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R2f0039 歷代名臣奏議-明-楊士奇 (master)


[114-1a]
欽定四庫全書
 歴代名臣奏議卷一百十四
           明 楊士竒等 撰
  學校
宋太宗端拱初史館修撰楊徽之因次對上言曰自陛
下嗣統鴻圖闡揚文治廢墜修舉儒學嚮臻乃至周巖
野以聘隠淪盛科選以來才彦取士之道亦已至矣然
擅文章者多超遷明經業者罕殊用向非振舉曷勸専
[114-1b]
勤師法不𫝊祖述安在且京師四方之㑹太學首善之
地今五經博士並闕其員非所以崇教化奬人材繇内
及外之道也伏望濬發明詔博求通經之士簡之朝著
拔自草萊増置員數兮教胄子隨其所業授以本官禀
稍且優旌别斯在淹貫之士既䝉厚賞則天下善𩔖知
所勸矣無使唐漢專稱得人太宗嘉納之
仁宗至和三年侍御史趙抃乞給還太學田土房緡狀
曰臣伏以商周之所以名治世莫非崇樹學校教育俊
[114-2a]
良以敦厚風俗之為急也後之茍簡淺末有以庠序議
治道者咸以迂闊誚之然則舍此而欲風化之宣是猶
郤行而求前也竊見京師太學殆將廢弛在慶歴初朝
廷撥田土二百餘頃房緡六七千入學充用是時供生
員二百人後來陳旭判監贍養亦不下百人近胡瑗管
勾已逾三嵗纔贍及掌事諭義孤寒學徒三二十人而
已又自今年春夏已來一切停罷令自供給所以然者
蓋向前所賜田土房緡並郤係國子監拘收占吝近聞
[114-2b]
吳中復論奏乞依舊還太學至今多日未䝉施行臣愚
以謂今若田土房緡不還太學則無由贍養生徒不贍
養則將見其紛然引去而之四方矣如此則太學遂廢
伏惟陛下聪明仁聖凡輔弼臣鄰日欲致君於堯舜今
使太學遂廢將不及商周之治如之何唐虞之庶幾哉
伏望特賜聖㫖指揮以先所賜田土房緡給還太學依
舊許令修完齋舍贍養生員教育漸劘一變至治庶使
本朝尊儒重道興學育材之盛不愧於古之治世矣
[114-3a]
嘉祐元年歐陽修上奏曰臣等伏見近日言事之臣為
陛下言建學取士之法者矣或欲立三舍以養生徒或
欲復五經而置博士或欲但舉舊制而修廢墜或欲特
創新學而立科條其言雖殊其意則一陛下慎重其事
下其議於羣臣而議者遂欲創新學立三舍因以辨士
之能否而命之以官其始也則教以經藝文辭其終也
則取以材識徳行聽其言則甚備考於事則難行夫建
學校以養賢論材徳而取士此皆有國之本務而帝王
[114-3b]
之極致也而臣等謂之難行者何哉盖以古今之體不
同而設施之方皆異也古之建學取士之制非如今之
法也盖古之所謂為政與設教者遲速異宜也夫立時
日以趨事考其功過而督以賞罰者為政之法也故政
可速成若夫設教則以勸善興化尚賢勵俗為事其被
於人者漸則入於人也深収其效者遲則推其功也逺
故常緩而不迫古者家有塾黨有庠遂有序國有學自
天子諸侯之子下至國之俊選莫不入學自成童而學
[114-4a]
至年四十而仕其習乎禮樂之容講乎仁義之訓敦乎
孝弟之行以養父兄事長上信朋友而臨財亷處衆譲
其修於身行於家逹於鄰里聞于鄉黨然後詢於衆庶
又定於長老之可信者而薦之始謂之秀士久之又取
其甚秀者為選士久之又取其甚秀者為俊士久之又
取其甚秀者為進士然後辨其論随其材而官之夫生
七八十嵗而死者人之常夀也古乃以四十而仕盖用
其半生為學考行又廣察以鄰里鄉黨而後其人可知
[114-4b]
然則積徳累善如此勤而久求賢審官如此慎而有次
第然後矯偽干利之士不容於其間而風俗不陷於偷
薄也古之建學取士其施設之方如此也方今之制以
貢舉取人往者四嵗一詔貢舉而議者患於太遲更趣
之為間嵗而應舉之士來學於京師者𩔖皆去其鄉里
逺其父母妻子而為旦暮干禄之計非如古人自成童
至於四十就學於其庠序而鄰里鄉黨得以衆察徐考
其行實也盖古之養士本於舒遲而今之取士患於急
[114-5a]
迫此施設不同之大槩也臣請詳言方今之弊既以文
學取士又欲以徳行官人且速取之歟則真偽之情未
辨是朝廷本欲以學勸人修徳行反以利誘人為矯偽
此其不可一也若遲取之歟待其衆察徐考而漸進則
文辭之士先已中於甲科而徳行之人尚未登於内舍
此其不可二也且今入學之人皆四方之㳺士齎其一
身而來烏合羣處非如古人在家在學自少至長親戚
朋友鄰里鄉黨衆察徐考其行實也不過取於同舍一
[114-5b]
時之毀譽而決於學官數人之品藻爾然則同學之人
蹈利争進愛憎之論必兮朋黨昔東漢之俗尚名節而
黨人之禍及天下其始起於處士之横議而相訾也此
其不可三也夫人之材行若不因臨事而見則守常循
理無異衆人茍欲異衆則必為迂僻竒怪以取徳行之
名而髙談虛論以求材識之譽前日慶歴之學其弊是
也此其不可四也今若外方專以文學貢士而京師獨
以徳行取人則實行素履著於鄉曲而守道丘園之士
[114-6a]
皆反見遺此其不可五也近者朝廷患四方之士寓京
師者多而不知其士行遂嚴其法使各歸於鄉里今又
反使來聚於京師云欲考其徳行若不用四方之士止
取京師之士則又示人以不廣此其不可六也夫儒者
所謂能通古今者在知其意達其理而酌時之宜爾大
扺古者教學之意緩而不迫所以勸善興化養賢勵俗
