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R2f0039 歷代名臣奏議-明-楊士奇 (master)


[200-1a]
欽定四庫全書
 歴代名臣奏議卷二百
            明 楊士竒等 撰
  求言
宋哲宗元祐元年殿中侍御史孫升上奏曰臣聞古人有
言曰武王諤諤而昌桀紂黙黙而亡夫以一士之謇諤豈
足致成周之昌一人之循黙安能速夏商之亡積累然也
何則謇諤之言達則壅蔽之患除壅蔽之患除則忠言日聞
[200-1b]
忠言日聞則變止扵未然禍消於未兆詩曰濟濟多士文王
以寧則其昌也不亦宜乎循黙之風長則壅蔽之患成壅蔽
之患成則忠言不聞忠言不聞則變生於不測禍至於已然
詩曰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刑曽是莫聴大命以傾則其亡也
不亦宜乎壅蔽之傷國其患如此是以秦之盛强金城千里
子孫帝王萬世之業而趙髙咫尺以鹿名馬則四海九州之
以亂為治以危為安以白為黒以賢為愚固無足恠是以民
窮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亂而政不脩此壅蔽之極
[200-2a]
而秦之所以亡也夫世之治亂係乎君子小人消長内
外而已天下君子寡而小人衆君子常患乎在外而小
人常患乎居内是以自古治世少而亂世多也然則朝
廷之有君子可不貴㢤恭惟二聖臨御以来首開言路
登用正人天下所謂忠信端良之士豪傑俊偉之才俱
收並用無有棄遺近世得人之盛未有如今日者也君
子日進而小人日退忠正日長而邪慝日消在廷濟濟
有成周之風此首開言路之效也臣愚不肖遭遇明時
[200-2b]
獲在言職甞䝉賜對親承徳音使盡言無間雖有過差
聖慈為之主張臣佩服訓辭以謂自古聖帝明王欲治
求言之意不過如此而已伏惟皇帝陛下恭黙不言太
皇太后陛下簾聽庶政一日萬機之㣲四海九州之逺
深居房闥與共事者元老執政大臣爾今此數人者皆
至公而無私處事無一不當扵理猶廣達耳目杜漸防
㣲況未能皆至公而無私處事無一不當扵理而陛下
乃於耳目之臣論議之際置黨附之疑開小人之隙疑間
[200-3a]
一開讒巧必作則君子不可勝誅而言者不安其職矣
言者不安其職則朋黨比周之說勝賣直掠美之言入
則雖聖聽不能無惑聽惑則其弊必至於厭言言厭則
循黙之風作壅蔽之患生忠言不復聞矣臣切恐非朝
廷之福也臣不勝大懼願陛下深思往古之明戒無替
前日之訓詞除黨附之疑心待端良之君子無使循黙
之風作壅蔽之患生則天下幸甚
殿中侍御史林旦上奏曰廣言路然後知得失達民情
[200-3b]
然後知利病竊見去嵗五月詔求讜言士民爭欲自獻
及詳觀詔語名雖求諫實欲拒言約束丁寧使不得觀
望迎合犯令干譽終之以必行黜罰以恐懼之於是人
人相戒言將出而復止至於再申諭告方達天聦聞初
詔乃蔡確章惇造端其詞盡出於惇今二人既去其餘
黨常懐醜正惡直之心願深留宸慮以折邪謀
三年翰林學士知制誥兼侍讀蘇軾上奏曰臣近以目
昏臂痛堅乞一郡蓋亦自知受性剛褊黑白太明難以
[200-4a]
處衆伏䝉聖慈降詔不許兩遣使者存問慰安天恩深
厚淪入骨髓臣謂此恩當以死報不當更計身之安危
故復起就職而職事清閒未知死所每因進讀之間事
有切扵今日者輙復盡言庶補萬一昨日所讀寳訓有
云淳化二年上謂侍臣諸州牧監馬多瘦死盖養飼失
時枉致病斃近令取十數槽寘殿庭下視其芻秣教之
養療庶革此弊臣因進言馬所以病盖將吏不職致圉
人盜減芻粟且不卹其飢飽勞逸故也馬不能言無由
[200-4b]
申訴故太宗至仁深哀憐之寘之殿庭親加督視民之
扵馬輕重不同若官吏不得其人人雖能言上下隔絶不
能自訴無異扵馬馬之飢瘦勞苦則有斃踣奔逸之憂
民之窮困無聊則有溝壑盗賊之患然而四海之衆非
如養馬可以寘之殿庭惟當廣任忠賢以為耳目若忠
賢踈逺諂佞在旁則民之疾苦無由上達秦二世時陳
勝吴廣已屠三川殺李由而二世不知陳後主時隋兵
已渡江而後主不知此皆昏主不足道如唐明皇親致
[200-5a]
太平可謂明主而張九齡死李林甫楊國忠用事鮮于
仲通以二十萬人沒于雲南不奏一人反更告㨗明皇
不問以至上下相䝉祿山之亂兵已過河而明皇不知
也今朝廷雖無此事然臣聞去嵗夏賊犯鎮戎所殺掠
不可勝数或云至萬餘人而邊將乃奏云野無所掠其
後朝廷訪聞委提刑司體量而提刑孫路止奏十餘人
乞朝廷先賜放罪然後體量實數至今遷延二年終未
結絶聞奏凡死事之家官所當卹若隠而不奏則生死
[200-5b]
銜寃何以使人此豈小事而路為耳目之司既不隨事
奏聞朝廷既行䝉蔽又乞放罪遷延侮玩一至于此臣
謂此風漸不可長馴致其患何所不有此臣之所深憂
也臣非不知陛下必已厭臣之多言左右必已獻臣之
多事然受恩深重不敢自同衆人若以此獲罪亦無所
七年翰林學士范祖禹論求言疏曰臣聞禹戒舜曰后
克艱厥后臣克艱厥臣政乃乂黎民敏徳舜曰俞允若
兹嘉言罔攸伏野無遺賢萬邦咸寧稽于衆捨已從人
[200-6a]
不虐無告不廢困窮惟帝時克后克艱厥后者知為君
難也臣克艱厥臣者知為臣不易也君知為君之難則
