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R4h0132 文章辨體彙選-明-賀復徵 (master)


[281-1a]
欽定四庫全書
 文章辨體彚選巻二百八十一
            明 賀復徵 編
序一以下經類/
 吳訥曰爾雅云序緒也序之體始於詩之大序首言
 六義次言風雅之變又次言二南王化之自其言次
 第有序故謂之序也東莱云凡序文籍當序作者之
 意如贈送燕集等作又當隨事以序其實也大抵序
[281-1b]
 事之文以次第其語善序事理為上近世應用惟贈
 送為盛當須取法昌黎諸作庻為有得古人贈言之
 義而無枉已徇人之失也徐師曾曰序亦作叙言其
 次第有序若絲之緒也又謂之大序則對小序而言
 也其為體有二一曰議論二曰叙事宋真氏常分列
 于正宗之編其序事又有正變二體至唐栁氏又有
 序畧之名則其體稍變而其文益簡矣復徵曰序東
 西牆也文而曰序謂條次述作之意若牆之有序也
[281-2a]
 又曰宋真氏文章正宗分議論序事二體今叙目曰
 經曰史曰文曰籍曰騷賦曰詩集曰文集曰試録曰
 時藝曰詞曲曰自序曰傳賛曰藝巧曰譜系曰名字
 曰社會曰遊宴曰贈送曰頌美曰慶賀曰壽祝又有
 排體律體變體諸體種種不同而一體之中有序事
 有議論一篇之中有忽而叙事忽而議論苐在閲者
 分别讀之可爾
  毛詩序周卜商/
[281-2b]
關雎后妃之徳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化天下而正夫婦
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
教以化之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
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
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發於
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
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
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
[281-3a]
倫美教化移風俗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
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
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自戒故曰風至於
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
矣國史明乎得失之跡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詠
情性以風其上達于事變而懐其舊俗者也故變風發
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
也是以一國之事繫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
[281-3b]
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
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頌者美盛徳之形容以
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謂四始詩之至也然則闗雎
麟趾之化王者之風故繫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