在於遲久而不求近效急功也臣謂宜於今而可行者
立為三舍可也復五經博士可也特創新學雖不若即
[114-6b]
舊而修廢然未有甚害創之亦可也教學之意在乎敦
本而修其實事給以餱粮多陳經籍選士之良者以通
經有道之士為之師而舉察其有過無行者黜去之則
在學之人皆善士也然後取以貢舉之法待其居官為
吏已接於人事可以考其賢善優劣而時取其尤出𩔖
者旌異之則士知修身力行非為一時之利而可伸於
終身則矯偽之行不作而媮薄之風歸厚矣此所謂實
事之可行於今者也臣等伏見論學者四人其說各異
[114-7a]
而朝廷又下臣等俾之詳定是欲盡衆人之見而採其
長者爾故臣等敢陳其所有以助衆議之一非敢好為
異論也伏望聖慈特賜裁擇
七年知諫院司馬光上奏曰臣伏見國子監直講見缺
數員久而未補盖以近制須年四十以上及進士九經
出身方得為之臣愚以為學官正宜取徳行經術可為
師表之人不當限以苛法若不察其人之賢愚而惟年
齒出身則其間雖有徳行如顔囘經術如王弼皆終身
[114-7b]
不可為學官也又舊制學官皆先試講說然後就職近
嵗此法亦因循不行臣欲乞今後應國子監直講有闕
許本監或兩制以上舉京朝官選人有徳行經術者具
姓名聞奏更不問年紀及出身其國子監所舉者委學
士或舍人院試兩制以上所舉者委國子監試並須衆
官聚㕔㸦舉疑義靣試講說擇其義理精通者保明聞
奏方降勅差除若徳行邪僻經術荒謬而輙敢舉薦保
明者並乞嚴行朝典
[114-8a]
仁宗時諫議大夫夏竦請興學校䟽曰臣聞古之教者
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禮樂之始教化之倫於
是乎在五帝有成均之名虞夏貴膠庠之禮周監二代
四郊立學漢氏握符雅尚學校元帝不限博士弟子之
員孝明教授期門羽林之士永平之際揖譲興焉李唐
好文崇設兩監不㳺太學以為恥旋及叔世事亦陵遲
國家法遵典故惟逺是圖時文載郁化成天下但謹教
勸學有殊經意設廣文之館列博士之員胄子惰尚齒
[114-8b]
之禮中年廢考校之規或有生徒𨽻名而已故儒雅之
士厭其同方由是九州罕修學校蜀郡墜文翁之訓豫
章隳范寗之制太守但思於固禄刺史不聞其興學遂
使邊遐之俗罔知鄒魯之風冠帶之民安有弦歌之化
雖間有儁材而罕聞師訓執泥經指不知所裁伏願陛
下稽考古義恢崇人文明太學之道于中廣庠序之學
於外兮命郡國各置學官講信修睦以裨教化無使子
衿之詩復歌於聖代也
[114-9a]
張方平上論曰臣聞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古
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夫其造育俊選
以成官材是立政之基也上賢崇徳正君師父兄之尊
是設教之本也合射習鄉修揖譲弦歌之節是禮樂所
成也養老合語享孤念功是仁義所起也出師受成執
訊反告是廟堂之嚴也選習材能以助祭事是宗祊之
重也盖三王四代盛徳之世上自天子外及諸侯其所
以化民成俗之道未有不以學為先也周官曰州長春
[114-9b]
秋以禮㑹民而射于州序黨正以禮屬民而飲酒于序
以正齒位文王世子復載諸侯羣吏養老之事此則州
鄉列國庠序之禮咸與太學同制矣周衰天下大亂干
戈日用而列國之學猶廢故子衿刺其不修左氏美其
不毀也漢文翁首建黌舍於蜀郡仲舒次發太學於京
師而公卿大臣名儒隠徳咸有門弟子横經𫝊道書名
録牒或數千人至于東都學士寖盛故在兩漢其政事
本於經術其議論依於王制朝有名教之勸士篤去就
[114-10a]
之行及桓靈失御姦亂滔天王綱解絶民勢版蕩而賴
正人持救義士奮拯支壊扶顛更延餘歴雖腥徳已塞
于上而清議不敗於下豈非教學之功漬染深厚之所
致歟江左普氏范寗立庠序於豫章庾亮起講舍於鄂
渚然倡而不和絶而不續尋復廢圮諸生觧散以是而
觀時之風政其可知也惟我治朝據宸立極丕冒出日
同文一軌鳥言鴂舌知誦簡册之言髽首卉裳咸襲端
甫之服奎璧有爛河洛發祥文物炳然儒碩挺出故學
[114-10b]
校俶落乎濉渙續興乎郟鄏摹規大於齊魏弦誦聞於
江浙樂善之吏經營其闕民恱獻力不令景從庠序之
制班班然且遍乎郡國矣自非朝廷以道徳風示四方
以禮義薰襲齊人又安得不言而化如草偃風行若是
之速乎然臣聞一閧之市必立之平一卷之書必立之
師周典以本俗六安萬民其一曰聨師儒記曰凡學之
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今學
宫盛立而師位尚虛諸生抱經侐然無主時敏厥修雖
[114-11a]
得樂群之所必有正業曷取函丈之問且夫百工衆伎
必有師匠緇黄所聚輙立師長況夫學者為國造士使
民興仁所𫝊者累聖之格言所習者先王之正道師教
不立學乃虚器夫三代而下治道淳優儒雅尊博莫如
二漢自文武之世屡下詔書勤命郡國勸使立學而終
不能興自餘厯世小雅蕩然故弗論矣今天下承文明
之化庠序修立乃盛於兩漢朝廷宜遂成其善意樂以
成之顧同不急之務視之弗篤豈國家尊道育材之意
[114-11b]
