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R2f0039 歷代名臣奏議-明-楊士奇 (master)


[280-1a]
欽定四庫全書
 歴代名臣奏議卷二百八十
           明 楊士竒等 撰
  律歴
周世宗即位外伐僭叛内脩法度端明殿學士王朴通
於厯數乃詔朴撰定嵗餘朴奏曰臣聞聖人之作也在
乎知天之變者也人情之動則可以言知之天道之動
則當以數知之數之為用也聖人以之觀天道焉嵗月
[280-1b]
日時由斯而成隂陽寒暑由斯而節四方之政由斯而
行夫為國家者履端立極必體其元布政考績必因其
嵗禮動樂舉必正其朔三農百工必順其時五刑九伐
必順其氣庶務有為必從其日月是以聖人受命必治
厯數故五紀有常度庶徵有常應正朔行之於天下也
自唐之季凡歴數朝亂日失天垂將百載天之厯數汩
陳而已陛下順考古道寅畏上天咨詢庶官振舉墜典
臣雖非能者敢不奉詔乃包萬象以為法齊七政以立
[280-2a]
元測圭箭以候氣審朓朒以定朔明九道以歩月校遲
疾以推星考黄道之邪正辨天勢之昇降而交蝕詳焉
夫立天之道曰隂與陽隂陽各有數合則化成矣陽之
䇿三十六隂之䇿二十四竒偶相命兩陽三隂同得七
十二同則隂陽之數合七十二者化成之數也化成則
謂之五行之數五行之得朞數過之者謂之氣盈不及
者謂之朔虚至於應變分用無所不通故以七十二為
經法經者常用之法也百者數之節也随法進退不失
[280-2b]
舊位故謂之通法以通法進經法得七千二百謂之統
法自元入經先用此法統厯之諸法也以通法進統法
得七十二萬氣朔之下數分必盡謂之全率以通法進
全率得七千二百萬謂之大率而元紀生焉元者嵗月
日時皆甲子日月五星合在子當盈縮先後之中所謂
七政齊矣古者植圭於陽城以其近洛也盖尚慊其中
乃在洛之東偏開元十二年遣使天下候影南距林邑
北距横野中得浚儀之岳臺應南北弦居地之中大周
[280-3a]
建國定都於汴樹圭置箭測岳臺晷漏以為中數晷漏
正則日之所至氣之所應得之矣日月皆有盈縮日盈
月縮則後中而朔月盈日縮則先中而朔自古朓朒之
法率皆平行之數入歴既有前次而又衰稍不倫皇極
舊術則迂迴而難用降及諸歴則疎逺而多失今以月
離朓朒随歴校定日躔朓朒臨用加減所得者入離定
日也一日之中分為九限每限損益衰稍有倫朓朒之
法所謂審矣赤道者天之紘帶也其勢圜而平紀宿度
[280-3b]
之常數焉黄道者日軌也其半在赤道内半在赤道外
去極二十四度當與赤道近則其勢斜當與赤道逺則
其勢直當斜則日行宜遲當直則日行宜速故二分前
後加其度二至前後減其度九道者月軌也其半在黄
道内半在黄道外去極逺六度出黄道謂之正交入黄
道謂之中交若正交在秋分之宿中交在春分之宿則
比黄道益斜若正交在春分之宿中交在秋分之宿則
比黄道反直若正交中交在二至之宿則其勢差斜故
[280-4a]
校去二至二分逺近以考斜正乃得加減之數自古雖
有九道之説盖亦知而未詳徒有祖述之文而無推歩
之用今以黄道一周分為八節一節之中分為九道盡
七十二道而使日月無所𨼆其斜正之勢焉九道之法
可謂明矣星之行也近日而疾逺日而遲去日極逺勢
盡而留自古諸歴分段失實隆降無凖今日行分尚多
次日便留自留而退惟用平行仍以入段行度為入歴
之數皆非本理遂至乖戾今校逐日行分積以為變段
[280-4b]
然後自疾而漸遲勢盡而留自留而行亦積微而後多
别立諸段變厯以推變差俾諸段變差際㑹相合星之
遲疾可得而知之矣自古相傳皆謂去交十五度以下
則日月有蝕殊不知日月之相掩與闇虚之所射其理
有異今以日月徑度之大小校去交之逺近以黄道之
斜正天勢之昇降度仰視旁視之分數則交虧得其實
矣臣考前世無食神首尾之文近自司天卜祝小術不
能舉其大體遂為等接之法盖從假用以求徑捷於是
[280-5a]
乎交有逆行之數後學者不能詳知因言厯有九曜以
為注厯之常式今並削而去之謹以歩日歩月歩星歩
發斂為四篇合為歴經一卷歴十一卷草三卷顯德三
年七政細行歴一卷以為欽天歴昔在帝堯欽若昊天
陛下考歴象日月星辰唐堯之道也天道𤣥逺非微臣
之所盡知世宗嘉之詔司天監用之
宋太祖乾德中以雅樂聲髙詔有司重加考正時判太
常寺和峴上言曰古聖設法先立尺寸作為律吕三分
[280-5b]
損益上下相生取合真者謂之形器但以尺寸長短非
書可傳故累秬黍求為凖的後代試之或不符㑹西京
銅望臬可校古法即今司天臺影表銅臬下石尺是也
