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R2f0039 歷代名臣奏議-明-楊士奇 (master)


[144-1a]
欽定四庫全書
 歴代名臣奏議卷一百四十四
           明 楊士竒等 撰
  用人
宋孝宗隆興二年張浚次平江奏論人才曰臣初十日
自平江府門外起發屢得雨澤物價不貴據諸處報閘
水已通糧運畢集建康鎮江𣙜貨兩務日納二萬餘緡
俟臣回自取見錢糧的確數目别具聞奏伏乞聖慈少
[144-1b]
寛念慮臣今日得知泰州范愉申到被虜脱歸人曽充
敵寨軍曹司備知敵中人馬錢糧數目與向来范常田
換并近日于崇之所供申數目一同仰惟陛下聖知自
天神機獨照敵之强弱形勢盡在目中所患乏同心同
徳之助而文詞之士識見淺陋無肯為陛下竭死力任
重責者向若智者獻謀勇者効命通財計者究心於經
畫練邊事者盡節於封陲先其所急後其所緩一意圖
事有死無二如創業之時馬上求治陛下何憂夫事之
[144-2a]
不濟哉臣願陛下急収人才為吾羽翼必使議論歸一
讒説莫間以揆今日之變天下幸甚
廷臣上言謂國朝視文武為一體故有武臣以文學換
授文資文臣以材畧智謀換右職當邊寄者盖文武兩
塗情本參商若文臣總幹戎事不換武階則終以氣習
相忌冇不樂從者矣今兵塵未息方厲恢復之圖願博
採中外有材智權畧可以臨邊可以制閫者倣舊制改
授從之乾道以後又選大将之家能世其武勇者武舉
[144-2b]
及第武藝絶倫可為将佐者會廷臣言曰方今國家之
兵東至淮海西至川蜀殆百餘萬其間可為将帥者不
在其上則在其下而朝廷未知振其氣表其才也今文
臣有三人舉主則為之循資再任五人則為之改秩而
武臣無有焉古語曰三辰不軌擢士為相蠻夷不恭㧞
卒為将宜令都統制視監司者嵗舉武臣二人視郡守
者嵗舉一人以智勇俱全為上善撫士卒專有膽勇者
次之不拘将校士卒優以奨擢被舉人有臨戰不用命
[144-3a]
者與文臣犯入已贓者同併坐舉主帝可其奏仍著為

隆興間起居郎胡銓上疏曰臣聞人主髙拱一堂之上
而天下之事無不知人之賢不肖無不察事之利害無
不聞豈他術哉不過曰委任一相而已矣夫一相豈能
盡知天下之事盡察人之賢不肖而盡決夫事之利害
哉不過曰人之賢者進之人之不賢者退之言之善者
用之不善者罷之事之利則行之害則去之故賢相能
[144-3b]
兼衆人之善而賢主能兼宰相之善然世之治也宰相
尚能而遜其下羣賢竭智以事其上上下有禮而治功
成由不争也謂之懿徳世之亂也宰相稱其功以加衆
人衆人伐其技以憑其上是以上下無禮而亂虐生由
争善也謂之昏徳自古天下國家廢興存亡之端而未
嘗不係乎斯二者也夫留侯漢朝第一也坐籌畫䇿天
造地設漢庭無能出其右者然樊噲諫沛公無止秦宫
沛公不從留侯曰噲言善願聽之婁敬説漢王都闗中
[144-4a]
上疑之留侯曰婁敬之言是也於是上即日車駕西都
闗中夫韓淮隂猶耻與噲為伍而婁敬脱輓輅一妄庸
人耳而留侯亟推其言於漢王可不謂大賢哉魏相亦
中興賢宰也其謀謨廟堂之上必有大過人者然讀趙
充國二疏傳則亦用衆臣之長耳充國欲罷兵留屯計
可謂迂矣相推其言以為可必用帝乃從其計疏廣為
太子傅平恩侯許伯建議使其弟舜監䕶太子家廣曰
太子師友必於天下英俊不宜獨親外家相免冠謝上
[144-4b]
曰此非臣等所及宣帝由是聽之夫用兵大議也太子
國本也魏相不以二臣為輕議而更以為可從孝宣中
興丙魏有聲豈不由推賢揚善而致然哉區區之愚仰
惟裁擇
乾道中秘書省正字林光朝上疏曰臣聞之道塗竊謂
陛下即位以来每有人才不足之歎昨者御便殿對宰
臣論及用人之道雲章奎畫聚而成書臣以正字名官
一代謨訓所當紬繹幸因賜對得以吐狂愚之説願陛
[144-5a]
下少垂聽焉陛下有虞舜之孝有夏禹之儉有文王之
勤勞又其經營土宇整頓人物有唐太宗之明天下以
是數者歸之陛下盖以其實状也非虛名也陛下温顔
聽納如此不憚煩不應有人才不足之歎此臣所未喻
也夫以天地所養雨露所滋雜然百物古猶今也百物
之在天下何嘗不足古今天下豈有人才闕然不足之
時耶人君自處常若不足則人才斯有餘矣若自以為
有餘則安得不起人才不足之歎乎髙帝自以為有餘
[144-5b]
則四皓不肯出光武自以為有餘則嚴子陵不肯仕若
以謂天下之大不得此數人者是未足為輕重然舜所
得纔五人耳禹得一臯陶文王得夫二老者帝王之世
人才非不足而其未易得也又如此陛下嘗有意於唐
太宗之事太宗所得者房𤣥齡杜如晦一時人物又皆
夤緣房杜得以盡其所長是貞觀之時未嘗以人才不
足為患也臣因論太宗之事偶於此又得一説天下人
才有遭逢成就在乎上之人今天下以鄭國公魏徴為
[144-6a]
純臣若無一事可議者方其遨遊於李宻竇建徳二者
之間使如是終身無所遇合則安得為全人以是知豪
傑之士琢削鐫磨或有待乎上之人陛下何遽以人才
不足為患也芻蕘之言多不切事情惟陛下裁赦冐犯
天威不任隕越
淳熈中光朝為中書舎人繳奏謝廓然賜出身除殿中
侍御史詞頭状曰臣昨䝉陛下記録孤逺召臣於嶺外