不可不求言於臣臣知為臣之難則不可不極言於君
如此則政乃治黎民化之敏於為徳矣君知為君之難
此孔子所謂一言而可以興邦也不知為君之難則所
樂者唯其言而人莫予違也夫為人君出言不善而人
莫敢違此孔子所謂一言而喪邦也舜知其如此故答
禹曰信如此則嘉言無所隠伏人臣得行其言則天下
[200-6b]
之士願立於朝故野無遺賢賢人皆在朝則萬國咸寧
矣人君能盡天下之善言不遺天下之賢人又動必稽
于衆捨已以從人故能不虐無告皆得其所不廢困窮皆
得其養惟帝堯能之禹以道陳戒故以此告舜舜以堯
為法故以此荅禹其要在於聽言用賢從衆愛民而
已臣今日所講孟子不敢勸齊王𤼵粟以救飢則與
此正相違齊王為民父母坐視齊國飢饉其民將轉
死溝壑而孟子不敢復言譬之馮婦搏虎豈得嘉言
[200-7a]
無所伏哉臣觀齊王不忍一牛之死以羊易之非無仁
心也然而不能推愛牛之心而愛民見牛將死則知愛
之見民將死則不知愛是以民飢而不救此所以為不
仁也齊人無以仁義與王言者孟子非堯舜之道不敢陳
於王前孟子見之時少齊人見之時多譬如萌生之物一
日溫之十日寒之雖欲其生豈可得哉此所以為不智也
齊王不仁不智由不能聽言用賢也昔仁宗謂輔臣曰如
聞州郡嘗於夏秋之際先奏時雨霑足稼穡豋茂後或災
[200-7b]
傷畏罪不敢以聞使民不得免賦租甚非長吏愛民之意
乃著令不罪州郡吏而聽除民租又有奏水災過實者有
司請加之罪仁宗曰州郡多奏祥瑞至於水旱之災或抑
而不聞今守臣自陳墊壊官私廬舍意亦在民豈當加罪
也仁宗聖心恤民如此若使孟子遇仁宗之時豈有不言
者哉臣願陛下以舜禹之言為法以仁宗之心為心以齊
王為戒知為君之難不可不求言求言不可不訪問使嘉
言日聞賢人日進則四海生民幸甚仁宗故事伏乞常留
[200-8a]
聖覽
中書舍人孔武仲乞輪侍從官進對疏曰臣伏見前日
近臣論奏乞罷侍従官轉對而專責以朝夕論思之効
朝廷㝷已施行臣以謂論思者侍從之事然茍不持之
以法度則責無所歸言與不言各從其意論思之効果
安在也昔唐太宗聞直諫則奨激之乆不言事則誚薄
之風聲所感羣下自勵是以終貞觀之世中外無壅蔽
之事朝廷無佞媚之臣政理之効優出近世仁宗皇帝
[200-8b]
嘗御正陽門親䇿羣臣又嘗開天章閣召執政八人賜
坐授以紙筆使條陳政事之要嘗謂輔臣曰近日上封
言政事得失何其少也豈非言路壅塞所致乎英宗皇
帝嘗謂范純仁曰近日風俗可嘉羣臣能屢来言事如
此人君日有益矣仁祖英宗汲汲求人言如此是以至
和嘉祐治平之政至今稱頌昨日陛下親御經筵許講
讀官進對凡預講讀者不過五六人陛下聞其規戒之
言亦多矣況侍従官不止五六人其能言天下之事者
[200-9a]
固多患在未有以率之而已伏望逺稽唐太宗及仁宗
英宗勤求人言之義近推經筵許侍臣進對之意輪流
侍從官二人進對令各陳所見擇其是者推行之則轉
對之法雖廢論思之責猶在也
元祐中中書舍人陳軒上奏曰祖宗舊制諸道帥守使
者辭見之日並召對便殿非特可以周知利害亦可觀
閱人才今視朝數刻而退惟執政大臣得在帝所或經
旬閱月䑓諫官乃得覲餘皆無因而前殆非所謂廣覽
[200-9b]
兼聽之道願詔有司使如故事
紹聖元年知杭州曽肇乞詔天下皆得直言及百官次
對狀曰臣聞自昔有為之君欲以收攬威柄脩立政事
一新海内之耳目則必公聽並觀大開言路使朝廷得
失民情利病百官忠邪賢不肖畢聞扵上然後虚心審
察揆以古誼參以時變出扵天下之公而無悖於前可
施扵後者則斷而行之出扵一人之私而扵前為無稽
扵後為有弊者則絀而不用以此經綸天下之務酬酢
[200-10a]
萬物之變故能所為必成所欲必獲古之興王所以功
施一時澤及後世未有不出扵此者伏惟皇帝陛下躬
至徳開大明方且夙寤晨興以緫攬權綱更革時敝為
志然後𤼵徳音下明詔使人人得直言時事無有所諱
以廣聦明以通壅塞正在此時而中外寂然未聞有所
諮訪此臣之所未諭也論者或曰方今宇内無事朝廷
清明陛下循守舊章足以稱治尚何事於言㢤臣切思
之斯言過矣何則舜之繼堯無異道也方堯老而舜攝
[200-10b]
固也闢四門明四目達四聦及其命九官則天地人神
草木鳥獸之政無所不舉而終之命龍作納言盖雖舜
之盛徳又當極治之世所以通天下之情者猶不敢不
以言為急又況徳未臻堯舜之盛世未若唐虞之治者
乎惟是臣下用事則或蔽扵自私而惡聞其過扵是多
為關防杜塞言者指鯁言正論為矯激以循黙取容為
忠厚此則任事者之所便非朝廷之忠計也昔漢宣帝
之初上書者皆為二封領尚書者先𤼵副封所言不善
[200-11a]
屏去不奏及魏相執政白去副封然後天下之情無不
上聞宣帝所以知人疾苦成中興之功魏相所以緫領
衆職號稱賢相者能去壅蔽故也陛下無有為之志則
已茍有志焉而不廣開諮詢訪納之路臣未見其可也
臣愚欲願陛下明詔天下皆得直言又詔百官使以次
對諭以至誠求助之意責以盡忠無隠之誼其言而有
益則不惟納用且加以賞言而無益則一切包容置而
不問如此則逺近之人知陛下有求言之實有聽言之
[200-11b]
明孰不感激奮勵應上之求哉雖然四海之大士民之
衆不必人人皆知義理方陛下虛已下問之時豈無乘
