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61-1a]
太平御覽卷第一百六十一
州郡部七
河北道上
懷 孟 衛 相 洺 邢
冀 趙 鎭 定 瀛
懷州
元和郡縣圖曰懷州河内郡禹貢冀州之域覃懷之地周
爲畿内及衛䢴雍三國春秋時屬晉七國時屬韓魏二國
秦兼天下滅衛爲三川郡
禹貢曰覃懷底績至于衡漳
後漢書曰光武定河内而難其守問於鄧禹曰諸將誰可
使守河内者禹曰昔髙祖任蕭何於關中無復西顧之憂
今河内帶河爲固戸口殷實北通上黨南迫洛陽宼恂文
[161-1b]
武備足非此子不可也乃拜恂爲河内太守恂移書屬縣
講兵肄射伐湛園之竹以爲矢養馬收租以給軍
左傳曰周與鄭人蘇忿生之田州陘隤懷州今河/内縣
又曰襄王賜晉文公以陽樊温原攅茅之田晉於是始啓
南陽在晉山之南河/之北故曰南陽
元和郡縣圖曰河内縣春秋野王邑也
左傳曰晉人執晏弱于野王
漢志曰武德縣屬河内始皇東巡自以武德定天下故名
之也
十道志曰脩武本寗邑也
韓詩外傳曰武王伐紂勒兵於寗故改曰脩武
韓非書曰秦昭王敗趙長平西伐脩武
漢書曰漢武帝將幸緱氏至汲縣之新中郷得南越相吕
[161-2a]
嘉首因立爲獲嘉縣
孟州
圖經曰孟州河陽郡禹貢冀豫二州之境則武王伐紂㑹
盟津是也周爲畿内蘇忿生之邑後爲晉邑
左傳曰晉侯召王以諸侯見且使王狩仲尼曰以臣召君
不可以訓故書曰天王狩于河陽
北齊書曰神武使潘岳鎭北城又使髙永樂守南城以備
西魏又東魏所築中潬城仍置河陽關故有河陽三城侯
使
冀州圖經曰河陽在河内郡南六十四里有宫有關
晉書曰潘岳才名冠丗爲衆所嫉出爲河陽令
左傳隱三年曰鄭祭足帥師取温之麥秋又取成周之禾
又僖十年狄滅温今河内/温縣温子奔衛周襄王以地賜晉文
[161-2b]
公
衛州
元和郡縣圖曰衛州汲郡禹貢冀州之域後爲殷都衛縣
界朝歌是也戰國時屬魏秦屬河東郡漢爲汲縣地
地理志曰河内殷之舊都周旣滅殷分其畿内爲三國詩
風邶庸衛是也邶以封紂子武庚鄘管叔尹之衛蔡叔尹
之以監殷人謂之三監
史記曰周旦以成王命興師殺武庚禄父殺管叔放蔡叔
以殷餘民封康叔爲衛君居河淇之間故商墟
漢志曰朝歌屬河内紂所都周武王弟康叔所封更名衛
王莽曰雅歌
劉子曰邑號朝歌墨子廽車
後漢書曰虞詡爲朝歌令多盗連年不解親舊多勞弔之曰
[161-3a]
得朝歌何衰也詡笑曰難者不避易者必從臣之節也詡
謁河内太守馬稜稜曰君儒者乃在朝歌甚爲君憂之詡
曰賊犬羊相聚以求飽暖耳去敖倉不過百里不知取以
爲粮青冀流民不知掠以爲衆守其阨塞此爲斷天下之
右臂也今則不然此無大計之効也詡悉平之
春秋後序曰太康五年呉宼始平余自江陵還襄陽解甲
休兵乃申予舊意修成春秋釋例及經傳集解始訖㑹汲
郡汲縣有發其界内舊塚者得古書皆簡編科斗文字發
塚者不以爲意徃徃散亂科斗書乆廢推㝷不能盡通始
者藏在祕府余晚得見之
劉澄之山川古今記曰黎陽古黎國也詩曰黎侯寓于衛是也
相州
元和郡縣圖曰相州鄴郡禹貢冀州之域春秋時地屬晉
[161-3b]
戰國時屬魏魏文侯使西門豹守鄴是也秦併天下爲邯
鄲上黨二郡之地漢髙帝分置魏郡治鄴尚書曰河亶甲
居相
後魏書曰道武幸鄴訪立州名尚書崔光對曰昔河亶甲
居相冝曰相州道武從之
漢志曰魏郡領鄴館陶斥丘等一十八縣
後魏書曰文帝太和十八年卜遷都經鄴登銅雀臺御史
崔光等曰鄴城平原千里漕運四通有西門使起舊迹可
