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R2f0039 歷代名臣奏議-明-楊士奇 (master)


[077-1a]
欽定四庫全書
 歴代名臣奏議卷七十七
           明 楊士竒等 撰
  宗室
宋仁宗時張方平上論曰臣聞昔在帝堯克明俊徳以
親九族九族既睦而後平章百姓恊和萬邦三代之王
莫不封建宗子以為藩衛周之宗盟異姓為後其敦叙
世族之義則有飲食之禮親睦伯叔之國則有脤膰之
[077-1b]
賜及其衰也幽王不能燕樂同姓骨肉相怨而頍弁角
弓之刺興焉平王棄其九族而葛藟之譏起焉然維城
毗輔翼奨王室故有周之享國逾八百年及乎孤秦郡
縣天下專自封大不復建侯子弟單微勢同匹庻及山
東寇起孑立無救四方瓦解遽至顛覆二漢之制屏翰
支子入參宿衛宗室賢者預聞朝政親疎雜用輕重相
權故基祚揺而更安國命絶而復續魏氏簡薄兄弟隔
逺族人制諸藩王不許朝覲文如鄄城武若任國闗防
[077-2a]
禁固才不試展而乃忍死待賊託孤寄命本根淺弱龜
鼎速遷司馬氏近鑒當塗謀安後世配兵諸子分據要
地永嘉之後禍變尤作自相屠刈過於血仇離石嘯亂
區域太擾羌胡紛起王制剥盡猶賴藩戚撫臨方面故
大命重集于江左焉中興之後敦峻干誅皆自上流蹙
逼京邑故自晉世逮于宋齊險害都㑹必命王室子弟
鎮督之于後劉蕭二明昏迷悖亂忌同好異縱其尋斧
枝榦都盡枯枿兀然股肱悉除但存胷領險慝之人以
[077-2b]
為利姦雄之臣以為福故使齊梁坐移神器嗚呼滅天
理反人道汚禮義傷風教凶徳之大其惟内自誅夷者
乎近者唐氏創業亦多宗室立功中世已還多難之際
斧鉞徃討嵓廊謨謀書勲鼎旂流於史牒者同姓近属
實繁有徒臣聞教莫大於親親道莫大於立愛故𫝊稱
六逆其一曰疎間親夫子曰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
伏惟我國家徳厚流光慶基憑固天實保定長發其祥
韡韡杕華既和樂而且孺振振公姓皆信厚而有穆宜
[077-3a]
乎徳教自家而刑國孝悌達于四方者矣至于爵徳官
才教勸長善之道臣猶竊歉疑若有未盡至者採其大
要敢僭論焉
方平又論曰臣聞周之五等分土繼世立適以長不以
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無嫡選庶兄亡弟及故子孫傳祚
與王家始終其支子為群公子公子之子為公孫逮乎
世代已逺服属且疎則名以其祖之所居官或封邑或
字或諡因以為教以綴親别本而各仕其國為卿大夫
[077-3b]
士焉漢之封爵皇子則王王子則侯王侯世及無嫡則
絶後武帝復使諸王得推恩封子弟為列侯而王國之
嗣無不侯矣其宗室同姓肺腑之親入居卿相出為牧
守中外逓處惟才是用故諸劉繁衍彌漫乎天下曹氏
裁制藩戚最為無道至于隔其兄弟吉凶之問禁其婚
媾慶弔之禮上不得預朝覲下不得交人事離恩絶義
斷棄天常能者被拘才者不試故曹植自比圏牢之養
物求一效死之地而不得氣𩔖乖疎公族翦弱故司馬
[077-4a]
氏乘間而起如襲虚邑焉南北之際晋宋之事尹正王
府督領藩鎮兵戍之地險要之都必命宗枝分居岳牧
爰及隋唐未之替也我國家祥符之前皇親尚出臨郡
後絶外授初無他釁且天下一統承平治寧藩郡之勢
制如臂指不比江左隋唐都督節察輒千里百城事權
之大也又何忌焉盖以其驕貴放恣鮮遵軌度罔自抑
畏不知小人之依故朝廷推示大公為百姓計上全親
親之義下為元元之福爾且國家基圖安固源流深長
[077-4b]
古者族食世降一等親必有盡属必益逺及本支百世
衍大蕃昌有藝文如向歆材畧如皋勉又可以勿用乎
㢤夫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大夫有二宗士有𨽻子弟上
下尊卑莫不用其宗戚以自佐佑春秋秦伯之弟鍼出
奔晋譏其有千乘之國而不能容其母弟至使出仕于
晋故謂之出奔方今天下之大郡國之廣百官衆職文
武參布宗室子弟豈無智可以效一官才可以帥一校
者歟彼夫執事内外之臣統理軍民之長規約條教又
[077-5a]
豈生而知之盖習之則至矣臣愚以謂諸皇宗天戚有
能修整端良者宜稍試其材出領郡職入參環衛異同
並進親疎雜用輕重相制等級相權唐之諸王率為州
郡别駕漢之藩國衆務由於内史誠約漢唐之制漸用
而叙進之選量上下律之以法宜其才用能否志行僻
正可得而著見矣則又察其謹良荘慎者以備王室爪
牙焉詩曰豈無他人不如我兄弟誠使盤維之固豈非
廟社之休乎
[077-5b]
方平又論曰臣聞昔在帝舜命后夔典樂教胄子夏有
東西之序商建左右之學周則有大司樂掌成均之法
樂師治國學之政自王及群后之子皆訓以四術三行
之事又庶子之正於公族者亦教以孝弟睦友子愛之
道明父子之義長幼之序故庶子之官治而邦國有倫
衆鄉方矣自秦燔滅先王之道而教其子以申商刑名
之言不復有庠序之事漢雖開設學校選置師儒而國
子遂廢齒學之禮今諸宫院講說教授之官實古師友
[077-6a]
之地且天枝帝胄習見貴驕生於深宫之中長乎婦人
之手甫出就傅性習之始朝廷當為慎擇道德之老經
術之儒荘介堅質之人純重規矩之士俾正言日入於
其耳善道薫襲於其心使知恭儉之為令名嚴畏之為
吉德聳勵之以樂善則有榮賞福祥之事誡懼之以趋
惡則有刑罪禍敗之言善惡之端實由師友今乃使自
薦請即為除授凡選人充職一嵗乃得改官至有商販