間投隙以姦言私說惑亂聖聽者此則在陛下聽納之
際有以辨之而已孔子曰將叛者其辭慙中心疑者其
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
守者其辭屈孟子曰詖辭知其所蔽滛辭知其所䧟邪
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孔孟所以知言用此而已
蓋人之以言接於我者不能使之齊而能使吾不為彼
[200-12a]
之所惑者辨之有道故也辨之有道則雖姦言私說雜
陳於前安能移我之意哉茍畏其惑亂而遂廢諮詢是
何異憂噎而廢食也臣愚待罪從官轉徙五郡道路傳
聞皆謂陛下聖質髙明濟以果斷其志將以有為於天
下日夜傾耳以聽徳音而久之未有所聞輙因賜對首
敢以是為獻伏惟留神采擇
元符八年户部郎中曽鞏乞復轉對疏曰臣聞帝王即
位之初必有以順天下之心答中外之望其為之有序
[200-12b]
在知其要而已臣伏覩先帝嗣位以来憂勤恭儉日謹
一日神功聖徳充塞天地固非臣言所能髣髴也陛下
繼之承之任大責重然四海之廣萬事之煩億兆之衆
不可家至而人接之則欲達天下之情成天下之務豈
有他哉在廣言路爾言路廣則人人得盡其情人人得盡
其情則上無不聞之事下無不通之志政令之得失百姓
之休戚羣臣之忠邪賢不肖雖在四方萬里之外陛下不
出户庭不降几席可以周知而備見矣然後察政令之
[200-13a]
得者則力行之彌綸未至者則損益之百姓之所願欲
則與之百姓之所疾苦則除之顯忠而去邪任賢而退
不肖夫然故上澤得以下及下情得以上聞百官有司
奉法遵職貴者不以崇髙而敢肆賤者不以踈逺而敢
欺陛下深處法宫之中端拱無為而天下治矣夫任已
聦明則其察愈詳其蔽愈甚因衆之聦明則所視者逺
所聽者周故先王設進善之旌立敢諫之鼓陳誹謗之
木又使瞽獻書師箴䏂賦䝉誦工諫近臣盡規親戚補
[200-13b]
察彼豈聦明之不足㢤知任已不如任衆也舜之繼堯
所守一道然舜初受命則闢四門明四目達四聦以謂
繼治世者耳目尤不可以不廣故也三代以還咨詢訪
納固非一途然近世之所嘗行祖宗之所已試則命百
官轉對實今日之要務也昔唐太宗初即位延見羣臣
或論往古成敗或究民間利病每言及稼穡艱難則上下
相規務遵勤儉言及閭閻疾苦則君臣感嘆議息征徭
故能創業垂綂成貞觀之治下至代宗每扵紫宸聽朝
[200-14a]
常限三人奏事敢言者賞其盡規不言者責其隠黙故
陸贄以謂諫雖未從且不深忤情茍有阻終獲上通周
世宗即位之始亦延羣臣使陳當世之務故能外強兵
威内脩政事而顯徳之政獨髙五代先帝熈寕之初亦
詔百官咸以次對故事不逺行之非難此臣愚惓惓所
以有望扵陛下也今學士大夫布滿周行人有所懐皆
願自竭但慮詢求之未廣聽諫之未至爾陛下沛然𤼵
徳音下惻怛之詔使之極言無有忌諱則孰不踴躍奮
[200-14b]
勵各罄所知以補聦明之萬一㢤陛下察其言之當者
納之用之而勸之以賞言而未當或過扵訐直者寛裕
色函而不加以罪非但舉空文循故事而已如此則四
海之内知陛下有好問之美有聽言之實忠謀讜論日
聞扵上而阿䛕壅蔽之私不得行矣天下之情孰有鬱
塞而不伸天下之務孰有怠廢而不起者㢤故臣愚過
計以謂今日之要務未有易此者也至扵廣收骨鯁敢
言之人充耳目之任敕左右侍從之官責以論思獻納
[200-15a]
是皆朝廷之所素講不待臣言而悉者也
哲宗時尚書右僕射范純仁奏乞㸔詳臣庶所上封章
疏曰臣竊見旱暵作沴兩宫焦勞減膳責躬聳動羣聽
臣以輔政無狀已與吕公著等同奏待罪乞行降黜夙
夜憂懼思所以消弭災異之術上裨聖猷愚者千慮庶
或一得臣觀前代多因災異求訪直言所以宣道人情
以消壅蔽自陛下臨御之初即下詔許人實封言事當
時臣庶所上封章盈於萬數其中必有可行之事可采
[200-15b]
之言若收其爝火之㣲亦可補大明之照大臣不能遍
覽有司憚於舉行棄擲散遺稀獲省錄故未能上副陛
下求言之意也伏望特降聖旨下三省樞密院六曹寺
監將前来臣庶應詔所上封章後来不以行與不行據
元初承受到都大數目並令檢尋進入然後擇賢明近
臣專為總領仍許於尚書省閒曹及袐書省太常寺國
子監工府及應閒慢寺監司局内選擇郎官丞簿博士
帖職教授等指射一二十員分擘看詳逐旋節略緊切
[200-16a]
大意同申三省其有關久逺利害未可便行者即行下
當職官局及逐處監司州縣相度給與日限具可否保
明聞奏其決然可行者便令執政進擬施行如此則必
得蒭蕘之言上裨堯舜之治
徽宗初即位中書舍人曽肇乞脩轉對之制詔百官民庶
極言時政狀曰臣伏讀詩書見周成王即政之初咨嗟
求助至于再三羣臣進戒亦皆至誠懇惻無所諱避然
考其時猶在除喪朝廟之後及康王嗣立自乙丑至癸
[200-16b]
酉纔九日而君臣更相訓告如恐不及夫詩書所載固
非空言而康王纍然在喪服之中上下相飭如此其急
豈非天位至重守之至難祗畏恐懼尤在其始故雖宅
憂之際虛心納善亦不敢以已乎恭惟皇帝陛下聦明
恭儉天質夙成孝友慈仁形於言動自出居邸第雖未
有所施為而天下稱頌以為賢主及踐阼數日弛張廢
置出於獨斷者莫不曲盡物情大慰民望則又天下歡
呼以為英主此誠宗廟社稷之福夷夏生靈之慶也然
