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R2f0039 歷代名臣奏議-明-楊士奇 (master)


[161-1a]
欽定四庫全書
 歴代名臣奏議卷一百六十一
           明 楊士竒等 撰
  建官
宋哲宗元祐元年門下侍郎司馬光上䟽曰臣等聞三
王不相襲禮五帝不相㳂樂況國家設官分職張立治
具上下相維脩飾明備何所愧於漢唐何必事事循其
陳迹而失當今之宜也謹按西漢以丞相總百官而九
[161-1b]
卿分治天下之事光武中興身親庻務事歸䑓閣尚書
始重而公卿稍已失職矣及魏武佐漢初建魏國置秘
書令典尚書奏事文帝受禪改祕書爲中書有令有監
而亦不廢尚書然中書親近而尚書踈外矣東晉以後
天子以侍中常在左右多與之議政事不得任中書於
是又有門下而中書權始分矣降及南北朝大抵皆循
此制唐初始合中書門下之職故有同中書門下三品
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其後又置政事堂盖以中書出詔
[161-2a]
令門下掌封駮日有争論紛紜不決故使兩省先於政
事堂議定然後奏聞開元中張說奏改政事堂為中書
門下自是相承至於國朝莫之能改非不欲分也理勢
不可復分也曏日所謂中書者乃中書門下政事堂也
唐末諸司使皆内臣領之樞宻使參預朝政始與宰相
分權矣降及五代改用士人樞宻使皆天子腹心之臣
日與議軍國大事其權重於宰相太祖受命以宰相專
主文事參知政事佐之樞宻使專掌武事副使佐之自
[161-2b]
是以来百有餘年官師相承中外安帖百司長官及諸
路監司諸州長吏皆得專達或申奏朝廷或止申中書
樞宻院事大則中書樞宻院進呈取㫖降勅劄宣命指
揮事小則批状直下本司本路本州本人故文書簡徑
事無留滯神宗皇帝以唐自中葉以後官職繁冗名器
紊亂欲革而正之誠為至當然但當據今日之事實考
前世之訛謬刪去重複去其冗長必有此事乃置此官
不必一依唐之六典分中書為三省令中書取㫖門下
[161-3a]
覆奏尚書施行凡内降文書及諸處所上奏状申状至
門下中書省者大率皆送尚書省尚書省下六曹六曹
付諸桉勘當檢尋文書㑹問事節近則寺監逺則州縣
一切齊足然後相達事理定奪歸着申尚書省尚書省
送中書取㫖中書既得㫖送門下省覆奏畫可然後翻
録下尚書省尚書省復下六曹方符下諸處以此文字
繁冗行遣迃回近者數月逺者踰年未能結絶或四方
急奏待報或吏民辭訟求決皆困於留滯又本置門下
[161-3b]
省欲以封駮中書省録黄樞宻院録白恐有未當若令
舉職則須日有駮正争論紛紜執政大臣遂成不協故
自置門下省以来駮議甚少又門下不得直取㫖行下
雖有駮議必須却送中書取㫖中書或不捨前見復行
改易又内批文字及諸處奏請多降付三省同共進呈
則門下之官已經商量奏決若復有駮正則為反復近
日中書文字有急速者徃徃更不送門下省然則門下
一官殆為虚設徒使吏員倍多文書繁冗無益於事臣
[161-4a]
等今衆共商量欲乞依舊令中書門下通同職業以都
堂為政事堂每有政事差除及䑓諫官章奏已有聖㫖
三省同進主外其餘並令中書門下官同商議簽書施
行事大則進呈取㫖降勅劄事小則直批状指揮一如
舊日中書門下故事併兩省十二房吏人為六房同共
㸃檢鈔状行遣文書若有溢員除揀選留住外並特與
減三年出職不及三年應出職者與減磨勘年限若政
事有差失委給事中封駮差除有不當委中書舎人封
[161-4b]
還詞頭又兩省諫官皆得論列則號令之出亦不為不
審慎矣如此則政事歸一吏員不冗文書不繁行遣徑
直於先帝所建之官並無所變更但於職業㣲有脩改
欲令於事務時宜差為簡便其委曲條目並候得㫖允
許續議脩正
光又上䟽曰臣等聞王者設官分職居上者所總多故
治其大要居下者所分少故治其詳細此理勢之自然
紀綱所由立也是以周官小宰以官府之六屬舉邦治
[161-5a]
大事則從其長小事則專達凡宰相上則啓沃人主論
道經邦中則選用百官賞功罰罪下則阜安百姓興除
利害此其職也至於簿領之差失期㑹之稽違獄訟之
曲直胥吏之遷補皆郎吏之任非宰相所宜親也古人
有言察目睫者不能見百歩察百歩者亦不能見目睫
言詳於近者必略於逺謹於細者必遺於大也今尚書
省事無大小皆決於僕射自朝至暮省覽文書受接辭
状未甞暫息精力疲弊於米塩細故其於經國之大體
[161-5b]
安民之逺猷不暇復精思而熟慮恐非朝廷所以責宰
相之事業也竊以六曹長官古之六卿事之小者豈可
不令專達臣等商量欲乞今後凡有詔令降付尚書省
者僕射左右丞簽訖分付六曹謄印符下諸司及諸路
諸州施行其臣民所上文字降付尚書省僕射左右丞
簽訖亦分付六曹本曹尚書侍郎及本㕔郎官次第訖
委本㕔郎官討尋公案㑹問事節相度理道檢詳條貫
下筆判云今欲如何施行次第通呈侍郎尚書若郎官
[161-6a]
所判已得允當則侍郎簽過尚書判准應奏上者直奏
上應行下者直行下即未得允當者委侍郎尚書改判
事之可否皆決於本曹長官其文字分付本廰郎官之
時委本曹長官随事大小鑿限若有稽違即行糾劾即
委的有事故結絶未得者申長官更不經由僕射左右
丞即更改條法或奏訖得㫖或事體稍大或理有可疑
非六曹所能專決者聽詣僕射左右丞咨白或具狀申
都省委僕射左右丞商議或上殿取㫖或頭簽劄子奏
[161-6b]
聞或入熟狀或直批判指揮其諸色人辭狀並只令經
本曹長官陳過尚書侍郎本廳郎官次第簽押判決一
如朝廷降下臣民所上文字次第施行若六曹不為收
接及乆不結絶或判斷不當即令經登聞鼓院進狀降
下尚書省委僕射左右丞判付本省不干礙官員看詳
定奪若本曹顯有不當即行糾劾所貴上下相承各有
職分行遣簡徑事務易集
光又䟽曰臣於去年曽上言州縣者百姓之根本長吏
[161-7a]
者州縣之根本根本危則枝葉何以得安故自古以来
置州郡必嚴其武備設長吏必盛其侍衛所以安百姓
衛朝廷也秦滅六國以為兵不復用雖置郡守而以御
史監之墮名城銷鋒鏑故陳勝呉廣起而郡縣不能制
國随以亡晋武帝平呉悉罷州郡兵陶璜山濤皆言州郡
武備不可廢及永寧以後盜賊羣起州郡無備天下遂
大亂國朝置總管鈐轄都監監押為將帥之官凡州縣
兵馬其長吏未甞不同管轄盖知州則一州之將知縣
[161-7b]
則一縣之將也熈寧中謀臣建議分天下禁軍每數千
為一將别置將官以領之訓練差使抽那一出其手其
逐州總管以下及知州知縣皆不得闗預量留羸弱下
軍及剰員以充本州白直及諸般差使而已凡設官分
職當上下相維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紀綱乃立今為