哉間者近甸數郡之學雖為除乎講官旋復縻以吏職
攬簿領之不暇何圖籍之能精且國家奄有萬邦吏員
至衆山澤津途百家之聚錐刀可斂必遣王官惟是膠
庠王道所在顧一士之廩禄廢徽政之本原豈朝廷貴
教化而賤貨利之意歟臣愚以為宜委清望近臣上從
朝列下逮選曹舉經術篤行之士凡立學州郡悉為選
官依其資任優其稍禄夫張官布職散劇繫時略之則
輕屬之則重貴之則人必同趨簡之則衆斯共薄事無
[114-12a]
大小柄其事則權歸任無髙卑委其任則效立臣愚以
為欲使師禮嚴重道訓尊立在乎使之專治學政主領
學徒勤良者旌而異之悖惰者簡而黜之及賔興之時
必叅以學官之論其嘗簡黜者弗在蒸髦之選其甞旌
異者必預充庭之貢而命外臺察諸學之官其尤通博
於講議勵精乎教育能得學士自逺方至者上之特賜
奬諭或有賜焉太學員缺即以充選且制使才名之士
不歴學官者不得入乎館閣入館閣者必先歴乎學官
[114-12b]
猶近制先倅郡而後得補憲臺三院也如此則清流美
士在乎學矣自然師道尊而教立士業成而行修禮義
逹乎閭巷徳化漸乎州里國獲良才之用民得善吏之
庇三綱以正五教用成弦誦聞乎四方道徳行於天下

方平又上論曰臣聞古有四民皆世其業則象賢世禄
為古之道然三王四代必教諸學藝成徳就乃辨材而
官之故舜命䕫典樂教胄子夏氏大小之學商人左右
[114-13a]
之序皆所以教國子也周官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
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弟王太子王子群后之世子
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國之俊選皆造焉崇以詩書之教
詔以徳行之媺干羽絃誦凡學必時修六禮以節其性
明七教以興其徳比年考校至於大成然後論材定位
而官使之漢制中二千石九卿得任子弟為郎或沒於
刺守名績流著亦䝉恩典録其後嗣凡三署郎悉屬光
禄勲更直宿衛嵗察亷茂舉四行才迹優顯始䝉選舉
[114-13b]
銓居髙第方出補長丞下自魏普迄於唐朝臣僚有功
利及民勞效在國始被恩澤賜一子官褒勵勸賞其義
甚大臣竊覩朝制凡職叅侍從班在兩省無間中外嵗
至誕節輒任京官一人郎官卿監外臺亷刺凡及郊禮
輙任選職一人又近制員外而兼館閣得視正郎之秩
三丞而請致仕亦荷門子之録誠由盛世一統溥天無
外銓除路廣郡縣員多足以霶灑王澤周冒纎微之品
奬勸群吏無為子孫之憂然臣之愚意竊有不足者夫
[114-14a]
賞延於世雖盛王之典而能不當官亦先賢所誡今仕
任之涂益廣顧教育之道未施且世禄之家鮮克由禮
膏梁之族名為易驕夫其生享豐餘之養習見逸欲之
靡而不淬礪以先王道徳恭儉之言陶染以古賢孝友
祗庸之訓是使立身之道不篤蒞官之法不脩罔知小
人作業之勞不念稼穡艱難之勤家緒速淪世美鮮濟
故宜然矣彼性知禮義之貴心存蓺文之樂卓爾而立
不入於邪令器自成其亦㡬族是以古者作為膠學聚
[114-14b]
而教之非惟為國造士固乃為臣立家也臣伏請凡今
之子弟以資任入仕者冝悉籍於太學其在都者令日
入肄業遵古齒序之禮臣聞師嚴而後教尊欲尊乎教
在嚴其師欲師之嚴在重其位伏願於朝士中擇宿儒
清徳名素在人者正授博士明立條教使行師弟子之
禮以肅之比年考校顯勤罰惰及三年則大比能精一
大經量策時務而通者送吏部依資補用其未精通者
復留進業必及格始得除吏其在外者以大比時赴集
[114-15a]
升降同之𫝊曰學以從政不聞以政入學故夫學古入
官量才授任著諸典訓若何捨之如此則名為資任實
經誨育雖髙華之胄有寒素之業也父兄必加夙夜之
訓子弟必勤講修之志勸勵之道立庠序之教興朝多
世徳之家官𫉬稱職之吏仰補時政旁恢治法非邦教
之大者歟
方平知睦州又奏請州學名額及公田狀曰臣聞古之
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
[114-15b]
有序國有學故三王四代盛徳之世上自天子外及庶
邦其所以化民成俗之道未有不以學為先也伏以新
定古城山俗淳澹民風順睦以得州名邑有俊選之材
野有名節之士先是太平興國九年知州故左補闕田
錫始建今至聖文宣王廟及上請九經書於朝䝉恩給
賜今見収管至景祐元年知州右司諫范仲淹拓廟西
垣建置學舍樹立講堂至寳元元年知州都官員外郎
胡楷増新廟宇基址嚴敞及臣到任塗塈茨以畢工焉
[114-16a]
伏望陛下崇導徳教之源廣厲學官之路俾是逺方之
俗仰霑天子之光特與恩賜州學名目并乞於管内荒
逃係官田内量給十數頃以給學粮選官以領其教職
置籍以㑹其物費庶㳺學之士獲安𨽻業之所使郡為
鄒魯家為洙泗風化所被恩施甚美
神宗熈寧元年監察御史裏行程顥上䟽曰臣伏謂治
天下以正風俗得賢才為本宋興百餘年而教化未大
醇人情未盡美士人微謙退之節鄉閭無亷恥之行刑
[114-16b]
雖繁而姦不止官雖冗而材不足者此盖學校之不脩
師儒之不尊無以風勸養勵之使然耳竊以去聖久逺
師道不立儒者之學幾於廢熄惟朝廷崇尚教育之則