及以王朴所定比校短於石尺四分則聲樂之髙盖由
於此况影表測於天地則管律可以凖繩上乃令依古
法以造新尺并黄鍾九寸之管命工人校其聲果下於
朴所定管一律又内出上黨羊頭山秬黍累尺校律亦
相符合遂下尚書省集官詳定衆議僉同由是重造十
[280-6a]
二律管自此雅音和暢
太宗雍熙元年四月布衣趙垂慶上書言本朝當越五
代而上承唐統為金德若梁繼唐傳後唐至本朝亦合
為金德矧自國初符瑞色白者不可勝紀皆金德之應
也望改正朔易車旗服色以承天統事下尚書省集議
常侍徐鉉與百官奏議曰五運相承國家大事著於前
載具有明文頃以唐末喪亂朱梁簒弑莊宗早編屬籍
親雪國讎中興唐祚重新土運以梁室比羿浞王莽不
[280-6b]
為正統自後數姓相傳晉以金漢以水周以木天造有
宋運膺火德况國初祀赤帝為感生帝于今二十五年
豈可輕議改易又云梁至周不合迭居五運欲國繼唐
統為金德且五運迭遷親承歴數質文相次間不容髪
豈可越數姓之上繼百年之運此不可之甚也按唐書
天寳九載崔昌獻議自魏晉至周隋皆不得為正欲唐
逺繼漢統立周漢子孫為王者後備三恪之禮是時朝
議是非相半集賢院學士衛包上言符同李林甫遂行
[280-7a]
其事至十二載林甫卒復以魏周隋之後為三恪崔昌
衛包由是逺貶此又前載之甚明也伏請祗守舊章以
承天祐從之
端拱二年四月己未翰林祗候張玭夜直禁中太宗手
詔曰覽乾元厯細行此夕熒惑當退軫宿乃順行今止
到角宿即順行得非厯差否奏曰今夕一鼓占熒惑在
軫末角初順行也據厯法今月甲寅至軫十六度乙夘
順行驗天差二度臣占熒惑明潤軌道兼前嵗逆出太
[280-7b]
微垣按厯法差疾者八日此皆上天祐德之應非厯法
之可測也
至道二年屯田員外郎吕奉天上言按經史年厯自漢
魏以降雖有編聨周秦以前多無甲子太史公司馬遷
雖言嵗次詳求朔閏則與經傳都不符合乃言周武王
元年嵗在乙酉唐兵部尚書王起撰五位圖言周桓王
十年嵗在甲子四月八日佛生常星不見又言孔子生
於周靈王庚戌之嵗卒於周悼王四十一年壬戌之嵗
[280-8a]
皆非是也馬遷乃古之良史王起又近世名儒後人因
循莫敢改易臣竊以史氏凡編一年則有一十二月月
有晦朔氣閏則須與嵗次合同茍不合同何名嵗次本
朝文教聿興禮樂咸備惟此一事乆未刋詳臣探索百
家用心十載乃知唐堯即位之年嵗在丙子迄太平興
國元年亦在丙子凡三千三百一年矣虞夏之間未有
甲子可證成湯既沒太甲元年始有二月乙丑朔旦冬
至伊尹祀于先王至武王伐商之年正月辛夘朔二十
[280-8b]
有八日戊午二月五日甲子昧爽又康王十二年六月
戊辰朔三日庚午朏王命作冊畢自堯即位年距春秋
魯𨼆公元年凡一千六百七年從𨼆公元年距今至道
二年凡一千七百一十五年從太甲元年距今至道二
年凡二千七百三十二年從魯莊公七年四月辛夘夜
常星不見距今至道二年凡一千六百八十一年從周
靈王二十年孔子生其年九月庚戌十月庚辰兩朔頻
食距今至道二年凡一千五百四十五年從魯哀公十
[280-9a]
六年四月乙丑孔子卒距今至道二年凡一千四百七
十二年以上並據經傳正文用古厯推校無不符合乃
知史記及五位圖所編之年殊為濶畧諸如此事觸𩔖
甚多若盡披陳恐煩聖覽臣耽研既久引證尤明起商
王小甲七年二月甲申朔旦冬至自此之後每七十六
年一得朔旦冬至此乃古厯一蔀每蔀積月九百四十
積日二萬七千七百五十九率以為常直至春秋魯僖
公五年正月辛亥朔旦冬至了無差爽用此為法以推
[280-9b]
經傳縱有小増減抑又經傳之誤皆可以發明也古厯
到齊梁以来或差一日更用近厯校課亦得符合伏望
聖慈許臣撰集不出百日其書必成儻有可觀願藏秘
府詔許之書終不就又司天冬官正楊文鑑上言新厯
甲子請以百二十年事下有司以其無所依據議寢不
行太宗曰支干相承雖止於六十儻再甲子成上夀之
數使期頤之人得見所生之年不亦善乎遂詔新厯甲
子所紀百二十嵗
[280-10a]
真宗大中祥符三年開封府功曹叅軍張君房上言自
唐室下衰土德隤圮朱梁氏彊稱金統而莊宗旋復舊
邦則朱梁氏不入正統明矣晉氏又復稱金盖謂乗于
唐氏殊不知李昪建國于江南耳漢家二主共止三年
紹晉而興是為水德洎廣順革命二主九年終于顯德
以上三朝七主共止二十四年行運之間隂𨼆而難賾
伏自太祖承周木德而王當於火行上繫于商開國在
宋自是三朝迄今以為然矣愚臣詳而辨之若可疑者
[280-10b]
太祖禪周之嵗嵗在庚申夫庚者金也申亦金位納音
是木盖周氏稱木為二金所勝之象也太宗登極之後