[200-17a]
臣以謂四海之逺非一人視聽之所能周萬幾之衆非
一人思慮之所能給必須合天下之目為之視合天下
之耳為之聽合天下之心為之思慮如是則陛下不視
而明不聽而聦無思無為而天下治矣夫為此者非他
在開言路而已言路開則上無不聞之事下無不達之
情以之震舉敝壊蠲除疾苦考覈能否判别忠邪唯陛
下之所欲為無施而不可也昔者以舜繼堯所守一道
然猶明四目達四聦及禹繼舜亦拜昌言在漢宣帝始
[200-17b]
親政事則詔民上書去其副封以防壅蔽唐太宗初即
位孫伏伽以小事諫太宗厚賜勉之以誘言者至于本
朝可謂平治而祖宗以来數詔百官使以次對神宗舉而
行之於熈寧之初以興起事功為後世法臣願陛下逺
觀舜禹成康之所行近迹神考之故事修轉對之制下
不諱之令明詔百官下及民庶使得極言時政無有所
隠然後陛下擇其善者而行之且報之以賞大則加以
爵秩小則予之金帛其言不足採若狂妄牴牾者一切
[200-18a]
置之不以為罪庶以鼓動天下敢言之氣紓𤼵鬱堙壅
塞之情當今先務無大扵此願陛下亟行之
右正言鄒浩乞如神考故事詔侍從言事䟽曰臣伏見
神考嘗詔侍従官言事其略曰傳曰近臣盡規以為榮
耻休戚與上同也今在此位者視朕過失與朝廷政事
之闕黙而不言乃或私議竊嘆盖以其責不在已夫豈
習見成俗以為當然其或有含章懐寳待倡而𤼵者也
宜令侍従官自今視朕與朝廷政事之闕無有巨細各
[200-18b]
具章極言無隠噫言善而不用朕有厥咎道之而弗言
爾為不恭朕将用此考察在位所以事君之實而明黜
陟焉夫自五帝以來神聖超卓如我神考可謂羣臣莫
能及矣然猶咨訪闕失不敢忽如此今陛下寵待近臣
甚厚亦神考之用心顧近臣未必皆能上體聖意敢以
所見極言無隠欲望如神考故事特降詔書諭以至懐
庶幾人人思自罄竭陛下従而覽之豈唯兼收博采坐
以無事而臣下忠邪得失之情亦因以灼知而盡見此要
[200-19a]
道也
宣和六年司封貟外郎李光乞開言路劄子曰臣聞帝
王之美莫大扵詢謀治安之時尤先扵警戒歴觀前代
有為之君雖聦明有餘而切直之言不絶扵耳雖天下
大治而㡬㣲之慎不忘于懐恭惟皇帝陛下以睿智寛
仁之資膺祖宗積累隆平之業勞心求治幾三十年華
夏乂安天地交泰符瑞之應史不絶書所謂太平盈成
之期實在今日陛下所當憂勤宵旰虚已以聽納羣臣
[200-19b]
所宜精白勉勵夙夜以進戒而近嵗以来士大夫狃扵
因循宴安寵禄䛕佞成風至妄引荀卿有聽従無諫諍
之說以杜塞言路多士盈庭莫敢開說是陛下有容納
之徳而羣臣進拒絶之計朝政之闕失臣下之姦邪生
民之利病海内之休戚何由盡聞乎古人有言曰堂上
逺扵百里堂下逺扵千里門庭逺扵萬里盖言壅隔之
祻深也臣愚伏望陛下博延羣臣明詔天下廣衆正之
路開不諱之門使忠良蹇諤之士有所規益而讜言進
[200-20a]
傾邪讒巧之徒不得壅蔽而下情通實天下幸甚
徽宗時陳瓘論求言之詔未及舊弼劄子曰臣竊覩陛
下近因日食詔許中外臣民實封言事天下之忠言必
自此而進矣然而求言之詔普逮扵臣民而乞言之禮
未加於黄耉竊慮耆徳故老久去朝廷或在謫籍或已
得謝忠於徇國意欲有言泛然應詔則非舊弼之體宻
貢封事則有強聒之嫌若非聖問俯及隆謙示敬則黄
耉之言或不樂告是以周家忠厚尊事黄耉秦穆改過
[200-20b]
復詢黄髪詩書所載聖主之所宜行也願因側身懼變
之時明示養老乞言之禮必有嘉謨來助初政格王正
事無先於此伏望陛下上禀慈闈議而行之天下幸甚
瓘又論賞言者劄子曰臣近者傳聞奉議郎鄭敦義進士
何大正䓁皆以封事進言各霑恩賞所以開忠鯁之路踐
前詔之語䝉蔽之患自此革矣此堯舜之用心也然而臣
竊以謂天下善言雖有可賞而朝廷推恩未可太遽賞而
太遽不能無弊古人有言曰言而有賞則恐拘介之士憚
[200-21a]
賞而不言貪冒之人慕利而妄舉自前者詔書之下人情
歡抃皆欲有言然而拘介之士意在憂國雖願其言之見
聽又以希賞而自嫌欲言不言終扵蓄縮此不能無弊者
一也漢宣帝之初去封事之副而天下之言始得盡聞于
上吏民上書言便宜有異輙下杜延年評處後奏言常與
兩府及廷尉分章當是之時封事雖多而人主不勞者以
宣帝左右有親信可委之士也今陛下侍從之間可委之
士未見其人千章萬疏獨煩聖覽人人希賞日日望恩陛
[200-21b]
下躬自應副不無少勞非所以寧玉體而澄聖慮也此不
能無弊者二矣又上書之士各盡忠誠凡朝廷當密之機
未𤼵之命彼皆先揣其當然往往斥言而無避其事未經
行遣安可先賞言者今日之事蓋有如此者矣此不能無
弊者三也又今年省試下第之人不減數千上封事者十
有三四臨去復留意各有望自料所言可以得賞則皆指
日以待恩除望而有得然後欣恱臣恐朝廷恩命難以人
人而悅之也此不能無弊者四矣臣愚以謂此四弊者皆
[200-22a]
生扵推恩之遽臣願陛下宣諭輔臣且賞敦義大正以
誘天下敢言之士自餘章䟽有可取者並皆籍記姓名
将来一併推賞賞之既緩則拘介欲言之士却或無嫌
陛下萬機之餘可以徐覽朝廷當密之機必待先行而
後賞欲去復留之士可使悉心而俟命如此則四弊去
矣臣愚妄論事機冒犯天聽惟陛下裁赦
欽宗靖康元年監察御史胡舜陟乞御史言事䟽曰臣
