懼其入於心之易而守之不
堅也及既長乃觀百家之書縱橫顛倒可喜可愕無所
不讀泛然無所適從葢晩而讀孟子而後遍觀乎百家
而不亂也而世之言者曰學者不可以讀天下之雜說
不幸而見之則小道異術將乗間而入於其中雖揚雄
尚然曰吾不觀非聖之書以為世之賢人所以自養其
[228-5a]
心者如人之弱子㓜弟不當岀而置之於紛華雜擾此
何其不思之甚也古之所謂知道者邪詞入之而不能
蕩詖詞犯之而不能詐爵禄不能使之驕貧賤不能使
之辱如使深居自閉於閨闥之中兀然頹然而曰知道
云者此乃所謂腐儒者也古者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
與不恭是君子之所不為也而孔子曰伯夷叔齊不降
其志不辱其身柳下惠少連降志而辱身言中倫行中
慮至於孟子惡鄉愿之敗俗而知於陵仲子之不可常
[228-5b]
也美禹稷之汲汲於天下而知顏氏之自樂之非固也
知天下之諸侯其所取之為盗而知王者之不必盡誅
也知賢者之不可召而知召之役之為義也故士之言
學者皆曰孔孟何者以其知道而已今轍山林之匹夫
何敢自附於孟子然其所以泛觀天下之異說三代以
来興亡治亂之際而皎然其有以折之者葢其學出於
孟子而不可誣也今年春天子將求直言之士而轍適
来調官京師舍人楊公不知其不肖取其鄙野之文五
[228-6a]
十篇而薦之俾與明詔之末伏惟執事方今之偉人而
朝之名卿也其德業之所服聲華之所耀孰不欲一見
以効薄技於左右夫其五十篇之文從中而下則執事
亦既見之矣是以不敢復以為獻姑述其所以為學之
道而執事試觀焉
  上樞宻韓太尉書蘇轍/
太尉執事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
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孟子曰吾善養吾
[228-6b]
浩然之氣今觀其文章寛厚𢎞博充乎天地之間稱其
氣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
間豪俊交逰故其文疎蕩頗有竒氣此二子者豈嘗執
筆學為如此之文哉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貎動乎
其言而見乎其文而不自知也轍生十有九年矣其居
家所與逰者不過其隣里鄉黨之人所見不過數百里
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百氏之書雖無所不
讀然皆古人之陳迹不足以激發其志氣恐遂汨没故
[228-7a]
决然捨去求天下竒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過秦漢
之故都恣觀終南嵩華之髙北顧黃河之奔流慨然想
見古人之豪傑至京師仰觀天子宫闕之壯與倉廩府
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後知天下之巨麗見翰林
歐陽公聴其議論之宏辨觀其容貎之秀偉與其門人
賢士大夫逰而後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
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
入則周公召公岀則方叔召虎而轍也未之見焉且夫
[228-7b]
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轍之来也於山見終
南嵩華之髙於水見黃河之大且深於人見歐陽公而
猶以為未見太尉也故願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
自壯然後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轍年少未能通
習吏事嚮之来非有取於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
樂然幸得賜歸待選使得優游數年之間將歸益治其