詔開金明池於金方之上此誰啓之乃天之靈符也陛
下履極當彊圉之嵗握符在作噩之春適宋道之隆興
金天之正氣臣試以瑞應言之則當年丹徒貢白鹿姑
蘇進白龜條支之雀来頴川之雉至臣又聞當封禪之
時魯郊貢白兔鄆上得金龜皆金符之至驗也願以臣
章下三事大臣叅定其事疏奏不報
[280-11a]
天禧四年光禄寺丞謝絳上書曰臣按古誌凡帝王之
興必推五行之盛德所以配天地而符隂陽也故神農
氏以火德聖祖以土德夏以木德商以金德周以火德
自漢之興王火德者以謂承堯之後且漢堯之裔也五
帝之大莫大於堯漢能因之是不墜其緒而善繼其盛
德也國家膺開光之慶執敦厚之德宜以土瑞而王天
下然其推終始傳承周之木德而大當其次且朱梁不
預正統者謂莊宗復興于後自石晉漢氏以及于周則
[280-11b]
李昪建國于江左而唐祚未絶是三代者亦不得正其
統矣昔者秦祚促而德暴不入正統考諸五代之際亦
是𩔖矣國家誠能下黜五代紹唐之土德以繼聖祖亦
猶漢之黜秦興周之火德以繼堯者也夫五行定位土
德居中國家飛運於宋作京于汴誠萬國之中區矣傳
曰土為羣物主故曰后土洪範曰土爰稼穡稼穡作甘
方今四海給足嘉生蕃衍邇年京師甘露下泰山醴泉
湧作甘之兆斯亦見矣矧靈木異卉資生於土千品萬
[280-12a]
𩔖不可勝道非土德之驗乎臣又聞之太祖生于洛邑
而胞絡惟黄鴻圖既建五緯聚於奎躔而鎮星是主及
陛下升中之次日抱黄珥朝祀于太清宫有星曰含譽
其色黄而潤澤斯皆凝命有表盛德攸屬天意人事響
效之大者則土德之符在矣是故天心之在兹陛下拒
而罔受民意之若是陛下謙而弗答氣壅未宣河決遂
潰豈不神哉然則天淵之勃流水德之浸患考六府之
厭鎮驗五行之勝尅亦宜興土之運禦時之灾伏望順
[280-12b]
考符應詳習法度惟陛下時而行之幸甚
大理寺丞董行父又上言曰在昔泰昊以萬物生於東至
仁體乎木故徳始於木木以生火神農受之為火徳火以
生土黄帝受之為土徳土以生金少昊受之為金徳金以
生水顓頊受之為水徳水以生木髙辛受之為木徳木以
生火唐堯受之為火徳火以生土虞舜傳之為土徳土以
生金夏為金徳金以生水商為水徳水以生木周為木
徳木以生火漢應圖讖為火徳火以生土唐受厯運為
[280-13a]
土德陛下紹天之統受天之命固當上繼唐祚以金為
德顯黄帝之嫡緒彰聖祖之丕烈臣又按聖祖先降於
癸酉太祖受禪於庚申陛下即位於丁酉天書下降於
戊申庚金也申酉皆金也天之體也陛下紹唐漢之運
繼黄帝之後三世變道應天之統正金之德斯又順也
詔兩制詳議既而獻議曰竊詳謝絳所述以聖祖得瑞
宜承土德且引漢承堯緒為火德之比雖班彪叙漢祖
之興有五其一曰帝堯之苗裔及序承正統乃越秦而
[280-13b]
繼周非用堯之行今國家或用土德即當越唐上承於
隋彌以非順失其五德傳襲之序又據董行父請越五
代紹唐為金德若其度越累世上承百代之統則晉漢
洎周咸帝中夏太祖實受終於周室而陟于元后豈可
弗遵傳繼之序續於遐邈之統三聖臨御六十餘載登
封告成昭姓紀號率循火行之運以輝炎靈之曜兹事
體大非容輕議矧雍熙中徐鉉等議之詳矣其謝絳董
行父等所請難以施行詔可
[280-14a]
仁宗初馮元等上新脩景祐廣樂記時鄧保信阮逸胡
瑗等奏造鍾律詔翰林學士丁度知制誥胥偃右司諫
髙若訥韓琦取保信逸瑗等鍾律詳考得失度等上議
曰保信所製尺用上黨秬黍圓者一黍之長纍而成尺
律管一據尺裁九十黍之長空徑三分空圍九分容秬
黍千二百遂用黍長為分再累成尺校保信尺律不同
其龠合升斗深濶推以算法𩔖皆差舛不合周漢量法
逸瑗所製亦上黨秬黍中者累廣求尺製黄鍾之律今
[280-14b]
用再累成尺比逸瑗所製又復不同至於律管龠合升
斗斛豆區鬴亦率𩔖是盖黍有圓長大小而保信所用
者圓黍又首尾相銜逸等止用大者故再考之即不同
尺既有差故難以定鍾磬謹詳古今之制自晉至隋累
黍之法但求尺裁管不以權量絫黍叅校故歴代黄鍾
之管容黍之數不同惟後周掘地得古玉斗據斗造律
兼制權量亦不同周漢制度故漢志有備數和聲審度
量權衡之説悉起於黄鍾今欲數器之制叅互無失則
[280-15a]
班志積分之法為近逸等以大黍累尺小黍實龠自戾
本法保信黍尺以長為分雖合後魏公孫崇所説然當
時已不施用况保信今尺以圓黍累之及首尾相銜有
與實龠之黍再累成尺不同其量器分寸既不合古即
權衡之法不可獨用詔悉罷之又詔丁度等詳定太府
寺并保信逸瑗所制尺度度等言尺度之興尚矣周官
璧羨以起度廣徑八寸/袤一尺禮記布手為尺淮南子十二粟