初仕輕薄少年率僥倖以自媒為進宦之捷徑以備優
[077-6b]
弄之具曽何誨導之為夫食荼蓼者不知薺甘居嬴博
者必為齊言紺緅隨染薫蕕易器況人抱血氣剛柔之
性函欲惡荒佚之情書曰位不期驕禄不期侈此言富
貴不與驕侈相期勢必自至者也而不節之以德義輔
之以正人欲其不入於邪動克由禮其可得乎周公曰
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徃言方幼孺當慎所與朋處者
也子曰損者三友友便僻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臣伏見
近建睦親之宫制度周大前拱宸極後固國基夫漢立
[077-7a]
諸侯之邸纔備乎朝宿唐建諸王之院專寵乎近親未
有能糾合宗族均恩等義如今之美者也其設司分局
綱維備矣至于教育勸勵之道臣敢獻愚焉其諸院講
說教授之官臣謂宜擇其學問精博志行端修之士定
其員數中開廣堂為之學館凡宫族子弟尊卑咸㑹而
以齒叙焉晨以談經晝以學文學官分掌之而命耆德
近臣一人緫攝焉其勤於肄業恭懿荘儉學藝特優者
使之上聞遷其秩禄加之賜賚以旌之則其不率教者
[077-7b]
不待罰而憤悱知勸矣鏘如冠珮雖居象魏之間洋然
頌聲如在洙泗之上不亦美㢤故為國以禮動人以行
王化之大者貴㳺公卿之子弟州鄉庠塾之士人莫不
上靡德音下修志業四方風動其教不肅而成矣振振
公族咸如麟趾之時緜緜葛藟更茂本根之庇可為德
化之徴邦家之光也
英宗治平二年侍御史趙瞻上奏曰臣伏聞别嫌明微
者禮之大經並后匹嫡者事之深戒商周庶子外為藩
[077-8a]
屏漢魏諸王出就封國此所以尊儲貳之定分著宗室
之大法不使寵愛之私窺圖之計得以萌心也竊見皇
子三位興造大備嵗荒夏疫作已為譏況宫制院名居
非其所雖人子性行自隆友悌而國家禮法貴示降差
並列東宫恐乖古典昔唐太宗移太子承乾之第魏王
泰居于武德殿魏文正諫之以為太逼東宫太宗遽然
省悟遣還外第然以一存此意終致後患故爭常起於
所軋而禍常生於所忽歴觀前代聖君賢父率亦不能
[077-8b]
盡斯亂原惟陛下精察熟慮使安其所下此議于儒臣
俾援証于典禮庶乎朝廷陵僭之疑一定而於骨肉孝
悌之意愈深焉至如宫邸之制過麗則侈心生工徒之
役違時則乖氣應因兹垂卹一切漸罷實為天下之幸
英宗時殿中侍御史傅堯俞上奏曰臣伏聞以疏而謀
親者忠蔽於慈愛縁始而圖逺者言近乎迂闊惟推心
於大公則愛不能惑鑒古而深念則迂有可察臣所以
自忘其身疏而長慮於事始者也然詞畧則在理難悉
[077-9a]
語深則於事非便輒陳梗槩惟陛下思之臣獨念古先
哲王緫擥天下其臨斷萬務則罔或不周及於父子之
間鮮克無悔豈非愛牽於内而義不勝情者㢤伏見皇
第二子開國東陽位與穎王相去纔一階耳起居出入
事頗均齊雖出閤封王具存故事又其天資信厚久炙
聖訓友于雍睦固異於人臣猶恐異時年各長成左右
使令迭生毁譽嵗月浸久或有可念夫有始卒盖聖人
難之陛下學通古今當為萬世垂法臣謂宜及顥等幼
[077-9b]
少便為節制待顥以下恩意禮秩常與穎王差逺使有
限隔無可陵之勢則社稷無疆之福昔者誕告外廷臣
不敢遽獻愚瞽今輒復陳露者望陛下黙留聖意
堯俞又奏曰臣伏聞應天以實而懐人以德故天不必
牲玉之日告人不必金幣之户及是以昔者聖帝明王
之有天下也必本誠意推仁術以感㑹天人之心然後
身享無窮之休而地有不拔之固臣實愚賤輒昧死有
言惟陛下寛其妄狂憐其悃愊則不勝幸甚恭惟大行
[077-10a]
皇帝舉天下而畀之陛下頋念恩德豈有既乎其所以
累陛下者獨數女耳今大行梓宫在殯越國公主出居
外邸撫存恩渥未有隆厚雜遝之事聞於人者陛下癸
酉赦書大行慶賚主婿李瑋例移别鎮實恐議者以為
歉然伏料陛下以因山有期所未遑暇然龎鴻之澤漸
霑皇族此臣所以妄狂以進其悃愊者也望陛下念先
帝素意所向之深者務為周旋頋遇内盡陛下懇懇之
懐飾以恩意寵光外副海内顒顒之望則天必降監頋
[077-10b]
諟盡慶雲景星不足以為陛下之福人必悲傷感歎極
肌膚骨髓不足以藏陛下之仁臣非附下罔上者不敢
與李瑋為地直舉一端冀陛下易察耳乞母出臣章惟
陛下留神采擇
翰林學士王珪等奏今月某日中書批送到門下侍郎
兼兵部尚書同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監脩國史
韓琦等状奏伏以出於天性之謂親縁於人情之謂禮
雖以義制事因時適宜而親必主於恩禮不忘其本此
[077-11a]
古今不易之常道也伏惟皇帝陛下奮乾之健乗離之
明擁天地神靈之休荷宗廟社稷之重即位以來仁施
澤浹九族既睦萬國交歡而濮安懿王德盛位隆宜有
尊禮陛下受命先帝躬承聖統顧以大義後其私恩慎
之重之事不輕發臣等忝備宰弼實聞國論謂考古約
禮因宜稱情使有隆恩而廣愛庶幾上以彰孝治下以
厚民風臣等伏請下有司議濮安懿王及譙國太夫人
王氏襄國太夫人韓氏仙㳺縣君任氏合行典禮詳處
[077-11b]
其當以時施行謹具状奏聞伏候勑㫖治平元年五月
二十八日進呈奉聖㫖候過仁宗皇帝大祥别取㫖治
平二年四月九日再進呈奉聖㫖送太常禮院與兩制
待制已上同共詳定聞奏臣等謹案儀禮喪服為人後
者傳曰何以三年也受重者必以尊服服之為所後者
祖父母妻妻之父母昆弟昆弟之子若子若子者言皆
如親子也又為人後者為其父母傳曰何以期也不貳
斬也何以不貳斬也特重於大宗者降其小宗也又為