不日而復古者一道徳以同俗茍師學不正則道徳何
從而一方今人執私見家為異說支離經訓無復統一
道之不明不行乃在於此臣謂宜先禮命近侍賢儒各
以𩔖舉及百執事方岳州縣之吏悉心推訪凡有明先
王之道徳業充備足為師表者其次有篤志好學材良
[114-17a]
行脩者皆以名聞其髙道之士朝廷當厚禮延聘其餘
命州縣敦遣萃於京師館之寛閒之宇豐其廪餼卹其
家之有無以大臣之賢典領其事俾羣儒朝夕相與講
明正學其道必本於人倫明乎物理其教自小學洒掃
應對以往修其孝悌忠信周旋禮樂其所以誘掖激厲
漸磨成就之之道皆有節序其要在於擇善脩身至於
化成天下自鄉人而可至於聖人之道其學行皆中於
是者為成徳又其次取材識明逹可進於善者使日受
[114-17b]
其業稍久則舉其賢傑以備髙任擇其學業大明徳義
可尊者為太學之師次以分教天下之學始自藩府至
於列郡擇士之願學民之俊秀者入學皆優其廩給而
蠲其身役凡有父母骨肉之養者亦通其優㳺往來以
察其行其大不率教者斥之從役漸自大學及州郡之
學擇其道業之成可為人師者使教于縣之學如州郡
之制異日則千室之鄉逹於黨遂皆當修其庠序之制
為之立師學者以次而察焉縣令毎嵗與學之師以鄉
[114-18a]
飲之禮㑹其鄉老學者衆推經明行脩材能可任之士
升於州之學以觀其實學荒行虧者罷歸而罪其吏與
師其升於州而當者復其家之役郡守又嵗與學之師
行鄉飲酒之禮大㑹羣士以經義性行材能三物賔興
其士於太學太學又聚而教之其學不明行不脩與材
之下者罷歸以為郡守學師之罪升於太學者亦聽其
以時還鄉里復來於學太學嵗論其賢者能者於朝謂
之選士朝廷問之經以考其言試之職以觀其材然後
[114-18b]
辨論其等差而命之秩凡處郡縣之學與太學者皆滿
三嵗然後得充薦其自州郡升於太學者一嵗而後薦
其有學行超卓衆所信服者雖不處於學或處學而未
久亦得備數論薦凡選士之法皆以性行端潔居家孝
悌有亷恥禮遜通明學業曉達治道者在州縣之學則
先使其鄉里長老次及學衆推之在太學者先使其同
黨次及博士推之其學之師與州縣之長無或專其私
茍不以實其懐姦罔上者師長皆除其仕籍終身不齒
[114-19a]
失者亦奪官二等勿以赦及去職論州縣之長蒞事未
滿半嵗者皆不薦士師皆取學者成否之兮數為之賞
罰凡公卿大夫之子弟皆入學在京師者入太學在外
者各入其所在州之學謂之國子其有當補䕃者並如
舊制惟不選於學者不授以職每嵗諸路别言一路國
子之秀者升於太學其升而不當者罪其監司與州郡
之師太學嵗論國子之有學行材能者於朝其在學賔
興考試之法皆如選士國子自入學中外通及七年或
[114-19b]
太學五年年及三十以上所學不成者辨而為二等上
者聽授以筦庫之任自非其後學業修進中於論選則
不復使親民政其下者罷歸之雖嵗滿願㽞學者亦聽
其在外學七嵗而不中升選者皆論致太學而考察之
為二等之法國子之大不率教者亦斥罷之凡有職任
之人其學業材行應薦者諸路及近侍以聞處之太學
其論試亦如選士之法取其賢能而進用之凡國子之
有官者中選則増其秩臣謂既一以道徳仁義教養之
[114-20a]
又專以行實材學升進去其聲律小碎糊名謄録一切
無義理之弊不數年間學者靡然丕變矣豈惟得士寖
廣天下風俗將日入醇正王化之本也臣謂帝王之道
莫尚於此願陛下特㽞宸意為萬世行之
神宗時監察御史裏行彭汝礪論三舍䟽曰臣伏覩國
子監考試上舍依詮試例臣伏念自王者之迹熄而學
校教養之法不明於天下學者以言而不及道於是其
實幾亡焉道之方行也陛下以天明命奮然震起而鼎
[114-20b]
新之放淫辭黜邪說造之以經術而學士大夫知所本
也然風俗靡靡未還忠厚豈獨美之未成哉亦由吾所
以取之者其法未盡也且夫科舉之興久矣相因於千
嵗而欲革於一旦之近臣固自知其難也盖亦有漸焉
今天下之士或聚或散而行能之實非可以遽察臣以
謂當自庠序始法度之行自近及逺故又當自太學始
考試頗以行能為差雖未如古盖亦殆庶㡬焉今上舍
尤所以風動四方比他時益當慎選而必用糊名之法
[114-21a]
似非朝廷所以養育徳義之本意也且朝廷罷詩賦廢
制科欲取之以實也今如是則但察其詞而已何異於
以言也論選士在學校不循科舉之常恐必非其人也
今如是則不肖者亦可以僥倖何以異於科舉也今六
經之說其明如日雖老夫小子皆得自託於義理學文
不足患也所虞者其實未應而已臣欲乞試内上舍皆
以文行叅考如辭理優長行義超卓為一等推恩仁義
無玷者為一等如有過闕文雖中不與焉夫上舍中其
[114-21b]
恩不過免解或遂得一命而使人人知所以自愛而興
於徳所施者寡而所及者逺夫是之謂要術行之以漸
待之以久古或可復矣臣甞待罪學省稍詳本末如臣
所論衆不能廢今所以必用封彌謄録欲如内舍者恐
物議難一不敢自任其責而朝廷所以如此者亦以私
疑之也臣以謂陛下興起學校方將追還三代之美而
立政造法乃無以異於後世之科舉則所失多矣夫行
能有素非可以一朝一夕為之是非所繫者衆亦非一
[114-22a]
人之所能專也茍得其私第當竄其人而已不可以非
其人而廢法也臣欲乞秖令鎖宿考校庶㡬專一或以