為一寸孫子十氂為分十分為寸雖存異説莫可適從
[280-15b]
漢志元始中召天下通知鍾律者百餘人使劉歆典領
之是時周滅二百餘年古之律度當有考者以歆之博
貫藝文曉達歴算有所制作宜不凡近其審度之法云
一黍之廣為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先儒訓解經籍多
引以為義歴世相襲著之定法然而嵗有豐儉地有磽
肥就令一嵗之中一境之内取以校驗亦復不齊是盖
天物之生理難均一古之立法存其大槩爾故前代制
尺非特累黍必求古雅之器以雜校焉晉泰始十年荀
[280-16a]
勗等校定尺度以調鍾律是為晉之前尺朂等以古物
七品勘之一曰姑洗玉律二曰小吕玉律三曰西京銅
望臬四曰金錯望臬五曰銅斛六曰古錢七曰建武銅
尺當時以朂尺揆校古器與本銘尺寸無差前史稱其
用意精密隋志所載諸代尺度十有五等然以晉之前
尺為本以其與姬周之尺劉歆銅斛尺建武銅尺相合
竊惟周漢二代享年永久聖賢制作可取則焉而隋氏
銷毁金石典正之物罕復存者夫古物之有分寸明著
[280-16b]
史籍可以酬驗者惟有法錢而已周之圜法歴載曠逺
莫得而詳秦之半兩實重八銖漢初四銖其文亦曰半
兩孝武之世始行五銖下暨隋朝多以五銖為號既歴
代尺度屢改故大小輕重鮮有同者惟劉歆置銅斛世
之所鑄錯刀并大泉五十王莽天鳳元年改鑄貨布貨
泉之𩔖不聞後世復有兩者臣等檢詳漢志通典唐六
典云大泉五十重十二銖徑一寸二分錯刀環如大泉
身形如刀長二寸貨布重二十五銖長二寸五分廣一
[280-17a]
寸首長八分有竒廣八分足股長八分間廣二分圍好
徑二分半貨泉重五銖徑一寸今以大泉錯刀貨布貨
泉四物相參校分寸正同或有大小輕重與本志微差
者盖當時盜鑄既多不必皆中法度但當校其首足肉
好長廣分寸皆合正史者用之則銅斛之尺從可知矣
况經籍制度皆起周世以劉歆術業之博祖沖之算數
之妙荀朂揆校之詳密校之既合周尺則最為可法兼
詳隋牛𢎞等議稱後周太祖敕蘇綽造鐵尺與宋尺同
[280-17b]
以調中律以均田度地唐祖孝孫云隋平陳之後廢周
玉尺用此鐵尺律然比晉前尺長六分四氂今司天監
影表尺和峴所謂西京銅望臬者盖以其洛都舊物也
今以貨布錯刀貨泉大泉等校之則景表尺長六分有
竒畧合宋周隋之尺由此論之銅斛與貨布等尺寸昭
然可驗有唐享國三百年其間制作法度雖未逮周漢
然亦可謂治安之世矣今朝廷必求尺之中當依漢錢
分寸若以為太祖膺圖受禪創制垂法嘗詔和峴等用
[280-18a]
影表尺與典脩金石七十年間薦之郊廟稽合唐制以
示貽謀則可且依影表舊尺俟有妙達鍾律之學者俾
考正之以從周漢之制王朴律凖尺比漢錢尺寸長二
分有竒比影表尺短四分既前代未嘗施用復經太祖
朝更易其逸瑗保信及照所用太府寺等尺其制彌長
出古逺甚又逸進周禮度量法議欲且鑄嘉量然後取
尺度權衡其説踈舛不可依用謹考舊文再造影表尺
一校漢錢尺二并大泉錯刀貨布貨泉總十七枚上進
[280-18b]
詔度等以錢尺影表尺各造律管比驗逸瑗并太常新
舊鍾磬考定音之髙下以聞度等言前承詔考太常等
四尺定可用者止按典故及以漢志古錢分寸叅校影
表尺畧合宋周隋之尺謂宜準影表尺施用今被㫖造
律管驗音髙下非所素習乞别詔曉音者總領較定詔
乃罷之而若訥卒用漢貨泉度尺寸依隋書定尺十五
種上之藏于太常寺
時朝臣宋祁田況薦益州進士房庶曉音祁上其樂書
[280-19a]
補亡三卷召詣闕庶自言曰嘗得古本漢志云度起於
黄鍾之長以子榖秬黍中一黍之起積一千二百黍之
廣度之九十分黄鍾之長一為一分今文脱之起積一
千二百黍八字故自前世以来累黍為尺以製律是律
生於尺尺非起於黄鍾也且漢志一為一分者盖九十
分之一後儒誤以一黍為分其法非是當以秬黍中者
一千二百實管中黍盡得九十分為黄鍾之長九寸加
一以為尺則律定矣直秘閣范鎮是之乃為言曰照以
[280-19b]
縱黍累尺管空徑三分容黍千七百三十瑗以横黍累
尺管容黍一千二百而空徑三分四釐六毫是皆以尺
生律不合古法今庶所言實千二百黍於管以為黄鍾
之長就取三分以為空徑則無容受不合之差校前二
説為是盖累黍為尺始失之於隋書當時議者以其容
受不合棄而不用及隋平陳得古樂器髙祖聞而歎曰
華夏舊聲也遂傳用之至唐祖孝孫張文收號稱知音
亦不能更造尺律止治隋之古樂制定聲器朝廷乆以
[280-20a]
鍾律未正屢下詔書博訪羣議冀有所獲今庶所言以