州縣長及總管等官而於所部士卒有不相統攝殆如
路人者至於倉庫守宿街市廵邏亦皆乏人雖於條有
許差將下兵士者而州縣不得直差須牒將官將官徃
[161-8a]
徃占護不肯差撥萬一有非常之變州縣長吏何以號
令其衆制禦姦宄哉臣目覩前宰相西京留守韓絳謁
嵩山起建道塲其将下禁軍充白直者於條不得出城
經宿所敢留者剰員七八人而已況僻小州縣其守禦
之備侍衛之衆可知矣臣當時乞悉罷將官其逐州縣
禁軍並委長吏與總管等官同共提舉教閲及諸處差
使其州縣長吏所給白直皆如嘉祐編勅以前之數臣
自上此文字後来不聞朝廷有所施行竊見近嵗諸處
[161-8b]
多闕雨澤盜賊頗多州縣全無武備長吏侍衛單寡禁
軍盡屬將官將官多與長吏争衡長吏勢力逺出其下
萬一有如李順王倫攻城陷邑之冦或如王均王則竊
彂肘腋之變豈不為朝廷旰食之憂邪王者制治於未
亂保安於未危豈可自恃太平之乆謂必無此等事邪
又自祖宗以来諸軍少曽在營常分畨徃縁邉及諸路
屯駐駐泊盖欲使之均勞逸知艱難識戰闘習山川自
置將官以来茍非有所征討全將起彂與將官偕行外
[161-9a]
其餘常在本營不復分畨屯駐駐泊飽食安坐養成驕
惰之性嵗月滋乆恐不可復用又每将下各有部隊将
准備差遣指使之𩔖一二十人而諸州總管鈐轄都監
監押員數亦如舊設官重複虚費廪禄凡将官之設有
害無利天下曉軍政者莫不知之臣愚伏望朝廷如臣
前奏盡罷諸路将官其禁軍各委本州縣長吏與總管
鈐轄都監監押等管轄一如未置将官已前之法其諸
州軍兵馬全少不足守禦之處量與立額招添其守禦
[161-9b]
有備而寇賊之彂不能式遏或棄城逃避或率吏民迎
賊或斂民財賂賊雖責之以死彼亦甘心今平居騶從
且不能備一旦寇至責以死節不亦難哉
光為左僕射時上䟽曰臣聞書稱眀王立政不惟其官
惟其人臣少時見天聖中諸路止各有轉運使一員亦
無提㸃刑獄惟河北陕西以地重事多置轉運使兩員
然朝廷必擇朝士專任知州有聲迹曉錢榖者乃得為
之未甞輕以授人凡一路之事無所不總使按察官吏
[161-10a]
薦賢彂姦愛養百姓興利除害或朝廷有本路事務未
能細知利害者則委之相度措置當是之時官少民安
事無不舉公私饒樂海内晏清景祐初始復置提㸃刑
獄其後或時置轉運判官以其冗長害事尋復廢罷自
王安石執政以来欲力成新法諸路始置提舉常平廣
恵農田水利官其後每事各置提舉官皆得按察官吏
事權一如監司又增轉運副使判官等員數皆選年少
資淺輕俊之士為之或通判知縣監當資序及選人以
[161-10b]
權彂遣處之有未甞歴親民即為監司者能順己意則
不次遷擢小有乖違則送審官院與合入差遣更加責
降彼年少則歴事未多資淺則衆所不服輕俊則舉措
率易歴事未多故措置百事徃徃乖方衆所不服故依
勢立威以行號令舉措率易故慮事不熟壊法害民又
利禄誘於前罪戾俟於後由是徃徃上不顧國家事體
下不恤百姓怨咨止務希合以圗進取致今日天下籍
籍如此皆由此来也陛下幸念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知
[161-11a]
元元困窮於國家非便欲救而安之詔青苖錢不得抑
配免役錢寛剰不得過二分竊聞諸路提舉官猶有於
春首抑配青苗錢勒百姓供情願狀别作名目占免役
寛剰錢但取文具而已如此則朝廷號令廢格不行於
臣下恩澤壅塞不被於黎民徒存空文何以為政臣聞
去草者絶其本救水者回其原提舉官者乃病民之本
原也陛下必欲蘓息疲瘵乞盡罷諸路提舉官其轉運
使除河北陕西河東外餘路只置使一員判官一員提
[161-11b]
㸃刑獄分兩路者合為一路共差文臣兩員凡本路錢
榖財用事悉委轉運司刑獄常平兵甲賊盜事悉委提
㸃刑獄管勾仍選知州已上資序累歴差遣所至有政
迹聦眀公正之人方得為監司聦眀則知官吏賢不肖
公正則黜陟無私部下官吏既皆得人事務安有不幹
集百姓安有不富庻此乃國家鎮撫四方之本也若以
提舉官累年積蓄錢榖財物不少恐轉運司一旦得之
妄有耗散即乞盡樁作常平倉錢物委提㸃刑獄一面
[161-12a]
交割主管依常平倉法謹伺榖價賤糴貴糶及准備災
傷賑貸其餘不得支用若轉運司委的窘乏須至兊那
常平錢物者必須具數先奏朝廷得㫖乃得移牒支撥
若以監司數少路分闊逺處廵歴及管勾不辦即乞只
依舊法每嵗徧廵諸州更不徧廵諸縣自非要切大事
朝廷不令監司親徃勾當只令選差本部官除司理司
法縣尉獨員監當之𩔖舊條不許差出外其舊條不得
隔州差選人勾當差及被差之人皆有罪新條諸州管
[161-12b]
勾官及主簿當給散月分不得差出之𩔖指揮乞更不
施行所貴監司有官可差幹得事務若遇有賊盜乞朝
廷只委提㸃刑獄差官或行移文字監督捕盜官捉殺
察其不稱職及有可以代之者先令權攝仍奏乞替換
許一面相度賊盜强弱立賞錢數目其捕盜官若立功
許随功大小保眀乞轉官及升差遣或減年磨勘朝廷
更不下刑部磨勘詰難住滯臨時詳酌恩澤直賜指揮
賊盜自然無不敗獲不須令親出入監逐捉殺於事無
[161-13a]
益如此則監司廵歴管勾職事簡要易為辦集
右正言朱光庭上奏曰臣等伏覩三月十八日聖㫖職
事官許帶職内尚書候二年加直學士中丞侍郎給事
諌議通及一年加待制臣踰月于兹反復思之不得其
義多士紛紛之説不可勝紀聊採十説以陳於前惟陛
下垂聽幸甚説者曰立為此法庶職事官罷日不煩商
量便可令帶出臣以謂為中書自便則可於朝廷體要
則未安也不若因其除外易以職名在人主恩意則新
[161-13b]
於臣下寵光亦異今既平居無事先以與之則一日補
外何以示恩更進則太優不加則近薄雖曰善遷廼如
少貶此不可一也借如自尚書一年餘罷則當與之直
學士耶與之待制耶與待制則無以别於侍郎與之直
學士則不應今日所立新制此不可二也或尚書侍郎
而下以罪被謫於尋常例當落職者不知止落職事官
之職耶并落職名耶不落職名則與平遷善罷無以異
矣落則是不問過之輕重皆當奪兩重職矣此不可三
[161-14a]
也官制以来由諫議大夫中書舎人方為給事中由給
事中方為侍郎而御史中丞又在侍郎之上其為等差
如此今一年之後合為待制則等差紛紛然莫可辨矣
此不可四也昨有自尚書除御史中丞者豈可一年之
後亦止於加待制則為降官與直學士則為亂法舊制
知雜御史乃今侍御史其於中丞相去甚逺猶有不歷
月踰時或纔滿嵗遂轉待制者今為中丞一年方得待
制是今中丞反輕於前日之雜御史也舊制知制誥乃
[161-14b]
今中書舎人自居待制之上次遷當為翰林學士其或
遷雜學士雖至於侍讀學士若不與權三司使及權知
開封府皆不為美遷今一年之後乃得加待制是今日
中書舎人亦輕於前日之制誥也又既為中書舎人以