臺諫官一人臨之以防議論之私其他乞如試内舍體
例則學校之興不至廢失矣
諫議大夫龔夬上奏曰臣伏覩制書舉人習業之外更
試律義一道臣竊惟周王之教道徳為先其次六藝而
已故皆純全而道徳以一風俗以同者此也陛下自熈
寧以來大闡學校養育人材發明經㫖訓迪士𩔖今一
[114-22b]
旦以刑名之學亂之臣所未喻夫道徳者本也刑名者
末也教之以本人猶趨末況教之以末乎臣愚欲望聖
慈追寢習律制書俾多士專尚經㫖悉意本業不勝幸

知興元府文同乞置府學教授狀曰臣自到本府遂詣
學舍㸃檢見於處所褊狹僻在城下屋宇卑陋殆不可
入其中生徒小大裁數人而已臣因詢問僚屬并徧訪
左右所以如此不振之由皆言本府自唐末以來並無
[114-23a]
諸科修學及第之人從前每有科塲皆是外州軍進士
暫來就此假籍寄應縱獲薦到省皆下第無成遂各歸
還本貫不復住此脩習所以其民便謂讀書無效更不
從學近嵗府縣雖稍有士人應舉終是素無師範所肄
之業多不能上合新格臣初觀本府山川人物土風次
第與東西二川大扺相𩔖彼處雖至小州郡進士常不
下三四百人而本府邑屋富盛人民繁庶若此豈無秀
異可教之士以備官使但自來上下因循相與廢堕使
[114-23b]
朝廷風教獨不霑浹寥然一方遂絶文采深可歎也臣
伏見本府司理參軍潘行自熈寧三年到任乃權府學
教授行能為之講說經藝教其對荅大義誘掖後進孜
孜不倦日授月試皆有條緒近日府縣子弟翕然盡願
入學至於外郡士人聞之間亦漸有來者以此見人之
趨嚮善道悉由勸奨訓勵儻得其心有所服自然不可
制禦而卒至成業矣行今來舉主考第並已該磨勘來
年正月滿當觧罷臣竊慮行去之後俾他官承乏料學
[114-24a]
者之所恱從未必有能如行者臣兼體問得本路興洋
利文龍等州雖有進士徒具名爾其人亦甞自患所居
僻陋難得師友臣欲望朝廷勘㑹本府并前件五州自
來實係少有舉人脩學及第之處乞賜詳酌特置學官
就與行改轉使正充本府府學教授所貴一府五州之
人悉得就近脩學不三二年當盡變此俗燦然與天下
士人相侔矣臣職在守土所治之下或有可請不敢自
黙臣無任恐懼激切屏營之至
[114-24b]
知制誥蘇頌上議學校法䟽曰臣聞古者立太學以教
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雖王之諸子卿大夫之子弟及
國之俊選皆造焉三代所以教化行而習俗成者繇此
道也自鄉遂之制壊而學校從而廢缺漢普而下代有
興置至唐而後備上都立國子監以揔六學之務設官
則有祭酒司業為之長博士助教直講為之訓導監丞
主簿掌其政令外則京府州縣各有學並置博士助教
以主訓教之職繇是黨庠遂序國學之制稍稍復矣國
[114-25a]
朝自景祐以來天下建學慶歴以後數立規程自是諸
儒知所宗尚嵗月寖久師生益増然而黌校之間未聞
有業成通經之士顯著於時而副朝廷之選用者今明
詔將議改制而降意於詢訪兹誠治世之先務而聖主
所當㽞神也臣竊謂本朝學制大抵倣唐之舊然而設
官有未備而教導有未至故積日雖久而成效無聞也
何以言之唐制學官國學則博士助教各二人直講四
人大成十人學生三百人太學四門學則博士助教各
[114-25b]
三人學生各五百人而四門又有俊士八百人律書筭
學則博士助教各一人學生五十人至三十人今之學
官惟直講說書共八人而無國子太學四門之别職事
又無殿最之課太學生止於三百人廣文生則三嵗試
補但隨秋賦而不𨽻兩學聽習律學雖有其名而無其
職書筭則又闕焉唐之學官每嵗終考校以訓授功業
多少為殿最學生則以業成通兩經以上者止於監祭
酒司業策試優者上於禮部大成上於吏部今二者咸
[114-26a]
無焉其法制滅裂如此而欲責其一道徳而廣教化勢
不可得也必欲别為新規臣愚以謂積習既久未易更
張莫若即舊法而増損之則便而易行也今學官八人
謂宜各令分掌職事五人專職講說人各講一經春秋
兼三傳禮記兼周禮儀禮並為大經各限二年講畢毛
詩為中經限一年半周易尚書為小經限一年三人掌
教授諸生以詩賦文論經史大義及時務策仍輪日直
學以待諸生請問疑義并出試題目若考校試卷則八
[114-26b]
人通主之其教導有方成效顯著為諸生禀伏者候及
三年委判監官聞於朝廷望賜召試館閣職事其不職
者罷免之學生以五百人為額逐日早分經聽受每經
百人仍兼習孝經論語聽讀罷則課習文史毎月公試
三學官考校優劣分三等揭名於學以為勸沮監丞掌
其課最主簿糾其違慢毎一經講畢監上於判監集官
策試大義十道次日口說十道各定為三等大義通十
并口說明白能發明聖賢深藴者為優等大義通六及
[114-27a]
口說俱通者為次等不及六通為下等其通一大經或
一中經兼一下經試入優等者上於朝廷望加旌㧞或
直送省試仍許特奏名次等籍其名以俟再試甄别下
等本學常加敦勉其文行道藝超絶倫軰朝野所知者
不拘常例並許舉薦以備朝廷擢用其律書筭等亦望
各立一學量置生徒庶令學者粗知本原以之入官不
至牆靣也州郡之學每州請置經學博士一員内舉人
及三百人以上者朝廷為選差正官三年為一任如能
[114-27b]
舉職有效者任滿日本州為保薦之乞加旌擢其餘本
