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R4h0132 文章辨體彙選-明-賀復徵 (master)


[552-1a]
欽定四庫全書
 文章辨體彚選巻五百五十二
            明 賀復徴 編
行状二
  彰武軍節度使侍中曹穆公行状宋王安石/
公諱瑋字寳臣真定府靈夀縣人少以䕃為天平武寧
二軍牙内都虞侯至道中李繼遷盗據河西銀夏等州
後又擊諸部并其衆李繼隆范廷召等數出無功而朝
[552-1b]
廷終棄靈武繼遷遂强屢入邊州為冦當是時公為東
頭供奉官閤門祗候年十九太宗問大臣誰可使當繼
遷者武惠王以公應詔太宗以知渭州而欲除諸司使
以遣之武惠王為公固讓乃以本官知渭州真宗即位
改内殿崇班閤門通事舎人西上閤門副使移知鎮戎
軍當是時繼遷虐使其衆人多怨者公即移書言朝廷
恩信撫納之厚以動之羌人得書徃徃感泣於是康諾爾
諸族皆内附咸平六年繼遷死其子徳明求保塞公上
[552-2a]
書言繼遷擅中國要害地終身旅拒使謀臣狼顧而憂
方其國危子弱不即捕滅後更盛强無以息民當是時
朝廷欲以恩致徳明寢其書不用而河西大族揚堅瑪
等遂㧞其部人來歸諸將猶豫未知所以應公曰徳明
野心去就尚疑今不急折其羽翮而長養就之其飛必
矣即自將騎士入天都山取之内徙徳明由此遂弱而
至死不敢窺邊大中祥符元年召還除西上閤門使邠
環慶路兵馬都鈴轄兼知邠州東封遷東上閤門使髙
[552-2b]
州刺史再移真定府定州路都鈴轄巳而又以為涇
原路都鈴轄兼知渭州公乃圖涇原環慶兩路山川城
郭戰守之要以獻真宗留其一樞宻院而以其一付本
路使諸將出兵皆按圖議事祀汾隂遷四方館使初章
埋驕於武延鹹泊撥臧掘强於平凉公皆誅之而汧渭
之間遂無一羌犯塞八年遷英州團練使知秦州秦西
南羌嘉勒斯賚宗哥立遵始大遵獻方物求稱贊普公上
書言夷狄無厭足其求必輕中國大臣方疑其事㑹得
[552-3a]
公書遂不許而猶以為保順軍節度使公曰我狃遵矣
又將為冦吾治兵以俟爾遵使其舅桑揚丹招熟户固
斯敦為鄉導公即誘揚丹捕斯敦而許以一州揚丹終
殺斯敦公遂奏以為頴州刺史而揚丹亦舉南市城以
獻先是張吉知秦州生事熟户多去為遵耳目及公誅
揚丹即皆惶恐避逃公許之入贖自首還故地而至者
數千人後遂帖服皆為用至明年斯賚總果悉衆號十萬
冦三都公帥三將破之追北至沙州所俘斬以萬計事
[552-3b]
聞除客省使康州防禦使其後又破滅馬波叱臘鬼留
等諸羌斯賚總遂以窮孤逃入磧中而公斥境隴上置弓
門威逺凡十塞自是秦人無事矣天禧三年召還除華
州觀察使以西人之恃公也復以為鄜延路馬步軍都
部署四年遂除宣徽北院使鎮國軍節度觀察留後簽
署樞宻院事丁晉公用事稍除不附己者既貶冦萊公
即指公為黨改宣徽南院使出為環慶路都署又降容
州觀察使知萊州晉公貶乃以公為華州觀察使知青
[552-4a]
州天聖三年除彰化軍節度觀察留後知天雄軍又移
知永興軍而詔使來朝至則除昭武軍節度使而復還
之天聖五年以疾病求知孟州得之㑹言事者以公宿
將有威名不當置之閒處乃以為真定路馬步軍都部
署知定州七年換彰武軍節度使八年正月薨于位年
五十八皇帝為罷朝兩日贈侍中諡曰武穆公為將幾
四十年用兵未嘗敗䘐尤有功於西方舊羌殺中國人
得以羊馬贖死如羌法公謂如此非所以尊中國而愛
[552-4b]
吾人奏請不許其贖又請補内附羌類族以為上軍主
假以勲階爵秩如王官至今皆為成法陜西嵗取邊人
為弓箭手而無所給公以塞上廢地募人為之若干畆
出一卒若干畆出一馬捐其稅歛發兵戍守至今邊頼
以實所募皆為精兵在渭州取隴外龍于川築城置兵
以守曰後當有用此者及李元昊叛兵數出卒以龍于
川為徳順軍而自隴以西公所措置人悉以為便也
自三都之戰威震四海唃厮囉聞公姓名即以手加顙
[552-5a]
在天雄契丹使過魏地輒隂勒其從人無得髙語疾驅
至多憚公不敢仰視契丹既請盟真宗於兵事尤重慎
即在邊手詔詰難至十餘反而公每守一議終無以奪
真宗後愈聽信有論邊事者徃徃宻以付公可否好讀
書所如必載書數兩兼通春秋公羊榖梁左氏傳而尤
熟於左氏始娶潘氏馮翊郡夫人忠武軍節度使同中
書門下平章事韓國公美之子後娶沈氏安國太夫人
故相左僕射倫之孫光禄少卿繼宗之子子男四人僖
[552-5b]
禮賔使知儀州當元昊叛時以䇿說大將不能用反罪
之遷韶州以死倚終内殿崇班使供備庫副使拒元昊
於瓦亭戰死贈寧州刺史倩右侍禁一女子適四方館
使榮州刺史王徳基直言以諫諷東頭供奉官誼右使
某開門祗候諝三班奉職及右班殿直
  魯國公贈太尉中書令王公行状王安石/
公諱徳用字元輔其先真定人也世以財雄北邊而蔣
公邢公皆倜儻喜赴人急嵗饑所活以千計康武公當
[552-6a]
太宗時貴寵任事以殿前都指揮使受遺詔輔真宗葬
其先公河南宻縣縣後分屬鄭州管城故今為管城人
焉公先䘮其母韓國夫人朱氏事繼母魯國太夫人張
氏以孝聞至道二年太宗五路出師以討李繼遷之叛
而武康公出夏州當是時公為西頭供奉官而在武康
之側年十七自䕶兵當前所俘斬及得馬羊功為多及
歸公又請殿將至隘公以為歸之至隘而争先必亂亂
而繼遷薄伐必敗於是又請以所䕶兵馳前至隘而陣
[552-6b]
武康為公令於軍曰至陣而亂行者斬公亦令曰至吾
陣而亂行者吾亦如公令至陣士卒帖然以此行而武
康公亦為之按轡繼遷兵相随屬左右皆望公莫敢近
於是武康公嘆曰王氏有兒矣及論功武康公曰吾為
大將不可使子弟與諸將分功絀公不列三年遷東頭
供奉官咸平二年遷内殿崇班三年換御前忠佐馬軍
副都頭景徳二年為馬軍都頭大中祥符元年為邢洺磁
相廵檢提舉捉賊男子張鴻覇聚黨界中為盗朝廷以
[552-7a]
名捕乆之不得公以氊車載壯士偽服為婦人誘之於
野如是鴻覇與其黨三十二人皆得朝廷以為充當陜
西東路提舉捉賊自陜以東為盗者聞公擒鴻覇事皆
惴恐逃去五年為環慶路指揮使奏事上前忤㫖責授
鄆州馬步軍都指揮使是嵗武康公薨天子命公乗驛
䕶䘮歸京師巳而還其舊職七年遷散虞候散都頭八
年遷散員内殿直都虞候天禧四年為殿前左班都虞
候栁州刺史乾興元年為捧日左廂都指揮使英州圑
[552-7b]
練使天聖三年改博州團練使知康信軍城壊公使禁
軍為築築者乆之而無敢竊言望公使巳以非其事者
城成天子賜書奨諭五年移冀州兼馬步軍都部署是
嵗除康州防禦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又除捧日四
