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R2f0039 歷代名臣奏議-明-楊士奇 (master)


[170-1a]
欽定四庫全書
 歴代名臣奏議卷一百七十
           明 楊士奇等 撰
  選舉
宋孝宗時王師愈上奏曰臣恭惟皇帝陛下知人之明
得於天縱文武之臣固已並用而無偏淮北歸正之人
亦加器使或為将帥或為臺諫或為丞郎館職或為監
司郡守各有攸當雖漢髙祖之善用人殆逺過之矣然
[170-1b]
而臣竊見歸正不釐務人㪚在諸州軍其間朴實可倚
仗者疏通有材術者尚多有之逸居素餐每懐鬱欎以
不見信任為耻又且輕於犯法以擾州縣之政甚違陛
下兼用南北人材之意臣愚欲望聖慈許令諸州軍於
歸正不釐務人隨其材而試之諳民事則使之治民事
曉財賦則使之治財賦知軍旅則使之治軍旅其它有
技藝者亦若是俟其果有成效令監司郡守從實奏舉
俾之釐務或有卓然英傑之資則别加拔擢豈不愈於
[170-2a]
坐耗廪粟乎不唯見今歸正人獲展其所長是亦招徠
中原人材之一端也其不能體陛下之優䘏敢為暴横
以擾民則令州軍依公以法䋲治庻幾歸正人凡抱寸
長者無遺佚之怨愚而不肖者亦知所畏憚矣
楊萬里上疏曰臣聞選法之弊其弊在於信吏而不信
官信吏而不信官是故吏部之權不在官而在吏三尺
之法適足以為吏軰取富之源而不足以為朝廷為官
擇人之具所謂尚書侍郎郎官者據桉執筆閉目以書
[170-2b]
紙尾而已且夫吏之犯法者必治而受賕者必不赦朝
廷之意豈真信吏而不信官者耶非朝廷之意也法也
意則信官也法則未嘗信官也非惟不信官也朝廷亦
不自信也朝廷不自信則法之可否孰決之決之吏而
已矣夫朝廷之立法本以防吏之為姦而其用法也則
取於吏而為決則是吏之言勝於法而朝廷之權輕於
吏也其言至於勝法而其權至重於朝廷則吏部長貳
安得而不奉吏之㫖哉長貳非曰奉吏也吾奉法也然
[170-3a]
而法不決於官而決於吏非奉吏而何夫是之謂信吏
而不信官盖世之家主有以家政聼於子弟而其權卒
歸於臧獲者彼其心非疑子弟而信臧獲也盖子弟之
於家政也務知其大而不務知其細臧獲則不然其大
者不知也至其細者則往往知之它日主人者偶舉其
細以問焉於子弟子弟未對也而臧獲者奮而前曰我
知之於是有以中其主人而取其信已其始信其細其
終将不復疑其大矣於是子弟為備位而臧獲為腹心
[170-3b]
今之吏部何以異此法曰如是而可如是而不可士大
夫之有求於吏部有持牒而請曰我應夫法之所可而
吏部之長貳亦曰可宜其為可無疑也退而吏部出寸
紙以告之曰不可既曰不可矣宜其為不可無改也未
㡬而又出寸紙以告之曰可且夫可不可者有一定之
法而用可不可之法者無一定之論何為其然也吏也
士大夫之始至恃法之所可亦恃吏部長貳之賢而不
謁之吏故長貳面可之退而問之吏吏曰法不可也長
[170-4a]
貳無以詰則亦曰然士大夫於是不即之法不請之長
貳而以市於吏吏曰可也而勿亟也伺長貳之遺忘而
畫取其諾昨奪而今與朝然而夕不然長貳不知也朝
廷不訶也吏部之權不歸之吏而誰歸夫其所以至此
者其𤼵也有端其積也有漸而其成也植根固而流波
漫矣然則曷為端其罪在於忽大體謹小法而已矣吏
者從其所謹者而中之并與其所忽者而竊之此其為
不可破也且朝廷何不思之曰吾之銓選果止於謹小
[170-4b]
法而已則一吏執筆而有餘也又焉用擇天下之賢者
以為尚書侍郎也哉則吾之所以任尚書侍郎者殆不
止於謹小法而已是故莫若畧小法而責大體使夫小
法之有所可否而無繫於大體之利害則吏部長貳得
以出意而自決之要以不失夫銓選之大體而不害夫
法之大意天之春温而秋&KR1006也春豈無一日之寒而秋
豈無一日之熱哉亦不失四時之大體而已責大體而
畧小法則不決於吏而吏之權漸輕吏權漸輕然後長
[170-5a]
貳之賢者得以有為而選法之弊可以漸革也
萬里又上疏曰臣聞吏部之權不異於宰相亦不異於
一吏夫宰相之與一吏不待智者而知其逺也既曰吏
部之權不異於宰相又曰亦不異於一吏者何也今夫
進退朝廷之百官賢者得以用而不肖者得以黜此宰
相之權也注擬州縣之百官下至於簿尉上至於守貳
此吏部之權也朝廷之百官自非大科異等與夫進士
甲科之首者不由於吏部它未有不由於吏部而官者
[170-5b]
今日之簿尉未必非它日之宰相而况今日宰相之所
進退者䑓閣之所布列者皆前日之升階揖侍郎者也
故曰吏部之權不異於宰相雖然吏部之所謂注擬者
何也始入官者則得簿尉自簿尉來者則得令丞推而
上之至於幕職由是法也又上之至於守貳由是法也
其宜得者則曰應格其不宜得者則曰不應格曰應格
矣雖貪闒者疲懦者老耄者乳臭者愚無知者庸無能
者皆得之得者不之媿與者不之難也曰不應格矣雖
[170-6a]
真賢實能潔㢘才智之士皆不得也不得者莫之怨不
與者莫之恤也吏部者曰彼不媿不怨吾事畢矣如募
役焉書其産之髙下而甲乙之按其役之乆近而勞逸
之呼一吏而閲之簿盡矣此縣令之所以止小民之爭
也夫吏部注擬百官而寄之以天下之民命乃亦止於
止爭而已乎故曰亦不異於一吏今吏部亦有所謂銓
量者矣揖之使書以觀其能書與否也召醫而視之以
探其有疾與否也賛之使拜以試其視聼之明暗筋力
[170-6b]
之老壮也曰銓量者如是而已矣而賢不肖智愚何别
焉昔晉用山濤為吏部尚書而中外品貟多所啟授宋
以蔡廓為吏部尚書郎先使人謂宰相徐羡之曰若得
行吏部之職則拜不然則否羡之答云黄㪚已下悉委
卿廓猶以為失職遂不拜盖古之吏部雖黄門散騎皆
由吏部之選授則當時之為吏部者豈亦止取夫若今
之所謂應格者而為黄散耶抑将止取夫今之所謂銓
量者而為黄散耶臣願朝廷稍増重尚書之權使之得
[170-7a]
以察百官之能否而與奪之如丞簿以下官小而任輕
者固未能人人而察之也至於縣宰之寄以百里之民
者守貳之寄以一郡之民者豈不重哉且天下幾州一
州幾縣一嵗之中居者待者之外到部而注擬縣宰者
㡬人守貳又㡬人則亦不過三數百而已以一嵗三數
百之守貳縣宰而散之於三百六旬之日月則一日之