遭遇臨雍夤緣從槖臣之僥冒亦已太過當此晚節非
[144-6b]
有好名干進之疑事或可言雖死何憾臣竊聞王安石
欲以李定為監察御史裏行宋敏求知制誥不敢具草
今月二十六日送到録黄一道謝廓然可賜出身除殿
中侍御史此在公論冇所未安臣職當書行若畏禍忍
耻不得已書之他日陛下必然有所悔則臣為欺君者
臣之殘年尚在人數中豈應負此名此臣所以不避誅
斥而畧陳大槩臣備數詞掖凡再行謝廓然詞未嘗不
備述上意以謝廓然為能吏今陛下賜以太常之第命
[144-7a]
以御史之官是科目太凡名器太輕非所以開張正塗
誘来讜論也前日嘗欲以李大正為六察官未㡬復寝
豈謂科目出於至公不以輕予人也謝廓然之所長者
可以治財賦理獄訟至於耳目之司紀綱之地則有所
不可六部寺監所係者一職惟御史府所係者國體天
下以為可畏者諫官御史也非御史可畏畏公議也安
得如范純仁吕大防者除書之下公議自定茍或人人
皆可為御史則公議不立公議不立則天下亦何畏哉
[144-7b]
是國體輕重在於此不可不早定也中書號令所自出
令出惟行弗惟反今此一件臣若書行不知中書所當
繳者為何事然天子擇言事之官而臣以本職有所可
否則為犯雷霆之威無復生全臣已闔門待罪所有録
黄臣未敢書行
乾道三年虞允文奏論用人久任利害疏曰皇帝御選
徳殿命臣俊卿臣允文臣克家入奏事已乃賜坐從容
論今日治道上顧謂臣等用人必當其才必久其任其
[144-8a]
效乃著臣等對各有指臣某昩死奏誠如陛下聖訓然
自古才難知而用之亦難惟公其選則才無不當久其
任則職無不舉虞舜氏命官置牧之意具載於書其嚴
如此上曰良是命臣等各述所對将刻之屏障君臣交
修垂永永戒臣等拜手退敬推原本始上稱明詔臣觀
舜典八百一十二言命官之序周悉重複臯陶以刑契
以教夷䕫以禮樂禹則播九州告水功各司一職不相
亂也三年而考其績九年而黜陟之水土平刑政舉庶
[144-8b]
功畢奏考其當時選用之際上則為之堲讒説難任人
下則徃哉欽哉濟濟相遜不求責於力分之外不茍簡
於授受之初其選公故能當其才而可久其任庶政惟
和萬邦以穆叔季而降君臣之間非不知此至分職任
事帥背此而馳抑亦有繇也哉授者無委能之意受之
者有偷合之心或才不才之並處而媢忌生或君子小
人之參用而機謀勝一王尊之賢佞不察於愛憎兩曽
參之是非亦失於疑似甚者朋邪醜正險陂害成溺於
[144-9a]
親昵而用其偏壓以權勢而防其進風尚既薄人偽益
滋隂植䣊與而伺候短長巧出語言而變亂白黒私謁
日勝公道日曖用之無適當之才任之無可久之效此
自古及今害治之大者危亡之相尋可畏可懼而不可
不察也且羿非射則無術秋舎奕則無藝倉扁棄醫則
無活人之功盖執一而求與百俱廢矣故武王之治位
事惟能孔子之言使人以器如因其能隨其器久任而
責成之失之者亦鮮矣昔在慶歴樞宻副使臣弼上言
[144-9b]
欲輯三朝典故文字編成一書寘在二府俾為模範因
乾徳任官之詔為之釋曰先朝臺省之任必取才望相
當能稱其職者以三年為滿所以人無躁進之心官有
宿守之業近者除授數月即遷人知速去官無成績犇
競之風由此而甚嗚呼弼誠知治體者也臣不佞竊於
今日有感於斯言臣某謹書
允文又上言曰臣聞論相繫之人主而擇相當以天下
故宰相者天下之選也選不以天下而用於一人之私
[144-10a]
意所相非所任所任非所相而天下之心必有所不服
矣舜之舉臯陶湯之舉伊尹所以必選於衆而不仁者
自逺也陛下登大位今七年勤於論相數置而亟免者
已七八輩豈陛下所樂為哉意者論相之初擇之不審
也以陛下之聖則天縱以陛下之智勇則天錫以陛下
之所立規模則天授羣臣何敢望清光萬分之一而敢
冒當輔相之位故泯黙就職奉行文書尚皇皇然鰓鰓
然冇不勝任之憂其欲求免於譴訶亦難矣舜之相臯
[144-10b]
陶湯之相伊尹方册所載一君一相之間道與氣合禮
與情備上下相須驩欣交通無形迹疑忌之嫌治功之
成髙出千古豈有他哉以聖賢明良之會相侔而不相
逺也荀卿論人主之道有曰身能相能者王其相須盖
如此昔魏武侯與羣臣謀事羣臣不能及罷朝有喜色
吳起諫以楚荘王之言曰世不絶聖國不乏賢今寡人
與羣臣謀事而羣臣不及有楚國殆矣之歎至唐太宗
與臣僚論事有不出太宗意者太宗退而憂之景徳之
[144-11a]
間真宗與陳堯叟更論前代求治之君盖嘗舉其事以
相為戒也如臣不才視近嵗數輩相有不能企而及者
多矣學不足以自信明不足以自防一身之孤不足以
自保而欲使臣輔陛下天之所縱所錫所授者求其能
審國是斷國論强國勢立功立事以副陛下簡㧞之意
臣雖甚愚自知其不可也臣願陛下舉舜湯所以選者
思楚荘王唐太宗之所憂者法真宗皇帝君臣所以相
戒者旁求非常之才以應非常之運擇之於未用之前
[144-11b]
信之於既用之後使之議論天下之事陛下虛心而察
納之使之負荷天下之責陛下端已而責成之論議負
荷不岐為二而是非自定利害自明重輕之勢不分毁
譽亂真之禍不作則治功必進治效必成四海之大惟
陛下意所欲為而實非臣之所能也改命更擇以幸天
下臣敢以死請伏惟財幸
