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R2f0039 歷代名臣奏議-明-楊士奇 (master)


[165-1a]
欽定四庫全書
 歴代名臣奏議卷一百六十五
           明 楊士竒等 撰
  選舉
宋仁宗時知諌院包拯上取士䟽曰臣以孤逺之迹猥
荷聖選擢陞憲府退思所以為報則智識蒙淺無以副
上㫖之萬一敢竭愚見唯明主裁之臣伏覩近降詔勅
以官吏陞陟賢否相溷世族補䕃愚智不分並立新條
[165-1b]
以革舊弊有以見陛下求治垂訓之深㫖也臣聞天下
大器也羣生重畜也古之聖王御大器保重畜蓋各有
其道焉以萬務之無極也一統於上豈可以思慮盡之
耶故立三公設九卿百執事以維持之俾羣材盡力而
百工無曠則王者正其本執其要而天下之大務舉矣
故治亂之原在求賢取士得其人而已漢書曰帝王之
德莫大於知人大抵斯人之情皆希榮進莫不餙正於
外藏邪於内邪正所藴淵宻難辨而審之必有術焉以
[165-2a]
賢知賢以能知能知而用之之謂也且知人與不知人
而任之乃得失所繫而安危從之宜乎取士之際不可
不慎焉夫三代取士之法闊略難議兩漢而下莫若唐
天寳之制自京師逺郡縣皆有學焉每嵗仲冬館學課
試乃與計偕其不在館學而舉者謂之鄉貢並責成有
司惟以得之與否以為榮辱得士者陞失士者黜孰不
公其心以進退乎其得第者但謂之選人有格限未至
而能試文三道者謂之宏詞試判三道者謂之拔萃中
[165-2b]
是選者得不限年而授職復有賢良之科焉所以區别
才行慎重名器如是之審也故當時文物尤盛比隆三
代基構綿逺垂三百年其有繇矣今之取士則異於是
鄉曲不議其行禮部不專其任但糊名謄本煩以繩檢
復於軒陛躬臨程試三題競作百篇來上不逾三數日
升降天下士其考較去留可謂之精且詳矣臣亦恐非
進賢退不肖之長䇿也周禮升秀辨官司徒司馬大樂
正之職未聞王者躬其事也議者謂不若近約唐制歸
[165-3a]
諸有司或曰取捨之柄當繇人主曰盍使禮部考試定
其可否髙下混於奏籍賜第上前抑亦無失於國體矣
然後復宏詞拔萃之科明立條目寛限人數嵗一設之
其與選者比類奏舉之人以次甄擢而任之有以得其
實才矣頃年雖復賢良拔萃之科得人裁一二而已又
罷拔萃之舉恐未足盡魁梧之選也且今之仕者非保
任則無以自進若叅以二科而精求之則取人之路豈
不裕乎而又僉舉之敝漸不可長其間或昵於愛私或
[165-3b]
逼於勢要不得已因而舉之者衆繆濫無别宜一警革
若至其甚何所及焉方今天下多事邉鄙未寧政失於
寛而弊於姑息士弛於務而幸於因循固宜推擇真賢
講求治道外則黜郡守縣令不才貪懦苛虐之輩以利
於民内則辨公卿大夫無狀諂佞朋比之徒以肅於朝
杜絶回邪振張紀律可使教敦于上民悦于下足以導
迎和氣馴致太寧不亦盛哉伏望陛下稽前代之成敗
驗當今之得失政有未順理有未安則思而圖之圖而
[165-4a]
行之行而終之則生靈受其福而宗社享無疆之休矣
惟陛下鑒其區區恕其狂直一賜觀采
拯又上䟽曰臣伏覩新定貢舉條制節文諸州𤼵解令
知州通判職官令録等保明行實更不封彌謄録者此
乃三代里選之法葢朝廷欲先德行而後詞學責成有
司不欲煩以繩檢庻取士有以得其實才矣縁天下郡
學自罷聽讀之後生徒各以散去一旦詔下投牒求試
者比比皆是是長吏等又安能一一練悉行實哉不免
[165-4b]
秖慿選人遞相保委然而詐偽猥雜者亦無由辨明兼
每州用試官一員是天下試官逾三百餘員必恐未能
盡得其人而悉心於公取也或縁其雅素或牽於愛憎
或廹於勢要或通於賄賂勢不得已因而陞黜者有矣
又何暇論材藝較履行哉洎取捨一謬則是非紛作不
惟抑絶寒素竊慮天下因此構起訟端多矣況封彌謄
録行之且乆雖非取士之制精協盡公之道若今來諸
州解𤼵舉人且令仍舊封彌謄録者校於理甚便若以
[165-5a]
勅命方行難於遽改即乞特降約束其逐處試官如稍
渉徇私及請託不公並於常法外重行處置不然合别
定刑庶使官吏各知警懼
拯又上䟽曰臣竊見審官院差京朝官並循舊例以到
院先後為限未甞較辨賢否論次殿最清濁一溷流品
不分但以名次補闕而已甚非委重近臣審擇之意況
國家設提漕按察之職察羣吏亷穢之狀其治績尤著
者則必慰薦稱奉貪懦不治者則必體量按劾别白善
[165-5b]
惡悉以上聞而審官院署名于籍以為沮勸之本今則
不然當除擬之時但以月日次第差而授之則向來黜
陟之狀委而不顧乃同虛設豈不惜哉且黎元之命繫
于長吏今郡守縣令鮮或得人盜賊間起生民重困天
下受敝職此之由可不慎哉臣欲乞今後審官院應京
朝官初任即令勘㑹在任有舉主五人無私罪者陞為
上有舉主三人已下或無舉主及私罪者以為次其有
私罪及體量者降為下凡差授以為定制如此則進者
[165-6a]
知勸退者知懼旌别淑慝無大於此
拯又上䟽曰臣伏覩近降勅命以樞宻直學士知益州
蔣堂為奏舉前保州通判袐書丞石待舉不當罰銅四
十斤攷案石待舉殘虐屯兵刻削廪食羣兇相扇固守
城壁殺害民吏㡬成大患原其情狀免死猶未塞責而
保任之者止從輕典竊恐不足以誡其濫舉也縁河朔
三路軍民財賦事務繁劇長吏僚佐尢在得人所以申
命近臣同罪保舉葢國家慎重選擢如是之至也而論
[165-6b]
薦之人不能體認朝廷求實才偹急用之意但縁其雅
素或暱於愛私或廹於勢要或通於賄賂勢不得已因
而舉之又何暇論材器較治行之詳悉哉致一旦用之
為國生事不可不深慮也臣欲乞今後應河北陜西河
東知州軍通判兵馬都監已下依舊令兩制已上臣寮
舉曽歴三路差遣諸悉邉事京朝官及武職等委是精
當方得以次選用如擢用後稍不如舉狀並乞同坐重
行朝典
[165-7a]
侍御史裏行𫝊堯俞上奏曰臣伏覩兩制臣僚與御史