律生尺誠衆論所不及請如其法試造尺律更以古器
參考當得其真乃詔王洙與鎮同於脩制所如庶説造
律尺龠律徑三分圍九分長九十分龠徑九分深一寸
尺起黄鍾之長加十分而律容千二百黍初庶言太常
樂髙古樂五律比律成才下三律以為今所用黍非古
所謂一稃二米黍也尺比横黍所累者長一寸四分庶
又言古有五音而今無正徴音國家以火德王徴屬火
[280-20b]
不宜闕今以五音旋相生法得徴音又言尚書同律度
量衡所以齊一風俗今太常教坊鈞容及天下州縣各
自為律非書同律之義且古者帝王廵狩方岳必考禮
樂同異以行誅賞謂宜頒格律自京師及州縣毋容輒
異有擅髙下者論之帝召輔臣觀庶所進律尺龠又令
庶自陳其法因問律吕旋相為宫事令撰圖以進其説
以五正二變配五音迭相為主衍之成八十四調舊以
宫徴商羽角五音次第配七聲然後加變宫變徵二聲
[280-21a]
以足其數推以旋相生之法謂五行相戾非是當改變
徴為變羽易變為閏隨音加之則十二月各以其律為
宫而五行相生終始無窮詔以其圖送詳定所庶又論
吹律以聽軍聲者謂以五行逆順可以知吉凶先儒之
説畧矣是時瑗逸制樂有定議乃補庶試秘書省校書
郎遣之
慶厯四年范鎮上書曰陛下制樂以事天地宗廟以揚
祖宗之休兹盛德之事也然自下詔以来及今三年有
[280-21b]
司之論紛然未決盖由不議其本而争其末也竊惟樂
者和氣也發和氣者聲音也聲音之生生於無形故古
人以有形之物傳其法俾後人叅考之然後無形之聲
音得而和氣可道也有形者秬黍也律也尺也龠也鬴
也斛也算數也權衡也鍾也磬也是十者必相合而不
相戾然後為得今皆相戾而不相合則為非是矣有形
之物非是而欲求無形之聲音和安可得哉謹條十者
非是之騐惟裁擇焉按詩誕降嘉種維秬維秠誕降者
[280-22a]
天降之也許慎云秬一稃二米又云一秬二米後漢任
城縣産秬黍三斛八斗實皆二米史官載之以為嘉瑞
又古人以秬黍為酒者謂之秬鬯宗廟降神惟用一尊
諸侯有功惟賜一卣以明天降之物世不常有而可貴
也今秬黍取之民間者動至數百斛秠皆一米河東之
人謂之黑米設有真黍以為取數至多不敢送官此秬
黍為非是一也又按先儒皆言律空徑三分圍九分長
九十分容千二百黍積實八百一十分今律空律徑三
[280-22b]
分四氂六毫圍十分三氂八毫是圍九分外大其一分
三氂八毫而后容千二百黍除其圍廣則其長止七十
六分二氂矣説者謂四氂六毫為方分古者以竹圍為
律竹形本圓而今以方分置算此律之為非是二也又
按漢書分寸尺丈引本起黄鍾之長又云九十分黄鍾
之長者据千二百黍而言也千二百黍之施於量則曰
黄鍾之龠施於權衡則曰黄鍾之重施於尺則曰黄鍾
之長今遺千二百之數而以百黍為尺又不起於黄鍾
[280-23a]
此尺之為非是三也又按漢書言龠其狀似爵謂爵琖
其體正圓故龠當圓徑九分深十分容千二百黍積實
八百一十分與律分正同今龠乃方一寸深八分一氂
容千二百黍是亦以方分置算者此龠之非是四也又
按周禮鬴法方尺圓其外深尺容六斗四升方尺者八
寸之尺也深尺者十寸之尺也何以知尺有八寸十寸
之别按周禮璧羨度尺好三寸以為尺璧羨之制長十
寸廣八寸同謂之度尺以為尺則八寸十寸俱為尺矣
[280-23b]
又王制云古者以周尺八尺為歩今以六尺四寸為歩
八尺者八寸之尺也六尺四寸者十寸之尺也同謂之
周尺者是周用八寸十寸尺明矣故知八寸尺為鬴之
方十寸尺為鬴之深而容六斗二升千二百八十龠也
積實一百三萬六千八百分今鬴方尺積十寸此鬴之
非是五也又按漢書斛法方尺圓其外容十斗旁有庣
焉當隋時漢斛尚在故隋書載其銘曰審律嘉量斛方
尺圓其外庣旁九氂五毫羃百六十二寸深尺容一斛
[280-24a]
今斛方尺深一尺六寸二分此斛之非是六也又按算
法圓分謂之徑圍方分謂之方斜所謂徑三圍九方五
斜七是也今圓分而以方法算之此算數非是七也又
按權衡者起千二百黍而立法也周之鬴其重一鈞聲
中黄鍾漢之斛其重二鈞聲中黄鍾鬴斛之制有容受
有尺寸又取其輕重者欲見薄厚之法以考其聲也今
黍之輕重未真此權衡為非是八也又按鳬氏為鍾大
鍾十分其鼔間之以其一為之厚小鍾十分其鉦間之
[280-24b]
以其一為之厚今無大小薄厚而一以黄鍾為率此鍾
之非是九也又按磬氏為磬倨句一矩有半其博為一
股為二鼔為三盖各以其律之長短為法也今亦以黄
鍾為變而無長短厚薄之别此磬之非是十也前此者
皆有形之物也可見者也使其一不合則未可以為法
況十者之皆相戾乎臣固知其無形之聲音不可得而