鵲巢騶虞之徳諸侯之風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繫之召
公周南名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闗雎樂得淑女
以配君子憂在進賢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
善之心焉是闗雎之義也
[281-4a]
  尚書序漢孔安國/
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
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伏羲神農黄帝之書謂之三墳言
大道也少昊顓頊髙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
至于夏商周之書雖設敎不倫雅誥奥義其歸一揆是
故歴代寳之以為大訓八卦之説謂之八索求其義也
九州之志謂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風
氣所宜皆聚此書也春秋左氏傳曰楚左史倚相能讀
[281-4b]
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即謂上世帝王遺書也先君孔子
生于周末覩史籍之煩文懼覽之者不一遂乃定禮樂
明舊章刪詩為三百篇約史記而修春秋賛易道以黜
八索述職方以除九丘討論墳典斷自唐虞以下迄于
周芟夷煩亂剪截浮辭舉其宏綱撮其機要足以垂世
立教典謨訓誥誓命之文凡百篇所以恢𢎞至道示人
主以軌範也帝王之制坦然明白可舉而行三千之徒
並受其義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
[281-5a]
逃難解散我先人用蔵其家書于屋壁漢室龍興開設
學校旁求儒雅以闡大猷濟南伏生年過九十失其本
經口以傳授裁二十餘篇以其上古之書謂之尚書百
篇之義世莫得聞至魯共王好治宫室壊孔子舊宅以
廣其居于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書及傳
論語孝經皆蝌蚪文字王又升孔子堂聞金石絲竹之
音乃不壊宅悉以書還孔氏蝌蚪書廢已久時人無能
知者以所聞伏生之書考論文義定其可知者為𨽻古
[281-5b]
定更以竹簡寫之增多伏生二十五篇伏生又以舜典
合於堯典益稷合于臯陶謨盤庚三篇合為一康王之
誥合于顧命復出此篇并序凡五十九篇為四十六巻
其餘錯亂摩滅弗可復知悉送上官藏之書府以待能
者承詔為五十九篇作傳于是遂研精覃思博考經籍
采摭羣言以立訓傳約文申義敷暢厥㫖庻㡬有補于
将来書序序所以為作者之意昭然義見宜相附近故
引之各冠其篇首定五十八篇既畢㑹國有巫蠱事經
[281-6a]
籍道息用不復以聞傳之子孫以貽後世若好古博雅
君子與我同志亦所不隠也
  春秋左氏傳序晉杜預/
春秋者魯史記之名也記事者以事繫日以日繫月以
月繫時以時繫年所以紀逺近别異同也故史之所記
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時故錯舉以為所記之名也周
禮有史官掌邦國四方之事達四方之志諸侯亦各有
國史大事書之于策小事簡牘而已孟子曰楚謂之檮
[281-6b]
杌晉謂之乗而魯謂之春秋其實一也韓宣子適魯見
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吾今乃知周公之徳
與周之所以王韓子所見蓋周之舊典禮經也周徳既
衰官失其守上之人不能使春秋昭明赴告策書諸所
記注多違舊章仲尼因魯史策書成文考其真偽而志
其典禮上以遵周公之遺志下以明将来之法其教之
所存文之所害則刋而正之以示勸戒其餘則皆即用
舊史史有文質辭有詳畧不必改也故傳曰其善志又
[281-7a]
曰非聖人孰能修之盖周公之志仲尼従而明之左丘
明受經於仲尼以為經者不刋之書也故傳或先經以
始事或後經以終義或依經以辨理或錯經以合異隨
