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R2f0039 歷代名臣奏議-明-楊士奇 (master)


[252-1a]
欽定四庫全書
 歴代名臣奏議卷二百五十二
           明 楊士竒等 撰
  水利
宋哲宗時左諫議大夫劉安世論大河利害狀曰右臣
伏見南宫埽口今年以未有堤備漲水在近權住閉塞
直候將來堤防成立物料齊足方謀興工雖目下茍安
未敢輕議然詢考輿議竊有可憂須至開陳乞賜詳覽
[252-1b]
臣訪聞南宫之決今已累月適值亢旱水勢甚平萬一
夏秋之交山水泛溢與大河相合奪過河身一向西流
則深州以下必被其患今事勢已急尚未見朝廷如何
擘畫此不可不預為之慮也議者又謂將來若理西堤
須留九門以道西山之水使河門太小則勢必壅遏入
納不快河門稍大則黄河暴漲却致出泄二者之説皆
不免與民為害而又脩閉南宫水口之後亦未保他處
終無再決之患向去人使道路若有侵占阻滯國信往
[252-2a]
來未委如何處置欲望聖慈詳此事理專委都水使者
與本路監司子細相度具的確委得不致有前項患害
畫一條列結罪以聞庶得利病之實不誤國事
安世又上奏曰右臣等訪聞大河西潰今已累年汗漫
流散無復河道故去歳冀州南宫埽決南宫未閉信都
又決繼而大名宋城中埽又決近日復有焦家堤之患
則北流利害灼然可見今欲全復故道議者以謂新脩
理水堤亦未高闊自大名之東埽岸久已廢壊雖南有
[252-2b]
横堤頗為堅實然尚卑下恐不足恃而又故河未嘗濬
治一旦遽決梁村由孫村口放水東流止可以分減目
下漲水欲還故道未易能也蓋大河重濁其流稍緩旋
即淤填今梁村開口循理水堤而下水去堤面纔五六
尺至孫村口水與堤平兩處下埽僅免決溢或聞只是
分過大河三四分水但恐因循浸久積淤日増將來閉
塞北流併使東注地勢高仰壅遏難通則横堤以南金
堤以東決須受害臣等竊謂河事素來議論不一遂致
[252-3a]
中輟今水官既知利病奮然敢為固有足取然臣等雖
知有可成之功恐不免欲速之弊蓋舊河不曽䟽濬而
向下堤埽全未完葺遽決梁村放水理有未安況今日
已後水勢漸小沙淤浸多萬一更壊舊河不能還復則
是前功盡棄進退被患為今之計實可重惜伏望聖慈
詳此事理明詔都水官吏及本路監司恊力盡公講究
長策廣為儲備増固舊防庶使東流必有成績乃河朔
生靈之幸
[252-3b]
安世又上奏曰臣伏見朝廷欲回大河使歸故道採之
輿議頗有異同今之言北流者以謂廣占民田大破省
税壅遏西山之水為深趙瀛莫之患吞併御河絶邊城
轉餉之利淤填塘泊北使道梗而又堤防卑薄全不足
恃故今歳之間四處決溢臣再三推考實有如此之患
是以議者欲復東流然而自小呉之決久不閉塞大河
故道地形高仰而舊堤廢壊往往斷缺所植林木發掘
已盡昔日之備百無一二若河流果然東去不免後患
[252-4a]
故議者皆欲先葺舊防䟽鑿故道人功物料悉令具足
然後乘春夏暴漲之勢而順道之方有可回之理昨來
都水官吏思慮不審惟務速成既未嘗完繕廢堤亦不
聞濬治河道乃於水勢向衰之際妄引東注臣聞只是
減得四分已來漲水纔至復槽遽已斷流縁自來河水
稍緩立有沙淤故瀕河之人皆咎都水官吏以為輕開
梁村堙塞故道非特不能紓北方之患而反淤壊舊河
此尤可重惜也今朝廷舉不貲之費廣儲薪石調發兵
[252-4b]
夫必數十萬勞民耗國無大於此而典領之人終不敢
保河之必回依違觀望儌幸萬一臣竊憂之伏望陛下
眀詔執政熟講事理若大河決不可回則早乞降指揮
便令罷役博選通習水事之人就今所行子細相度别
為長久禦備之計若故欲使趨故道則乞令都水及脩
河司官吏條具兵夫物料的確合用之數指定於何處
放水自甚月日興功至何時了畢委得不敢誤事結罪
以聞異日成敗用行誅賞使茍簡之吏莫敢誕謾而利
[252-5a]
害眀白中外不疑大衆大役不妄舉動惟冀特留聖慮
早賜施行
安世又上奏曰臣早來延和殿進對伏䝉宣問大河次
第臣尋具所聞悉已面奏退而思之猶有未盡之意輒
復論列上裨憂勤之萬一臣竊謂小呉之決今已八年
澶州之東地形高仰而又隄道廢壊久不完葺林木剪
伐靡有孑遺今若不繕舊防増峻故道一旦河勢全奪
東去而下流禦備殊未有涯脱或䟽虞何以救補其可
[252-5b]
慮者一也臣聞昨者沙隄之破北京官吏科配梢草調
發丁夫期㑹嚴峻甚於星火民間勞弊固已不堪今回
大河計其薪蒭之費恐須百倍於前日雖朝廷已降指
揮禁戒搔擾而有司茍避督責急於辦集名為和買實
是抑配若必來歳興功竊恐日月迫促地産有限物價
踴貴重困民力其可慮者二也臣愚欲望聖慈更加熟
計眀詔執政參議至理若東流有可成之功即乞擇官
吏委任責成寛假歳月無求近效應脩河所須之物並
[252-6a]
量添價直只令和買不得擾民如有違犯並行降黜俟