和也請以臣章下有司問黍之二米與一米孰是律之
空徑三分與三分四氂六毫孰是律之起尺與尺之起
[280-25a]
律孰是龠之圓制與方制孰是鬴之方尺圓其外深尺
與方尺孰是斛之方尺圓其外庣旁九氂五毫與方尺
六寸二分孰是筭數之圓分與方分孰是權衡之重以
二米秬黍與一米孰是鐘磬依古法有大小輕重長短
薄厚而中律孰是是不是定然後制龠合升斗鬴斛以
校其容受容受合然後下詔以求真黍真黍至然後可
以為量為鐘磬量與鐘磬合於律然後可以為樂也今
尺律本末未定而詳定脩制二局工作之費無慮千萬
[280-25b]
計矣此議者所以云云也然議者不言有司論議依違
不決而顧謂作樂為過舉又言當今宜先政令而禮樂
非所急此臣之所大惑也儻使有司合禮樂之論是其
所是非其所非陛下親臨決之顧於政令不已大乎昔
漢儒議鹽鐵後世傳鹽鐵論方今定雅樂以求廢墜之
法而有司論議不著盛德之事後世將何考焉願令有
司人人各以經史論議條上合為一書則孰敢不自竭
盡以副陛下之意如以臣議為然伏請權罷詳定脩制
[280-26a]
二局竢真黍至然後為樂則必至當而無事於浮費也
詔送詳定所
慶歴中翰林學士宋祁論以尺定律奏曰臣聞樂主於
音音生於律律定於尺尺成於黍得黍不真尺固不定
定尺無準律亦自差而望聲調是南舟泝燕北轅走越
愈亟逺也故尺短則律從而短尺長則律從而長短者
聲清益上長者聲濁益下清濁不得其中而至樂遁矣
古者神瞽考中聲而量之以為之律所以立均出度也
[280-26b]
黄帝命伶倫斷竹長三寸九分吹之以為黄鍾之宫然
後制十二律以上下求而聴鳳鳴司馬遷黄鍾之律長
八寸七分之一太簇七寸七分之二林鍾五寸七分之
三應鍾四寸三分之二班固司馬彪説黄鍾長九寸聲
最濁太簇長八寸林鍾長六寸應鍾長四寸七分四氂
强聲最清蔡邕鄭𤣥杜夔荀朂等所論尺有増損而黄
鍾之宫要以九寸為定始朂當武帝泰始中校太樂八
音不和知後漢至魏尺長於古四分有餘朂乃部著作
[280-27a]
郎劉恭依周禮制尺所謂古尺也以古尺更鑄銅律調
叶聲韻後汲郡盜發六國時魏襄王冡得古周時玉律
及鐘磬與新律聲韻闇同于時郡國或得漢時故鍾吹
朂律以合之其聲皆應時人稱為精密惟散騎侍郎陳
留阮咸譏其聲髙聲髙則悲非興國之音必古今尺有
長短所致也武帝以朂律與周漢器合遂施用之後始
平掘地得古銅尺嵗久欲腐不知所出何代果長朂尺
四分時人咸服其妙而莫能措意焉朂立千載之下推
[280-27b]
百代之法度數既合聲韻又諧亦可謂密切而有證也
而時人掘地之一尺破周漢之二器亦近夫貴耳賤目
也隋時始用木尺律而定律吕鑄壊前代金石以息物
議大業中更詔用梁表律調八音之器比之前代最為
合古惜其制度文議設於江都無聞焉耳是時有十五
等一周尺二晉田父玉尺三梁表尺四漢官尺五魏尺
六晉後尺七後魏前尺八中尺九後尺十東後魏尺十
一蔡邕銅龠尺十二宋氏尺十三萬寳常水尺十四雜
[280-28a]
尺十五梁朝俗間尺後周時達奚震等議獨以鐵尺為
允即十二宋氏尺也其説曰今以上黨羊頭山黍依漢
書律厯志度之若以大者稠累依數滿尺實於黄鍾之
律須撼乃容若以中者累尺雖復小稀實於黄鍾不動
而滿計此二事之殊良由消息未善其於鐵尺終有一
㑹且上黨之黍有異他郷其色畧烏其形圓重用之為
量定不徒然正以時有水旱之殊地有肥瘠之異取黍
大小未必得中案許慎解字黍體大本異於常疑今之
[280-28b]
大者正是其中累百滿尺非是㑹古實龠之外裁剰餘
此恐圍徑或差造律未妙就如撼動取滿論理亦通今
勘周漢古錢大小有合宋氏渾儀尺度無舛古者黄金
方寸重一斤今鑄金校驗鐵尺為近未及詳定㑹髙祖
受命而止唐貞觀中又詔張文收鑄銅斛秤尺咸得其
數詔以其副藏於樂署至武延秀為太常卿用為竒玩
以律與古玉尺玉斗舛合獻焉開元中將考宗廟樂有
司奏請出之勅惟以銅管付太常亡其九管國朝金石
[280-29a]
傳自周代世宗常詔王朴累黍定尺以為律管管既不
便作準之尺寸于今具在而當時實錄不論秬黍未知
何用即加詳定且五代離亂古器蕩然雖欲制作靡所
緣旁時無神瞽孰敢取中獨非莫知獨是莫曉工乎音
者不能言義工乎書者不能察聲信乎音樂之難不可
以言曉者也故曰知之者欲教而無從心達者體之而
無師方今去聖既逺知音又寡但取朴準調叶八音屬
者太常臣燕肅以律準尺之三分欲為十二律管而黄
[280-29b]
鍾九寸遂不得聲更廣空道乃與律應雖管内均厚未
悉如法然深疑今尺比古差短太常鐘石遂及於清流
至法部轉用髙急臣以為宜求索上黨秬黍如達奚震
