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R4h0132 文章辨體彙選-明-賀復徵 (master)


[425-1a]
欽定四庫全書
 文章辨體彚選巻四百二十五
           明 賀復徴 編
議二
  為兄後議宋劉敞/
禮天子之廟三昭三穆與太祖而七諸侯二昭二穆與
太祖而五所謂昭者父道也所謂穆者子道也天子諸
侯未必皆身有子故或取於兄弟之子以為嗣親同則
[425-1b]
取其賢者賢同則取其長者長同則卜其吉者非兄弟
之子則弗取故不以諸父為嗣兄亦尊也不以諸弟為
嗣弟已之倫也此古者七廟五廟之序所以昭穆不相
越迭毁不相害也至乎後世國家多事或傳之諸兄或
傳之諸弟葢有不得已焉則禮散久矣然旣已受國家
天下則所傳者雖非子亦猶子道也傳之者雖非其父
亦猶父之道也以天下國家為重矣春秋僖公實閔公
之兄閔公遭弑僖不書即位明臣子一體也公孫嬰齊
[425-2a]
卒春秋謂之仲嬰齊以謂為人後者為之子當下從子
例不得復顧兄弟之親稱公孫也春秋之義有常有變
夫取後者不得取兄弟此常也既已不可及取兄弟矣
則正其禮使從子例此變也故僖公以兄繼弟春秋謂
之子嬰齊以弟繼兄春秋亦謂之子所謂常用於常變
用於變者也旣正其子名則僖公不得不以閔公為昭
歸父不得不以嬰齊為穆既正其昭穆則迭毁之次不
得不以一代一也而儒者或疑禮無後兄弟之文遂以
[425-2b]
春秋書仲嬰齊為不與子為父孫非也子為父孫誠非
禮之正有不得已者春秋正其為臣子一體而已故實
公孫嬰齊而謂之仲嬰齊若春秋本不聽其為後者則
當書曰公孫嬰齊卒學者問之曰此仲嬰齊曷為謂之
公孫嬰齊不與為兄後也乃可矣夫春秋家猶重之况
國乎國爾猶重之况天下乎故凡繼其君雖兄弟必使
子之繼其大宗雖兄弟必使子之如繼其君繼其大宗
而不使子是教不子而輕其所託也此文公所以受逆
[425-3a]
祀之貶也然春秋固為衰世法非太平正禮也太平之
世未嘗有也漢時定迭毁之禮丞相𤣥成丞相衡引昭
宣兩帝並為昭獨以孫為昭而不知禮無兩昭使昭帝
之天下無所傳宣帝之天下無所受失禮意矣又惠帝
文帝皆髙祖子惠帝親受之髙祖文帝則受之惠帝雖
皆兄弟此與閔公僖公何異哉存當以臣子叙之死當
以昭穆正之而漢世議者推文帝使上繼髙祖而惠帝
親受髙祖天下者反不與昭穆之正至於光武當繼平
[425-3b]
帝又自以世次為元帝之子上繼元帝而為元帝後皆
悖經違禮而不可傳者也自漢世以來其議尤衆皆曰
兄弟不相為後不當以昭穆格之妄也若不以昭穆格
之則天下受之誰乎凡人君以兄弟為後者必非有子
者也引而為嗣臣子一體矣而當嗣者反以兄弟之故
不繼所受國而繼先君則是所受國者竟莫有嗣之者
也不可一矣生則以臣子事之死則以兄弟治之志生
悖死不可二矣已實受之後君不受之先君今當自繼
[425-4a]
先君者不惟棄後君命已之命又當廢先君命兄之命
不可三矣天下國家則歸之已而父子之禮則恥不為
不可四矣徐邈曰若兄弟昭穆者設兄弟六人為君至
其後世當祀不及祖禰此又妄之甚者禮有所極義有
所繼為之後者為之子所以正授受重祖統也兄弟六
人相代為君亦六代祀祖禰矣假令非兄弟相代其祖
亦當遷矣不得故存也即如此言使有兄弟六人為君
各自稱昭是有十三廟也又其最後一君當上繼先君
[425-4b]
而五君終為無後也豈其所以傳重授國之意乎禮為
人後者降其私親設兄弟六君故當各自為嗣義不可
曲顧其親可謂祀不及祖禰哉凡言禮者惡其謟時君
之意茍曰益廣宗廟大孝之本而不詳受授之道春秋
之義使當傳國者不忍以國與其宗曰非吾子也當受
國者又不肯以臣子之禮事其君曰非吾父也至令宗
廟猥衆昭穆駢積而鬼有不嗣者推生嗣死獨可悖哉
獨可悖哉
[425-5a]
  賞罰議趙瞻/
世之大患在賞罰焉賞以㣲文牾賢罰以定令幸姦則
是國代賢者辭而法為姦人地也有吏於此齎伐閲詣
考課曹曹必曰某在斯職事若干年當遷某官某在斯
課最若干數當増某秩斯人大賢大不肖雖朝廷王公
不得擅輙議其存捨動揺者或迹狀白著有非常不在
詔令則以問故事與令有所差駁突兀亦不為舉夫以
賢者難進易退亷恥謙服之心詎非代之辭者歟若爾
[425-5b]
伊尹太公常齒匹夫傅説箕子常編縶囚冀缺寗戚常
伍耕農管仲五羖常沒擄獲尚屑與時争盆鼓之逋賦
列時刻之積效而邀遷次耶又或以罪付理官曹曹必
曰以甲令當某罰以乙詔當某科有輕重疑則為奏以
請上上之所進退亦旁法律尺寸爾夫以姦人狡獪窺
幸之備詎非為之地者歟且唐虞流共工放驩兠湯誅
尹諧文王誅潘正太公誅華仕管仲誅傅里乙子産誅
鄧析史傳孔子誅少正夘則書有三風十愆禮經有四
[425-6a]
誅無赦孟軻以楊朱墨翟邪説之無君親者拒之荀卿
以宋鈃公孫龍衆惑之亂名實者禁之故若晉羊舌鮒
以掠美尸齊阿大夫以虚譽烹彌子瑕佞幸以忠孝而
得罪郭解豪俠以仁義而蒙戮皆姦雄桀黠傷蝕風教
之尤者然以之示有司則罪無所當矣非勉寛仁之治
也非保賊亂之黨也徒律令無所處焉也賞與罰如是
馳歩皇帝之塗而未底者所以趣之之轍異也或謂若
之所贊者古也今之所用者時也若居今時而用古殆
[425-6b]
不可與權矣張選舉之程法補調之品目猶曰未也况
以堯舜之所病與三代之明哲而責有司哉又若前王
律後王令附麗騐治劾讞鍜成猶曰未也况以難明之
狀可惑之事而亟致大戮哉正爾如賞僣及淫人刑僣
及善人何此大不然且責君於難謂之恭吾君不能謂
之賊彼曷獨不欲舉縣官與堯舜三代之隆乎夫人之
辭行技能號為搜索而寘朝廷矣才具器識號為度量
而縻爵位矣斯豈它術哉視必得賢者而後任之有司
[425-7a]
爾真賢實亷不次求索則有司之明也上之察也壬人
大姦赫然誅殛亦有司之明也上之察也豈他術哉上
如不察有司不賢雖區區於秩次事事於律令顧益資
其窺測者豈有補耶但古用此亦治今用此亦治不能
用則皆末如之何也又安在權不權使今得一伊尹太
公而賞之天下非乎不也得一驩兠共工而罰之天下
非乎不也若賞伯夷而同盜跖罰窮竒而諮饕餮惡可
  渾儀議沈括/
[425-7b]
五星之行有疾舒日月之交有見匿求其次舍經劘之
會其法一寓於日冬至之日日之端南者也日行周天
而復集於表銳凡三百六十有五日四分日之幾一而
謂之歲周天之體日别之謂之度度之離其數有二日
行則舒月行則疾㑹而均别之曰赤道之度日行自南
而北升降四十有八度而迤别之曰黄道之度度不可見
其可見者星也日月五星之所由有星焉當度之畫者
凡二十有八而謂之舍舍所以絜度度所以生數也度
[425-8a]
在天者也為之璣衡則度在器度在器則日月五星可
以摶乎器中而天無所豫也天無所豫則在天者不為
難知也自漢以前為厯者必有璣衡以自驗跡其後雖
有璣衡而不為厯作為厯亦不復以器自考氣朔星緯
皆莫能知其必當之數至唐厯僧一行改大衍厯
法始復用渾儀參貫故其術所得比諸家為多臣嘗厯
考古今儀象之法虞書所謂璿璣玉衡惟鄭康成粗記
其法至洛下閎製圓儀賈逵又加黄道其詳皆不存於
[425-8b]
書其後張衡為銅儀於宻室中以水轉之葢所謂渾象
非古之璣衡也吳孫氏時王蕃陸績皆嘗為儀及象其
説以謂舊以二分為一度而患星辰稠概張衡改用四
分而復推重難運故蕃以三分為度周丈有九寸五分
寸之三而具黄赤道焉績之説以天形如鳥卵小憜而黄
赤道短長相害不能應法至劉曜時南陽孔定制銅儀
有雙規規正距子午以象天有横規判儀之中以象地有
持規斜絡天腹以候赤道南北植幹以法二極其中乃
[425-9a]
為游規窺管劉曜太史令晁崇斛蘭皆嘗為鐡儀其規
有六四常定以象地一象赤道其二象二極乃定所謂
雙規者其制與定法大同惟南北柱曲抱雙規下有