乾道五年汪應辰進杜黄裳李徳裕告君故事曰唐憲
宗與宰相論自古帝王或勤勞庶政或端拱無為互有
[144-12a]
得失何為而可杜黄裳對曰王者上承天地宗廟下撫
百姓四夷夙夜憂勤固不可自暇自逸然上下有分紀
綱有序茍選天下賢才而委任之有功則賞有罪則刑
選用以公賞刑以信則誰不盡力何求不獲哉故明主
勞於求人而逸於任人至於簿書獄市煩細之事各有
司存非人主所宜親也昔秦始皇以衡石程書魏明帝
自按行尚書事隋文帝衛士傳飱皆無補於當時取譏
於後来其耳目形神非不勞也所務非其道也夫人主
[144-12b]
患不推誠人臣患不竭忠茍上疑其下下欺其上将以
求理不亦難乎武宗以李徳裕為相徳裕言於帝曰致
理之要在於辨羣臣之邪正夫宰相不能人人忠良或
為欺罔主心始疑於是旁詢小臣以察執政如徳宗末
年所聽任者唯裴延齡輩宰相書勅而已此政事所以
日亂也陛下誠能選擇賢才以為宰相有姦罔者立黜
去之常令政事皆出中書推心委任堅定不移則天下
何憂不理哉
[144-13a]
  臣竊以唐自天寳後惟憲宗武宗能修政事復振
  威令觀杜黄裳李徳裕所以告其君者可謂得其
  要矣二帝能信用其言宜其有成功也
六年周必大上言曰臣聞立政圖事人才為急然而平
居選擇則易緩急求之實難又況一官易效通才難得
優趙魏者不可為滕薛有文事者未必有武備自非儲
蓄素廣品目素定一旦任違所長用過其量譬之以驥
捕䑕使蚉負山小大雖殊其失一也仰惟陛下内修政
[144-13b]
事外靖邊陲今日先務孰有大於此者臣願深詔執事
雜舉中外文武之才不限員數不拘資序區分所能總
為一籍若馭軍若臨邊若經理財賦若行視利害若監
司若郡守推𩔖以徃詳議格目仍於其間各紀所長假
令某人可馭軍也又須别列其孰智孰勇孰當為偏禆
孰當為統帥某人可治郡也又須辨其孰中和孰健決
或使之撫雅俗或使之治繁劇人為一格格儲數人繼
此有得接續来上藏之禁中副在二府無事之日預加
[144-14a]
審覈遇有任使按圖而取比之既寒索裘已渴浚井其
為利害盖相逺矣
七年必大為禮部侍郎又論人才上言曰臣聞帝王用
人之道二不次而任者大才也循次而升者常才也誠
使鷹揚如太公先覺如伊尹一旦㧞於耕釣之間寘諸
輔佐之列人亦孰以為過若乃佞而託於忠偽而託於
誠私而託於公茍不察焉其害深矣孔子曰始吾於人
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古
[144-14b]
猶如此況後世乎仰惟陛下知人則哲如帝堯立賢無
方如成湯人才小大固不逃於聖鑒然乃者嘗遣使理
財矣又嘗遣使按軍矣方被命之初截截幡幡似若可
聽及責成效蔑如也此無它用之過其量賞之不待功
彼既冒受寵榮則懼誕謾獲罪於是多方以掩其過妄
作以盖厥愆雖以陛下之明隨加譴斥然而兵民已被
其侵擾財用已為其蠧耗噬臍之悔可勝計乎臣願陛
下於用人之際因言以考其實試可而後遷彼知爵禄
[144-15a]
不可僥倖取也必将趨事赴功少副陛下總核之政而
真才實能見矣
淳熈二年必大為右文殿修撰論久任上言曰臣伏觀
自昔人君大抵始於憂勤久則豫怠非固欲其如此馴
致焉耳陛下則不然臨御大寳十四年于兹自强不息
新而又新可謂度越百王光於載籍是宜功成治定坐
臻無為之效然而大欲未得彌軫宵旰者何也人主有
急治之心羣臣無任事之實故也臣試舉當今要務一
[144-15b]
二而言之陛下既擇内外将帥之官矣而士卒勇怯甲
兵堅窳未免悉闗於淵聽既擇内外主計之臣矣而調
度盈虚水旱備豫往往猶煩於聖慮以至興一利除一
害小大之臣舉未有獨當其責者不過遵守成算奉行
文書而已事成則例遷爵秩兼受賜予不成則猥曰委
任不專非我罪也縱加之罰率用輕典是以初為茍且
之計而終懐幸免之心使陛下之善政良法舉為虚文
翫嵗愒日殊未有以少副憂勤者非以此歟臣願陛下
[144-16a]
勞於用人逸於仰成凡任以是職必責以是事久其嵗
月盡其才力底績而賞使之勸瘝官而罰使之懼一人
雍容于上百職交修于下如此而功弗成效弗著臣不
信也揚雄曰於事則逸於道則勞陛下念焉
必大改敷文閣待制上言曰臣謂官冗久矣而今為甚
盖上有名器寖輕之弊則下有淹滯失職之嗟惟其寖
輕故勸沮之法壊惟其失職故茍且之心生何謂勸沮
之法壊古之設官專待賢能故賢者得之則勸而不賢
[144-16b]
者以不得為沮能者得之則勸而不能者以不得為沮
今也不然進士以藝任子以世雜流以嵗月固未嘗考
其賢與不賢能與不能也應格斯與之耳然則勸沮之
法安得不壊何謂茍且之心生今分職有限而入流無
窮一官闕則十數人守之其在吏部者大率十餘年僅
成一任凡徃来之費待闕之資皆仰給於三年之俸故
貪者益貪懦者益懦低首下心便文自營以冀官滿而
去尚何敢與上官抗論是非為下民辨白枉直哉且不
[144-17a]
特吏部注授為然也所謂堂除乃㧞擢人才之地今郡
守皆除三政倅貳闕至八年凡卓然才智之士自為朝
廷所知者固所不問姑以中人論之三十而仕七十告
老若十年而為一官則平生不過四任而已然則茍且
之心安得不生臣願陛下明詔三府力裁入流之數以