竊以御史耳目之官以言為職故監察御史自唐以至本
[200-22b]
朝皆論政事繫官邪正與殿中侍御史同元豐紹聖著
在甲令至崇寧間大臣營私欲其便已遂變祖宗成憲
使人君無兼聽之明而南臺御史始有不言事者名存
實亡害治尤甚今多事之時以開言路為急伏望睿㫖
下本䑓令増入監察御史言事之文以復祖宗之制
髙宗建炎間樞宻院編脩官胡銓上奏曰臣聞太平興
國中有布衣皂囊獻書者太宗嘉納顧宰臣曰比降詔
書許言事是雖狂悖朕不加罪淳化中武程上䟽狂瞽
[200-23a]
大臣李昉請加黜削以懲之太宗責之曰朕曷嘗以言
罪人㢤臣以是知祖宗所以得天下定祻亂雖䂓模宏
逺未易窺究大要納諫最為盛美仰惟陛下宵旰圖治
渇聞嘉言凡詔書為求言而下者十盖五六真有祖宗
求諫之風然比日中外論事之臣顧望畏忌𩔖多攟摭
細故無甚骨鯁以副青規之聽臣實未喻臣聞康澄上
時政䟽以謂天象變見不足懼直言不聞深可畏臣雖
愚戇無識竊觀國家近事亦有不足懼而深可畏者欲
[200-23b]
望陛下申飭百官明示以渇諫之㫖使各直道而行盡
言無諱於以消天變而折敵衝則太平淳化之治其則
不逺惟陛下留神毋忽
尚書右丞許景衡乞復轉對劄子曰臣伏覩建隆詔書
臣僚轉對並須指陳時政得失朝廷急務或刑獄寃濫
百姓疾苦近制每遇文徳視朝許侍從官二員轉對雖
放朝亦許封進比縁朝廷多事輙廢不講方當國歩艱
難修舉政事之時而論思獻納裨益國家乃侍臣之職
[200-24a]
也欲乞詳酌遵祖宗故事每月朔前後殿起居並許侍
従官轉對或放朝亦令對進以副陛下虚已求言紹復
祖宗成憲之意
紹興三十年正字周必大上奏曰臣聞事有大疑謀及
卿士著之洪範為世元龜我仁宗皇帝之在位也或御
資政殿召兩府侍従而詢天下之事或御迎陽門集兩
制近臣而賜直言之目或開天章閣内出筆扎而使條
時政之當行者盖欲採在廷之善決當世之疑盛徳成
[200-24b]
功至今盖巍巍也陛下自臨萬㝢備歴百為凡曰事機
難逃聖鑒近者奮剛斷起治功更易将臣舉直錯枉治
内之道已無可言惟是荆襄兩淮地方數千里田畒未
盡闢民兵未盡精将置而弗恤與則或非固圉之䇿将
屯田以實塞與則必有生事之嫌此議者所以日夜為
言陛下所以宵旰軫慮而廟謨籌箸所以猶汲汲也夫
心術有限必因衆人之智明臆度難精不若親見之謀
審臣願陛下監洪範之訓法仁祖之規以此二疑條為
[200-25a]
清問内詢䑓諫侍従以殫衆人之智外詢沿邊帥守以
盡親見之謀俾之深思各以實對必使疆埸按堵盟約
無虧在我者備禦既脩而在彼者觀聽不惑然後陛下
與二三執政緫其說之善者折𠂻而行之不過片言議
論定矣與夫日上螭頭之奏時聞黈纊之聦泛為危言
而卒無可行名知大體而實則迂闊較其利害盖相萬
也譬猶治疾當集良方茍無良方但言疾状雖云明脉
豈曰善醫淹歴嵗時初亦何補思患豫備恐不其然伏
[200-25b]
望聖明特垂睿斷
髙宗時胡寅上奏曰臣恭覩陛下虚心求言日昃不倦
凡職事官以上悉許面對資衆謀屈羣䇿以收恢復之
功徳意甚美而比来待對之人隔下班次有五六日至
扵旬時者卑官冗吏職有常守既爾徘徊不無妨廢其
間嘉言讜論稽扵上達又無以稱陛下見賢若渇之心
臣愚欲望特降指揮凡當面對臣寮若遇其日引對未
及即令退具所欲論奏之言依祖宗時百官轉對故事
[200-26a]
實封扵閤門進入則陛下有達聦之美臣子無底滯之
嘆兩得之矣
章誼乞詳延多士論天下利害䟽曰臣聞大廈之建非
一木之枝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方今國勢未寧邊備
未設錢榖甲兵之問數至扵廟堂軍書羽檄之急交馳
扵道路一日二日之間幾㣲鉅萬陛下與二三執政之
臣朝思夕計固曰無遺酬對裁量固云不倦然而望治
之誠雖切扵九重而筭計見效靡凝扵庶績臣伏思之
[200-26b]
此殆帝王之功未可以獨致而羣士之畧所宜扵徧舉
以陛下天縱之聖固已不自恃其聦明而委之扵執政
任事之人矣誠使執政任事之臣亦不敢自任其思慮
而資其䇿扵天下智謀之士則何為而不成何求而不
獲哉臣願陛下設為一司詳延天下習知治體之士使
之極談天下之利害扵政事則論其孰後孰先扵法制
則論其孰用孰捨論財賦則如何而足論甲兵則如何
而強論都邑則何地可以宅中論征討則何人在所燮
[200-27a]
伐四民何由而得遂其生百吏何由而不失其職盜賊
充斥必有安集之方夷狄内侵必有攘却之䇿然後宰
相緫持衆美而定議扵廟堂陛下公聽並觀而責成扵
宰相如此則規模宏逺来效可期矣傳曰禹思天下有
溺者猶已溺之稷思天下有飢者猶已飢之故孔席不
暇暖而墨突不及黔今天下飢溺甚矣此志士仁人遑
遑之日也收覽羣䇿共濟當時之務以拯斯民之急非
陛下仁聖誰為之日中必熭操刀必割誠不可以少緩
[200-27b]
惟聖主留神幸甚
試中書舍人李彌遜乞許内外職事官言事劄子曰臣
聞廊廟之材非一木之枝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畧舜有
大功二十皆取諸人此有天下不易之理況艱難之時
乎國家多事以来十有餘年大勲未集陛下深創前失
力圗大計宸謨廟筭固無遺䇿然萬幾至繁日不暇應