縱衡水平以銀錯星度小變舊法而皆不言有黄道疑
其失傳也唐李淳風别為圓儀三重其外曰六合有天
經雙規金渾緯規金常規次曰三辰轉於六合之内圓
徑八尺有璿璣規月游規所謂璿璣者黄赤道屬焉又
次曰四游南北為天樞中為游筩可以升降游轉别為
[425-9b]
月道傍列二百四十九交以携月㳺一行以為難用
而其法亦亡其後率府兵曹梁令瓚更以木為游儀因
淳風之法而稍附新意詔與一行雜校得失改鑄銅儀
古今稱其詳確至道中初鑄渾天儀於司天監多因斛
蘭晁崇之法皇祐中改鑄銅儀於天文院姑用令瓚一
行之論而去取交有失得臣今輯古今之説以求數象
有不合者十有三事其一舊説以謂今中國於地為東
南當令西北望極星置天極不當中北又曰天常傾西
[425-10a]
北故極星不得居中臣謂以中國規觀之天常北倚可也
謂極星偏西則不然所謂東西南北者何從而得之豈
不以日之所出者為東而日之所入者為西乎臣觀古
之候天者自南安都䕶府至浚儀大岳臺纔六千里而
北極之差凡十五度稍北不已庸詎知極星之不直人
上也臣嘗讀黄帝素問書立於午而面子立於子而面
午至於自夘而望酉自酉而望卯皆曰北面立於夘而
負酉立於酉而負卯至於自午而望南自子而望北則
[425-10b]
皆曰南面臣始不諭其理逮今思之乃常以天中為北
也常以天中為北則葢以極星常居天中也素問尤為
善言天者今南北纔五百里則北極輙差一度以上而
東西南北數千里間日分之時候之日未嘗不出於卯
半而入於酉半則又知天樞旣中則日之所出者定為
東日之所入者定為西天樞則常為北無疑矣以衡窺
之日分之時以渾儀抵極星以候日之出沒則在卯酉
之半少北此殆放乎四海而同者何從而知中國之為
[425-11a]
東南也彼徒見中國東南皆際海而為是説也臣以為
極星之果中果非中皆無足論者彼北極之出地千里
之間所差者已如是又安知其茫昩幾千萬里之外耶
今直當據建邦之地人目之所及裁以為法不足以為
法者宜置而勿議可也其二曰紘平設以象地體今渾
儀置於崇臺之上下瞰日月之所出則紘不與地際相
當者臣詳此説雖粗有理然天地之廣大不為一臺之
髙下有所推遷葢渾儀考天地之體有實數有凖數所
[425-11b]
謂實者此數即彼數也此移赤彼亦移赤之謂也所謂
凖者以此凖彼此之一分則凖彼之幾千里之謂也今
臺之髙下乃所謂實數一臺之髙不過丈數彼之所差
者亦不過此天地之大豈數丈足累其髙下若衡之低
昻則所謂凖數者也衡移一分則彼不知其幾千里則
衡之低昻當慎而臺之髙下非所當恤也其三曰月行之
道過交則入黄道六度而稍却復交則出於黄道之南
亦如之月行周於黄道如繩之繞木故月交而行日之
[425-12a]
隂則日為之虧入蝕法而不虧者行日之陽也毎月退
交二百四十九日周有竒然後復會今月道旣不能環
繞黄道又退交之漸當毎日差池今必候月終而頓移
亦終不能符會天度當省去月環其候月之出入專以
厯法歩之其四衡上下二端皆徑一度有半用日之徑
也衡端不能全容日月之體則無由審日月定次欲日
月正滿上衡之端不可動移此其所以用一度有半為
法也下端亦度有半則不然若人目迫下端之東以窺
[425-12b]
上端之西則差幾三度凡求星之安必令所求之星正
當穿之中心今兩端旣等則人目遊動無因知其正中
今以句股法求之下徑三分上徑一度有半則兩竅相
覆大小略等人目不揺則所察自正其五前世皆以極
星為天中自祖暅以璣衡窺考天極不動處乃在極星
之末猶一度有餘今銅儀天樞内徑一度有半乃謬以
衡端之度為率若璣衡端平則極星常遊天樞之外璣
衡小偏則極星乍入令瓚舊法天樞乃徑二度有半葢
[425-13a]
欲使極星遊於極中也臣考騐極星更三月而後知天
中不動處逺極星乃三度有餘則祖暅窺考猶為未審
今當為天樞徑七度使人目切南樞望之星正循北極
樞裏周常見不隠天體方正其六令瓚以辰刻十干八
卦皆刻於紘然紘正平而黄道斜運當子午之間則日
徑度而道促卯酉之際則日迤行而道舒如此辰刻不
能無謬新銅儀則移刻於緯四遊均平辰刻不失然令
瓚天中單環直中國人頂之上而新銅儀緯斜絡南北
[425-13b]
極之中與赤道相直舊法設之無用新儀移之為是然
當側規如車輪之牙而不當衡規如鼓陶其傍迫狹難
賦辰刻而又蔽映星度其七司天銅儀黄赤道與紘合
鑄不可轉移雖與天運不符至於窺測之時先以距度
星考定三辰所舍復運遊儀抵本宿度乃求出入黄道
及去極度所得無以異於令瓚之術其法本於晁崇斛
蘭之舊制雖不甚精縟而頗為簡易李淳風嘗謂斛蘭
所作鐡儀赤道不動乃如膠柱以考月行差或至十七
[425-14a]
度少不減十度此正謂直以赤道候月行其差如此今
黄道赤度再運游儀抵所舍宿度求之而月行則以月
厯毎日去極度筭率之則不可謂之膠也新法定宿而
變黄道此定黄道而變宿但可賦三百五十五度而不
能具餘分此其為略也其八令瓚舊法黄道設於月道
之上赤道又次月道而璣最處其下毎月移交則黄赤
道輙變今當省去月道徙璣於赤道之上而黄道居赤
道之下則二道與衡端相迫而星度易審其九舊法規
[425-14b]
環一面刻周天度一面加銀丁所以施銀丁者夜候天
晦不可目察則以手切之也古之人以璿為之璿者珠
之屬也今司天監三辰儀設齒於環背不與横簫㑹當
移列兩旁以便參察其十舊法重璣皆廣四寸厚四分
其他規軸重樸拙不可旋運今小損其制使之輕利其
十一古之人知黄道歲易而不知赤道之因變也黄道
之度與赤道之度相偶者也黄道徙而西則赤道不得
獨膠今當變赤道與黄道同法其十二舊法黄赤道平
[425-15a]
設正當天度掩蔽人目不可占察其後乃别加鑽孔尤
為拙謬今當側置少偏使天度出北際之外自不凌蔽
其十三舊法地紘正絡天經之半凡候三辰出入則地
際正為地紘所伏今當徙紘稍下使地際與紘之上際
相直候三辰伏見專以紘際為率自當黙與天合
  講官議曽鞏/
孔子之語教人曰不憤悱不啓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
則不告也孟子之語教人曰有答問者荀子之語教人
[425-15b]
曰不問而告謂之嗷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嗷非也囋非
也君子如嚮故禮無往教而有待問則師之道有問而
告之者爾世之挾書而講者終日言而非有問之者也
乃不自知其强聒而欲以師自任何其妄也古之教世
子之法太傅審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奉世子以
觀太傅之德行而審喻之則示之以道者以審喻之為
淺故不為也况於師者何為也哉正已而使觀之者化
爾故得其行者或不得其所以行得其言者或不得其
[425-16a]
所以言也仰之而彌髙鑽之而彌堅德如是然後師之
道盡故天子不得而名也諸侯不得而友也又况得而
臣之乎此伊尹太公子思孟子之徒所以忘人之勢而
唐虞三代大有為之君所以忘其勢也世之挾書而講
於禁中者官以侍為名則其任故可知矣乃自以謂吾
師道也宜坐而講以為請於上其為説曰必如是然後
合於古之所謂坐而論道者也夫坐而論道謂之三公
作而行之謂之卿大夫語其任之無為與有為非以是
[425-16b]
為尊師之道也且禮於朝王及羣臣皆立無獨坐者於
燕皆坐無獨立者故坐未嘗以為尊師之禮也昔晉平
公之於亥唐坐云則坐曽子之侍仲尼子曰參復坐則
坐云者葢師之所以命學者未果有師道也顧僕僕然
以坐自請者也則世之為此者非妄歟故為此議以解
其惑
  公族論曽鞏/
天子之適子繼世以為天子其别子皆為諸侯諸侯之
[425-17a]
適子繼世以為諸侯其别子各為其國之卿大夫皆有