注擬者絶多補寡亦無㡬爾一日之間而不能察三數
人之能否則其為尚書者亦偶人而已矣日計之而不
[170-7b]
粗嵗計之而精則其州縣之得人豈不十而五六哉雖
不五六豈不十而三四哉以此校彼不猶愈乎或曰尚
書之權重則将得以行其私柰何是不然昔陸贄請令
臺省長官各舉其屬而徳宗疑諸司所舉皆有情故或
受賂者贄諫之曰陛下擇相亦不出䑓省長官之中豈
有為長官則不能舉一二屬吏居宰相則可擇千百具
寮其要在於精擇長吏贄之説盡矣今朝廷百官孰非
宰相進擬者而不疑也至於吏部尚書之注擬而獨疑
[170-8a]
其私乎精擇尚書而假之以與奪之權使得以精擇守
貳縣宰而無專拘之以文法庻乎天下不才之吏可以
汰而天下之治猶可以復起也歟
太學博士虞儔上言曰臣嘗怪今日内外人材習為軟
熟其勢乆而必至於委靡不振夫國家之有人材猶人
一身之有精神也精神去幹則人何以生人材委靡則
國無以立良由始進之日上之人失其所以風厲之也
夫科目髙下士子所視以為趨嚮者也大抵愛君憂國
[170-8b]
者必有切直之論而嗜進茍得者必多諂䛕之辭然則
因言以求人有司取捨烏可不審故切直之論勝則人
材日盛國勢日彊諂䛕之言行則人材日衰國勢日弱
理之必然無足怪者臣於前舉備貟殿試對讀官見士
人荅䇿其間頗尚切直既而唱第之日在前名者盖有
諂䛕之人而切直之士往往或居下列兹非有司顧望
畏忌考校之過乎國家三嵗一舉親屈帝尊䇿士於廷
豈直遵故事而已哉盖欲收拾人材以為它日之用也
[170-9a]
臣嘗觀髙宗皇帝紹興更化之初御筆宣示殿試官曰
對䇿中有指陳時事鯁亮切直者並寘上列考試官精
加詳定無失忠讜無尚諂䛕用稱朕取士之意又宣諭
宰臣沈該等曰今次殿試舉人程文議論純正仍多切
直自此人材極有可用是年在前列者皆正直之士其
後多為名臣然則以切直之言而取人思過半矣仰惟
陛下以上聖之資膺夀皇聖帝付托之重所以示大始
而正本者莫急於求直言以網羅人材今次殿試實為
[170-9b]
龍飛榜天下之士輻湊誠千載一遇也臣私憂過計恐
有司考校之間不能深識乎聖明之意抑切直之言以
避忌諱進諂䛕之論以求容悦則非所以示風厲多士
之意也臣愚欲望陛下特降睿㫖戒勅攸司考校對䇿
須求切直當理之言毋取諂䛕不根之論庻㡬作新人
材増重國勢
知南劒州羅願上奏曰臣恭惟陛下寤寐英傑慮内外
薦舉改官或遺實才脩立薦式使開具事迹月日過一
[170-10a]
季不復收受将因事擇人以起治功望於臣子厚甚小
大之臣宜何以稱塞臣愚輙有管見竊以為内外小吏
職有繁簡舊來大吏察其屬有奉法循理意趣向公愈
於軰類者即當援引不能一一皆有卓然可書之迹其
有操履可嘉議論可採噐局可望者亦皆多方收羅以
待上之選用誠以天下至大職業繁夥所資才器不一
而足此亦古者徳進事舉言揚之遺意今兹專取官業
誠欲勸之趨事赴功第恐奉行者迫於應令却不暇考
[170-10b]
其素行臣又見昨者推行實迹以來大吏欲有所舉或
不得其詞往往就委求舉之人令自供具雖名實迹恐
未能盡副上意今來雖只要在任及差出事件假令本
任偶有一事疑在可取之域要須徐察其用心與此事
乆逺果利果害倘數人皆有可録又當較短量長擇其
尤者今立限既逼恐不得詳盡其差出者或隔州隔路
事畢還任各言功状尤難得實聞昔神宗皇帝時監司
登對有問麥價而對稱不知者帝以為麥價可撰而能
[170-11a]
闕所不知嘉其忠信他日擇按察首用之前朝名士鄭
俠見應舉不以實年者俠戒之曰方謀入仕已有欺君
之心可乎凡此皆懲便文之為害也國家設改官之法
拘以六考限以五貟纎毫不備有司得以難問盖已詳
矣今舉官大吏内則六部寺監之長貳外則監司帥守
其貴而不在職者則前宰相執政皆上所委信使其果
賢必不私一小吏以欺陛下不然亦何詞而不可飾臣
願陛下特賜詳酌少寛起彂之限其有操履議論噐局
[170-11b]
一長可取者於今薦式之外稍斟酌舊法通許薦引以
養臣子忠信誠慤之心至於薦舉不當甚者自有謬舉
之罰亦足以懲如此庻㡬抱一長者皆得自見於明時
且不失今日責實之意
蔡戡上奏曰臣聞漢宣帝拜刺史守相輒親見問勸其
所由考察其所行唐宣宗詔刺史無得外徙令至京師
面察其能否然後除授二宣之時良吏最多號為中興
職由此也恭惟陛下踐阼以來每除郡守必使陛辭此
[170-12a]
制一行不待汰斥而老者病者愚懦無能者莫不望風
引退州郡長吏往往得人天下隂受大賜甚盛典也臣
仄聞近制凡吏部注授州軍人令赴都堂審察前去之
任候任滿奏事臣竊疑焉夫銓曹法守之地人人執成
法以取必於有司積資累考法所當得無詞以却之況
吏部闕類皆川廣逺郡去朝廷二千里今或付之老病
無能之人一郡之權若不假之子弟則委之胥史或者
自知日暮塗逺不復顧藉取給於二年之間則靡所不
[170-12b]
至逺方何辜焉臣謂江湖淮浙州郡朝廷所重非宸衷
妙簡則廟堂遴選必不輕畀其所得人可知矣至如逺
郡人心固已薄之其間以才自奮者未必肯就銓選而
資厯深者又多髙年之人若據吏部成法而與之不加
考察臣恐逺方之民必有罹其害者臣愚欲望聖慈特
仍舊制許之陛辭或臨時具名取㫖間令引對示以不
測則凡老病無能者自度不堪為郡必䝉罷遣勢須改
授它職不敢輒當郡寄庻㡬逺方皆得良二千石斯民
[170-13a]
或安田里而無愁恨歎息之聲則二宣之治盖不足過
戡又上奏曰臣竊惟襄陽據荆楚之㑹可以控扼上流
捍蔽吳蜀臨宛洛之衝可以長驅中原恢復關陜欲進
取則利欲退守則固自古號為重地故楚荘王以此臨
上雒霸諸侯漢世祖以此破尋邑復天下桓温自此而
入闗柳元景自此而克陜齊桓公以諸侯之師伐楚屈
完對以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衆無所用之
齊師乃盟而還魏孝文以十萬衆圍樊城經月不下魏
[170-13b]
主臨沔水望襄陽㟁乃去豈非形勝之地以戰則利以
守則固自古所重歟宋文帝經營中原首謂襄陽外接
闗河欲廣其資力以江州之文武配雍州湘州之租賦
給襄陽盖欲用之必先有以重之也普永和初朝議欲
以庾爰之代庾翼鎮襄陽何充曰荆椘國之西門户口