千慮之外有當却顧而預防者或隠扵㝷常不見之地
非賴衆智未易明也夫今日當務之急政事不可不脩
[200-28a]
而自治之方未舉夷狄不可不備而善後之計未定有
志之士所深慮也臣願陛下以此二事詔内外侍從官
及見任職事官以上使得悉陳之陛下與一二大臣慎
擇而力行必有以上裨聖聽助成恢復之功其在外官
令於所在州軍實封投進行在官依面對例施行
起居郎洪遵乞修注官經筵奏事劄子曰臣不肖幸得以
記注陪侍經幄瞻望天威近在跬歩至於御茗分珍華墩
錫坐皆非糞土小臣平生所敢覬望竊見春秋二講每於
[200-28b]
雙日先期書歴經筵官講讀畢許留身奏事脩注官雖與
簽書未嘗有奏事者皆云近例如此聯名一歴不應别
為二體臣伏聞元祐中起居舍人呂陶嘗乞候講讀罷
臣僚再留奏事並許侍立以此觀之講退猶且入侍何
由不許奏事欲望睿慈下講筵所依講讀官例施行
遵又經筵進故事曰仁宗皇帝謂輔臣曰比上封言政
事得失者何其少邪豈非言路壅塞所致乎其詔閤門
通進銀䑓司登聞檢鼓自今州縣奏請及羣臣表疏其
[200-29a]
亟以聞
 臣聞木従䋲則正后従諫則聖古之聖王以左右輔
 弼諫諍之臣為未足也則又設敢諫之鼓進善之旌
 誹謗之木下至百官官箴王闕百工庶人舉得以言
 二帝三王之盛用此道也臣恭仰仁宗皇帝承三聖
 休業天下已安已治可以垂拱無為方且深惟逺慮
 一命令之下一政事之出孳孳業業專以闕失為懼
 嘗曰臣下能進忠言朕何惜夏禹之拜又語輔臣以
[200-29b]
 封事之少丁寧告戒惟恐壅塞方時海㝢又安俊傑
 居位臣寮所陳公車所奏一言片善朝至而夕行故
 能四十二年之間治功茂盛跨軼三五視漢唐為不
 足道竊謂有天下者當以仁宗皇帝為法
中書舍人周麟之上奏曰臣伏見陛下厲精為治勤求
民瘼芻辭輿誦博采兼聽孳孳如不及四方利病至纎
至悉庶人得言之士大夫得言之監司郡守近民之吏
得言之此誠有虞詢四門眀四目逹四聦之時也陛下
[200-30a]
求言之意聞之唯恐不行行之唯恐不盡而天下之所
望者亦如此故邇者士庶上書陳獻利害及守臣到任
條具裕民事進降者甚多看詳者不一然以臣觀之大
要有三或施之扵民而民利槩之以法而法通若此𩔖
者固無所疑朝廷皆以次施行矣有行之可以利民而
扵舊法及一時指揮或大相牴牾或小有不合言既不
可盡廢法亦不可輕議若此𩔖者臣亦各權其事之輕
重乞従朝廷随宜參酌可否矣其或自有見行成法州
[200-30b]
縣所當奉行而猶申請不已言者猥多覽者易厭臣每
看詳至此謂之無可施行則實有其弊設或一一申嚴
則不勝其繁凡若此者臣今欲並行𩔖聚搃其條目取
自聖裁特降明詔戒諭郡縣之吏使之明習條令罔或
容私遵守成憲毋致違戾究心夙夜悉意奉行庶幾使
陛下愛養元元廣謀從衆之惠徧及寰宇無一夫不被
其澤天下幸甚
右正言陳淵上求言䟽曰臣聞天地至大日月至明而
[200-31a]
人之游乎覆載之中出乎照臨之下皆其徳也今使人
旦朝賛之暮夜譽之則人必以為得狂疾矣何則天地
日月非賛譽之所能益而亦無待乎人之賛譽也人主
之徳其大如天地其明如日月盖其所當然者雖賛譽
何加焉故其平居所宜聞者切直之論而已虚辭餙説
以相媚恱非所急也且凡賛譽者非欺則䛕使欺且䛕
者得行其志人臣之利也而人主何利焉若夫切直之
言乃人主之利而又人臣之所不利故人主聞切直之
[200-31b]
言常少而聞賛譽之語常多此不可不察也開道而求
諌和顔而受之猶懼不至況樂輭熟喜便佞而惡聞其
過乎昔在崇觀迄于宣和一時用人往往将順者多而
正救者少馴致敗亂職此之由誠願推切直之為利監
賛譽之為害狂愚者雖甚必恕䛕佞者雖寡必逺則下
情得以上通而天下治矣
淵又上奏曰臣聞昔之治世工誦箴諫大夫規誨士傳
言庶人謗夫謗猶不廢也非直不廢而已舜之求言乃
[200-32a]
立謗木是使人謗已也而周公之戒成王曰小人怨汝
詈汝則皇自敬徳是又不禁人之詈已也由是言之後
世所謂謗訕之刑指斥之誅豈古之道哉祖宗之時謗
訕指斥之律盖有不得已行之者自紹聖已来至扵宣
和之末何多也使誠有是事聞而改之可也又豈可以
一人之勢而盡箝天下之公論乎若其無是事而文致
其罪則天下之士聞之将有藏其身而不見膠其口而
不言者矣此今日之祻所由致真宗朝有訟事投匭者
[200-32b]
言渉不遜真宗録其所訟之事以示外廷曰若以其言
盡付之有司所寃未直而指斥之罪先加之矣真宗之
心與舜周公之意可謂不期而合者也後之子孫其可
不以為法乎陸贄曰諫者多表我之能好諫者直示我
之能賢諫者之狂愚明我之能恕諫者之漏泄彰我之
能從有一于兹皆為盛徳人主欲知諫之有益斯言盡
之矣
淵又上奏曰臣聞人之所以惡聞其過者求已勝也而
[200-33a]
不知求勝扵人終莫能勝唯不求勝乃能勝人書曰予
視天下愚夫愚婦一能勝予夫如是故能合天下之勝
已者資之以成已何慮乎不勝孔子曰丘也幸茍有過
人必知之孟子曰古之君子過則改之盖聖人未嘗無
過以人知之為幸而君子有過亦以改之為貴未聞有
惡聞其過者此所以有能有功而天下莫能與之争也
其為勝也不亦多乎何則今人之為不善其知而故為
之者固不足道有以善為之莫之覺而入扵不善者是
[200-33b]