廂都指揮使六年除侍衛親軍歩軍都虞候歸就職又
除環慶路副都部署不行八年除并代州馬步軍副都
部署又除殿前都虞候十年除桂州觀察使侍衛親軍
步軍副指揮使權馬軍都指揮使諸将皆遷與士之請
[552-8a]
馬者皆不求有司而得故事取糞錢於軍以給公使自
公始罷之使各置庫以待其軍用明道元年除福州觀
察使軍人挾内詔求為軍吏公争曰軍人敢挾詔以干
軍制後不可復治凡軍吏不可使求而得得則軍人必
大受其侵明肅太后固使與之公固不奉詔巳而太后
亦寤卒聽公及太后崩有司請衛士皆坐甲公又不奉
詔曰故事無為太后䘮坐甲也於是天子心賢公以為
可用又閲太后宫得争軍吏事遂以公檢校太保簽署
[552-8b]
樞宻院事公固辭武人不學不足以當大任天子使中
貴人趣公入院公於朝廷臨義慷慨言無所顧計至於
親戚故舊待之亦皆當理而有恩故人為人求官於公
公問其得謝幾何故人辭窮以實對公亦不拒也歸而
使家人以銀與之曰爾所求者在此矣官非吾有不可
得居頃之除樞宻副使三年除明州奉國軍節度觀察
留後同知樞宻院事四年除安徳軍節度使五年檢校
太尉充宣徽南院使寳元元年李元昊叛公嘗請將以
[552-9a]
扞邊天子不許曰吾以公謀可也卒所以鎮撫扞治者
亦多公計䇿始人或以公威名聞天下而状貎竒偉疑
非人臣之相御史中丞孔道輔因以為人言如此公不宜
典機宻在上左右天子不得已以公為武寧軍節度使
徐州大都督府長史赴本鎮賜手詔慰遣而言者皆尚
論公未止也又以公為右千牛衛上將軍知随州人為
公懼恬然唯不接賔客而巳移曹州或聞孔道輔死以
告曰是嘗害公者今死矣公愀然曰孔中丞豈害某者
[552-9b]
乎彼其心所以事君當如此也惜乎朝廷無一忠臣言
者服公以謂有徳而終身自愧其言曹人喜鬬多盗他
日獄未嘗空也公在曹嘗無一人囚者数矣慶厯二年
除檢校司空保静軍節度使天子以手詔賜公曰賜卿
重地勉視事母以人言為憂有傷卿者朕不聽契丹使
劉六符過澶州喜曰六符聞公乆矣過於此豈非幸也
今此州嵗大熟豈非公仁政之效也公謝曰明天子在
上固常多豐年此豈吾力也今朝廷多賢士大夫可畏
[552-10a]
者吾老矣備位於此不足以累公稱數是嵗移真定府
等路駐泊馬步軍都部署求奏事京師天子使中貴人
諭公入覲除宣徽南院使判成徳軍固辭不得未行以
契丹使使求周世宗所取三關故地聚兵幽薊為若侵
邊者乃移公判定州兼三路都部署聽以便宜從事而
以楊崇勲知成徳軍崇勲使客問公所以戰公曰吾患
不仁不患不威患不知不患無功葢見敵而後勝可制
吾所戰豈可以豫言也公至定州則明賞罰以教戰契
[552-10b]
丹使人來覘或以告勸公執殺公置之不問曰吾視士
卒皆樂戰可用矣使彼得歸以告其主是伏人之兵以
不戰也明日大閲于郊公提桴鼓誓師進退坐作終日
不戮一人而畢乃下令具糗糧聽鼓於中軍將盡以汝
行唯吾之所鄉契丹聞之震恐巳而天子宻詔問公方
畧公上書論近世用兵之失與今所以料敵制勝之方
甚備㑹兵罷徙公知陳州過都天子使中貴人勞賜問
公欲見否公辭謝備邊無功幸䝉上恩赦誅徙内郡非
[552-11a]
有公事當對者不敢見三年移孟州召還署宣徽院事
巳而出判相州六年除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澶州七
年移鄭州封祈國公八年還除㑹靈觀使又除檢校太
師判鄭州過都天子召見慰勞皇祐二年除集慶軍節
度使進封冀國公三年以年老求致仕詔以太子太師
致仕大朝㑹綴中書門下班公威名雖老矣尚為四夷
所憚而天子亦賢公以為可屬大事也四年復强起公
以為河陽三城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鄭州六
[552-11b]
年遂以為樞宻使契丹使至公伴射使曰南朝以公使
樞宻而相富公可謂得人矣天子聞之賜公御弓一矢
五十以寵焉嘉祐九年進封魯國公以年老求去位至
六七天子為之不得巳猶以為中武軍節度使景靈宫
使又以為同羣牧制置使有詔五日一㑹朝給扶者以
一子若孫一人是嵗公年七十八矣明年二月辛未公
以疾薨天子至其第為之罷朝一日又為之素服發哀
苑中而以太尉中書令告其第又賜以黄金水銀龍腦
[552-12a]
等物出内人撫其諸子公忠實樂易與人不疑不計小
過望之毅然有不可犯之色及就之温如也平生少玩
好不以名位驕人而所得禄賜多散之親黨善治軍旅
寛仁愛士卒士卒樂為之用與士大夫逰士大夫亦多
服其度以為莫能窺也夫人宋氏武勝軍節度使延渥
之女也累封安定郡夫人先公卒後以子追封榮國夫
人孝慈恭儉有助於公男子咸熈東頭供奉官早卒以
子故累贈至七千牛衛將軍次咸融西京左藏庫使果
[552-12b]
州團練使次咸庶内殿崇班早卒次咸英供備庫副使
次咸康内殿承制女四人長嫁尚書駕部郎中張叔詹
其次嫁太常博士程嗣恭國子博士冦諲皆早卒孫七
人澤淵皆内殿崇班閤門祗候淑左侍禁淇左班殿直
潭右班殿直沅瀛左侍禁濕未仕淑淇皆早卒曽孫二
人任左侍禁价未仕公子十以五月甲申葬管城之先
塋而國夫人附謹具公歴官行事状請牒考功太常議
謚并史館
[552-13a]
  知太史院事郭公行状元齊履謙/
公諱守敬字若思順徳邢臺人生有異操不為嬉戯事
祖榮號鴛水翁通五經精於筭數水利時太保劉文貞
公左丞張忠宣公樞宻張公易贊善王公恂同學於州
西紫金山而文貞公復與鴛水翁為同志友以故俾公
就學於文貞所先是順徳城北有石橋以通達活泉水
兵後橋為泥潦淤沒失其所在公甫冠為之審視地形
按指其處而得之河東元公裕之文其事於石其曰里
[552-13b]
人郭生者即公是也中統三年張忠宣公薦公習知水
利且巧思絶人䝉賜見上都便殿公面陳水利六事其
一中都舊漕河東至通州權以玉泉水引入行舟嵗可
省僦車錢六萬緡通州以南於藺榆河口徑直開引由
䝉村跳梁務至揚村還河以避浮雞&KR1927盤淺風浪逺轉
之患其二順徳達活泉開入城中分為三渠引出城東
灌溉其地其三順徳澧河東至古任城失其故道沒民
田一千三百餘頃此水開修成河其田即可耕種其河
[552-14a]
自小王村經滹沱合入御河通行舟栰其四磁州東北滏漳
二水合流處開引由滏陽邯鄲洺州永年下經鷄澤合入澧
河其間可溉田三千餘頃其五懐孟沁河雖已澆溉尚有漏
堰餘水東與丹河餘水相合開引東流至武涉縣北合入御
河其間亦可溉田二千餘頃其六黄河自孟州西開引少分