[077-12a]
人後者為其昆弟傳曰何以大功也為人後者降其昆
弟也以此觀之為人後者謂之子不敢復頋私親聖人
制禮尊無二上若恭愛之心分施於彼則不能專壹於
此故也是以秦漢以來帝王有自旁支入承大統者或
推父母以為帝后皆見非當時取譏後世臣等不敢引
以為聖朝法況前代入繼者多宫車晏駕之後援立之
䇿或出母后或出臣下非如仁宗皇帝年齡未衰深惟
宗廟之重祗承天地之意於宗室衆多之中簡拔聖明
[077-12b]
授以大業陛下親為先帝之子然後繼體承祧光有天
下濮安懿王雖於陛下有天性之親頋復之恩然陛下
所以負扆端冕富有四海子子孫孫萬世相承者皆先
帝之德也臣等愚淺不達古今竊以為今日所以崇奉
濮安懿王典禮一依先朝封贈期親尊属故事髙官大
國極其尊榮譙國太夫人襄國太夫人仙㳺縣君亦改
封大國太夫人考之古今實為宜稱臣等謹議
殿中侍御史范純仁論濮王稱親未當状曰臣伏聞手
[077-13a]
詔節文稱親之禮謹遵慈訓追崇之典豈易克當固已
見陛下守義徇公慎重之至也然稱親之禮殊未為安
羣口紛紜不勝嗟憤臣等竊議皇太后手書稱親之意
盖用漢宣故事欲行於今乃與中書門下元建皇考之
議大體相依此不免為兩統二父之失所以議者喧然
皆謂母后手書非出慈壽之本意皆建議之臣眩惑交
構成就其謀欲自掩其惡而杜塞言者之口也臣觀陛
下繼明之始與漢宣故事不同宣帝之時尚為有司所
[077-13b]
奏為人後者為之子請謹視孝昭所為未有却令大宗
正統之母追稱小宗所生為親也錯亂禮法失其本意
若欲以濮王為親則襄國已降自當為母於皇太后豈
得安㢤恭惟陛下親受仁宗詔命而為之子故先帝遺
詔誕告萬方謂陛下為皇子即皇帝位四夷諸夏莫不
共聞今乃復稱濮王為親則先帝治命之詔不行而陛
下繼體之義不一況太后與政府大臣並受先帝頋託
言猶在耳永昭陵土未乾止因一二近臣之謀遂忘而
[077-14a]
弗頋陷兩宫於有過之地使四方夷狄惑先帝之遺詔
疑陛下之過舉移謳歌欣戴之心為忠憤不正之氣可
不痛㢤萬一敵國姦民有以先帝遺詔為問則執政之
臣其将何辭以對然則稱親之禮豈宜輕用臣等待罪
于家屢䝉詔㫖促令供職而踧踖未敢承命者以此之
故也若必使臣等就職則當合班廷爭以救朝廷之失
雖陛下容納直言為天下所聞而臣等不能早悟明主
之罪益深益重矣豈可復居言路預耳目之臣㢤臣等
[077-14b]
之心有死無二伏惟陛下留神聽納天下幸甚
純仁又乞定濮安懿王稱號状曰臣近到闕下伏聞兩
制等已依典禮議定濮安懿王稱號封爵却因政府議
論不同且令權罷中外人心疑惑未已伏縁陛下昨受
仁宗詔命親許為仁宗之子至於遷官封爵悉用皇子
故事問安侍膳孝德已彰以至纂承大統天下以陛下
為仁宗之子故億兆欣戴一無間言子子孫孫長享天
命此則與前代出繼之主事體不同故於本宗難加殊
[077-15a]
禮況濮王自有封國繼嗣蕃昌今若改封大邦世世傳
襲夾輔帝室永垂鴻名則於濮王之尊不為不盛於陛
下之報不為不深伏望聖慈斷以大公特降詔㫖恭依
兩制所議如此則上合天心下服民望杜諂䛕希合之
言為萬世不易之法
純仁又上狀曰臣近曽上殿進劄子言乞依兩制議定
濮王封爵稱號事早降詔㫖及面有奏陳皆䝉聖意開
納至今已踰旬日未䝉别降指揮近風聞有臣寮建議
[077-15b]
欲尊濮王以殊號者朝論相傳未知實有臣夙夕思念
萬一有執政大臣造作此議致陛下聖意難於可否故
臣不避再三之黷須至奏陳惟望陛下留神聽納則天
下幸甚伏以仁宗皇帝當康盛之年立陛下為子皇太
后不避六宫之怨力贊先帝保育陛下者是皆欲陛下
繼體承祧一意大統報德述事傳於無窮陛下自為皇
子則問安侍膳純孝已彰即位以來烝烝不怠謳歌欣
戴夷夏帖然但臣下不明陛下之心故率然建為此議
[077-16a]
殊不思若加濮王以殊號則致天下疑陛下以懐報私
親為重以傳授大統為輕事不兩兼理之然矣上則違
先帝之意中則傷皇太后之心下則失天下之望當聖
政惟新之際豈宜失天下之心如此況今二三宰執皆
是先帝舊臣計其贊先帝立陛下之時必不肯為今日
之議但以有保身之計故不暇深慮事機阿㫖遂非一
至于此豈頋事行之後虧損聖猷貽譏今古雖悔何逮
臣竊見魏明帝太和三年詔書其事甚明陛下神聖博
[077-16b]
學必亦覽之詳矣足以度先帝皇太后期望陛下之心
雖先帝聖德廣大非魏主之可同在其愛子之心必不
相逺如陛下以宗廟重事議論未同聖衷難於獨斷則
望降臣此奏付中書門下令兩府大臣及未曽預議兩
制臣寮同定聞奏如此則自然公理可見是非可決使
天下知陛下以至公大議昭示今古不以邪説䛕論侵
紊典禮
純仁又上狀曰臣近曽累上封章乞早依兩制所議加
[077-17a]
濮王封爵典禮以安中外之心未䝉聖慈開允盖以臣
愚見兩制所議已合至公今若尚更遲留不惟濮王追
崇之典有闕亦恐増長觀望希合之意導惑聖聽虧損
大猷臣不敢逺引古義止以漢事言之如宣帝因霍氏
所立又是昭帝旁孫昭穆之間自當有考尚以其有為
人後之議終為魏詔所非況陛下親為仁宗之子事體
與宣帝全然不同難取而行理亦明矣以近臣各有董
宏不正之言将致聖明之朝亦有哀帝之失故臣雖微
[077-17b]
賤寧不為陛下惜之陛下若以臣言為可采即望更令
兩府大臣及未曽經議兩制臣僚同定奏聞施行若以
臣言為妄謬不足取聽則乞下臣前奏付有司議罪重
行貶責亦使臣引罪知非雖死無恨臣無任愛君激切
之至
神宗熙寧二年知制誥楊繪上奏曰臣竊以帝之盛者