百萬北帯强敵西隣勁蜀地勢險阻周旋萬里得人則
中原可定失人則社稷可憂陸抗所謂存則吳存亡則
吳亡者也豈可以白面少年當之哉盖欲重之必先得
[170-14a]
人以為重也今有其地而不以為重重其地而不擇其
人臣竊惜之盖朝廷除授既重内地士大夫宦游又欲
便鄉逺塞窮邉人所不樂往往付之資淺望輕非所當
得之人故帥臣監司多不勝任以至吏部注擬有舉将
恩例者必得内地老耄庸繆過犯之人不得已而就焉
故州縣官吏多不稱職用人如此恐非所以重邉一旦
有警責其趨事赴功伏節死義難矣臣愚欲望陛下遴
選本路帥守監司仍詔吏部凡注授沿邉職官縣令兵
[170-14b]
官廵尉銓量人材以畀能者庻㡬形勝之地得人以重
之緩急賴以為用所補不細
王質上舉賢能二論其一寛大臣曰夫所謂寛大臣者
何也臣嘗論之古之大臣其操心也不危其臨事也不
忌是以優游閒暇而能有所建立夫使大臣而下比小
吏瑟縮踧踖常若有所掣其肘而履其足者左顧右盻
惟恐它人得以短長是非而議其後坐于廟堂&KR1006然燕
之巢幕也當是之時惟夫無能不才慕恩寵保爵位之
[170-15a]
人然後能靦顔安據乎其上而竒傑大度之士以有為
之才而束之小吏之律則亦褰裳而去有所不顧者故
夫天子之大臣使其施為注措不盡拘於繩墨䂓矩之
内間有所斡旋拱挈以讋天下之情夫既為天子之大
臣則當開胷露臆以與天子共推無疑之心不可為曲
廉細謹以自免於衆人之議而僥倖於乆安而不奪夫
曲廉細謹非所以為大臣體也其賢不過為張禹孔光
而不肖者乃至於蘇循趙渉夫其開胷露臆而無所疑
[170-15b]
其上者遂為伊尹周公而下亦不失為杜黄裳李徳裕
天下徒見夫王莽楊堅之流盜權而取國以謂凡為大
臣者舉不可以有所為而不知王莽楊堅之流固不世
世有也如是則拱手卷舌而已矣盖昔者堯舜之咨四
岳曰孰能乂水也四岳曰鯀可曰孰能巽朕位也四岳
曰舜可夫鯀之方命圮族然雖堯舜亦度其不可用而
四岳乃以甚不肖之人而猥充至重之責自今視之必
曰是誤國也舉天下而予人豈細事哉而四岳遽以天
[170-16a]
下匹夫而上居天子之正位自今觀之必曰是非所當
言也盖古之君臣相與忘機於形迹之外小過不責大
言不怒然後能濟天下之功今之大臣何其甚謹也平
日之論薦者才氣雄渾足以任重而致逺者何人也議
論慷慨足以籌安而慮危者何人也幹局明練足以剸
繁解紛者何人也以臣觀之非彫章繪句而取科第則
守己畏事而省過失者也夫彫章繪句而取科第君子
謂之陋儒守己畏事而省過失君子謂之庸夫非天子
[170-16b]
大臣所宜論薦也然此二流者雖不足以立事亦不足
以累人大臣論薦而出此無乃取其不足以累人而不
恤其不足以立事歟懼馬之奔蹶而求其無奔蹶者可
矣取偶馬乘之曰吾懼其奔蹶也不亦太過矣乎臣非
敢妄詆大臣之論薦也然慮其操心不危臨事不忌則
莫若陛下少寛假之畧其小失而責之以大綱使大臣
稍稍釋去負背之芒刺從容泮肆措意於法律之外而
専搜天下英偉豪傑之才必不敢徒為論薦以虚文而
[170-17a]
塞上意臣愚以謂小有所肆者乃大有所畏也其二制
私情曰夫所謂制私情者何也臣嘗論之古者才則進
不才則退舉天下之才而其進退舉不出於此兩者而
今之進退才與不才俱無與乎其間古者士大夫皆涵
養醖醸於學校之中司徒之所謂選士則士之秀者也
學之所謂進士則造士之秀者也司馬之所謂辨論官
材則又進士之賢者也天下之士萃而奔走於天子之
爵禄惟其秀且賢者得之秀者異於人賢者過於人之
[170-17b]
謂也至於東寄而西棘不得被中華之衣冠而與魑魅
夷貊為伍則皆恬於為惡而不變者也夫是之謂有才
者進不才者退自後世才與不才混并為一而所為進
退者惟其有力無力而已有力者不患其不才而無力
者雖有才而不濟是故爵禄之公器而集乎權勢之私
門此其勢然也盖制私者不强其勢而反之正而使平
其勢而不趨乎偏故祖宗所為舉薦之格者所以均天
下進退之勢也今之法大畧自廸功推而上之必三削
[170-18a]
而後遷謂之關陞自從政推而上之必五削而後遷謂
之改官而其上所當舉薦之人以章計之嵗有定數以
人計之嵗有定貟如是而後有力者有所格而不得騁
而無力者亦得以馴致而序進臣故曰祖宗所以均天
下進退之勢也自今觀之進退之勢初未嘗均非法之
有弊也法為人所勝也非人之能勝法也人為情所勝
也凡人之情有所畏則有所迫有所愛則有所牽迫者
牽者交勝則天下之公法徇於一人之情有不得不然
[170-18b]
者今夫某人操某人之書而謁於某人此必有所挾也
挾之愈重則應之愈速謂之應副其求者有如執劵之
取償其應之也如取諸懐而予之也有某章而不敢用
有某人而不敢舉曰後将無以應權勢之請也謂之準
備寜不忍而不彂以俟夫急而應也某人禱某人而求
薦某人則某人亦禱某人而求薦某人謂之換易内有
不酬從而為辭曰某人債未償也或委某人而治某事
則先令之曰某事集則以某章薦或以某人營某物則
[170-19a]
隂囑之曰某物至則以某章薦謂之酬勞有不如其所
欲不特不薦而已又加以罪焉夫是四弊者舉内外流
弊也臣嘗謂應副之弊準備之弊是生於畏而有所迫
換易之弊酬勞之弊是生於愛而有所牽臣愚欲望陛
下明諭當薦舉之人舉某人則列某實曰臣以某事而
舉某人也既以名聞則京秩而上付之給舍京秩而下
則付之御史以按其奸此其事雖繁然可以制人畏愛
之私情庻㡬有所憚而不至於大縱今某之論曰是無
[170-19b]
益也植藩籬固扃鑰雖未足以禦盜不猶愈於徹藩籬
而啓扃鑰以聼其自至者哉是謂之無益不可也
吏部侍郎李椿上奏曰臣竊見吏部遵依聖㫖指揮措
置薦舉改官畫一本職實跡可謂詳備茍舉主非其人
則雖有良法美意亦為虚文盖求進之士惟務一得無
所不用其至監司郡守牽於勢利罕有得其實材薦舉
求才之本意失之乆矣欲革其弊當澄其源精擇職司
足矣在法舉改官合用舉主五員内職司一員如職司
[170-20a]
有知人之明非勢利可動公心舉人庻㡬得真才實能
上副君父求才願治之意臣愚欲望陛下委大臣精擇
職司使之薦士郡守止許薦之于職司不必拘五員之
數止用職司一員其被薦者凡申省部状終身稱係職
