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R4h0132 文章辨體彙選-明-賀復徵 (master)


[027-1a]
欽定四庫全書
 文章辨體彚選卷二十七
            明 賀復徴編
策問二
  問進士策唐元結/
問開元天寶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髙山絶壑耒耜
亦滿人家粮儲皆及數嵗太倉委積陳腐不可校量忽
遇凶年穀猶耗盡當今三河膏壤淮泗沃野皆荆棘已
[027-1b]
老則耕可知太倉空虚雀䑕猶餓至於百姓朝暮不足
而諸道聚兵百有餘萬遭嵗不稔將何為謀今欲勸人
耕種則喪亡之後人自貧苦寒餒不救豈有生資今欲
罷兵息戍則又冦盗猶在尚湏防遏使國家用何䇿得
人安俗阜不戰無兵用何謀使縱遇凶年亦無災患
  其二
問古人識貴精通學重兼愽不有激發何以相求三禮
何篇可删三傳何者可廢墨氏非樂其禮何以儒家委
[027-2a]
命此言當乎彼天女天孫不知何物彼日兄月姊弟妹
是誰駔儈與傖奴寜分一純將二精何説孤竹之君何
姓新城老婦何名棘竹出自何方毒銅産於何國何鄉
無水可飲何池卧氷而温何人恩信過於田横何人壯
勇等於關侯何人鑿坯而遁何人終日掃門無淺近之
不為悉説
  問為治䇿宋歐陽修/
問古者為治有繁簡其施於民也有淺深各適其宜而
[027-2b]
已三代之盛時地方萬里而王所自治者千里而已其
餘以建諸侯至於禮樂刑政頒其大法而使守之則其
大體葢簡如此諸侯大小國葢數千必各立都邑建宗
廟卿士大夫朝聘祭祀訓農練卒居民度土自一夫以
上皆有法制則其於衆務何其繁也今自京師至於海
隅徼障一尉卒之職必命於朝政之大小皆自朝出州
縣之吏奉行而已是舉天下皆所自治其於大體則為
繁矣其州縣大小閭邑田井訓農練卒一夫以上畧亡
[027-3a]
制度其於衆務何其忽而簡也夫禮以治民而樂以和
之徳義仁恩長養涵澤此三代之所以深於民者也政
以一民刑以防之此其淺者爾今自宰相至於州縣有
司莫不行文書治吏事其急在督賦歛斷獄訟而已此
特淺者爾禮樂仁義吏不知所以為而欲望民之被其
教其可得乎夫治大以簡則力有餘治小以繁則事不
遺制民以淺則防其僻漸民以深則化可成此三代之
所以治也今一切悖古簡其當繁而繁其可簡務其淺
[027-3b]
而忽其深故為國百年而仁政未成生民未厚者以此
也然若欲使國體大小適煩簡之宜法政弛張盡淺深
之術諸侯井田不可卒復施於今者何宜禮樂刑政不
可卒成用於今者何便悖古之失其原何自修復之方
其術何始迹治亂通古今子大夫之職也其悉心以陳

  問周禮官制之疑歐陽修/
問六經者先王之治具而後世之取法也書載上古春
[027-4a]
秋紀事詩以㣲言感刺易隠而深矣其切於世者禮與
樂也自秦之焚書六經盡矣至漢而出者皆其殘脱顛
倒或傳之老師昏耄之説或取之冢墓屋壁之間是以
學者不明異説紛起况乎周禮其出最後然其為書備
矣具天地萬物之統制禮作樂建國君民養生事死禁
非道善所以為治之法皆有條理三代之政美矣而周
之治迹所以比二代而尤詳見於後世者周禮著之故
也然漢武以為瀆亂不騐之書何休亦云六國隂謀之
[027-4b]
説何也然今考之寔有可疑者夫内設公卿大夫下至
府史胥徒以相副貳外分九服建五等差尊卑以相統
理此周禮之大畧也而六官之屬畧見於經者五萬餘
人而里閭縣鄙之長軍師卒伍之徒不與焉王畿千里
之地為田幾井容民幾家王官王族之國邑幾數民之
貢賦幾何而又容五萬人者於其間其人耕而賦乎如
其不耕而賦則何以給之夫為治者固若是之煩乎此
其一可疑者也秦既誹古盡去古制自漢以後帝王稱
[027-5a]
號官府制度皆襲秦故以至於今雖有因有革然大抵
皆秦制也未嘗有意於周禮者豈其體大而難行乎其
果不可行乎夫立法垂制將以遺後也使難行而萬世
莫能行與不可行等爾然則反秦制之不若也脱有行
者亦莫能興或因以取亂王莾後周是也則其不可用
决矣此又可疑也然其祭祀衣服車旗似有可采者豈
所謂郁郁之文乎三代之治其要何如周禮之經其失
安在宜於今者其禮安從其悉陳無隠
[027-5b]
  問為政歐陽修/
問為政者狥名乎襲迹乎三代之名正名也其迹治迹
也所謂名者萬世之法也迹者萬世之制也正名立制
言順事成然後因名迹以考實而其文章事物粲然無
不備矣可謂盛哉董仲舒以為三代質文布改制之名
而無變道之實者是也自秦肆其虐滅棄古典然後三
代之名與迹皆變易而喪其實豈所謂變其道者耶然
自秦迄今千有餘嵗或治或亂其廢興長短之埶各由
[027-6a]
其人為之而已其襲秦之名不可改也三代之迹不可
復也豈其理之自然歟豈三代之制止於三代而不可
施於後世歟王莽求其迹而復井田宇文求其名而復
六官二者固昏亂敗亡之國也然則孔子言為政必也
正名孟子言為政必始經界豈虚言哉然自秦以來治
世之主幾乎三代者唐太宗而已其名迹固未嘗復三
代之一二而其治則幾乎三王豈所謂名迹者非此之
謂歟豈遺名與迹而直考其實歟豈孔孟之所謂者有
[027-6b]
㫖而學者弗深考之歟其酌古今之宜與其異同者以