臺審刑院大理寺等處更互舉逐司属官頗為不便臣
不敢委曲叙陳乆煩天聽粗條一兩事伏乞詳擇頃者
御史闕員凡一年半方得韓縝昨吕誨出臺又當學士
院舉官塡補逮今㡬嵗而薦章未上盖縁人衆議論難
合一介之士須數人皆熟其材行其為留滯固無足恠
使元勅日限遂為空文去年舍人院舉太常博士李球
充詳議官而審刑院乞選甞歴法官者既而飛章論辨
[165-7b]
卒不復舉去就之間頗傷事體且諸司長官朝廷慎選
其所付與固已非輕至於擇人獨不倚辦臣竊謂未為
得也欲乞今後應諸司寮属合舉充者一切委長吏自
薦茍非其人及稍渉朋比重坐舉主則孰敢不盡其心
況此事唐相陸贄論之詳矣儻䝉施行深允公議
宋庠上奏曰竊見近者召試制䇿并武舉人于崇政殿
皇帝陛下親迂詔蹕留神永晝嚴門異席程其才畧誠
見聖心覈真偽進英豪之審也然臣以謂有司祇事失
[165-8a]
於奏請茍從便易乖戾舊章措置之間甚不稱陛下求
賢之意伏覩賢良方正蘇紳等就試之日並與武舉人
雜坐廡下洎摛辭寫卷皆俯伏氊上自晨至晡訖無餘
食飢虛勞悴形于歎嗟雖僅能成文可謂薄其禮矣又
況武舉人等才術膚淺流品混淆挽弩試射與兵卒無
異使天子制䇿之士並日較能此又國體之深譏者也
臣竊為朝廷惜之臣不敢上引漢唐以煩省覽仰惟先
帝故事布在耳目縉紳列位孰不知之謹按眞宗皇帝
[165-8b]
凡五䇿賢良皆躬御便坐其舉人就試並于殿廊張幕
為次埀簾設几太官賜膳酒醪茶菽無不畢供聖人之
心以謂張不次之科待非常之士所咨者天人之際所
質者古今之宜言若可行髙者足以和隂陽躋仁夀下
者足以明利害觀學術是則所責於人者若是之重矣
所設之禮也又可以輕乎勢當自然非茍而已臣恐有
司自今以徃待士之禮因循亡棄則國家雖設此舉必
無異人何者夫士有髙才必有髙節節髙禮薄將耻而
[165-9a]
不就其就者皆輕躁徼幸先身後義之徒適足啓偷競
之風玷詳延之詔若執事者以為人不逮古文罕中程
虛屈至尊行不急之務則因而罷之可也或惜其歴代
盛王之所重當世竒才之未乏則先朝舊禮庸可廢乎
伏願申詔近臣檢詳舊史作為定式付于攸司今後每
試此科即備陳條件凡厥供擬關報所由仍乞或有武
舉雜科不令同日就試庶儗人於類有協禮經仍貫而
行嗣恢世烈狂言聖擇或補大猷如允所陳乞降付中書
[165-9b]
詳議干黷旒扆臣無任省循狂瞽慙懼屏營之至
蘇舜欽上䟽曰臣昨伏覩陛下發徳音下明詔廣延天
下博習之士以大治本詔降之日識者諠然咸謂陛下
張祖宗之基致億兆之福慮意有所不逮政有所未敷
雖碩輔盈廷諫臣滿著朝訪前王之陳迹夕講先朝之
故事尚欲親聞蒭蕘廣采髦哲此非惟藴才抱器者幸
甚實亦天下之幸甚也臣竊見分四制限十一科使官
京司者得應賢良體用之目潜白屋者出赴沈淪髙蹈
[165-10a]
之制州縣判等限以字數武舉䇿試兼之騎射臣敢謂
陛下之詔體則正矣而綱條未至輙有管穴願鋪白而
言之夫賢良之科肇於漢世故公孫丞相之徒多以褐
衣射筞而解巾入仕其已居位者日邇帝光出入禁掖
志或未發則可囊奏而建言政有未安則可排闥而請
見況其身檢命勅已得為朝中官則口鉗舌卷鮮肯言
天下事惟是韋帶繩樞之士義踈禮隔趨走塵土間未
甞咫尺人主之顔靣加以天閽九重交㦸數里雖胸文
[165-10b]
陸離筆語滂霈而豈得一達旒纊之下哉脱欲聲鼓叩
輦則有司必以狂妄之罪罪之且身無一命志氣自得
邦家闕政實亦敢言漢世兼采庻士者深有意於此也
下至李唐穿鑿前軌以謂民間不知帝王之動靜俗儒
不講朝廷之經法專以官士者得應直言科及我炎統
勃興不血刃而得天下太祖太宗拓樹基扃誕布鴻文
而大變汙俗真宗嗣二后教信兩漢法笑却唐弊追還
古風故詔賢良而草莽之士無棄焉今陛下之詔有異
[165-11a]
於上是未至者一也次則髙蹈丘園沉淪草澤臣亦謂
未至者何甞聞帝者慎器與名不務虛假且遁逸之士
不示見聞今陛下垂詔而雜舉之是欲使之自見聞也
若出而赴陛下之詔是其人非沈淪者若出而求陛下
之試是其人非髙蹈者則皆露已揚才干時謁進者也
非惟失彼之行恐使人謂陛下設虛名無精求之意州
縣判等亦未折衷夫録人罪失務在淺要不過數字以
見意數句以成文今限字二百束之對耦則皆漫誕而
[165-11b]
無功繁博而寡要不可施用卒為空言至如武舉䇿試
兼之騎射竊觀詔㫖既令先進軍機後即陛試是陛下
取將帥材者也反使張一弮發數矢是陛下校一夫藝
取一人之敵也夫欲練將材而取一夫之技又何異考
編鍾堵磬而求鄭衛之音伏願賢良之科使復兩漢眞
宗之制不以官士為之限則國家之得失可聞也沈淪
髙蹈者則令諸郡守宰根索其名而籍奏之然後給傳
續食逹輦㑹試以文故蓄響埋照之流不逺而至矣書
[165-12a]
判者削其字限各罄其才而為之則文識髙劣盡可見
矣武舉者去騎射之末而訪以機畧之大則將帥之具
鱗集矣若然則陛下之詔不虚下天下之人無異議四
條而十一科正矣臣録録者豈當輙述國家大事上干
天子聽覽葢以陛下開言路塞諱門采瞽說納愚慮是
以臣析肝瀝懇而具述之其若陛下責其犯上罪其錯
議臣雖膏鉞轉壑不為之怨伏願俯而察之
知制誥王珪上奏曰右臣竊惟貢舉之法盛于有唐自
[165-12b]
貞觀訖於開元文章最隆其較藝者千餘人而所收者
無㡬咸亨上元中甞増其數然無及百人者國初取士
之科大抵皆襲唐制暨興國中始大擢貢士其後寖以
益廣無有定數故自近年以來官吏猥濫溢於常員甚
非國家所以取人之意前詔禮部應進士諸科奏名皆
以四百人為額兹誠聖慮所欲革仕進之弊而敦治原
之要也臣愚伏慮將來羣士至闕下一有扇揺而言者
輙議衝改伏望宸指申飭有司固令遵守為定式
[165-13a]
珪又上奏曰右臣竊以有唐取士之法雖有數科然當
時士選之盛者惟明經進士而已葢明經先問義而後