三二年堤防完固薪石具備公私之力皆有餘裕然後
察水勢之所向而順道之庶幾横流可回生民受賜比
之浮薄之論妄舉莫大之役校其得失固不侔矣惟冀
特留聖慮早賜施行
安世又上奏曰右臣伏見大河西潰今已累年朝廷屢
遣使者與都水之官及本路監司同共按行固已詳熟
而利害紛紜終無定論臣聞自商胡之決踰三十年河
[252-6b]
淤東高勢必西徙所以連歳衍溢旋塞旋潰理有必至
無可疑者而王孝先等建議乃欲回復洪流使歸故道
所用人工動以億計薪石粮器又數千萬國費民勞莫
大於此或聞孝先等奏章顯言新開直河若有淤填乞
不坐罪則是妄興大役以徇偏見又慮緩急水勢不應
則先入姦言莫肻執咎誕謾自便輕侮朝廷操心如此
何足倚辦書曰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
庶人謀及卜筮蓋聖人作事謹始不敢自用而廣謀從
[252-7a]
衆以求合於天心也今將動大衆起大役而廟堂之上
策非素定付之一二庸人肆為臆説治一横堤已費五
百餘萬復千里之故道則又將若何茍暫費而永寧固
不足吝今建議之臣猶不自保則生民之膏血何負於
此軰而聽其輕用乎況謝卿材與張景先同為一路監
司而二人之論自不相合恐非詢謀僉同之道伏望聖
慈博選深知河事之人再令經度參以李陲孫民先之
書擇其可用俾干繫官吏條析利害結罪以聞然後付
[252-7b]
之執政定從一議所貴慮無遺策不貽後悔
御史中丞傅堯俞上奏曰臣伏見朝廷先差朝散郎羅
適充開封府界提㸃刑獄仍專治積水其羅適前知開
封縣䟽導溝洫已有成効今春於太康縣開淘圭河一
道昨來潁昌府已下大水蔡河決溢太康縣大雨繼作
若非圭河通洩水勢縣城亦未可保完此民間共𫝊固
非妄謬臣聞治水有道必先釃下流若下流壅塞則上
流用力雖多難見功利今潁昌府及開封府界上流蔡
[252-8a]
陳亳下流也臣謂不若徙羅適充京西提㸃刑獄兼治
開封府界亳州水事審能聽其經畫委曲應副若三二
年間此數州水患不減臣甘伏妄言之辜
堯俞又奏曰臣伏覩都水使者呉安持與李偉等決大
名第三鋪口欲因漲水回大河入孫村口使還故道暴
集薪芻屢差夫力倚河之民殆不堪命訖無成績虚費
不可貲計若知不可而强為是貪賞欺天若果可為而
不效是不䖍敗事欺天敗事未嘗議刑姦憸之人既無
[252-8b]
所懲艾故今又欲興作大役數十倍於前日假託神怪
侮惑朝廷先為謬悠之談而不肻任責是國家將傾半
天下之力徇安持等以儌倖於萬分之一茍不成功生
靈何罪決為此者豈朝廷之福乞重責安持以戒將來
夫事以議從策由衆定今衆人之論不然者多新差水
官亦復異議欲望聖慈且罷脩河司以安衆心少休民
力詳觀大河之變果有大害徐復議之詢謀僉同庶無
後悔
[252-9a]
堯俞又論河事狀曰臣今月二十二日面奉聖旨令臣
與宰臣等更商量河事宻具奏聞臣與文彦博吕大防
已下商量臣以才薄位輕不能回奪兼縁都堂議論體
當宛順次第必不可改移今方大冬已役五萬餘夫兵
工不在其數將來諸路調發人夫數十萬殫國財民力
以就非急不可必成之役兼慮春中或遇雨雪寒凍不
惟怨嗟潰散枉費物料錢糧亦恐傷害人命其數不少
此陛下之深知臣不復具論今主議者云欲回河以緩
[252-9b]
北流之患而未嘗於北流畧為堤備若將來河勢不肻
東流不幸又加大水則北流之害豈可禦哉欲望聖慈
或因寒雪或他事批出指揮直罷回河司留孫村口准
備分減漲水便令檢計北流緊急堤岸疾速脩完不管
踈虞候三五年更看河勢然後别議則兩邊俱無所失
上下安樂可以存全河北生姓變禍為福其利無窮在
陛下神斷一言而已
劉涇上䟽曰臣聞水之利常與天澤上下同流則其為
[252-10a]
博大不言可知興廢緩急若有常數者比年以前天下
之水無一勺不疏如血脉天下之田無一畝不化如膏
腴言利者用興利者賞障利者責可謂盛矣事功中休
情偽雜出言利者恥興利者倦障利者喜天下之水有
泥涇白渠而猶行潦也天下之田有黒壤赤埴而猶耕
石也此豈獨人知之雖九宸崇嚴亦側聞之矣夫水與
田利厚農富國政事之所推而興廢不經障達失時此
豈先王深溝洫夷阡陌之意乎朝廷自集功起滯于今
[252-10b]
十年小人輕舉以敗天助亦豈少哉然賴以荒治有秋
者不為不多矣蓋沮謀挟慝者常以輕舉損費為嚇辭
以審按惜力為忠告格一無功者而旁達其距人害善
之私意此方今之不可不察也以臣所居部觀焉萬安
子路淠三湖廣袤萬餘頃利養千餘族可決可激可興
可復此横目者所知也方迭起之初則人人以利獻及
輟寢之後人人以害擠是利害果無端倪而特因時高
下望風向逆而藉衆口以為權衡臣所目擊也臣所目
[252-11a]
擊如此則其不見者遺利失時可勝遺恨耶豐年樂歳
賴天澤而不勤固凡情也及斯時也起而趨功則食足
養力足使上以輔天下以相地與夫凶年飢歳艱食綿