義而發其例之所重舊史遺文畧不盡舉非聖人所修
之要故也身為國史躬覽載籍必廣記而備言之其文
緩其㫖逺将令學者原始要終尋其枝葉究其所窮優
而柔之使自求之饜而飫之使自趨之若江海之浸膏
澤之潤渙然冰釋怡然理順然後為得也其發凡以言
[281-7b]
例皆經國之常制周公之垂法史書之舊章仲尼従而
修之以成一經之通體其㣲顯闡幽裁成義類者皆據
舊例而發義指行事以正褒貶諸稱書不書先書故書
不言不稱書曰之類皆所以起新舊發大義謂之變例
然亦有史所不書即以為義者此蓋春秋新意故傳不
言凡曲而暢之也其經無義例因行事而言則傳直言
其歸趣而已非例也故發傳之體有三而為例之情有
五一曰㣲而顯文見于此而義起于彼稱族尊君命舎
[281-8a]
族尊夫人梁亡城縁陵之類是也二曰志而晦約言示
制推以知例參會不地與謀曰及之類是也三曰婉而
成章曲従義訓以示大順諸所諱辟璧假許田之類是
也四曰盡而不汚直書其事具文見意丹楹刻桷天王
求車齊侯獻捷之類是也五曰懲惡而勸善求名而亡
欲蓋而章書齊豹盜三叛人名之類是也推此五體以
尋經傳觸類而長之附于二百四十二年行事王道之
正人倫之紀備矣或曰春秋以錯文見義若此所論則
[281-8b]
經當有事同文異而無其義也先儒所傳皆不其然荅
曰春秋雖以一字為褒貶然皆須數句以成言非如八
卦之爻可錯綜為六十四也固當依傳以為斷古今言
左氏春秋者多矣今其遺文可見者十數家大體轉相
祖述進不成為錯綜經文以盡其變退不守丘明之傳
於丘明之傳有所不通皆没而不説而更膚引公羊糓
梁適足自亂預今所以為異專修丘明之傳以釋經經
之條貫必出于傳傳之義例總歸諸凡推變例以正褒
[281-9a]
貶簡二傳而去異端盖丘明之志也其有疑錯則備論
而闕之以俟後賢然劉子駿創通大義賈景伯父子許
惠卿皆先儒之美者也末有頴子嚴者雖淺近亦復名
家故特舉劉賈許頴之違以見同異分經之年與傳之
年相附比其義類各隨而解之名曰經傳集解又别集
諸例及地名譜第歴數相與為部凡四十部十五巻皆
顯其異同従而釋之名曰釋例将令學者觀其所聚異
同之説釋例詳之也或曰春秋之作左傳及糓梁無明
[281-9b]
文説者以為自衛反魯修春秋立素王丘明為素臣言
公羊者亦云黜周而王魯危行言孫以避當時之害故
㣲其文隠其義公羊經止獲麟而左氏經終孔丘卒敢
問所安荅曰異乎余所聞仲尼曰文王既沒文不在兹
乎此制作之本意也歎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
夫蓋傷時王之政也麟鳳五靈王者之嘉瑞也今麟出
非其時虚其應而失其歸此聖人所為感也絶筆於獲
麟之一句者所感而起固所以為終也曰然則春秋何
[281-10a]
始于魯隠公荅曰周平王東周之始王也隠公讓國之
賢君也考乎其時則相接言乎其位則列國本乎其始
則周公之祚𦙍也若平王能祈天永命紹開中興隠公
能𢎞宣祖業光啟王室則西周之美可尋文武之跡不
墜是故因其厯數附其行事采周之舊以會成王義垂
法将来所書之王即平王也所用之厯則周正也所稱
之公即魯隠也安在其黜周而王魯乎子曰如有用我
者吾其為東周乎此其義也若夫制作之文所以彰往
[281-10b]
考来情見乎辭言髙則旨逺辭約則義㣲此理之常非
隠之也聖人包周身之防既作之後方復隠諱以避患
非所聞也子路欲使門人為臣孔子以為欺天而云仲
尼素王丘明素臣又非通論也先儒以為制作三年文
成致麟既已妖妄又引經以至仲尼卒亦又近誣據公
羊經止獲麟而左氏小邾射不在三叛之數故余以為
感麟而作作起獲麟則文止于所起為得其實至于反
袂拭靣稱吾道窮亦無取焉
[281-11a]
  爾雅序郭璞/
夫爾雅者所以通詁訓之指歸叙詩人之興詠總絶代
之離詞辨同實而殊號者也誠九流之津涉六藝之鈐
鍵學覽者之潭奥摛翰者之華苑也若乃可以博物不
惑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者莫近于爾雅爾雅者蓋興
于中古隆于漢氏豹鼠既辯其業亦顯英儒贍聞之士
洪筆麗藻之客靡不欽玩耽味為之義訓璞不揆檮昧
少而習焉沈研鑚極二九載矣雖註者十餘然猶未詳
[281-11b]
備並多紛謬有所漏畧是以復綴集異聞㑹粹舊説考
方國之語采謡俗之志錯綜樊孫博闗羣言剟其瑕礫
搴其蕭稂事有隠滯援據徵之其所易了闕而不論别