以饒冨在德不在險請都之孝文曰君知其一未知其二
鄴城非長乆之地石虎傾於前慕容滅於後國冨主奢暴
成速敗且西有抂人山東有列人縣北有栢人城君子不
飲盗泉惡其名也遂止
魏書曰黄武二年以魏郡東部爲陽平郡西部爲廣平郡
[161-4a]
廣平陽平魏平三郡爲三魏也
圖經曰安陽紂都也在淇洹二水之間本殷墟所謂北冡
是也
戰國䇿曰紂昔聚兵百萬左飲淇水使竭右飲洹水不流
晉書載記曰石勒諸將佐議欲都鄴將攻三臺張賔進曰
三臺險固攻守未可卒下於是進襄國
漢志曰内黄屬魏郡春秋呉子晉侯㑹于黄池今黄澤在
西陳留有外黄故加内云
洺州
十道志曰洺州廣平郡屬禹貢冀州之域春秋時爲赤狄
之地後屬晉
左傳晉荀林父敗赤狄于曲梁是也七國時屬趙秦併天下
爲邯鄲郡漢𥘉置廣平國
[161-4b]
禹貢曰覃懷底績至于衡漳衡漳在/肥郷縣
左傳曰公㑹單頃公及諸侯同盟于雞澤杜注云雞澤在
廣平曲梁縣
漢志廣平國領縣十六武帝征和二年改爲平于國宣帝
復故王莽曰冨昌
十道志曰洺水縣本漢斥漳縣也
漢志曰以其國斥鹵故云斥漳
又曰曲周屬廣平國莽曰直周
圖經曰邯鄲單盡也邯山名謂邯山之所盡也
邢州
十道志曰邢州鉅鹿郡禹貢冀州之域秦併天下於此置
信都縣屬鉅鹿郡
左傳曰凡蔣邢茅周公之胤也
[161-5a]
又成十五年楚大夫申公奔晉晉以爲邢大夫東陽晉之/山東魏郡
廣平/是郡國志曰邢州尚書坊東平地周百餘歩其所鳴響
人馬行上轟轟有聲掘之即火出十三州志曰鉅鹿唐虞
時大麓之地尚書堯試舜百揆納于大麓麓則林之大者
堯之禪舜欲使天下皆見之故合羣臣與百姓納之大麓
之野然後授受以明巳禪也
張耳傳曰髙祖從平城還過趙趙王自上食禮甚卑髙祖
箕踞趙相貫髙等乃壁人栢人要之上過欲宿心動問縣名
爲何曰栢人上曰栢人者迫於人也不宿而去栢人今/堯山縣
冀州
十道志曰冀州信都郡
元和郡縣圖曰春秋時屬晉七國時屬趙在秦屬鉅鹿郡
李公緒趙記曰趙孝成王造壇臺之宫爲趙都朝諸侯故
[161-5b]
曰信都
史記曰秦時有客說張耳曰兩君羈旅難以獨立立趙後
扶以義可以就功乃求趙歇立爲趙王居信都
漢書曰項羽分趙立張耳爲常山王居信都改曰襄國
晉書曰張賔說石勒曰襄國因山慿險實形勢之國可都
之遂都於此
晉書曰初童謡云古在左月在右讓去言或入口古在左
月在右胡字也讓去言爲襄也或入口爲國也㝷爲石勒
所都
後漢書曰王郎僣號河北悉應光武自薊南行至下博惶
惑不知所之有白頭父在道傍指曰努力信都爲長安守
光武即馳赴信都太守任光開門出迎
魏志曰韓馥爲冀州牧公孫瓉欲襲之袁紹使髙幹諷馥
[161-6a]
令以冀州讓紹馥素恇怯因然其計馥長史耿武諌曰冀
州雖鄙帶甲百萬榖支十年袁紹孤客窮軍譬如嬰兒在
股掌之上絶其乳哺立可餓殺柰何以州與之馥不從以
州與紹
盧植冀州風土記曰冀州聖賢之泉藪帝王之舊地
十三州志曰冀州之地古京也人患剽悍故語曰仕宦不
偶值冀部
後漢書曰王郎起光武自薊南馳及至南宫遇大風雨光
武引車入道傍空舎馮異抱薪鄧禹爇火光武對竈燎衣
異進麥飯兎肩
魏志曰太祖拔鄴領冀州收或說太祖冝復古置九州冀
州所制者廣天下服矣太祖將從之荀彧曰若是則冀州
當得河東馮翊扶風西河幽井之地所奪者衆今分冀州
[161-6b]
將皆動心一旦生變天下未昜圖也公從之
趙州
元和郡縣圗曰趙州趙郡禹貢冀州之域春秋時屬晉戰
國時屬趙秦爲邯鄲郡平棘縣地又趙國兩漢及魏以封
建子弟
趙記云女子盛飾冶容習絲竹長䄂傾絶諸侯