典制誥為職事其於侍從最為親近豈須更帶待制此
不可五也六曹之官容以衆材並進或以錢榖稱或以
刑法用使為尚書侍郎則可使兼學士待制則不可不
然名器混淆而清濁一流矣此不可六也從来以寄禄
[161-15a]
官為行守試則試者多而行守少加職之後以職為行
守試則試者少而行守多暗陞資格隂益俸錢而陛下
不知此不可七也官制以前侍郎尚書𩔖為叙遷之官
故更以帶職為寵官制以後以階為寄祿而尚書以下
實行其職故自以職事官為重恩數之優非昔日比無
更稍加職之例豈可以專官制之重職又兼舊制之寵
名此不可八也人主之所以厲世磨鈍屈天下英雄之
心倶入於術中者惟名與器而已故美官重器必使有
[161-15b]
難得之勢則人以得為榮為勸若予之不加重不予不
加輕嵗月所積例以授之則鄙夫以茍得自矜而髙材
以同受為耻矣此不可九也待制職備顧問非學術該
通議論雅正誰宜為之祖宗之世其選最精出入朝廷
纔一二人而已故當世人人皆以為貴今乃立法無有
定員将一年之後待制滿朝必有斗量車載之謡以玩
陛下名器此不可十也方陛下脩眀法度齊正典章之
時而官制職名參錯如此臣謂終不可以並行伏望聖
[161-16a]
慈特詔輔臣别加講議裁定歸一適於至當庶行之當
世而無礙垂之将来而可乆
監察御史上官均上奏曰臣聞朝廷設官分職所以治
事才者並用則職脩而事治才者不用則事紊而職廢
才否並用則政事之不治者常半今之士大夫列於版
籍者可謂至冗矣京官自承務郎至朝議大夫凡二千
八百餘人選人一萬餘人大使臣二千五百餘人小使
臣一萬三千餘人舉天下之員闕不足以充入仕之人
[161-16b]
故吏部左右選用闕京朝官及大小使臣大率一年以
上選人須及二年以上或三年而闕次之逺者莫如選
人大抵一官之闕在任與夫已授而又擬之者凡三人
故自得替如不該移令待試法之中否須近一年而後
擬呈已擬差必待闕三年而後就職七年之間方成一
任京朝官待次㡬一年而後得差遣待闕一年然後就
職五年之間方成一任以常人言之三十而仕又十五
而改官至七十而致政共成七任耳又況二十未必仕
[161-17a]
仕者未必皆至七十而又有不幸私故䧟於吏議年雖
及之未必滿七任也故舉天下之士大夫其才可以治
事不至曠職者未必及半就令及半居間之日常多而
治事之日常少此天下之郡縣所以不治閭井之民未
純被朝廷之徳澤者良以此也臣以為欲郡縣之治在
夫才者居職欲才者居職在乎使其居閒之日少欲其
居閒之日少在乎清入仕之源竊觀今之自文職入流
者凡四進士補䕃與夫納粟得官百司胥史是也自武
[161-17b]
職入流者凡三武舉補䕃與夫百司胥史是也計其才
行可以居官治事者納粟胥史不如補䕃補䕃不如進
士武舉何以言之為進士者自十年就學加之十年而
後能治經閲史綴緝文詞又加之十年而後能問學通
博成就其志其學可謂勞矣及夫有司試之必擇其眀
達義理而稍工文詞者方得薦送又求其尤者始預禮
部之選又加廷試而後賜第擇之可謂至詳矣三年一
取士舉天下學者羣試於有司亡慮數萬人而賜第者
[161-18a]
僅五百人取之可謂至艱矣彼貴逰子弟恃其父兄之
䕃補𩔖多驕惰不學僅通經義稍成文詞者則必中選
就令屡試不中年及三十亦得出仕其眎進士篤志講
學趣操自立宜有間矣百司胥史主行文書積年寡過
例該禄仕又豪右之家以貲授官其才品庸下素不知
義又外䑓郡守奨薦之所不及彼固分甘自䖏於卑賤
之地豈復有奮勵之意其眎補䕃子弟聞父兄之教少
壮就官有向進之心宜有間矣由此觀之計才量行可
[161-18b]
居官治事者納粟胥史不如補䕃補䕃不如進士理之
必然也又進士科所謂特奏名者凡五等其最濫者但
曽一次預薦僅及三十年即該推恩其就廷試則試題
平易字數減少有司考校又加寛假但粗成文理不至
甚紕繆者皆置第四等以上未滿七十者即更不須保
任便許出官昨元豐八年特奏名係第四等以上者四
百餘人可謂冗矣夫進士自秋試至省殿二䖏考校僅
取五百其間尚容幸得又況偶獲一薦累試見黜年髙
[161-19a]
才耗學術忘廢其比進士實固相逺而又五路學者鮮
少取人數寛但獲一薦雖不事學坐待及三十年便該
仕禄大率多年五六十以上既就仕官誰肯舉薦夫以
血氣衰耗有茍得之心薦舉不及無向進之意其能精
眀治事㢘潔自守者十無一二智識才力方之進士固
有間矣夫以特奏得官與夫補䕃流外之人學術才行
皆不足以方進士而又仕之數常多於賜第之人並趨
吏部吏部按格不計入流清濁才行髙下但以到部先
[161-19b]
後注擬授差遣以此待次者常至七八百人注擬二年
以上員闕故負才可用之人率為特奏名得官與夫資
䕃胥史之流冗占壅滯比肩待闕居閒之日多而治事
之日少者常以此也不清其源欲官之不濫才者之獲
進不可得也臣以為四者之冗有可罷者納粟得官是
也有可以裁抑者特奏名資䕃胥史是也竊聞嘉祐四
年以後係特奏名者纔數十人自治平至熈寧三年止
有百餘人自熈寧六年至今每次推恩入仕不減四五
[161-20a]
百人臣欲乞參酌祖宗故事須曽取到文解或經殿試
計若干舉方許就省試實得文解及經殿試若干舉方
許就殿試其就殿試文理稍優者方得充四等以上每
等限定人數不過若干人其在四等外者不理選限其
曽預一薦雖及三十年不在推恩之限盖累曽取到文
觧或經殿試即須稍有文學不至空踈四等以上限以
人數則有司所取不至冗濫如此則稍可以革特奏之
弊矣臣又見廣南攝官取本路曽預两薦者權攝簿尉
[161-20b]
一任無過遂行正校雖曰優假逺方士人然僥倖太過
若量加舉數即可以損入流之冗矣臣以為古人之仕
者世祿盖使為之後者一人世焉祿廩之而已矣詩人
之所譏謂棄賢者之後絶功臣之世今之寄祿官自大
夫以上初升大夫即奏補子弟一人其後两經郊恩與
致仕之日皆許奏䕃其為大夫以上嵗月深乆徃徃奏
薦多至數人夫㢘謹無過積日叙遷而為大夫者未必
有功而賢者也官其子弟一二人以寵其後固已厚矣
[161-21a]
臣欲乞自两省两制以下至大夫奏補之數宜加裁減
限以多少則可以革資䕃之濫矣百司胥史積勤累日
大率須及二十餘年方得出仕惟三省人吏最為優幸
每以檢㸃諸䖏文書酬奨減年出官最速其不願出官
者坐理資任至為郡守宜加裁抑使無過厚則可以損
雜流之弊矣四弊既損則入仕之源清而才行可用者
不乆於待闕不乆於待闕則治事之日多而職業無不
舉矣臣聞張官置吏所以為民今若捐虚授之祿以養
[161-21b]
害民之吏姑息不才之士以妨有才之進豈為民設官
之意耶願陛下眀詔有司講求官冗之弊澄清入仕之
源以幸天下實非小補
知慶州范純仁上奏曰臣昨准兵部相度欲乞應蕃漢
官非相統轄者並依官序相壓其城寨等管轄蕃官即
依舊在本轄漢官之下詔依兵部所乞契勘諸路蕃官