力上下不相扶持之時豈止倍蓰哉善言利者莫知其
言利之精叔獻輕而寡謀故蒞事則有不如其言利之
精叔獻暴而少恕故蒞事則不稱其興利之勇使朝廷
擇賢者濟焉則亶叔獻未肻自陋以自必矣臣常竊歎
人君有願治之誠人臣有肻治之材天下有可治之實
[252-11b]
三者合㑹譬如四時或往或來如循環中不幸一跌則
三者俱廢良心美法僅成汗漫舉大利動大功亦安得
無全害者耶禹之治水今所見者特其功已成道已順
故也齟齬蹉跌固寓於不言之間在所意尋豈可以枉
民力費民財為禹劣徳哉臣愚謂先飭監司各分所𨽻
郡縣使以所𨽻水土之利害來上曰某可興某可復某
可寢某可廢用財若干用力若干歴幾歳月天子從中
斷其是非然後責成焉又特設為監司興利賞科以勸
[252-12a]
其前則彼各分所𨽻矣不得不思而有賞不得不慕而
有罰不得不畏也往年兩浙有監司興水利小人沮功
輒以無保明監司酬賞為言而朝廷亦不報信如此則
亦孰肻策勵其屬必躬必力以成朝廷輔相天地之心
乎夫豈一興一廢果有常數焉而人茍私憂耶不然是
不為也且以召伯一堰言之廢堰留閘雖童子以為不
利而畫陳期於必復者又非一人也而彌今二年付之
悠悠如此則尚可望疏天下之水如血脉化天下之田
[252-12b]
如膏腴也哉臣所言特利於耒耜者而利舟楫者尚不
在焉
陳次升奏乞開陳亳溝河狀曰臣訪聞陳亳之間地勢
平下溝河湮塞歳有水患損害民田今年尤甚宫中蠲
放税租不啻大半民又艱食為害非細若溝河開通此
患可息其開河雖有所費若以逐年放免租税較之則
放税之數多而開河所費少其利甚博竊聞知陳州陳
紘奏乞開陳州河道及元祐間淮南轉運副使黄隱亦
[252-13a]
曽具乞開亳州五河利害申奏民間頗以為便並未聞
施行臣欲乞朝廷特降陳紘黄隱所奏下逐路州郡監
司疾速相度如委有利便早賜指揮開道以除民害
翰林學士蘇軾上疏曰黄河自天禧已來故道漸以淤
塞毎決而西以就下耳熙寧中決於曹村先帝盡力塞
之不及數年遂決小呉先帝聖神知河之欲西北行也
久矣今强塞之縱獲目前之安而旋踵復決必然之勢
也故不復塞今都水使者王孝先乃欲於北京南開孫
[252-13b]
村河欲奪河身以復故道此豈獨一方之安危天下之
休戚也古者舉大事謀及庶人上下僉同然猶有意外
之患今内自工部侍郎都水屬官外至安撫轉運使及
外監丞皆以為故道仰勢若登屋功必無成而患有不
可測者以至河北吏民無賢愚貴賤皆以為然獨一孝
先以為可作臣聞自孫村至海口舊管堤埽四十五所
役兵萬五千人勾當使臣五十員歳支物料五百餘萬
自小呉之決故道諸埽皆廢不治堤上榆柳并根掘取
[252-14a]
殘零物料變賣無餘官吏役兵僅有存者使孫村之役
不能奪過河身則官私財力舉為虚棄若幸而復行故
道則四十五埽皆以廢壊横流之灾必倍於今孝先建
議之初畧不及此近因人言沸騰方牒北外郡丞司云
四十五埽並屬北外監丞司地分令一面相度枝梧又
云因檢計春料便令計置今來欲興脩四十五處已壊
堤埽準備河水復行故道此莫大之役不貲之費也孝
先當於建議之初首論其事待朝廷上下熟議而行今
[252-14b]
孝先便將此役作常程熟事行與北外監丞司令一面
管認意望敗事之後歸罪他人其為欺罔實駭羣聽其
餘患害未易悉數但臣採察衆論以為此役不可不罷
若今歳罷役不過枉費九百萬物料虚役二萬兵工若
更接續興修則來歳當役數十萬人仍費三千餘萬此
外民勞之極變故横生嗟怨之聲足以復致水旱若將
三千萬物料錢作數年因水所欲行之地稍立隄防増
卑培薄數年之後必漸安流何苦徇一夫之私計逆萬
[252-15a]
人之公論以興必不可成之役乎此臣所謂措置不當
之咎也臣竊見仁宗朝名臣歐陽脩為學士日有脩河
議狀二篇雖當時事宜而其所畫利害措置方畧頗切
今日之事臣以為可用故輒繕寫進呈自祖宗以來除
委任執政外仍以侍從近臣為耳目請間論事殆無虚
日今自垂簾已來除執政臺諫開封尹外更無人得對
惟有邇英講讀猶獲親近清光若復瘖黙不言則是耳
目殆廢臣受恩深重不敢觀望上下茍為身謀謹備録
[252-15b]
今日進讀之言上陳聖鑒臣無任恐栗待罪之至
軾為龍圖閣學士左朝奉郎知杭州乞開杭州西湖狀
奏曰臣聞天下所在陂湖河渠之利廢興成毀皆若有
數惟聖人在上則興利除害易成而難廢昔西漢之末
翟方進為丞相始決壊汝南鴻隙陂父老怨之歌曰壊
陂誰翟子威飯我豆羮芋魁反乎覆陂當復誰言者兩
黄鵠蓋民心之所欲而託之天以為有神下告我也孫
皓時呉郡上言臨平湖自漢末草穢壅塞今忽開通長
[252-16a]
老相傳此湖開天下平皓以為己瑞已而晉武帝平呉
由此觀之陂湖河渠之𩔖久廢復開事關興運雖天道
難知而民心所欲天必從之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