清其源毋艱既仕之路以遏其流庶㡬數年之後其弊
稍革而人材見矣
三年必大為兵部侍郎論用人二弊上言曰臣嘗觀司
[144-17b]
馬光歴年圖序以為人君之道一用人是也自三代兩
漢以迄於唐用得其人罔不興用匪其人罔不亂布在
方册昭然可考陛下聖學髙明深燭此理故自即位以
来内度於聖心外採諸衆論求人惟恐不及用才惟恐
不盡下至占一善名一藝者咸表而出之固嘗上嘉虞
舜製論而刋諸石矣然屢省乃成尚未能仰副聖心者
何也深惟其原殆有二弊一曰上下之分未嚴二曰義
利之説未明何謂上下之分未嚴夫任賢使能人主之
[144-18a]
柄也助人主進賢退不肖大臣之任也近世則不然一
官或闕自衒者紛至始則不度能否悉力以求之求而
不得則設計以取之示之好惡而莫肯退聽限之資格
而取必不已未聞朝廷有所懲戒也如此而望其宿道
嚮方胡可得哉何謂義利之説未明居是官思是職者
義也背公而營私者利也今中外求官者不知其㡬人
未得之則計職務之繁簡廪稍之厚薄既得之則指日
而望遷援比而欲速所謂公家之事姑應簿書期會而
[144-18b]
已初未嘗為旬嵗計也如此而望其趨事赴功斯亦難
矣夫十室之邑必冇忠信況以天下之大豈謂無人臣
所以為是言者誠以風俗之薄厚繫士大夫之向背若
二弊不去則風俗日壊國家何賴焉臣願陛下明詔執
政大臣深思向来致弊之由共圖今日革弊之術使士
風稍振百官舉職庶㡬不失陛下用人之本意羔羊之
詩曰召南之國化文王之政在位皆節儉正直斯致治
之樞要也
[144-19a]
四年必大又奏曰臣聞舜之時稷播百榖契敷五教臯
陶作士后䕫典樂終身守其官未之或易所謂三載考
績三考陟明不過遷爵秩加服章而已是以任久而責
專志定而功成後世人才既不如古仕於朝者又遷擢
靡常今嵗為某職来嵗任某事一或不然輙興滯留之
歎徃徃用過其量處非其據職業多曠績用弗成為臣
者既以被譴而國家亦不能収用人之效兹今昔之通
患也臣愚欲望聖慈於任使百官之際益留宸念始也
[144-19b]
審度才力隨其大小付之以事而勿使躐等終也考覈
功效或増秩或賜服而勿使數易盖不躐等則僥倖之
望息而速進之念絶不數易則營職之心勉而厭倦之
意消自然下安其分上獲其利豈曰小補哉
淳熈元年參知政事龔茂良上言曰官人之道在朝廷
則當量人才在銓部則宜守成法法本無弊例實敗之
法者公天下而為之者也例者因人而立以壊天下之
公者也昔之患在於用例破法今之患在於因例立法
[144-20a]
諺稱吏部為例部今七司法自晏敦復裁定不無疎畧
然守之亦可以無弊而狗情廢法相師成風盖用例破
法其害小因例立法其害大法常靳例常寛今法令繁
多官曹冗濫盖繇此也望令裒集參附法及乾道續降
申明重行考定非大有牴牾者弗去凡渉寛縱者悉刋
正之庶㡬國家成法簡易明白賕謝之姦絶冒濫之門
塞矣於是重修焉
孝宗時正字趙汝愚論謀國者必有腹心之臣上疏曰
[144-20b]
臣聞古之欲謀人之國者必有所謂腹心之臣齊威公
之管仲越勾踐之范蠡漢髙祖之良平唐太宗之房杜
是數君臣者其相與謀也皆竭誠盡意無復嫌疑如父
子兄弟之謀其家自為一定之計故其施也有序其動
也有期非僥倖萬一者之所為也陛下英明神武将大
有為於天下至於腹心之任臣獨疑之陛下臨蒞以来
其所顯用者多矣其間深謀宻畫外廷不可得知然而
逺者不過二三年近纔數月而罷去来紛紛邈無定論
[144-21a]
盖亦有可議者矣豈非相與之誠或有所未至乎非惟人
懐自疑之心專事形迹以求茍免而吏下知其無權亦從
而慢之雖欲自力不可得也将何以責其謀國之效哉臣
愚伏願陛下眷求賢哲察而後信之夫輕信於前者必重
疑於後為其因失而致戒也惟察之深然後能信之篤陛
下誠能察人於未試之先而信賢於既用之後使大小之
臣咸得以才自盡則陛下何功不立何事不成臣謂今日
清源正本之典實在於是惟陛下擇焉
[144-21b]
汝愚為集英殿修撰帥福建又申乞甄叙商榮付安撫
司自効附奏曰契勘本路阻山瀕海常有盜賊不時出
沒正在平居収蓄人材以備緩急一旦之用某伏見保
義郎商榮昨自偽境仗義来歸忠勇絶人累著勞效先
任楚州磨盤廵檢日嘗過北界収復州縣朝廷以其生
事責送建寧府拘管據商榮供具到脚色盖是當時主
将有實使之然者榮惟懐忠義而不知朝廷事體遂致
輕鋭觸犯憲章原其本情實為可憫今来拘管已十有
[144-22a]
三年累經赦宥若不稍加甄叙竊恐無以激昻士氣欲
望敷奏将榮權付本司自効随宜支破請給候将来立
功效日别與陳乞差遣
汝愚又奏按知金州秦嵩状曰臣嘗讀前史伏觀秦漢
以来謀臣良士凡言制御邊陲之術者莫不以謹擇邊
吏為首其選重矣究其為術雖若不同而大槩有五其
一曰以㢘律己化服異𩔖二曰智勇絶人威震敵國三
曰謹固封疆不起邊釁四曰撫摩邊民厚固根本五曰
[144-22b]
愛養士卒盡其死力能此五者則雖有彊敵亦可以坐
制矣今有人焉受朝廷邊陲重寄而罪惡盈積畧無善
状臣不敢以被詔命朝夕去此顧惜人情遂置而不問
惟聖明裁擇臣伏見知金州秦嵩所在貪汙贓状狼籍
衆共指議不可具陳昨知黎州常遣諸寨土丁入蕃界