不繫官職髙卑乆例並在漢官之下此所以尊中國而
制外蕃也行之永乆人情安熟雖蕃官之甚黠狡者亦
[161-22a]
不敢有覬望等軰之心盖分義體勢不得不然上下遵
承自無争較況蕃官職名雖髙只是管幹部族人馬凡
部族應有公事並須從漢官弹壓理斷及戰鬪亦並用
漢官使臣統制驅䇿故於平日必使名分相殊體勢相
異則緩急之際不失統御今若無故忽更舊制悉依漢
官之法便與不相統轄之官依品序位即邉上使臣及
京職官當在蕃官之下者十有八九而㳂邉将副使臣
纔過替移或於它䖏出入相值坐席相同便合在舊蕃
[161-22b]
官之下人情之間豈能堪此況外蕃之性驍勇尚氣當
務裁抑驕慢之心豈可輙啟契勘縁邉使臣任滿多是
就擬鄰近城寨差遣它日或再相統攝即漢官使臣中
必有攄憤報怨之人而蕃酋之徒既以等軰自䖏必生
嫌恨致統制官司煩於處置開端生事為害不小防微
杜漸實在於此伏望朝廷詳酌特賜指揮諸路蕃官各
依乆例不得與漢官叙班並在漢官之下所貴不失中
國外蕃尊卑之限絶蕃酋驕慢覬望之心統制有常不
[161-23a]
為後患
二年平章軍國重事文彦博奏曰臣伏覩先朝復尚書
省六部二十四司欲其分治職事悉如唐制臣竊以尚
書省吏部典選戸部掌邦計刑部主國法此三部最為
重而侍郎郎中員外多不乆任遷轉頻數未熟本部職
事已見遷改必致胥吏乗間作弊行遣迃滯臣欲乞三
部郎中員外須令並滿四年理為两任逐任與升資序
立為定制經乆遵行内吏部戸部司封司勲考功度支
[161-23b]
金倉部亦須再任與逐任升資上件三部郎官佐本部
長官主判逐曹任官材掌邦計主國法皆是國之重事
伏望聖慈詳察早賜施行
開封府推官畢仲㳺上言曰國家承五季之後典章制
度號令文采雖未純於三代盖皆有三代之意而髣髴
焉至於慎刑罰息兵革寛仁盡下愛養元元得天下之
心則有與三代比者獨官名自宰相而下至於百執事
循用五季之舊而不知改天子臨朝太息於上而公卿
[161-24a]
大夫咨嗟悼歎發憤於下者不知幾十年矣及神宗皇
帝同人心決大䇿以階寄祿而脩復漢唐三省之制宜
其歡呼鼓舞以慶朝廷之盛德而行之五年公卿大夫
猶有不懌於官制者豈未改之前甞厭五代之無法既
改之後復云漢唐之非是則官名之所失如何而可葢
國朝雖循三省之舊而二十四司之名皆第之以待百
官當選者在省之官及假他官以制之如兵部為樞宻
吏部為銓審庫部金部為三司水部為都水刑部為大
[161-24b]
理名𨽻尚書而事在他局者不可以為後世法則先帝
之改制無可議者而改制之中有非漢唐之舊而未合
於今日之務舊平章事遷中書令國朝以来未有遷至
中書令者而今儀同三司一階兼昔日宰相累遷之官
舊禮部尚書遷戸部工部遷刑部刑部遷兵部而今銀
青光祿大夫一階兼昔日尚書累遷之官舊禮部侍郎
遷户部户部遷吏部工部侍郎遷刑部刑部遷兵部而
今正議大夫一階兼昔日侍郎累遷之官卿寺亦然昔
[161-25a]
之官品難於進今之階秩易為髙而又降七品為八品
降五品為六品降三品為四品至其不可用也則議請
減䕃反以舊品為定而章服之令徒降五為六降三為
四以遷就新品之失而不知義理之所在則所謂非漢
唐之舊而不合今日之務者可驗於此然猶未有害也
舊尚書省不總天下之政而中書門下合而為一則其
治速今尚書省總天下之政而中書門下析而為二則
其治緩此理之固然者至所謂畫黄錄符牒闗刺由上
[161-25b]
而下復由下而上近者浃旬逺者累月有夜半停印待
報而其務乃比於竹茹木屑之細或者補衣貸食未得
其決而事乆失於期㑹則非惟不合今日之務而良有
害公卿大夫所以不懌於官制者以此亦在上之人損
益之而已矣盖隋唐二十有九而今寄祿階二十有五
如益其階使與舊日之官品相對無併三遷两遷而為
一階則階正矣還舊日之品秩凡議請減䕃服章之名
必合三五七九之數無易前古之常以就新品之失則
[161-26a]
品正矣事大而緩則由寺監而上臺省或由臺省而下
寺監事速而小者則許之專決或專達而不為次第上
下之道乆則事正矣階正則朝廷尊名器重品正則義
理安民志定事正則三省無滯務而逺近之人皆不失
於期㑹脩此三者而官制立矣豈以漢唐之官名不當
復而五代之季為可循也
仲㳺又上言曰道不足以通庻事不謂之道法不足以
行萬世不謂之法舜之德賞延於世可延之賞也文王
[161-26b]
之政仕者世祿可世之祿也賞可延而延之則無幸賞
之心祿可世而世之則無猥多之患自漢以来捨其賞
延世祿之説而不達其㫖是以官吏浮冗最為天下之
大慮昔唐太宗省内外官定制為七百三十員曰吾以
此待天下賢才足矣後世有特置同正員至於撿挍兼
守判知之𩔖皆非本制中世之後遂不勝其濫然而䕃
補之格猶未若本朝之濫也盖太祖太宗之時天下初
定萬事草創有司停闕待注而無人故多為取士之門
[161-27a]
䕃補之法以應用至今百餘年間天下以補蔭入流者
甚衆一嵗之選至千萬計豈特賞延世祿而已耶舊日
之制嵗得任其子弟者易而為三嵗三嵗之制復易而
為六嵗而猶患其濫則殆非嵗數之近䕃補人之多故
也今若於定制之外復増嵗數則士大夫絶望於䕃補
沮事之議将不可止非所以順人心助和氣而官冗之
弊又未必能去為今之䇿莫若因仍嵗數逺近而漸實
其試法試而中於法者然後入仕則是第存䕃補之舊
[161-27b]
名而已無入仕之新患順於人心所利有五不増䕃補
之期無所觖望一利也公卿之子弟患於不學而今實
其試法則自勸於學二利也得好學之人以為政不病
於民三利也一不中選者猶欲再而中再不中選者猶
望三而中不絶其望四利也官冗之弊可以漸省五利
也豈惟䕃補凡天下之入仕者皆為試法以考之使人
人勇於自試而止取百人而已數百人則數百人而已
終無意外之濫雖行之萬世未見其弊又不失虞舜賞
[161-28a]
延文王世祿之㫖矣
仲㳺又言曰事不於無弊之時為有弊之慮知有弊矣
復不早為之所既有猥并難治而欲彂一詔下一令使
天下歡呼鼓舞遂返於無弊則雖稷契復生未易能也
或者以其弊為不可救聽而任之則亦非治天下之術
也昔周制六官其屬三百有六十而漢官之在内一千
五十五在外之官猶不與唐太宗省内外官定制為七
百三十員而開元天寳之間至萬有八千則漢唐之間
[161-28b]
官冗可謂弊矣而本朝之弊則尤甚於漢唐昔太祖太
宗之定天下萬事草創中外之官不足以更代故多為
入仕之選以應用而後世不知改作以適時變反有増
而無損故治詞賦者舉進士誦書者為眀經五品已上
嵗得任子而流外雜色之進盖不可勝計至於今日尚
書侍郎左右之選多至數千居家未仕與祿食於四方
者倍乎在選之數被代赴選與已選待次又與居家未
仕食祿者比而科舉任子益来而不已不知數十年外
[161-29a]
官冗之弊将何如邪則救之之方正在探其情而理勝