之言選其精圓累定分寸尺定求管得管求聲以所管
之聲合周時之準茍髙下符㑹清濁無差即可遂為定
法頒布方國足以示陛下同律度量權衡之制脱有與
準未合即乞募知音别用新管参考中聲檢攝羣音制
定雅樂庶乎正歴代之謬秕亦何憚焉
[280-30a]
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命郭守敬與王恂率南北日官分
掌測驗推於下命張文謙與樞密張易為之主領裁奏
於上左丞許衡參預其事郭守敬首言歴之本在於測
驗而測驗之器莫先儀表今司天渾儀宋皇祐中汴京
所造不與此處天度相符比量南北二極約差四度表
石年深亦復攲側守敬乃盡考其失而移置之又奏唐
一行開元間令南宫説天下測景書中見者凡十三處
今疆宇比唐尤大若不逺方測驗日月交食分數時刻
[280-30b]
不同晝夜長短不同日月星辰去天髙下不同即曰測
驗人少可先南北立表取直測景帝可其奏
十七年新厯告成郭守敬與諸臣同上奏曰臣等竊聞
帝王之事莫重於厯自黄帝迎日推䇿帝堯以閏月定
四時成嵗舜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爰及三代厯無定
法周秦之間閏餘乖次西漢造三統歴百二十年而後
是非始定東漢造四分歴七十餘年而儀式方備又百
二十一年劉洪造乾象歴始悟月行有遲速又百八十
[280-31a]
年姜岌造三紀甲子歴始悟以月食衝撿日宿度所在
又五十七年何承天造元嘉歴始悟以朔望及弦皆定
大小餘又六十五年祖沖之造大明厯始悟太陽有嵗
差之數極星去不動處一度餘又五十二年張子信始
悟日月交道有表裏五星有遲疾留逆又三十三年劉
焯造皇極厯始悟日行有盈縮又三十五年傅仁均造
戊寅元歴頗采舊儀始用定制又四十六年李淳風造
麟德歴以古歴章蔀元首分度不齊始為總法用進朔
[280-31b]
以避晦晨月見又六十三年一行造大衍歴始以朔有
四大三小定九服交食之異又九十四年徐昻造宣明
歴始悟日食有氣刻時三差又百三十六年姚舜輔造
紀元歴始悟食甚泛餘差數以上計千一百八十二年
歴經七十改其創法者十有三家自是又百七十四年
聖朝專命臣等改治新歴臣等用創造簡儀髙表憑其
測實數所考正者凡七事一曰冬至自丙子年立冬後
依每日測到晷景逐日取對冬至前後日差同者為準
[280-32a]
得丁丑年冬至在戊戌日夜半後八刻半又定丁丑夏
至在庚子日夜半後七十刻又定戊寅冬至在癸夘日
夜半後三十三刻己夘冬至在戊申日夜半後五十七
刻庚辰冬至在癸丑日夜半後八十一刻各減大明歴
十八刻逺近相符前後應凖二曰嵗餘自大明歴以来
凡測景驗氣得冬至時刻真數者有六用以相距各得
其時合用嵗餘今考驗四年相符不差仍自宋大明壬
寅年距至今日八百一十年每嵗合得三百六十五日
[280-32b]
二十四刻二十五分其二十五分為今歴嵗餘合用之
數三曰日躔用至元丁丑四月癸酉望月食既推求日
躔得冬至日躔赤道箕宿十度黄道箕九度有竒仍憑
每日測到太陽躔度或憑星測月或憑月測日或徑憑
星度測日立術推算起自丁丑正月至己夘十二月凡
三年共得一百三十四事皆躔於箕與日食相符四曰
月離自丁丑以来至今憑每日測到逐時太隂行度推
算變從黄道求入轉極遲疾并平行處前後凡十三轉
[280-33a]
計五十一事内除去不真的外有三十事得大明歴入
轉後天又因考驗交食加大明厯三十刻與天道合五
曰入交自丁丑五月以来憑每日測到太隂去極度數
比擬黄道去極度得月道交於黄道共得八事仍依日
食法度推求皆有食分得入交時刻與大明歴所差不
多六曰二十八宿距度自漢太初歴以来距度不同互
有損益大明歴則於度下餘分附以太半少皆私意牽
就未嘗實測其數今新儀皆細刻周天度分每度為三
[280-33b]
十六分以距線代管窺宿度餘分並依實測不以私意
牽就七曰日出入晝夜刻大明歴日出入晝夜刻皆據
汴京為凖其刻數與大都不同今更以本方北極出地
髙下黄道出入内外度立術推求每日日出入晝夜刻
得夏至極長日出寅正二刻日入戌初二刻晝六十二
刻夜三十八刻冬至極短日出辰初二刻日入申正二
刻晝三十八刻夜六十二刻永為定式所創法凡五事
一曰太陽盈縮用四正定氣立為升降限依立招差求
[280-34a]
得每日行分初末極差積度比古為密二曰月行遲疾
古歴皆用二十八限今以萬分日之八百二十分為一
限凡析為三百三十六限依垜疊招差求得轉分進退
其遲疾度數逐時不同盖前所未有三曰黄赤道差舊