一渠經由新舊孟州中間順河古岸下至温縣南復入大河
其間亦可溉田二千餘頃每奏一事上輙曰當務者此人真
不為素餐矣即授提舉諸路河渠四年加授銀符副河渠使
[552-14b]
至元改元從忠宣公行省西夏興復瀕河諸渠先是西夏瀕
河五州皆有古渠其在中興州者一名唐來長袤四百里一
名漢延長袤二百五十里其餘四州又有正渠十長袤各二
百里支渠大小共六十八計溉田九萬餘頃兵亂以來廢壊
淤淺公為之因舊謀新更立牐堰役不踰時而渠皆通利夏
人共為立生祠於渠上二年授都水少監公言鄉自中興
還特命衆順河而下四晝夜至東勝可通漕運及見查泊
兀郎海古渠甚多可為脩理又言金時自燕京之西麻谷
[552-15a]
村分引瀘溝一支東流穿西山而出是謂金口其水自金
口以東燕京以北溉田若干頃其利不可勝計兵興以來
典守者懼有所失因以大石塞之今若按視故迹使水得
通流上可以致西山之利下可以廣京畿之漕上納其議
公又言當於金口西預開減水口西南還大河令其深廣
以防漲水突入之患衆服其能八年遷都水監十二年丞
相伯顔公南征議立水驛命公行視所便自陵州至大名
又自濟州至沛縣又南至吕梁又自東平至綱城又自東
[552-15b]
平清河逾黄河故道至與御河相接又自衞州御河至東
平又自東平西南水泊至御河乃得濟州大名東平泗汶
與御河相通形勢為圖奏之十三年都水監併入工部遂
除工部郎中是嵗立局改治新厯先時太保劉公以大明
厯自遼金承用二百餘年浸以後天議欲修正而薨至是
江左既平上思用其言遂以公與贊善王公率南北日官
分掌測驗推步於下而忠宣樞宻二張公為之主領裁奏
於上復共薦前中書左丞許公能推明厯理俾參預之公
[552-16a]
首言厯之本在於測驗而測驗之噐莫先儀表今司天
渾儀宋皇祐中汴京所造不與此處天度相符比量南
北二極約差四度表石年深亦復欹側公乃盡考其失
而移置之既又别圖爽塏以木為重棚創作簡儀髙表
用相比覆又以為天樞附極而動昔人嘗展管望之未
得其的作候極儀極辰既位天體斯正作渾天象象雖
形似莫適所用作玲瓏儀以表之矩方測天之正圓莫
若以圓求圓作仰儀古有經緯結而不動公則易之作
[552-16b]
立運儀日有中道月有九行公則一之作證理儀表髙
景虚罔象非真作景符月雖有明察景則難作闚几歴
法之驗在于交㑹作日月食儀天有赤道輪以當之兩
極低昻標以指之作星晷定時儀以上凡十三等又作
正方案九表懸正儀座正儀凡四等為四方行測者所
用又作仰規覆矩圖異方渾葢圖日出入永短圖凡五
等與上諸儀互相叅考十六年改局為太史院以贊善
公為太史令公為同知太史院事給印章立官府是年
[552-17a]
奏進儀表式様公乃對御指陳理致一一周悉自朝至
於日晏上不為倦公因奏唐一行開元間令南宫說天
下測景書中見者凡十三處今疆宇比唐尤大若不逺
方測驗日月交食分數時刻不同晝夜長短不同日月
星辰去天髙下不同即目測驗人少可先南北立表取
直測景上可其奏遂設監候官一十四員分道相繼而
出先測得南海北極出地一十五度夏至景在表南長
一尺一寸六分晝五十四刻夜四十六刻衡岳北極出
[552-17b]
地二十五度夏至日在表端無景晝五十六刻夜四十
四刻嶽臺北極出地三十五度夏至景長一尺四寸八
分晝六十刻夜四十刻和林北極出地四十五度夏至
景長三尺二寸四分晝六十四刻夜三十六刻鐡勒北
極出地五十五度夏至景長五尺一分晝七十刻夜三
十刻北海北極出地六十五度夏至景長六尺七寸八
分晝八十二刻夜一十八刻繼又測得上都北極出地
四十三度少北京北極出地四十二度强益都北極出
[552-18a]
地三十七度少登州北極出地三十八度少髙麗北極
出地三十八度少西京北極出地四十度少太原北極
出地三十八度少安西府北極出地三十四度半强興
元北極出地三十三度半强成都北極出地三十一度
半强西凉州北極出地四十度强東平北極出地三十
五度太大名北極出地三十六度南京北極出地三十
四度太强陽城北極出地三十四度太弱揚州北極出
地三十三度鄂州北極出地三十一度半吉州北極出
[552-18b]
地二十六度半雷州北極出地二十度太瓊州北極出
地十九度太十七年新厯告成拜太史令公與太史諸
公同上奏曰臣等竊聞帝王之事莫重于厯自黄帝迎
日推䇿帝堯以閏月定四時成嵗舜在璇璣玉衡以齊
七政爰及三代厯無定法周秦之間閏餘乖次西漢造
三統厯百二十年而後是非始定東漢造四分歴七十
餘年而儀式方偹又百二十一年劉洪造乾象厯始悟
月行有遲速又百八十年姜岌造三紀甲子厯始悟以
[552-19a]
月食衝檢日宿度所在又五十七年何承天造元嘉厯
始悟以朔望及弦皆定大小餘又六十五年祖冲之造
大明厯始悟太陽有嵗差之數極星去不動處一度餘
又五十二年張子信始悟日月交道有表裏五星有遲
疾留逆又三十三年劉焯造皇極厯始悟日行有盈縮
又三十五年傅仁均造戊寅元厯頗采舊儀始用定朔
又四十六年李淳風造麟徳厯以古歴章部元首分度
不齊始為總法用進朔以避晦晨月見又六十三年僧
[552-19b]
一行造大衍厯始以朔有四大三小定九服交食之異
又九十四年徐昻造宣明厯始悟日食有氣刻時三差
又百三十六年姚舜輔造紀元厯始悟食甚泛餘差
數以上計千一百八十二年厯經七十改其創法者十
有三家自是又百七十四年欽惟聖朝統一六合肇造
區夏専命臣等改治新厯臣等用創造簡儀髙表慿其
測致實數所考正者凡七事一曰冬至自丙子年立冬
後依每日測到晷景逐日取對冬至前後日差同者為
[552-20a]
凖得丁丑年冬至在戊戍日夜半後八刻半又定丁丑
夏至在庚子日夜半後七十刻又定戊寅冬至在癸邜
日夜半後三十三刻巳夘冬至在戊申日夜半後五十
七刻半庚辰冬至在癸丑日夜半後八十一刻半各减
大明厯十八刻逺近相符前後應凖二曰嵗餘自劉宋
大明厯以來凡測景驗氣得冬至時刻真數者有六用
以相距各得其時合用嵗餘今考驗四年相符不差仍
自宋大明壬寅年距至今日八百一十年每嵗合得三
[552-20b]
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刻二十五分其二十五分為今歴
嵗餘合用之數三曰日躔用至元丁丑四月癸酉望月
食既推求日躔得冬至日躔赤道箕宿十度黄道箕九
度有畸仍慿每日測到太陽躔度或慿星測月或慿月
測日或徑慿星度測日立術推筭起自丁丑正月至已
夘十二月凡三年共得一百三十四事皆躔於箕與月
食相符四曰月離自丁丑以來至今慿每日測到逐時
太隂行度推筭變從黄道求入轉極遲極疾并平行處