之耳夫子之則喜奪之則怨雖人所不免茍奪之以理
亦無可怨者故管仲奪伯氏駢邑三百没齒無怨言則
能探其情而理勝之故也今科舉之士雖以文章為業
而所習皆治民之説選於十萬人之中而取其三二百
使之治民理或可也而公卿大夫所任之子弟雖有賢
者而驕驁愚懵未知字書之如何而從政者亦甚衆雖
其父兄不自言以情占之豈能不以為愧而且幸哉然
[161-29b]
則損任子之恩而嚴入仕之選者正今日救冗官之道
夫任子者朝廷所以厚公卿大夫之家而嚴其選者乃
将治民而不可忽選之之法宜比進士加寛而所謂銓
試者則加宻或十而取其一或以二十而取其三惟朝
廷之所進退中選者遂比進士而治民不中選者亦足
保妻孥而免於皁𨽻順於人心其利有五公卿大夫之
子弟皆勸於學其利一也得選士以治民民不告病二
也中選者遂比進士彼之所願三也不中選者少沮而
[161-30a]
益勸無甚觖望四也官冗之弊從而可救五也盖事不
於無弊之時為有弊之慮知有弊矣復不早為之所既
已猥并難治而欲發一詔下一令使天下歡呼鼓舞卻
返於無弊則雖稷契復生未易能也而以其弊為不可
救聽而任之則又非所以憂天下慮後世然則欲治猥
并之患為一世之慮奪天下之所喜而要使無甚觖望
非仍任子之恩而嚴入仕之選無可為者若眀經流外
雜色之進則在朝廷斷而罷之勢有不可罷者則十省
[161-30b]
其五六不繫今日之輕重也
中書侍郎呂大防上奏曰臣竊觀自古設官之意必先
置貳立副不以名位為限者所以紓艱危而適順用聚
聪眀而濟不及也總兵命将尤重其選以漢唐事言之
大将軍有長史司馬從事節度使有副使判官參謀其
自小官而登寄任立功效者不可勝數本朝祖宗以来
實用此法故名臣不絶而四逺畏服竊見今縁邉經略
使獨任一人而無僚佐謀議之助雖有副總管鈐轄之
[161-31a]
屬皆奉節制備行陣非有折衝決勝之略預於其間朝
廷每除一帥幸而得能者則一路兵民實受其賜不幸
而不才者得與焉則是以三軍之衆一聽庸人之所為
豈不可懼哉其弊盖由朝廷不素養其材而取人之途
又常太狭方今戎人旅拒邉患漸生若不早為准備閲
試其能誠慮臨事用人不暇精選因而敗事所繫不細
以臣愚見經略使各置副使或判官一人朝廷選差素
有才略職司以上人充參謀一人委經略使奏辟知邉
[161-31b]
事有謀略知縣以上充如此則可用之士不以位下而
見遺中材之帥又以人謀而獲濟兼得以博觀已試之
效以備緩急之用講緝邉要莫先於此
三年右正言劉安世上奏曰臣伏見祖宗初定天下首
闢儒館以育人材累聖遵業益加崇奨䖏於英俊之地
而厲其名節觀以古今之書而開其聰眀廪食大官不
任吏責所以成就德器推擇豪傑名卿賢相多出此途
得人之盛無愧前古然自近嵗以来寖輕其選或縁世
[161-32a]
賞或以軍功或酬聚斂之能或徇權貴之薦未甞較試
遂貼職名漸開僥倖之門恐非祖宗之意伏望陛下眀
詔執政今後館職無俾輕授必求文學行誼有聞於時
審察其才實可長育然後一依近降條制召試而命庻
使名器漸重不容幸得循致賢能以備官使
安世又上奏曰臣近甞奏請今後館職欲乞並依元立
條制召試而授已奉聖㫖施行然臣伏覩所降指揮尚
有未盡輙復論列庻㡬小補臣甞謂祖宗以来新進入
[161-32b]
館之人鮮有不試而命者惟是縉紳宿望治效顯著或
累持使節或移鎮大藩欲示優恩方令貼職今陛下過
聽臣言追復舊制雖云大臣奏舉到館職並依條召試
方得除授而繼云其朝廷特除者不在此限則是不問
人才之如何資歴之深淺但非奏舉皆可直除名為更
張弊源尚在臣愚欲乞特降指揮依倣故事約自轉運
使以上資序特除者方得不用此制庶能塞僥倖之門
重館閣之選
[161-33a]
安世為左諫議大夫時上奏曰臣聞非至簡不足以待
天下之煩非至静不足以制天下之動故荀卿有言曰
論一相以兼率人主之職也又曰相者論列百官之長
要百事之聽嵗終奉其成功以効於君推此言之則人
主擇輔臣輔臣擇庻長庻長擇僚佐以次選掄不容虚
受是以所受愈隆而所擇愈簡所擇愈簡而所得愈多
此堯舜三代之君所以垂衣拱手不煩事詔而天下晏
然以治者用此道也秦漢以来官失其守居宰相之位
[161-33b]
者或不知其任在庻長之列者或不守其職因循至今
流弊日積臣請為陛下詳言之昔魏晋以後採擇庻官
多由選部故晋之山濤為吏部尚書中外員品徃徃啟
授宋以蔡廓為吏部尚書黄散以下皆得自用廓猶以
為薄已遂不之官唐制五品以上宰相商議奏可以除
拜者則以制勅命之六品以下則吏部銓材授職然後
上言詔㫖畫聞無所可否謂之㫖授開元中吏部置循
資格限自起居遺補及御史等官猶並列於選曹其後
[161-34a]
倖臣專朝舊典失序故陸贄抗論以為捨朝僉而重已
權廢公舉而行私恵是使周行庻品茍不出於時宰之
意者則莫致焉此乃唐之弊風不可不革也臣伏見近
来堂除差遣多取吏部之闕不問職司之輕重才品之
優劣為人擇官殊失大體如承議王續堂除管勾左廂
軍事奉議郎劉敦夫堂差權河南知録若此之𩔖名品
至卑吏部選差固不乏使何煩廊廟一一柬求臣恐三
省之事日益紛紜執政大臣汨於細務則朝廷安危之
[161-34b]
至計禮樂教化之大原使天下回心而向道者将何暇
以及之矣然則豈所以稱陛下圖任老成委注輔弼之
意哉伏望聖慈眀勅三省别議立法今後除兩制臺省
寺監長貳以上並諸路監司瀕河並邉郡守之𩔖所係
稍重者令依舊堂除外其餘一切歸之吏部所貴執事
簡得以留心於逺業而選部不至於失職以漸復舊制

安世又奏曰臣前月十二日上殿具劄子論列堂除之
[161-35a]
弊乞詔三省别議立法近日雖降指揮以在京寺監主
簿等數十䖏送下吏部而外路知州等闕尚未盡還臣
竊謂朝廷之上宜選大吏其餘小者盡可付之有司今
堂除之人日益加多差除不行其勢必取於吏部吏部
之闕日益加少則孤寒之士所得愈艱羈旅留滯動逾
嵗月此最更張之所宜先也臣愚欲望陛下特降睿㫖
稍謹堂除之選仍以元豐八年後来取過外路知州等
闕擇其地望之重者依舊朝廷差除外其餘付之有司
[161-35b]
如此則堂中占闕既已不多吏部差注得行必無淹滯
伏望聖慈詳酌早賜施行
曾肇上奏曰臣伏見神宗皇帝大正官名始於三省詔
令所出則自中書審覆駮正則繇門下受而行之則在
尚書三省相成不可闕一中書則有舎人主行門下則
給事主讀尚書則有左右司郎官受付使之更相彌縫
更相可否然後彂號施令㒺有不臧立政官人舉無過
事此祖宗設官分職之本意也盖三省各有分守不相
[161-36a]
侵踰而門下一職近取諸身則為咽㗋逺取諸物則為
門戸所以駮正中書違失故自来舎人不兼給事之職
伏見近日給事中封駮中書録黄三省進呈却令舎人
書牘行下臣愚竊恐因此隳壊官制有損治體寖漸不
已遂成大弊此臣夙夜熟慮不得不為陛下言之也伏