採臙脂木以為什器一日又遣土丁二十七人過大渡
河採斫板木遂為青羌所執者五人死者二人㡬至生
事今任金州不住遣人於黎州販賣近販金珠過大安
[144-23a]
軍而為税官所覺収税至數百緡則其貨物之多從可
知矣望其以㢘律己化服異𩔖可乎嵩始壮時猶可幸
其一割之用今聞久病不能良行毎出見賔客輙用兩
人扶掖比丁家難衰悴可知而尚爾經營志在茍得望
其能智勇絶人威震敵國可乎嵩在黎州既緣採板木
生事土丁五人為青羌拘執不還嵩一時計無所出遂
厚賂奴兒結俾徃青羌調䕶其事已而盡得所執土丁
及所斫板木以歸嵩既茍逃譴責而奴兒結亦自以為
[144-23b]
功欲徙居於安静舊寨深入漢地數十百里據沈黎之
門户而嵩遂許之不能拒也是時羌中豪猾隨而至者
三十餘人白水諸村附從者亦數十人雄視一方深據
要害於是蜀人上下憂懼欲逐之不可欲逺之不能遂
為沈黎腹心之害非賴留正以計殺之則大為邊患其
勢未已今仰憑陛下威靈邊事寧息然數年之間勞師
動衆費耗百出推原亂階則嵩實為之也今任金州亦
未嘗以邊事為意歸正人逃亡盜賊出没皆縱而不問
[144-24a]
望其能謹固封疆不起邊釁臣知其不能矣上津一縣
本𨽻商州去金州絶逺通邑人户纔二千家而歸正人
實居其半政賴守令加意存撫猶恐不及而嵩專事掊
克畧無顧恤之意每嵗令副尉奚文欽将茶隨門賖俵
至秋熟時每茶一斤折納粟麥三斗或四斗有償納不
足者則来嵗從而算息息復増息每嵗轉加臣聞上津
一縣二千餘家而總欠金州茶錢三萬餘貫稍稍豐熟
則督責盈門纔遇饑荒則逃移北界本司案牘前後具
[144-24b]
存望其能撫摩邊民厚固根本臣知其不能矣嵩在黎
州日役軍役數十百人入山採打竹木木為柴薪竹為
火炬轉賣公庫収錢入已瑣碎如此其他可知轉運司
支降諸軍糴米本錢毎石五道嵩但以布帛雜物準錢
一道配與諸寨土丁科糴粟米支散軍糧取其餘利諸
軍怨之至今切齒如此而望其愛養士卒盡其死力臣
又知其必不能矣臣竊惟金州北鄰大敵而居四蜀之
衝其地望不為不重又安撫一司錢物甚富朝廷本以
[144-25a]
待邊防之計諸司未嘗檢覈不幸相繼累政多不得人
變化出没無從稽考竭民膏血盡以為贓吏封殖貨賂
之資可為傷痛又金州民事多與戎司相闗聞嵩有親
戚在軍中濫充将佐故凡事皆俯首聽命畧不能為百
姓主持人情怨嗟無所赴告伏望聖慈将秦嵩特賜黜
責稍紓兩郡軍民之憤遴選有資望文臣與圖共理一
方幸甚
汝愚又薦部内知縣黄謙林闕/李信甫趙彦繩疏曰臣
[144-25b]
等伏以一邑之宰最為近民而親使其能以體國愛民
為心者是誠可嘉臣等任一道之責自惟無以補報朝
廷果有㢘能循良之吏為陛下撫字百里治状有聲輙
隠黙不以上聞臣等豈容無罪竊見知建寧府建陽縣
黄謙持身有道為政有方自視事以来留心撫字前後
士民列状條其政績者非一據其所陳自有建陽莫之
與比臣等初未之信及體訪覈實但見其政平訟理民
無愁歎百姓愛之如愛父母況建陽劇邑財賦素窘最
[144-26a]
號難治黄謙本儒者毎旦未明即起治事夙夜盡公未
嘗少懈終始二年殆如一日以此人心悦服租賦樂輸
而官用充衍餘財與前政補欠數萬緡而餘力與諸生
講論經學亦可謂之通材矣知泉州晉江縣林闕/㢘靖
介潔獨立有守曩曽知平江府崑山縣方赴任間前官
任内有積逋累萬計州郡欲使之認納林闕/不忍以貽
民害毅然不奪寧甘心棄官而去其重義輕禄有如此
者臣等考其今之邑政以律身奉公為先以厚風俗為
[144-26b]
本吏職民宜不擾而辦境内豐殖安其田里公事一切
任理不為權勢所移人推其公竟亦不敢干之以私徃
来者交口稱之誠可謂端方之士矣知福州懐安縣李
信甫學冇源流夙敦愷悌心如準衡無所偏黨故其見
於踐履施於政事惟務安靖不為表暴以民隠為急以
公調為緩身任逋責斂不及民慈祥之政洽於一同比
以微恙在告旬浹士民羣集縣庭為之禱祈却之不去
其得民情若此知建寧府崇安縣趙彦繩天性明逹優
[144-27a]
於治縣首務革去宿弊以寛民力如除科鹽之害杜督
逋之患又務觀農以敦本置學糧以養士公私不勞辦
集士民為之稱快聽訟必使兩造案前委曲難問有如
父子以故事無寃枉今之縣令難乎其人此四人者為
福建八郡諸邑之冠欲望聖慈特加顯擢以為良吏之
勸以慰四邑百姓之心
汝愚又薦陳葵趙幼聞王聞詩上奏曰臣昨權吏部侍
郎日準尚書省劄子奉聖㫖令臣薦舉才行兼備未經
[144-27b]
擢用者二三人臣後因賜對嘗奏知緣薦舉文字是臣
始初奏請在臣不無妨嫌乞免薦舉是時恭奉聖訓令
臣候将来人才日奏来臣自後䝉恩補郡不敢妄有奏
陳今臣已到任一年有餘自惟疎庸别無補報所見一
路州縣小官中實有才行兼備未經擢用之人可以仰
答明詔者臣若復畏忌知而不言臣則有罪臣伏見從
政郎南外睦宗院宗學教授陳葵天資粹温充以門學
其言約而義富其履卑而行尊自登第二十餘年棲遲
[144-28a]
選調安貧守道未嘗干舉臣觀其人經明行修表裏純
茂如良金美玉可為清廟之器從政郎福州候官縣丞
趙幼聞器資端亮識度寛宏恬淡優游不急仕進凡勢
利之際衆人所共趨者幼聞獨退然引避若無意於世