司某人舉改官舉主到闕及差除磨勘並具所舉過人
考較賢否以為陞黜之端庻使薦人及受薦者皆知自
重不在繁文其弊自革如臣狂言可採伏乞出自聖意
特降䖏分
[170-20b]
椿又上奏曰臣竊見薦舉改官之令數有申明更改本
欲革奔競求實才用意非不善而實才未效奔競愈甚
士夫惟知求進法出幸生營求百方無所不用其至但
知求得而後已今來吏部遵依聖㫖指揮畫一措置令
舉本職可謂詳備若舉主非其人雖有良法美意徒為
虚文無益於事臣愚願陛下精擇職司裁損員數戒飭
臣僚當使薦士及被薦者皆自重而擇人則庻㡬奔競
之風少戢而實才出焉臣有二説其一禁關節其二減
[170-21a]
薦員禁關節者大抵薦舉貟數以十分言之勢力取之
八九非岀己意罕稱其職欲乞降詔戒飭今後不得宛
轉求囑為人覓薦舉如有違犯並坐違制之罪不以赦
原其薦舉奏内各稱不係受人求囑實岀自己所見違
者亦同上科罪其有公心推薦分明移文於所舉官者
即於奏内稱説係某人稱道實跡可據其後犯入已贓
自依舊法監司薦人令先取本州保明状於奏状内聲
説州郡薦人申轉運司照㑹體量保明申部然後收使
[170-21b]
所謂禁闗節者如此減薦員者在法用舉主五員然後
改官委是員多所以求之者奔競干求無所不用其至
舉之者率不自由牽於勢力求舉者惟務其得甘心稱
門生不復頋何等人其於薦舉求賢之本意失之逺矣
臣愚欲乞今後改官止用二員舉主其應舉五員改官
者止聽舉二員如當年不及五員之數即併次年計數
奏舉若任滿不及五員之數聽後官通計其數奏舉其
被舉人應有申朝省状並具舉過改官人姓名以考所
[170-22a]
舉之人如得真才則賞之如得奸邪誕妄則罰之庶㡬
薦士及被薦者皆知自重擇人以息奔競之風
椿為司農卿又上奏曰臣竊聞陛下軫念四方萬里留
聖意於監司郡守使臣僚講究才能資格之間精選之
誠為盛徳事要切至當者也臣雖未聞臣僚精選之議
而臣輒有管見一語可以盡之曰公選而已監司數十
人猶且難之郡守數百人其可以容易而選耶若求於
片文隻字或求於利口辯捷或出於左右先容或出於
[170-22b]
親黨引援或出於迎合䛕佞不可謂之公選決非陛下
之意也臣愚願陛下責大臣公選之然則不用資格則
干求僥冒之風愈難革當於應資格中選才能之士然
後盡善凡乞知州郡已上差遣具公状申部州郡當分
大小小郡有闕則令吏部具資格功過於尚書省大臣
按資格於都堂差注呼請至都堂審察訖送部具鈔監
司大郡有闕則集侍從官赴都堂各舉所知不限内外
宰執取其善最者公共選差所知之官為状首保薦衆
[170-23a]
官連書具奏各盡所見不得隠黙所差人稱職則旌賞
為首保薦者不爾則罰之其大賢大姦則連書官並罪
賞之宰執所知之人聽獨具奏保薦賞罰如前私第謁
見宰執者但許言公事其千求差遣者令榜於客位以
絶之庶稍革僥進之風
光宗紹熈元年彭龜年上審材辨官疏曰臣聞古者三
年大比而興賢者能者其選舉之塗已異及其論辨而
後使之則亦辨其賢與能而已漢王嘉薦儒者公孫光
[170-23b]
滿昌及能吏蕭咸等尚有分别未有混天下之材納之
一區不擇材之短長不計職之劇易為人擇官而不為
官擇人如近世者也大抵天下未嘗有不可用之材而
亦鮮有無所不能之人能於此者或不能於彼可任繁
劇者於坐鎭雅俗未必優也使處之各當其任用之各
盡其材則不惟官各舉其職而人亦無遺才易務之恨
倘徳足以鎭雅俗而使之任繁劇則必暴其短才足以
任繁劇而使之坐鎭雅俗則必不勝其官矣故天下之
[170-24a]
事多敗於官之不得其人而天下之才亦敗於用之不
稱其宜如斵梁為杙以金代土甚非后王所以輔相裁
成天地之道也臣愚欲望聖慈明詔大臣於選任之際
審材辨官可大受者不使之䙝小務事一節者不使之
受繁劇工文學者卒任之以文學精政事者專責之以
政事而且量其職任之輕重以為進用之等級使官各
稱其才而無觖望人各安其官而無倖心實天下幸甚
龜年又乞寢罷版行時文疏曰右臣待罪太學博士昨
[170-24b]
准國子監關備准尚書省劄子臣寮上言士子不閲經
史子集之文而專意於時文不閱舊來典實之文而專
意近日浮虚之文朝廷方以程試取士欲其不習時文
固不可得如舊來之典實足矣今欲一洗其弊當自成
均始乞令監學官公共精擇舊來時文謹嚴而有法度
精粹而有實學者經義詞賦論䇿各若干篇許之版行
以為程式奉聖㫖依劄付本監本監關臣及監學官詳
臣寮劄子内事理将新舊時文分官精擇去訖臣竊詳
[170-25a]
臣寮申請乃是父兄教子弟之法而非太學教天下士
之法雖曰救文之弊而臣恐滋文之弊寔自此始不可
不慮也請為陛下畫一陳之臣聞三代取士皆本徳行
隋唐而降始尚文詞至于本朝循而不改夫以徳行取
士猶開目取物既能識其大小又可辨其美惡以文詞
取士猶閉目取物大小美惡無所不收左采右獲庶㡬
一中所以忠厚浮薄色色有之盖為是也先正有識之
臣率以為病故司馬光謂取士之道當以徳行為先其
[170-25b]
次經術其次政事其次藝能近世以來專尚文詞文詞
乃藝能之一耳未足以盡天下士也鄒浩嘗論科舉謂
上自輔弼之大臣下至州縣之小吏皆佐陛下行道者
也非欲其若司馬相如枚乘沈佺期宋之問之屬以文
詞供奉而已而乃取之不以道用之不以實誰與成天
下之務哉然則取士以文已愧於古況教以時文乎此
不可一也自古文士多出東南東南之士不患乏詞藻
唯患不篤實今居東南之地用東南之人猶病其不文
[170-26a]
可不深究其所以然哉臣寮所謂不閱經史子集之文
而專意於時文是也夫舊日典實之文乃根本乎經史
子集今日虚浮之文乃自時文壊之今不教之研窮今
古依據義理以涵養根本而復教以時文是惡其溼而
使居下流此不可二也夫謂之時文政以與時髙下初
無定制也前或以為是後或以為非今或岀於此後或
岀於彼止隨一時之去取以為能否今求其義理精深
文字渾厚者能有幾何縱得一二十篇其格又多不與
[170-26b]
今同捨之則失簡别之本意存之則破文字之近體此
不可三也或者必曰朝廷方以時文取士今以時文為
不足學則是當併廢之而後可烏足為通論臣謂不然
天下之材不可一律取也朝廷設科止為中材地尓欲