望聖慈戒飭執政大臣謹守神宗所定官制勿使三省
屬官得相踰越而中書詔令必由門下方得行出以眀
職分以正紀綱以為天下後世之法陛下留意毋忽
[161-36b]
紹聖元年監察御史蔡蹈上奏曰臣伏覩近降聖㫖内
藏庫見催索户部太府寺借欠出豁錢物不少依舊更
不統轄者臣竊見國家分職設局所以舉官治而府藏
出納尤宜叅互鈎考以檢吏姦臣契勘元豐詳定官制
事目格子太府寺掌庫藏項内有内庫拘催交納逐季
㸃筭内庫申到納訖官物帳狀抄上勾銷内庫納訖名
件之𩔖凢八件格目甚眀又太府寺案名稱内藏庫𨽻
右藏案即是舊𨽻太府非無文據臣甞聞真宗皇帝謂
[161-37a]
王旦曰内藏庫所貯金帛備軍國之用非自奉也顧外
廷不知爾臣竊謂既通軍國之用則𨽻戸部太府寺正
其宜也惟禁漏泄見在物數其餘雜務事件如官制格
子該載者委有闗防不可畧去欲望聖慈省察元豐官
制格子等特賜睿㫖令内藏庫復𨽻戸部太府寺所貴
百官庻府皆有統帥事歸一體
監察御史龔夬上䟽曰臣聞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夏商
官倍亦克用乂然則先王建官因革不常其来尚矣臣
[161-37b]
伏見言事御史自皇祐以来員數不常昨置六察官方
推行之初事務繁劇故令專領察事今来按察之法乆
已就緒在京官司無敢如日前遲者則治察御史其職
太簡臣備員䑓屬適值兩院闕官兼領六察未見廢闕
然則人治兩案俾兼言職自不相廢況元豐三年八年
并紹聖令察官各兼言事伏望聖慈特賜詳酌令監察
御史三員兼掌論議庻幾益廣言路以稱朝廷眀目達
聰之意
[161-38a]
哲宗時尚書右丞呂公著上奏曰臣伏覩周官三公三
少掌論道經邦寅亮天地然皆分治卿職盖進則坐而
論道退則作而行之此三代之眀法也唐太宗用隋制
以三省長官共職國政事無不總不專治省事國朝之
制每便殿奏事止是中書樞宻院兩班昨来先帝脩定
官制凢除授臣僚及興革廢置先中書省取㫖次門下
省審覆次尚書省施行毎省各為一班雖有三省同上
進呈者盖亦鮮矣盖先帝臨御嵗乆事多親決執政之
[161-38b]
臣大率奉行成命故其制在當時為可行今来陛下始
初聽政理須責成輔弼況執政之臣皆是朝廷遴選安
危治亂均任其責正當一心同力集衆人之智以輔維
新之政譬如共輿而馳同舟而濟人無異心則何求而
不得何為而不成伏望聖慈留神省察
劉摯上言曰臣伏覩近降指揮増復館職及職事官並
許帶職給諫以上一年帶待制尚書二年帶雜學士臣
竊謂國朝舊制庻官之外别加職名所以厲行誼文學
[161-39a]
之士髙以備頋問其次與論議典校讎得之為榮選擇
尤慎自元豐中脩三省寺監之制其職並罷滿嵗補外
然後加恩兼職常視治行優劣以為厚薄除三館並歸
秘書省為職事官外有直龍圖閣省郎寺監長貳補外
或領監司帥臣則除之待制雜學士職給諫以上補外
則除之亦繫一時恩㫖非有必得之理今盡復館閣而
薦試之法未立校讎之職無與則是所復虚名而已朝
廷必不甚惜人亦不以為重近日得之者固已衆矣臣
[161-39b]
考之僉言以謂脩廢官耶則實無職事養人才耶則未
加選擇反復不見其便至於給諫以上限年帶職尢所
未諭且待制學士以侍從顧問為職自祖宗以来極天
下之選不為定員今不考治行不察流品幸而至給諫
以上則計日而得之人才不同一槩除授臣恐自此員
品猥衆無復澄汰其有行能髙妙治最尤異者又将何
以益之臣愚欲乞且依元豐官制施行或詔選臣僚講
䆒本末别行裁定使名器増重人不虚授以稱朝廷勸
[161-40a]
沮多士之意
御史中丞蘓轍上奏曰臣以空踈備位執法當得僚佐
以助不逮竊見兩院御史見止三人而兩人辭免未入
不獨言者寡少於朝廷得失有所不盡而六察所治事
務至煩凢有不及則百司怠廢頃者員缺不補動經嵗
月衆論莫不疑怪臣竊見唐制臺官皆大夫中丞自辟
有不由此除授勅命雖行皆拒而不納至本朝雖稍損
其舊然亦必令本臺與兩制分舉而人主自擇其可者
[161-40b]
用之初無執政用人之法也然人才之難非獨今日故
自唐太宗以来兼設監察裏行以待資淺之士而祖宗
舊制亦許用京朝官知縣以上立法稍寛易於應格近
日舉法須得實歷通判一考人物衰少莫甚於今而獨
於言事官重為艱阻實未允當臣頃在内外制見每有
詔下同列相視患無合格可舉之人所舉既上又多不
用却於前任臺官中推擇任使雖云舊人不免出自執
政所可殊失祖宗博舉之意臣今欲乞並詔本臺及兩
[161-41a]
制依放舊制舉升朝官初任通判以上或第二任知縣
從聖意選擇補足見闕仍依舊置監察裏行所貴祖宗
選任臺官舊法不至隳壊而綱紀之地易於得人亦免
遺曠
轍又上奏曰臣聞宰相之任所以鎮妥中外安靖朝廷
使百官皆得任職賞罰各當其實人主垂拱無為以享
承平之福此真宰相職也臣竊見近者執政進擬鄧温
伯為翰林學士承㫖除命一下而中書舎人不肯撰詞
[161-41b]
給事中封還詔書御史全臺兩省諫議皆力言其不可
議論洶洶經月不定而執政之意確然不回温伯既仍
舊就職而言者並獲美遷質之公議皆不曉其故若謂
執政誠是耶則給舎臺諫並係所選豈其皆非若以論
者誠非耶則不加黜責並獲優寵進退無㩀是以公議
皆謂朝廷自知其非但重於改作而已今者謗議未息
又復進擬禮部侍郎陛佃兵部侍郎趙彦若權本部尚
書中書舎人二人復相次封還陸佃之命臣竊惟此二
[161-42a]
事本非朝廷急切之務勢須必行者也上既不出於人
主下又不起於有司皆由執政出意用人致此紛争内
則皇帝陛下太皇太后陛下厭於煩言焦勞彌月下則
侍從要司失其舊職綱紀廢壊至於賞罰顛倒頃所未
聞臣不知為政如此得為鎮妥中外安靖朝廷者乎頃
者諸曹侍郎闕人朝廷始擢用諸卿監為權侍郎盖以
不權侍郎則木曹公事闕官發遣如禮兵諸部事至簡
少雖無尚書但責侍郎亦自可了況侍郎既具而復權
[161-42b]
尚書此何説也若謂侍郎乆次當遷尚書臣不知尚書
乆次當遂遷執政乎此則為人擇官而非為官擇人之
意也臣待罪執法竊慮聖意未經䆒察但見執政歴詆
有司而自伸其意使羣臣無由自眀今後再有如此等
事無敢守法為陛下眀白是非者是以區區獻言不覺
煩瀆罪當萬死
轍又奏曰臣等近准勅舉岑象求趙㞩充臺官已䝉聖
恩除象求殿中侍御史竊見本臺兩院官共六員分領
[161-43a]
六察皆得言事元祐之初朝廷急於求治臺中員闕畧
無一二四方觀望皆知陛下勤於聽納爭效悃愊以補
萬一今日監察御史併闕四員雖聖眀開納之意無損
於前而員闕不補中外疑惑今六曹寺監雖復閒地每
遇有闕猶未甞不補況於人主耳目所係至重自非諱
聞直言及有所壅蔽而聽其乆闕實非治世之事也況
六察所治事務不少若稍有弛廢則寃抑者必衆亦非