采地别子之適子繼世以食其采地其族人百世宗之
此之謂大宗其别子亦各仕於其國為卿大夫其適子
兄弟宗之五世而止此之謂小宗葢天子之適子繼世
以為天子其别子世為諸侯諸侯之適子繼世以為諸
侯其别子各為其國之卿大夫世世食采地皆傳於無
窮夫豈有服盡而絶其禄位衣食嫁娶使之自謀者乎
非特如此也昔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居五
[425-17b]
十三人葢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
其可見者則管蔡郕霍魯衛毛𣆀郜雍曹滕畢原豐郇
䢴晉應韓凡蔣邢茅胙祭之屬是也其稱兄弟之國者
十有五人則周之近屬其稱姬姓之國者四十人則周
之同姓而已其爵命之使傳國至於無窮夫豈以服為
斷乎至於宗廟之數天子七諸侯五而祭法虞夏商周
禘郊祖宗逺或至於數十世之上亦皆未嘗以服為斷
也其推而上之報本於祖宗至不可為數推而下之廣
[425-18a]
骨月之恩至於無窮葢其積厚者其流澤逺有天下之
功者受天下之報其理勢次序固然也是豈可以拘於
常見議於錙銖之内乎故服盡而戚單者所以節人之
常情而為大宗小宗之數安可以論帝者之功德而為
廣親親之法乎昔武王克商未及下車而封黄帝唐虞
之後下車而封夏商之後其在異代尚特顯之其急如
此况受重於祖宗推原功德之所自出其可以天下之
大而儉於骨肉之恩以不滿足海内之望乎孟子曰仁
[425-18b]
人之於兄弟也親愛之而已矣親之欲其貴也愛之欲
其富也先王推是心以及於同姓之間故有土分之有
民分之有寶玉分之有寶器分之成王康王之言曰吾
無專享文武之功是皆無所不盡其厚未有從夫略者
也葢詩裳裳者華刺時棄賢者之類絶功臣之世而傳
欒卻胥原狐續慶伯陪臣之族爾其降在皂𨽻叔向亦
以為晉國之憂况於帝者之功德天地等而可使七八
世之子孫夷於閭巷之凡民乎後世公族無封國采地
[425-19a]
之制而有列於朝有賜於府是亦親而貴之愛而富之
之意也其名書於宗籍者繁衍盛大實國家之慶有司
雖費非多於天下之國七十有一而姬姓獨居者五十
三人其亦求中以節之而已矣顧令袒免以外毋與官
衣食嫁娶使之自謀是亦不考於古矣何其野於禮也
以世莫能辨故作公族議使好學者得詳焉
  為人後議曽鞏/
禮大宗無子則族人以支子為之後為之後者為所後
[425-19b]
服斬衰三年而降其父母期禮之所以如此者何也以
謂人之所知者近則知親愛其父母而已所知者逺則
知有嚴父之義知有嚴父之義則知尊祖知尊祖則知
大宗者上以繼祖下以收族不可以絶故有以支子為
之後者為之後者以受重於斯人故不得不以尊服服
之以尊服服之而不為之降已親之服則猶恐未足以
明所後者之重也以尊服服之又為之降已親之服然
後以謂可以明所後者之重而繼祖之道盡此聖人制
[425-20a]
禮之義也夫所謂收族者記稱與族人合食序以昭穆
别以禮義之類是特諸侯别子之大宗而嚴之如此况
如禮所稱天子及其始祖之所自出者此天子之大宗
是為天地宗廟百神祭祀之主族人萬世之所依歸而
可以不明其至尊至重哉故前世人主有以支子繼立
而崇其本親加以號位立廟奉祀者皆見非於古今誠
由所知者近不能割棄私愛節之以禮故失所以奉承
正統尊無二上之意也若於所後者以尊服服之又為
[425-20b]
之降已親之服而退於已親號位不敢以非禮有加也
廟祀不敢以非禮有奉也則為至恩大義固已備矣而
或謂又當易其父母之名從所後者為屬是未知考於
禮也禮為人後者為所後者之祖父母父母妻之父母
昆弟昆弟之子若子者此其服為所後者而非其為已
也為其父母期為其昆弟大功為其姊妹適人者小功
皆降本服一等者此其服為已而非為所後者也使於
其父母服則為巳名則為所後者則是名與實相違服
[425-21a]
與恩相戾矣聖人制禮不如是之舛也且自古為人後
者不必皆親昆弟之子族人之同宗者皆可為之則有
以大功小功昆弟之子而為之者矣有以緦麻袒免無
服昆弟之子而為之者矣若當從所後者為屬則亦當
從所後者為服從所後者為服則於其父母有宜為大
功為小功為緦麻為袒免為無服者矣而聖人制禮皆
為其父母期使足以明所後者重而巳非遂以謂當變
其親也親非變則名固不得而易矣戴德王肅䘮記曰
[425-21b]
為人後者為其父母降一等服齊衰期其服之節居倚
廬言語飲食與父在為母同其異者不祥不&KR0941雖除服
心䘮三年故至於今著於服令未之有改也豈有制服
之重如此而其名遂可以絶乎又崔凱䘮服駮曰本親
有自然之恩降一等則足以明所後者為重無緣迺絶
之矣夫未嘗以謂可以絶其親而輙謂可以絶其名是
亦惑矣且支子所以後大宗者為推其嚴父之心以尊
祖也顧以尊祖之故而不父其父豈本其恩之所由生
[425-22a]
而先王教天下之意哉又禮適子不可為人後者以其
傳重也支子可以為人後者以非傳重也使傳重者後
已宗非傳重者後大宗其意可謂即乎人心而使之兩
義俱安也今若使為人後者以降其父母之服一等而
遂變革其名不以為父母則非使之兩義俱安而不即
乎人心莫大乎如是也夫人道之於大宗至尊至重不
可以絶尊尊也人子之於父母亦至尊至重不可以絶
親親也尊尊親親其義一也未有可廢其一者故為人
[425-22b]
後者為之降其父母之服禮則有之矣為之絶其父母
之名則禮未之有也或以謂欲絶其名者葢惡其為二
而欲使之為一所以使為人後者之道盡也夫迹其實
則有謂之所後有謂之所生制其服則有為已而非為
所後者有為所後而非為巳者皆知不可以惡其為二
而强使之為一也至於名者葢生於實也迺不知其不
可以惡其為二而欲强使之為一是亦過矣藉使其名
可以强使之為一而迹其實之非一制其服之非一者
[425-23a]
終不可以易則惡在乎欲絶其名也故古之聖人知不
可以惡其為二而强使之為一而能使其屬之疎者相
與為重親之厚者相與為輕則以禮義而已矣何則使
為人後者於其所後非已親也而為之服斬衰三年為
其祭主是以義引之也於其所生實已親也而降服齊
衰期不得與其祭是以禮厭之也以義引之則屬之疎
者相與為重以禮厭之則親之厚者相與為輕而為人
後之道盡矣然則欲為人後之道盡者在以禮義明其
[425-23b]
内而不在於惡其為二而强易其名於外也故禮䘮服
齊衰不杖期章曰為人後者為其父母服此見於經為
人後者於其本親稱父母之明文也漢祭義以謂宣帝
親謚宜曰悼魏相以謂宜稱尊號曰皇考立廟後世議
者皆以其稱皇立廟為非至於稱親稱考則未嘗有以
為非者也其後魏明帝尤惡為人後者厚其本親故非
漢宣加悼考以皇號又謂後嗣有由諸侯入繼正統者
皆不得謂考為皇稱妣為后葢亦但禁其猥加非正之
[425-24a]
號而未嘗廢其考妣之稱此見於前世議論為人後者
於其本親稱考妣之明文也又晉王坦之䘮服議曰罔
極之重非制教之所裁昔日之名非一朝之所去此出
之後身所以有服本親也又曰情不可奪名不可廢崇
本叙恩所以為降則知為人後者未有去其所出父母
之名此古今之常理故坦之引以為制服之證此又見
於前世議論為人後者於其本親稱父母之明文也是
則為人後者之親見於經見於前世議論謂之父母謂
[425-24b]
之考妣者其大義如此明文如此至見於他書及史官
之記亦謂之父母謂之考妣謂之私考妣謂之本親謂
之親者則不可一二數而以為世父叔父者則不特禮
之未有載籍以來固未之有也今欲使從所後者為屬
而變革其父母之名此非常異義也不從經文與前世
數千載之議論亦非常異義也而無所考據以持其説
將何以示天下乎且中國之所以為貴者以有父子之
道又有六經與前世數千載之議論以治之故也今忽
[425-25a]