者至公家有利病則未嘗不首出為臣言之臣觀其人
忠信篤實可臨大節承務郎前福州連江縣丞王聞詩
故太子詹事十朋之子内行修飭頗有父風出而臨民
不茍於事故事公卿之子凡到堂者𩔖得優異差遣況
[144-28b]
十朋為陛下舊學清名直節當世貴重而其子能敦尚
志節兩任秖就吏部注授差遣逮今任既滿且復經年
蕭然里居衣食不繼乃有不復榮仕之意臣觀其人㢘
靖修潔可勵風俗如䝉朝廷擢用之後将来不如所舉
臣甘坐謬舉之罪
汝愚又薦進士劉伯熊常垍上奏曰臣等恭覩淳熈十
五年九月八日明堂赦文内應士人有節行才識學術
素為鄉里推重不求聞達者委帥臣監司同加捜訪連
[144-29a]
銜結罪保明聞奏臣等仰惟皇帝聖徳格天禋禮告備
必形睿㫖廣捜遺逸孜孜訪問常如弗及臣等仰奉明
詔精意考擇今有其人敢不論薦臣等伏見簡州鄉貢
進士劉伯熊學術淹通制行淳古屢該免解不復就舉
屏居著論不求聞逹澹然味道之腴無書不覽其所為
文言約理盡霑丐後學蜀士大夫多出其門且其孝友
信義不但聞於一鄉至論當世之務靡不通貫成都府
鄉貢進士常垍蚤嵗頴悟嘗與薦名之列後亦該免不
[144-29b]
復就試隠居山林已三十餘年草衣蔬食不改其度足
跡未嘗至城市著書立言有補風教一邦之人皆敬而
愛之欲乞遵用赦書優加褒擢庶㡬山林博習之士不
至湮汨無聞非惟表盛世捜揚之禮亦以為異時風俗
之勸其於聖政實非小補
汝愚乞諸軍各置參謀官状奏曰臣伏觀自古所命将
帥皆用王之卿士極詩書禮樂之選近至唐世凡雄邊
重鎮亦無不選任名臣其功名顯著者徃徃入為宰相
[144-30a]
其後如裴度李徳裕亦皆所至茂著勲績惟我國家累
世承平将帥之任不逮前古此非天之降材於今獨異
亦由選任之際文武大分以至是耳故雖有慷慨功名
之士皆無由習知軍旅之事而專於武勇者則例以儒
生迂闊視為無用此緩急之際朝廷所以有乏才之歎
也臣伏見唐之諸鎮皆許辟召儒生學士並參戎幕若
裴度在淮西用韓愈為行軍司馬此固不論若烏重嗣
奮自行伍亦能以禮羅致石洪温造二人皆一時名士
[144-30b]
賔主之間能兩無疑阻者良由當世之法文武並用士
大夫聞見習熟故久自安之耳今沿江諸軍舊例有許
置主管機宜文字及幹辦公事去處其職本在階級之
外頗得唐之遺制然皆奪於權要或狃於私情選任太
輕士亦羞鄙望其髙識逺慮遂能參理戎務協賛軍謀
難矣臣愚欲望聖明參稽古制思為國家長久之計於
三衙及鎮江建康鄂渚興州屯軍多處每軍特置參謀
官一員如江池之𩔖元未置主管機宜文字處與増置
[144-31a]
機宜文字一員使之與聞軍事然非稍優其禮則士不
屑為非精選其人則無益於事如䝉睿慈特賜採納其
合理資任人從請給之屬並乞下有司詳議施行庶㡬
他日異材間出為國家用誠非小補
汝愚又乞罷諸軍承受上奏曰臣仰惟陛下神聖聰明
比隆堯舜渙發大號斥逺巨姦朝野聞之莫不鼓舞以
服陛下之斷以頌陛下之明幸甚臣聞安危有本成敗
有機撫機而失後必有悔陛下赫然奮發明斷臣謂陛
[144-31b]
下此舉威行萬里中外将士孰不人人聳懼朝廷之所
為若朝廷乘此事機一新天下之觀聽革除蠧弊委任
忠良四方聞風易於感格此其勢甚順也臣所願者惟
在陛下加之意而已矣臣竊觀今日之弊其最大者無
如諸軍置承受其始秖緣諸軍有奏報文字或有滯留
之弊故各置承受務要速達然而因循既久姦弊實多
外以壅隔諸軍之情内以潜窺陛下之意傳聞諸軍凡
有奏請文字皆先取決於承受承受視以為可則進呈
[144-32a]
承受以為不可則退去或進或退有司皆無由稽察非
若章奏通進二司皆有文據可㸃檢也故軍中雖有著
實利害皆無由自達而陛下聖意微有喜怒彼必先事
知之於是将帥禍福輕重之權隂受制於承受而貨賂
之風掊克之政行矣雖陛下聖明在上每事體察而軍
情戎務固有不容盡知者也臣伏觀祖宗時雖有走馬
承受之名然實非今日之制盖祖宗時三路沿邊走馬
承受皆在本路置司遇有機速公事方許馳傳入奏朝
[144-32b]
見訖亦不得在京遷延久住其使臣皆是三班院選差
雖間有差内侍去處其見本路帥臣之禮祇許依屬官
例其視今日事體輕重豈不萬萬甚相逺耶臣伏見行
在百司凡有奏發急速文字皆經由通進司畫時進入
陛下勤勞不倦無不朝奏暮報何獨至於諸軍奏請而
反有滯留之弊哉此其情盖可見也陛下誠能明立章
程嚴為賞罰斷而行之顧何不可臣愚伏望申嚴訓戒
今後諸軍除常程文字並依舊赴章奏房投進外凡有
[144-33a]
機速文字並許實封畫時赴通進司投進通進司即時
别項進入或有合降付三省宻院商量文字亦乞明詔
大臣先次将上取㫖施行其諸軍承受並乞住罷庶絶
上下壅隔之弊然後収還将帥之權俾為輔相之責盖
将帥者三軍之司命國家安危之所繫也其賞罰進退
之權雖歸之人主而蒐選考察之事當責在大臣昔漢
之髙祖光武唐之太宗聰明英武過於羣臣何啻百倍
至於任使諸将収采人物亦皆訪於蕭何鄧禹房杜數
[144-33b]
公若大臣平居恬然不以人材為意臣恐一旦邊陲有
警不幸諸将或乖人意不審陛下此時誰與謀者此臣
所以不得不深憂而過計也至於承㫖一司比来權任