先帝設官之本意也伏乞特出聖㫖下本臺及兩制分
[161-43b]
舉八員陛下擇取四人用之使天下曉然知朝廷招求
忠言與昔無異不勝幸甚
校書郎李昭玘進䇿曰昔先王自勤厥德夙夜不怠惟
前代時若然後訓廸厥官而作周官立三公以論道分
三孤以𢎞化公則爕理隂陽孤則寅亮天地皆所以成
王道也道則一事則異故設六官各率其屬以象天地
四時皆所以成王事也治則簡而嚴故冡宰為天教則
詳而親故司徒為地禮和君親以體仁也故宗伯為春
[161-44a]
政正上下以合禮也故司馬為夏刑主制殺以象義也
故司冦為秋事主應變以藏知也故司空為冬上則天
地隂陽日時之變中則君臣父子之常下則山林川澤
土壤之化繁至於宫室器械飲食衣服之節微至於蟲
魚鳥獸草木之性莫不有官以治之有職以辨之増一
則有餘虧一則不足内外相屬小大相聨故能國體完
具政無不大而阜成兆民者也自周之衰其制變於戰
國而大壊於秦漢承秦之後獨用其故號其位無統其
[161-44b]
事無聨至唐始為省寺臺監以分處百官使令宿業事
事無曠問其名則以職對下其令則以官議司有常守
位有定員唐之治績號為甚盛者其致然也謂之省有
曰尚書有曰門下有曰中書尚書典領百官庻事所㑹
決者也其屬則六其聨則二十四其位則各以其序知
百官之功過然後與之以勲級勲級未足以勸賢也又
加之以封命此三者未始不先選天下之材而用之也
故攷課勲封之職則主之以吏部倉廪有所積然後為
[161-45a]
權衡度量之制既為權衡度量則量嵗計所出而支調
之此三者皆出於戸口田賦之所入也故錢榖土地人
民之職則主之以戸部先王之為禮未常不謹於賔主
之際外則謹於賔主内則嚴於鬼神為之牢醴膳羞之
數為之祠祭祀享之節三者皆禮之事也故賔客膳飲
祠祭之職則主之以禮部戎器既有藏車馬既有備必
周知天下土地之籍鎮戎烽候之逺近者皆兵之事也
故武庫輿輦方域之聨則主之以兵部謹門闗出入之
[161-45b]
籍以防姦督財物期㑹之責以防偽以此防人猶有犯
上違令者則戮辱随之此三者皆刑之所治也故門闗
勾㑹禁𨽻之聨則主之以刑部津梁溝洫以時脩苑囿
山澤以時取屯營之事以時耕此三者皆工徒之所興
作也故水利虞衡田作之聨則主之以工部門下之治
掌出納帝命而相禮儀者也中書之治掌佐天子而執
大政者也侍從顧問規諭諷諫之左右分更焉故記動
史書其起居法度執大政則道揆者也叅議表章草畫
[161-46a]
制命之職在焉故記言史書其詔誥德音儒學皆有選
也圖籍皆有藏也議法制㳂革者其事小故屬之門下
求賢才隱滯者其事大故屬之中書此三省之制也監
則監其所守寺則法度之所出其事則同其主則異若
禮樂飲膳宗室蕃夷之所掌圖籍天文學校服御之所
司則又禮之别也宿衛工作僕御軍械則又兵之别也
治水則工之别也此監寺之制也庶事既有别矣帝命
既有掌矣大政既有議矣有守者付之監有法者付之
[161-46b]
寺朝廷之治略已具矣然而百官之所領萬事之所總
必有責也故特置一職謂之宰相百官之罪惡朝㑹之
儀典必有所糾也故特置一官謂之御史則内外各有
所察也或不以一名其職唐之致其盛幾與古比隆者
任官得其序而已國家設官分職一切用唐制或有職
而非其官或有官而非其職或一職而治以數官或一
官而兼以數職名分不正而已名分既不正則無能㒺
上之人盜名而自安喜功勇利之臣犯分而争進今先
[161-47a]
正其名分而各以所能任職則賢不肖之實易察而功
罪之迹易知又何患官不得其人人不能行法者哉
侍御史王巖叟上䟽曰臣聞維天下之勢者存乎法持
天下之法者存乎平權之而後行議之而後用使不失
其平者存乎其人當張釋之為廷尉人有盜髙廟坐前
玉環者奏當棄市文帝大怒曰吾屬廷尉者致之族而
以法奏之釋之謝曰今盜髙廟器而族之有如萬分一
假令愚民取長陵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
[161-47b]
乃許廷尉臣以謂此不出於法之文而出於一時論議
能推明輕重之意以釋上心而使天下後世莫不稱其
當由是言之廷尉之選其當忽哉臣伏覩祖宗時審刑
大理長官及其僚屬皆擇天下君子長者通物情知義
理者以為之其用心平其持議不阿其知思足以講眀
法之微意而必與情稱故天下號無寃民以今望之其
遺風餘徳猶釋之在漢也後專尚刑名法術之學而慘
刻之吏多在此選議事不原於法意論刑不本於人情
[161-48a]
執文以致罪順㫖以成獄不知先王眀慎欽恤之心而
復輔之以經術申之以道德故愈務而愈逺愈嚴而愈
戾試以斷案巧則巧矣然不足以得正人而足以得狡
吏委理卿獨舉專則專矣然不足以任至公而足以得
偏見臣愚伏乞檢㑹舊大理舉官法及講祖宗置審刑
院大理相持並行之初意今後罷試斷案人則釋之之
徒將自為陛下用稍復刑措之治天下幸甚
時兩省正言官乆闕巖叟又上䟽曰國朝倣近古之制
[161-48b]
諫臣纔至六員方之先王已為至少今復虚而不除臣
所未諭豈以為治道已清而無事於此邪人材難稱不
若虚其位邪二者皆非臣所望於今日也願趣補其闕
多進正人以壯本朝正人進則小人自消矣
諫議大夫王覿上奏曰臣聞利不百不變法凢法之所
變非得已也使利害等均而徒有變更之勞則不待明
智不惑之士而後知其不足為矣彼中才之憚煩者皆
不為也況利少害多而可輕變成法哉臣竊見今年九
[161-49a]
月九日朝㫖節文内外馬事並𨽻太僕寺直達尚書省
更不經由駕部車營致逺務鞍轡庫駝坊皮剥所養象
所並專𨽻駕部臣竊謂此獨可以敗壊官制而未見為
利之實也夫自李唐失政官制紊亂乆矣聖朝祖宗以
来初則有東征西討之憂既混一區宇之後方務休養
元元故於脩完官制有所未暇也至神宗慨然憫之於
是講求歴世之墜典造新一代之成憲正名百職建復
六聨上下相維各有分守此真得唐虞三代建官之美
[161-49b]
意也後世所當謹守而勿失今朝廷以馬政乆廢而推
行牧養之法固太僕駕部之職矣若使太僕仍舊𨽻駕
部而共脩職事於牧養之法未見其害也使車營致逺
等務不𨽻太僕而領於省曹於牧養之法未見其利也
利害未分而徒使本末失叙官制復隳臣不知其可也
且塲務惡屬寺監寺監惡屬省曹乃官吏不恤法度者
之常情顧朝廷處之如何耳伏望聖慈宣諭執政大臣
無以牧馬一事而輕壊官制追還九月九日朝㫖别降
[161-50a]
指揮施行
覿又上奏曰先朝造新官制於古義皆有按據若推行
之際見其未盡乃當脩完何可無故廢壊臣伏見今年
八月二十日勅節文髙麗貢奉事節皆係管勾所檢勘
依條格申所轄鴻臚寺其本寺不以事體大小皆不與
奪勘㑹處分但騰申主客取候㫖撝今後髙麗夏國遇
入貢應干排備所須之事並令管勾同文館所都亭西
驛所徑申所屬曹部施行更不經由鴻臚寺臣竊謂鴻