[552-21a]
前後凡十三轉計五十一事内除去不真的外有三十
事得大明厯入轉後天又因考驗交食加大明歴三十
刻與黄道合五曰入交自丁丑五月以來慿每日測到
太陽去極度數比擬黄道去極度得月道交於黄道共
得八事仍依日食法度推求皆有食分得入交時刻與大
明厯所差不多六曰二十八宿距度自漢太初厯以來距
度不同互有損益大明厯則於度下餘分附以太半少
皆私意牽就未嘗實測其數今新儀皆細刻周天度分
[552-21b]
每度為三十六分以距線代管窺宿度餘分並依實測
不以私意牽就七曰日出入晝夜刻大明厯日出入晝
夜刻皆據汴京為凖其刻數與大都不同今更以本方
北極出地髙下黄道出入内外度立術推求每日日出
入晝夜刻得夏至極長日出寅正二刻日入戍初二刻
晝六十二刻夜三十八刻冬至極短日出辰初二刻日
入申正二刻晝三十八刻夜六十二刻永為定式所創
法凡五事一曰太陽盈縮用四正定氣立為升降限依立
[552-22a]
招差求得每日行分初末極差積度比古為宻二曰月
行遲疾古厯皆用二十八限今以萬分日之八百二十
分為一限凡析為三百三十六限依垜疊招差求得轉
分進退其遲疾度數逐時不同葢前所未有三曰黄赤
道差舊法以一百一度相减相乘今依筭術勾股弧矢
方圓斜直所容求到度率積差差率與天道實為脗合
四曰黄赤道内外度據累年實測内外極度二十三度
九十分以圓容方直矢接勾股為法求每日去極與所
[552-22b]
測相符五曰白道交周舊法黄道變推白道以斜求斜
今用立渾比量得月與赤道正交距春秋二正黄赤道
正交一十四度六十六分擬以為法推逐月每交二十
八宿度分於理為盡十九年太史王公卒時厯雖頒然
其推步之式與夫立成之數尚皆未有定槀公于是比
次篇類整齊分杪裁為推步七巻立成二巻厯議擬藁
三巻轉神選擇二巻上中下三厯註式十二巻二十三
年繼為太史令遂上表奏進又有時候箋註二巻修改
[552-23a]
源流一巻其測驗書有儀象法式二巻二至晷景考二
十巻五星細行考五十巻古今交食考一巻新測二十
入舍雜座諸星入宿去極一巻新測無名諸星一巻月
離考一巻並藏之官二十八年有言漕事便利者一謂
灤河自永平挽舟踰嶺而上可至上都一謂瀘溝自
麻谷可至尋麻林朝廷令各試所說其謂灤河者至中
道自知不可行而罷其謂瀘溝者命公與徃亦為哨石
所阻舟不得通而止公因至上都别陳水利十有一事
[552-23b]
其一大都運糧河不用一畝泉舊源别引北山白浮泉
水西折而南經瓮山泊自西水門入城環滙于積水潭
復東折而南出南水門合入舊運糧河每十里一置牐
比至通州凡為牐七距牐里許上重置斗門互為提閼
以過舟止水上覽奏喜曰當速行之于是復置都水監
俾公領之首事于二十九年之春告成于三十年之秋
賜名曰通惠役興之日上命丞相以下皆親操畚鍤為
之倡咸待公指授而後行事置牐之處徃徃于地中偶
[552-24a]
得舊時甎木時人為之感服船既通行公私省便先時
通州至大都陸運官糧嵗若干萬石方秋霖雨驢畜死
者不可勝計至是皆罷是秋車駕還自上都過積水潭
見其船艫蔽水天顔為之開懌特賜公錢一萬二千五
百緡仍以舊職兼提調通惠河漕運事公又欲于澄清
牐稍東引水與北埧河接且立牐麗正門西令舟楫得
環城徃來志不就而罷三十一年拜昭文舘大學士知
太史院事大徳二年召公至上都議開鐡幡竿渠公奏
[552-24b]
山水頻年暴下非大為渠堰廣五七十步不可執政吝
于工費以公言為過縮其廣三之一明年大雨山水注
下渠不能容漂沒人畜廬帳幾犯行殿翌日天子北狩
謂宰臣曰郭太史神人也可惜不用其言七年詔内外
官年及七十並聽致仕公以舊臣且朝廷所施為獨不
許其請至今翰林太史司天官不致仕者咸自公始延
祐三年某月日卒年八十六公以純徳實學為世師法
然其不可及者有三一曰水利之學二曰厯數之學三
[552-25a]
曰儀象制度之學决金口以下西山之栰而京師材用
是饒復唐以来溉瀕河之地而靈夏軍儲用足引汶泗
以接江淮之派而燕吳漕運畢通建七牐以開白浮之
源而公私陸費由省又前後條奏便宜凡二十餘事相
治河渠泊堰大小數百餘所其在西夏嘗挽舟溯流而
上究所謂河源者又嘗自孟門以東循黄河故道縱廣
數百里間皆為測量地平或可以分殺河勢或可以溉
灌田土具有圖誌又嘗以海而較京師至汴梁地形髙
[552-25b]
下之差謂汴梁之水去海甚逺其流峻急而京師之水
去海至近其流且緩其言信而有徴此水利之學其不
可及者也古厯天周與嵗周小餘同于日度四分之一
漢魏以來漸覺不齊遂有破分之說而立法未均任意
進退公乃每以百年為率小餘之下増損各一以之上
推徃古下驗方來無不脗合且自太初迄于大明名厯
七十餘家其見用於世者四十有三類多冩分換母
誇誑一時間有翹出如宋元嘉唐大衍近世紀元不過
[552-26a]
三數然亦未臻至當考驗天事始雖親宻旋已不效公
所為厯測驗既精設法詳偹行幾五十年未嘗一有先
後天之差去積年日法之拘無冩分换母之陋此厯數
之學其不可及者也舊儀既多蔽礙且距齒但有度刻
而無細分以管望星漸外則所見漸展尤難取的公所
為儀但用天常赤道四㳺三環三距設四㳺于赤道之
上與相套在内同附直距于四海之外與䨇環兩間同
結線距端凡測日月星則以兩線相望劈取其正中所
[552-26b]
當之刻之度之分之抄之數舊八尺謂夏至之景尺有
五寸千里而差一寸其說見于周官周禮等書千里而
差一寸唐一行巳嘗駮議八尺之表表痺景佑古今承
用或未之革公所為表五倍其舊懸施横梁每至日中
以符竅夾測横梁之景折取中數與舊表之景者殊為
審當公于世祖朝進七寳燈漏今大明殿每朝㑹張設
之其中鐘鼓皆應時自鳴又常進木牛流馬雖不盡得
諸葛舊制亦自機妙成宗朝進櫃香漏又作屏風香漏
[552-27a]
行漏以偹郊廟從幸大徳二年起靈臺水渾蓮渾天漏
大小機輪凡二十有五皆以刻木為衝牙轉相撥擊上
為渾象㸃畫周天星度日月二環斜絡其上象則随天
左旋日月二環各依行度退而右轉公又嘗欲倣張平
子為地動儀及候氣宻室事雖未就莫不究極指歸此
儀象制度之學其不可及者也初公年十五六得石本
蓮花漏圖巳能盡究其理及随張忠宣公奉使大名因
大為鼓鑄即今靈臺所用銅壺又得尚書璇璣圖䂓竹
[552-27b]
篾為儀積土為臺以望二十八宿及諸大星及夫見用
觀其規畫之間便測望之精切巧智不能私其議羣衆
無以参其功王太史剛克自用者也每至公所覩其象
制未嘗不為之心服魯齋先生言論為當代法因語及
公以手加額曰天佑我元似此人世豈易得鳴呼其可
謂度越千古矣
 