欲棄之而伸其無所考據之説豈非誤哉或謂為人後
者於其本親稱父母則為兩統二父其可乎夫兩統二
父者謂加考以皇號立廟奉祀是不一於正統懐二於
所後所以著其非而非謂不變革其父母之名也然則
加考以皇號與禮及古之稱皇考者有異乎曰皇考一
名而為説有三禮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曰顯考
廟曰祖考廟是以皇考為曾祖之廟號也魏相謂漢宣
帝父宜稱尊號曰皇考旣非禮之曾祖之稱又有尊號
[425-25b]
之文故魏明帝非其加悼考以皇號至於光武亦於南
頓君稱皇考廟義出於此是又以加皇號為事考之尊
稱也屈原稱朕皇考曰伯庸又晉司馬機為燕王告禰
廟文稱敢昭告於皇考清惠亭侯是又達於羣下以皇
考為父殁之通稱也以為曾祖之廟號者於古用之以
為事考之尊稱者於漢用之以為父沒之通稱者至今
用之然則稱之亦有可有不可者乎曰以加皇號為事
考之尊稱者施於為人後之義是干正統此求之於禮
[425-26a]
而不可者也達於羣下以皇考為父沒之通稱者施於
為人後之義非干正統此求之於禮而可者也然則以
為父沒之通稱者其不可如何曰若漢哀帝之親稱尊
號曰恭皇安帝之親稱尊號曰考德皇是又求之於禮
而不可者也且禮父為士子為天子祭以天子其尸服
以士服子無爵父之義尊父母也前世失禮之君崇本
親以位號者豈獨失為人後奉祀正統尊無二上之意
哉是以子爵父以卑命尊亦非所以尊厚其親也前世
[425-26b]
崇飭非正之號者其失如此而後世又謂宜如期親故
事増官廣國者亦可謂皆不合於禮矣夫考者父沒之
稱然施於禮者有朝廷典冊之文有宗廟祝祭之辭而
巳若不加位號則無典冊之文不立廟奉祀則無祝祭
之辭則雖正其名豈有施於事者顧言之不可不順而
已此前世未嘗以為可疑者以禮甚明也今世議者紛
紛至於曠日累時不知所决者葢由不考於禮而率其
私見也故采於經列其㫖意庻得以商確焉
[425-27a]
  救災議曽鞏/
河北地震水災隳城郭壞廬舍百姓暴露乏食主上憂
憫下緩刑之令遣撫循之使恩甚厚也然百姓患於暴
露非錢不可以立屋廬患於乏食非粟不可以飽二者
不易之理也非得此二者雖主上憂勞於上使者旁午
於下無以救其患塞其求也有司建言請發倉廪與之
粟壯者人日二升幼者人日一升主上不旋日而許之
賜之可謂大矣然有司之所言特常行之法非審計終
[425-27b]
始見於衆人之所未見也今河北地震水災所毁敗者
甚衆可謂非常之變也遭非常之變者亦必有非常之
恩然後可以振之今百姓暴露乏食巳廢其業矣使之
相率日待二升之廩於上則其勢必不暇乎他為是農
不復得修其畎畆商不得復治其貨賄工不得復利其
器用閒民不復得轉移執事一切棄百事而專意於待
升合之食以偷為性命之計是直以餓殍之養養之而
巳非深思逺慮為百姓長計也以中户計之户為十人
[425-28a]
壯者六人月當受粟三石六斗幼者四人月當受粟一
石二斗率一户月當受粟五石難可以久行也不久行
則百姓何以贍其後久行之則被水之地旣無秋成之
望非至來歲麥熟賑之未可以罷自今至於來歲麥熟
凡十月一户當受粟五十石今被災者十餘州州以二
萬户計之中户以上及非災害所被不仰食縣官者去
其半則仰食縣官者為十萬户食之不遍則為施不均
而民猶有無告者也食之遍則當用粟五百萬石而足
[425-28b]
何以辦此又非深思逺慮為公家長計也至於給授之
際有淹速有均否有真偽有會集之擾有辨察之煩厝
置一差皆足致弊又羣而處之氣久蒸薄必生疾癘此
皆必至之害也且此不過能使之得旦暮之食耳其於
屋廬構築之費將安取哉屋廬構築之費旣無所取而
就食於州縣必相率而去其故居雖有頽垣壞屋之尚
可完者故材舊瓦之尚可因者什器衆物之尚可賴者
必棄之而不暇顧甚則殺牛馬而去者有之伐桑棗而
[425-29a]
去者有之其害又可謂甚也今秋氣巳半霜露方始而
民露處不知所蔽葢流亡者亦巳衆矣如是不可止則
將空近塞之地空近塞之地失戰鬬之民此衆士大夫
之所慮而不可謂無患者也空近塞之地失耕桑之民
此衆士大夫所未慮而患之尤甚者也何則失戰鬬之
民異時有警邊戍不可以不増爾失耕桑之民異時無
事邊糴不可以不貴矣二者皆可不深念與萬一或出
於無聊之計有窺倉庫盜一囊之粟一束之帛者彼知
[425-29b]
已負有司之禁則必鳥駭䑕竄竊弄鋤挺於草茅之中
以扞遊徼之吏强者旣囂而動則弱者必隨而聚矣不
幸或連一二城之地有枹鼓之警國家胡能晏然而已
乎况今外有夷狄之可慮内有郊祀之將行安得不防
之於未然銷之於未萌也然則為今之䇿下萬紙之詔
賜之以錢五十萬貫貸之以粟一百萬石而事足矣何
則今被災之州為十萬户如一户得粟十石得錢五千
下户常産之貲平日未有及此者也彼得錢以完其居
[425-30a]
得粟以給其食則農得修其畎畞商得治其貨賄工得
利其器用閒民得轉移執事一切得復其業而不失其
常生之計與專意以待二升之廩於上而勢不暇乎他
為豈不逺哉此可謂深思逺慮為百姓長計者也由有
司之説則用十月之費為粟五百萬石由今之説則用
兩月之費為粟一百萬石况貸之於今而収之於後足
以賑其艱乏而終無損於儲峙之實所實費者錢五鉅
萬貫而已此可謂深思逺慮為公家長計者也又無給
[425-30b]
授之弊疾癘之憂民不必去其故居茍有頹垣壞屋之
尚可完者故材舊瓦之尚可因者什器衆物之尚可賴
者皆得而不失况於全牛馬保桑棗其利又可謂甚也
雖寒氣方始而無暴露之患民安居足食則有樂生自
重之心各復其業則勢不暇乎他為雖驅之不去誘之
不為盜矣夫饑歲聚餓殍之民而與之升合之食無益
於救災補敗之數此常行之弊法也今破去常行之弊
法以錢與粟一舉而賑之足以救其患復其業河北之
[425-31a]
民聞詔令之出必皆喜上之足賴而自安於畎畞之中
負錢與粟而歸與其父母妻子脱於流離死亡之禍則
戴上之施而懷欲報之心豈有已哉天下之民聞國家
措置如此恩澤之厚其孰不震動感激悦主上之義於
無窮乎如是而人和不可致天意不可悦者未之有也
人和洽於下天意悦於上然後玉輅徐動就陽而郊荒
夷殊陬奉幣來享疆内安輯里無囂聲豈不適變於可
為之時消患於無形之内乎此所謂審計終始見於衆
[425-31b]
人之所未見也不早出此或至於一有枹鼓之警則雖
欲為之將不及矣或謂方今錢粟恐不足以辦此夫王
者之富藏之於民有餘則取不足則與此理之不易者
也故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葢百
姓富實而國獨貧與百姓餓殍而上獨能保其富者自
古及今未之有也故又曰不患貧而患不安此古今之
至戒也是故古者二十七年耕有九年之蓄足以備水
旱之災然後謂之王政之成唐水湯旱而民無損瘠者
[425-32a]
以是故也今國家倉庫之積固不獨為公家之費而已
凡以為民也雖倉無餘粟庫無餘財至於救災補敗尚
不可以已况今倉庫之積尚可以用獨安可以過憂將
來之不足而立視夫民之死乎古人有言曰剪爪宜及
膚割髪宜及體先王之於救災髪膚尚無所愛况外物
乎且今河北州軍凡三十七災害所被十餘州軍而已
它州之田秋稼足望令有司於糴粟常價斗增一二十錢
非獨足以利農其於増糴一百萬石易矣斗增一二十錢
[425-32b]
吾權一時之事有以為之耳以實錢給其常價以茶荈
香藥之類佐其虚估不過捐茶荈香藥之類為錢數鉅
萬貫而其費已足茶荈香藥之類與百姓之命孰為可
惜不待議而可知者也夫費錢五鉅萬貫又捐茶荈香
藥之類為錢數鉅萬貫而足以救一時之患為天下之
計利害輕重又非難明者也顧吾之有司能越拘攣之
見破常行之法與否而已此時事之急也故述斯議焉
