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805-1a]
太平御覽卷第八百五
珎寳部四
玉下
唐書曰太宗甞謂魏徴曰玉雖有美質在於石間不值良
工琢磨與瓦礫不別若遇良工即爲萬代之寳朕雖無美
質爲公所切磋勞公約朕以仁義弘朕以道德使朕功業
至此公亦足爲良匠耳
又曰髙宗朝封禪太嶽造玉冊三枚皆以金編每牒長一
尺二寸廣一寸二分厚三分刻玉塡金爲字又爲玉匱一
以藏正坐玉冊金匱二以藏配坐玉冊各一尺三寸并玉
檢方五寸當繩纏處刻爲五道當璽處刻深二分方一寸
二分爲黄金繩以纏金玉匱各五周爲金泥以泥之爲玉
璽一枚方一寸二分文同受命至以封玉匱
[805-1b]
又天寳中詔曰禮神以王者蓋取其精絜表以温潤合德
爲器有象正辭乃信以逹馨香其在壁頃來禮神六器及
宗廟奠王自馮紹正奏後有司並皆用珉禮所謂君子貴
玉而賤珉是珉不可用也朕精禋郊壇嚴敬宗廟奉惟新
之祚庇太平之人則人力普存備物以享安可以珉代玉
惜費事神況國家之冨有萬方之助祭闕典必脩無文咸
祑豈於天地宗廟奠王有虧自今巳後禮神六器宗廟奠
玉並用眞玉諸祀用珉如以玉難得大者寕小其制度以
取其眞
又曰憲宗時隰州刺史吳暈獻玉杯一頗珎竒云先使吐
蕃所得
又曰憲宗時㽵宅使許遂振得玉類珽以進上恱命賜絹
三百疋
[805-2a]
又曰貞元六年盧羣入拜侍御史有人誣告故尚父子儀
嬖人張氏宅中有寳玉者張氏兄弟又與尚父子孫相告
訐詔促其獄羣上奏言張氏以子儀在時分財子弟不合
爭奪然張氏宅與親仁宅皆子儀家事子儀有大勲伏望
陛下赦而勿問使私自引退上從之時人賞其識大體也
又曰大和中文王命中使以白玉帶就幽州賜李載義亦
殊恩也
又曰開成中王起議今國家郊天報地祀神之玉常用守
經據古禮神之玉則無臣等請詔下有司精求美玉創造
蒼璧等九器祭訖具而藏之其餘燎王請依常制
管子曰夫玉之所以貴者九德岀焉温潤以澤仁也鄰以
理者智也堅而不蹙義也廉而不劌行也鮮而不垢㓗也
折而不撓勇也瑕適皆見情也茂華光澤並通而不相陵
[805-2b]
容也叩之其音清專徹逺純而不殺辭也是以人主貴之
藏以爲寳剖以爲符瑞
文子曰鄭人謂玉未理者璞周人謂䑕未腊者璞周人懷
璞問鄭賈日欲之乎出其璞視之乃䑕璞
范子計然曰玉英出藍田
列子曰穆王征西戎西戎獻昆吾之劒赤刀切玉如切泥
又曰宋人有爲其君以玉爲楮葉者三年而成鋒鍜莖葉
毫芒繁澤亂之楮葉中不可別也此人遂以巧食宋國
尹文子曰魏田父有於野得玉徑尺弗知其玉也以告鄰
人鄰人詐之曰此恠石也畜之弗利田父雖疑猶録置於
廡下其夜玉明照一室其家大怖遽而弃之於野隣人盗
之以獻魏玉魏王召玉工相之玉工望玉再拜却立曰敢
賀大王得天下之寳臣所未常見王問價玉工日此無價
[805-3a]
以當之五城之都僅可一觀王立賜獻者千金長食上大
夫禄也
鬼谷子曰鄭人之取玉也載司南之車爲其不惑也
尸子曰水方折者有玉圎折者有珠
又曰玉者色不如雪澤不如雨潤不如膏光不如燭鄒子
曰夫珠生於南海玉出於湏彌無足而至者人好之也士