其始扵善不善特未明也有人扵此指摘其瑕疵而譏
議之則其見聞智愚必有以勝扵我矣若拒而不受彼
言之者固無所損而吾之不善自若也如取其言之善
以為一已之有是以天下之善為吾善也雖欲不勝人
其可得乎
淵又上奏曰臣聞太宗皇帝嘗以里語告真宗曰道吾
惡者是吾師是雖人之常談而聖人取之盖人主唯不
知其過故與亂同事而不自悟使聞其過而改之雖堯
[200-34a]
舜可進也由是言之道吾惡者非吾師而何孔子曰三
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
夫不善者猶将内自省焉而以為師而況於攻吾之惡
乃所以進我於善也其可師也明矣仲虺之誥湯曰能
自得師者王如是而得師又豈因人而得之哉不因人而
得之夫是之謂自得人主能自得師則天下莫不歸焉
其為王也孰禦
光宗淳熈五年翰林學士周必大上奏曰臣聞人主冕
[200-34b]
旒蔽明黈纊塞聦其所以能明見萬里者内寄耳目扵
臺諫外寄耳目於監司也今臺諫既以所聞告于上矣則為監
司者自當數以所部利病獻焉今除每嵗刺舉一二官吏外
鮮聞以某郡縣之利當興某郡縣之害當除徹于陛下之前
者豈真無利害可言㢤盖未嘗周爰諏詢之過也臣願
明詔部刺史或月或季各以部内所當罷行之事倣成
周小行人所謂萬民之利害政事教治刑政之逆順與
夫作慝犯令豐凶和樂之書條具以聞母得用薄物細
[200-35a]
故塞責如此則不惟陛下坐而周知天下之故亦可扵
是稽其人之才否而詔黜陟矣
寧宗時袁說友乞來忠言䟽曰臣切見陛下收採人才
寘在朝列必欲使之各盡所長以濟事功臣觀在廷之
臣𩔖皆謹守繩墨無所裨益如是則其誰不可為也陛
下憂勤宵旰于九重之上羣臣無能為絲毫助者盖親
近者少而踈逺者多也陛下朝夕論事不過二三大臣
雖侍従䑓諫固已進見有時況扵其下百執儻有竒謀
[200-35b]
逺慮安能為用踰二三嵗始一輪對以踈賤之臣咫尺
天威方且驚惶畏慄之不暇尚安能從容言天下事哉
不過指摘細微以應故事遂使陛下有意聽言未必
皆可採之言有心納諫未必皆切直之諫至扵一有施
為近臣則曰上意已有所向小臣則曰朝廷自有成謀
事有利害則皆緘黙不言一或參差始盡言其不可間
有敢言之臣陛下又為之遷官進秩徒可来希意茍合
之士而清修端潔者又嫌扵冒進而不肯言臣謂未行
[200-36a]
其言而遽進其人乃所以杜言者路也遂使天下利害
陛下以一人之身而獨任其責将何望扵天下士㢤雖
臣亦為大可愧也臣願陛下明詔有司事有可否不間
侍從百執之臣不以輪對使各罄其忠其言可用雖無
謀援當力主其說未有成績不可遽加進擢以為賢者
之嫌庶㡬羣謀用而勲業濟矣
都官郎官袁燮上奏曰臣不佞四月六日猥以庸陋獲
對清光敷陳治道勸陛下以延訪英髦讀畢臣復口奏
[200-36b]
申述延訪之意謂陛下欲周知是非得失之實要在勤
扵好問陛下首肯再三聖詔云問則明於是悚然深服
聖人謨訓如此之簡且切也退而與朝士言亦無不稱
賛聖言之簡要陛下既洞見此理臣以為必能日與賢
臣往復問答開廣聦明期大有為扵天下而側聽十旬
陛下端拱淵黙尚如曩時臣竊惑焉豈聖意自有主耶
臣聞易之乾曰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乾君徳也謂
學雖甚富而心有所疑不辨不明此所以貴乎問也中
[200-37a]
庸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仲虺告成湯
曰好問則裕自用則小以是知勤扵好問實帝王之盛
徳陛下既知如是而明則當知夫反是而暗明則光輝
旁燭無所不通暗則是非得失懵然無辨豈不大相逺
哉且今日在廷之臣孰有某善孰有某能孰可以當重
任孰可以辦一職孰為人望所歸孰為清議所貶陛下
能盡知之乎當今之務何者為綱何者為目何者當先
何者當後所未立者何事所未革者何弊陛下能盡知
[200-37b]
之乎吏貴乎亷而貪濁者衆吏貴乎良而慘酷者繁或
催累年積欠鞭箠不止或借朝廷威令羅織無辜此百
姓所以不堪其苦也陛下能盡知之乎将帥擁兵固有
忠於為國者矣而多徇私者固有勇扵立功者矣而多
怯懦者固有勤於閱習者矣而多茍簡者掊剋日甚名
籍多虚此緩急所以不可仗也陛下能盡知之乎凡此
數條臣竊料陛下未必盡知也夫以聖徳純茂而於此
未能盡知其故何㢤亦惟端拱淵黙而罕𤼵扵清問而
[200-38a]
已今宰執奏事陛下猶有所咨訪自從臣近列得聞玉
音者寡矣況踈逺者乎此國家之大患臨政雖乆而治
功未立皆由此也或以為人主一言之失史官書之天
下議之問而不當不如勿問臣竊謂不然自古帝王之
言豈能無失惟得賢臣開陳正救歸扵至善而已豈可
畏人之譏議而終於不問㢤陛下誠能自今以往有疑
必問咨訪宰執日益加詳至扵從臣之獻納䑓諌之奏
陳百官之輪對監司郡守之升殿者人人咨訪究其所
[200-38b]
藴必将披瀝肝膽效其忠誠而事無鉅細豈有所不知
哉臣又聞皇太子天資英粹率由善道可謂盛徳矣而
扵接對宫僚之時亦罕有所訪問盖非不欲問也其意
以為聖父淵黙於上而子道亦當爾也臣嘗觀一介之
士欲自植立者茍有所疑亦必咨問況主器之重所關