宜莫如堯今考諸堯典曰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
睦平章百姓夫九族之外同姓之親不為少矣而堯所
[077-18a]
親睦止於九族云者以服紀之異也服紀者其禮之用
乎恩生於情者也恩之以無窮之情節之以有限之禮
盖明乎親之不可以無盡也族盡於九法陽之極數也
服盡於五法五行之成數也然則服之紀雖盡則同其
所自出者忍儕於路人乎如是復為大宗小宗之法以
維之為大宗者百世不遷也為小宗者五世則遷也周
雅云文王孫子本支百世是由帝堯以來訖于周親睦
九族之制盖殫此矣有天下者曷不欲逺尊其祖然而
[077-18b]
統之以太祖之廟而不毁外至於六世之上則去廟而
為祧去祧而為壇去壇而為墠去墠而為鬼盖亦明乎
親之不可以為無盡也臣謹案春秋魯桓僖宫災孔子
在陳聞之曰其桓僖乎盖以桓僖之廟宜毁而不毁故
天以火災戒之也伏覩睦親宅被火災者二廣親宅被
火災者亦二旬月之中如此之併豈適丁其時乎臣竊
以春秋之義推之盖二宅之中有親已盡服已無者而
未經裁節於有限之禮故天以火災戒之乎歴考上世
[077-19a]
尊族或封以就國或官而任外而自唐明皇而後世崇
於宫宅而不任以政故本朝依其制也然國初之制凡
以䕃授官率皆以其父祖合任之數授之今則長男生
踰年而受官其下之男皆生五年而受官矣舊制止授
班行今則皆授南班官矣十年前止滿數百今則踰千
人矣又其間子孫衆多者數房而共一室者矣安可不
更張其事哉欲乞陛下酌古今之宜限服紀之禮廣采
衆議裁其䕃子之數立其出官之制設大宗小宗之法
[077-19b]
以正其統其餘支庶之服紀盡者並許出居於外以合
於帝堯親睦九族之道
六年知太常禮院黄履乞特燕宗室以齒奏議曰臣聞
常棣之詩曰儐爾籩豆飲酒之飫兄弟既具和樂且孺
盖言安寧之時有禮有儀然後能不失親族之心也伐
木之詩曰既有肥羜以速諸父又曰籩豆有餞兄弟無
逺盖言以禮者誠每有隆而無殺也司儀曰王燕則諸
侯毛中庸曰燕毛所以序齒盖言燕之以齒而孝悌之
[077-20a]
道達矣臣伏覩陛下之於宗室以爵貴之以禄富之以
詩書禮樂教之以忠孝仁義成之可謂得親叙之道矣
至於與群臣同戚休而有暇乎飲食燕樂則亦未嘗不
使之與也然而特燕以齒猶未之講恭惟萬機之暇誠
一行之以為太平盛事盖亦美矣
元豐元年知宗正丞趙彦若上奏曰臣伏見本朝宗室
舊有召試出身之令及熙寧初始命宗子出補外官分
事任列於有職之臣此誠天下至公盛德之事祖宗所
[077-20b]
未嘗有至陛下已自得之加以聖澤涵育宗英衆多當
此之際有司不能宣德明恩建白所職請廣選舉以協
隨時之義少佐當宁勤求之意而牽常抱俗取過目前
則素飡竊位於何塞責昔漢之取人不限疎近而宗正
有郡國嵗計上籍之文劉向以宗室髙才進對待詔唐
宗正寺嵗送進士二十人與國子監京兆府相比李程
李肱皆為舉首雖復繼周而下去古已久未可以諭當
世然取其稍近古今者或可施行令宗正寺侍祠之外
[077-21a]
專掌玉牒属籍而不豫薦士在於聖時竊恐臣之本職
有所未稱謂宜具為條統俾諸教官依國子監外官學
例為課試法每遇秋賦許就宗正寺投狀鎖試别立人
數頗示優異著為格令俾其競勸賢戚並用紀綱四方
何獨棫樸之雅乎凡天下事皆如權衡重於此則輕於
彼矣宗室之間自有考校賢者獲升不肖者退抑分當
裁損必無觖望夫親賢兼進布列中外以鎮安四海為
磐石之固與愚智混淆聚於一處徒殫禄廩而無所事
[077-21b]
者不可同日語也
哲宗元祐元年左司諫王巖叟上奏曰臣竊聞日近宗
室火災熾大延及至廣顛沛倉皇不知所舎寓於佛寺
暴露庭廡一無壅蔽都人觀望虧損事體極不為便料
聖恩已加存撫不待臣言然臣聞聽所得思慮所及不
敢遂黙此誠陛下所當留念伏望睿慈嚴勅有司速尋
可居之地早令安處以昭陛下救災恤難篤於宗族之
仁心以示陛下禁非防邪䕶惜國家之大體
[077-22a]
巖叟又奏曰臣前日伏聽德音以旱暵為災憂勞惻怛
發於至誠引咎自責惟恐有所不及今臣等講求闕失
以應天變臣敢不極盡思慮冀補萬分惟陛下察其愚
而憐其志幸甚
  王者之道以篤親親隆仁愛為先也臣聞宗室不
  係賜名授官孤遺之家二十餘位六十餘人全無
  禄食朝夕不能自存将有流落之憂京師士民無
  不傷之皆言雖為疎逺終是祖宗苗裔國家於事
[077-22b]
  體合有處置不當便若路人視而不恤聞昨因人
  言已送禮部立法今将半年不見了當惸獨困窮
  勢何可待臣謂此事若執政大臣留意須㬰之間
  可以裁定伏望陛下批降指揮更不下禮部只令
  執政速議可行之法早使宗支霑被聖澤以成王
  室之美
  昔者世居不道自取誅絶固無足哀然世之仁人
  君子亦欲陛下有以施厚恩崇盛德臣不忍不言
[077-23a]
  按漢景帝二年呉楚七國宗室遂除其籍至武帝
  元光二年復七國宗室絶属者歴代以為漢武之
  美今天下皆曰世居之惡非若七國武帝之仁非
  及陛下猶能復七國之籍使上属於宗室臣以謂
  縁世居絶属者碩陛下亦許復之庶幾一開幽鬱
  有感至和臣不勝愚忠
三年起居舎人彭汝礪奏曰臣十二月論石有隣與宗
室議婚事後所聞益衆乃知上下安於此久矣而臣亦
[077-23b]
惑之不敢復致論體問宗正司條制雖言袒免親不得
與非士族之家為婚然不知如何遂為士族又不得與
諸司出職工商雜𩔖進納惡逆為婚之文止絶於緦麻
親以上則皆容袒免親與工商進納雜𩔖為婚矣以進
納者為無礙則雖惡逆者亦可也臣伏思積厚者流長
源逺者澤厚盖以其有所自也天子之所親推而上之