 文章辨體彚選巻四百二十五
[425-33a]
欽定四庫全書
 文章辨體彚選巻四百二十五
           明 賀復徴 編
議二
  為兄後議宋劉敞/
禮天子之廟三昭三穆與太祖而七諸侯二昭二穆與
太祖而五所謂昭者父道也所謂穆者子道也天子諸
侯未必皆身有子故或取於兄弟之子以為嗣親同則
[425-33b]
取其賢者賢同則取其長者長同則卜其吉者非兄弟
之子則弗取故不以諸父為嗣兄亦尊也不以諸弟為
嗣弟已之倫也此古者七廟五廟之序所以昭穆不相
越迭毁不相害也至乎後世國家多事或傳之諸兄或
傳之諸弟葢有不得已焉則禮散久矣然旣已受國家
天下則所傳者雖非子亦猶子道也傳之者雖非其父
亦猶父之道也以天下國家為重矣春秋僖公實閔公
之兄閔公遭弑僖不書即位明臣子一體也公孫嬰齊
[425-34a]
卒春秋謂之仲嬰齊以謂為人後者為之子當下從子
例不得復顧兄弟之親稱公孫也春秋之義有常有變
夫取後者不得取兄弟此常也既已不可及取兄弟矣
則正其禮使從子例此變也故僖公以兄繼弟春秋謂
之子嬰齊以弟繼兄春秋亦謂之子所謂常用於常變
用於變者也旣正其子名則僖公不得不以閔公為昭
歸父不得不以嬰齊為穆既正其昭穆則迭毁之次不
得不以一代一也而儒者或疑禮無後兄弟之文遂以
[425-34b]
春秋書仲嬰齊為不與子為父孫非也子為父孫誠非
禮之正有不得已者春秋正其為臣子一體而已故實
公孫嬰齊而謂之仲嬰齊若春秋本不聽其為後者則
當書曰公孫嬰齊卒學者問之曰此仲嬰齊曷為謂之
公孫嬰齊不與為兄後也乃可矣夫春秋家猶重之况
國乎國爾猶重之况天下乎故凡繼其君雖兄弟必使
子之繼其大宗雖兄弟必使子之如繼其君繼其大宗
而不使子是教不子而輕其所託也此文公所以受逆
[425-35a]
祀之貶也然春秋固為衰世法非太平正禮也太平之
世未嘗有也漢時定迭毁之禮丞相𤣥成丞相衡引昭
宣兩帝並為昭獨以孫為昭而不知禮無兩昭使昭帝
之天下無所傳宣帝之天下無所受失禮意矣又惠帝
文帝皆髙祖子惠帝親受之髙祖文帝則受之惠帝雖
皆兄弟此與閔公僖公何異哉存當以臣子叙之死當
以昭穆正之而漢世議者推文帝使上繼髙祖而惠帝
親受髙祖天下者反不與昭穆之正至於光武當繼平
[425-35b]
帝又自以世次為元帝之子上繼元帝而為元帝後皆
悖經違禮而不可傳者也自漢世以來其議尤衆皆曰
兄弟不相為後不當以昭穆格之妄也若不以昭穆格
之則天下受之誰乎凡人君以兄弟為後者必非有子
者也引而為嗣臣子一體矣而當嗣者反以兄弟之故
不繼所受國而繼先君則是所受國者竟莫有嗣之者
也不可一矣生則以臣子事之死則以兄弟治之志生
悖死不可二矣已實受之後君不受之先君今當自繼
[425-36a]
先君者不惟棄後君命已之命又當廢先君命兄之命
不可三矣天下國家則歸之已而父子之禮則恥不為
不可四矣徐邈曰若兄弟昭穆者設兄弟六人為君至
其後世當祀不及祖禰此又妄之甚者禮有所極義有
所繼為之後者為之子所以正授受重祖統也兄弟六
人相代為君亦六代祀祖禰矣假令非兄弟相代其祖
亦當遷矣不得故存也即如此言使有兄弟六人為君
各自稱昭是有十三廟也又其最後一君當上繼先君
[425-36b]
而五君終為無後也豈其所以傳重授國之意乎禮為
人後者降其私親設兄弟六君故當各自為嗣義不可
曲顧其親可謂祀不及祖禰哉凡言禮者惡其謟時君
之意茍曰益廣宗廟大孝之本而不詳受授之道春秋
之義使當傳國者不忍以國與其宗曰非吾子也當受
國者又不肯以臣子之禮事其君曰非吾父也至令宗
廟猥衆昭穆駢積而鬼有不嗣者推生嗣死獨可悖哉
獨可悖哉
[425-37a]
  賞罰議趙瞻/
世之大患在賞罰焉賞以㣲文牾賢罰以定令幸姦則
是國代賢者辭而法為姦人地也有吏於此齎伐閲詣
考課曹曹必曰某在斯職事若干年當遷某官某在斯
課最若干數當増某秩斯人大賢大不肖雖朝廷王公
不得擅輙議其存捨動揺者或迹狀白著有非常不在
詔令則以問故事與令有所差駁突兀亦不為舉夫以
賢者難進易退亷恥謙服之心詎非代之辭者歟若爾
[425-37b]
伊尹太公常齒匹夫傅説箕子常編縶囚冀缺寗戚常
伍耕農管仲五羖常沒擄獲尚屑與時争盆鼓之逋賦
列時刻之積效而邀遷次耶又或以罪付理官曹曹必
曰以甲令當某罰以乙詔當某科有輕重疑則為奏以
請上上之所進退亦旁法律尺寸爾夫以姦人狡獪窺
幸之備詎非為之地者歟且唐虞流共工放驩兠湯誅
尹諧文王誅潘正太公誅華仕管仲誅傅里乙子産誅
鄧析史傳孔子誅少正夘則書有三風十愆禮經有四
[425-38a]
誅無赦孟軻以楊朱墨翟邪説之無君親者拒之荀卿
以宋鈃公孫龍衆惑之亂名實者禁之故若晉羊舌鮒
以掠美尸齊阿大夫以虚譽烹彌子瑕佞幸以忠孝而
得罪郭解豪俠以仁義而蒙戮皆姦雄桀黠傷蝕風教
之尤者然以之示有司則罪無所當矣非勉寛仁之治
也非保賊亂之黨也徒律令無所處焉也賞與罰如是
馳歩皇帝之塗而未底者所以趣之之轍異也或謂若
之所贊者古也今之所用者時也若居今時而用古殆
[425-38b]
不可與權矣張選舉之程法補調之品目猶曰未也况
以堯舜之所病與三代之明哲而責有司哉又若前王
律後王令附麗騐治劾讞鍜成猶曰未也况以難明之
狀可惑之事而亟致大戮哉正爾如賞僣及淫人刑僣
及善人何此大不然且責君於難謂之恭吾君不能謂
之賊彼曷獨不欲舉縣官與堯舜三代之隆乎夫人之
辭行技能號為搜索而寘朝廷矣才具器識號為度量
而縻爵位矣斯豈它術哉視必得賢者而後任之有司
[425-39a]
爾真賢實亷不次求索則有司之明也上之察也壬人
大姦赫然誅殛亦有司之明也上之察也豈他術哉上
如不察有司不賢雖區區於秩次事事於律令顧益資
其窺測者豈有補耶但古用此亦治今用此亦治不能
用則皆末如之何也又安在權不權使今得一伊尹太
公而賞之天下非乎不也得一驩兠共工而罰之天下
非乎不也若賞伯夷而同盜跖罰窮竒而諮饕餮惡可
  渾儀議沈括/
[425-39b]
五星之行有疾舒日月之交有見匿求其次舍經劘之
會其法一寓於日冬至之日日之端南者也日行周天
而復集於表銳凡三百六十有五日四分日之幾一而
謂之歲周天之體日别之謂之度度之離其數有二日
行則舒月行則疾㑹而均别之曰赤道之度日行自南
而北升降四十有八度而迤别之曰黄道之度度不可見
其可見者星也日月五星之所由有星焉當度之畫者
凡二十有八而謂之舍舍所以絜度度所以生數也度
[425-40a]
在天者也為之璣衡則度在器度在器則日月五星可
以摶乎器中而天無所豫也天無所豫則在天者不為
難知也自漢以前為厯者必有璣衡以自驗跡其後雖
有璣衡而不為厯作為厯亦不復以器自考氣朔星緯
皆莫能知其必當之數至唐厯僧一行改大衍厯
法始復用渾儀參貫故其術所得比諸家為多臣嘗厯
考古今儀象之法虞書所謂璿璣玉衡惟鄭康成粗記
其法至洛下閎製圓儀賈逵又加黄道其詳皆不存於
[425-40b]
書其後張衡為銅儀於宻室中以水轉之葢所謂渾象
非古之璣衡也吳孫氏時王蕃陸績皆嘗為儀及象其
説以謂舊以二分為一度而患星辰稠概張衡改用四
分而復推重難運故蕃以三分為度周丈有九寸五分
寸之三而具黄赤道焉績之説以天形如鳥卵小憜而黄
赤道短長相害不能應法至劉曜時南陽孔定制銅儀
有雙規規正距子午以象天有横規判儀之中以象地有
持規斜絡天腹以候赤道南北植幹以法二極其中乃
[425-41a]
為游規窺管劉曜太史令晁崇斛蘭皆嘗為鐡儀其規
有六四常定以象地一象赤道其二象二極乃定所謂
雙規者其制與定法大同惟南北柱曲抱雙規下有
縱衡水平以銀錯星度小變舊法而皆不言有黄道疑
其失傳也唐李淳風别為圓儀三重其外曰六合有天
經雙規金渾緯規金常規次曰三辰轉於六合之内圓