文且學為政太尉茍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
  上劉長安書蘇轍/
[228-8a]
轍聞之物之所受於天者異則其自處必高自處既高
則必趯然有所不合於世俗葢猛虎處於深山向風長
鳴則百獸震恐而不敢出松栢生於髙崗散柯布葉而
草木為之不殖非吾則爾拒而爾則不吾抗也故大才
不同則無朋而勢逺絶則失衆才髙者身之累也勢異
者衆之棄也昔者伯夷叔齊已嘗試之矣與其鄉人立
以其冠之不正也舍而去之夫以其冠之不正也舍之
而去則天下無乃無可與共處者耶舉天下而無可與
[228-8b]
共處則是其勢豈可以久也茍其勢不可以久則吾無
乃亦將病之歟其病而後反也不若其素與之之為善
也伯夷叔齊惟其徃而不反是以為天下之棄人也以
伯夷之不吾屑而棄伯夷者是固天下之罪矣而以吾
之潔清而不屑天下是伯夷亦有過耳古語有之曰大
辯若訥大巧若拙何者懼天下之以吾辯而以辯乘我
以吾巧而以巧困我故以拙養巧以訥養辯此又非獨
善保身也亦將以使天下之不吾忌而其道可長久也
[228-9a]
今夫天下之士轍已略觀之矣於此有所不足則於彼
有所長於此有所蔽則於彼有所見其勢然矣仄聞執
事之風明俊雄辯天下無有敵者而高亮剛果士之進
於前者莫不震慄而自失退而仰望才業之輝光莫不
逡廵而自愧葢天下之士已大服矣而轍願執事有以
少下之使天下樂進於前而無恐而轍亦得進見左右
以聴議論之末幸甚幸甚
  上田正言書王安石/
[228-9b]
正言執事某五月還家八月抵官每欲介西北之郵布
一書道區區之懷輙以事廢揚東南之吭也舟輿至自
汴者日十百數因得問汴事與執事息耗甚詳其間薦
紳道執事介然立朝無所跛倚甚盛甚盛顧猶有疑執
事者雖某亦然某之學也執事誨之進也執事奬之執
事知某不為淺矣有疑焉不以聞何以償執事之知哉
初執事坐殿廡下對方正䇿指斥天下利害奮不諱忌
且曰願陛下行之無使天下謂制科為進取一塗耳方
[228-10a]
此時窺執事意豈若今所謂舉方正者獵取名位而已
哉葢曰行其志云爾今聯諫官朝夕耳目天子行事即
一切是非無不可言者欲行其志宜莫若此時國之疵
民之病亦多矣執事亦抵職之日久矣向之所謂疵者
今或痤然若不可治矣向之所謂病者今或痼然若不
可起矣曽未聞執事建一言寤主上也何向者指斥之
切而今之疏也豈向之利於言而今之言不利耶豈不
免若今之所謂舉方正者獵取名位而已耶人之疑執
[228-10b]
事者以此為執事解者或造辟而言詭辭而出疎賤之人
奚遽知其微哉是不然矣傳所謂造辟而言者廼其言
則不可得而聞也其言之效則天下斯見之矣今國之
疵民之病有滋而無損焉烏所謂言之效耶復有為執
事解者曰葢造辟而言之矣如不用何是又不然臣之
事君三諫不從則去之禮也執事對䇿時常用是著於
篇今言之而不從亦當不啻三矣雖惓惓之義未能自
去孟子不云乎有言責者不得其言則去盍亦辭其言
[228-11a]
責耶執事不能自免於疑也必矣雖堅强之辯不能為
執事解也廼如某之愚則願執事不矜寵利不憚誅責
一為天下昌言以寤主上起民之病治國之疵蹇蹇一
心如對䇿時則人之疑不解自判矣惟執事念之如其
不然願賜教答不宣
  答韶州張殿丞書王安石/
某啟伏䝉再賜書示及先君韶州之政為吏民稱頌至
今不絶傷今之士大夫不盡知又恐史官不能記載以
[228-11b]
次前世良吏之後此皆不肖之孤言行不足信於天下
不能推揚先人之功緒餘烈使人人得聞知之所以夙
夜愁痛疚心疾首而不敢息者以此也先人之存某尚
少不得備聞為政之迹然嘗侍左右尚能記誦教誨之
餘葢先君所存嘗欲大潤澤於天下一物枯槁以為身
羞大者既不得試已試乃其小者耳小者又將泯没而
無傳則不肖之孤罪大釁厚矣尚何以自立於天地之
間耶閣下勤勤惻惻以不傳為念非夫仁人君子樂道
[228-12a]
人之善安能以及此自三代之時國各有史而當時之
史多世其家徃徃以身死職不負其意葢其所傳皆可
考據後既無諸侯之史而近世非尊爵盛位雖雄竒儁
烈道德滿衍不幸不為朝廷所稱輙不得見於史而執
筆者又雜岀一時之貴人觀其在廷論議之時人人得
講其然否尚或以忠為邪以異為同誅當前而不慄訕
在後而不羞茍以饜其忿好之心而止耳而况隂挾翰
墨以裁前人之善惡疑可以代褒似可以附毁徃者不