至於七世而不忘則推而下至於所逺亦不可以不稱
也今宗室雖係袒免然皆出祖宗而同繫於國體而使
[077-24a]
汚穢荒逺皆得以貨取似非所以為祖宗光榮也今士
大夫之族議親非以德望則猶以門閥或匪其耦則一
族以為羞焉況於人君㢤夫豪商大賈以財雄於鄉今
輸金至三千及五千緡入為助教監簿而竊士族之名
又捐數千緡求為宫親而遂得列於官户竊寵蠧國依
威陵弱豈止為國辱哉臣今欲乞詳定袒免婚姻條貫
惟陛下念之
七年龍圖閣學士知潁州蘇軾上奏曰臣聞之詩曰懐
[077-24b]
德維寧宗子維城宗室之有人邦家之光社稷之衛也
周之盛時其卿士皆周召毛原非王之伯叔父則其子
弟也逮至兩漢河間東平之德歆向之文天下以為口
實而唐之宗室武畧如道宗孝恭文章如白與賀者不
可以一二數而以功名至宰相者有九人焉自建隆以
來累聖執謙不私其親幹國治民不及宗子雖有文武
異才終身不試神宗皇帝實始慨然欲出其英髦與天
下共之故増立教養選舉之法行之二十年出入中外
[077-25a]
漸就器使未見有卓然顯聞稱先帝意者夫豈無人盖
朝廷未有以大聳動之耳臣伏見左承議郎令畤事親
篤孝内行純備博學經史手不釋卷更事通敏文采俊
麗志節端亮議論英發體兼衆器無適不宜臣嘗見其
所著述筆力雅健博貫子史盖清廟之瑚璉明堂之把
梓也使其生於幽逺猶當擢用而況近託肺腑已䝉試
用者乎伏望聖慈特賜考察召致館閣養其髙才而遂
以賢業以風動宗室觀示海内成先帝之意不以臣人
[077-25b]
微言輕而廢其請也
哲宗時同知太常禮院劉攽奏曰臣伏見手詔推求太
祖皇帝諸孫属近行尊者立以為王以光大成功偉業
此誠陛下追孝祖廟聖恩無已舉百王之所未嘗用而
行之則傳所謂禮雖先王未之有可以義起也然竊觀
詔㫖所處猶有未諭恭以太祖皇帝傳國太宗雖為兄
弟用後譬猶商及王大統所在繼體之君皆太祖子孫
也盛德之祀澤厚流光舉在是矣何待復求諸孫而王
[077-26a]
之如是則祖廟有功不毁之稱列聖繼統丕承之美反
不及置一國乎古者惟列國之君無嗣則有求其子孫
而紹封之者祖宗之重不可與比同議又諸侯不得祖
天子今封王當自為其國之祖終不敢上承太祖明矣
臣以謂陛下欲褒揚藝祖豈無其説按春秋傳曰管蔡
郕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文之昭也文王造
周為太祖子孫封國最多後世不敢與並漢明帝亦曰
我子豈可與先帝子等故世祖諸子皆封大國而明帝
[077-26b]
子才半之也然則帝者世也崇厚始祖之子常必異於
繼體矣太祖皇帝之子惟德昭德芳二人陛下何不崇
此二國之後世世不降其爵與周漢等盛宗廟祭祀使
之在位則藝祖巍巍之慶陛下烝烝之孝無不休顯著
明矣臣以愚戇待罪禮官知陛下推崇藝祖頋聖慮超
越非群臣所及猶碩考合典禮使其大義可以講説為
萬世法故敢冒進瞽言伏望少加采擇臣無任戰栗之

[077-27a]
殿中侍御史陳次升論宗景以妾為妻上奏曰臣風聞
有㫖判宗司濟陽郡王宗景妻亡立侍姬楊氏為正室
者竊以宗景身居尊属職在判宗一有動作皇族取則
今若以楊氏為妻在卑者必以為尊在幼者必以為長
豈惟名分紊亂不足以表儀宗室其在人情亦有未安
兼宗室嫁娶於條必須一代有官其進納伎術工商雜
𩔖之家皆不許為親楊氏起於卑微若為正室未審果
不戾於上條乎求之禮經考之條法皆未為允昔齊桓
[077-27b]
公覇者耳葵丘之會盟誓之戒猶曰毋以妾為妻況明
天子在上禮義法度之所自出而宗藩大臣迺爾傳之
天下書之典䇿其於聖朝寧不為累伏望睿㫖降赴有
司考求禮法如有違戾即乞改正施行不勝幸甚
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左司諫江公望上言曰臣聞天下
之理有隙則物皆可入故聖人塗隙於未開之前有跡
則瑕皆可指故聖人泯跡於未形之際物皆可入則親
者離矣瑕皆可指則疑者實矣在物之理雖甚疎逺者
[077-28a]
尚且如此矧閨門之内骨肉之間其可不察耶臣訪聞
蔡王指使列況告鄧鐸者有不順之語浸淫恐行及蔡
王矣開封府已行根治臣聞之駭汗流浹驚悸不自持
豈有孝治之世太平之時迺容小人銜私怨逞不軌謀
離間陛下骨肉之親者乎象之於舜焚廩浚井其逆心
已明矣擁二女坐床鼓琴其逆謀已成矣舜未嘗藏怒
宿怨卒封之有庳而富貴之唯恐不得象之心也至魏
文帝褊忿疑忌一陳思王且不能容故有煑豆燃萁相
[077-28b]
煎何太急之語為天下後世笑豈不思兄弟天之大倫
也有手足相捍之親有首尾相應之義有塤箎之和有
友于之樂故孔子有以不間父母昆弟之言為孝盖親
隙不可開隙開則言可離貳疑迹不可顯迹顯則事難
磨滅陛下得天下天人之歸也章惇嘗簾前持異議已
有隙迹矣蔡王出於無心年尚少未達禍亂之萌故恬
不為恤陛下一切包容已開之隙復塗矣已顯之迹復
泯矣恩意渥縟觀陛下之情已不失兄弟之歡矣與夫
[077-29a]
區區未能忘天下操以自狹者不啻相十百矣伏望陛
下勿以曖昧無根之言加諸至親骨肉之間俾陛下有
魏文相煎太急之隙而忘大舜親愛之道豈治世之美
事也伏望陛下宻詔所司凡無根之言勿形案牘箠楚
之下何求弗得一有浸淫旁及蔡王之語不識陛下将
如何處之莫若畧治所告之人粗見嫌怨情狀並流之
嶺表以示天下神器非人心天命弗得非口舌强力可
争也以示天倫之愛雖天下莫之奪也雖善為間言莫
[077-29b]
之離也儻形案牘有瑕可指一入胷次終身不忘雖父