 文章辨體彚選巻五百五十二
[552-28a]
欽定四庫全書
 文章辨體彚選巻五百五十二
            明 賀復徴 編
行状二
  彰武軍節度使侍中曹穆公行状宋王安石/
公諱瑋字寳臣真定府靈夀縣人少以䕃為天平武寧
二軍牙内都虞侯至道中李繼遷盗據河西銀夏等州
後又擊諸部并其衆李繼隆范廷召等數出無功而朝
[552-28b]
廷終棄靈武繼遷遂强屢入邊州為冦當是時公為東
頭供奉官閤門祗候年十九太宗問大臣誰可使當繼
遷者武惠王以公應詔太宗以知渭州而欲除諸司使
以遣之武惠王為公固讓乃以本官知渭州真宗即位
改内殿崇班閤門通事舎人西上閤門副使移知鎮戎
軍當是時繼遷虐使其衆人多怨者公即移書言朝廷
恩信撫納之厚以動之羌人得書徃徃感泣於是康諾爾
諸族皆内附咸平六年繼遷死其子徳明求保塞公上
[552-29a]
書言繼遷擅中國要害地終身旅拒使謀臣狼顧而憂
方其國危子弱不即捕滅後更盛强無以息民當是時
朝廷欲以恩致徳明寢其書不用而河西大族揚堅瑪
等遂㧞其部人來歸諸將猶豫未知所以應公曰徳明
野心去就尚疑今不急折其羽翮而長養就之其飛必
矣即自將騎士入天都山取之内徙徳明由此遂弱而
至死不敢窺邊大中祥符元年召還除西上閤門使邠
環慶路兵馬都鈴轄兼知邠州東封遷東上閤門使髙
[552-29b]
州刺史再移真定府定州路都鈴轄巳而又以為涇
原路都鈴轄兼知渭州公乃圖涇原環慶兩路山川城
郭戰守之要以獻真宗留其一樞宻院而以其一付本
路使諸將出兵皆按圖議事祀汾隂遷四方館使初章
埋驕於武延鹹泊撥臧掘强於平凉公皆誅之而汧渭
之間遂無一羌犯塞八年遷英州團練使知秦州秦西
南羌嘉勒斯賚宗哥立遵始大遵獻方物求稱贊普公上
書言夷狄無厭足其求必輕中國大臣方疑其事㑹得
[552-30a]
公書遂不許而猶以為保順軍節度使公曰我狃遵矣
又將為冦吾治兵以俟爾遵使其舅桑揚丹招熟户固
斯敦為鄉導公即誘揚丹捕斯敦而許以一州揚丹終
殺斯敦公遂奏以為頴州刺史而揚丹亦舉南市城以
獻先是張吉知秦州生事熟户多去為遵耳目及公誅
揚丹即皆惶恐避逃公許之入贖自首還故地而至者
數千人後遂帖服皆為用至明年斯賚總果悉衆號十萬
冦三都公帥三將破之追北至沙州所俘斬以萬計事
[552-30b]
聞除客省使康州防禦使其後又破滅馬波叱臘鬼留
等諸羌斯賚總遂以窮孤逃入磧中而公斥境隴上置弓
門威逺凡十塞自是秦人無事矣天禧三年召還除華
州觀察使以西人之恃公也復以為鄜延路馬步軍都
部署四年遂除宣徽北院使鎮國軍節度觀察留後簽
署樞宻院事丁晉公用事稍除不附己者既貶冦萊公
即指公為黨改宣徽南院使出為環慶路都署又降容
州觀察使知萊州晉公貶乃以公為華州觀察使知青
[552-31a]
州天聖三年除彰化軍節度觀察留後知天雄軍又移
知永興軍而詔使來朝至則除昭武軍節度使而復還
之天聖五年以疾病求知孟州得之㑹言事者以公宿
將有威名不當置之閒處乃以為真定路馬步軍都部
署知定州七年換彰武軍節度使八年正月薨于位年
五十八皇帝為罷朝兩日贈侍中諡曰武穆公為將幾
四十年用兵未嘗敗䘐尤有功於西方舊羌殺中國人
得以羊馬贖死如羌法公謂如此非所以尊中國而愛
[552-31b]
吾人奏請不許其贖又請補内附羌類族以為上軍主
假以勲階爵秩如王官至今皆為成法陜西嵗取邊人
為弓箭手而無所給公以塞上廢地募人為之若干畆
出一卒若干畆出一馬捐其稅歛發兵戍守至今邊頼
以實所募皆為精兵在渭州取隴外龍于川築城置兵
以守曰後當有用此者及李元昊叛兵數出卒以龍于
川為徳順軍而自隴以西公所措置人悉以為便也
自三都之戰威震四海唃厮囉聞公姓名即以手加顙
[552-32a]
在天雄契丹使過魏地輒隂勒其從人無得髙語疾驅
至多憚公不敢仰視契丹既請盟真宗於兵事尤重慎
即在邊手詔詰難至十餘反而公每守一議終無以奪
真宗後愈聽信有論邊事者徃徃宻以付公可否好讀
書所如必載書數兩兼通春秋公羊榖梁左氏傳而尤
熟於左氏始娶潘氏馮翊郡夫人忠武軍節度使同中
書門下平章事韓國公美之子後娶沈氏安國太夫人
故相左僕射倫之孫光禄少卿繼宗之子子男四人僖
[552-32b]
禮賔使知儀州當元昊叛時以䇿說大將不能用反罪
之遷韶州以死倚終内殿崇班使供備庫副使拒元昊
於瓦亭戰死贈寧州刺史倩右侍禁一女子適四方館
使榮州刺史王徳基直言以諫諷東頭供奉官誼右使
某開門祗候諝三班奉職及右班殿直
  魯國公贈太尉中書令王公行状王安石/
公諱徳用字元輔其先真定人也世以財雄北邊而蔣
公邢公皆倜儻喜赴人急嵗饑所活以千計康武公當
[552-33a]
太宗時貴寵任事以殿前都指揮使受遺詔輔真宗葬
其先公河南宻縣縣後分屬鄭州管城故今為管城人
焉公先䘮其母韓國夫人朱氏事繼母魯國太夫人張
氏以孝聞至道二年太宗五路出師以討李繼遷之叛
而武康公出夏州當是時公為西頭供奉官而在武康
之側年十七自䕶兵當前所俘斬及得馬羊功為多及
歸公又請殿將至隘公以為歸之至隘而争先必亂亂
而繼遷薄伐必敗於是又請以所䕶兵馳前至隘而陣
[552-33b]
武康為公令於軍曰至陣而亂行者斬公亦令曰至吾
陣而亂行者吾亦如公令至陣士卒帖然以此行而武
康公亦為之按轡繼遷兵相随屬左右皆望公莫敢近
於是武康公嘆曰王氏有兒矣及論功武康公曰吾為
大將不可使子弟與諸將分功絀公不列三年遷東頭
供奉官咸平二年遷内殿崇班三年換御前忠佐馬軍
副都頭景徳二年為馬軍都頭大中祥符元年為邢洺磁
相廵檢提舉捉賊男子張鴻覇聚黨界中為盗朝廷以
[552-34a]
名捕乆之不得公以氊車載壯士偽服為婦人誘之於
野如是鴻覇與其黨三十二人皆得朝廷以為充當陜
西東路提舉捉賊自陜以東為盗者聞公擒鴻覇事皆
惴恐逃去五年為環慶路指揮使奏事上前忤㫖責授
鄆州馬步軍都指揮使是嵗武康公薨天子命公乗驛
䕶䘮歸京師巳而還其舊職七年遷散虞候散都頭八
年遷散員内殿直都虞候天禧四年為殿前左班都虞
候栁州刺史乾興元年為捧日左廂都指揮使英州圑
[552-34b]
練使天聖三年改博州團練使知康信軍城壊公使禁
軍為築築者乆之而無敢竊言望公使巳以非其事者
城成天子賜書奨諭五年移冀州兼馬步軍都部署是
嵗除康州防禦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又除捧日四
廂都指揮使六年除侍衛親軍歩軍都虞候歸就職又
除環慶路副都部署不行八年除并代州馬步軍副都