徑八尺有璿璣規月游規所謂璿璣者黄赤道屬焉又
次曰四游南北為天樞中為游筩可以升降游轉别為
[425-41b]
月道傍列二百四十九交以携月㳺一行以為難用
而其法亦亡其後率府兵曹梁令瓚更以木為游儀因
淳風之法而稍附新意詔與一行雜校得失改鑄銅儀
古今稱其詳確至道中初鑄渾天儀於司天監多因斛
蘭晁崇之法皇祐中改鑄銅儀於天文院姑用令瓚一
行之論而去取交有失得臣今輯古今之説以求數象
有不合者十有三事其一舊説以謂今中國於地為東
南當令西北望極星置天極不當中北又曰天常傾西
[425-42a]
北故極星不得居中臣謂以中國規觀之天常北倚可也
謂極星偏西則不然所謂東西南北者何從而得之豈
不以日之所出者為東而日之所入者為西乎臣觀古
之候天者自南安都䕶府至浚儀大岳臺纔六千里而
北極之差凡十五度稍北不已庸詎知極星之不直人
上也臣嘗讀黄帝素問書立於午而面子立於子而面
午至於自夘而望酉自酉而望卯皆曰北面立於夘而
負酉立於酉而負卯至於自午而望南自子而望北則
[425-42b]
皆曰南面臣始不諭其理逮今思之乃常以天中為北
也常以天中為北則葢以極星常居天中也素問尤為
善言天者今南北纔五百里則北極輙差一度以上而
東西南北數千里間日分之時候之日未嘗不出於卯
半而入於酉半則又知天樞旣中則日之所出者定為
東日之所入者定為西天樞則常為北無疑矣以衡窺
之日分之時以渾儀抵極星以候日之出沒則在卯酉
之半少北此殆放乎四海而同者何從而知中國之為
[425-43a]
東南也彼徒見中國東南皆際海而為是説也臣以為
極星之果中果非中皆無足論者彼北極之出地千里
之間所差者已如是又安知其茫昩幾千萬里之外耶
今直當據建邦之地人目之所及裁以為法不足以為
法者宜置而勿議可也其二曰紘平設以象地體今渾
儀置於崇臺之上下瞰日月之所出則紘不與地際相
當者臣詳此説雖粗有理然天地之廣大不為一臺之
髙下有所推遷葢渾儀考天地之體有實數有凖數所
[425-43b]
謂實者此數即彼數也此移赤彼亦移赤之謂也所謂
凖者以此凖彼此之一分則凖彼之幾千里之謂也今
臺之髙下乃所謂實數一臺之髙不過丈數彼之所差
者亦不過此天地之大豈數丈足累其髙下若衡之低
昻則所謂凖數者也衡移一分則彼不知其幾千里則
衡之低昻當慎而臺之髙下非所當恤也其三曰月行之
道過交則入黄道六度而稍却復交則出於黄道之南
亦如之月行周於黄道如繩之繞木故月交而行日之
[425-44a]
隂則日為之虧入蝕法而不虧者行日之陽也毎月退
交二百四十九日周有竒然後復會今月道旣不能環
繞黄道又退交之漸當毎日差池今必候月終而頓移
亦終不能符會天度當省去月環其候月之出入專以
厯法歩之其四衡上下二端皆徑一度有半用日之徑
也衡端不能全容日月之體則無由審日月定次欲日
月正滿上衡之端不可動移此其所以用一度有半為
法也下端亦度有半則不然若人目迫下端之東以窺
[425-44b]
上端之西則差幾三度凡求星之安必令所求之星正
當穿之中心今兩端旣等則人目遊動無因知其正中
今以句股法求之下徑三分上徑一度有半則兩竅相
覆大小略等人目不揺則所察自正其五前世皆以極
星為天中自祖暅以璣衡窺考天極不動處乃在極星
之末猶一度有餘今銅儀天樞内徑一度有半乃謬以
衡端之度為率若璣衡端平則極星常遊天樞之外璣
衡小偏則極星乍入令瓚舊法天樞乃徑二度有半葢
[425-45a]
欲使極星遊於極中也臣考騐極星更三月而後知天
中不動處逺極星乃三度有餘則祖暅窺考猶為未審
今當為天樞徑七度使人目切南樞望之星正循北極
樞裏周常見不隠天體方正其六令瓚以辰刻十干八
卦皆刻於紘然紘正平而黄道斜運當子午之間則日
徑度而道促卯酉之際則日迤行而道舒如此辰刻不
能無謬新銅儀則移刻於緯四遊均平辰刻不失然令
瓚天中單環直中國人頂之上而新銅儀緯斜絡南北
[425-45b]
極之中與赤道相直舊法設之無用新儀移之為是然
當側規如車輪之牙而不當衡規如鼓陶其傍迫狹難
賦辰刻而又蔽映星度其七司天銅儀黄赤道與紘合
鑄不可轉移雖與天運不符至於窺測之時先以距度
星考定三辰所舍復運遊儀抵本宿度乃求出入黄道
及去極度所得無以異於令瓚之術其法本於晁崇斛
蘭之舊制雖不甚精縟而頗為簡易李淳風嘗謂斛蘭
所作鐡儀赤道不動乃如膠柱以考月行差或至十七
[425-46a]
度少不減十度此正謂直以赤道候月行其差如此今
黄道赤度再運游儀抵所舍宿度求之而月行則以月
厯毎日去極度筭率之則不可謂之膠也新法定宿而
變黄道此定黄道而變宿但可賦三百五十五度而不
能具餘分此其為略也其八令瓚舊法黄道設於月道
之上赤道又次月道而璣最處其下毎月移交則黄赤
道輙變今當省去月道徙璣於赤道之上而黄道居赤
道之下則二道與衡端相迫而星度易審其九舊法規
[425-46b]
環一面刻周天度一面加銀丁所以施銀丁者夜候天
晦不可目察則以手切之也古之人以璿為之璿者珠
之屬也今司天監三辰儀設齒於環背不與横簫㑹當
移列兩旁以便參察其十舊法重璣皆廣四寸厚四分
其他規軸重樸拙不可旋運今小損其制使之輕利其
十一古之人知黄道歲易而不知赤道之因變也黄道
之度與赤道之度相偶者也黄道徙而西則赤道不得
獨膠今當變赤道與黄道同法其十二舊法黄赤道平
[425-47a]
設正當天度掩蔽人目不可占察其後乃别加鑽孔尤
為拙謬今當側置少偏使天度出北際之外自不凌蔽
其十三舊法地紘正絡天經之半凡候三辰出入則地
際正為地紘所伏今當徙紘稍下使地際與紘之上際
相直候三辰伏見專以紘際為率自當黙與天合
  講官議曽鞏/
孔子之語教人曰不憤悱不啓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
則不告也孟子之語教人曰有答問者荀子之語教人
[425-47b]
曰不問而告謂之嗷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嗷非也囋非
也君子如嚮故禮無往教而有待問則師之道有問而
告之者爾世之挾書而講者終日言而非有問之者也
乃不自知其强聒而欲以師自任何其妄也古之教世
子之法太傅審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奉世子以
觀太傅之德行而審喻之則示之以道者以審喻之為
淺故不為也况於師者何為也哉正已而使觀之者化
爾故得其行者或不得其所以行得其言者或不得其
[425-48a]
所以言也仰之而彌髙鑽之而彌堅德如是然後師之
道盡故天子不得而名也諸侯不得而友也又况得而
臣之乎此伊尹太公子思孟子之徒所以忘人之勢而
唐虞三代大有為之君所以忘其勢也世之挾書而講
於禁中者官以侍為名則其任故可知矣乃自以謂吾
師道也宜坐而講以為請於上其為説曰必如是然後
合於古之所謂坐而論道者也夫坐而論道謂之三公
作而行之謂之卿大夫語其任之無為與有為非以是
[425-48b]
為尊師之道也且禮於朝王及羣臣皆立無獨坐者於
燕皆坐無獨立者故坐未嘗以為尊師之禮也昔晉平
公之於亥唐坐云則坐曽子之侍仲尼子曰參復坐則
坐云者葢師之所以命學者未果有師道也顧僕僕然
以坐自請者也則世之為此者非妄歟故為此議以解
其惑
  公族論曽鞏/
天子之適子繼世以為天子其别子皆為諸侯諸侯之
[425-49a]
適子繼世以為諸侯其别子各為其國之卿大夫皆有
采地别子之適子繼世以食其采地其族人百世宗之
此之謂大宗其别子亦各仕於其國為卿大夫其適子
兄弟宗之五世而止此之謂小宗葢天子之適子繼世