子之間尚未能磨滅況兄弟乎迹不可泯隙不可塗則
骨肉離矣陛下将何道以治天下也蔡王萬一䝉犯霧
露之毒神考在天之靈豈不知之陛下将何面目見神
考於太廟乎書曰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
百姓詩曰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故至德要
道足以風動天下未有不自親始者也伏望陛下敦而
勉之
[077-30a]
宣和二年知太宗正寺丞仲渙上奏曰臣伏覩方今宗
室蕃衍陛下親叙族屬教養作成于兹有年才能並出
咸拭目以幸千載之遇然混於常例格於銓選有志於
事業者不為不多若不特加旌别無以昭示激勸欲望
聖慈特降睿㫖應宗子有文行才術名實顯著者許本
司具以名聞斷自淵衷不次陞擢庶使人人奮勵以副
樂育之意
髙宗時右正言陳淵論用宗子奏曰匹夫角力壮羸不
[077-30b]
等則壮者必勝使一羸而當一壮則勝負未可知也又
況於羸者之多乎故閭閻細民以父子昆弟之多寡為
强弱急難之際豈無他人不若親戚為可恃也豈獨閭
閻之民為然雖大而天下亦莫不然武王克商同時而
封者五十三人而異姓不在是焉當時不以為私後世
不以為過豈其才智皆足以過人而德業皆可以服天
下乎所以布枝葉而芘本根强手足而衛頭目不得不
然也周之所以卜世三十卜年八百者其以此耳今遐
[077-31a]
裔之强既與吾為敵國而吾之親族衰替未有甚於此
時不圖所以糾集而簡抜之使居腹心之地以為吾援
壮羸異勢其何以濟此遐裔所以輕視中國易發而難
制也頃者敵騎憑陵二帝北狩戚屬之在東都者席卷
而從之獨陛下一人適居於外天實留之以興我宋其
餘宗室散處遐方下國又皆疎属卑秩不近畿甸幸而
獲免亦已寡矣謂宜旁搜逺訪使各陳族系圖而上之
引還近地親加試擇焉其有属尊而官髙聞望素著者
[077-31b]
俾領方面或處監郡之任其次委以州縣掌兵之職若
已嘗出仕而貪墨殘忍不才無能者姑仍其舊後生可
教者教之俟其成就然後用焉如此則數年之後聲績
傳播将有如漢之河間東平者出敵人聞之必謂中國
親族多賢足以自輔自然畏威而不敢肆矣昔仁祖朝
富弼在樞府仁祖詔弼專管北事弼因上安邊十三䇿
其一則論宗室當教而用之所以强本支而服四夷者
以謂敵人貴親多以近親為名王将相以治國事以掌
[077-32a]
兵柄所以自强而中國未聞有皇親可以為朝廷屏翰
者敵必謂王室孤危無所扶助本根不固易以揺動此
誠宜為敵人之所窺測也此言仁祖時也其後熙寧元
豐間始行教養考試之法英才輩出雖未嘗大用無赫
赫功名震耀海内而亦不得為無人矣不幸遭值寇攘
徃徃罹害流離殊邦凋喪殆盡今又有甚於仁祖以前
矣然弼言於仁祖時是時海内乂安兵革不用而又契
丹講和之後而其反復切至如此使當今日其所獻計
[077-32b]
又宜如何也區區管見惟陛下深念之
章誼上奏曰臣竊謂宗室子弟方此艱難之時其恤之
不可以不厚然率之亦不可以無法今宗室有官無官
之家自渡江以來散處州郡其寓居越州者為尤多目
今已及一千二百餘人而來者猶未已也頗聞所𨽻無
宗属而仰給於州縣所居無室廬而雜處於民伍其放
縱不自愛者徃徃兼容庶姓而冒一時之餼廩疎戚不
相知官府不敢詰殆非陛下惇叙之意也今朝廷宗正
[077-33a]
職事見領於太常寺若置一丞以領宗司之事擇一官
府寺觀以為宗子居止之地於宗子之間推一嚴能脩
潔之士以糾正偽冒之弊然後時其請給使無流落之
歎籍其長幼使有本支之辨事從簡易無大費耗況南
外西外兩處宗司皆以不廢獨此輦轂之下又安可無
緫率之人㢤伏望聖慈特降指揮措置施行
知紹興府張守乞安養宗室奏曰臣伏見自陛下廵幸
東南内外宗室流落州縣雖有存恤指揮所得請給或
[077-33b]
有或無頗多失所以至或寓旅邸或在市廛與民庶雜
居飲博闘訟不能自愛誠可嗟憫盖縁待之未盡善也
契勘兩京舊有敦宗院有屋宇以居止有錢糧以贍養
有官吏以檢察宗子各有統属稍獲安處今來車駕駐
蹕臨安臣愚欲乞倣兩京舊制於兩浙東西路各權置
敦宗院各就大郡踏逐寺院或官舎擗截以充毎院差
近上有年德宗室一員知宗正司置主管財用一員兼
知宗正丞監門官兩員取會諸州以見今贍養宗子錢
[077-34a]
米盡數發赴財用所按月支給如不碩入院或徃别州
居住者並罷支錢米等如合聖意即乞下有司討論條
制詳酌施行不惟使天支不至失所亦漸就檢束不至
為非仰稱陛下敦叙之意臣忝侍帷幄假守近藩目覩
利害不敢緘黙惟陛下裁擇
孝宗淳熙七年禮部尚書周必大上奏曰臣竊謂事有
所該者廣而渉於簿書期會則雖良法美意未免以吏
姦而生弊如措置宗室同名是也盖吏志於利而已乘
[077-34b]
文書浩繁取會不一必為害於其間以去嵗正月臺劾
大宗正司人吏劉景及進奏官髙忠信乞覓善溍錢物
觀之概可見矣大抵祖宗時宗室既少又皆聚居宫院
自然立名各殊神宗熙寧以來日益蕃衍於是稍許其
補外至哲宗始因宗正寺丞宋景年之請凡别祖無服
親若非連名許用本字勢使之然非固略也至于今又
八十餘年矣宗支愈盛徃徃散居四方必欲驟改宜戛
戛乎其難也故淳熙元年初令川廣限一年餘路半之
[077-35a]
限滿無立名公據有官人不許參選無官人住支請給
至二年八月則展一年矣三年六月又展半年矣四年
四月又展半年且有更不再展之文矣其勢終不能行
五年正月遂降更不立限指揮而所謂不許參部者轉
而為先次參部不許赴任者轉而為未放請給今又嵗