州辟召有科名守選官員或經行純粹之士上於本路
列奏朝廷俟㫖補授仍給本學公錢為俸亦以三年為
任任滿保薦如正官法内命官望加優奬舉人即授以
閒官再授教授之職每州仍置説書一員以本郡有經
術文行之士為鄉里所推者充仍從生徒衆舉州為補
置本州無其人則請於鄰州使專講説諸生聽讀課試
亦約太學之例如有經術精博文藝優長者上於州州
[114-28a]
為覆試籍其名以補學職俟及三年顯有功效者舉送
國子監與通經者同試縣學置助教一員推舉如州説
書例兼主講説教授之事諸生有業成通經者上於州
學與通經者校試舉送州縣既立學校須藉公費望許
標撥本處閒田或戸絶及僧寺莊土多處斟酌移割入
學充職田隨生徒多少以定頃畆州縣為差人主持勾
收課利入學以助支費條約既傋奬勸既行則人人各
務本業窮經學文不三五年可以丕革舊俗矣
[114-28b]
宗丞劉摯乞増宗學官俸狀曰臣所領職事偶有管見
不敢自避僭冒之罪而茍簡不言伏覩治平制詔増立
宗室教學之法設教授官通大小學幾三十員其講授
課試條式明具逐官除本俸及月請飱錢六十千外别
無添給而宮院承例衆率私錢充為月給多者三五十
千其下不減二十千臣等伏以諸宮宗室聽讀員數不
等大學小學亦復人數不同而學官月給取足其間故
其斂率之法參差各異或以俸入均割或從員數分定
[114-29a]
或大小學通融或逐學各自承數大槩員多或俸優則
所斂輕而易供員少或俸薄則所出多而難集取予緩
急亦又繫夫賔主恩意得失之間故輸者受者皆有幸
不幸焉以至興訴投訟本司為之督索蓋此錢本非官
為立制互生詞説理難齊一臣再惟教官於學者既為
仰給之地則俯仰顧私恐少肯以教人之意飭厲自任
至其甚也將必有委曲諂媚相事於詼諧宴集以求容
恱者蓋利之所在人之常情師生之分無由兩立凡此
[114-29b]
甚非朝廷養訓宗子崇嚴學官本意臣等不勝愚欵欲
乞將諸教授比在京職事官明立添支稍優其數舊例
宮院所供月錢一皆禁罷教者既無懐私之慮得以展
意於其職學者又免㑹斂之煩而不得持此相為輕重
師道少抗然後所謂程課可得而加察矣臣等竊嘗計
之使學官員數常足而誠聽増俸之優其所加費為緡
錢歳纔三數千爾恭惟朝廷養士之制新美完具太學
生干計而郡國増立教官縁學經費無請不獲所以樂
[114-30a]
育人材恩施甚厚顧豈於宗學小費乃有愛惜特有司
未經申論因循至此伏望赦其愚裁行之
時議建武學同修起居注張璪上言曰古之太學舞干
習射受成獻功莫不在焉文武之才皆自此出未聞偏
習其一者也請無問文武之士一養於太學
知諫院兼領國子監事陳襄上奏曰臣伏覩先降詔書
令兩浙已下至臺閣臣僚建議學校貢舉之制得以上
聞者兹見陛下講求至治思得求賢養士之要以興起
[114-30b]
王業也臣近以諫官兼領國子監事每至太學視其齋
舍頽弊生徒挑逹官吏茍簡殊無法度竊謂太學者天
子教化之宮自古聖帝賢王莫之敢廢普漢而下雖無
先王之法然猶置師弟子多及千數唐貞觀中規制益
廣増築學舍千二百間博士生員與蕃夷子弟㳺於學
者僅至八千餘員豈國朝儒學之盛跨越漢唐而弦誦
之地寂寥至此臣實耻之蓋藝祖創業未遑斯事當時
謀議之臣識慮不遠因循百年未有太學今生員所居
[114-31a]
乃是司業㕔事與朝集數位而已天下徯望必行於陛
下之手事得其本為之甚易但陛下先求賢哲之士使
居師長之位百度興葺乃其末事可以不勞而成矣伏
見前授試大理評事充忠武軍節度推官知許州長社
縣事常秩性行純明專於古學甘貧守道不茍仕進語
黙出處非義不由道德未加而人信之此可謂以身治
人者也前授安州司戶參軍充國子監直講陳烈忠孝
仁勇根於誠性行與道合心與俗違博通羣經而尤明
[114-31b]
於禮學思一物不獲其所則其心憂焉仁宗朝嘗以學
官召之數命不起此可謂能自任以天下之重者也二
子之道則同而其用或異皆所謂學孔子者也方今丘
園有道之士求烈與秩未見其比陛下方大有為之時
捨如是人而使窮居家食恐非虞舜之舉十六相文王
待二老之意也如陛下未即置諸左右姑以禮命召至
太學使居博士之職以經授弟子帥宗室公卿之子弟
與國之俊選咸得執經肄業而以師禮處之庶乎其可
[114-32a]
致也有鄉貢進士管師常者履行正固經術專精東南
士人多所從學更練民事而適於時用嘗為太學正衆
論推服鄉貢進士程頥者有髙堅之行懐經濟之學廷
試不第無復進取守道用晦名聞公卿近聞諸路搜訪
遺逸以應赦書師常與頥咸與薦達亦望聖恩並除國
子監一助教之名庶幾太學生員有所規法語曰舉逸
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正謂此也所有近詔諸臣議學之
制論者固多伏望陛下選擇近臣頒付詳定取其合於
[114-32b]
王制者立為一代之法願不為淺者之論而遂沮止則
天下幸甚
哲宗元祐元年左正言朱光庭乞擇名師主太學狀曰
臣竊以立國家太平之基本者莫急於人材養天下人
材之成就者莫先於庠序朝廷務要廣求人材而不素
為之養則何由而得今上庠與州郡學校雖名為興賢
而無養人材之實所以然者蓋無名師之故也夫所謂
名師者其經術足以窮聖藴其行義足以為人表又能