眉目蓋不可廢也唐長慶中白居易為刺史方是時湖
溉田千餘頃及錢氏有國置撩湖兵士千人日夜開浚
自國初以來稍廢不治水涸草生漸成葑田熙寧中臣
通判本州則湖之葑合蓋十二三耳至今纔十六七年
之間遂堙塞其半父老皆言十年以來水淺葑横如雲
[252-16b]
翳空倐忽便滿更二十年無西湖矣使杭州而無西湖
如人去其眉目豈復為人乎臣愚無知竊謂西湖有不
可廢者五天禧中故相王欽若始奏以西湖為放生池
禁捕魚鳥為人主祈福自是以來毎歳四月八日郡人
數萬㑹于湖上所活羽毛鱗介以百萬數皆西北向稽
首仰祝千萬歳夀若一旦堙塞使蛟龍魚鱉同為涸轍
之鮒臣子坐觀亦何心哉此西湖之不可廢者一也杭
之為州本江海故地水泉醎苦居民零落自唐李泌始
[252-17a]
引湖水作六井然後民足於水井邑日富百萬生聚待
此而後食今湖狹水淺六井漸壊若二十年之後盡為
葑田則舉城之人復飲醎苦其勢必自耗散此西湖之
不可廢者二也白居易作西湖石函記云放水溉田毎
減一寸可溉十五頃毎一復時可溉五十頃若蓄洩及
時則瀕河千頃可無凶歳今雖不及千頃而下湖數十
里間茭菱榖米所獲不貲此西湖之不可廢者三也西
湖深闊則運河可以取足於湖水若湖水不足則必取
[252-17b]
足於江潮潮之所過泥沙渾濁一石五斗不出三歳輒
調兵夫十餘萬功開浚而河行市井中蓋十餘里吏卒
搔擾泥水狼藉為居民莫大之患此西湖之不可廢者
四也天下酒官之盛未有如杭者也歳課二十餘萬緡
而水泉之用仰給於湖若湖漸淺狹水不應溝則當勞
人逺取山泉歳不下二十萬功此西湖之不可廢者五
也臣以侍從出膺寵寄目覩西湖有必廢之漸有五不
可廢之憂豈得茍安歳月不任其責輒已差官打量湖
[252-18a]
上葑田計二十五萬餘丈度用夫二十餘萬功近者伏
䝉皇帝陛下太皇太后陛下以本路饑饉特寛轉運司
上供額斛五十餘萬石出糶常平米亦數十萬石約勅
諸路不取五榖力勝税錢東南之民所活不可勝計今
又特賜本路度牒三百而杭獨得百道臣謹以聖意増
價召人中米減價出賣以濟飢民而増減耗折之餘尚
得錢米約共一萬餘貫石臣輒以此錢米募民開湖度
可得十萬功自今月二十八日興功農民父老縱觀太
[252-18b]
息以謂二聖既捐利與民活此一方而又以其餘棄興
久廢無窮之利使數千人得食其力以度此凶歳蓋有
泣下者臣伏見民情如此而錢米有限所募未廣葑合
之地尚存太半若來者不嗣則前功復棄深可痛惜若
更得度牒百道則一舉募民除去淨盡不復遺患矣伏
望皇帝陛下太皇太后陛下少賜詳覽察臣所論西湖
五不可廢之狀利害卓然特出聖斷别賜臣度牒五十
道仍敕轉運提刑司於前來所賜諸州度牒二百道內
[252-19a]
契勘賑濟支用不盡者更撥五十道價錢與臣通成一
百道使臣得盡力畢志半年之間目見西湖復唐之舊
環三十里際山為岸則農民父老與羽毛鱗介同泳聖
澤無有窮己臣不勝大願謹錄奏聞伏候敕旨
軾又奏曰熙寧中通判杭州時父老皆云苦運河淤塞
率三五年常一開濬不獨勞役兵民而運河自州前至
北郭穿闤闠中蓋十四五里毎將興工市肆洶動公私
騷然自胥吏壕砦兵級等皆能恐喝人户或云當於某
[252-19b]
處置土某處過泥水則居者皆有失業之憂既得重賂
又轉而之他及工役既畢則房廊邸舍作踐狼籍園圃
隙地例成丘阜積雨蕩濯復入河中居民患厭未易悉
數若三五年失開則公私壅滯以尺寸水行數伯斛舟
人牛力盡跬步千里雖監司使命有數日不能出郭者
詢其所以頻開屢塞之由皆云龍山浙江兩間泥沙渾
濁積日稍久便及四五尺其勢當然不足怪也尋剗刷
捍江兵士及諸色廂軍得一千人七月之間開濬茆山
[252-20a]
塩橋二河各十餘里皆有水八尺自是公私舟船通利
三十年已來開河未有若此深快者然潮水日至淤塞
猶昔則三五年間前功復棄今於鈐轄司前置一牐毎
遇潮上則暫閉此牐候潮平水清復開則河過闤闠中
者永無潮水淤塞開淘騷擾之患詔從其請民甚便之
軾又乞相度開石門河狀曰臣謹按史記秦始皇三十
六年東游至錢塘臨浙江水波惡乃西百二十里從狹
中渡始皇帝以天下之力徇其意意之所欲出赭山橋
[252-20b]
海無難而獨畏浙江水波惡不敢徑渡以此知錢塘江
天下之嶮無出其右者臣昔通守此邦今又忝郡寄二
十年間親見覆溺無數自温台明越往來者皆由西興
徑渡不涉浮山之險時有覆舟然尚希少自衢睦處婺
宣歙饒信及福建路八州往來者皆出入龍山㳂泝此
江江水灘淺必乗潮而行潮自海門東來勢若雷霆而
浮山峙於江中與魚浦諸山相望犬牙錯入以亂潮水
洄洑激射其怒自倍沙磧轉移狀如鬼神往往於淵潭
[252-21a]
中湧出陵阜十數里旦夕之間又復失去雖舟師没人
不能前知其深淺以故公私坐視覆溺無如之何老弱
呌號求救於湍沙之間聲未及終已為潮水卷去行路
為之流涕而已縱有勇悍敢往之人又多是盜賊利其