甚大而可不以是為急乎此在陛下以身帥之陛下躬
好問之誠率之扵上而以臣所奏宣示東宫曉然知
好問之益每一月具所與宫僚問答之語悉以上聞則
[200-39a]
智慮日明徳業日充誠宗社無疆之休也陛下毋忽臣

元世祖時趙天麟上䇿曰臣聞明堂之材非一樹之枝
太平之功非一士之略以衆人之聽為聽則其聽益聦
以衆人之視為視則其視益明堯有衢室之問舜有緫
章之訪兼天下之智悉天下之情故能文武聖神受皇
天之眷命温恭濬哲増𤣥徳扵無窮此帝王之極功古
今之共美也今國家體堯齊舜坐阜天民自先帝以來
[200-39b]
乾坤再立日月重明一家之典式方新萬姓之風俗漸
變太和方立厄運還來有共工崇伯之徒扇滔天方命
之禍上𤣥降鑒殱厥渠魁復用賢臣爰修治具然而覆
盆難照之地生靈無告之都餘風未殄盛化未𢎞知此
事者莫及官吏不加詳問孰肯明言臣謂内外官僚並
膺天命或申風化或舉宏綱或整治軍民或監守營辦
各居其職各掌其事斯皆逹情弊之淵源見利害之精
㣲皆有區區為國之心坦坦至公之論以國家雖開言
[200-40a]
路未嘗專詢于百官彼百官其意将曰布衣之人綽綽
餘裕無官守之拘而有言責之階則上自朝廷下及軍
民無非所當言者故敢言之也今吾軰既當職分職分
之外非所宜知進則恐有侵官之嫌退則自違忠懇之
志扵是超然無懼敢陳仁義於王前者萬無一二焉臣
竊惜國家之聽覧猶有所遺而百官之忠告未獲盡伸
也唐文皇貞觀五年詔百官言得失中郎将常何武人
不渉學家客馬周為條二十餘事皆當世所切太宗恠
[200-40b]
問之何以實對且言周忠孝人也此盖無學者假手於
人而為之亦足以見其友之何如也且方今山野草茅
之人白屋衡門之士猶使之上書陳言況内外之命官
乎伏望陛下増光鸞紙垂問鵷聨旁及外路之官俾適
中心之願天人之相通奚以審之帝王之一揆奚以行
之朝廷之美慶奚以増之古今之大體奚以施之守成
之治道奚以先之化刑之先後奚以言之綱常之正理
奚以本之外方之未服奚以來之閭閻之疾苦奚以救
[200-41a]
之有司之私弊奚以革之食貨之富庶奚以致之其此
等未能悉數者皆奚以問之凡省䑓院部及管民官五
品以上内外諸衙門三品以上官並各對之凡官品不
在限内而欲對者聽凡無文者具實事凡所對在京師
者就呈都省在外者繳申所統達于都省都省未敢開
拆照視乃奏聞于上上命大臣議之於是都省判送禮
部禮部官察院官一同評議既定具呈都省都省及御
史臺翰林院官議其可行者奏聞而行之凡言中者至
[200-41b]
考加階不中者無罪凡英材卓犖超絶倫流者别行不
次用度若然則國家之聽覧無遺百官之忠告獲伸虞
書云明四目達四聦此亦其一也
天麟又上䇿曰臣聞國家之政或有弛張下民之心即
殊哀樂驗扵民而知其政聽其聲而見其情盖在心為
志𤼵言為詩詩有六義之分道無二端之異一言可以
蔽之思無邪焉耳矣所以衆史掌於前聖人刪於後三
百餘篇班于六經固非輕也豈惟此㢤上世以來稗官
[200-42a]
嘗立九流之内小說預焉凡道聽塗說之所造閭里小
知之所及亦使綴之而不忘庶或一言之可采也戰國
而下緫攬權綱以為狂夫之議鮮有得中聖人之書
足以為法是以天子不採詩諸侯不貢詩樂官
不達雅國史不明變惟漢武之朝定郊祀之禮祠太一
扵甘泉祭后土於汾隂乃立樂府而采歌謡於是有代
趙之謳秦楚之風然帝徒能好名而不復察實故當時
之體斷不能肩上世帝王之治也方今聖主拱極賢臣
[200-42b]
毗政羣生已遂四海咸賔又奚須市井閭閻之語哉但
以古今聖賢之所同者志扵仁而已厚其民而已是則
同若夫政事之因時損益之中莭則不同也何則議結
繩之事於耀文之世豈能行乎談無為之理於救弊之
際豈可從乎故雖有先王之陳跡而亦未能一一盡從
之也遂不免於旁搜逺覽博達羣情庶乎殊塗而同歸
百慮而一致也聖明開言路之後陳言者莫非通經典
之儒士習文法之吏貟皆持大體以泛言未悉輿論而
[200-43a]
備紀由是觀之則市井閭閻之語亦寔不可棄者也昔
堯有四凶堯不能去及舜為相而去之非舜之明明扵
堯也以舜之陶漁耕稼在下親被其苦故知之也況天
聦明自我民聦明天明威自我民明威可不先於民乎
臣竊以為國家若立采風謡之官則下民之瘼可以知
矣守令之賢愚可以辨矣朝廷之得失可以聞而戒之
矣又審市價之髙低則知民之所趨尚者矣察方俗之
善惡則知政之所當加者矣聆歌頌之和聲則知法之
[200-43b]
所當守者矣伏望陛下令繡衣使者廵行之兼采閭閻
風謡達之憲臺凡政事之失者移文都省改張條目奏
聞丹闕付于隨處行省而行之所以廣仁恩也凡祝頌
之和者行下太常播為雅頌奏聞丹闕薦于天地宗廟
而歌之所以廣孝敬也仁恩孝敬既廣於上而百姓心
和于下矣心和則氣和氣和則形和形和則聲和聲和
則天地之和應矣故隂陽和風雨時甘露降五榖登朱
草生山不童澤不涸麟鳯在郊藪龜龍逰於沼此盖和
[200-44a]
之至極也聖人云移風易俗莫善扵樂其此之謂歟
 
 
 
 
 
 
 
[200-44b]
 
 
 
 
 
 
 
 歴代名臣奏議卷二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