[114-33a]
至誠以教養為己任者是也昔在仁宗朝詔胡瑗典太
學當是時天下學者翕然向風所以成就人材為多至
今未見其繼者豈國家之大四海之廣無其人患在不
求之也今庠序之中不見以禮義教養惟見以苛禁繩
治其所習經術所修行義孰為發明孰為觀法學官者
區區自顧苛禁之不暇奚暇治禮義哉甚非所以為首
善之地也今朝廷所去弊政幾欲盡而所修善政未甚
聞臣以謂所修善政莫先於置名師興學校以養人材
[114-33b]
首善自京師而風動天下伏望聖慈詔大臣博求眞儒
為天下所共推者使主太學以教養為己任罷三舍之
弊法去一切之苛禁專務以禮義教養多士自然可以
成就人材為陛下立太平之基本臣願陛下留神天下
幸甚
左司諫王岩叟乞罷三舍法狀曰臣聞法有為名則美
而行之則艱事有用意則良而施之則戾者三舍是也
三舍之法立雖有髙材異能未見能取而得之而奔競
[114-34a]
之患起奔競之患起而賄賂之私行賄賂之私行而獄
訟之禍興獄訟之禍興而防猜之禁繁博士勞於簿書
諸生困於文法非復混然養士之體而庠序之風或幾
乎息此識者之所共嘆也臣竊謂庠序者所以萃羣材
而樂育之以定其志業養其名譽優㳺舒徐以待其成
今乃科舉之外别開進取之多岐以支離其心而激其
争端使利害得失日交戰於胷中損育德善道之淳意
非所以篤教化成人材也臣愚乞鍳已然之弊罷三舍
[114-34b]
法開先生弟子不相見之禁示學士大夫以義講解之
餘止於公私試第髙下如昔時自足以奬材氣而厲風
聲使多士欣欣於從學則上庠宜復有雍容樂易之美
為四方矜式矣
岩叟又請用薦舉之士為學官乞罷試法䟽曰臣伏以
砥名礪行以待用於世者士人之所以自處也養士人
之節以成就其美而風天下之俗者朝廷之所以處士
人也臣竊見内自太學外至州郡學官之制皆令就試
[114-35a]
四方之士區區於進卷屑屑於程文不憚奔馳之遠淹
留之久者顧豈其心哉禄任廹之有不得已耳甚非所
以重師道崇儒風惜士人之節也禮曰道尊然後民知
敬學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今立法如此使人人
自求為師欲天下之民知敬學恐不可得臣愚伏望聖
慈令罷此法一用應詔薦舉之士為中外學官以重教
導之選為天下勸
御史中丞劉摯乞重修太學條制狀曰臣竊以學校之
[114-35b]
制主於教育人材非行法之地也羣居衆聚帥而齊之
則誠不可以無法然而法之為學校設者宜有禮義存
焉可也比歳太學屢起大獄其事一出於誣枉於是有
司縁此造為法禁煩苛凝宻士之學其間者轉身舉足
輙蹈憲網束溼愈於治獄條目多於防盜上下疑貳求
於茍免先王之意禮義科㫖逝已盡矣法有大可怪者
博士諸生禁不相見教諭無所施質問無所從但博士
月廵所𨽻之齋而已謂如此則請問者對衆足以為證
[114-36a]
佐以防私請以杜賄謝嗟夫學之政令豈不大繆先王
意哉私請賄謝如是眞可以絶之乎而又齋數不一不
可以隨經分𨽻也故使之兼巡如周易博士或巡治禮
之齋禮學博士復廵治詩之舍往往所至備禮請問相
與揖諾至或不交一言而退昔之設學校教養之法師
生問對憤悱開發相與曲折反復諄諄善誘蓋其意不
如是之疎也其道不如是之薄也先王之於天下遇人
以長者君子之道則下必有長者君子之行而報乎上
[114-36b]
者斯有禮也遇人以小人犬豕之道則彼將以小人犬
豕自為而報乎上者不能有義也況夫學校之間哉太
學自置三舍之法寥寥至今未嘗應令成就一人豈眞
無人也主司懲前日之禍畏罪避謗士雖有豪傑㧞萃
之才誰敢題品以人物自任而置之上第哉則是先帝
有興賢造士之美意而有司以法害之也臣愚欲望聖
慈詳酌罷博士諸生不許相見之禁教誨請益聽其在
學往還即私有干求饋受自依律勅仍乞先次施行外
[114-37a]
應太學見行條制委本監長貳與其屬看詳省其煩宻
太甚取其可行便於今者有所増損著為科條上之禮
部本部再行詳定上之三省以聽聖斷
摯又上奏曰臣昨者建言太學條制煩宻失養士之意
乞下有司别行修立後䝉朝廷選官置局及今已久未
見成法縁所差官各有本職不得專一集議兼臣竊以
謂庠序之制教育以成其材奬勸以進其志羣居衆聚
略為約束自古以來法之施於學校者其本不過如斯
[114-37b]
而已然則為今之議無大措置獨可按据舊條考其乖
戾泰甚者删去之而存其可行可久便於今者則所謂
學制可以一言而定矣若乃髙闊以慕古新竒以變常
非徒無補而又有害夫職親於諸生而習知其情偽者
宜莫如學官也使其因人情利害而為之法者亦莫如
學官也然則安用以他官置局為哉故臣前日奏請止
乞令本學立法上禮部禮部再加叅詳上三省以待聖
斷誠如臣言學制成久矣今置局半年聚議既希闊而
[114-38a]
議官各持所見紛然異同無所折衷學者疑惑趣向未
安欲望聖慈指揮罷修定學制所檢㑹臣今年二月十
五日所奏止以其事責在學官正録以上將見行條制
去留修定嚴立近限次第條上取㫖施行所貴因革不
失其當法令速成以便學者以述先帝興學之㫖以副
陛下造士之意
四年龍圖閣學士朝奉郎知杭州蘇軾上奏曰臣伏見
本州州學見管生員二百餘人及入學叅假之流日益
[114-38b]