甚重解絃易轍實在此時選任之間尤宜詳審歴考累
朝故事盖許文武並用臣採之輿論得之公言咸謂前
侍從中亦有老誠忠實曽在督府諳曉軍政徧歴宰掾
深識事宜者惟陛下博訽衆志斷自宸𠂻極一時授受
之公示四方好惡之意自然本朝増重士氣激昂化貪
[144-34a]
為㢘易懦為勇富强可待克復有期乃若姑蹈故常憚
於改作非惟玩嵗愒日無益於事亦恐此機一失後益
難為力也昔齊威王即位既九年諸侯並侵齊國不治
一日發憤烹阿大夫及左右嘗譽之者於是羣臣聳懼
莫敢飾詐務盡其誠齊國大治强於天下此非其嚴有
足稱者盖其乘勢便利遂能一意行之有若順風行舟
故用力少而見功多也使威王今日烹一阿大夫明日
復用一阿大夫臣恐徒為是紛紛終無益於齊之治亂
[144-34b]
矣今之事勢實𩔖於此臣伏思累日不能黙黙偶值經
旬假故未敢請對而愚衷廹切恐失事機謹遵用八月
壬子詔書實封入奏惟陛下裁擇幸甚
袁説友論實才上奏曰臣聞聖人之用人不務愛其始
之所似可喜而每信夫終之所果可用盖天下之才貴
乎實而不貴乎名也髙標大言自立名字足以驚眩當
世而譏評時政則又恐上軋下鼓動震喝若纚纚可愛
豈不似可喜哉然終之成就迄於荒忽澶漫不適於用
[144-35a]
而沽激矯訐自足以取名矣至於實才之在天下非有
喬傑卓鷙之行以自表立往往自為可用能行之學以
致力於事功誠實之地顧以虚名者視之殆無一可喜
然實之所在要其成就於後者必有績用恵利之可書
是以聖人之用人知其始若可喜者為不足進而終之
果可用者為必可恃則有以黜虚偽之名崇務實之士
而實才之用始足以辦天下矣仰惟陛下臨御今十八
年焦勞求賢以起平治而事功之立猶未能盡副宵旰
[144-35b]
之念何哉夫實才之與虚名其相去已不侔矣而士大
夫好名之弊甚於好利好利者其弊止於一身而好名
者将欺天欺君欺人自欺之不暇人而至於所欺者如
此則大用而禍大小用而禍小是豈為國家福哉大抵
士之在朝振職以治内可也實之不務而或摸稜以固
位姑息以養譽者反以得立朝之名州郡之職練兵而
愛民可也實之不務而或掊斂以稱最結託以求譽者
反以得作郡之名右選之職熟韜鈐而尚智謀可也實
[144-36a]
之不務而或文雅以緣飾言語以媒譽者反以得兼資
之名昕朝賜對詳利害而計實用可也實之不務而或
訐詈以為直矯飾以沽譽者反以得讜言之名相師成
風以為當然而弗之變使人主焦勞獨運於其上而百
職浮靡掠名於其下坐縻嵗月而功效弗立抑可惜也
今之人才固未盡至於此然以陛下求賢甚勞願治甚
切而大勲之集尚未足以當聖意者臣恐隆虚名之弊
猶有以累陛下之知人也今欲曠然大變使人皆有趨
[144-36b]
事赴功之心不事大言不務好名不為矯行以恪意於
實用實効之地此只在陛下一好惡爾臣竊觀仁宗皇
帝謂張士遜曰今之士多不能補益時政又揚君之過
以釣虚名朕甚惡之大哉聖人之謨訓也故雖一耀州
縣令張龜年亦以其賦調先期犴獄無擾即下詔褒用
於是實材輩出項輩相望仁宗之治軼迹三代者其機
在此臣愚欲望陛下於用人之際凡文武之臣内外之
職悉别以名實而考其始終度其人有志於實用而不
[144-37a]
事矯訐沽名者則浸以任使若其大言無當敢為誇辭
駕虚名以動主聽者一毫不以假借仍申諭大臣於進
退百寮一以實材為急陛下一好惡之頃大臣一進退
之際将不出嵗月皆視儀聽唱靡然嚮風懲虚名而務
實用誰不能為國家辦事者則天下之大事舉矣惟陛
下財幸
中書舎人崔敦詩奏乞以公道用人疏曰臣聞國家之
治忽繫乎公論廢存之間盖所謂公論者非可以强名
[144-37b]
衆心之所謂當然乃天道也臣嘗觀孟子論進賢舎不
才之法曰左右皆曰可勿聽諸大夫皆曰可勿聽國人
皆曰可然後察而用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
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而殺之盖左右之
言常得自售其私諸大夫之論猶恐未協於衆至於國
人之論舉國之所謂當然是謂至公是謂大同未有不
得夫用舎之當者也臣仰惟本朝祖宗法天立道廟堂
之上持公論以調萬化之平縉紳之間伸公論以廣九
[144-38a]
重之聽是以治功之盛超冠古昔爰自熈寧大臣變更
法度于時士大夫欲排羣議以行私説一切指公論為
流俗自是名節不競馴至弊敗臣嘗以為公論所在治
道是由人主者天下公論之主也臣恭惟陛下逺撫旁
招兼聽一視朝廷無私黨天下無壅情王道蕩蕩過乎
三代之盛然而聖人之徳又當新而不窮臣子之心毎
有加而無己臣伏願陛下建大中之極開旁燭之明深
詔大臣施舎廢置必詳觀輿議之歸明勅近臣是非善
[144-38b]
惡必悉考僉言之當要使公論在上昭然明白亦俾中
外知聖意之所向則天下幸甚
翰林學士承㫖洪遵舉監司郡守上奏曰臣伏覩右朝
奉郎權知辰州軍州事張允之儒雅醖藉長於治民前
守臨江今知盧溪周旋兩郡皆以治最聞可謂循良之
吏使當一路必能激濁揚清奉行徳意右承議郎充江
淮荆浙福建廣南路都大提㸃坑冶鑄錢司主管文字