  問漢之禍凡六變蘇軾/
問人主莫不欲安存而惡危亡然而其國常至於不可
救者何也所憂者非其所以亂與亡而其所以亂與亡
者常出於其所不憂也請借漢以言之昔者髙帝之世
天下既平矣當時之所憂者韓彭英盧而已此四王者
皆不能終髙帝之世相繼仆㓕而不復續及至呂氏之
[027-7a]
禍則由異姓也呂氏既已㓕矣而呉楚之憂幾至於亡
國方韓彭吕氏之禍惟恐同姓之不蕃熾昌大也然至
其為變則又過於異姓逺矣文景之世以為諸侯分裂
破弱則漢可以百世而無憂至於武帝諸侯之難少衰
而匈奴之患方熾則又以為天下之憂止於此矣及昭
宣元成之世諸侯王既已無足憂者而匈奴又破滅臣
事於漢然其所以卒至於中絶而不救則其所不慮之
王氏也世祖既立上懲韓彭之難中鍳七國之變而下
[027-7b]
悼王氏之禍於是盡侯諸將而不任以事裁減同姓之
封而黜三公之權以為前世之弊盡去矣及其衰也宦
官之權盛而黨錮之難起士大夫相與搤腕而遊談者
以為天子一日誅宦官而解黨錮則天下猶可以無事
於是外召諸將而内脅其君宦官既誅無遺類而董卓
曹操之徒亦因以亡漢漢之所憂者凡六變而其亂與
亡輒出於其所不憂而終不可偹由此觀之治亂存亡
之勢其皆有以取之與抑將不可推如江河之徙移其
[027-8a]
勢自有以相激而不自知與其亦可以理推力救而莫
之為也今將使事至而應之患至而為之謀則天下之
患不可以勝防而教化不可以勝變矣則亦將朝文而
暮質忽寛而驟猛歟意者亦可以長守而不變雖有小
患而不足䘏者歟願因論漢而極言其所以然
  問用人蘇軾/
問昔三代之際公卿有生而為之者士有至老而不遷
者官有常人而人有常心故為周之公卿者非周召毛
[027-8b]
原則王之子弟也發於畎畆起於匹夫而至於公相則
葢亦有幾人而已士之勤苦終身於學講肄道藝而修
其廉隅以邀鄉里之名不過以望卿大夫賢能之書其
選舉而上不過以為一命之士其傑異者至於大夫極
矣夫周之世諸侯為政之卿皆其世臣之子孫則夫布
衣之士其進葢亦有所止也當是之時士皆安其習而
樂其分不倦於小官而樂為之故其民事修而世務舉
及其後世不然使天下旅進而更為之雖布衣之賢得
[027-9a]
以驟進於朝廷而士始有無厭之心矣官事之不修民
事之不緝非其不能不屑為之也先王之用人欲其人
人自喜終老而不倦是以能盡其才今以凡人之才而
又加之以既倦之意其為弊可勝言乎今夫州縣之吏
有故而不得改官者盤桓而不能去乆者不過以為職
官今祿仕而達者自縣宰為郡之通守自郡之通守以
至郡守為郡守而無他才能則盤桓於太守而不得去
由此觀之是職官令錄與郡守四者為國家棄材之委
[027-9b]
而仕不達者之所盤桓而無聊也夫以太守之重職官
令錄之近於民而用棄材焉使不達者盤桓於其職此
豈先王所以使人不倦之意歟嗟夫葢亦有不得已也
居今之勢何以使天下之士各安其分而無輕於小官
何以使此四者流徙不倦而無不自聊頼之意其悉書
於篇
  問得人蘇軾/
問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詩曰無競惟人四方其訓
[027-10a]
之文武之功未有不以得人而成者也仲尼旅人也而
門人可使南面重耳亡公子也而從者足以相國漢之
得人盛於武宣皆拔之芻牧之中而表之公卿之上世
主不以為疑士大夫不以為嫌者風俗厚而論議正也
宋蔡廓為吏部尚書黄散以下皆得自用而廓以為薄
已今自宰相不得專選舉一命以上皆付之定法此何
道也昔常衮當國雖盡公守法而賢愚同滯天下譏之
及崔貽孫相不及一年除吏八百多其親舊號稱得人
[027-10b]
故建中之政幾同貞觀夫使宰相守法如常衮則不免
於賢愚同滯之譏用人如貽孫則必有威福下移之謗
欲望得人於微陋之中而成功於繩墨之外豈不難哉
子大夫學優而求用者也當何施於今而免於斯二者
願極言之
  問堯舉鯀治水之疑王安石/
問堯舉鯀於書詳矣堯知其不可然且試之邪抑不知
之也不知非所以為聖也知其不可然且試之則九載
[027-11a]
之民其為病也亦乆矣幸而羣臣遂舉舜禹不幸復稱
鯀此亦將以九載試之邪以堯之大聖知鯀之大惡其
知之也足以自信不疑矣何牽於羣臣也必曰吾惟羣
臣之聴不自任也聖人之心急於救民其趨舍顧是否
何如豈固然邪必以為後世法得無明哲之主牽制以
召敗者邪或曰堯知木之數故先之以鯀或曰乆民病
以大禹功是皆不然堯必不以民病私禹禹不必以利
民病而大已功以民病私其臣利民病以為已功烏在
[027-11b]
其為堯禹也又以為泥於數其探聖人滋淺矣且謂之
有數鯀何罪其殛死也聖人之所以然愚不能釋吾子
無隠焉耳
 
 
 
 
 文章辨體彚選巻二十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