[228-12b]
能訟當否生者不得論曲直賞罰謗譽又不施其間以
彼其私獨安能無欺於𠖇昩之間耶善既不盡傳而傳
者又不可盡信如此唯能言之君子有大公至正之道
名實足以信後世者耳目所遇一以言載之則遂以不
朽於無窮耳伏惟閣下於先人非有一日之雅餘論所
及無黨私之嫌茍以發潛德為已事務推所聞告世之
能言而足信者使得論次以傳焉則先君之不得列於
史官豈有恨哉
[228-13a]
  答叚縫書王安石/
叚君足下某在京師時嘗為足下道曽鞏善属文未嘗
及其為人也還江南始熟而慕焉友之乂作文麤道其
行惠書以所聞詆鞏行無纎完其居家親友惴畏焉怪
某無文字規鞏見謂有黨果哉足下之言也鞏固不然
鞏文學議論在某交逰中不見可敵其心勇於適道殆
不可以刑禍利禄動也父在困厄中左右就養無虧行
家事銖髪以上皆親之父亦愛之甚嘗曰吾宗敝所頼
[228-13b]
者此兒耳此某之所見也若足下所聞非某之所見也
鞏在京師避兄而舍此雖某亦罪之也宜足下深攻之
也於辠之中有足矜者顧不可以書傳也事固有迹然
而情不至是者如不循其情而誅焉則誰不可誅耶鞏
之迹固然耳然鞏為人弟於此不得無過但在京師時
未深接之還江南又既徃不可咎未嘗以此規之也鞏
果於從事少許可時時岀於中道此則還江南時嘗規
之矣鞏聞之輙矍然鞏固有以教某也其作懷友書兩
[228-14a]
通一自藏一納某家皇皇求相切劘以免於悔者略見
矣嘗謂友朋過差未可以絶固且規之規之從則已固
且為文字自著見然後已邪則未嘗也凡鞏之行如前
之云其既徃之過亦如前之云而已豈不得為賢者哉
天下愚者衆而賢者希愚者固忌賢者賢者又自守不
與愚者合愚者加怨焉挾忌怨之心則無之焉而不謗
君子之過於聴者又傳而廣之故賢者常多謗其困於
下者尤甚勢不足以動俗名實未加於民愚者易以謗
[228-14b]
謗易以傳也凡道鞏之云云者固忌固怨固過於聴者
也家兄未嘗親鞏也顧亦過於聴耳足下乃欲引忌者
怨者過於聴者之言懸斷賢者之是非甚不然也孔子
曰衆好之必察焉衆惡之必察焉孟子曰國人皆曰可
殺未可也見可殺焉然後殺之匡章通國以為不孝孟
子獨禮貌之以為孝孔孟所以為孔孟者為其善自守
不惑於衆人也如惑於衆人亦衆人耳烏在其為孔孟
也足下姑自重毋輕議鞏
[228-15a]
  上蔡學士書曽鞏/
慶歴四年五月日南豐曽鞏謹再拜上書諫院學士執
事朝廷自更兩府諫官来言事者皆為天下賀得人而
已賀之誠當也顧不賀則不可乎鞏嘗靜思天下之士
矣以天子而行聖人之道不古聖賢然者否也然而古
今難之者豈無異焉邪人以不已利也則怨庸人以已
不及也則忌怨且忌則造飾以行其間人主不寤其然
則賢者必疎而殆矣故聖賢之道徃徃而不行也東漢
[228-15b]
之末是已今主上至聖雖有庸人邪人將不入其間然
今日兩府諫官之所陳上已盡白而信耶抑未然耶其
已盡白而信也尚懼其造之未深臨事而差也其未盡
白而信也則當屢進而陳之待其盡白而信造之深臨
事而不差而後已也成此美者其不在於諫官乎古之
制善矣夫天子之所尊而聴者宰相也然接之有時不
得數且久矣惟諫官隨宰相入奏事已奏宰相退歸中
書葢常然矣至於諫官出入言動相綴接蚤暮相親未
[228-16a]
聞其當退也如此則事之失得蚤思之不待暮而以言
可也暮思之不待越宿而以言可也不諭則極辨之可
也屢進而陳之宜莫若此之詳且實也雖有邪人庸人
不得而間焉故曰成此美者其不在於諫官乎今諫官
之見也有間矣其不能朝夕上下議亦明矣禁中之與
居女婦而已爾捨是則寺人而已爾庸人邪人而已爾
其於𠖇𠖇之間議論之際豈不易行其間哉如此則鞏
見今日兩府諌官之危而未見國家天下之安也度執
[228-16b]
事亦已念之矣茍念之則在使諫官侍臣復其職而已
安有不得其職而在其位者歟噫自漢降戾後世士之
盛未有若唐也自唐太宗降戾後世士之盛亦未有若
今也唐太宗有士之盛而能成功治今有士之盛能行
其道則前數百年之弊無不除也否則後數百年之患
將又興也可不為深念乎鞏生於逺阨於無衣食以事
親今又將集於鄉學當聖賢之時不得抵京師而一言
故敢布於執事并書所作通論雜文一編以獻伏惟執
[228-17a]
事莊士也不拒人之言者也願賜觀覽以其意少施焉
鞏之友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稱其文雖已得科名然居