郭沰疏通修潔臨事不茍嘗為廬州合肥令治效顯著
[144-39a]
泉司為屬前後三仕鼓鑄之事尤所諳曉部使者惜其
去薦之因任授以一郡必有可觀允之及沰係見今可
任之人右承議郎新差通判明州軍州事吳松年名臣
之子敏於詞翰踐更事任積有能聲緣未歴親民之官
故無績状可書至於㢘勤公明乃其天資異時可備刺
舉之選右通直郎知平江府吳江縣張晙學古入官奉
公不撓為令吳江當舟車之衝外應軍須内究民事以
至大駕行幸趣辦無闕斡旋蕞邑民間無秋毫之擾異
[144-39b]
時付之郡寄必能趨事赴功松年及晙係将来可任之
人臣今舉到張允之等四員保任終身如後不如所舉
甘與同罪謹録奏聞
遵知建康府薦梁公永程渭老劄子曰臣竊見右宣教
郎知建康府溧水縣梁公永愛民戢吏有循良之風剖
決優游庭無滯訟催科不擾夏秋二税率先辦集前後
士民舉留者甚衆右從事郎知池州建徳縣程渭老敏
於臨事有剸劇之才去年秋境内旱災躬行阡陌檢放
[144-40a]
皆實捄荒之政靡所不講比之旁邑流亡最少百姓徳
之臣所領縣四十有三其可稱者絶無而僅有欲望聖
慈特加旌擢庶㡬風動一路以為能吏之勸
遵又奏舉卲宏淵劄子曰臣一介踈逖陛下付以方面
劇寄夙夜惟念常懼無以酬報萬一茍有管見不敢緘
嘿臣竊謂今日先務選将厲兵莫此為急仰惟陛下鋭
意中興留神軍政汲汲求人惟恐不及天下幸甚臣伏
見邵宏淵驍勇有謀為時宿将驍雄之目著聞中外昨
[144-40b]
在湖湘立功鼎人徳之血食至今逆亮犯順宏淵提孤
軍抗方張不制之敵真揚免於塗炭兩郡為之立廟其
人雖六十餘而矍鑠强健不廢鞍馬之習久處散地公
論惜之欲望天慈斷自聖意收拭録用庶㡬緩急之際
可以倚仗臣觸冒宸嚴無任戰灼之至
遵又奏舉趙撙郭剛劄子曰臣比以悍卒奸禁專輙行
誅上章自劾干瀆天聽伏䝉聖慈灼見曲賜原貸臣遥
望闕廷無任感激之至臣竊見馬帥趙撙到軍以来盡
[144-41a]
革前日刻剥之政軍士舊逋一切蠲放按視軍馬勤於
教閲約束諸将不得役使令下之初人人悦服建康都
統制郭剛留意軍政一嵗有餘葺治器甲為之鼎新不
時於諸軍練教紀律嚴明轅門敬畏将帥得人實為今
日先務臣備員數閫寄有所聞知不敢自嘿僭冒淵聰
臣不勝震懼之至謹具奏聞伏乞睿照
中書舎人史浩上奏曰臣等恭惟陛下龍飛御極曽未
淹旬首擢臣等寘之從列深惟際會竊自省循陛下天
[144-41b]
縱聖學雖出生知然而就傅以来二十餘年太上皇帝
遴選儒臣俾為輔導及其成效盖有自来譬如多稼有
年既耕而種既種而穫夫豈一日之力哉臣等晚備誦
説聖質已成初無涓塵禆益而猥䝉厚恩先諸舊學心
實不安此而不言使陛下未發晉文求介推世祖召嚴
光之令臣實有妨功蔽賢之罪欲望聖慈特降明詔凡
曽侍潜邸臣寮依累朝故事第加恩典
浩為觀文殿大學士兼侍讀上奏曰臣聞誤國之罪莫
[144-42a]
大於蔽賢報君之忠無踰於薦士臣嘗承乏經帷薦士
職也敢失其職以速官刑又況臣千載一時遭遇聖明
從始暨終自頂至踵受陛下生成之恩特出倫等欲報
之心宜何如哉臣今老矣智慮荒落不足以寄陛下腹
心筋力衰疲不足以任陛下股肱然區區報國之誠雖
老不能忘去朝夕思念唯有進達賢才異日倘有毫分
之補庶㡬臣之志願償一二焉重惟内之庶尹百僚已
經選用外之監司帥守已經臨遣臣皆不敢寘論於其
[144-42b]
間若夫懐才抱識沈伏下僚而未能自達者據臣所知
尚十餘人明州鄞縣主簿薛叔似學窺往聖志慕前修
試吏之始已有能譽若任之以事當無施而不可新紹
興府司理叅軍楊簡性學通明辭華條達孝友之行閫
内化之施於有政其民必敬而愛之新建寧府崇安縣
主簿陸九淵淵源之學沈粹之行輩行推之而心悟理
融出於自得新無為軍軍學教授石宗昭學問操履文
采政事四者皆過人而深自韜晦無好異之失新寧國
[144-43a]
府府學教授陳謙材術既髙文章尤美推其所用必能
稱職新鄂州推官葉適資禀甚髙博記能文其學進而
未已前江東安撫司幹辦公事崔惇禮學問該通辭藻
華瞻與其弟惇詩相埒識者惜其未用新江隂軍江隂
縣尉袁燮學問醇明性資端厚守正而無矯激久在庠
序士子推服添差通判常州趙善譽宗子之秀學問文
采俱有可觀吏材尤髙不在彦逾下前撫州州學教授
張貴謨文學吏治務求實用試之以事必有益於時監
[144-43b]
臨安府囬易庫胡拱故禮部尚書沂之子沈厚似沂而
拱行尤峻安恬守道不願人知前衡州州學教授舒璘
性資誠慤好學不倦而練達世故材實有用新紹興府
府學教授舒烈性質和粹操履端固平居雖簡易而遇
事有守明州州學教授王恕博通性理諳曉民事時輩
推其為可用之材監潭州南嶽廟湛循性資和裕學問
通明頃中甲科不求榮進而為親請祠時輩推之臣所
知見處下僚未經先達薦引者凡一十有五人如䝉聖
[144-44a]
慈以臣言為不妄即乞睿㫖降付中書省籍記姓名隨
才録用
 
 
 
 
 
 
[144-44b]
 
 
 
 
 
 
 
 歴代名臣奏議卷一百四十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