䇿試三試而皆通者為得第其大略與進士等國家比
試諸科既不明義又無䇿試之式但能精於誦數者則
舉以中選是豈朝廷設科取士之意哉前詔禮部令諸
科終塲日於本經問大義一十道九經五經只問大義
兹誠國家推廣教導將令士者悉以明六經大法之歸
固不專於記誦之工也臣已著之于條然慮議者以謂
[165-13b]
難於猝更猶欲安習前弊伏望朝廷預戒有司永以遵

珪又上奏曰右臣得御史臺牒奉詔令議貢舉庠序之
法夫以古之取士莫不即之以鄉里考之以行藝然後
賔興之故得純明樸茂之材咸爵之於朝今天下雖有
學人率多㳺放未盡得土著之士教授者又無訓導之
科指毎詔下京師増補監員不可勝數使飭身厲行者
與夫不肖叢然而並趨將何以别焉請選置天下學官
[165-14a]
罷京師増補監員盡命歸就本貫凡薦送俟有司考定
命長吏發其名氏參以行實而髙下之若素無檢者皆
得以斥去今計三嵗設科以大較羣士亦當間令諸道
搜訪髙行之人庻㡬逺近無遺材又諸科徒專誦數之
學無補於時請自今新人毋得應諸科皆令習明經不
數舉間可以盡革其弊若乃貢舉以詩賦䇿論取人盖
自祖宗以來収攬天下豪俊莫不用此臣不敢輕議
知制誥范鎮議取士狀曰竊以取士之敝患於以文而
[165-14b]
不以行非一日之積也其勢然也自井田廢黨遂州鄉
教訓之官不立而士不素養所以道化不粹於古也中
間號稱得人而歴世之乆如漢唐者雖不盡由於學盖
材之於位試之以事使賢者能者進而愚者不肖者退
是亦古之道也方堯之時臯陶稷契進而静言庸違方
命圮族者退材諸位而考之以事也今取士不由於學
以文而不以行及其官之也又不材諸位不考之事簿
書期會而已是本末皆失也學者士之本也慶厯中甞
[165-15a]
興學矣有貧不能入學者親老不能入學者至其親請
而免入學者是士之不盡由於學也古之士雖云取之
於鄉其實皆出於學今之士既不能盡由於學欲盡知
其行豈可得哉貢舉之法不孝不悌不得舉舉者罰是
亦責行之本也然而每一下詔應書而起以數萬計不
可以人人知也故必考之以文也今之詩賦論䇿是也
周之制行同能耦則决之以射其所謂詩賦論䇿不猶
愈於射乎故取之以文不可廢者其勢然也今天下非
[165-15b]
無學也無良師也待之不以禮也世之所謂糊名者待
盜跖可也以待盜跖之法而欲求顔閔之人其為顔閔
者不化為盜跖㡬希矣而議者以為糊名不可廢糊名
不可廢而欲責士之行誼難矣哉臣請擇良師而教之
於學以觀其素弛糊名之禁而待之以禮以飬其誠以
謹士之初也官而使之也材之以位考之以事在朝廷
者朝廷推之在州縣者州縣推之推其尤善者而進之
曰某人甞為某事為有行推其不善者而退之曰某人
[165-16a]
甞為某事為無行以謹士之終也如是而本末俱得則
天下之士相率而入於善矣其於詩賦䇿論雖無更之
可也
李淑侍經筵仁宗訪以進士詩賦䇿論先後俾以故事
對淑對曰唐調露二年劉思立為考功員外郎以進士
試䇿滅裂請帖經以觀其學試雜文以觀其才自此㳂
以為常至永隆二年進士試雜文二篇通文律始試䇿
天寳十一年進士試一經能通試文賦又通而後試䇿
[165-16b]
五條皆通中第建中二年趙賛請試以時務䇿五篇箴
論表賛各一篇以代詩賦太和三年試帖經略問大義
取精通者次試議論各一篇八年禮部試以帖經口義
次試䇿五篇問經義者三問時務者二厥後變易遂以
詩賦為第一塲論第二塲䇿第三塲帖經第四塲今陛
下欲求理道而不以雕琢為貴得取士之實矣然考官
以所試分考不能通加評校而毎塲輙退落士之中否
殆繫於幸不幸願約舊制先䇿次論次賦及詩次帖經
[165-17a]
墨義而勅有司併試四塲通校工拙毋以一塲得失為
去留詔有司議稍施行焉
蔡襄上奏曰臣伏見隋唐以來以進士明經二科取士
迄今以為永制進士雖通試詩賦策論其實去留專在
詩賦糊名謄紙以示至公㸃抹細碎條約纎悉所司奉
之便於考校明經逐塲對義鈔節注䟽記誦字數至有
一字旁寫聲形類者三兩字如有一中亦是通義字猶
不識經㫖何從而知取士之方一至于此臣聞有國家
[165-17b]
者取天下之士将以治民而經國耳故敦其行欲以表
風俗試其才欲以濟成務今進士之詩賦明經之帖義
於治民經國之術了不相闗及其間或有長材異節之
士幸而有之或官而後習非因設科而得也今有善射
者或使之御其人必自以為不能世之人亦曰彼射也
責之以御強人之所不習不可也而以詩賦帖義取士
偶與科合者即為中第一日使之臨民謀國其人必自
以為能而世之人亦習而不恠兹大可異也或曰取士
[165-18a]
在於得人豈繫詩賦策論乎皇甫鏄以賢良方正中科
而姧邪過人豈不專試䇿乎裴度以進士中第而功徳
尤著者豈不由詩賦而得之臣竊謂不然取之以其道
任之以其術而陷於姧邪其人自隳也取之不以其道
任之不以其術而能功徳著聞其人自立也豈可以自
隳與自立之人而害經乆之制乎三代之道鄉舉里選
專取徳業漢察孝亷加之䇿問取士有經術隋唐以來
盡失之矣行之既乆難於卒更今就其所試之業而裁
[165-18b]
之以試䇿為去留進士之術以大義為去留明經之術
庻㡬可行也一天下之州軍盡許立學選擇鄉里有年
徳通經義者補為教授講説經書教勗生徒不應舉者
三年後乞與助教名目且令講說應舉之人須經本州
學聽書其日限以國子監新立條約為例一請試䇿三
道為一塲考校驗落外次試論為一塲又考校驗落外
次試詩賦為一塲以三塲皆善者為優或䇿論詩賦互
有所長則互取之其䇿仍請一道問經義異同以觀其
[165-19a]
識一道問古今㳂革以觀其學一道問當世之務以觀
其才此其大略也一眀經只問所習經書異同大義所
對之義只合注䟽大意不須文字盡同或自有意見即
依注䟽解釋外任自陳述可以眀其識慮若以經科文