為音圖用袪未寤輒復擁篲清道企望塵躅者以將来
君子為亦有涉乎此也
  穀梁傳序范甯/
昔周道衰陵乾綱絶紐禮壊樂崩彞倫攸斁弑逆簒盜
者國有淫縦破義者比肩是以妖災因釁而作民俗染
[281-12a]
化而遷隂陽為之愆度七曜為之盈縮川岳為之崩竭
鬼神為之疵厲故父子之恩缺則小弁之刺作君臣之
禮廢則桑扈之諷興夫婦之道絶則谷風之篇奏骨月
之親離則角弓之怨彰君子之路塞則白駒之詩賦天
垂象見吉凶聖作訓紀成敗欲人君戒慎厥行增修徳
政蓋誨爾諄諄聽我藐藐履霜堅冰所繇者漸四夷交
侵華戎同貫幽王以暴虐見禍平王以㣲弱東遷征伐
不繇天子之命號令出自權臣之門故兩觀表而臣禮
[281-12b]
亡朱干設而君權喪下陵上替僣逼理極天下蕩蕩王
道盡矣孔子觀滄海之横流乃喟然而嘆曰文王既沒
文不在兹乎言文王之道喪興之者在已于是就太師
而正雅頌因魯史而修春秋列離黍于國風齊王徳于
邦君所以明其不能復雅政化不足以被羣后也于時
則接乎隠公故因兹以托始該二儀之化育賛人道之
幽變舉得失以彰黜陟明成敗以著勸誡拯頺綱以繼
三五鼓芳風以扇遊塵一字之褒寵踰華衮之贈片言
[281-13a]
之貶辱過市朝之撻徳之所助雖賤必伸義之所抑雖
貴必屈故附勢匿非者無所逃其罪潜徳獨運者無所
隠其名信不易之宏軌百王之通典也先王之道既𢎞
麟感化而来應因事備而終篇故絶筆于斯年成天下
之事業定天下之邪正莫善于春秋春秋之傳有三而
為經之㫖一臧否不同褒貶殊致蓋九流分而㣲言隠
異端作而大義乖左氏以鬻拳兵諫為愛君文公納幣
為用禮榖梁以衛輒拒父為尊祖莊公不納子糾為内
[281-13b]
惡公羊以祭仲廢君為行權妾母稱夫人為合正以兵
諫為愛君是人主可得而脅也以納幣為用禮是居喪
可得而婚也以拒父為尊祖是為子可得而叛也以不
納子糾為内惡是仇讐可得而容也以廢君為行權是
神器可得而窺也以妾母為夫人是嫡庻可得而齊也
若此之類傷教害義不可强通者也凡傳以通經為
主經以必當為理夫至當無二而三傳殊説庸得不棄
其所滯擇善而従乎既不俱當則固容俱失若至言幽
[281-14a]
絶擇善靡従庸得不並舎以求宗據理以通經乎雖我
之所是理未全當安可以得當之難而自絶于希通哉
而漢興以来瓌望碩儒各信所習是非紛錯凖裁靡定
故有父子異同之論石渠分争之説廢興繇于好惡盛
衰繼之辨訥斯盖非通方之至理誠君子之所歎息也
左氏豓而富其夫也誣榖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辯
而裁其失也俗若能富而不誣清而不短裁而不俗則
深于其道者也故君子之于春秋沒身而已矣升平之
[281-14b]
末嵗次大梁先君北蕃囘軫頓駕于吳乃帥門生故吏
我兄弟子姪研講六籍次及三傳左氏則有服杜之註
公羊則有何嚴之訓釋穀梁傳者雖近十家皆膚淺末
學不經師匠辭理典據既無可觀又引左氏公羊以解
此傳文義違反斯害也已于是乃商畧名例敷陳疑滯
博示諸儒同異之説昊天不弔大山其頺匍匐墓次死
亡無日日月逾邁跂及視息乃與二三學士及諸弟子
各記所識并言其意業未及終嚴霜夏墜従弟彫落二
[281-15a]
子冺沒天實喪予何痛如之今撰諸子之言各記其姓
名名曰春秋穀梁傳集解
  三傳指要序唐劉軻/
先儒以春秋之有三傳若天之有三光然然則春秋蓋
聖人之文乎聖人之文天也天其少變乎故詩有變風
易有變體春秋有變例變之為義也非介然温習之所
至賾乎其粹者也軻嘗病先儒各固所習互相矛楯學
者凖裁無所豈先聖後經以闢後生者邪抑守文持論
[281-15b]
敗潰失據者之過邪次又病今之學者涉流而迷源捨
經以習傳摭直言而不知其所以言此所謂去經緯而
従組繢者矣既傳生于經亦所以緯于經也三家者盖
同門而異户庸得不要其終以會其歸乎愚誠顓蒙敢
㑹三家必當之言列於經下撰成十五巻目之曰三傳
指要冀始涉者開巻有以見聖賢之心焉俾左氏富而
不誣公羊裁而不俗穀梁清而不短幸是非殆乎息矣
庻儒道君子有以相期於孔氏之門
[281-16a]
  龍圖序宋陳摶/
且夫龍馬始負圖出于羲皇之代在太古之先也今存
已合之位或疑之况更陳其未合之數耶然則何以知
之荅曰於仲尼三陳九卦之義探其㫖所以知之也况
夫天之垂象的如貫珠少有差則不成次序矣故自一
至于盈萬皆累累然如繫之于縷也且夫龍圖本合則
聖人不得見其象所以天意先未合而形其象聖人觀