有足而不至者以人不好也
韓子曰楚人卞和得玉璞於楚山獻厲王使王人相之曰
石也王以和爲慢刖右足及武王即位又獻之復相曰石
也次刖左足及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三日三
夜泣盡繼之以血王使玉人治之得寳玉焉名曰和氏之
璧
又曰周有玉版紂令膠鬲索之文王不予費仲來求因予
[805-3b]
之是膠鬲賢而費仲無道也周惡賢者之得志也故子費
仲文王舉太公於渭濵者貴之也而資仲玉版者愛之也
故曰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知大迷
又曰堂谿空見昭侯曰今有白玉之巵而無當有瓦巵而
有當君渴將何以飲君曰以瓦巵堂谿空曰白玉之巵美
而君不以飲者以其無當耶君曰然堂谿空曰爲人主而
漏泄其羣臣之語譬猶玉巵之無當也堂谿空每見而出
昭侯必獨卧惟恐蔑言泄於妻妾
淮南子曰琬琰之玉存汗泥之中雖廉者不釋也
又曰崑崙山曽城九重有珠樹玉樹
又曰鍾山之玉炊以爐炭三日三夜而色澤不変得天地
之精
又曰王璞不猒厚
[805-4a]
又曰白玉不雕美珠不文質有餘也
又曰兩堅不能相加兩強不能相伏故梧桐斷馬角截梨
玉言柔/勝剛
又曰玉待濫諸而成器濫諸珎玉之名也/言物有待賤而貴
隨巢子曰幽厲之時奚禄山壞天賜玉玦於羿遂以殘其
身以此爲福而禍
抱朴子曰吴時發廣陵大冡兵人共舉死人以倚璧有一
玉長一尺形似冬瓜從人懷中頽出墮地玉可以爲珠酒
及地榆酒化之爲水亦可燒以爲粉服一年以上入水不
沾入火不灼
又曰玉脂生玉之山膏流出萬年以上則凝而成之鮮明
如水精以無心草木和之湏臾成水服之一升得干歳玉
服玄真者其命不極玄眞玉別名也服玉當得于闐白玉
[805-4b]
赤松子以玄虫而漬玉爲水服之故得乗烟霞上下也
又曰中山諺曰稱人字者金玉也知其物則不爲害
賈子曰德有天理曰道性神明命之所生而能象德者獨
玉也
符子曰荆山不貴玉鮫人不貴珠
穆天子傳曰天子大朝黄之山披啚視典用觀天子之寳
器玉果石以美玉/謂女果者璿珠璿玉類/音
又曰天子北征東還乃循黒水至於羣玉之山先王所謂
䇿府天子於是取玉枝三乗玉器服物於是載玉萬隻也
又曰赤烏氏美人之地寳玉之所在也
山海經曰珏二王相合珏音/角琩琉夷蠻係耳玉也稷契之
山及鹿臺山其上多白玉瑜次之山多嬰垣之玉泰冒之
山洛水岀焉其中多藻玉宻山之上丹水岀焉其中多王
[805-5a]
膏其源沸湯黄帝是食玉膏之所出五色乃清五味乃馨
堅栗精宻澤而有光五色發作以和柔剛天地鬼神是食
是饗君子服之以禦不祥龍首之山弱水出焉其中多美
玉放臯之山明水出焉其中多蒼玉平丘在三桑東爰有
遺玉
帝王丗紀曰有鷰飛而遺卵簡翟與妹競取覆以玉筐
又曰周武王伐殷爲天子登臺見玉王曰誰之玉或曰諸
侯之玉王不取反歸之天下聞之曰王廉於財矣
又曰紂敗績登鹿臺蒙寳衣玉席投於火而死
漢武故事曰上起神屋前庭植玉樹以珊瑚爲枝碧玉爲
葉華子青赤以珠玉爲之空其中如小鈴鎗有聲也
漢武内傳曰西王母云昌城王女夜山火玉