人所習已乆未能變革即艱其取而薄其㤙取能對大
義者頗優奬之自有稍有智識之人去彼取此矣
㐮又上奏曰臣聞人主擇宰輔宰輔擇長官長官擇僚
佐此至治之要至簡之術也周命太僕則曰慎柬乃僚
[165-19b]
漢之公府令自辟召唐陸䞇作相奏請諸司長官各擇
属吏後因䜛謗輙有變更陸䞇論之詳矣又髙元裕為
御史中丞上言御史綱紀之地官属選用宜得實才其
不稱者臣請黜之監察御史杜宣猷李瓌等並出為府
縣之職此皆前世專任長官之眀驗也國朝諸司省監
悉非本官惟御史臺職不殊古制方今臺中條制如臺
官不稱職者亦許紏舉近年臺官宰輔避嫌例不中除
多令兩制叅舉又限資考苛細多不得人葢由不寛資
[165-20a]
限不責長官之弊也近見御史中丞王拱辰奏舉楊紘
等充臺官朝廷循執舊規下兩制叅舉臣謂朝廷旣任
拱辰為中丞若實非才則當别擇才者而任之若才堪
其任則所請属官可悉委之未為過也況拱辰於官属
請去不才者而更擇才者是盡心於朝廷不避衆怨也
今御史席平已出潤州若參舉之人又得軟懦傾險之
士則何以處之臣故謂莫若專任長官寛其資限則責
有所歸也臣乞御史臺官属只下御史中丞薦舉寛其
[165-20b]
資限之格資深者為銜官卑者為裏行若能稱職亦是
官守之常不必過有陞陟或不稱職可并舉者坐之在
朝廷有責任之方風憲有得人之羙矣
知揚州劉敞上奏曰臣伏見近勅更張貢舉條約欲令
四方㳺士各歸其鄉里而有司得以觀行聽言絶濫進
之弊此誠上近古制下適時宜然臣猶謂必欲人安其
居皆有常心漸之於仁摩之於義化民成俗則莫若開
庠序以收飬之設師弟子以教誨之月考時試以勸勉
[165-21a]
之教定俗成然後賢不肖立見而真偽不雜矣今州郡
幸皆有學學皆有生徒而終患無師以教之但令掾曹
雜領其事職既不專教用不眀自古儒學之官不兼治
民盖為此也臣欲乞州郡有學處聽長吏各奏辟教授
一員於前任判司簿尉中選有文行堪為人師者充仍
令以四年為一任與理考數官資俸禄同之掾曹則學
有常師教有常業士子競勸矣於朝廷長育人材之意
誠未失也今欲㳺士歸鄉而不為設學則無以收之設
[165-21b]
學而不為置師則無以率之置師而不立課式講習之
法則無以成之三者名存實亡則學者不歸雖欲别賢
不肖興亷遜崇鄉黨之化不可得矣惟陛下裁許
敞又上奏曰臣伏見勅命諸路經略安撫轉運提刑司
舉政績尤異可備任用者各三人此誠朝廷求賢審官
疇咨僉謀之道然臣愚竊計之疑於待天下之士有多
有寡而未能均茍未能均則必有幸不幸之弊矣何以
言之陜西河北皆三十餘州軍各有經略安撫四五人
[165-22a]
并提刑轉運共舉二十餘人若所舉皆賢才固不為少
儻賢才不能若此之多必以中人常士之偶無過者而
充數則亦有幸而得舉者矣京西淮南亦皆二十餘州
軍唯有提刑轉運兩司而所舉不過六人如令二十餘
州軍誠寡賢才矣固不為恡如賢才衆多而限以六人
之數則亦必有不幸而見遺者矣幸而得舉者朝廷無
由知且信以為賢而用之不幸而見遺者朝廷亦無由
知且信以為不肖而棄之則設法之弊也至於江南東
[165-22b]
西福建官吏之衆不能半淮南二廣夔利福建儌外吏
或以謫徃或以攝補員常不足今亦與内地等皆不可
均者也恐未能慰士大夫之望伏乞更賜詳察損所有
餘而増所不足使常人無或以幸而進賢才無或以不
幸而遺則於治體為允
敞又上奏曰臣伏以朝廷設保薦之令者欲振拔幽滯
甄録才實也士大夫所以報國恩無過於此矣然猶閉
其聽請濫進之隙故限以定員結以同罪防禁既詳責
[165-23a]
望又重不可復加而頃來奏章之入或文字小不應式
或筆畫偶有所遺於義無害皆見退却甚失朝廷求才
實之本亦非士大夫舉所知之意也臣謂中外舉狀除
員數須要照㑹不可不言及同罪所以立法不可不謹
其他雖小小差悞並許收使不須曲難如此足以開廣
薦引之路亦杜絶所由巧文要市之敝庻㡬簡而易行

敞又上奏曰臣伏見今嵗制舉中選者三人耳其間猶
[165-23b]
有以薄於行誼而被黜者此非有司校試之不精盖在
於聽言而不察行玩文而不計實之蔽也選舉若此豈
可為永法哉臣前嵗甞言州郡有學學皆有生徒而患
無講授之師以專領之乞令州郡自辟選人為教授仍
理四考為一任未䝉施行臣以謂朝廷大務莫重於選
舉常患㳺士不安其鄉里則有司無由考其行實是以
專取詞藻則賢不肖混淆至於廉耻之節壊而浮偽之
俗成皆從此塗出也今使州郡有學學皆有師師皆有
[165-24a]
課試之法居常則勉其學而矯其失當貢士則訂其行
而程其言一郡之士性之若否習之邪正能之多少皆
可預見而蚤定也於是上其名與計偕則選舉精矣人
知為善於其身然後乃能信於鄉里信於鄉里然後乃
得聞於朝也則皆勸於為善矣一紀之外三十年之内
教成俗定則士各安其土相厲以義相尚以節何患賢
士之難得哉誠如此古治之風庻㡬可復也事固有言
之似迂而理甚切行之似近而功甚逺者教化之謂也
[165-24b]
伏乞檢㑹臣前奏事理特賜詳擇
知制誥胡宿上奏曰臣等竊以六經傳先王之道教化
根本舊制課試進士止以詩賦䇿論簡拔才俊其實少
有專門名學之人諸科雖能誦記章句復又不通大義
施於有政則又牆靣所以前後論取士者常以此科為
言景祐制書節文始令禮部貢院舉人通三經已上進
士諸科過落外許自陳甞於某處講授某經貢院别試
經義十道直取聖賢意義解釋對答或以詩書引證不
[165-25a]
須全具注䟽以六通為合格講誦精通具名聞奏乞差
學官或御試覆試得中具對義粗通取㫖此則聖朝扶
進經術漸復兩漢射䇿之舉也慶厯六年應詔者士四
人合格者八人進士諸科各四人皇祐元年應詔者八
十二人合格者二人進士五人諸科二人今年投牒進
士七十七人諸科五十人凡一百二十七人比之嚮來
數目倍多豈非詔書開勸使然而利禄誘導之至也條