餘遷延如故祇如臨安近在輦轂為通判者善仁也為
轉運司幹官者亦善仁也而未嘗改焉況逺外者乎臣
謂宗室之有官者告勅印紙一一可驗名雖偶同三代
[077-35b]
未嘗同也今捨其平生付身而憑宗正吏一紙之公據
輕重盖相逺矣臣又見外路保明乞改名之人例具三
二十字大宗正司或以為可用而宗正寺則以為不可
其説但云依舊重疊而不肯明言與某王宫何人位何
人同名然則雖不重疊而謂之重疊豈易察耶臣愚欲
望聖慈特降睿㫖應宗室參部及赴任之人不候立名
公據且依舊法却一面行移取會其諸路定到所改未
當之字須令大宗正司宗正寺分明檢照聲説與三祖
[077-36a]
下某王宫某人位某人同名即不得泛言重疊庶幾稍
抳吏姦仰副陛下睦族之本意
光宗時蔡戡上奏曰臣聞周有天下封國七十而同姓
之國五十有三文昭武穆皆為顯諸侯周召毛原皆為
名卿才大夫大者制禮作樂躋時太平小者勲在王室
藏之盟府周之卜年八百卜世三十良有以也在漢則
有朱虚之忠河間之賢沛獻之謹節東平之好善在唐
則有孝恭却敵之功道宗方面之畧勉石之事業白賀
[077-36b]
之文章顯顯為世豪英者不可悉數由周以來漢唐最
為長久豈非得周家强本支之道而然歟暨我國家源
深流長子孫蕃衍盛大乃建睦親廣親二宅聚之京師
其惇叙之道教育之法莫不備至然而不過髙爵重禄
以養其身而已雖有懐才抱藝卓爾不群者不得施用
終亦汨沒而無聞熙寧二年始詔易以外官許之應舉
故人人自奮爭效所長百年之間外而為監司守臣内
而為侍從卿監盖不乏人然亦未聞傑然立事建功垂
[077-37a]
於不朽追配古人者其故何也夫宗室之進身有三曰
進士曰任子曰特恩特恩補官授以右選之職處以員
外之任故已置之不用之域矣任子之法既與庶姓同
進士之科特與庶姓異盖繇進士而進者取之太優用
之有限故也取之太優則無能者或濫進用之有限則
有才者或見遺雖朝廷所以優異宗室亦所當然而於
搜羅人才有所未盡也今之宗室與祖宗之時異當熙
寧法行之初宗室子弟去宫掖而親州縣之勞捨膏粱
[077-37b]
而為文墨之習盖有非所碩者欲誘而進之則取之不
得不優取之既優則用之不得不限其所到之地亦其
宜也自衣冠南渡以來流落異方攻苦食淡與寒士角
其間種學績文砥節礪行者不為無人然而人情易怠
曰如是而可以應舉得官盖亦足矣故所學者不過如
是雖有文章足以代王言終不得一登詞掖雖有才學
足以斷國論終不能一履政塗唯人懐自棄之心盖有
必棄之理存焉臣竊謂祖宗之成法宗室之異恩固不
[077-38a]
可革不若設為兩科而並行之碩與庶姓混考者許其
自陳試賦於漕司則遵任子之例春試禮闈則用庶姓
之法在選中者以師儒之職優之取之既與庶姓同用
之不可與進士異有華國之文則使居臺閣之職有經
世之才則使膺廟堂之選不必限其所到之地庶幾真
賢實能不致棄遺中人常材不失仕進豈特親親用賢
之道一舉而兩得抑亦成周强本支崇屏翰之意也
理宗時兵部侍郎曹彦約上封事曰陛下謹定省以事
[077-38b]
長樂開王社以篤天倫孝友之行宜足以取信於天下
然兄弟至親猶誤於狂妄小人之手道路異説猶襲於
尺布不縫之謠臣以為守法者人臣之職也施恩者人
主之柄也漢淮南王欲危社稷張蒼馮敬等請論如法
文帝既赦其罪廢徙王不幸而死封其二子於故地此
徃事之明驗本朝太宗皇帝之所已行也今若徇文帝
縁情之義法太宗繼絶之意明示好惡無隙可指雖不
止謗而謗息矣
[077-39a]
殿中侍御史吕陶上奏曰臣訪聞宗室所生之母於禮
法不得祔葬凡有亡沒權殯僧舎逺或十餘載近亦五
七年其子雖享髙位重禄止為無歸祔之法徃徃遂忘
其親不舉以葬於母子之恩義則衰薄在朝廷之風化
則虧損夫禮縁情而制法因禮而成養育劬勞理當報
德尊卑輕重事亦從宜伏望聖慈特詔有司詳議許令
祔葬其制度務從降殺以辨嫡庶之分如此則幽明之
際皆得其安孝治之風所勸尤廣
[077-39b]
元太宗将即位宗親咸會議猶未決時睿宗為太宗親
弟故左右司員外郎耶律楚材言於睿宗曰此宗社大
計宜早定睿宗曰事猶未集别擇日可乎楚材曰過是
無吉日矣遂定䇿立儀制乃告親王察哈台曰王雖兄
位則臣也禮當拜王拜則莫敢不拜王深然之及即位
王率皇族及臣僚拜帳下既退王撫楚材曰真社稷臣
也國朝尊属有拜禮自此始
世祖時趙天麟上䇿曰臣聞自非上聖須待學而知之
[077-40a]
已居至貴須以名而美之夫學者規矩之至也猶卜居
於荘嶽之間易效於齊言猶招臂於邱陵之上凝眸而
逺見故兖公之殆於庶幾由語之而不惰秦伯之違其
良士徒後悔而噬臍也夫名者榮身之極也雖齊紈蜀
錦未足以商其麗雖芝蘭玉樹不足以齊其香故巢許
者箕潁之賤夫掲六合而播譽操懿者漢魏之宰相縱
小人而亦憎也是知流波不息可致於大洋之中積善
素多大勝於尊榮之職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恱乎
[077-40b]
又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此之謂也方今宗室貴
人幸生聖世有好學而不厭者亦有輕學而弗嗜者臣
固知堯舜率天下以仁而遐陬尚且從之況於金枝玉
葉親聆謦欬之音鳯閣龍樓宻邇雍熙之化嚮風從教
如琢瓊瑶但以宗族止貴於崇親非若師友輔成乎德
業也今國家既立宗正府又立國子學盖欲申邦憲以
公滅私崇德化以文飾質然其宗室罕篤於學或月誦
而年閒或春集而秋散以馳馬試劍為至樂以援弓射