使髙者可以俯而就卑者可以企而及豈謂天下士盡
可以科舉之文得之唐韓愈謂來京師見有舉進士者
人多貴之就求其術或岀禮部所試詩賦䇿等以相示
以為可無學而能由此觀之有司所取之文天下固有
[170-27a]
以為不足學者也天下雖不能皆韓愈然豈可輕天下
無韓愈哉朝廷取人固欲其如愈不欲其不如愈也今
也乃一切以時文教之編類成帙公私刋行凡應進士
者家家售之父詔其子兄語其弟以為朝廷取士不過
如此朝讀夕思唯此是習經史子集将覆醤瓿臣恐天
下文章益見凋敝必又甚於今日也先朝諸臣皆欲尚
徳行以救文敝而今乃欲擇時文以教舉子其於本末
母乃甚舛歟此臣所以知其不可也臣嘗聞先朝常欲
[170-27b]
更定四塲去留指揮時鄒浩為頴昌府教授乃沿工執
藝事以諫之義抗疏論列今臣為學官職分所在明知
不可而以成命既頒忍口不言詭隨苟從是不忠也實
孤臣志是以不避斧鑕之誅肆其狂愚欲望聖慈下臣
此章與臣寮之言參訂得失如臣言可採将近日精擇
時文指揮特賜寢罷止今學官於公私試文字精加考
校以義理明正者為上學問淹博者次之文采華贍者
為下茍不入格雖是中選不許刋行去取既明趨向自
[170-28a]
正舉子之文将不求典實而自典實矣干冒宸嚴臣下
情無任俯伏俟命之至謹録奏聞
吏部尚書趙汝愚上奏曰臣等竊惟今之吏部古之天
官也成周之時掌聽百官府之事而詔王廢置普宋以
來其選猶重故山濤為尚書甄拔人物多所啟擬景平
間以蔡廓為尚書時自黄散以下悉以委蔡而廓猶不
拜至唐盛時率以宰相領選事其選注之法惟視其人
之能否或不次超遷或老於下位不為定制逮開元中
[170-28b]
裴光庭始奏用循資格無問能否選滿則注限年躡級
母得踰越非負譴責者皆有升無降其庸愚沈滯者皆
喜謂之聖書而才俊之士無不怨歎遂有賢愚同滯之
譏而吏部之權廢矣惟我國家銓法甚備而循資歷考
尚由唐舊茍法之所當得則雖行如桀跖為長貳者心
知其不可而一拘於法不敢不與茍於法㣲有拘礙則
雖有淵騫之行龔黄之才為長貳者亦不得稍致力於
其間倒持太阿吏執其柄是則朝野所共知縉紳所共
[170-29a]
歎也況今貟多闕少士流壅滯安可不因時救弊稍議
甄别臣等伏思惟今銓量之法猶有古意而有退無進
不可偏舉欲望聖慈特降睿㫖今後四選官吏如衰病
昏謬及曽有負犯者許令長貳照見行條法依公銓量
外或有真才實能陸沈未用或恬静守道不求聞逹或
名節素髙偶有㣲累並許長貳各具功狀申尚書省取
㫖陞擢若所舉非才徇情阿黨或挾私報怨任意自肆
者並許䑓諫彈劾庶㡬銓部得人仰稱陛下選賢圖治
[170-29b]
之意
汝愚又上奏曰某等竊惟太學待補之法其弊已多因
仍嵗時弊将益甚今欲易之混試固足取快一時然多
士沓來以數萬計非惟有司重有勞費日力有限較閱
難精亦恐道路奔衝不無寒暑之患場屋湫隘更多蹂
踐之虞彼此相形得失居半盍有根本之論稍師古始
而言夫三代鄉舉里選之法雖世逺事異不可遽復然
其教育作成之意本諸天地而合乎人情者則雖百世
[170-30a]
不能改也惟我國家内自京師外而郡縣皆置學校慶
歴以後文物彬彬㡬與三代同風矣逮至崇觀創行舍
法所在養士誠得黨庠遂序之遺意故一時學者粗知
防檢非冠帶不敢行於道路遇鄉曲之長上及學校之
職事則斂容而避之其風俗亦誠美矣然其失也在於
專習新義崇尚老荘廢黜春秋絶滅史學又罷去科舉
使寒畯之士捨此無以為進身之路事理俱礙旋以廢
革此非舍法之罪其時弊則然也中興以來投戈講藝
[170-30b]
行都重建太學諸郡復行貢舉士生斯時可謂幸矣然
浮偽之風勝忠信之俗㣲有司頗以為病者亦由州縣
之間士之榮辱進退皆不由乎學校至論徳行道藝則
惟取決於糊名茍為雕篆之文無復進脩之志其視庠
序有同傳舎視師儒㡬若路人月書季攷盡為文具殊
失朝廷教養之意某等擬欲逺稽古制近酌時宜不煩
朝廷建官不勞有司増費惟重教官之選假守貳之權
倣舍法以育才因大比而貢士攷終塲之數定所貢之
[170-31a]
貟期以次年試于太學庶幾士脩實行不事虚文漸復
淳風仰裨大化有三舍之利無三舍之害其法頗為近
古如䝉朝廷采録所有諸州教養課試升貢之法乞下
有司詳議施行然科舉事嚴試期甫迩其今嵗待補試
欲乞且與依舊放行一次
寜宗時袁説友上言曰臣聞為治之道莫先於用人而
用人之難尤貴乎審擇世未嘗無材也然一見於用則
有心術有好尚適於平正者則為公為賢而溺於偏黨
[170-31b]
者則為私為詖要其終而成敗可見此無它中庸之為
徳民鮮能乆矣夫師也過商也不及非中也夫子無取
焉盖智者過之愚者不及皆足以害道也狂者進取狷
者不為非中也孟子無取焉盖狂者失已狷者失人皆
足以害道也害道則害治矣惟夫中者有平正之徳無
黨偏之蔽觀之攲噐中則必正貴中也不平不正則覆
矣攷之洪範㑹其有極貴中也無黨無偏則中矣自古
人材非材之難也一得其中則有平正無黨偏中一失
[170-32a]
則失人人主用人之際是豈不難哉仰惟陛下以人材
為急務以中道律人材盡捐偏黨之私力扶平正之論
還泰和之盛治享安静之美福者誠非細事也近者陛
下親頒御筆立為資格以嚴職事官盖将垂意人材不
輕除授然欲絶濫進則當嚴其資格若夷考其人則尤
貴於預擇爾臣竊觀孝宗皇帝淳熈九年令侍從䑓諫
各舉所知淳熈十五年復令侍從䑓諫各舉職事官太
上皇帝紹熈二年令侍從䑓諫各舉卿郎職事官此皆
[170-32b]
預加審擇也今周行闕貟朝廷或難於選授緩急之時
歎於乏才欲圖得人預擇間暇上法淳熈紹熈故事以
詔論思獻納之臣實今日所當先者臣愚望聖慈特彂
宸斷命六曹侍從翰苑䑓諫兩省給舍各舉堪充職事
官者四五人或學焉有用而不事於空言或材有過人
而可堪於任劇皆須心術本於公正好惡不激於黨偏
除見充職事官外不拘資格不間寒逺平心審舉具名
奏聞留寘御前以備審擇仍令録申朝廷遇闕審用則
[170-33a]
王多吉士國無憸人進退盡岀於聖明人物悉趨於中
道昭明國是宏濟治功天下厚幸
中書舍人虞儔上劄子曰臣聞天下之至平者莫如衡
故能權物之重輕天下之至明者莫如鑑故能别物之
妍醜茍惟衡之不平鑑之不明則輕重倒置妍醜不分
理之必然無足怪者夫塲屋考校之官士子所恃以為