制毎科不得過五人比再經覆試又須過落奬進之路
[165-25b]
似未開廣恐學者稍怠懈美業中止臣等欲望聖慈稍
増人數以勸來者四方聞朝廷參用此科取士莫不靡
然向風潜心經術則彬彬之舉兼成於前代矣
宿又上奏曰臣聞漢制刺史奉詔條察州秩六百石至
卑也委之察一部者意在秩卑無所顧惜敢刺舉耳某
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文武名臣欲盡委察今之轉運
使大抵漢刺史之職也陟黜臧否興利除害莫不係之
國初用官亦輕選才則重其間外計多著能名古人有
[165-26a]
言引一代之人理一代之務不借才於異代若謂方今
乏人是誣一代之人也頋朝廷所選用何如耳若欲天
下轉運使盡得其人莫若慎選省府推判官提㸃刑獄
此三道者取才之要比來夤縁用人忽略此職一槩置
親厚之吏或假借横勢之家故外計之任有以資叙而
入往年葉清臣在三司判官不才者奏罷數人當時物
論是之今稍稍復用矣天聖景祐之間屢降大勅舉提
㸃刑獄頗亦得人近年多㳂差遣勅上帶入選舉之法
[165-26b]
格而不行又罕見顯拔循吏為之省府陛下惠綏元元
勵精政治近制川廣知州通判知縣並須選差所以重
遐方而矜逺俗也況轉運使提㸃刑獄表率部吏宣眀
風化可不慎擇哉宜得通知民事綽有才望者居之若
按舉稱職風績較然或増秩再留或移蒞劇部俾乆其
任以伸厥能諸積乆累官秩髙而才下素望不著者不
可使居其任恐隳職事且非陛下求治之意
宿為翰林學士又上奏曰臣竊以殿前馬歩軍等帥臣
[165-27a]
統陛下爪牙之兵為陛下心腹之佐宿衛宫省拱扈宸
極凡所進任固先出於聖意然後參訪大臣公議既同
方可除授近來内外臣僚多舉武臣管軍此非臣下輕
可論薦漢宣帝時丞相黄覇薦侍中樂陵侯史髙為太
尉帝使尚書召覇曰樂陵侯髙帷幄近臣朕之所自親
君何越職而舉之尚書令丞相對覇免冠謝罪數日乃
決覇為丞相薦髙為太尉以職事言之未為過舉猶見
詰責如此豈非以太尉掌武之官也陸賈有言將相和
[165-27b]
則權不分權不分則士豫附士豫附則國家安以此而
言宿衛帥臣當選謹厚朴忠之人以總禁旅不宜輕用
論薦以收私㤙或任非其才則開隙生事國之利器所
宜慎重
尚書度支郎中金君卿上奏曰臣不避誅罰敢以愚見
謹條貢舉事切於時宜較然易行者有三析于章左伏
望聖聦俯加裁擇𤼵於睿斷早賜施行臣人賤言鄙輕
浼宸旒無任俯伏待罪戰汗屏營之至
[165-28a]
 一事臣伏覩皇祐二年明堂赦書節文貢舉人曽經
  先朝省試下特免將來文解如省試不合格者别
  具名聞奏臣妄測聖心盖謂其人甞䝉先帝樂育
  之㤙又恤其乆於場屋而特加優異也臣竊觀先
  朝舉人類多在耆艾氣體衰朽或素無生業廹於
  貲費而天下州郡逺者動萬千里夫以貧病衰老
  至甚之人驟為萬千里之行則其為勞亦甚矣至
  如前嵗詔下先朝舉人希覬㤙澤望風而至都下
[165-28b]
  者甚衆是時朝廷别無㤙㫖例賜錢二千俾為歸
  計而属嵗厲疫在道或病或死者不少誠可憫傷
  今而詔下臣竊思其人力能往者十無三四其三四中
  勞其筋力苦於道途不幸而病且死者抑又可料則
  是得以名聞者十才一二爾伏惟陛下躬祀眀堂
  使民知孝有生之類莫不涵被㤙渥故人人鼓舞
  歌詠喜逄盛眀在先朝學校之人䝉陛下預開優
  恤之意特異於常今其間力不能往者獨不䝉惠
[165-29a]
  澤之流均及其身此人可憫也臣今欲望聖慈特
  詔天下州郡先朝舉人有願赴省試者聽之其間
  有貧病衰老就試不得者委本州郡勘㑹得解後
  來但不曽犯真刑者具名聞奏乞朝廷就賜一上
  佐之官以畢餘年臣觀此等人雖材器或有短長
  然自束髮從學至老而志操不變是亦有意於善
  也今若朝廷惻然憫其夙心使至暮年卒被㤙命
  少酬願望庻不辜生平嗜學之志上以廣先帝樂
[165-29b]
  育之㤙次以彰陛下優老好善之實而又使天下
  之人曉然知為學之利也
 二事臣聞漢世學者皆以専經補吏故士者治身從
  政罔悖於理當時所得類多有道之士而後世不
  克循之故所進之人未有如兩漢之盛也國家因
  近代之制用詞科以取士向者有司命題發䇿多
  不專於經典徃往雜取諸家小説故朝廷患其如
  此亦甞頒示條約須得於國子監經史中出題目
[165-30a]
  近嵗已來遂於注䟽及但係監本諸雜文字中擿
  裂句讀以為題目況本朝文物寖盛國庠典籍部
  類寔繁學者若專志於經則不足以備科試將遍而
  治之則力有所不逮由是靡靡然秪務馳騁渉獵
  破碎文義以絢飾辭章而已求其内可以美其身
  外可以謀王體斷國論者盖㡬希矣凡士之出處
  語黙鮮能及於古者亦由不専於經術而然也臣
  今欲乞申勅内外主司凡試進士詩賦只於九經
[165-30b]
  正文中出題目其䇿論亦詳於三史及荀孟揚雄
  書中通用如此行之則學者皆務深於經術而有
  道之士出矣
 三事臣竊見向來開封府國子監兩處應舉者常至
  數千人其間雖有竒才異士然亦類多託籍冒名
  浮薄不逞者雜于其中或紛撓禮闈動致喧爭或
  輕議國體妄生謗讟是非雜揉玷我士風朝廷近
  年亦患其然故甞詔立賞格許人告訐徒使狡詐
[165-31a]
  之人夤縁為姦興構獄訟殊虧事體適長澆風以
  至于引試之際則士人汹湧讙噪不可止禦至有
  歐擊吏卒肝腦塗地者況天府國庠乃朝家觀禮
  示化之地而萃集浮薄不逞之徒為弊至此甚可
  恠也今年自聞詔下四方之往者不絶於道臣恐
  前嵗之弊未能遽已也竊原士之所以輕去州郡
  而樂趨府監者大抵以近年州郡立定解額多不
  均一及開封府國子監素無定額比之外郡稍寛