[077-41a]
鴻為常事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能有生者矣雨露息
之斧斤伐之未有能萌者矣臣但惜其已貴而不慕榮
名則惑之甚焉且宗室之右族非寒門之同例欲希賢
聖有易有難就居移氣養移體而論之似亦或難就貧
無怨富無驕而論之富者寔易所以易者專於道義而
無飢窘之憂行未半於寒士而獲無窮之譽故也古人
有言曰千里之歩始於足下九仞之山起於一簣言在
乎為之熟之而已矣迹其生於深宫之中長於婦人之
[077-41b]
手太倉精粒為之食御局綾錦為之衣左庫之錢供其
費用下民之力給其役使夏不知暑冬不知寒不知稼
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苦頤指氣使而左右趋風叱
咤撝訶而鬼神驚懼視公侯之爵輕若纎塵俯望重之
賢皆出已下有酒如澠有肉如陵目厭於姬姜之艷耳
喧於絲竹之聲真兜率之天人蓬萊之仙子處貴而不
自知其貴宣驕而不自覺其驕自中人以下鮮有弗移
其性者也若以河潤九里澤及三族聖躬居萬乘之尊
[077-42a]
宗戚備極榮之位俾居藩鎮俾守邊疆設有微愆或干
國典陛下将如之何哉寘于法則傷恩原其罪則廢法
故不如自其年之幼也嚴師以訓之及其過之未也屈
情而學之乃可復本來之性天垂榮名於後世矣不求
名而名自隨之者上也知名之美而學以求之者次也
勸之以次而達之於上者古今之通理也伏望陛下導
宗室以學問激宗室以榮名嚴宗室之師重宗室之友
庶使貴人之志各懐希聖之明心無令博士之流謾作
[077-42b]
在公之虚號若然則東平最樂克廣于今河間道術不
能專美矣
天麟又上䇿曰臣聞聖神秉籙公天下以為心宗室乗
時畏彛章而守正大安小帖邇順遐歸非唯欲下之誠
服盖亦守邦之常理故爵禄之設所以加於賢能非但
用及於其親以榮之也刑罰之立所以施於有罪非可
或私於其親以釋之也昔舜誅四凶而封象於有庳之
國天下不以為偏黨者盖四凶之害已及於天下而象
[077-43a]
未嘗害天下故惡惡之心愛弟之道兩盡而無失也周
公誅管蔡而歌常棣於兄弟之宴天下不以為損德者
盖管蔡雖親圖危於社稷而於族莫不蹈道故憂公之
理樂私之情並行而不悖也是以賞罰明而令行令行
而事理事理而民安民安而國安國安而宗室亦獲安
矣今國家内族星布外戚雲分皆獲食邑而不預大權
皆仰皇猷而各安常分漢唐以來未有之也猶闕防之
之道焉宗正府中已備其員之尊卑未申厥憲之輕重
[077-43b]
欲從輕議則似虧大正之猷亦從常倫則又失議親之
道向不為之立法其何以行之㢤夫人之生也戴天履
地呼隂吸陽自非智愚之不移中人之上下大抵相似
處富貴之盛者即有昻昻之風在貧賤之困者咸秉謙
謙之志果其性有異乎非也其居使之然也況乎以天
潢之派挾象闕之尊接歩武於烟霄聨芳馨於桂籍者
㢤其或卑職下方之士窮閭阨巷之人睚眦之間承接
之際偶相干犯難以為敵有苦而已矣有死而已矣下
[077-44a]
民哀怨上達乎天寧可不懼之㢤此皆非國家之所恣
但宗室挾貴而然也萬一天聽側聞則将怒其干紀亂
常而加之以厚罰矣或流於逺方或貶於重役能不失
親親之恩哉故與其有罪而加之刑不若先禁之之為
愈也與其厚罰以禁之不若申明典憲以絶其茍免之
心而令全徳之為愈也方今貴族上畏天威各循繩墨
無敢妄行臣但恐儻䝉此事有黷皇眀故云然也漢世
祖時董宣為洛陽令湖陽公主蒼頭白日殺人因匿主
[077-44b]
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以奴驂乗宣叱奴下車因格殺
之主還宫訴帝帝賜宣錢三十萬且光武寧不知主之
貴而令之賤㢤所以然者為天下計也伏望陛下大昭
離日丕出綸言凡宗室府内所設官員選宗族之有德
望者而為之不得已則銓擇朝野之賢能以充之不宜
但拘宗族之内以備員也凡貴戚之在京城者有罪則
宗正府治之自有常典凡貴戚之在外方者有罪則郡
縣達文于宗正府宗正府差官治之凡貴戚之罪據周
[077-45a]
禮八議比庶人宜降幾等立條例以明示天下凡貴戚
之有罪者不宜令卒徒廝役得以詈辱之凡諸王公主
投下人户皆庶人之𩔖自有常制委所在臨民官治之
可也若又從臣先所謂訓宗室之説則教行而知禮法
明而畏罪永永維清矣
順帝時既毁文宗廟主削文宗后皇太后之號徙東安
州而皇弟雅克特古斯文宗子也又放之髙麗監察御史
崔敬上疏曰文皇獲不軌之愆已徹廟祀叔母有階祻
[077-45b]
之罪亦削洪名盡孝正名斯亦足矣惟念皇弟雅克特
古斯太子年方在幼罹此播遷天理人情有所不忍明皇
當上賔之日太子在襁褓之間尚未有知義當矜憫盖
武宗視明文二帝皆親子也陛下與太子皆嫡孫也以
武皇之心為心則皆子孫固無親疎以陛下之心為心
未免有彼此之論臣請以世俗諭之常人有百金之産
尚置義田宗族困阨者為之教養不使失所況皇上貴
為天子富有四海子育黎元當使一夫一婦無不得其
[077-46a]
所今乃以同氣之人置之度外適足貽笑邊邦取辱外
國況蠻夷之心不可測度倘生他變關係非輕興言至
此良為寒心臣碩殺身以贖太子之罪望陛下遣近臣
迎歸太后太子以全母子之情盡骨肉之義天意囘人
心恱則宗社幸甚
 
 
 
[077-46b]
 
 
 
 
 
 
 
 歴代名臣奏議卷七十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