部署又除殿前都虞候十年除桂州觀察使侍衛親軍
步軍副指揮使權馬軍都指揮使諸将皆遷與士之請
[552-35a]
馬者皆不求有司而得故事取糞錢於軍以給公使自
公始罷之使各置庫以待其軍用明道元年除福州觀
察使軍人挾内詔求為軍吏公争曰軍人敢挾詔以干
軍制後不可復治凡軍吏不可使求而得得則軍人必
大受其侵明肅太后固使與之公固不奉詔巳而太后
亦寤卒聽公及太后崩有司請衛士皆坐甲公又不奉
詔曰故事無為太后䘮坐甲也於是天子心賢公以為
可用又閲太后宫得争軍吏事遂以公檢校太保簽署
[552-35b]
樞宻院事公固辭武人不學不足以當大任天子使中
貴人趣公入院公於朝廷臨義慷慨言無所顧計至於
親戚故舊待之亦皆當理而有恩故人為人求官於公
公問其得謝幾何故人辭窮以實對公亦不拒也歸而
使家人以銀與之曰爾所求者在此矣官非吾有不可
得居頃之除樞宻副使三年除明州奉國軍節度觀察
留後同知樞宻院事四年除安徳軍節度使五年檢校
太尉充宣徽南院使寳元元年李元昊叛公嘗請將以
[552-36a]
扞邊天子不許曰吾以公謀可也卒所以鎮撫扞治者
亦多公計䇿始人或以公威名聞天下而状貎竒偉疑
非人臣之相御史中丞孔道輔因以為人言如此公不宜
典機宻在上左右天子不得已以公為武寧軍節度使
徐州大都督府長史赴本鎮賜手詔慰遣而言者皆尚
論公未止也又以公為右千牛衛上將軍知随州人為
公懼恬然唯不接賔客而巳移曹州或聞孔道輔死以
告曰是嘗害公者今死矣公愀然曰孔中丞豈害某者
[552-36b]
乎彼其心所以事君當如此也惜乎朝廷無一忠臣言
者服公以謂有徳而終身自愧其言曹人喜鬬多盗他
日獄未嘗空也公在曹嘗無一人囚者数矣慶厯二年
除檢校司空保静軍節度使天子以手詔賜公曰賜卿
重地勉視事母以人言為憂有傷卿者朕不聽契丹使
劉六符過澶州喜曰六符聞公乆矣過於此豈非幸也
今此州嵗大熟豈非公仁政之效也公謝曰明天子在
上固常多豐年此豈吾力也今朝廷多賢士大夫可畏
[552-37a]
者吾老矣備位於此不足以累公稱數是嵗移真定府
等路駐泊馬步軍都部署求奏事京師天子使中貴人
諭公入覲除宣徽南院使判成徳軍固辭不得未行以
契丹使使求周世宗所取三關故地聚兵幽薊為若侵
邊者乃移公判定州兼三路都部署聽以便宜從事而
以楊崇勲知成徳軍崇勲使客問公所以戰公曰吾患
不仁不患不威患不知不患無功葢見敵而後勝可制
吾所戰豈可以豫言也公至定州則明賞罰以教戰契
[552-37b]
丹使人來覘或以告勸公執殺公置之不問曰吾視士
卒皆樂戰可用矣使彼得歸以告其主是伏人之兵以
不戰也明日大閲于郊公提桴鼓誓師進退坐作終日
不戮一人而畢乃下令具糗糧聽鼓於中軍將盡以汝
行唯吾之所鄉契丹聞之震恐巳而天子宻詔問公方
畧公上書論近世用兵之失與今所以料敵制勝之方
甚備㑹兵罷徙公知陳州過都天子使中貴人勞賜問
公欲見否公辭謝備邊無功幸䝉上恩赦誅徙内郡非
[552-38a]
有公事當對者不敢見三年移孟州召還署宣徽院事
巳而出判相州六年除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澶州七
年移鄭州封祈國公八年還除㑹靈觀使又除檢校太
師判鄭州過都天子召見慰勞皇祐二年除集慶軍節
度使進封冀國公三年以年老求致仕詔以太子太師
致仕大朝㑹綴中書門下班公威名雖老矣尚為四夷
所憚而天子亦賢公以為可屬大事也四年復强起公
以為河陽三城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鄭州六
[552-38b]
年遂以為樞宻使契丹使至公伴射使曰南朝以公使
樞宻而相富公可謂得人矣天子聞之賜公御弓一矢
五十以寵焉嘉祐九年進封魯國公以年老求去位至
六七天子為之不得巳猶以為中武軍節度使景靈宫
使又以為同羣牧制置使有詔五日一㑹朝給扶者以
一子若孫一人是嵗公年七十八矣明年二月辛未公
以疾薨天子至其第為之罷朝一日又為之素服發哀
苑中而以太尉中書令告其第又賜以黄金水銀龍腦
[552-39a]
等物出内人撫其諸子公忠實樂易與人不疑不計小
過望之毅然有不可犯之色及就之温如也平生少玩
好不以名位驕人而所得禄賜多散之親黨善治軍旅
寛仁愛士卒士卒樂為之用與士大夫逰士大夫亦多
服其度以為莫能窺也夫人宋氏武勝軍節度使延渥
之女也累封安定郡夫人先公卒後以子追封榮國夫
人孝慈恭儉有助於公男子咸熈東頭供奉官早卒以
子故累贈至七千牛衛將軍次咸融西京左藏庫使果
[552-39b]
州團練使次咸庶内殿崇班早卒次咸英供備庫副使
次咸康内殿承制女四人長嫁尚書駕部郎中張叔詹
其次嫁太常博士程嗣恭國子博士冦諲皆早卒孫七
人澤淵皆内殿崇班閤門祗候淑左侍禁淇左班殿直
潭右班殿直沅瀛左侍禁濕未仕淑淇皆早卒曽孫二
人任左侍禁价未仕公子十以五月甲申葬管城之先
塋而國夫人附謹具公歴官行事状請牒考功太常議
謚并史館
[552-40a]
  知太史院事郭公行状元齊履謙/
公諱守敬字若思順徳邢臺人生有異操不為嬉戯事
祖榮號鴛水翁通五經精於筭數水利時太保劉文貞
公左丞張忠宣公樞宻張公易贊善王公恂同學於州
西紫金山而文貞公復與鴛水翁為同志友以故俾公
就學於文貞所先是順徳城北有石橋以通達活泉水
兵後橋為泥潦淤沒失其所在公甫冠為之審視地形
按指其處而得之河東元公裕之文其事於石其曰里
[552-40b]
人郭生者即公是也中統三年張忠宣公薦公習知水
利且巧思絶人䝉賜見上都便殿公面陳水利六事其
一中都舊漕河東至通州權以玉泉水引入行舟嵗可
省僦車錢六萬緡通州以南於藺榆河口徑直開引由
䝉村跳梁務至揚村還河以避浮雞&KR1927盤淺風浪逺轉
之患其二順徳達活泉開入城中分為三渠引出城東
灌溉其地其三順徳澧河東至古任城失其故道沒民
田一千三百餘頃此水開修成河其田即可耕種其河
[552-41a]
自小王村經滹沱合入御河通行舟栰其四磁州東北滏漳
二水合流處開引由滏陽邯鄲洺州永年下經鷄澤合入澧
河其間可溉田三千餘頃其五懐孟沁河雖已澆溉尚有漏
堰餘水東與丹河餘水相合開引東流至武涉縣北合入御
河其間亦可溉田二千餘頃其六黄河自孟州西開引少分
一渠經由新舊孟州中間順河古岸下至温縣南復入大河
其間亦可溉田二千餘頃每奏一事上輙曰當務者此人真
不為素餐矣即授提舉諸路河渠四年加授銀符副河渠使