財物或因而擠之能自全者百無一二性命之外公私
亡失不知一歳凡幾千萬而衢睦等州人衆地狹所産
五榖不足於食歳常漕蘇秀米至桐廬散入諸郡錢塘
億萬生齒待上江薪炭而活以浮山之嶮覆溺留礙之
[252-21b]
故此數州薪米常貴又衢婺睦歙等州及杭之富陽新
城二邑公私所食塩取足於杭秀諸場以浮山之嶮覆
溺留礙之故官給脚錢甚厚其所亡失與依託風水以
侵盜者不可勝數此最其大者其餘公私利害未可以
一二遽數臣伏見宣徳郎前權知信州軍州事侯臨因
葬所生母於杭州之南蕩往來江濵相視地形訪聞父
老參之舟人反復講求具得其實建議自浙江上流地
名石門並山而東或因斥鹵棄地鑿為運河引浙江及
[252-22a]
谿谷諸水凡二十二里有竒以達於江又並江為岸度
潮水所向則用石所不向則用竹木凡八里有竒以達
於龍山之大慈浦自大慈浦北折扺小嶺下鑿嶺六十
五丈以達於嶺東之古河因古河稍加浚治東南行四
里有竒以達於今龍山之運河以避浮山之嶮度用錢
十五萬貫用捍江兵及諸郡廂軍三千人二年而成臣
與前轉運使葉温叟轉運判官張璹躬往按視皆如臨
言凡福建兩浙士民聞臣與臨欲奏開此河萬口同聲
[252-22b]
以為莫大無窮之利臣縱欲不言已為衆論所迫勢不
得黙已臣聞之父老章獻皇后臨朝日以江水有皇天
蕩之嶮内出錢數十萬貫築長蘆起僧舍以拯溺者又
見先帝以長淮之嶮賜錢十萬貫米十萬石起夫九萬
二千人以開龜山河今浮山之嶮非特長蘆龜山之比
而二聖仁慈視民如傷必將捐十五萬緡以平此積嶮
也謹昧死上臨所陳開石門河利害事狀一本及臣所
差觀察推官董華用臨之説約度功料及合用錢物料
[252-23a]
狀一本并地圖一面伏乞降付三省看詳或召臨赴省
面加質問仍乞下本路監司或更特差官同共相視若
臣與臨言不妄乞自朝廷擘畫支賜錢物施行臣觀古
今至事非知之難言之亦難在成之而已臨之才幹衆
所共知臣謂此河非臨不成伏望聖慈特賜訪問左右
近臣必有知臨者乞專差臨監督此役不惟救活無窮
之性命完惜不貲之財物又使數州薪米流通田野市
井詠歌聖澤子孫不忘臣不勝大願謹錄奏聞伏候勅
[252-23b]

軾為翰林學士承旨又上奏曰臣竊聞議者多謂呉中
本江海太湖故地魚龍之宅而居民與水爭尺寸以故
常被水患蓋理之當然不可復以人力疏治是殆不然
臣到呉中二年雖為多雨亦未至過甚而蘇湖常三州
皆大水害稼至十七八今年雖為淫雨過常三州之水
遂合為一太湖松江與海𣺌然無辨者蓋因二年不退
之水非今年積雨所能獨致也父老皆言此患所從來
[252-24a]
未逺不過四五十年耳而近歳特甚蓋人事不脩之積
非特天時之罪也三呉之水瀦為太湖湖之水溢為松
江以入海海水日兩潮潮濁而江清潮水常欲淤塞江
路而江水清駛隨輒滌去海口常通故呉中少水患昔
蘇州已東官私船舫皆以篙行無陸挽者古人非不知
為挽路以松江入海太湖之咽喉不敢鯁塞故也自慶
歴以來松江始大築挽路建長橋植千柱水中宜不甚
礙而夏秋漲水之時橋上水常高尺餘況十里積石壅
[252-24b]
土築為挽路乎自長橋挽路之成公私漕運便之日葺
不已而松江始艱噎不快江水不快軟緩而無力則海
之泥沙隨潮而上日積不已故海口埋滅而呉中多水
患近日議者但欲發民浚治海口而不知江水艱噎雖
暫通快不過歳餘泥沙復積水患如故今欲治其本長
橋挽路固不可去惟有鑿挽路於舊橋外别為千橋橋
谼各二丈千橋之積為二千丈水道松江宜加迅駛然
後官私出力以浚海口海口既浚而江水有力則泥沙
[252-25a]
不復積水患可以少衰臣之所聞大畧如此而未得其
詳舊聞常州宜興縣進士單鍔有水學故召問之出著
呉中水利書一卷且口陳其曲折則臣言止得十二三
耳臣與知水者考論其書疑可施用謹繕寫一本繳連
進上伏望聖慈深念兩浙之富國用所恃歳漕都下米
百五十萬石其他財賦供餽不可悉數而十年九澇公
私凋弊深可愍惜乞下臣言與鍔書委本路監司躬親
按行或差强幹知水官吏考實其言圖上利害臣不勝
[252-25b]
區區謹錄奏聞伏候敕旨
軾又錄進單鍔呉中水利書曰竊觀三州之水為患滋
久較舊賦之入十常減其五六以日月指之則水之害
於三州逾五十年矣所謂三州者蘇常湖也朝廷屢責
監司監司毎督州縣又間出使者尋按舊跡使講明利
害之原然而西州之官求東州之利目未嘗歴覽地形
之高下耳未嘗講聞湍流之所從來州縣憚其經營百
姓厭其出力鈞曰水之患天數也按行者駕輕舟於汪
[252-26a]
洋之陂視之茫然猶擿埴索途以為不可治也間有忠
於國志於民深求而力究之然有知其一而不知其二
知其末而不知其本詳於此而畧於彼故有曰三州之
水咸注之震澤震澤之水東入於松江由松江以至於
海自慶歴以來呉江築長堤横截江流由是震澤之水
常溢而不泄以至壅灌三州之田此知其一偏者也或