今知安石者尚少也彼誠自重不願知於人然如此人
古今不常有如今時所急雖無常人千萬不害也顧如
安石此不可失也執事倘進之於朝廷其有補於天下
亦書其所為文一編進左右庶知鞏之非妄也
  上歐蔡書曽鞏/
鞏少讀唐書及貞觀政要見魏鄭公王珪之徒在太宗
[228-17b]
左右事之大小無不議論諫諍當時邪人庸人相叅者
少雖有如封倫李義府軰太宗又能識而疎之故其言
無不信聴卒能成貞觀太平刑措不以居成康上未嘗
不反復欣慕繼以嗟惜以謂三代君臣不知曽有如此
周旋議論否雖臯陶禹稷與唐舜上下謀謨載於書者
亦未有若此委曲備具頗意三代唐舜去時逺其時雖
有謀議如貞觀間或尚過之而其史不盡存故於今無
所聞見是不可知所不敢臆定繇漢以降至於陳隋復
[228-18a]
繇髙宗以降至於五代其史甚完其君無如此謀議决
也故其治皆出貞觀下理勢然爾竊自恨不幸不生於
其時親見其事歌頌推說以飽足其心又恨不得升降
進退於其間與之徃復議也自長以来則好問當世事
所見聞士大夫不少人人惟一以茍且畏慎隂拱黙處
為故未嘗有一人見當世事僅計謀有未可立效者其
誰肯奮然迎為之慮而已當之耶則又謂所欣慕者已
矣類千百年間不可復及昨者天子赫然獨見於萬世
[228-18b]
之表既更兩府復引二公為諫官見所條下及四方人
所傳道知二公在上左右為上論治亂得失羣臣忠邪
小大無所隐不為緇銖計惜以避怨忌毁罵讒搆之患
竊又奮起以謂從古以来有言責者自任其事未知有
如此周詳悃至議論未知有如此之多者否雖鄭公王
珪又能過是耶今雖事不合亦足暴之萬世而使邪者
懼懦者有所樹矣况合乎否未可必也不知所謂數百
千年巳矣不可復有者今幸遇而見之其心歡喜震動
[228-19a]
不可比說日夜庶幾雖有邪人庸人如封李者上必斥
而逺之惟二公之聴致今日之治居貞觀之上令鞏小
者得歌頌推說以飽足其心大者得出於其間吐片言
半詞以託名於千萬世是所望於古者不負且令後世
聞今之盛疑唐舜三代不及逺甚與今之疑唐太宗時
無異雖然亦未嘗不憂一日有於𠖇𠖇之中議論之際
而行謗者使二公之道未盡用故前以書獻二公先舉
是為言已而果然二公相次岀兩府亦更改而怨忌毁
[228-19b]
罵讒搆之患一日俱發翕翕萬狀至於乘女子之隙造
非常之謗而欲加之天下之大賢不顧四方人議論不
畏天地鬼神之臨已公然欺誣駭天下之耳目令人感
憤痛切廢食與寢不知所為噫二公之不幸實疾首蹙
額之民之不幸也雖然君子之於道也既得諸已汲汲
焉而務施之於外汲汲焉務施之於外在我者也務施
之外而有可有不可在彼者也在我者姑肆力焉至於
其極而後已也在彼者則不可必得吾志焉然君子不
[228-20a]
以必得之難而廢其肆力者故孔子之所說而聘者七
十國而孟子亦區區於梁齊滕邾之間為孔子者聘六
十九國尚未巳而孟子亦之梁之齊二大國不可則猶
俯而與邾滕之君謀其去齊也遲遲而後岀晝其言曰
王庶幾改之則必召予如用予則豈惟齊民安天下之
民舉安觀其心若是豈以一不合而止哉誠不若是亦
無以為孔孟今二公固一不合者也其心豈不曰天子
庶幾召我而用之如孟子之所云乎肆力焉於其所在
[228-20b]
我者而任其所在彼者不以必得之難而已莫大斯時
矣况今天子仁恕聰明求治之心未嘗怠天下一歸四
方諸侯承號令奔走之不暇二公之言如朝得於上則
夕被於四海夕得於上則不越宿而被於四海豈與聘
七十國遊梁齊邾滕之區區艱難比耶姑有待而已矣
非獨鞏之望乃天下之望而二公所宜自任者也豈不
謂然乎感憤之不已謹成憶昨詩一篇雅說三篇麤道
其意後二篇竝他事因亦冩寄此皆人所厭聞不宜為
[228-21a]
二公道然欲啟言覺悟天下之可告者使明知二公志
次亦使邪者庸者見之知世有斷然自守者不從已於
邪則又庶幾於天子視聴有所開益使二公之道行則
天下之嗷嗷者舉被其賜是亦為天下計不獨於二公
發也則二公之道何如哉嘗竊思更舉貢法責之累日
於學使學者不待乎按天下之籍而盛須土著以待舉
行悖者不能藉以進此歴代之思慮所未及善乎莫與
為善也故詩中善學尤具伏惟賜省察焉
[228-21b]
  謝杜相公書曽鞏/
伏以昔者方鞏之得禍罰於河濵去其家四千里之逺
南嚮而望迅河大淮埭堰湖江天下之險為其阻阨而
以孤獨之身抱不測之疾㷀㷀路隅無攀緣之親一見