衡鑑者也去取髙下無不繫焉國家取士之制有經義
有詩賦自紹興分科以來士子不過各專習其一以應
[170-33b]
上之科目今之所謂考官者其向之進取盖不過工於
一而已矣若以經義之人而考詩賦則恐於聲律未能
細評以詩賦之人而考經義則恐於㫖趣未能深究又
六經之中率是互考其春秋之凡例二禮之制度易之
象數倘非素習未免有所牴牾往往去取髙下顛倒謬
誤不厭士論何所不有是猶衡不平而欲權物之輕重
鑑不明而欲别物之妍醜雖欲勿失其可得乎臣竊見
省闈體例士人卷子先經㸃檢官批鑿分數然後參詳
[170-34a]
官審訂其當否而上之知舉從而決其去取髙下則參
詳㸃檢最為緊要伏望聖慈明詔大臣将來省試參詳
㸃檢等官凡六經詩賦於朝士中選其所素習者使各
有其人仍詔知舉隨其所習分𨽻考校庶㡬士子所業
衡鑑不逃去取髙下咸得其當以副國家取士之意天
下幸甚
江東轉運副使真徳秀上奏曰臣恭聞太平興國中甞
詔諸道轉運司察訪部下官吏凡罷軟不勝任及黷于
[170-34b]
貨賄者俾條上其事狀其清白自守斡局不苛者亦許
其明揚臣仰見祖宗盛時選用監司付以事權者盖欲
其公於刺舉使貪懦者無所容而㢘能者有以勸責任
之意盖不輕也自嘉泰開禧以來公道不行請囑日盛
郡縣之官有罪狀彰灼為監司者甫欲案劾已求要路
之援以自脱甚者得以施其反噬之計於是刺之權有
所不行矣嵗舉之員往往奪於權貴之命孤寒無援者
雖盡心職業不免陸沈之歎膏梁庸騃茍有所挾則若
[170-35a]
執劵以取償焉於是舉之權又有所不行矣是以州縣
之間賢否不分民受其病今陛下更新大化公道昭明
寖還乾道淳熈之舊矣獨薦紳間親故請託之弊未能
盡革臣愚欲望聖慈戒諭中外士大夫相與維持公道
使将指承命者得以展澄清之志而賢不肖有所甄别
於治道豈小補哉
司令許應龍上奏曰臣聞薦舉而不拘其數此朝廷之
美意也薦舉而或失其實此士大夫之私心也因士大
[170-35b]
夫之私心而失朝廷之美意豈可不思所以處之乎臣
請先原其弊而後僭陳其所以變革之術夫一郡之吏
察於太守一路之吏察於諸司滿一朞則有關陞之薦
逾三考則有京削之薦嵗有常員截然一定固不患其
濫也至若政績則聽其剡上初無定數豈固縱其猥濫
而無所紀極哉葢以效績顯著固未易得若拘以嵗薦
茍未有其人必以庸常之流勉強充數其謹重之意盖
可見矣是以剡牘來上悉從其請或與陞擢或令審察
[170-36a]
或付中書籍記使賢者知所勸而不賢者亦知自勉進
者以為榮而未進者亦有所慕得人之效大率由此豈
非朝廷之美意乎柰何人情貪榮競欲速化不顧職事
之脩否而惟欲露章之薦引頭鑚肘刺不得不已以公
道自任者旌别淑慝固不肯曲徇其請而樂於周旋者
見其既無定數求者必與迨其甚也一章所薦或五六
人或十數人載於邸報殆無虚日合一嵗而論不知其
㡬非親故之夤縁則勢要之囑托非關陞之所不及則
[170-36b]
京削之所未徧譽過其情則以鈆刀而為銛舉非其類
則以薰蕕而同噐此豈非士大夫之私心乎夫惟其岀
於私則賢否混淆眞偽雜揉形於薦牘者未可盡信不
免視為具文而一切不復用矣吁不意求才之美意而
為士大夫私心壞之也雖然變而通之夫豈無術一曰
定剡薦之數二曰嚴保任之法昔皇祐初詔舉縣令而
張易於逼替之際併薦一十六人上謂輔臣曰所舉猥
多豈無干請可令裁定此定剡薦之數者也馮拯請諸
[170-37a]
司四品以上具表舉人若效績著明當特酬賞不如所
舉依法加罪此嚴保任之法者也數既一定則不容妄
舉以徇泛應之私法既加嚴則誰敢失實以干謬舉之
罰如此則公論大明羣賢並進得以隨才而噐使之百
工允釐庶績咸熈盖有不難致者抑又有當察者昔歐
陽脩有云善惡之人各以類舉㢘謹者舉清幹贓汙者
舉貪濁徇私者舉請求茍任是責者或非其人亦安能
無妄舉哉太宗皇帝親閱班簿常曰不擇舉主何由得
[170-37b]
人此清源正本之論真萬世龜鑑也惟陛下與大臣亟
圖之臣不勝拳拳
知江州袁燮上便民䇿曰臣聞人才之生殆非偶然凡
堪為時用者皆不可廢彼其禀英秀之質固超然異於
凡民因其資而培植之将有不可勝用者厥今天下常
苦於乏才以臣觀之惟見其衆多爾十歩之内必有茂
草秀傑之士何時不生臣承乏偏州適當旱歉之餘爰
俾僚屬條陳救荒之䇿每都必為一圖地名山川橋道
[170-38a]
寺觀之屬咸具而列飢民居處及户口之數於其間歴
歴明白按圖而視無得隠者所以隄防奸弊責其實也
區處既定分遣官僚遍走阡陌而其人皆不憚勞苦不
避塗潦平時官吏不至之處一一躬往而覈其實如是
者再焉其愛民之篤如此臣又因民間詞訟委之剖決
以觀其能亦皆恪共厥職本於法意參以人情而斷之
以理靡不精當才之可用又如此其他如噐局端重者
㢘潔守正者詞采絢彂者留意獄事者宰邑著稱者敏
[170-38b]
於治財者嚴於捕盜者亦不乏人區區支郡一時為僚
可觀如此豈可謂海内無人乎古者寸長必録故人才
不至淪棄後世不能如古故天下常多遺才然則其榮
其枯其興其仆皆繫乎居上者何如爾善夫陸贄之言
曰如玉之在璞抵擲則瓦石追琢則圭璋如水之𤼵源
壅閼則汙泥䟽濬則沼沚由此觀之人才豈有常哉今
聖主求賢如渇監司牧守形於薦牘者亦時有之而朝
廷視為故常少所拔擢未免有陸沈之嘆臣竊以為監
[170-39a]
司牧守皆陛下所擇果賢乎當信任之其所論薦當收
用之周書曰舉能其官惟尓之能稱匪其人惟尓不任
董仲舒亦云所貢賢者有賞不肖者有罰殿最昭然誰
敢謬舉惟陛下亟行
理宗時禮部侍郎曹彦約上奏曰臣竊見科舉之弊莫甚
於牒試而牒試之弊莫甚於作偽盖解額之有廣狹士子
之有衆寡廣而寡者固已安其分則狹而衆者必思所以
為之計朝廷以承平日乆士子日盛設為牒試之法寛其
[170-39b]
進取之門末莭細故未暇深察於是改鄉里以就它人之
貫改三族以認它人之親甚者改其父祖改其姓氏若得
若失尚未可知而欺君之迹已昭昭不可掩矣今國子監
牒試其弊尚少臣不知其本末未敢遽議惟是漕試之弊
積習既乆士大夫互相欺詐恬不為怪壞士子心術莫甚
於此臣嘗反其本而思之立法之初其意甚悉户貫之必
欲土着結保之必用三姓慮其居鄉之無行也慮其家世