[165-31b]
  故外郡解額少處競奔湊京師及府監舉人保明
  行實約束未盡致有冒名之弊臣今以諸郡應舉
  人數計之有十人解一名處有二十人及三十人
  已上解一名處又況毎嵗人數多少不定若只限
  以舊額實見不均臣今欲乞申勅開封府國子監
  及天下州郡例皆以分數取人二十人中與解一名
  則不惟取士之均又使人皆樂就於鄉舉矣其開
  封府進士須得在京户稅委實居止去處不實者
[165-32a]
  論違制之罪雖去官經赦見任官委保不得原免
  其衣冠子弟今後就學上庠者須得本貫見任官
  與發保明文牒方許入學類試則府監無偽濫之
  弊矣
英宗治平元年叅知政事歐陽脩上奏曰臣伏見近有
臣寮上言乞將南省考試舉人各以路分糊名於逐路
毎十人解一人等事雖已奉聖㫖送兩制詳定臣亦有
愚見合具敷陳竊以國家取士之制比於前世最號至
[165-32b]
公蓋累聖留心講求曲盡以謂王者無外天下一家故
不問東西南北之人盡聚諸路貢士混合為一而惟材
是擇又糊名謄録而考之使主司莫知為何方之人誰
氏之子不得有所憎愛薄厚於其間故議者謂國家科
塲之制雖未復古法而便於今世其無情如造化至公
如權衡祖宗以來不可易之制也𫝊曰無作聰明亂舊
章又曰利不百者不變法今言事之臣偶見一端即議
更改此臣所區區欲為陛下守祖宗之法也臣所謂偶
[165-33a]
見一端者盖言事之人但見毎次科塲東南進士得多
而西北進士得少故欲改法使多取西北進士爾殊不
知天下至廣四方風俗異宜而人性各有利鈍東南之
俗好文故進士多而經學少西北之人尚質故進士少而
經學多所以科塲取士東南多取進士西北多取經學
者各因其材性所長而各隨其多少取之今以進士經
學合而較之則其數均若必論進士則多少不等此臣
所謂偏見之一端其不可者一也國家方以官濫為患
[165-33b]
取士數必難増若欲多取西北之人則却須多減東南
之數今東南州軍進士取解者二三千人處只解二三
十人是百人取一人盖已痛裁抑之矣西北州軍取解
至多處不過百人而所解至十餘人是十人取一人比
之東 十倍假借之矣若至南省又減東南而増西北
則是已裁抑者又裁抑之已假借者又假借之此其不
可者二也東南之士於千人中解十人其初選已精矣
故至南省所試合格者多西北之士學業不及東南當
[165-34a]
發解時又十倍優假之盖其初選已濫矣故至南省所
試不合格者多今若以一例以十人取一人則東南之
人合格而落者多矣西北之人不合格而得者多矣至
於他路理不可齊偶有一路合格人多亦限以十一落
之偶有一路合格人少亦須充足十一之數使合落者
得合得者落取舎顛倒能否混淆其不可者三也且朝
廷較藝取人而使有藝者屈落無藝者濫得不問繆濫
只要諸路數停此其不可者四也且言事者本欲多取
[165-34b]
諸路土著之人若此法一行則寄應者爭趨而往今開
封府寄應之弊可驗矣此所謂法出而姦生其不可者
五也今廣南東西路進士例名絶無舉業諸州但據數
解發其人亦自知無藝只來一就省試而歸冀作攝官
爾朝廷以嶺外煙瘴北人不便須藉攝官亦許其如此
今若一例與諸路十人取一人此為繆濫又非西北之
比此其不可者六也凡此六者乃大槩爾若舊法一壊
新議必行則弊濫隨生何可勝數故臣以謂且遵舊制
[165-35a]
但務擇人推朝廷至公待四方如一惟能是選人自無
言此乃當今可行之法爾若謂士習浮華當先考行就
如新議亦須只考程試安能必取行實之人議者又謂
西北近邊士要牢籠此甚不然之論也使不逞之人不
能為患則已茍可為患則何方無之前世賊亂之臣起
於東南者甚衆其大者如項羽蕭銑之徒是已至如黄
巢王仙芝之輩又皆起亂中州者爾不逞之人豈專西
北矧貢舉所設本待材賢牢籠不逞當别有術不在科
[165-35b]
塲也惟事乆不能無弊有當留意者然不須更改法制
止在振舉綱條爾近年以來舉人盛行懐挾排門大譟
免冠突入虧損士風傷敗善類此由舉人既多而君子
小人雜聚所司力不能制雖朝廷素有禁約條制甚嚴
而上下因循不復申舉惟此一事為科塲大患而言事
者獨不及之願下有司議革其弊此當今科塲之患也
臣忝貳宰司預聞國論茍不能為陛下守祖宗之法而
言又不足取於人主則厚顔尸禄豈敢偷安而乆處乎
[165-36a]
故猶此彊言乞賜裁擇
三年命宰執舉舘職五人先是英宗謂中書曰水潦為
災言事者云咎在不能進賢何也脩對曰近年進賢路
狹往時入舘有三路今塞其二矣進士髙科一路也大
臣薦舉一路也因差遣例除一路也往年五人以上皆
得試第一人及第不十年有至輔相者今第一人兩任
方得試而第二人以下不復試是髙科路塞矣往時大
臣薦舉即召試今只令上簿候缺人乃試是薦舉路塞
[165-36b]
矣惟有因差遣例除者半是年勞老病之人此臣所謂
薦舉路狹也帝納之故有是命
英宗時知諫院司馬光上奏曰伏見國家間嵗一開科
塲詔下州郡使之鄉舉里選遣詣京師覆試於禮部雖
幽逺之士咸與其進然而天下發解進士到省常不下
二千餘人南省取者纔及二百而開封國學鏁廳預奏
名者殆將大半其諸路州軍所得者僅百餘人爾惟陜
西河東河北荆湖北廣南東西等路州軍舉人近年中
[165-37a]
第者或一二竊以科舉既頻天下之士誠奔走之不易
而嶺外尤為遐僻毎隨計動經五七千里往來不啻百
餘程跋履道塗䝉犯風雪比至京師扶持困躓之不暇
使與郊圻安燕之士角其藝能固不可得也既而不第
孤寒之路最為蹭蹬干進且難往徃廢學於臣愚見似
有未均欲乞今後南省考試進士將開封國學鏁廰舉
人試卷衮同糊名其諸道州府舉人試卷各以逐路糊
名委封彌官於試卷上題以在京逐路字用印送考試
[165-37b]
官其南省所放合格進士乞於在京逐路以分數裁定
取人所貴國家科第均及中外如允所請伏乞下兩制