法以一百一度相減相乗今依筭術句股&KR0707矢方圜斜
直所容求到度率積差率與天道實脗合四曰黄赤道
内外度據累年實測内外極度二十三度九十分以圜
容方直矢接句股為法求每日去極與所測相符五曰
[280-34b]
白道交周舊法黄道變推白道以斜求斜今用立渾比
量得月與赤道正交距春秋二正黄赤道正交一十四
度六十六分擬以為法推逐月每交二十八宿度分於
理為盡
處士楊恭懿進奏曰臣等徧考自漢以来歴書四十餘
家精思推筭舊儀難用而新者未備故日行盈縮月行
遲疾五行周天其詳皆未精察今權以新儀木表與舊
儀所測相較得今嵗冬至晷景及日躔所在與列舎分
[280-35a]
度之差大都北極之髙下晝夜刻長短叅以古制創立
新法推筭成辛巳厯雖或未精然比之前改歴者附㑹
元歴更日立法全踵故習顧亦無愧然必每嵗測驗脩
改積三十年庶盡其法可使如三代日官世專其職測
驗良久無改嵗之事矣又合朔議曰日行歴四時一周
謂之一嵗月踰一周復與日合謂之一月言一月之始
日月相合故謂合朔自秦廢歴紀漢太初止用平朔法
大小相間或有二大者故日食多在晦日或二日測驗
[280-35b]
時刻亦鮮中宋何承天測驗四十餘年進元嘉歴始以
月行遲速定小餘以正朔望使食必在朔名定朔法有
三大二小時以異舊法罷之梁虞&KR1184造大同歴隋劉焯
造皇極歴皆用定朔為時所阻唐傅仁均造戊寅歴定
朔始得行貞觀十九年四月頻大人皆異之竟改從平
朔李淳風造麟德歴雖不用平朔遇四大則避人言以
平朔間之又希合當世為進朔法使無元日之食至一
行造大衍歴謂天事誠密四大二小何傷誠為確論然
[280-36a]
亦循常不改臣等更造新歴一依前賢定論推筭皆改
從實今十九年歴自八月後四月併大實日月合朔之
數也
世祖時東平布衣趙天麟上䇿論同制度疏曰臣聞四
海若一堂之上聖王無二上之尊頒法制以為先俾和
同之咸若昔有虞之廵狩覲國君於四方先之以協時
月正日次之以同律度量衡延及蒼周之時立司市以
平物價至於炎漢之世命張蒼以定章程究而言之由
[280-36b]
来尚矣粤自曹劉鼎峙南北瓜分前乎此則七雄之疆
域参差後乎此則五季之風塵擾攘欲其同也不亦難
乎古制猶存前書備載今國家堯天蕩蕩禹跡茫茫一
民莫非其臣也尺地莫非其有也然其曹奢魏褊楚急
齊舒皆風土之漸摩習俗之常然欲移易亦非他得乎
中而止矣若夫方方異政縣縣殊俗不為一新何成盛
化且天為繩而貴直地為準而貴平東方之神其名勾
芒執規司春南方之神其名祝融執衡司夏西方之神
[280-37a]
其名蓐收執矩司秋北方之神其名𤣥冥執權司冬由
此觀之準繩䂓矩權衡所以為六合之司職也臣聞虞
夏商周之法不可得而詳矣惟劉歆之義載在班書最
為詳悉臣試條之一曰備數二曰和聲三曰審度四曰
嘉量五曰權衡叅伍以變錯綜其數稽之於古今效之
於氣物和之於心耳著之於經傳咸得其實靡不協同
所謂備數者制器䂓圓矩方權重衡平準繩嘉量而不
失故紀於一協於十長於百大於千衍於萬也所謂和
[280-37b]
聲者律吕以成之支干以該之故中於宫觸於角祉於
徴章於商宇於羽也所謂審度者以子榖秬黍之中者
一黍之廣度之九十分黄鍾之長一為一分自分而上
十為差率故别於分忖於寸矱於尺張於丈信於引也
所謂嘉量者本起於黄鍾之龠以子榖秬黍之中者千
有二百粒可實其龠自龠而上十為差率故躍於龠合
於合登於升聚於斗角於斛也所謂權衡者亦起於黄
鍾之龠每龠二十銖二十四銖成兩十六兩成斤三十
[280-38a]
斤成鈞四鈞成石故始於銖兩於兩明於斤均於鈞終
於石也臣又以劉歆之法三十餘斤為一斗今則不可
從也然其理有可從方今數已宣於天下歴已職於太
史樂已總於太常聲已協於協律其所以雖有未定雖
定而未齊一者度量衡而已矣臣居山東但見山東數
郡或隔一鎮或間一河其度之長短量之多寡衡之輕
重已皆不相同矣則何以示四海一家之平制哉伏望
陛下詔令都省昭立制度採劉歆之説監其可否定其
[280-38b]
髙低既約黍粒之多寡匀長為一尺復約黍粒之多寡
平重為一斤外但約今法以十有二斤為斗五斗為斛
兩斛為石石重百二十斤水平為槩用銅則焉三者既
定頒付行省散於隨路以為各路之的可也截自令行
之後違者有司治其罪庶乎自南自北知制度之昭彰
于外于中等資財之出納聖人嘗謂謹權量四方之政
行焉此之謂也
 厯代名臣奏議卷二百八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