象而明其用是龍圖者天散而示之伏羲合而用之仲
[281-16b]
尼黙而形之始龍圖之未合也惟五十五數上二十五
天數也中貫三五九外包之十五盡天三天五天九并
十五之用後形一六旡位又顯二十四之為用也兹所
謂天垂象矣下三十地數也亦分五位皆明五之用也
十分而為六形坤之象焉六分而㡬四象地六不配在
上則一不用形二十四在下則六不用亦形二十四後
既合也天一居上為道之宗地六居下為氣之本天三
幹地二地四為之用三若在陽則避孤隂在隂則避寡
[281-17a]
陽大矣哉龍圖之變岐分萬塗今畧述其梗槩焉
  中庸章句序朱熹/
中庸何為而作也子思子憂道學之失其傳而作也蓋
自上古聖神繼天立極而道統之傳有自来矣其見於
今則允執厥中者堯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
㣲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堯之一言
至矣盡矣而舜復益之以三言者則所以明夫堯之一
言必如是而後可庻㡬也盖嘗論之心之虛靈知覺一
[281-17b]
而已矣而以為有人心道心之異者則以其或生於形
氣之私或原於性命之正而所以為知覺者不同是以
或危殆而不安或㣲妙而難見耳然人莫不有是形故
雖上智不能無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雖下愚不能無
道心二者雜於方寸之間而不知所以治之則危者愈
危㣲者愈㣲而天理之公卒無以勝夫人欲之私矣精
則察夫二者之間而不襍也一則守其本心之正而不
離也従事於斯無少間斷必使道心常為一身之主而
[281-18a]
人心每聽命焉則危者安㣲者著而動静云為自無過
不及之差矣夫堯舜禹天下之大聖也以天下相傳天
下之大事也以天下之大聖行天下之大事也而其授
受之際丁寧告戒不過如此則天下之理豈有以加於
此哉自是以来聖聖相承若成湯文武之為君臯陶伊
傅周召之為臣既皆以此而接夫道統之傳若吾夫子
則雖不得其位而所以繼往聖開来學其功反有賢於
堯舜者然當是時見而知之者惟顔氏曾氏之傳得其
[281-18b]
宗及曾氏之再傳而復得夫子之孫子思則去聖遠而
異端起矣子思懼夫愈久而愈失其真也于是推本堯
舜以来相傳之意質以平日所聞父師之言更互演繹
作為此書以詔後之學者蓋其憂之也深故其言之也
切其慮之也遠故其説之也詳其曰天命率性則道心
之謂也其曰擇善固執則精一之謂也其曰君子時中
則執中之謂也世之相後千有餘年而其言之不異如
合符節厯選前聖之書所以提挈綱維開示藴奥未有
[281-19a]
若是其明且盡者也自是而又再傳以得孟氏為能推
明是書以承先聖之統及其沒而遂失其傳焉則吾道
之所寄不越乎言語文字之間而異端之説日新月盛
以至老佛之徒出則彌近理而大亂真矣然而尚幸此
書之不泯故程夫子兄弟者出得有所考以續夫千載
不傳之緒得有所据以斥夫二家似是之非盖子思之
功于是為大而㣲程夫子則亦莫能因其語而得其心
也惜乎其所以為説者不傳而凡石氏之所輯録僅出
[281-19b]
於其門人之所記是以大義雖明而㣲言未析至其門
人所自為説則雖頗詳盡而多所發明然倍其師説而
淫於老佛者亦有之矣熹自蚤嵗即嘗受讀而竊疑之
沉潜反覆盖亦有年一旦恍然似有以得其要領者然
後乃敢會衆説而折其中既為定著章句一篇以竢後
之君子而一二同志復取石氏書刪其繁亂名以輯畧
且記所嘗論辨取舎之意别為或問以附其後然後此
書之㫖支分節解脈絡貫通詳畧相因巨細畢舉而凡
[281-20a]
諸説之同異得失亦得以曲暢旁通而各極其趣雖於
道統之傳不敢妄議然初學之士或有取焉則亦庻乎
行逺升髙之一助云爾
  周禮訂義序真徳秀/
周禮之難行於後世也久矣不惟難行而又難言然則
終不可行乎曰有周公之心然後能行周禮無周公之
心而行之則悖矣然則終不可言乎曰有周公之學然
後能言周禮無周公之學而言之則戾矣孟子曰周公
[281-20b]
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
幸而得之坐以待旦公之心禹湯文武之心而其學則
禹湯文武之學也以此之心布而為政以此之學著而
為書故能為成周致太平而為萬世開太平蓋自古祻