[161-50b]
臚寺不與奪處分誠為非是然若非省曹不稍假以權
而致其不敢與奪即是鴻臚寺不任職也此皆罪在官
吏乃非官制之過豈可因官吏之罪而廢省曹寺監上
下相維之序哉夫畨夷入貢合責辦鴻臚寺今奪而專
之於省曹是省之辦事敏於寺也馬事措置合經由省
曹者今析而擅之於太僕是寺之辦事敏於省曹也名
實則同而緩急工拙之間何其異也故論者以謂均是
省曹一則奪寺事而專之一則雖其所屬之寺事不得
[161-51a]
預焉均是寺也一則併省曹之事而專之一則雖其本
寺之事不得預焉果何義也若謂減去經歷之處然後
事可以速集而無害則非獨鴻臚太僕而省曹寺監上
下維持之序可存者少矣法度如此豈經逺之道惟聖
慈詳酌
胡宗愈上䟽曰臣檢㑹今年三月二十八日三省同奉
聖㫖今来内外官並許帶職食錢并理任外其餘㤙數
並依官制以前條貫又准五月三日聖㫖指揮勘㑹秘
[161-51b]
書省自有職事官其舊帶館職并今後除授校理以上
職名並不供職臣愚竊謂不知朝廷之治體則不足以
立朝不習國家之故事則不足以應務唐李徳裕謂用
寒士不如用公卿之世議者以為偏論臣乃謂之知言
盖公卿之世耳目習朝廷之治體練熟國家之故事逺
方寒士有不知其始末者裕之言未為過論太宗皇帝
深達此意始置崇文院建祕閣集四庫書選天下名能
文學之士以為校讐官給以見俸食於太官優其資秩
[161-52a]
自選人京官入者始除館閣校勘或崇文院校書及升
朝籍乃為秘閣集賢校理或優之則為直館直院直閣
其始入而官位卑者未得主判且令在館供職改京官
升朝籍方得主判登聞鼓檢院同知禮院之𩔖資任漸
髙則為吏部南曹郡牧判官又髙則為省府推判官或
出知藩鎮任轉運提刑又選其乆任者或遷知諫院預
講讀或為左右史遂典詞誥或待制内閣由此而為公
卿執政以躋台輔逺器大節方重深厚事業磊落載在
[161-52b]
史册者前後相望外至於守土奉使藹然皆有風績可
觀間有不才闒茸者叨預於其間則指目鄙笑不容於
清議故累朝得人方古為盛此實太宗皇帝憂深慮逺
養育之功也熈寧執政務欲速援親黨假此為進人之
階浮躁狂妄者争趨之故有朝除校理而夕拜詞掖夕
為直院而朝作輔臣館閣涵養之風遂至委地士人㢘
恥之節靡有孑遺既無素養之才悉是茍合之士臨時
選用或非其人左右史才間用俗吏以致朝廷厭薄館
[161-53a]
閣遽行寢罷陛下即位以来招賢樂善追復太宗皇帝
之政繼承列聖之業俾復三館職名又詔執政大臣各
舉所知召試以充其選獨不許其供職臣愚莫知其意
竊計議者必謂崇文院已改為秘書省已有官屬則帶
館職名者不可供職臣愚以謂崇文院之名雖改而袐
閣集賢昭文館四庫之書猶存既選英才除職名而不
令供職不法太宗皇帝養才育士之深意而徒以虚名
為士大夫進取之階不惟義理未安兼亦於事無補臣
[161-53b]
愚望朝廷稽考祖宗館閣之制選人京官除者且授祕
省正字校書以比昔日之校勘選人已有改官并供職
四年除校理指揮外有自京官除者亦自校書郎二年
方授校理已升朝者得兼寺監職事以比昔日之主判
由此漸進以歴省府與帶職之人並令入館供職依舊
食於太官磨以嵗月使多士知陛下育才之意庶㡬優
㳺議論漸知朝廷之治體羣居講習以議國家之故事
㢘恥清讓去而復還館閣素風墜而復振朝廷自後用
[161-54a]
人不乏實才將以成太平之業臣愚以為自此為始惓
惓之意惟陛下采擇
陳次升上奏曰臣伏覩官制格尚書省總判六曹事務
勘當若否中書省取㫖門下省封駮法行之初先帝特
降詔書云人各有分然後安官各有守然後治仍申諭
中外違是令者執政官委御史臺彈奏尚書以下聽長
官糾劾以聞當是時人循分守無敢僣紊元豐末以垂
簾聽政令三省權同取㫖今陛下獨攬乾綱躬臨庻政
[161-54b]
孜孜䆒心以復先朝政事而三省者政事之本也尚未
如官制格夫本既不正而齊其末是緩其所當先急
其所當後也況先帝以三省分釐庻務其寓意豈徒然
哉盖欲上下相維以防偏蔽故也謂如尚書省勘當或
未中理中書省取㫖必有去取中書省取㫖或有未當
門下省必須封駮今三省長官既同取㫖門下省屬官
雖欲封駮終難其議以此遂失上下相維之道非立法
本意也若謂門下中書省見今獨員難以專委即當選
[161-55a]
任人才以補員闕安可以闕官而廢法哉伏願陛下留
神先帝官制分釐之格詔書叮嚀之意斷自聖衷行之
必果庶使政事之本立而良法美意得以推行天下之
治可立而待不勝幸甚
劉涇上奏曰臣聞外重之勢莫如監司盖其勢與朝廷
相為低昂則䖏材分憂可以無慎乎朝廷尚察嚴則此
屬日夜淬汰喜為健人朝廷尚寛闊則此屬因縁茍偷
勸為循吏方法新俗惡之初朝廷所以遇此屬者徃徃
[161-55b]
旦從常僚暮擢權路不愛爵賞以與此屬開富貴之門
而其間以法意人情自責任者皆是也方斯時論者固
有躐等踰防之譏而朝廷藉此屬以枝梧四方者亦豈
少哉法寖行矣俗寖變矣此屬亦遂廢以貌相誨無復
常故盖未有如此日之優也方法新俗惡之初将一天
下而首尾之則喜健力惡孱弱以集成為急法既行俗
既變則尤當謹守而挟持使無倦焉可也遂以健力者
為豺狼之人厭之以近厚相煦濡可乎曩惟朝廷有憾
[161-56a]
於百年者正以此屬無守法任事之人而志縻廪禄坐
視塗炭力囬已去不返之風波而作新焉曽未乆也而
已輙觧體是使荏苒嵗月復如前日而又復更張之也
觀今之法謂之已行則緝翩之人尚多今之俗謂之已
變則頑梗之害尚在奈何使此屬無故而罷休也且如
去冬造簿法行此朝寺既稔講之矣其升降虚實固大
事也而守令徃徃習為常程至有以前日手實中廢為
驗者茍如此則臣深知此法未可以全成望郡縣也其
[161-56b]
所由来監司以茍簡敗之爾前日上下之勢如束溼而
朝廷法令十有九不如意況如今日已放繩墨之後乎
借令文具然其縣大夫慵懦不力鄉書手之因仍為姦
以害齊民者已深矣此非獨臣憂臣所聞於老世務者
皆如臣憂無異也朝廷亦豈惜片言之戒為監司之勸
沮乎非特此也其於法令之間見如不見聞如不聞按
部未再三則以勞苦為辭在官未滿嵗則以乆淹為歎
者皆是也郡縣亦曰某監司接人無苛禮某監司臨事
[161-57a]
有大體皆姑息因循之實也然亦朝廷有以致之耳或
曰造新法用新進如前所升㧞是也守新法用舊人如
比日用鞏彦輔髙秉孔宗翰林積趙約之𩔖是也朝廷
之行徃徃與世俗之疑合則亦何恠乎監司之不勸為
近厚以致於茍簡而無畏哉此最當今急務不可緩圖
者願陛下乘士氣竭蹶之時為一鼓焉如曰天下無事
何用使此屬擾擾哉此非臣所敢知也
 
[161-57b]
 
 
 
 
 
 
 
 厯代名臣奏議卷一百六十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