以為天子其别子世為諸侯諸侯之適子繼世以為諸
侯其别子各為其國之卿大夫世世食采地皆傳於無
窮夫豈有服盡而絶其禄位衣食嫁娶使之自謀者乎
非特如此也昔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居五
[425-49b]
十三人葢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
其可見者則管蔡郕霍魯衛毛𣆀郜雍曹滕畢原豐郇
䢴晉應韓凡蔣邢茅胙祭之屬是也其稱兄弟之國者
十有五人則周之近屬其稱姬姓之國者四十人則周
之同姓而已其爵命之使傳國至於無窮夫豈以服為
斷乎至於宗廟之數天子七諸侯五而祭法虞夏商周
禘郊祖宗逺或至於數十世之上亦皆未嘗以服為斷
也其推而上之報本於祖宗至不可為數推而下之廣
[425-50a]
骨月之恩至於無窮葢其積厚者其流澤逺有天下之
功者受天下之報其理勢次序固然也是豈可以拘於
常見議於錙銖之内乎故服盡而戚單者所以節人之
常情而為大宗小宗之數安可以論帝者之功德而為
廣親親之法乎昔武王克商未及下車而封黄帝唐虞
之後下車而封夏商之後其在異代尚特顯之其急如
此况受重於祖宗推原功德之所自出其可以天下之
大而儉於骨肉之恩以不滿足海内之望乎孟子曰仁
[425-50b]
人之於兄弟也親愛之而已矣親之欲其貴也愛之欲
其富也先王推是心以及於同姓之間故有土分之有
民分之有寶玉分之有寶器分之成王康王之言曰吾
無專享文武之功是皆無所不盡其厚未有從夫略者
也葢詩裳裳者華刺時棄賢者之類絶功臣之世而傳
欒卻胥原狐續慶伯陪臣之族爾其降在皂𨽻叔向亦
以為晉國之憂况於帝者之功德天地等而可使七八
世之子孫夷於閭巷之凡民乎後世公族無封國采地
[425-51a]
之制而有列於朝有賜於府是亦親而貴之愛而富之
之意也其名書於宗籍者繁衍盛大實國家之慶有司
雖費非多於天下之國七十有一而姬姓獨居者五十
三人其亦求中以節之而已矣顧令袒免以外毋與官
衣食嫁娶使之自謀是亦不考於古矣何其野於禮也
以世莫能辨故作公族議使好學者得詳焉
  為人後議曽鞏/
禮大宗無子則族人以支子為之後為之後者為所後
[425-51b]
服斬衰三年而降其父母期禮之所以如此者何也以
謂人之所知者近則知親愛其父母而已所知者逺則
知有嚴父之義知有嚴父之義則知尊祖知尊祖則知
大宗者上以繼祖下以收族不可以絶故有以支子為
之後者為之後者以受重於斯人故不得不以尊服服
之以尊服服之而不為之降已親之服則猶恐未足以
明所後者之重也以尊服服之又為之降已親之服然
後以謂可以明所後者之重而繼祖之道盡此聖人制
[425-52a]
禮之義也夫所謂收族者記稱與族人合食序以昭穆
别以禮義之類是特諸侯别子之大宗而嚴之如此况
如禮所稱天子及其始祖之所自出者此天子之大宗
是為天地宗廟百神祭祀之主族人萬世之所依歸而
可以不明其至尊至重哉故前世人主有以支子繼立
而崇其本親加以號位立廟奉祀者皆見非於古今誠
由所知者近不能割棄私愛節之以禮故失所以奉承
正統尊無二上之意也若於所後者以尊服服之又為
[425-52b]
之降已親之服而退於已親號位不敢以非禮有加也
廟祀不敢以非禮有奉也則為至恩大義固已備矣而
或謂又當易其父母之名從所後者為屬是未知考於
禮也禮為人後者為所後者之祖父母父母妻之父母
昆弟昆弟之子若子者此其服為所後者而非其為已
也為其父母期為其昆弟大功為其姊妹適人者小功
皆降本服一等者此其服為已而非為所後者也使於
其父母服則為巳名則為所後者則是名與實相違服
[425-53a]
與恩相戾矣聖人制禮不如是之舛也且自古為人後
者不必皆親昆弟之子族人之同宗者皆可為之則有
以大功小功昆弟之子而為之者矣有以緦麻袒免無
服昆弟之子而為之者矣若當從所後者為屬則亦當
從所後者為服從所後者為服則於其父母有宜為大
功為小功為緦麻為袒免為無服者矣而聖人制禮皆
為其父母期使足以明所後者重而巳非遂以謂當變
其親也親非變則名固不得而易矣戴德王肅䘮記曰
[425-53b]
為人後者為其父母降一等服齊衰期其服之節居倚
廬言語飲食與父在為母同其異者不祥不&KR0941雖除服
心䘮三年故至於今著於服令未之有改也豈有制服
之重如此而其名遂可以絶乎又崔凱䘮服駮曰本親
有自然之恩降一等則足以明所後者為重無緣迺絶
之矣夫未嘗以謂可以絶其親而輙謂可以絶其名是
亦惑矣且支子所以後大宗者為推其嚴父之心以尊
祖也顧以尊祖之故而不父其父豈本其恩之所由生
[425-54a]
而先王教天下之意哉又禮適子不可為人後者以其
傳重也支子可以為人後者以非傳重也使傳重者後
已宗非傳重者後大宗其意可謂即乎人心而使之兩
義俱安也今若使為人後者以降其父母之服一等而
遂變革其名不以為父母則非使之兩義俱安而不即
乎人心莫大乎如是也夫人道之於大宗至尊至重不
可以絶尊尊也人子之於父母亦至尊至重不可以絶
親親也尊尊親親其義一也未有可廢其一者故為人
[425-54b]
後者為之降其父母之服禮則有之矣為之絶其父母
之名則禮未之有也或以謂欲絶其名者葢惡其為二
而欲使之為一所以使為人後者之道盡也夫迹其實
則有謂之所後有謂之所生制其服則有為已而非為
所後者有為所後而非為巳者皆知不可以惡其為二
而强使之為一也至於名者葢生於實也迺不知其不
可以惡其為二而欲强使之為一是亦過矣藉使其名
可以强使之為一而迹其實之非一制其服之非一者
[425-55a]
終不可以易則惡在乎欲絶其名也故古之聖人知不
可以惡其為二而强使之為一而能使其屬之疎者相
與為重親之厚者相與為輕則以禮義而已矣何則使
為人後者於其所後非已親也而為之服斬衰三年為
其祭主是以義引之也於其所生實已親也而降服齊
衰期不得與其祭是以禮厭之也以義引之則屬之疎
者相與為重以禮厭之則親之厚者相與為輕而為人
後之道盡矣然則欲為人後之道盡者在以禮義明其
[425-55b]
内而不在於惡其為二而强易其名於外也故禮䘮服
齊衰不杖期章曰為人後者為其父母服此見於經為
人後者於其本親稱父母之明文也漢祭義以謂宣帝
親謚宜曰悼魏相以謂宜稱尊號曰皇考立廟後世議
者皆以其稱皇立廟為非至於稱親稱考則未嘗有以
為非者也其後魏明帝尤惡為人後者厚其本親故非
漢宣加悼考以皇號又謂後嗣有由諸侯入繼正統者
皆不得謂考為皇稱妣為后葢亦但禁其猥加非正之
[425-56a]
號而未嘗廢其考妣之稱此見於前世議論為人後者
於其本親稱考妣之明文也又晉王坦之䘮服議曰罔
極之重非制教之所裁昔日之名非一朝之所去此出
之後身所以有服本親也又曰情不可奪名不可廢崇
本叙恩所以為降則知為人後者未有去其所出父母
之名此古今之常理故坦之引以為制服之證此又見
於前世議論為人後者於其本親稱父母之明文也是
則為人後者之親見於經見於前世議論謂之父母謂
[425-56b]
之考妣者其大義如此明文如此至見於他書及史官
之記亦謂之父母謂之考妣謂之私考妣謂之本親謂
之親者則不可一二數而以為世父叔父者則不特禮
之未有載籍以來固未之有也今欲使從所後者為屬
而變革其父母之名此非常異義也不從經文與前世
數千載之議論亦非常異義也而無所考據以持其説
將何以示天下乎且中國之所以為貴者以有父子之
道又有六經與前世數千載之議論以治之故也今忽
[425-57a]
欲棄之而伸其無所考據之説豈非誤哉或謂為人後
者於其本親稱父母則為兩統二父其可乎夫兩統二