之黨錮也慮其科舉之有殿罰也慮其期以上親之有喪
[170-40a]
服也今乃改其户貫改其親戚改其父祖改其姓氏任
意所欲不定貟數時舉摘一二尤者而懲戒之於事無
補律以科舉之法無一可者則解而更張之不可緩也
好事者深知其不便求其說而不得欲増解額則難立
限制欲均解額則侵及它郡欲廢漕額以益諸郡不特
舊額不等極費區䖏而所部之親戚故舊有決不可不
避者變舊法以起争端終不可乆無已則有一焉在内
有職事官朝廷之所選用也在外有監司帥守朝廷之
[170-40b]
所責任也大郡之有通判小郡之有簽判轉運司之有
主管文字諸路之有川廣福建又逺地之多士子䖏也
與其詐偽避親而使之冒試孰若嚴其保任而許其牒
試随其官職分其等差若監司帥守可舉十五人則大
郡可舉十人中下郡可舉七八人通判可舉五人主管
文字與簽判可舉三人川廣福建不在此位者不過一
二人職事官之牒門客者當如其舊其以川廣福建牒
者郎官以上不得過下郡之數寺監丞以下不得過通
[170-41a]
判之數明載之於公牘宻參之以法令曰此某人者乃
某之子若弟也某之親若故也或曰雖非某之子弟某
之親故而某前知其為人也其居鄉無失行也其家世
非逆惡也其塲屋無殿舉也其親屬無䘮服也後有異
同甘朝典不辭也如是而行之與今時牒試之法無以
大相過不増發解不拂人情而解額之狭䖏與士子之
衆䖏受其利如前日也但前之為法不許其保任而容
其詐偽後之為法不容其詐偽而許其保任其利害相
[170-41b]
去何如哉然州縣官之牒本路可以稽考而監司帥守
之牒隣路容有泛濫且如兩浙路與江東福建為隣而
又與淮東為隣湖北一路與湖南江西為隣而又與淮
西京西夔路為隣若只許一䖏則地里有不便或分之
數路則渙散而無統須合與之闗防立為限制應監司
帥守牒過貟數並限七月三十日以前具申禮部禮部
総其名數並限九月三十日具申都省備牒御史䑓諫
院則其弊可革矣至如四川解試日分不同又須比附
[170-42a]
曰限别作行下但今嵗科舉在近難以驟變舊規亦不
敢以鄙陋愚見以為盡得天下士子之情欲望聖慈下
臣此說付禮部監學熟議之與大臣圗回之如或可行
以備戊子嵗漕試科舉之用恐於名教亦有萬一之補
臣不勝大願
李鳴復上奏曰臣竊惟國家設科以取士公卿大夫由
此其選所以正國致君者在是所以濟時拯世者在是
所以美教化移風俗者亦在是一時之去取異日之理
[170-42b]
亂繫焉可不謹哉陛下憤累嵗公道之不明載灑宸翰
以崇雅黜浮參觀器識之說訓諭知舉以易卷假手懐
挾傳義之弊戒約多士使真才實能得以自見徳至渥
也而有司奉行不謹繩墨解縦弊倖繁滋邇者覆試而
中選之士不入程度者尚多有之所以虚陛下責成之
意亦已甚矣雖然往者不必責来者猶可勉也髙宗皇
帝於紹興二年嘗批賜考校官曰今次殿試對策直言
之人擢在髙等諂佞者置之下等辭語尤諂佞人與諸
[170-43a]
州文學是嵗得張九成為第一上曰凡士人當自初進
便須别其忠佞庶可冀其有立如張九成對䇿上自朕
躬下逮百執言之無所廻避擢在首選其誰曰不然至
二十七年又甞以御筆宣示殿試官曰對策中有指陳
時事鯁亮切直者並寘上列無失忠讜無尚謟諛以稱
朕取士之意是嵗得王十朋為第一上宣諭宰臣曰殿
試卷子其間極有直言者前後廷對未見有此又曰自
此人才極有可用聖謨洋洋真萬世取士之龜鑑也何
[170-43b]
代不生才顧上之人所以㧞擢委任者何如耳陛下益
計偕之額重司衡之選嚴覺察之禁下覆試之令無非
為摉才設也而真偽混淆尚闕然不滿人意今群天下
之士悉試于天子之庭倘復因仍故態忠佞不分是非
倒置或有學術淺暗議論乖繆如葉祖洽者竊據上等
則士氣摧沮人才委靡陛下異日将誰共治天下哉髙
宗皇帝家法具在願陛下舉而行之使天下咸知更化
之後鯁直者必用諛佞者必黜果有以異於前日不勝
[170-44a]
宗社之幸
 貼黄臣生長萬里外素不知朝廷事體但見數十年
  来大庭策士貴要之子權勢之家多竊據前列如
  毛自知之乳臭劉渭之多貲至今議者猶竊非之
  嵗在己丑臣始至京蜀士有該特奏恩者先一日
  知問目後遂試中甲科莫曉其故近見學士院宣
  鎖乃在於引試數日之前機事不宻或者其在此
  乎臣嘗觀周必大序掖垣類藁謂國朝知制誥掌
[170-44b]
  外制必召試中書而後除所以試者觀其敏也若
  代言之官止預一日宣鎖授以㫖意俾之撰述不
  過頃刻可辦候進士入當制者始出夫如是則造
  廷之士各展盡一日之長僥倖者不容以行其私
  而真才實能始得以自見其於聖治實非小補如
  臣言可采乞斷自聖意降付中書省自今而後檢
  舉施行伏乞睿照
洪舜俞上言曰謹按熈寧三年知貢舉吕公著在貢院
[170-45a]
中宻奏言天子臨軒策士而用詩賦非舉賢求治之意
乞出自宸衷以諮訪治道至是上御集英殿進士初就
席有司猶給禮部韻及試題出乃策問也既而賜葉祖
洽已下及第時韓維呂恵卿初考策阿時者多在髙等
訐直者多在下等臣伏㠯自鄉舉里選之法壊而取士
惟虚文是尚漢䇿賢良雖未免以利禄入其心科别或
有未竟猶不失言揚之意唐進士得人為盛特絺章繪
句之習工如日五色何益世用國朝䇿士初襲唐人詞
[170-45b]
章之舊至此始以策諮訪治道與漢制科等其意美矣
然草茅言事豈能皆若素宦于朝而効忠獻直悉出於
愛君憂國之真情言之當固不以人廢言之過亦貴於
能容人君能容過直之言市駿骨揖怒蛙感發作興之
下孰不以安危治忽之實来告茍有司喜阿逢而惡訐
直以行上下其手之私如呂惠卿軰美意一失奚以臨
軒發策為哉維我仁宗之策蘇轍其言宫中事過於直
上曰以直言求人而以直棄之天下謂我何可謂有大
[170-46a]
舜之大矣
度宗時太常寺丞牟濴上奏曰臣既以知行之說告陛
下臣螻蟻㣲忱有不能自已者臣猶記去夏輪當陛對
首以正人心之說獻之先皇帝玉音加奨因及近世士
大夫風俗先皇帝天顔不樂諭臣曰此曺無忌憚之甚
盖嘆士習之不美也臣甞因是而推求其故所以陷溺
其良心者抑有由焉禮義㢘耻國之四維士大夫當以
此自維其身不當使上之人執此以為維之之具也士
[170-46b]