又曰由宜興而西溧陽縣之上有五堰者古所以節宣
歙金陵九陽江之衆水由分水銀林二堰直趨太平州
[252-26b]
蕪湖後之商人由宣歙販賣&KR1097木東入二浙以五堰為
艱阻因相為之謀罔紿官中以廢去五堰五堰既廢則
宣歙金陵九陽江之水或遇五六月山水暴漲則皆入
於宜興之荆溪由荆溪而入震澤蓋上三州之水東灌
蘇常湖也此又知其一偏者耳或又曰宜興之有百瀆
古之所以洩荆溪之水東入於震澤也今已湮塞而所
存者四十九條疏此百瀆則宜興之水自然無患此亦
知其一偏者也三者之論未嘗參究得之既不詳攻之
[252-27a]
則易破以鍔視其跡自西五堰東至呉江岸猶之一身
也五堰則首也荆溪則咽喉也百瀆則心也震澤則腹
也傍通太湖衆瀆則絡脉衆竅也呉江則足也今上廢
五堰之固而宣歙池九陽江之水不入蕪湖反東注震
澤下又有呉江岸之阻而震澤之水積而不泄是猶有
人焉桎其手縳其足塞其衆竅以水沃其口沃而不已
腹滿而氣絶視者恬然猶不謂之已死今不治呉江岸
不疏諸瀆以泄震澤之水是猶沃水於人不去其手桎
[252-27b]
不解其足縛不除其竅塞恬然安視而已誠何心哉然
而百瀆非不可治五堰非不可復呉江岸非不可去蓋
治之有先後且未築呉江岸已前五堰其廢已久然而
三州之田尚十年之間熟有五六五堰猶未為大患自
呉江築岸已後十年之間熟無一二欲具驗之閲三州
歳賦所入之數則可見矣且以宜興百瀆言之古者所
以泄西來衆水入震澤而終歸於海蓋震澤吐納衆水
今納而不吐鍔竊視熙寧八年時雖大旱然連百瀆之
[252-28a]
田皆魚遊鱉處之地低汙之甚也其田去百瀆無多逺
而田之苗是時亦皆旱死何哉蓋百瀆及傍穿小港瀆
歴年不遇旱皆為泥沙堙塞與平地無異矣雖去震澤
甚邇民力難以私舉時官又無留意疏導者苗卒歸乎
槁死自熙寧八年迄今十四載其田即未有可耕之日
歳歳訴潦民益憔悴昔嘉祐中邑尉阮洪深明宜興水
利方是時呉中水洪屢上書監司乞開通百瀆監司允
其請遂鳩工於食利之民疏導四十九條是年大熟此
[252-28b]
百瀆之驗歳水旱皆不可不開也宜興所利非止百瀆
而已東則有蠡河横亘荆溪東北透湛瀆東南接罨畫
溪昔范蠡所鑿與宜興之西蠡運河皆以昔賢名呼其
蠡河遇大旱則淺澱中旱則通流又有孟涇泄滆湖之
水入震澤其他溝瀆澱塞其名不可縷舉夫呉江岸界
於呉松江震澤之問岸東則江岸西則震澤江之東則
大海也百川莫不趨海自西五堰之上衆川由荆溪入
震澤注於江由江歸於海地傾東南其勢然也自慶歴
[252-29a]
二年欲便粮運遂築北隄横截江流五六十里遂致震
澤之水常溢而不泄浸灌三州之田毎至五六月之間
湍流峻急之時視之則呉江岸之東水常低岸西之水
不下一二尺此隄岸阻水之跡自可覽也又覩岸東江
尾與海相接之處汙澱茭蘆叢生沙泥漲塞而又江岸
之東自築岸已來沙漲成一村昔為湍流奔湧之地今
為民居民田桑棗塲圃呉江縣由是歳増舊賦不少雖
然増一邑之賦反損三州之賦不知幾百倍耶夫江尾
[252-29b]
昔無茭蘆壅障流水今何致此蓋未築岸之前源流東
下峻急築岸之後水勢遲緩無以滌蕩泥沙以至増積
而茭蘆生茭蘆生則水道狹水道狹則流洩不快雖欲
震澤之水不積其可得耶今欲泄震澤之水莫若先開
江尾茭蘆之地遷沙村之民運其所漲之泥然後以呉
江岸鑿其土為木橋千所以通粮運毎橋用耐水土木
㯠二條各長二丈五尺横梁三條各長六尺柱六條各
長二丈除首尾占閣外可得二丈餘谼道毎一里計三
[252-30a]
百六十步一里為橋十所計除占閣外可開水面二十
三丈毎三十步一橋也一千條橋共開水面二千丈計
一十一里四十步也隨橋谼開茭蘆為港走水仍於下
流開白蜆安亭二江使太湖水由華亭青龍入海則三
州水患必大衰減常州運河之北偏乃江隂縣也其地
勢自河而漸低上自丹陽下至無錫運河之北偏古有
泄水入江瀆一十四條曰孟瀆曰黄汀堰瀆曰東函港
曰北戚氏港曰五缷堰港曰棃溶港曰蔣瀆曰歐瀆曰
[252-30b]
魏瀆涇曰支子港曰蠡瀆曰牌一作/碑涇皆以古人名或
以姓稱之昔皆以泄衆水入運河立㪷門又北泄下江
隂之江今名存而實亡今存者無幾二浙之粮船不過
五百石運河止可常存五六尺之水足可以勝五百石之
舟以其一十四處立為石碶㪷門毎瀆於岸北先築堤
岸則制水入江若無隄防則水泛溢而不制將見灌浸
江隂之民田民居矣昔熙寧中有提舉沈披者輒去五
缷堰走運河之水北下江中遂害江隂之民田為百姓
[252-31a]
所訟即罷提舉亦嘗被罪始欲以為利而適足以害之
此未達古人之智以至敗事也切見近日錢塘進士余
黙兩進三州水利徒能備陳功力瑣細之事殊不知本
末惟有言得常州運河晉陵至無錫一十四處置㪷門
泄水北下江隂大江雖三尺童子亦知如此可以為利
然余黙雖能言㪷門一事合鍔鄙策奈何無法度以制
入江之水行之則又豈止為一沈披耶又覩主簿張寔