[552-41b]
至元改元從忠宣公行省西夏興復瀕河諸渠先是西夏瀕
河五州皆有古渠其在中興州者一名唐來長袤四百里一
名漢延長袤二百五十里其餘四州又有正渠十長袤各二
百里支渠大小共六十八計溉田九萬餘頃兵亂以來廢壊
淤淺公為之因舊謀新更立牐堰役不踰時而渠皆通利夏
人共為立生祠於渠上二年授都水少監公言鄉自中興
還特命衆順河而下四晝夜至東勝可通漕運及見查泊
兀郎海古渠甚多可為脩理又言金時自燕京之西麻谷
[552-42a]
村分引瀘溝一支東流穿西山而出是謂金口其水自金
口以東燕京以北溉田若干頃其利不可勝計兵興以來
典守者懼有所失因以大石塞之今若按視故迹使水得
通流上可以致西山之利下可以廣京畿之漕上納其議
公又言當於金口西預開減水口西南還大河令其深廣
以防漲水突入之患衆服其能八年遷都水監十二年丞
相伯顔公南征議立水驛命公行視所便自陵州至大名
又自濟州至沛縣又南至吕梁又自東平至綱城又自東
[552-42b]
平清河逾黄河故道至與御河相接又自衞州御河至東
平又自東平西南水泊至御河乃得濟州大名東平泗汶
與御河相通形勢為圖奏之十三年都水監併入工部遂
除工部郎中是嵗立局改治新厯先時太保劉公以大明
厯自遼金承用二百餘年浸以後天議欲修正而薨至是
江左既平上思用其言遂以公與贊善王公率南北日官
分掌測驗推步於下而忠宣樞宻二張公為之主領裁奏
於上復共薦前中書左丞許公能推明厯理俾參預之公
[552-43a]
首言厯之本在於測驗而測驗之噐莫先儀表今司天
渾儀宋皇祐中汴京所造不與此處天度相符比量南
北二極約差四度表石年深亦復欹側公乃盡考其失
而移置之既又别圖爽塏以木為重棚創作簡儀髙表
用相比覆又以為天樞附極而動昔人嘗展管望之未
得其的作候極儀極辰既位天體斯正作渾天象象雖
形似莫適所用作玲瓏儀以表之矩方測天之正圓莫
若以圓求圓作仰儀古有經緯結而不動公則易之作
[552-43b]
立運儀日有中道月有九行公則一之作證理儀表髙
景虚罔象非真作景符月雖有明察景則難作闚几歴
法之驗在于交㑹作日月食儀天有赤道輪以當之兩
極低昻標以指之作星晷定時儀以上凡十三等又作
正方案九表懸正儀座正儀凡四等為四方行測者所
用又作仰規覆矩圖異方渾葢圖日出入永短圖凡五
等與上諸儀互相叅考十六年改局為太史院以贊善
公為太史令公為同知太史院事給印章立官府是年
[552-44a]
奏進儀表式様公乃對御指陳理致一一周悉自朝至
於日晏上不為倦公因奏唐一行開元間令南宫說天
下測景書中見者凡十三處今疆宇比唐尤大若不逺
方測驗日月交食分數時刻不同晝夜長短不同日月
星辰去天髙下不同即目測驗人少可先南北立表取
直測景上可其奏遂設監候官一十四員分道相繼而
出先測得南海北極出地一十五度夏至景在表南長
一尺一寸六分晝五十四刻夜四十六刻衡岳北極出
[552-44b]
地二十五度夏至日在表端無景晝五十六刻夜四十
四刻嶽臺北極出地三十五度夏至景長一尺四寸八
分晝六十刻夜四十刻和林北極出地四十五度夏至
景長三尺二寸四分晝六十四刻夜三十六刻鐡勒北
極出地五十五度夏至景長五尺一分晝七十刻夜三
十刻北海北極出地六十五度夏至景長六尺七寸八
分晝八十二刻夜一十八刻繼又測得上都北極出地
四十三度少北京北極出地四十二度强益都北極出
[552-45a]
地三十七度少登州北極出地三十八度少髙麗北極
出地三十八度少西京北極出地四十度少太原北極
出地三十八度少安西府北極出地三十四度半强興
元北極出地三十三度半强成都北極出地三十一度
半强西凉州北極出地四十度强東平北極出地三十
五度太大名北極出地三十六度南京北極出地三十
四度太强陽城北極出地三十四度太弱揚州北極出
地三十三度鄂州北極出地三十一度半吉州北極出
[552-45b]
地二十六度半雷州北極出地二十度太瓊州北極出
地十九度太十七年新厯告成拜太史令公與太史諸
公同上奏曰臣等竊聞帝王之事莫重于厯自黄帝迎
日推䇿帝堯以閏月定四時成嵗舜在璇璣玉衡以齊
七政爰及三代厯無定法周秦之間閏餘乖次西漢造
三統厯百二十年而後是非始定東漢造四分歴七十
餘年而儀式方偹又百二十一年劉洪造乾象厯始悟
月行有遲速又百八十年姜岌造三紀甲子厯始悟以
[552-46a]
月食衝檢日宿度所在又五十七年何承天造元嘉厯
始悟以朔望及弦皆定大小餘又六十五年祖冲之造
大明厯始悟太陽有嵗差之數極星去不動處一度餘
又五十二年張子信始悟日月交道有表裏五星有遲
疾留逆又三十三年劉焯造皇極厯始悟日行有盈縮
又三十五年傅仁均造戊寅元厯頗采舊儀始用定朔
又四十六年李淳風造麟徳厯以古歴章部元首分度
不齊始為總法用進朔以避晦晨月見又六十三年僧
[552-46b]
一行造大衍厯始以朔有四大三小定九服交食之異
又九十四年徐昻造宣明厯始悟日食有氣刻時三差
又百三十六年姚舜輔造紀元厯始悟食甚泛餘差
數以上計千一百八十二年厯經七十改其創法者十
有三家自是又百七十四年欽惟聖朝統一六合肇造
區夏専命臣等改治新厯臣等用創造簡儀髙表慿其
測致實數所考正者凡七事一曰冬至自丙子年立冬
後依每日測到晷景逐日取對冬至前後日差同者為
[552-47a]
凖得丁丑年冬至在戊戍日夜半後八刻半又定丁丑
夏至在庚子日夜半後七十刻又定戊寅冬至在癸邜
日夜半後三十三刻巳夘冬至在戊申日夜半後五十
七刻半庚辰冬至在癸丑日夜半後八十一刻半各减
大明厯十八刻逺近相符前後應凖二曰嵗餘自劉宋
大明厯以來凡測景驗氣得冬至時刻真數者有六用
以相距各得其時合用嵗餘今考驗四年相符不差仍
自宋大明壬寅年距至今日八百一十年每嵗合得三
[552-47b]
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刻二十五分其二十五分為今歴
嵗餘合用之數三曰日躔用至元丁丑四月癸酉望月
食既推求日躔得冬至日躔赤道箕宿十度黄道箕九
度有畸仍慿每日測到太陽躔度或慿星測月或慿月
測日或徑慿星度測日立術推筭起自丁丑正月至已
夘十二月凡三年共得一百三十四事皆躔於箕與月
食相符四曰月離自丁丑以來至今慿每日測到逐時
太隂行度推筭變從黄道求入轉極遲極疾并平行處
[552-48a]
前後凡十三轉計五十一事内除去不真的外有三十
事得大明厯入轉後天又因考驗交食加大明歴三十