方其未得也奔競茍且不知有義命故其既仕也攫拏
貪黷但知其有利禄未仕則有科舉之累既仕則有薦
舉之累人才所以日不逮古而或者遂謂士習不正由
二者陷溺其心也臣獨以為不然先朝范鎮以奏名第
一唱第殿庭自来唱過三名則奏名之首者必抗聲自
陳考校雖在下天子亦擢寘上列鎮獨耻於自陳唱至
七十九名然後出而就列其後進退出䖏有古人風遂
為國朝名臣科舉而得若人則浮薄者知愧矣張忠定
[170-47a]
詠凡所薦舉皆方亷恬退之士且曰奔競者将自得之
何假吾舉薦舉而得若人則奔競者革心矣然則科舉
何甞壊人士實自壊耳薦舉何甞累人士實自累耳故
臣謂奨恬退抑奔競正人心之第一義也昔孟子欲闢
楊墨以明孔子之道首以正人心為本今士習如此不
自其心而正之恐愈趨愈下於世道闗係甚不細也惟
陛下不以人廢言
金世宗初近侍有欲罷科舉者上曰吾見太師議之張
[170-47b]
浩入見上曰自古帝王有不用文學者乎浩對曰有曰
誰歟浩曰秦始皇上顧左右曰豈可使我為秦始皇乎
事遂寢
元世祖時監察御史魏初上䟽曰舊制常叅官諸州刺
史上任三日舉一人自代況風紀之職與常貟異請自
今監察御史按察司官在任一嵗各舉一人自代所舉
不當有罰不惟砥礪風節亦可為國得人
趙天麟上策曰臣聞君子達上則思進賢小人乗時焉
[170-48a]
能汲善君子之人君子朋之小人之人小人黨之同聲
相應同氣相求徳不孤決有鄰自然之理也夫賢者知
有國而不知有其身甞喻義而未甞喻於利是以内舉
不避親外舉不避讎公舉而不恐妨其位古之君子有
行之者若祁奚舉祁午於晋侯而以為中軍之尉蕭何
舉曹叅於漢祖而以嗣相國之位以至子皮薦子産於
鄭而民謂之母國賴其賢鮑叔達管仲於齊而九合諸
侯一匡天下者皆是也小人則不然懐私挟詐以濫天
[170-48b]
官飾智屈心以固權寵親同類如就芝蘭憎君子如惡
蛇蝎又常欲使後進皆出已下而恐其踰於己也古之
小人有行之者若驩兠美共工於堯朝而象共滔天上
官誣靈均於椘王而人亡國瘁以至臧文仲不顯展禽
聖人謂之竊位公孫𢎞不引董生劉子謂其妒賢者皆
是也易嘉㧞茅春秋述惟善能舉其類豈輕乎哉今國
家求賢之心極重取士之路未優且内外官僚所食者
國家所錫之田也所衣者國家所給之禄也脫編氓之
[170-49a]
賤而得享尊榮溢宗祖之光而獲班鼎祭女不知織男
不知耕如此而不思報國家之厚祉其可乎㢤且食苹
之鹿尚呦呦以呼羣出谷之鶯猶嚶嚶而求友此皆物
也況於人乎故伊人之将逍遥也當思縶白駒而恐有
遐心嘉賓之未至止也曽念汕嘉魚而與同宴樂此人
臣之大節盛徳之良心也伏見方今雖有貢儒貢吏之
格尚未通行或闔郡而不薦一賢或終考而不舉一士
因循為務茍且為心不㡬乎杜悰劉勝之徒乎臣竊以
[170-49b]
任職立功治民興譽未若舉賢之為美也何以言之舉
一賢則賢者復舉衆賢而報國之績為多不舉賢則止
一身而已故也伏望陛下載宣天㫖昭諭中外凡郡縣
臨民正官七品以上及諸衙門官三品以上每三考之
中各薦一人凡薦之士須稱其人籍貫性行委係何徳
何才可充何職凡薦書達上委於都省判送吏禮部以
三徳八才之法照薦書考校其人果為應否然後申省
乞随選奏而用之凡以後其人稱職則初薦官至考滿
[170-50a]
之日優加爵級凡其人不稱職則初薦官至考滿之日
随䡖重以黜其爵級凡其人臨官有非常之罪則初薦
官亦放歸田里可也使方方士子咸慕貞淳在在官僚
共求賢者而賢者知國家之尚賢莫不出矣又奚須寗
戚悲歌五羖飯牛而自進之㢤又奚須成湯幣聘髙宗
圖形而自求之㢤野無遺賢此亦一助也
至元二十三年中書奏擬漕司諸官姓名帝曰如平章
右丞等朕當親擇餘皆卿等職也中書右丞相安童奏
[170-50b]
曰比聞聖意欲倚近侍為耳目臣猥承任使若所行非
法従其舉奏罪之輕重惟陛下裁䖏今近臣乃伺隙援
引非類曰某居某官某居某職以所署奏目付中書施
行臣謂銓選之法自有定制其尤無事例者臣常廢格
不行慮其黨有短臣者幸陛下詳察帝曰卿言是也今
後若此者勿行其妄奏者即入言之
成宗時翰林學士王惲上奏曰貢舉人材肇自唐虞而
法備於周漢興廼用孝亷秀才等科策以經術時務以
[170-51a]
州郡大小限其嵗貢之數以賞罰責長吏極其人材之
精猶古貢士法也歷魏至於後周中間因時更革固為
不一要之不出漢制之舊迨隋始設進士科目試以程
文時勢好尚有不得不然者至唐有明經進士等科既
明一經復試程文對策中者雖鮮號稱得人至有龍虎
将相之目其明經立法敷淺易於取中當時亦不甚重
又别設制科以待天下非常之士故前宋易明經為經
義其賦義法度嚴備攷較公當至亡金極矣後世有不
[170-51b]
可廢者然論程文者謂學出剽竊不根經史又士子投
牒自售行誼蔑聞㢘恥道䘮甚非三代貢士之法伏遇
聖天子臨御之初方繼體守文以設科取士為切若止
用先皇帝已定格法與時適冝可舉而行如邁隆前代
創為新制可不詳思揣其本末酌古今而論之惟古貢
士率從學而出後世不詢經行徒採虚譽因循薦舉狃
為私恩不顧公道此最不可者也莫若取唐楊綰宋朱
熹等議叅而用之可行於今綰之法曰令州郡察其孝
[170-52a]
友信義而通經學者州府試通所習經業貢於禮部問
經義十條對時務策三道皆通為上第其經義通八策
通二為中第其論語孝經孟子兼為一經熹之議曰分
諸經史如易詩書周禮二戴禮經春秋三傳各為一科
将大學中庸論孟分為四科並附已上大經逐年通試
及廷試對策兼用經史㫁以己意以明時務得失愚謂
為今之計宜先選教官定以明經史為所習科目以州
郡大小限其生徒揀俊秀無玷汚者充貟數以生徒貟
[170-52b]
數限嵗貢人數期以嵗月使盡脩習之道然後州郡官
察行攷學極其精當貢於禮部經試經義作一塲史試
議論作一塲題目止於/正史内出廷試策兼用經史斷以己意以
明時務如是則士無不通之經不習之史進退用舎一
出於學既復古道且革累世虚文妄舉之弊必収實學
適用之效豈不偉哉外據詩賦立科既乆習之者衆亦
不宜驟停經史實學既盛彼自絀矣
 厯代名臣奏議卷一百七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