又曰長州一名青丘仙草靈藥甘液玉英美所不有
[805-5b]
漢書儀曰祭天用玉几
論衡曰玉變爲石珠變爲礫毁謗使然也採玉者破石㧞
玉選士者弃惡取善
又曰璆琳瑯璆玉也琳珠也琅玕珠之類也
鹽鐵論曰南越以孔雀珥門户崑山之旁以王抵鳥鵲
桓譚新論曰雒陽季㓜賔有小玉撿衛謁者史子伯素好
玉器見而竒之使予報以三萬錢請買焉㓜賔曰我與好
事長者博之已雇十萬非三萬錢主也余驚駭云我若於
路見此千錢亦不市也故知之與不知相去甚逺
王逸正部論曰或問玉符曰赤如鷄冠黄如蒸栗白如脂
肪黒如純玉之符也魏文帝與鍾/書亦出也
矯丗論曰白玉之肖牙者唯離婁能察之
白虎通曰玉者象君子之德燥不輕濕不重是以人君寳
[805-6a]
之
應劭漢官儀曰封禪壇有玉龜
郭子横洞冥記曰元鼎元年起招靈閣有一神女留一玉
釵以與帝帝以賜趙婕妤至昭帝元鳯中宫人猶見此釵
共謀欲碎之明視釵匣唯見白鷰直升天後宫人常作玉
釵因名玉鷰釵言其吉祥
西京雜記曰髙祖𥘉入咸陽宫周行庫藏金玉珎寳不可
勝言其尤驚異者有青玉五枚燈髙七尺五寸下作蟠螭
以口含燈然則鱗甲皆動煥爛盈室焉
又曰髙祖𥘉入咸陽周行庫藏見玉笛長二尺二寸二十
九孔吹之則見車馬山林嶾嶙相次吹息不復見銘曰昭
華之管事具/樂部
五經通義曰玉有五德温潤而澤有似於智銳而不害有
[805-6b]
似於仁抑而不橈有似於義有瑕於内必見於外有似於
信垂之如墜有似如禮
瑞應圖曰玉甕者聖人之應也不汲自盈王者飲食有節
則岀
雒書曰王者不藏金玉則紫玉見于深山服飾不逾祭服
則玉英岀
胡綜別傳曰呉時掘得銅印以琉璃爲蓋畫布雲母於
其上開之得白玉如意太皇帝以問君君曰秦皇以金陵
有天子氣處處埋寳物以當王士之氣此抑是也
文士傳曰劉楨字公幹少有才辯常豫魏文帝座見甄后
不伏武帝甞怒配上方武帝輦至上方觀作署楨故匡坐
正色磨石不仰武帝問曰石何如楨因得喻己自理跪對
曰石出自荆山玄巖之巔外有五色之章内有含和之珎
[805-7a]
摩之不加瑩雕之不増羙禀氣堅貞受兹自然顧其理枉
屈紆繞猶不得中武帝顧左右大笑即日還宫赦楨復署
吏
列山傳曰赤松子者神農時雨師也服水玉教神農能入
火不燒
神仙傳曰沈羲爲仙人所迎見老公以金案玉盤賜羲
搜神記曰孔子作春秋制孝經旣成齊戒告天天降赤虹
化爲黄玉長二尺上有文
又曰羊公雍伯雒陽人性篤孝父母終葬無終山遂居焉
山髙八十里上無水公汲水作義漿於坂頭行者皆飲之三
年有一人就飲以石子一斗與之使至髙平好地有石處種
之玉當生其中羊公未娶又語汝後當得好婦語畢不見後
種其石數歳時時徃視玉子生人莫知有徐氏在北平著姓
[805-7b]
女甚有名時人求多不許公乃試求徐氏徐氏以爲狂乃
戯云以白璧一雙來當聽爲㛰公至所種石中得一隻白
璧以贄徐氏徐氏大驚遂以女妻公天子異之拜爲大夫
於種玉處四角作大石柱各一文中央一頃地曰王田
續搜神記曰樂安髙衛其孫雅之在廐中云有神來降自
稱白頭公柱杖光耀照人也白頭公/白王也
搜神記曰呉王夫差女名玉童子韓重有道術女恱之結