詳定者右謹具如前當院今將簿籍勘㑹近嵗三次科
塲内嘉祐三年國子監得解及免解進士共一百一十
八人及第者二十二人約五人中取一人開封府得解
及免解進士共二百七十八人及第者四十四人約六
人中取一人河北路得解及免解進士共一百五十二
人及第者五人約三十人中取一人京東路得解及免
[165-38a]
解進士共一百五十七人及第者五人梓州路得解及
免解進士共六十三人及第者二人並約三十人中取
一人廣南東路得解及免解進士共九十七人及第者
三人約三十二人中取一人荆湖南路得解及免解進
士共六十九人及第者二人約三十四人中取一人廣
南西路得解及免解進士共三十八人利州路得解及
免解進士共三十六人夔州路得解及免解進士共二
十八人及第者各共一人河東路得解及免解進士共
[165-38b]
四十四人全無人及第嘉祐五年國子監得解及免解
進士共一百八人及第者二十八人開封府得解及免
解進士共二百六十六人及第者六十九人並約四人
中取一人京東路得解及免解進士共一百五十人及
第者五人約三十人中取一人荆湖南路得解及免解
進士共六十九人及第者二人約三十四人中取一人
廣南東路得解及免解進士共八十四人及第者二人
約四十二人中取一人河東路得解及免解進士共四
[165-39a]
十一人陜西路得解及免解進士共一百二十三人及
第者各只一人荆湖北路得解及免解進士共二十四
人廣南西路得解及免解進士共六十三人夔州路得
解及免解進士共三十二人並全無人及第嘉祐七年
國子監得解及免解進士共一百一十一人及第者三
十人約四人中取一人開封府得解及免解進士共三
百七人及第者六十六人約五人中取一人荆湖南路
得解及免解進士六十八人及第者二人約三十四人
[165-39b]
中取一人陜西路得解及免解進士共一百二十四人
及第者二人約六十二人中取一人河北路得解及免
解進士共一百五十四人河東路得解及免解進士共
四十五人荆湖北路得解及免解進士共二十三人及
第者各一人廣南東路得解及免解進士共七十七人
廣南西路得解及免解進士共六十三人利州路得解
及免解進士共二十八人並全無人及第以此比較在
京及諸路舉人得失多少之數顯然大叚不均盖以朝
[165-40a]
廷毎次科塲所差試官率皆兩制三館之人其所好尚
即成風俗在京舉人追趨時好易知體面淵源漸染文
采自工使僻逺孤陋之人與之為敵混同封彌考較長
短勢不侔矣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言
雖㣲陋之處必有賢才不可誣也是以古之取士以郡
國戸口多少為率或以徳行或以材能隨其所長各有
所取近自族姻逺及夷狄無小無大不可遺也今或數
路之中全無一人及第則所遺多矣國家用人之法非
[165-40b]
進士及第者不得美官非善為賦詩論䇿者不得及第
非逰學京師者不善為賦詩論䇿以此之故使四方學
士皆棄背鄉里違去二親老於京師不復更歸其間亦
有身負過惡或隠憂匿服不敢於鄉里取解者往徃私
買監牒妄冒户貫於京師取解自間嵗開科塲以來逺
方舉人憚於往還只在京師寄應者比舊尤多國家雖
重為科禁至於不用䕃贖然曽犯之人嵗嵗滋甚所以
然者盖由每次科塲及第進士大率是國子監開封府
[165-41a]
解送之人則人之常情誰肯去此而就彼哉夫設美言
厚利進取之塗以誘人於前而以苛法空文禁之於後
是猶決洪河之尾而捧土以塞之其勢必不行矣書曰
無偏無黨王道蕩蕩國家設賢能之科以俟四方之士
豈可使京師詐妄之人獨得取之今來栁材所起請科
塲事件若依而行之委得中外均平事理尤當可使孤
逺者有望進達僑寓者各思還本土矣難者必曰國家
比設封彌謄録以盡至公其諸路舉人所以及第少於
[165-41b]
在京者自以文藝踈拙長短相形理宜黜退今若於封
彌試卷上題在京逐路字號必慮試官挾私因此得以
用情是大不然國家設官分職以待賢能大者道徳器
識以弼諧教化其次明察惠和以拊循州縣其次方略
勇果以扞禦外侮小者刑獄錢榖以供給役使豈可專
取文藝之人欲以備百官濟萬事邪然則四方之人雖
於文藝或有所短而其餘所長有益於公家之用者盖
亦多矣安可盡加棄斥使終身不仕耶凡試官挾私者
[165-42a]
不過徇其親知鄉黨今雖題逐路字號若試官欲徇其
親知則一路之人共聚一處不知何者為其親知若欲
徇其鄉黨則一路之中所取自有分數豈敢偏於本路
剰取一人以此言之雖題逐路字號試官亦無所容其
私也今欲乞依栁材起請今後南省考試云云裁定取
人若朝廷尚以為有嫌疑即乞令封彌官將國子監開
封府及十八路臨時各以一字為偏傍立號假若國子
監盡用乾字開封府盡用坤字京東路盡用離字京西
[165-42b]
路盡用坎字為偏傍其餘路並依此例委知貢舉官於
逐號考校文理善惡各隨其短長毎十人中取一人奏
名其不滿十人者六人以上亦取一人五人以下更不
取人其親戚舉人别試者縁人數至少更不分别立號
只依舊條衮同封彌分數取人其合該奏名者更不入
南省奏名數内如允所奏乞降指揮下貢院遵守施行
光又上奏曰臣聞致治之本在於得賢天下至廣羣臣
至衆人主不能徧知必資薦舉不得其實則邪巧並進
[165-43a]
官職耗廢是故設連坐之法以懲之此百王不易之道
也伏見近降詔書令中外臣寮於文資官内不以職位
髙下舉行實素著官政尤異可僃陞擢任使之人又於
諸司使以下至三班使臣内舉堪充將領及行陳任使
之人此乃前世之令典當今之切務臣始聞之不勝慶
抃既而議者皆言數年之前亦曽有此詔書所舉甚衆
未聞朝廷曽有所陞擢今兹盖亦修故事飾虚名而已
非有求賢之實也若果如此誠有何益臣愚欲望陛下
[165-43b]