進狀言呉江岸為阻水之患涇函不通其言然則然矣
[252-31b]
雖言呉江岸而不言措置水之術蓋古之所創涇函在
運河之下用長㯠木為之中用銅輪力水衝之則草可
刈也置在運河底下暗走水入江今常州有東西二函
地名者乃此也昔治平中提刑元積中開運河嘗開見
函管但見函管之内皆泥沙以謂功力甚大非可易復
遂已今先開鑿江湖海故道堙塞之處泄得積水他日
治函管則可若未能開故道而先治函管是知末而不
知本也切見常州運河之北偏皆江隂低下之田常患
[252-32a]
積水難以耕植今河上為㪷門河下築堤防以管水入
江百姓由是縁此河隄可以作田圍此泄水利田之兩
端也宜興縣西有夾苧干瀆在金壇宜興武進三縣之
界東至滆湖及武進縣界西南至宜興北至金壇通接
長塘湖西接五堰茅山薛步山水直入宜興之荆溪其
夾苧干蓋古之人亦所以泄長塘湖東入滆湖泄滆湖
之水入大呉瀆塘口瀆白魚灣高梅瀆四瀆及白鶴溪
而北入常州之運河由運河而入一十四條之港北入
[252-32b]
大江今一十四條之港皆名存而實亡累有知利便者
獻議朝廷欲依古開通北入運河以注大江自滆湖長
塘湖兩首各開三分之二為彼田户皆豪民不知利便
唯恐開鑿已田隂構胥吏皆柅而不行元豐之間金壇
令曽長官奏請乞開朝廷又降指揮委江東及兩浙兩
路監司相度及近縣官員相視又為彼豪民計構不行
儻開夾苧干通流則西來他州入震澤之水可以殺其
勢深利於三州之田也鍔熙寧八年歳遇大旱切觀震
[252-33a]
澤水退數里清泉鄉湖乾數里而其地皆有昔日丘墓
街井枯木之根在數里之間信知昔為民田今為太湖
也太湖即震澤也以是推之太湖寛廣愈於昔時昔云
有三萬六千頃自築呉江岸及諸港瀆堙塞積水不泄
又不知其愈廣幾多頃也鍔又嘗見低下之田昔人爭
售之今人爭棄之蓋積年之水十無一熟積空頭之税
或遇頻年不收則飢餓丐殍鬻妻子以償王租或置其
田捨其廬而逋至於酒坊處在水鄉沽賣不行以致敗
[252-33b]
闕者比年尤甚皆縁水傷下田不收故也鍔又嘗遊下
鄉切見陂啽之間亦多丘墓皆為魚鼈之宅且古之葬
者不即高山則於平原陸野之間豈即水穴以危亡䰟
耶嘗得唐埋銘於水穴之中今猶存焉信夫昔為高原
今為汙澤今之水不泄如古也昨熙寧間撿正張諤命
屬吏殿丞劉慤相視蘇秀二州海口諸浦瀆為沙泥壅
塞將欲疏鑿以快流水慤相視回申以謂若開海口諸
浦則東風駕海水倒注反灌民田諤謂慤曰地傾東南
[252-34a]
百川歸海古人開諸海浦所以通百川也若反灌民田
古人何為置諸浦耶百川東流則有常西流則有時因
東風雖致西流風息則其流亦復歸於海其勢然也凡
江湖諸浦港勢亦一同慤雖信其如此然猶有説蓋以
昔視諸浦無倒注之患而今乃有之蓋昔無呉江岸之
阻諸浦雖暫有泥沙之壅然百川湍流浩急泥沙自然
滌蕩隨流以下今呉江岸阻絶百川湍流緩慢緩慢則
其勢難以蕩滌泥沙設使今日開之明日復合又聞秀
[252-34b]
州青龍鎮入海諸浦古有七十二㑹蓋古之人以為七
十二㑹曲折宛轉者蓋有深意以謂水隨地勢東傾入
海雖曲折宛轉無害東流也若遇東風駕起海潮洶湧
倒注則於曲折之間有所回激而泥沙不深入也後人
不明古人之意而一皆直之故或遇東風海潮倒注則
泥沙隨流直上不復有阻凡臨江湖海諸港浦勢皆如
此所謂今日開之明日復合者此也今海浦昔日曲折
宛轉之勢不可不復也夫利害掛於眉睫之間而人有
[252-35a]
所不知今欲泄三州之水先開江尾去其泥沙茭蘆遷
沙上之民次疏呉江岸為千橋次置常州運河一十四
處之㪷門石碶隄防管水入江次開導臨江湖海諸縣
一切港瀆及開通茜涇水既泄矣方誘民以築田圍昔
郟亶嘗欲使民就深水之中疊成圍岸夫水行於地中
未能泄積水而先成田圍以狹水道當春夏湍流浩急
之時則水當湧行於田圍之上非止壊田圍且淹浸廬
舍矣此不智之甚也欲乞朝廷指揮下兩淛轉運司擇
[252-35b]
智力了幹官員分布諸縣則不越數月其工可畢所有
創橋疏通河港置㪷門利便制度不在規規而言也今
所畫三州江湖溪海圖一本但可觀其大畧港瀆之名
亦布其一二耳欲見其詳莫若下蘇常湖諸縣各畫溪
河溝港圖一本各言某河某瀆通某縣某處俟其悉上
合而為一圖則纎悉若視於指掌之間也鍔又覩秀州
青龍鎮有安亭江一條自呉江東至青龍由青龍泄水
入海昔因監司相視恐走透商税遂塞此一江其江通
[252-36a]
華亭及青龍夫籠截商税利國能有幾耶堰塞湍流其
害實大又況措置商税不為難事竊聞近日華亭青龍
人户相率陳狀情願出錢乞開安亭江見有狀在本縣
官吏未與施行近又訪得宜興西滆湖有二瀆一名白
魚灣一名大呉瀆泄滆湖之水入運河由運河入一十
四處㪷門下江其二瀆在塘口瀆之南又有一瀆名高
梅瀆亦泄滆湖之水入運河由運河入㪷門在呉瀆之
南近聞知蘇州王覿奏請開海口諸浦鍔切謂海口諸