之舊以為之託又無至行上之可以感人利勢下之可
以動俗惟先人之醫藥與凡䘮之所急不知所以為頼
而旅櫬之重大懼無以歸者明公獨於此時閔閔勤勤
營救䕶視親屈車騎臨於河上使其方先人之病得一
[228-22a]
意於左右而醫藥之有與謀至其既孤無外事之奪其
哀而毫髪之私無有不如其欲莫大之䘮得以卒致而
南其為存全之恩過越之義如此竊惟明公相天下之
道唫誦推説者窮萬世非如曲士汲及一節之善而位
之極年之髙天子不敢煩以政豈鄉閭新學危苦之情
叢細之事宜以徹於視聴而䝉省察然明公存先人之
故而所以盡於鞏之德如此葢明公雖不可起而寄天
下之政而愛育天下之人材不忍一夫失其所之道岀
[228-22b]
於自然推而行之不以進退而鞏獨幸遇明公於此時
也在䘮之日不敢以世俗淺意越禮進謝䘮除又惟大
恩之不可名空言之不足陳徘徊迄今一書之未進顧
其慙生於心無須㬰廢也伏惟明公終賜亮察夫明公
存天下之義而無有所私則鞏之所以報於明公者亦
惟天下之義而已誓心則然未敢謂能也
  寄歐陽舍人書曽鞏/
鞏頓首載拜舍人先生去秋人還䝉賜書及所撰先大
[228-23a]
父墓碑銘反復觀誦感與慙并夫銘誌之著於世義近
於史而亦有與史異者葢史之於善惡無所不書而銘
者葢古人之有功德材行志義之美者懼後世之不知
則必銘而見之或納於廟或存於墓一也茍其人之惡
則於銘乎何有此其所以與史異也其辭之作所以使
死者無有所憾生者得致其嚴而善人喜於見傳則勇
於自立惡人無有所紀則以愧而懼至於通材達識義
烈節士嘉言善狀皆見於篇則足為後世警勸之道非
[228-23b]
近乎史其將安近及世之衰人之子孫者一欲褒揚其
親而不本乎理故雖惡人皆務勒銘以誇後世立言者
既莫之拒而不為又以其子孫之所請也書其惡焉則
人情之所不得於是乎銘始不實後之作銘者當觀其
人茍託之非人則書之非公與是則不足以行世而傳
後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於里巷之士莫不有銘而
傳者益少其故非他託之非人書之非公與是故也然
則孰為其人而能盡公與是歟非蓄道德而能文章者
[228-24a]
無以為也葢有道德者之於惡人則不受而銘之於衆
人則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
有善惡相懸而不可以實指有實大於名有名侈於實
猶之用人非蓄道德者惡能辨之不惑議之不狥不惑
不狥則公且是矣而其辭之不工則世猶不傳於是又
在其文章兼勝焉故曰非蓄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
也豈非然哉然蓄道德而能文章者雖或竝世而有亦
或數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傳之難如此其遇之
[228-24b]
難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謂數百年而有者
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銘其公與是其傳世行
後無疑也而世之學者每觀傳記所書古人之事至其
所可感則徃徃䀌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孫也哉
况鞏也哉其追晞祖德而思所以傳之之繇則知先生
推一賜於鞏而及其三世其感與報宜若何而圖之抑
又思若鞏之淺薄滯拙而先生進之先祖之屯蹷否塞
以死而先生顯之則世之魁宏豪傑不世岀之士其誰
[228-25a]
不願進於門潛遁幽抑之士其誰不有望於世善誰不
為而惡誰不愧以懼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孫
為人之子孫者孰不欲寵榮其父祖此數美者一歸於
先生既拜賜之辱且敢進其所以然所論世族之次敢
不承教而加詳焉愧甚不宣
 
 
 
[228-25b]
 
 
 
 
 
 
 
 文章辨體彚選巻二百二十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