左傳曰師及齊師衛孔圉及鮮虞伐晉取棘蒲即今平/棘縣也
史記蘇秦說趙曰當今之時山東之建國莫強於趙趙地
方二千里西有常山南有漳河東有清河北有燕代
漢志曰元氏屬常山縣王莽曰井關亭趙公子元之封邑
故曰元氏
後漢書曰光武北征彭寵隂后從行生明帝於元氏傳舎
章帝幸元氏祠光武顯宗於縣舎又祠顯宗於始生堂皆
[161-7a]
奏樂用新詩復元氏祖
十道志曰髙邑縣趙房子之邑竹書紀年作魴子漢以爲
鄗縣鄗音大/各反後漢復改爲髙邑
後漢書曰光武至鄗羣臣請即帝位於是設壇埸於鄗南
千秋髙亭五成陌今趙州/栢郷縣
鎭州
十道志曰鎭州常山郡
元和郡縣圖曰禹貢冀州之域周爲并州地春秋時爲鮮
虞國戰國時屬趙秦兼天下爲鉅鹿郡
十三州志曰真定夲名東垣以河東有垣故此加東耳
漢書曰髙帝時代相陳豨反使趙利守東垣上自攻之不
下卒罵帝帝怒増兵急攻城斬罵者改曰眞定
漢志曰井陘屬常山郡
[161-7b]
穆天子傳曰天子獵于鉶山注曰燕趙謂山脊爲鉶即今
井陘是
史記曰秦始皇十七年改趙王剪下井陘
元和郡縣圗曰靈壽縣夲中山國都也
十三州志曰中山武公本周之同姓其後桓公不恤國政
晉太史餘見周王王問之諸侯孰先亡對曰中山之俗以
晝爲夜以臣觀之中山其先亡乎其後魏樂羊爲文侯將
拔中山封之靈壽
戰國䇿曰九門縣本有九室而居趙武靈王改爲九門縣
史記曰趙惠王三十八年藺相如城九門大城
定州
十道志曰定州博陵郡禹貢冀州之域虞舜十二州蓋并
州之域春秋時鮮虞白狄之國後改爲中山國
[161-8a]
張曜中山記曰郡理中山以其城中有山故謂之中山又
云郡治中人城
漢志曰盧奴縣屬中山國盧水出焉
圖經曰安喜縣即古盧奴縣也有黒水故池深而不流俗
謂黒水爲盧不流爲奴
漢書外戚傳曰宣帝母王夫人微時與父泣别於栁宿城
在豐/義縣
十道志曰唐縣本春秋時鮮虞邑也漢爲唐縣地
漢志曰唐縣屬中山國王莽曰和親故堯國也堯爲唐侯
邑於此堯山在唐東北望都界孟康曰晉荀吴伐鮮虞入
中人今中人亭是
應劭風俗通曰中人城北四十里有左人亭鮮虞故邑左/人
亭即唐/縣也
[161-8b]
漢書曰望都屬中山國莽曰順調堯山在北堯母慶都山
在南登堯山見都山故以爲名
圖經曰陘邑縣本七國時中山國之苦陘縣也
史記曰李克爲中山相苦陘之吏上計入多於前克曰苦
陘上無山林之饒下無藪澤牛馬之息而入多於前是擾
亂吾民也於是免之
十道志曰鼔城縣春秋鼔子之邑漢下曲陽之地
春秋左氏傳曰晉荀吴圍鼔以鼔子鳶鞮歸鉅鹿下曲/陽有鼔衆
十三州志曰中山有上曲陽故加下耳
圖經曰北平縣本秦曲逆縣之地屬中山國
漢書曰髙祖北征還過曲逆上其城望室甚大曰壯哉縣
吾行天下獨見雒陽與是耳於是封陳平爲曲逆侯
後漢書曰章帝北廵北岳以曲逆名不善改爲蒲隂
[161-9a]
瀛州
十道志曰瀛州河間郡禹貢冀州之域舜十二州爲并州
之境春秋時屬燕趙二國秦井下爲河間郡漢爲河間國
郡國志曰瀛州以地帶滄海物産滋瀛故以名之又云以
瀛海爲名
漢志曰河間國領縣四樂成候井武隧弓髙王莽曰朔定
應劭曰在南河之間
漢書曰武帝時望氣者云西北有女極貴遂訪之於河間
得鈎弋夫人
十道志曰博野縣夲漢蠡吾縣地
十三州志曰太𥘉元年蠡吾侯去入繼孝質是爲孝桓帝
追尊其父蠡吾侯翼爲孝崇皇帝陵曰博陵因改爲博野
縣
[161-9b]
漢志曰髙陽縣屬涿郡王莽曰髙亭以其在髙河之陽故
曰髙陽
漢志曰東平舒屬渤海郡以代郡有舒故此加東也即平/舒縣
太平御覽卷第一百六十一