刻與黄道合五曰入交自丁丑五月以來慿每日測到
太陽去極度數比擬黄道去極度得月道交於黄道共
得八事仍依日食法度推求皆有食分得入交時刻與大
明厯所差不多六曰二十八宿距度自漢太初厯以來距
度不同互有損益大明厯則於度下餘分附以太半少
皆私意牽就未嘗實測其數今新儀皆細刻周天度分
[552-48b]
每度為三十六分以距線代管窺宿度餘分並依實測
不以私意牽就七曰日出入晝夜刻大明厯日出入晝
夜刻皆據汴京為凖其刻數與大都不同今更以本方
北極出地髙下黄道出入内外度立術推求每日日出
入晝夜刻得夏至極長日出寅正二刻日入戍初二刻
晝六十二刻夜三十八刻冬至極短日出辰初二刻日
入申正二刻晝三十八刻夜六十二刻永為定式所創
法凡五事一曰太陽盈縮用四正定氣立為升降限依立
[552-49a]
招差求得每日行分初末極差積度比古為宻二曰月
行遲疾古厯皆用二十八限今以萬分日之八百二十
分為一限凡析為三百三十六限依垜疊招差求得轉
分進退其遲疾度數逐時不同葢前所未有三曰黄赤
道差舊法以一百一度相减相乘今依筭術勾股弧矢
方圓斜直所容求到度率積差差率與天道實為脗合
四曰黄赤道内外度據累年實測内外極度二十三度
九十分以圓容方直矢接勾股為法求每日去極與所
[552-49b]
測相符五曰白道交周舊法黄道變推白道以斜求斜
今用立渾比量得月與赤道正交距春秋二正黄赤道
正交一十四度六十六分擬以為法推逐月每交二十
八宿度分於理為盡十九年太史王公卒時厯雖頒然
其推步之式與夫立成之數尚皆未有定槀公于是比
次篇類整齊分杪裁為推步七巻立成二巻厯議擬藁
三巻轉神選擇二巻上中下三厯註式十二巻二十三
年繼為太史令遂上表奏進又有時候箋註二巻修改
[552-50a]
源流一巻其測驗書有儀象法式二巻二至晷景考二
十巻五星細行考五十巻古今交食考一巻新測二十
入舍雜座諸星入宿去極一巻新測無名諸星一巻月
離考一巻並藏之官二十八年有言漕事便利者一謂
灤河自永平挽舟踰嶺而上可至上都一謂瀘溝自
麻谷可至尋麻林朝廷令各試所說其謂灤河者至中
道自知不可行而罷其謂瀘溝者命公與徃亦為哨石
所阻舟不得通而止公因至上都别陳水利十有一事
[552-50b]
其一大都運糧河不用一畝泉舊源别引北山白浮泉
水西折而南經瓮山泊自西水門入城環滙于積水潭
復東折而南出南水門合入舊運糧河每十里一置牐
比至通州凡為牐七距牐里許上重置斗門互為提閼
以過舟止水上覽奏喜曰當速行之于是復置都水監
俾公領之首事于二十九年之春告成于三十年之秋
賜名曰通惠役興之日上命丞相以下皆親操畚鍤為
之倡咸待公指授而後行事置牐之處徃徃于地中偶
[552-51a]
得舊時甎木時人為之感服船既通行公私省便先時
通州至大都陸運官糧嵗若干萬石方秋霖雨驢畜死
者不可勝計至是皆罷是秋車駕還自上都過積水潭
見其船艫蔽水天顔為之開懌特賜公錢一萬二千五
百緡仍以舊職兼提調通惠河漕運事公又欲于澄清
牐稍東引水與北埧河接且立牐麗正門西令舟楫得
環城徃來志不就而罷三十一年拜昭文舘大學士知
太史院事大徳二年召公至上都議開鐡幡竿渠公奏
[552-51b]
山水頻年暴下非大為渠堰廣五七十步不可執政吝
于工費以公言為過縮其廣三之一明年大雨山水注
下渠不能容漂沒人畜廬帳幾犯行殿翌日天子北狩
謂宰臣曰郭太史神人也可惜不用其言七年詔内外
官年及七十並聽致仕公以舊臣且朝廷所施為獨不
許其請至今翰林太史司天官不致仕者咸自公始延
祐三年某月日卒年八十六公以純徳實學為世師法
然其不可及者有三一曰水利之學二曰厯數之學三
[552-52a]
曰儀象制度之學决金口以下西山之栰而京師材用
是饒復唐以来溉瀕河之地而靈夏軍儲用足引汶泗
以接江淮之派而燕吳漕運畢通建七牐以開白浮之
源而公私陸費由省又前後條奏便宜凡二十餘事相
治河渠泊堰大小數百餘所其在西夏嘗挽舟溯流而
上究所謂河源者又嘗自孟門以東循黄河故道縱廣
數百里間皆為測量地平或可以分殺河勢或可以溉
灌田土具有圖誌又嘗以海而較京師至汴梁地形髙
[552-52b]
下之差謂汴梁之水去海甚逺其流峻急而京師之水
去海至近其流且緩其言信而有徴此水利之學其不
可及者也古厯天周與嵗周小餘同于日度四分之一
漢魏以來漸覺不齊遂有破分之說而立法未均任意
進退公乃每以百年為率小餘之下増損各一以之上
推徃古下驗方來無不脗合且自太初迄于大明名厯
七十餘家其見用於世者四十有三類多冩分換母
誇誑一時間有翹出如宋元嘉唐大衍近世紀元不過
[552-53a]
三數然亦未臻至當考驗天事始雖親宻旋已不效公
所為厯測驗既精設法詳偹行幾五十年未嘗一有先
後天之差去積年日法之拘無冩分换母之陋此厯數
之學其不可及者也舊儀既多蔽礙且距齒但有度刻
而無細分以管望星漸外則所見漸展尤難取的公所
為儀但用天常赤道四㳺三環三距設四㳺于赤道之
上與相套在内同附直距于四海之外與䨇環兩間同
結線距端凡測日月星則以兩線相望劈取其正中所
[552-53b]
當之刻之度之分之抄之數舊八尺謂夏至之景尺有
五寸千里而差一寸其說見于周官周禮等書千里而
差一寸唐一行巳嘗駮議八尺之表表痺景佑古今承
用或未之革公所為表五倍其舊懸施横梁每至日中
以符竅夾測横梁之景折取中數與舊表之景者殊為
審當公于世祖朝進七寳燈漏今大明殿每朝㑹張設
之其中鐘鼓皆應時自鳴又常進木牛流馬雖不盡得
諸葛舊制亦自機妙成宗朝進櫃香漏又作屏風香漏
[552-54a]
行漏以偹郊廟從幸大徳二年起靈臺水渾蓮渾天漏
大小機輪凡二十有五皆以刻木為衝牙轉相撥擊上
為渾象㸃畫周天星度日月二環斜絡其上象則随天
左旋日月二環各依行度退而右轉公又嘗欲倣張平
子為地動儀及候氣宻室事雖未就莫不究極指歸此
儀象制度之學其不可及者也初公年十五六得石本
蓮花漏圖巳能盡究其理及随張忠宣公奉使大名因
大為鼓鑄即今靈臺所用銅壺又得尚書璇璣圖䂓竹
[552-54b]
篾為儀積土為臺以望二十八宿及諸大星及夫見用
觀其規畫之間便測望之精切巧智不能私其議羣衆
無以参其功王太史剛克自用者也每至公所覩其象
制未嘗不為之心服魯齋先生言論為當代法因語及
公以手加額曰天佑我元似此人世豈易得鳴呼其可
謂度越千古矣
 
 文章辨體彚選巻五百五十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