[252-36b]
浦不可開今開之不逾日或遇東風則泥沙又合矣嘗
觀考工記曰善溝者水囓之善防者水淫之蓋謂上水
湍流峻急則自然下水泥沙囓去矣今若俟開江尾及
疏呉江岸為橋與海口諸浦同時興功則自然上流東
下囓去諸浦沙泥矣凡欲疏道必自下而上先治下則
上之水無不流若先治上則水皆趨下漫滅下道而不
可施功力其勢理然也故今治三州之水必先自江尾
海口諸浦疏鑿呉江岸及置常州一十四處之㪷門築
[252-37a]
堤制水入江此與呉江兩處分泄積水最為先務也然
鍔觀合開三州諸溝瀆不必全藉官錢蓋三州之民憔
悴之久人人樂開故半可以資食利户之力也今畧舉
其一二若開江尾疏呉江岸為橋遷呉江岸東一村之
民開地復為昔日之江置一十四處之㪷門并築一十
四條堤制水入江開夾苧干白鶴溪白魚灣大呉瀆塘
口瀆宜興東蠡河已上非官錢不可開也若宜興之横
塘百瀆蘇州之海口諸浦安亭江江隂之季子港春申
[252-37b]
港下港黄田港利港宜興之塘頭瀆及諸縣凡有自右
泄水諸溝港浜瀆盡可資食利户之力也莫若先下三
州及諸縣抄錄諸道江湖海一切諸港瀆溝浜自古有
名者及供上丈尺料之功力之費或係官錢或係食利
私力期之以施工日月同日開鑿同日疏放若或放水
有先後則上水奔湧東下衝損在下開未畢溝港以故
須同日決放也或者有謂昔人創望亭吕城奔牛三堰
蓋為丹陽下至無錫蘇州地形東傾古人創三堰所以
[252-38a]
慮運河之水東下不制是以創堰以節之以通漕運自
熙寧治平間廢去望亭吕城二堰然亦不妨綱運者何
耶鍔曰昔之太湖及西來衆水無呉江岸之阻又一切
通江湖海故道未嘗堙塞故運河之水嘗慮走泄入於
江湖之間是以置堰以節之今自慶歴以來築置呉江
岸及諸港浦一切堙塞是以三州之水常溢而不泄二
堰雖廢水亦常溢去堰若無害今若泄江湖之水則二
堰尤宜先復不復則運河將見涸而糧運不可行此灼
[252-38b]
然之利害也又若宜興創市橋去西津堰蓋嘉祐中邑
尉阮洪上言監司就長橋東市邑中創一橋使運河南
通荆溪初開鑿市街乃見昔日橋柱尚存地中咸謂古
為橋於此也又運河之西口有古西津堰今已廢去久
矣且古之廢橋置堰以防走透運河之水今也置橋廢
堰以通荆溪則溪水常倒注入運河之内今之與古何
利害之相反耶鍔以謂古無呉江岸衆水不積運河高
於荆溪是以塞橋置堰以防泄運河之水也今因呉江
[252-39a]
岸之阻衆水積而常溢倒注運河之内是以創橋廢堰
見利而不見害也今若治呉江岸泄衆水則運河之水
再防走泄當於北門之外創一堰可也其利害蓋如此
也或又曰切觀諸縣高原陸野之鄉皆有塘圩或三百
畝或五百畝為一圩蓋古之人停滀水以灌溉民田以
今視之其塘之外皆水塘之中未嘗滀水又未嘗植苗
徒牧養牛羊畜放鳬鴈而已塘之所創有何益耶鍔曰
塘之為塘是猶堰之為堰也昔日置塘滀水以防旱歳
[252-39b]
今自三州之水久溢而不泄則置而為無用之地若決
呉江岸泄三州之水則塘亦不可不開以滀諸水猶堰
之不可不復也此亦灼然之利害矣茍堰與塘為無益
則古人奚為之耶蓋古之賢人君子大智經營莫不除
害興利出於人之未到後人之淺謀管見不達古人之
大智顛倒穿鑿徒見其害而莫見其利也若呉江岸止
知欲便糧運而不知遏三州之水反以為害又若廢青
龍安亭江徒知不漏商旅之税又不知反狹水道以遏
[252-40a]
百川今之人所以戾古者凡如此也鍔切觀無錫縣城
内運河之南偏有小橋由橋而南下則有小瀆瀆南透
梁溪瀆有小堰名曰單將軍堰自橋至梁溪其瀆不越
百步堰雖有亦不渡船筏梁溪即接太湖昔所以為此
堰者恐泄運河之水昔熙寧八年是歳大旱運河皆旱
涸不通舟楫是時鍔自武林過無錫因見將軍堰既不
渡船筏而開是瀆者古人豈無意乎因語與邑宰焦千
之曰今運河不通舟楫切覩將軍堰接運河去梁溪無
[252-40b]
百步之逺古人置此堰瀆意欲取梁溪之水以灌運河
千之始則以鍔言為狂終則然之遂率民車四十二管
車梁溪之水以灌運河五日河水通流舟楫往來信夫
古人經營利害凡一溝瀆皆有微意而今人昧之也嘗
見蘇州之茜涇昔范仲淹命工開導以泄積水以入於
海當時諫官不知蘇州患在積水不泄咸上疏言仲淹
走泄姑蘇之水蓋不知其利而返以為害今茜涇自仲
淹之後未復開鑿亦久堙塞鍔存心三州水利凡三十
[252-41a]
年矣毎覩一溝一瀆未嘗不明古人之微意其間曲折
宛轉皆非徒然也鍔今日之議未始増廣一溝一瀆其
言與圖符合若非觀地之勢明水之性則無以見古人
之意今并圖以獻惟執事者上之朝廷則庶幾三州憔
悴之民有望於今日也
 
 
 
[252-41b]
 
 
 
 
 
 
 
 歴代名臣奏議卷二百五十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