氣死葬于昌門之外重至冡前哭祭女見形將重入冡臨
去取崑崙玉孟以送重○燉煌髙納之郡府紀年曰桀伐
岷山岷山女尼慮/反千桀二女曰琬曰琰桀愛二女無子刻
其名於苕華之玉苕是琬華是琰
石虎鄴中記曰後宫別坊中有小形玉床又曰石虎以宫
人爲女官用玉案文書
[805-8a]
涼州記曰盗發張駿陵得玉樽玉簫玉笛
法顯記曰師子國有玉像
齊諧記曰餘杭縣南卷中有一人姓沈名路入山得一玉
肫從此以後所向如意家遂殷冨
異苑曰晉東玉騰字元邁以永嘉元年鎭鄴天雪門前
方數十歩融液不積騰恠掘之得玉馬髙一尺許口齒缺
騰以馬者國姓爲吉瑞或謂馬無齒則不復食
又曰弘農楊子陽太元𥘉聞土中聲掘得玉肫
録異傳曰江巖常到呉採藥及冨春縣淸泉山南遥見一
美女紫衣獨踞石而歌聲有碣石之音巖徃未及數十步
輙去女處唯見所踞石耳如此數日巖乃擊破石遂從石中
得一紫玉廣長一尺後不復見女
又曰邴浪者安樂人行到松滋縣九田山見一鳥形如雉
[805-8b]
而色正赤集山巖石上鳴聲如吹笙浪即射中之鳥仍入
石穴中浪遂鑿石得一赤玉狀如鳥形
十洲記曰周穆王時西胡獻玉杯是白玉之精光明照夕
置杯於庭中皆明旦而水汁滿於杯中汁甘而香美斯靈
器也
又曰瀛州有玉膏如酒名曰玉酒飲之令人長生
博物志曰得好玉用合玉漿
廣志曰白玉美可照而出交州青玉出樓國碧玉出夫餘
梁四公記曰扶桑國使使貢觀日玉大如鏡方圎尺餘明
澈如琉璃映日以觀見日中宫殿皎然分明
地鏡圖曰二月中草木光生下垂者下有美玉
又曰玉石之精也其在石中若山中石潤而浸旁有水其
居地氣青而浮其氣白而圎光轉其地中常潤
[805-9a]
白玉圖曰玉之精名曰柔狀如美女衣青衣見之以桃戈
刺之而呼其名則可得也夜行見女子戴燭行者潜從其
所亡則入石石中有玉
丗說曰長沙王徙封常山至國穿井入地四丈得白玉方
三四尺
又曰温嶠取姑女下玉鏡臺一枚是公爲劉越石長史征
劉聦所得
語林曰平子從荆州下王敦敦欲殺之平子恒持一王枕下/牀去故
不得發敦後矯平子左右而/借其王枕持下宋去遂殺平子
本草經曰玉泉一名玉醴臨死服五斤色不變
呉氏本草曰白玉體如白頭公
明皇雜録曰天后甞召諸皇孫坐於殿上觀其嬉戯因出
西國所貢玉環釧盃盤列於前後縱令爭取以觀其志莫
[805-9b]
不奔竟厚有所獲獨上端坐略不爲動后大竒之撫其背
曰此兒當爲太平天子因命取玉龍子以賜玉龍子太宗
於晉陽宫得之文德皇后常置之衣箱中及大帝載誕之
三日后以珠絡衣褓并玉龍子賜焉其後常藏之内府雖
其廣不數寸而温潤精巧非人間所有及上即位毎京師
愆雨必䖍誠祈禱將有霖霪逼而視之若奮鱗鬛開元中
三輔大旱上復祈禱而渉旬無雨上宻投南内之龍池俄
而雲物暴起風雨隨作上幸西蜀車駕次渭水將渡駐蹕
於水濵左右侍御或有臨流濯弄者於沙中得之上聞驚
喜視之泫然流涕曰此吾昔時所寳玉龍子自後每夜中
光彩輝燭一室上旣還京爲小黄門攘竊以遺李輔國常置
於櫃中有聲/輔國將敗夜中聞櫝中有聲開視亡其所
太平御覽卷第八百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