盡將今來臣寮所舉之人隨逐人資叙各置一簿編其
姓名留之禁中其副本降付中書樞宻院若遇文臣轉
運使提㸃刑獄轉運判官知大藩府及武臣縂管鈐轄
路分都監知州軍等有闕除用舊資叙人外應係陟入
上件差遣者並乞於今來舉官簿内次等資叙人中陛
下親加選擇㸃定一人其不係今來薦舉之人不得差
充上件差遣若陞陟以後他日職事敗闕不如所舉及
犯贓私罪其舉主並依法施行雖見任兩府亦乞不以
[165-44a]
恩例特放凡係舉官不當降官及降差遣者未滿三年
雖遇恩赦不得牽復如此則羣臣莫敢不盡公擇人天
下賢才皆可得而官使矣
光又上奏曰臣竊見國家舊制資䕃出身人初授差遣
者並令審官院流内銓試省格詩或賦或論一首或五
經墨義十道各從其便其賦論墨義徒有其名無人願
試大率皆乞試詩其間甚有假手於人真偽難辨就使
自能作詩辭采髙妙施於治民亦無所用不可以此便
[165-44b]
為殿最臣欲乞今後應資䕃出身人初授差遣者並委
審官院流内銓試孝經論語大義共三道仍令主判臣
寮更將所對義面加詢問使之口説若義理精通者特
為一等并所試大義卷子保明聞奏京官與減一任監
當選人並與家便差遣合入家便者與先次其義理稍
通者依常調不通者且令修學候一周年外再試必須
試中方得出官若年四十以上者即聽依舊制只寫家
狀讀律如此則公卿大夫子弟皆嚮學知道亦近於先
[165-45a]
王教胄子之術也
孫洙上䟽曰三代而下選舉之法何紛紛乎其法始得
者終必失也故孝亷之始得也人務本行也其終失也
計口繆舉也辟署之始得也人樂自修也其終失也流
競成俗也限年之始得也敦徳飬器也其終失也少成
不貴也九品之始得也家舉人興也其終失也愛憎在
吏也清議之始得也名實相尚也其終失也浮偽相沮
也銓選之始得也權不外假也其終失也羙惡同流也
[165-45b]
故孝亷失之繆辟舉失之詭限年失之同九品失之徇
清議失之偽銓選失之雜是六者之法皆足以救一時
而不足以通百世也故始終而各有得失焉今始終一
切皆失者其國家資格之法乎臣請言其弊今賢材之
伏於下者資格閡之也職業之廢於官者資格牽之也
士之寡亷無耻者爭於資格也民之困於虐政暴吏資
格之人衆也萬事之所以抗弊百吏之所以廢弛法制
之所以頽爛決潰而不之救者皆資格之失也惟天之
[165-46a]
生大賢大徳也非以私厚其人將使之輔生民之治者
也惟人之有大材大智者非以獨樂其身將以振生民
之窮者也今小人累日而取貴仕君子側身而困卑位
賢者戴不肖於上而愚者役智者於下爵不考徳禄不
授能故曰賢材之伏於下者資格閡之也才足以堪其
任小拘嵗月而妨之矣力不足以稱其位増累攷級而
得之矣所得非所求也所求非所任也位不度才功不
索實故曰職業之廢於官者資格牽之也今夫計嵗閥
[165-46b]
而爭年勞者日夜相闘也有司躐一名差一級則攝衣
而羣爭愬矣其甚者或懐黄敕而置于丞相之前也其
行義去市賈者亡㡬耳故曰士之寡亷鮮恥者争於資
格也來而暴一邑既嵗滿矣又去而虐一州也非以贓
敗至死不黜虎吏劘牙而食於民賢者欝死於巖穴而
赤子不得愛其父母也故曰民之困於虐政暴吏者資
格之人衆也夫資格之法起於後魏崔亮而復行之於
唐之裴光庭是二子者其當世固以罪之不待後世之
[165-47a]
譏矣然而行之前世不過數十年者也後得稱職者矯
而更之故其患不大今資格之弊流漫根結踵為常法
方且世世而遵行之矣往者不知非來者不知矯故曰
萬事抗弊百吏廢弛法制頽爛決潰而不之救也雖然
不無小利也小便也利之者惷愚而廢滯者也便之者
耋老而庸昏者也而於天下國家焉則大失也大害也
然而提選部者亦以是法為簡而易守也百品千羣不
復銓叙人物而綜覈功實一吏在前勘簿呼名而授之
[165-47b]
矣坐廟堂者亦以是法為要而易行也大官大職列籍
按氏差第日月遝然而登之矣上下相冒而賢材去愈
逺可為太息也為今之急誠宜大蠲弊法簡抜異能爵
以功為先後用才為序次無以積勤累勞者為髙叙無
以深資乆考者為優選智愚以别善否陳前而萬事不
治庻功不熈者臣愚未甞聞也
知通進銀臺司韓維上言曰臣竊思自古致治之術莫
不以守令為急誠知務也縣令今已舉之矣唯知州但
[165-48a]
用資序名次充補略無選用之法一非其人數萬之生
聚便受其弊甚可痛也伏望聖慈特詔諸路轉運提刑
除藩鎮及堂選知州外其乆積姦弊號為難理及累被
灾傷盜賊數𤼵處所悉以上聞朝廷慎擇有識向公臣
寮舉才任治民者往臨其處俟見實有政理即隨其迹
狀大小陞入堂選州郡或擢升省府及監司任使其間
増秩賜金錫詔褒勸之法繫自朝廷臨事裁處所冀中
庸常調之人知有自奮之路各加厲勉疲瘵之俗漸被
[165-48b]
聖澤
御史中丞賈黯言今京朝官至卿監凡二千八百餘員
而吏部奏舉磨勘選人未引見者至二百五十餘人且
以先朝事較之方天聖中法尚簡選人以四考改官而
諸路使者薦部吏未有限數而在京臺閣及常參官甞
任知州通判者雖非部吏皆得薦時磨勘改官者嵗才
數十人後資考頗増而知州薦吏視属邑多少裁定其
數常參官不許薦士其條約漸繁而改官者固已衆矣
[165-49a]
然引對猶未有待次者也皇祐中始限監司奏舉之數
其法益宻而磨勘待次者已不減六七十人皇祐及今
纔十年矣而猥多至於三倍向也法䟽而其數省今也
法宻而其數増此何故哉正在薦吏者嵗限定員務充
數而已如郡守嵗許薦五人而嵗終不滿其數則人人
以為遺已當舉者避謗畏譏欲止不敢此所以多而真
才實亷未免慁於無能也宜明詔天下使有人則薦不
必滿所限之數天子納其言
[165-49b]
 
 
 
 
 
 
 
 歴代名臣奏議卷一百六十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