亂之源非一而大畧有四焉君心縦於逸樂而羣下不
敢言也賢才壅於疏逖而在位非其人也元元愁痛而
上不聞蔽耳目之近而逺弗察也六官之屬凡能尊人
主以侈欲者一以冢宰統之三公之論道師保氏之詔
[281-21a]
諫又皆以輔導為職而君者立於無過之地矣士之有
徳行道藝者民自興之而因使長與治焉修於家者莫
不達於朝廷則人才無陸沈天官弗私予矣居民有法
養民有政斂民有制刮民有典舉天下疲癃惸獨無不
樂其生者又自王畿之近至於六服之遠地之相去或
千萬里而情之相通如一家凡此皆禹湯文武之政公
之所思而得者畢著於此書非有公之心者其能行非
有公之學者其能言乎新室盗也宇文狄也其所經營
[281-21b]
皆自私也志先王之道者莫如唐太宗然無端身刑家
之本而欲觀井田議封建宜其卒莫能行也自劉歆用
之既悖儒者譁而攻之王安石用之復悖儒者又譁而
攻之曰周禮不可行也吁歆之王田安石之衆府直竊
其一二以自益爾安得累吾聖經耶彼何休者指以為
六國隂謀之書既㡬於非聖無法而近世之闢荆舒者
又謂其廢孔子之春秋用劉歆之周禮也獨不思春秋
固出於周禮耶使周禮常行於天下則春秋不作矣盖
[281-22a]
後世之行周禮者其悖如彼而言者又甚戾如此故曰
不惟難行而又難言也鄭賈諸儒析名物辨制度不為
無功而聖人㣲指終莫之睹惟洛之程氏闗中之張氏
其所論説不過數條獨得聖經精㣲之藴蓋程張之學
公之學也有公之學故能得公之心而是書所賴以明
也永嘉王君次㸃其學本於程張而於古今諸儒之説
莫不深究著為訂義一編用力甚至然未以為足也方
将早夜以思深原作經本指以曉當世其心抑又仁矣
[281-22b]
以是心而為是學周禮一書其遂大明矣乎嗚呼使是
書而果大明在上者以周公之心行三王之事則太平
之路開禍亂之源塞豈空言哉予嘉次㸃之志故為序
於篇端而勉使益用力焉紹定五年閠九月甲戌建安
真某書
  大學衍義序真徳秀/
臣始讀大學之書見其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
家至于治國平天下其本末有序其先後有倫蓋嘗撫
[281-23a]
巻三嘆曰為人君者不可以不知大學為人臣者不可
以不知大學為人君而不知大學無以清出治之源為
人臣而不知大學無以盡正君之法既又考觀在昔帝
王之治未有不本之身而達之天下者然後此書所陳
實百聖傳心之要典而非孔氏之私言也三代而下此
學失傳其書雖存槩以傳記目之而已求治者既莫之
或考言治者亦不以望其君獨唐韓愈李翺常舉其説
見於原道復性之篇而立朝論議曽弗之及蓋自秦漢
[281-23b]
以後尊信此書者惟愈及翺而亦未知其為聖學之淵
源治道之根祗也况其他乎臣嘗妄謂大學一書君天
下者之律令格例也本之則必治違之則必亂近世大
儒朱熹嘗為章句或問以析其義寧皇之初入侍經帷
又嘗以此書進講願治之君儻取其書玩而繹之則凡
帝王為治之序為學之本洞然於胸次矣臣不佞竊思
所以羽翼是書者故剟取經文二百有五字載於是編
而先之以堯典臯謨伊訓與思齊之詩家人之卦者見
[281-24a]
前聖之規模不異乎此也維之以子思孟子荀况董仲
舒揚雄周敦頥之説者見後賢之議論不能外乎此也
以上論帝王/為治之序堯舜禹湯文武之學純乎此者也商髙宗
周成王之學庻㡬乎此者也漢唐賢君之所謂學已不
能無悖乎此矣而漢孝元以下數君之學或以技藝或
以文辭則其謬乎此者也上下數千載間治亂存亡皆
繇是出臣故斷然以為君天下之律令格例也雖然人
君之學必知其要然後有以為用力之地蓋明道術辨
[281-24b]
人才審治體察民情者人君格物致知之要也崇敬畏
戒逸欲者誠意正心之要也謹言行正威儀者修身之
要也重妃匹嚴内治定國本教戚屬者齊家之要也四
者之道得則治國平天下在其中矣每條之中首以聖
賢之明訓參以前古之事蹟得失之鑑炳焉可觀昔時
入侍邇英蓋嘗有志乎是比年以来屏居無事乃得繙
閲經傳彚而輯之畎畝㣲忠朝思暮繹所得惟此秘之
巾衍以俟時而獻焉其書之指皆本大學前列二者之
[281-25a]
綱後分四者之目所以推衍大學之義也故題之曰大
學衍義云
 
 
 
 
 
 
[281-25b]
 
 
 
 
 
 
 
 文章辨體彚選巻二百八十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