父者謂加考以皇號立廟奉祀是不一於正統懐二於
所後所以著其非而非謂不變革其父母之名也然則
加考以皇號與禮及古之稱皇考者有異乎曰皇考一
名而為説有三禮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曰顯考
廟曰祖考廟是以皇考為曾祖之廟號也魏相謂漢宣
帝父宜稱尊號曰皇考旣非禮之曾祖之稱又有尊號
[425-57b]
之文故魏明帝非其加悼考以皇號至於光武亦於南
頓君稱皇考廟義出於此是又以加皇號為事考之尊
稱也屈原稱朕皇考曰伯庸又晉司馬機為燕王告禰
廟文稱敢昭告於皇考清惠亭侯是又達於羣下以皇
考為父殁之通稱也以為曾祖之廟號者於古用之以
為事考之尊稱者於漢用之以為父沒之通稱者至今
用之然則稱之亦有可有不可者乎曰以加皇號為事
考之尊稱者施於為人後之義是干正統此求之於禮
[425-58a]
而不可者也達於羣下以皇考為父沒之通稱者施於
為人後之義非干正統此求之於禮而可者也然則以
為父沒之通稱者其不可如何曰若漢哀帝之親稱尊
號曰恭皇安帝之親稱尊號曰考德皇是又求之於禮
而不可者也且禮父為士子為天子祭以天子其尸服
以士服子無爵父之義尊父母也前世失禮之君崇本
親以位號者豈獨失為人後奉祀正統尊無二上之意
哉是以子爵父以卑命尊亦非所以尊厚其親也前世
[425-58b]
崇飭非正之號者其失如此而後世又謂宜如期親故
事増官廣國者亦可謂皆不合於禮矣夫考者父沒之
稱然施於禮者有朝廷典冊之文有宗廟祝祭之辭而
巳若不加位號則無典冊之文不立廟奉祀則無祝祭
之辭則雖正其名豈有施於事者顧言之不可不順而
已此前世未嘗以為可疑者以禮甚明也今世議者紛
紛至於曠日累時不知所决者葢由不考於禮而率其
私見也故采於經列其㫖意庻得以商確焉
[425-59a]
  救災議曽鞏/
河北地震水災隳城郭壞廬舍百姓暴露乏食主上憂
憫下緩刑之令遣撫循之使恩甚厚也然百姓患於暴
露非錢不可以立屋廬患於乏食非粟不可以飽二者
不易之理也非得此二者雖主上憂勞於上使者旁午
於下無以救其患塞其求也有司建言請發倉廪與之
粟壯者人日二升幼者人日一升主上不旋日而許之
賜之可謂大矣然有司之所言特常行之法非審計終
[425-59b]
始見於衆人之所未見也今河北地震水災所毁敗者
甚衆可謂非常之變也遭非常之變者亦必有非常之
恩然後可以振之今百姓暴露乏食巳廢其業矣使之
相率日待二升之廩於上則其勢必不暇乎他為是農
不復得修其畎畆商不得復治其貨賄工不得復利其
器用閒民不復得轉移執事一切棄百事而專意於待
升合之食以偷為性命之計是直以餓殍之養養之而
巳非深思逺慮為百姓長計也以中户計之户為十人
[425-60a]
壯者六人月當受粟三石六斗幼者四人月當受粟一
石二斗率一户月當受粟五石難可以久行也不久行
則百姓何以贍其後久行之則被水之地旣無秋成之
望非至來歲麥熟賑之未可以罷自今至於來歲麥熟
凡十月一户當受粟五十石今被災者十餘州州以二
萬户計之中户以上及非災害所被不仰食縣官者去
其半則仰食縣官者為十萬户食之不遍則為施不均
而民猶有無告者也食之遍則當用粟五百萬石而足
[425-60b]
何以辦此又非深思逺慮為公家長計也至於給授之
際有淹速有均否有真偽有會集之擾有辨察之煩厝
置一差皆足致弊又羣而處之氣久蒸薄必生疾癘此
皆必至之害也且此不過能使之得旦暮之食耳其於
屋廬構築之費將安取哉屋廬構築之費旣無所取而
就食於州縣必相率而去其故居雖有頽垣壞屋之尚
可完者故材舊瓦之尚可因者什器衆物之尚可賴者
必棄之而不暇顧甚則殺牛馬而去者有之伐桑棗而
[425-61a]
去者有之其害又可謂甚也今秋氣巳半霜露方始而
民露處不知所蔽葢流亡者亦巳衆矣如是不可止則
將空近塞之地空近塞之地失戰鬬之民此衆士大夫
之所慮而不可謂無患者也空近塞之地失耕桑之民
此衆士大夫所未慮而患之尤甚者也何則失戰鬬之
民異時有警邊戍不可以不増爾失耕桑之民異時無
事邊糴不可以不貴矣二者皆可不深念與萬一或出
於無聊之計有窺倉庫盜一囊之粟一束之帛者彼知
[425-61b]
已負有司之禁則必鳥駭䑕竄竊弄鋤挺於草茅之中
以扞遊徼之吏强者旣囂而動則弱者必隨而聚矣不
幸或連一二城之地有枹鼓之警國家胡能晏然而已
乎况今外有夷狄之可慮内有郊祀之將行安得不防
之於未然銷之於未萌也然則為今之䇿下萬紙之詔
賜之以錢五十萬貫貸之以粟一百萬石而事足矣何
則今被災之州為十萬户如一户得粟十石得錢五千
下户常産之貲平日未有及此者也彼得錢以完其居
[425-62a]
得粟以給其食則農得修其畎畞商得治其貨賄工得
利其器用閒民得轉移執事一切得復其業而不失其
常生之計與專意以待二升之廩於上而勢不暇乎他
為豈不逺哉此可謂深思逺慮為百姓長計者也由有
司之説則用十月之費為粟五百萬石由今之説則用
兩月之費為粟一百萬石况貸之於今而収之於後足
以賑其艱乏而終無損於儲峙之實所實費者錢五鉅
萬貫而已此可謂深思逺慮為公家長計者也又無給
[425-62b]
授之弊疾癘之憂民不必去其故居茍有頹垣壞屋之
尚可完者故材舊瓦之尚可因者什器衆物之尚可賴
者皆得而不失况於全牛馬保桑棗其利又可謂甚也
雖寒氣方始而無暴露之患民安居足食則有樂生自
重之心各復其業則勢不暇乎他為雖驅之不去誘之
不為盜矣夫饑歲聚餓殍之民而與之升合之食無益
於救災補敗之數此常行之弊法也今破去常行之弊
法以錢與粟一舉而賑之足以救其患復其業河北之
[425-63a]
民聞詔令之出必皆喜上之足賴而自安於畎畞之中
負錢與粟而歸與其父母妻子脱於流離死亡之禍則
戴上之施而懷欲報之心豈有已哉天下之民聞國家
措置如此恩澤之厚其孰不震動感激悦主上之義於
無窮乎如是而人和不可致天意不可悦者未之有也
人和洽於下天意悦於上然後玉輅徐動就陽而郊荒
夷殊陬奉幣來享疆内安輯里無囂聲豈不適變於可
為之時消患於無形之内乎此所謂審計終始見於衆
[425-63b]
人之所未見也不早出此或至於一有枹鼓之警則雖
欲為之將不及矣或謂方今錢粟恐不足以辦此夫王
者之富藏之於民有餘則取不足則與此理之不易者
也故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葢百
姓富實而國獨貧與百姓餓殍而上獨能保其富者自
古及今未之有也故又曰不患貧而患不安此古今之
至戒也是故古者二十七年耕有九年之蓄足以備水
旱之災然後謂之王政之成唐水湯旱而民無損瘠者
[425-64a]
以是故也今國家倉庫之積固不獨為公家之費而已
凡以為民也雖倉無餘粟庫無餘財至於救災補敗尚
不可以已况今倉庫之積尚可以用獨安可以過憂將
來之不足而立視夫民之死乎古人有言曰剪爪宜及
膚割髪宜及體先王之於救災髪膚尚無所愛况外物
乎且今河北州軍凡三十七災害所被十餘州軍而已
它州之田秋稼足望令有司於糴粟常價斗增一二十錢
非獨足以利農其於増糴一百萬石易矣斗增一二十錢
[425-64b]
吾權一時之事有以為之耳以實錢給其常價以茶荈
香藥之類佐其虚估不過捐茶荈香藥之類為錢數鉅
萬貫而其費已足茶荈香藥之類與百姓之命孰為可
惜不待議而可知者也夫費錢五鉅萬貫又捐茶荈香
藥之類為錢數鉅萬貫而足以救一時之患為天下之
計利害輕重又非難明者也顧吾之有司能越拘攣之
見破常行之法與否而已此時事之急也故述斯議焉
 文章辨體彚選巻四百二十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