不已蓋見朝廷尊用儒術更定貢舉條法漸復祖宗之
舊人人慕義學者日衆若學粮不繼使至者無歸稍稍
引去甚非朝廷樂育之意前知州熊本曽奏乞用廢罷
市易務書板賜與州學印賃收錢以助學粮或乙賣與
州學限十年還錢今䝉都省指揮只限五年見今轉運
司差官重行估價約計一千四百六貫九伯八十三文
若依限送納即州學嵗納二百八十一貫三伯九十七
文五年之間深為不易學者旦夕闕食而望利於五年
[114-39a]
之後何補於事而朝廷嵗得二百八十一貫三伯九十
七文如江海之中増損涓滴了無所覺徒使一方士民
以謂朝廷既已捐利與民廢罷市易所放欠負動以萬
計農商小民銜荷聖澤莫知紀極而獨於此飢寒儒素
之士惜毫末之費猶欲於此追收市易之息流傳四方
為損不小此乃有司出納之吝非朝廷寛大之政也臣
以侍從備位守臣懐有所見不敢不盡伏望聖慈特出
宸斷盡以市易書板賜與州學更不估價收錢所貴稍
[114-39b]
服士心以全國體
元祐中越州學教授慕容彦逢奏曰臣伏覩神宗皇帝
恢崇太學以幸教多士製堂及齋名以寓訓迪學者㳺
於斯仰之若日星之麗乎上也陛下緝熈先猷州縣學
校咸建師長命以貢士而名堂及齋𩔖多前日官司隨
意建立或怪僻不馴或稽考無據或違背經㫖以此掲
示多士甚未稱朝廷育材之意臣愚欲乞府界及諸路
州縣學應堂及齋名除不許用太學敦化等堂名及論
[114-40a]
秀烝髦等職事齋名外並須用太學諸齋名即不得存
留舊名及别有創立如䝉聖允乞下有司頒降施行
元符中彦逢為太學博士又上奏曰臣伏覩陛下追述
神考美意自京師下至郡縣恢崇學校以幸教天下増
置諸路教官所選惟經術行義之士三代庠序之盛宜
無以加此然諸路教官奉行貢士法事體比昔為重今
員數既衆又皆一時之選而資任多係選人國子監長
貳嵗舉改官止八人施之太學正録且猶不給況諸路
[114-40b]
教官如此其衆邪伏望聖慈特詔有司稍増國子監長
貳舉官舊格使凡預師儒之選者益知自重以稱陛下
長育人材之意
哲宗時太學正葛勝仲進養士圖籍劄子曰臣竊以三
代之盛班治顯設之方尤備於成周而周之隆教養作
成之法獨推於文武文王之詩曰不顯亦臨無射亦保
故其效至於多士以寧武王之詩曰豐水有芑武王豈
不仕故其效至於無思不服雖聖人以神道設教其精
[114-41a]
神心術之妙不可推測意者殆將以作人籲俊為長久
無窮之計非特謀用於一時以康庻事而已棫樸云周
王壽考遐不作人下武云於萬斯年不遐有佐故子孫
賴之而國以長楙嗚呼盛哉天祐斯文越數千年而復
生上聖應世覺民之迹若合符節恭惟皇帝陛下以徇
齊淵懿之資履熈洽隆平之運聖學髙明道心昭徹燭
見治本在崇化厲賢故自躬斷已來首議學政大開雍
頖而於以育才衆聯師儒而命之分教以賔興攷勸之
[114-41b]
法革科舉循㳂之陋陞進之令𩔖出於親製程試之文
每塵於乙覽一歳餼廩無慮數百萬别為一司經畫均
制不取於縣官而坐以餘羨且命諸道各售常産以資
永業行之十有餘年典法大備彬彬新美之才輩出而
晏晏忠厚之俗已成雖詩歌文武之盛無以進焉既又
命禮部以天下養士之額舍宇之數費用之多寡田業
之頃畆載之圖籍掌在有司臣等恭承詔㫖討論編次
隨𩔖編括厪克成書取大觀二年嵗終為率既以逐州
[114-42a]
縣離為析數又以天下合為總數凡二十有四路而中
都兩學之費不與焉彼漢中世増弟子員三千人而唐
太宗千一百區載之史牒已稱甚盛顧視今日何足道
哉所有天下養士圖籍凡二十有五册謹隨狀上進干
冒宸扆無任戰悸屏營之至
畢仲㳺上奏曰天下之事有至近且狹偶得其道而行
之則雖累百世而不倦有甚大極重不得其道則終無
補於天下今所謂律令臯陶之刑也增損隆殺近所以
[114-42b]
為治之道遂成不刋之書學校之設欲以進賢養士為
太平之具不得其道至今設為虚器而已蓋甚可嘆也
古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而養老習射讀書
合樂行禮於其中者蓋欲使知君臣之義父子之親長
幼之節明是非一好惡積道藝以為天下之用顔子不
遷怒不貳過孔子謂之好學而後世姑益賦廩督課業
嚴禁令以從事豈古人所以為學之道邪其君臣之義
父子之親長幼之序所以明是非一好惡為道藝者猶
[114-43a]
未備也而又欲麗師堂廣生舍衆徒弟以為盛其去道
愈逺蓋聞熈寧之初變詩賦為經義以取士増太學郡
國學官設三舍改定式令以布行之四方之人至京師
者幾數千而是非不明好惡不一道藝進取未有異也
而今復欲變經義為詩賦退學官更定式令以從事則
學士大夫之所以自得者果安在邪以略言之三代鄉
舉里選之法雖難卒行宜亦倣其大者使學士大夫有
以自得而後詔先生博士率以君臣之義父子之親長
[114-43b]
幼之序與夫是非好惡道藝之正而詩賦經義則如古
以射取士之法行同能偶然後序之别為貢舉以待科
舉之士存之而勿論要使優㳺和易而不廹化其心而
勿强復其迹則庶乎先王所以為學之道而久以嵗月
則遂將適於實用不為虚噐而徒設天下幸甚
 
 
 歴代名臣奏議卷一百十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